有趣的声音观察记录
幼儿园小班科学《有趣的声音》教案

幼儿园小班科学《有趣的声音》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通过观察和实践,认识不同的声音和其产生的原因。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3.提高幼儿对声音的敏感度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准备1.音乐盒、铃铛、哨子等发声器材。
2.不同材质的容器,如玻璃瓶、金属罐、塑料袋等。
3.玩具手机、铁片等材料。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播放不同声音的录音,让幼儿猜猜是什么声音,引发幼儿对声音的兴趣。
2. 探究声音产生原理•给幼儿展示不同材质的容器,并敲击或摩擦它们,让幼儿分辨不同声音的来源,并探讨声音的产生原理。
3. 制作各种声音的发声器材•让幼儿亲自动手制作哨子、音乐盒等发声器材,体会不同材质和形状对声音的影响。
4. 观察声音的传播•利用音乐盒等发声器材,在教室内各处放置并播放,让幼儿观察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引导幼儿思考声音的传递方式。
5. 探讨声音的变化•利用玩具手机等材料,让幼儿模拟不同声音的情境,如电话铃响、火车轰鸣等,让幼儿发现声音的变化和表达。
四、延伸活动1.室外探索:带幼儿到操场或花园中,观察周围的自然声音,如鸟叫、风声等。
2.音乐制作:引导幼儿用身边的材料制作简单的乐器,发挥创造力创造丰富的声音效果。
3.角色扮演:让幼儿扮演各种发声的角色,如演奏家、播音员等,锻炼幼儿的表达能力。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幼儿对声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锻炼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他们在探索声音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和创造新的可能性。
幼儿园中班语文《有趣的声音》教案

幼儿园中班语文《有趣的声音》教案一、教案名称:幼儿园中班语文《有趣的声音》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生活中各种声音的来源,感受声音的魅力。
2. 培养幼儿观察和模仿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通过活动,激发幼儿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准备:1. 各种能发出声音的物品,如铃铛、沙锤、小鼓等。
2. 音频设备播放各类声音。
3. 教学图片,如动物、交通工具、天气现象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5分钟)教师以故事形式引入,讲述一个关于声音的故事,引起幼儿的兴趣。
然后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些声音都是从哪里来的吗?”2. 探索环节(20分钟)(1)教师展示各种能发出声音的物品,让幼儿尝试操作并描述听到的声音。
(2)播放预先准备好的音频,让幼儿猜测声音的来源,并鼓励他们模仿这些声音。
(3)教师展示教学图片,引导幼儿思考和描述图片中的物体或现象会发出什么声音。
3. 创作环节(10分钟)让幼儿分组创作一段有关“有趣的声音”的小故事,可以是他们生活中听到的声音,也可以是他们的想象。
4. 分享环节(10分钟)每组选出代表分享自己的故事,其他幼儿可以进行提问和讨论。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旨在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和探索,理解声音的来源和多样性,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在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分享意识。
六、家庭作业:请家长在家中与孩子一起寻找和记录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制作一份“声音日记”,下节课带到学校来分享。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有趣的声音》教案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有趣的声音》教案一、活动名称:《有趣的声音》二、活动目标:1. 让幼儿通过实践,初步感知声音的产生和传播;2. 培养幼儿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力和探索精神;3. 通过游戏的方式,提高幼儿的注意力和反应能力。
三、活动准备:1. 各种能发出声音的物品,如铃铛、鼓、木棍、纸张等;2. 幼儿园环境布置,包括安静的角落和宽敞的活动空间。
四、活动过程:1. 引入环节:教师引导幼儿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周围的环境声音,然后提问:“你们都听到了什么声音?”引发幼儿对声音的关注和思考。
2. 探索环节:(1)教师展示各种发声物品,让幼儿自由探索,尝试制造声音。
并引导他们注意观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教师邀请幼儿分享他们的发现,并鼓励他们用动作模仿声音的产生过程。
3. 实验环节:(1)教师示范如何用纸杯和线制作电话,然后让幼儿两两一组,尝试用自制电话传递声音。
(2)通过实验,让幼儿体验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 游戏环节:(1)玩“听声辨物”游戏,教师悄悄地敲击一个物体,让幼儿猜测是哪个物体发出的声音。
(2)玩“声音接力”游戏,幼儿分成两组,依次传递一个声音,看哪组传递得又快又准。
五、活动总结:教师带领幼儿回顾今天的活动内容,强调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且需要介质才能传播。
同时,表扬幼儿在活动中的积极表现,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和探索声音的奥秘。
六、活动延伸:建议家长在家中与孩子一起进行类似的探索活动,如寻找家里的各种声音,或者制作简易乐器等,以加深孩子对声音的理解和兴趣。
七、教学反思:本次活动注重幼儿的主动参与和实际操作,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但在活动中也应注意控制音量,保护幼儿的听力。
中班科学区传声筒观察记录

中班科学区传声筒观察记录
有趣的传声筒
观察对象:梦梦、小诺
性别:女孩
年龄:5岁
观察地点:活动区“科学区”
观察时间:2019年5月20日
观察目的:会以怎样的方式继续探索“奇妙的传声筒”。
幼儿活动记录
显示出的学习与发展
下一步的思考
片段:
梦梦和小诺来到科探区,一起玩起了纸杯电话。
梦梦把纸杯放在嘴边对这里面说话,小诺见了就把纸杯放到了耳边,想要听听梦梦说的话。
但是没听到,于是梦梦又大声喊了喊。
小诺说:“我听到了。
”于是小诺拿起纸杯朝里面说话,说着说着,她发现两个纸杯间的线没有拉直。
于是她对梦梦说:“把电话线拉直了才能听到。
”于是她们两都向后退了一点。
把线拉直了,两个人打电话时说话的频率也加快了。
但是不知不觉的,线又放松了。
小诺发现后,赶紧将电话往后拉扯,直到将线拉直了再继续打电话。
两人刚开始玩纸杯电话的时候,都没有将线是否拉直放在心上。
梦梦第二次喊得很大声,声音才传到了小诺的纸杯里。
后来轮到小诺说话了,当她对着纸杯说话的时候,看到了那根松松垮垮的线,于是小诺才发现了刚才听不清楚的原因。
这时候,小诺对梦梦说要让线拉直。
拉直以后让“通话更加顺畅了”。
可见小诺的发现能力比较强,她看到松垮的线就想到了应该让它保持绷直才能实现通话。
而梦梦也能主动配合,让线绷直,以至于更好地进行游戏。
后来线又有点松掉,小诺发现后,又自主将线拉直了。
说明她始终在关注着“通话”的质量和绷直的线之间的关系。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有趣的声音》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有趣的声音》教学背景本次科学教学是小班的第六次科学活动,主要通过有趣的声音,使幼儿对声音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了解声音的基本属性和特性,同时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基本特性;•能够分辨不同声音的特点,辨识相同声音的不同来源;•通过触觉、视觉、听觉等感官体验,感受不同的声音带来的不同感受;•培养幼儿的思维判断能力,提高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音响设备、录音设备、 U 盘、玩具球、麦克风、铃铛、鼓、乐器等。
学生准备:教具平台待用。
教学内容与流程一、导入(10 分钟)•教师与幼儿通过问答交流的方式,回顾前几节课所学的科学知识,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展示音乐家、歌手在演唱会等场合使用的电子音响设备,向幼儿介绍电子音响的功能和工作原理,引导幼儿对声音产生了好奇心。
二、探究(30 分钟)•教师用铃铛、乐器等发出不同的声音,让幼儿听到声音后猜测声音的来源和特点,并与其他幼儿一起讨论和交流,分辨不同声音的来源和特点;•幼儿进行感官实验,将不同铃铛的声音通过录音设备录制下来,再通过音响设备放大播放,进一步感受不同铃铛声音的特点;•教师将不同动物的声音(如:狗、猫、虎、象等)录制下来,与幼儿一起观察、听取、品尝、触摸、嗅闻等感官训练,帮助幼儿区别不同的声音,记忆声音的特点。
三、展示(20 分钟)•教师通过 U 盘或者电子设备放映各种有关声音的动画片,帮助幼儿了解更多声音的来源和特点;•让幼儿分小组创作声音节目,演出自己的节目,训练幼儿的协作能力和表演能力。
四、小结(10 分钟)•教师与幼儿一起回顾所学的知识,对声音的产生和特点进行一个总结;•教师鼓励幼儿结合本课的经验和知识,开阔自己的思维,提出一些问题并进行多种思考。
教学反思本堂科学课上,幼儿表现活跃、积极与认真,感受到他们对声音的好奇心和兴趣,在教学交流过程中,教师不断引导幼儿思考,鼓励幼儿表达想法,让幼儿的思维得到了更多的开阔。
大班一日三次幼儿观察记录

大班一日三次幼儿观察记录《大班一日三次幼儿观察记录》早上,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幼儿园大班的教室里,就像给整个屋子铺上了一层金色的毯子。
我早早地来到了幼儿园,今天我可是有个特别的任务,那就是观察大班的小朋友们呢。
一进教室,就看到好多小朋友在玩积木。
小明正坐在角落,他眼睛亮晶晶的,像两颗小星星。
他手里拿着一块红色的积木,嘴里嘟囔着:“我要搭一个超级大的城堡。
”旁边的小红听到了,笑着说:“你能搭那么大吗?”小明不服气地回答:“哼,我当然能啦,你可别小瞧我。
”这时候,我就像一个隐身的小侦探,悄悄地在旁边看着他们。
我发现小明搭积木可认真了,一块一块小心翼翼地往上放,那专注的样子就像一个小建筑师在建造真正的大楼。
而小红呢,她没有继续搭自己的,反而在旁边给小明递积木,还时不时地给点小建议:“这里放一块三角形的会更好看哦。
”我心里想,哇,小朋友们之间的合作可真有趣呢。
这就像一群小蚂蚁搬食物一样,大家齐心协力才能把事情做好。
要是没有小红的帮忙,小明的城堡可能就没那么完美啦。
到了上午做游戏的时候,老师带着大家玩老鹰捉小鸡。
班长小强自告奋勇地当老鹰,他张开双臂,眼睛瞪得大大的,还故意发出“呜呜”的声音,就像一只真的老鹰呢。
而老师当鸡妈妈,她张开大大的“翅膀”,把身后的小鸡们护得严严实实的。
小鸡们呢,一个拉着一个的衣服,紧紧地跟在鸡妈妈后面。
其中有个叫小美的小女孩,她有点害怕,眼睛里带着一丝紧张,紧紧地抓着前面小朋友的衣服,嘴里还喊着:“鸡妈妈,保护我们呀。
”我看着他们玩得那么起劲,忍不住也想加入呢。
这游戏就像一场激烈的战斗,老鹰要想尽办法抓到小鸡,而鸡妈妈则要拼尽全力保护自己的孩子。
小强可聪明啦,他一会儿向左跑,一会儿向右跑,试图迷惑鸡妈妈。
可是鸡妈妈也很厉害,每次都能准确地挡住他。
突然,小强一个加速,从鸡妈妈的手臂下钻了过去,抓住了最后面的一个小男孩。
小男孩有点沮丧,嘟着嘴说:“哎呀,被抓到了。
”小强却兴奋地跳了起来:“哈哈,我抓到你啦。
中班幼儿一日三次观察记录个案

中班幼儿一日三次观察记录个案在中班的小朋友们里,每天都有好多有趣的事情发生,真是让人忍不住想要分享。
今天就让我带大家一起“蹲点”,观察观察这些小家伙们的一日三次,简直乐趣无穷啊!早上,阳光刚刚洒下,孩子们一个个像小兔子一样蹦蹦跳跳地进教室,嘴里叽叽喳喳。
那场面,真是热闹非凡,像是开了个小派对。
小明一到就开始和小红争夺“今天谁第一个到”,你看看小红那小脸儿,气得跟小桃子似的,嘴里嘟囔着“我才是第一个”。
旁边的小丽在一旁偷笑,乐得差点儿从椅子上滑下来。
大家都像小鸟一样,在教室里飞来飞去。
到了午餐时间,食堂的香味飘过来,小朋友们的眼睛都亮了,仿佛看到了世上最美味的食物。
小杰一边排队,一边幻想着今天能吃到的美味,他说“我就想吃炸鸡!”,声音大得能把窗户震动一下。
小芬在后面打趣她,说:“你再喊,再喊就要吃凉菜了!”这时候,大家都笑了,笑得像是小溪水一样清脆。
吃饭的时候,那真是个热闹的场面。
桌子上有的在争着谁的饭量最大,有的则在比谁吃得快。
小刚竟然把饭吃得飞快,眼神里满是得意,仿佛吃完就能拿到“冠军奖杯”。
午休时间是小朋友们一天中最期待的时刻了,大家像小鸭子一样一个个排好队,朝着卧室走去。
小刚躺下后,忍不住扭了扭身子,仿佛在跟他的床亲热。
他一边翻身一边嘟囔:“今天一定要睡个好觉,明天再来个比赛。
”旁边的小雨则悄悄地看着他,眼里满是羡慕,心里默默想着:“要是我也能快快入睡就好了!”不过,这个时间总是伴随着小小的叽喳声,有的小朋友已经开始“打呼噜”了,那声音像是小马车在路上颠簸。
教室里的一片宁静中,偶尔传来几声小小的咳嗽声,像是在说:“我也想安静一下呀!”下午的活动时间是个大聚会,小朋友们纷纷聚在一起,争先恐后地分享他们的创意。
有的在画画,有的在拼积木,还有的在练习小跳绳。
小红和小明决定搭建一个“大房子”,结果闹出了一场“战争”,小明一不小心把小红的积木碰倒了,她立刻“炸”了起来:“你怎么能这样!”小明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连连道歉,最后两人还是和好如初,继续一起搭建。
小学科学活动探索声音的传播

小学科学活动探索声音的传播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一种物理现象。
它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在空气中传播并通过耳朵被我们听到。
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小学科学活动来探索声音的传播方式。
本文将介绍几种有趣的活动,旨在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声音传播的原理。
活动一:杯子与绳子游戏材料:两个塑料杯子、一根较长的绳子步骤:1. 将绳子拉直,两个孩子分别握住绳子的两端,保持绳子的张力。
2. 一个孩子将杯子的底部紧贴在口部,并将杯子放在耳朵旁边。
3. 另一个孩子轻轻敲击杯子的底部。
观察与解释:当杯子被敲击时,声音通过绳子传播到另一个孩子的耳朵中。
这是因为声音是通过绳子传递的,而绳子的振动使得杯子的底部也振动起来,进而传播到耳朵中,我们才能够听到声音。
活动二:声音传播速度的测量材料:一根长直的木棍、一个钟表步骤:1. 孩子们站成一排,每个孩子手持一根相同长度的木棍。
2. 指定一个起点,孩子们同时轻轻敲击木棍。
3. 当看到第一个孩子敲击木棍时,另一个孩子立即敲击自己的木棍。
4. 记录下从起点到最后一个孩子敲击木棍所经过的时间差。
观察与解释:通过这个活动,孩子们可以发现声音传播的速度是非常快的。
观察记录下的时间差,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
此外,孩子们还可以尝试使用不同长度的木棍进行实验,进一步探究声音传播速度与物体长度的关系。
活动三:探索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材料:一个玻璃杯、一只塑料袋、一盒牙签步骤:1. 在玻璃杯上方张开塑料袋,用橡皮筋固定。
2. 将牙签轻轻敲击玻璃杯的边缘。
观察与解释:当牙签敲击玻璃杯时,我们可以听到声音。
然而,当玻璃杯被塑料袋覆盖后,声音传播到我们的耳朵中就会变得微弱。
这是因为塑料袋能够阻隔声音的传播。
通过这个活动,孩子们可以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方式,尤其是固体和气体介质的差异。
通过以上的活动,小学生们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传播方式。
他们可以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来揭示声音的一些奇妙特性,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幼儿第一次接触保龄球的游戏,有些陌生和好奇,本案例中幼儿是通过自言自语的方式解决了这一冲突。
2、幼儿进行了两次尝试:第一次,她的目光跟踪的是“球的运动轨迹”,从这一线索中,她进行了自我的判断和整合,潜意识中感到可能是选择投掷的位置不对,所以,她换了一个位置,成功地击中了一个保龄球。
优点:
1、认同你的分析。棒!
2、期间教师没有贸然介入,好评!
建议:建议教师将视角放大。
(实录中的“幼儿甲”的方法是这样,其他孩子呢?)
1、本次活动中作为教师的我进行了环境的潜在暗示和支持。
幼儿对于游戏玩法是自我解决的,其背后是教师提供材料的暗示。比如,我预先摆好了每个保龄球的位置,并将圆球放在起点。这对幼儿有暗示的作用。
“那用力的摇铃,听上去像什么的声音?”“小鸭子嘎嘎”“青蛙咕咕的”“吼吼(指风),下来了”
幼儿从声音回归到生活,用多彩的心编织了美丽的想象力。
12月10日
幼儿甲拿起圆球在手上看了看,自语:“这个是什么啊?”,然后看了看已经排好的保龄球,然后,她进行了第一次尝试,让手中的球朝着保龄球滑了出去,球没有击中保龄球。这期间,她的目光跟随着“球的运动轨迹”。接着她进行了第二次尝试,她换了一个位置,球击中了一个保龄球。
游戏观察记录表
主题名称:有趣的声音
日期
我的观察
我的解读
我的支持
10月22日
材料:
相同大小的瓶子、每个瓶子装有不同数量的红豆(3粒、30粒、63粒(刚好装满瓶子))
目的:1、通过摇一摇,感知物体振动发声的声音。2、通过声响判断声音的大小。
建议:此处还应记录幼儿的行为实录。
幼儿对摇动产生的声音非常感兴趣,他们会用力摇动瓶子,让瓶子发声更大的声音。(建议可放在观察中,并实录幼儿的细微的语言、动作、表情)
11月11日
这次为幼儿多提供了一个瓶子,既四个瓶子、四种刻度。
幼儿会用手拿起一个瓶子放在耳朵旁摇一摇,然后放下,再换一个。部分幼儿用手拿起两个瓶子一起摇,一边乐呵呵地笑。
优点:1、连续跟踪记录的方式,能够了解幼儿的经验获得的过程,棒!
2、材料调整后的再记录,还能获得材料是否有效、适宜的信息。
幼儿依然对振动的声响很感兴趣,他们会自发地同时拿起两个瓶子一起用力地摇一摇。
优点:认同你的分析,加油!
建议:如果老师对单一信息进行的解读,(如上述“兴趣点”的解读)建议在“我的观察”中对此信息进行综合采集。如兴趣点、持续时间、人数等。
为了提高幼儿的听辨力。我让他们带着问题再去摇“哪个声音最轻?”“哪个声音最响?”,四个瓶子的选择对他们是个挑战,听辨要求更高了,于是,部分幼儿会说:“这两个(30粒、40粒)一样响的。”这时,我们会将这两个瓶子从中挑出来,请他摇一摇再听一次。
★大多幼儿单一维度地认为,自己用力越大,声音就会越大。
1、★引发幼儿的认知冲突:请幼儿先摇3粒红豆的瓶子,幼儿发现:瓶子发出轻轻地声音;再请幼儿要30粒红豆的瓶子,幼儿发现:瓶子发出很响的声音。这时,幼儿认为:红豆放得越多,声音就越响。于是,我请他们摇63粒红豆的瓶子,幼儿发现:瓶子没有发出声音!这与他们原先的结论冲突了,于是,幼儿得出,豆子不能放得太多、也不能放得太满,声音才会响!
建议:观察中并实录幼儿的细微的语言、动作、表情)
虽然声音的主题已经开展了将近两个月了,但幼儿对声音的兴致还是蛮高。相比之下,同伴间的接触(记录接触的过程)更多了,他们敏感地感知声音的轻重(记录感知的过程),并马上说出自己的想法。
如何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推动幼儿的发展呢?这是我思考的问题。到生活中去!于★是,我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轻轻地摇铃,听上去像什么的声音?”“像滴滴下行为会产生何种作用?老师进行了一次实验。注意在实验中对所获得的经验进行迁移。
深入思考建议:如果我“不预先摆好每个保龄球的位置”他们会玩吗?怎么办?
12月31日
甲先按标志放好保龄球,然后开始用圆球投掷。第一次,她没有击中,她转过脸对我说:“歪了”,然后,她笑嘻嘻地捡回球进行了第二次投掷,她击中了。
思考:
幼儿的操作中依然沉浸在让材料发出声音。并未关注到声音与里面装的物品多少的关系。而教师已经试图让幼儿听辩四种声音。
建议:
1、教师需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
2、教师需把握材料投放的节奏。
11月24日
为幼儿提供了摇铃、鼓、铃铛等多种好听的器具。
幼儿会开心地摆弄这些器具,当个别幼儿发出的声音过大时,旁边的幼儿会说:“吵死了”
甲成功对准目标进行了投掷,对于圆球——滚动——目标——击中有了一个清晰的判断。
基于此,我认为可以提高挑战性。于是,我建议她用“不规则的圆球”试试看。她拿起来“不规则的圆球”进行投掷,球并没有像她预想的那样滚动,她说:“奇怪,它转圈了(原地转圈)”“怎么不翻跟头(滚动向前的意思)”。
这引发了她的认知冲突,也为下一次的科学探索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