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进行思维训练序列分析及教学建议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进行思维训练序列分析及教学建议摘要: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进行思维训练编排特点:训练时间贯穿始终;训练要求螺旋上升;训练内容有分类有重点;训练内容前后呼应;训练方法有指导与总结。
针对编排特点,教学时要注意:1.通览教科书,了解“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训练序列,”根据学段和课文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2.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实践。
3.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
关键词: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思维训练序列分析建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与内容第二学段阅读的目标中提出:“能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是阅读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过程,里边涵盖了“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也是学生概括力、推断力等思维能力的集中体现。
一、在教科书中的编排特点统览统编小学语文12册教科书,通过对教科书中单元语文要素,课后练习、交流平台、课前导读等内容的梳理,我们发现,教科书中,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进行思维训练的编排具有以下特点:(1)训练时间贯穿始终(2)训练要求螺旋上升(3)训练内容有分类有重点(4)训练内容前后呼应(5)训练方法有指导与总结1.从小学一年级上册,到小学六年级下册,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思维训练贯穿始终,粗略算来,有80多篇课文的课后问题,或者是课前导读都指向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有六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就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有三个单元的交流平台对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进行了总结。
由此可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训练在统编教科书中是贯穿始终的。
同时也说明,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语文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达成。
2.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要求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
问题指向----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训练内容有分类有重点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在第二学段共三次进行专项训练: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神话故事”,单元语文要素: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 ppt课件

ppt课件
24
祝贺同学们获得“学习秘诀” 。
ppt课件
25
五、谈话总结
ppt课件
26
板书设计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一、抓课题,从整体入手。 二、抓关键词句。
1、从抒情部分找中心 2、从作者的议论部分找中心 3、从课文的反复部分找中心 4、从重点句、段找中心 5、关注首尾 三、抓课后问题。 四、联系生活实际 五、了解写作背景
ppt课件
12
恭喜你们很快找到体会文章 思想感情的两种最基本最重要 的方法!在阅读实践中怎样才 能做到设身处地去读、去想呢? 我现在就带着你们闯闯阅读迷 宫,寻找其中的答案,获得 “学习秘诀”。
ppt课件
13
三、整理旧知
在本册书的课文中找出自 己感兴趣的几篇文章来,在小 组内交流它们表达的思想感情, 再想想你们是用什么方法体会 到的?
培养学生系统化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鼓励学
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并 获得健康的情感体验。
ppt课件
3
说教法:
一、激趣导入 二、揭示复习目的 三、整理旧知 四、运用学法 五、谈话总结
ppt课件
4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激趣导入
ppt课件
5
ppt课件
6
要想得到学习秘诀, 就来闯一闯阅读迷宫吧!
ppt课件
人。”又如《大森林的主人》一课中猎
人的话:“在大森林里,你不能像个客
人,得像个主人。只要肯动脑筋,一切
东西都可以拿来用。”能找出这样的重
点句,中心pp句t课也件 就找出来了。
新课标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内涵及教学策略

新课标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内涵及教学策略作者:李宇星来源:《牡丹》2017年第27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2011年版)中要求阅读时“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文依据小学教育学、小学心理学和基础写作学等基本理论,探讨了“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内涵:感知文章的大意、感悟和领会文章的关键性内容或主要内容、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鉴赏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而提出关注学段差异、突出文体特点和摒弃平均用力,力求教学的横向联系等教学实施策略。
正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阅读能力之一,也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只有准确地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深入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受到情感熏陶。
但是自《新课标》实施以来,很多教师生搬硬套《新课标》,只关注到局部,不能关注到整体。
有的教师认为“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教学环节仅停留在第二学段,忽视了其他学段,尤其是第一学段,甚至在课堂教学中直接忽视这一环节,没有对学生进行专项训练;有的教师将“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为一个过渡环节,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大多数教师则缺乏有效的方法来指导,因而难以达到教学的目标,进而不能收到长远的教学效果。
这样的现象,都是阅读教学不到位的表现。
因此,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要求有所不同,所以在不同学段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课标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内涵《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把握”一词的理解是:掌握、抓住(抽象的东西)的意思。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解释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阅读文章,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
把握文章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把握文章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是阅读过程中一种更高层次的能力,是对感知的材料进行综合、归纳的活动,是学生阅读实践中必不可少的方法。
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指文章的主要情节,也就是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我们阅读文章大都是先从了解文章的内容入手,即写人叙事的文章要了解谁做了什么事,写景状物的文章要了解描写了什么景物,这些景物是怎样的,然后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学会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使学生更加准确、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为把握文章的中心奠定基础,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只有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灵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把握文章内容的方法,即段意综合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
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常用的方法。
例如,《祖国,我终于回来了》第一大段主要写了钱学森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决心早日回国;第二大段主要写了美国当局用种种手段迫害钱学森,阻挠他回国;第三大段主要写了在世界各国主持正义的人们的支持下,在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关怀下,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
三个大段的内容合并起来,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钱学森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决心早日回到祖国,而美国当局用种种手段迫害他,阻挠他回国。
最后在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关怀支持下,钱学森终于和回到了祖国。
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中心思想。
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概括中心思想最基本的方法。
多数文章的中心思想不是直接点出来,二是通过具体记叙的人和事去理解,去体会概括出来的。
例如《穷人》主要描写了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不顾自己家庭贫困,毅然收养已故邻居西蒙两个孤儿这件事,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从中可以作者的写作目的为:反应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和穷人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品质。
把握课文内容“四法”漫谈

2019年23期┆83教法研究把握课文内容“四法”漫谈曹茂琪摘 要: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全面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助于促进学生对其他学科的高效学习。
笔者历经长期教学实践,从四个方面总结了快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策略:串联主要事件、理清事件要素、紧扣文章题目、遴选重点词语。
关键词:课文内容;主要事件;事件要素;文章题目;重点词语。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阅读教学中,小学生要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的确,对学生而言,能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全面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助于促进学生对其他学科的高效学习。
可以说,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衡量一个学生语文素养高下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一个学生必备的语文基本功。
然而,对于大多数小学中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没有经过大量的阅读训练,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相对较弱,因此要他们快速、准确地把握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无异于赶鸭子上架。
他们有的抓不住重点而舍本逐末,有的因词汇匮乏而表达不清,有的啰里啰嗦不知所云,有的只言片语言之无物,有的东拼西凑词不达意,有的思维混乱令人云里雾里。
究竟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他们的脑海中全是一片空白。
如何处理阅读教学中文章内容把握难、概括难的问题,笔者历经长期教学实践,从四个方面总结了快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策略。
一、串联主要事件教学课文时,要让学生通过充分默读,思考课文讲了几件事,用自己的话归纳每件事的主要内容,然后按一定顺序,运用一些关联词语把几件事串联起来,完整地表达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学习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我先帮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然后要求学生充分默读课文,进而思考:课文讲了哪几件事?每件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是什么?分别包含哪些段落?之后我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表示每件事时间的短语(或句子),勾画出每件事发生的表格,然后我再要求学生按时间顺序把三件事的内容串联起来:周恩来十二岁那年,他在奉天上学的时候,伯父告诉他不要随便去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玩,他感到疑惑不解。
人教统编版小升初语文总复习专题(阅读之把握文章主要内容+阅读之体会文章思想感情)ppt课件

“中心思想”就是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的核心 内容,说的更简单就是写作目的。
这个目的可以是说明一个问题,讲解一个道理, 表彰一个人物,抒发一种情感等等。
概括中心思想的要求:
概括中心思想的三点原则:【确切、完整、简要。】 确切,就是概括要准确、恰当,能概括出这篇文章所特有的思想 意义。 完整,就是把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完整地概括出来。 简要,就是用简明扼要的语句来表达。但是它必须以确切、完整 为前提。
(2)叙事的课文。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事情发生的时间 、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如《金色的鱼钩》一文的主要内容是在红军长征途中,一 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 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最后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3)写景的课文。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写的是什么景 物?它有什么特点?按什么顺序写的?然后再进行概括。 如《草原》一文的主要内容是:作者按事情发展的顺序, 描绘了内蒙古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表 达了蒙汉民族间的深厚情谊。
方法五:取主舍次法
对叙事复杂的文章,先分清事件的 主次,再根据事件主要部分概括文章内 容。
• 步骤一:通览全文,确定中心。 • 步骤二:认真分析文章,从词、句、段、写作特点等
多方面找出文章的主要信息,然后选用合适的方法进 行概括。 • 步骤三:检查是否抓住了主要内容。 • 步骤四:读一读句子是否通顺。
方法四:从课文反复出现的部分体会文章的 思想感情
如《最后一课》中“我是中国人,我爱中 国!”在文中出现三次类似的话,每一次都伴 着一段情节,都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方法四:从课文反复出现的部分体会文章的 思想感情
体现了台湾岛人民强烈的爱国热情。
方法五:分析课文重点段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主要有

1、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主要有:⑴通过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部分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如《穷人》如《我的战友邱少云》⑵抓住重点词句概括中心思想.如《詹天佑》.例如《林海》⑶通过分析题目概括中心思想.2、理解词语的方法:1、弄清这个词语中,两个关键性的字的意思,然后考虑整个词语的意思。
例“凝神谛听”这个词,其中“谛”是“仔细”的意思,整个词语的意思是“注意力仔细地听”.2、有些词不能光从字面上去理解,要注意它们的比喻或引伸义。
例:“目瞪口呆"这个词常常用来比喻惊讶的样子,而不能只从字面上去理解.3、要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如:“这茶叶的香味吓煞人.嫩叶如同一条青龙上下翻飞,煞是好看”。
前一个“煞"是“杀”的意思,后一个“煞”是“极”的意思。
3、改写拟人句小学生经常遇到把一个句子改写成拟人句的一种练习,但是有大部分的学生不知道如何下手来完成,即使是做了也是错误百出。
例如将“柳枝在微风中摇摆不定。
”改为拟人句为例,学生的错误主要体现在两点上,一,误将拟人句改为比喻句。
柳枝在微风中摇摆不定,好像人在跳舞.这是把柳枝比作人,而不是当作人来写.二,没有体现拟人的特点.柳枝在微风中摇来晃去。
摇晃不仅可以是人的动作,也可以是物的动作。
拟人句应该怎样改写呢?我教你几招:第一,增加人的称呼,如“姐姐妹妹,哥哥弟弟,公公婆婆”等。
如上句就可以改为“柳枝姐姐".第二,改变名词的说法。
如上文的“柳枝”,就可改为“柳树的头发”,表达的意思相同。
第三,用人做的事来代替句中的动词,也就是替换动词。
如上文的“在微风中摇摆不定”就可改为人的动作:“在微风中舞蹈"。
这三种方法,可以根据改写句子的实际情况,自由搭配组合均可.如上句就可以有这些改法了:柳枝在微风中舞蹈。
(运用了第一种,改成人的动作:舞蹈.)柳枝姐姐在微风中迎风起舞。
(运用了第一种和第三种,既增加了人的称呼:柳枝姐姐,又改成了人的动作:迎风起舞。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方法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方法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是一种概括能力,也是一种最基本的阅读能力。
《课标》在第二学段明确提出,阅读时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由此可见,中年级正是训练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阶段。
要想迅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也有方法常用的方法如下:课题分析法每学习一篇课文,都要分析一下课题。
因为题目是课文的魂,抓住了魂就抓住了根本。
教材中的课文题目,有的指向课文主要人物,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有的指向事件,如《一次成功的实验》;有的直接指向课文中心,如《掌声》:有的通过问题引起学生好奇,如《我是什么》。
从标题入手,抓住“人物”可补充事件,抓住“事件”的可补充人物和事件要点,抓住“中心”的可围绕中心展开,这样可以迅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如读《掌声》后,可引导学生完成填空:课文主要写了(谁的)(几次)掌声使英子由原来变得(怎么样)。
抓住题眼掌声,文章就很容易把握了。
中心句段摘录法有的文章中的总起或总结句、过渡句、重点段落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些就是文章的中心句段,只需摘录即可。
比如《颐和园》总起第一段写了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中间的段落分别写了各个景点的特点,最后一段写了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
总分总的结构让学生清楚地了解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观。
另外要注意借助过渡句,过渡句的主要作用就是承上启下,因此对于串联文章的作用自不待说,同时过渡句也是上下文的中心句,概括了上文,也统领了下文。
因此,概括的时候绝对不能忽视。
过渡句也有助于我们快而准地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因为过渡句一般是对上文的总结和对下文的总领,而这样的总结和总领,正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丰子恺的《白鹅》,作者写了鹅的高傲,然后用了一个过渡句“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步态和吃相中。
”不仅承接了,上文“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还引起了下文鹅的叫声,使文章表达自然,条理清楚。
关键词语提炼法课文里常有“总起分述”或“先具体后概括”的写作方法,如果我们充分利用课文所提供的内容学会抓住总起、概括等有提示作用的关键词语,就有助于概括能力的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指导学生学会“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合并段意,概括主要内容。
运用这种方法,先要理解文章意思,弄清文章各段段意,再将各段的段意连起来,经过修改加工,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2、区分详略(抓重点段),概括主要内容。
一篇文章往往有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主要内容就是详写部分,即使重点段。
我们可以抓住重点段,就能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有些文章的重点段不止一个,可以把他们连起来概括,或用“…的经过、…的几件事”等形式概括。
3、抓住要素,概括主要内容。
文章类型的不同,要素也不同。
我们只要明确文章的要素,
把它们综合归纳起来,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记事写人的文章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状物文章的要素是:所写事物的特征、结构、性质(性能)、
用途(意义)。
4、扩展标题,概括主要内容。
有的文章标题本身就显示或点明了主要内容,在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时可以将标题进行扩展。
5、以主要事件来概括主要内容。
根据技术文的主要事件,理解意思采用一两句话高度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体会思想感情,常用的方法如下:
⑴通过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部分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如《穷人》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渔夫的妻子桑娜在等待丈夫归来的时候,发现西蒙已悲惨地死去,就立即抱回她的两个孩子,渔夫知道后,也主动提出收养两个孤儿的事。
根据这一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想想作者写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呢?然后引导学生归纳。
有时只要抓住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分析,就能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文章的重点部分是4—8自然段。
主要写邱少云被烈火包住时仍然纹丝不动,当时他只要在地上打几个滚或脱掉棉衣就可以扑灭烈火,但是为了战斗的胜利任凭烈火在身上烧了半个多小时。
它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直到最后一息,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烧了半个多小时,他都一动不动?”学生就可以体会到邱少云同志即使牺牲也要严守革命纪律的崇高精神。
⑵抓住重点词句概括中心思想。
在有些文章中往往由重点词句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我们把这些句子叫做中心句。
还有一些文章中的重点词句蕴涵着文章的中心,只要分析、理解这些句子的深刻含义,也就把握了文章的中心。
学生只要在阅读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对这些重点词句适当作些补充、修改就能顺利地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这些重点词句常常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或过渡段中。
如《詹天佑》开头一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其中"爱国"、"杰出"正是全文的中心。
还有一些关键词句常常在文章中抒情或议论的部分。
例如《林海》课文中出现了三次"亲切、舒服",从中可以充分体会到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这就是文章的中心。
再如《伟大的友谊》、《为人民服务》等。
⑶通过分析题目概括中心思想。
我们常说文章的题目是“文眼”,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那么我们分析题目就能把握文章的灵魂——中心。
例如《穷人》一课,通过读课文我们知道明明是写“桑娜、渔夫、西蒙及西蒙的两个孩子”,为什么以“穷人”为题呢?这是因为他们的悲惨生活是沙俄时代穷人的生活写照。
桑娜、渔夫的善良、勤劳是穷人品质的体现。
理解了为什么以穷人为题的深刻含义,也就把握了文章的中心。
在运用以上三种方法概括中心思想时,还要注意作者写文章时的背景,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
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等课。
当然体会归纳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方法不止这些,我们认为进入文章的角度和方法可以由学生自由选择。
(4)分析文章中的议论与抒情
此外,体会思想感情,还可根据文章的体裁,抓规律进行,如:写人的文章可以从人物的思想、感情、精神、品质等方面体会;叙事的文章可以从事情的意义,事情中蕴涵的道理方面体会;写景的文章可以从抒发的感情,从景致中悟出哲理等方面体会;说明性文章可以从说明的道理,揭示规律,给人以启示等方面来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