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课 西出阳关无故人

合集下载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教案第二十五节:西出阳关无故人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教案第二十五节:西出阳关无故人

西出阳关无故人——中国古代歌曲作品鉴赏教学目标:1、通过对古代歌曲《阳关三叠》的鉴赏,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古代歌曲及其表现特点。

2、通过对古代歌曲的鉴赏,使学生了解古代音乐、现代通俗音乐的一些基本特征。

3、结合多种教学手段,细致体会音乐作品的音乐表现和情感表达。

教学内容:本课以《阳关三叠》为基础,结合语文、历史知识和流行歌曲、舞蹈等艺术形式,介绍中国古代诗词与音乐的关系,展示中国古代诗词音乐魅力。

教学重点:在教学活动中了解中国古代诗词与音乐关系,和体会中国古代诗词所表现出的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挖掘和发现中国古代诗词与音乐在不同层面上的关系。

教学方法:1、讲授法2、视听感受法等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导入新课音乐和其它艺术门类一样,都闪耀着人类精神的火花,而音乐和其它艺术种类的结合,不仅丰富了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而且可以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求。

请同学们先看一段艺术表演的片段,看看音乐是和哪些艺术形式相结合的?欣赏《越人歌》《越人歌》是中国文学史上较早的明确歌颂恋情的诗歌,它和楚国的其他民间诗歌一起成为《楚辞》的艺术源头。

鄂君子皙泛舟河中,打桨的越女爱慕他,用越语唱了一首歌,鄂君请人用楚语译出,就是这一首美丽的情诗。

1、与舞蹈的结合,这段舞蹈每个舞者都戴着面具,用面目全非苍白的面具表达当时青女孤独痛楚的心境,掩饰青女悲伤的心理。

2、歌声,歌者或悲凉深情或绝望愤怒的声音萦绕不绝,只用一件乐器古琴伴奏,旋律清澈简单,一唱三叹...歌声琉璃婉转,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纯真美和朴实美。

3、歌词,这是音乐与诗歌的结合。

歌词: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

译文:今天是什么样的日子啊,我驾着小舟在长江上漂。

今天是什么样的日子啊,我竟然能与王子在同船泛舟承蒙王子看的起啊!不因为我是舟子的身份而嫌弃我,甚至责骂我。

送元二使安西课文原文

送元二使安西课文原文

送元二使安西课文原文《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

以下是这首诗的原文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送元二使安西原文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故名“元二”。

使:到某地;出使。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附近。

渭城: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汉书·地理志》),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在今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

浥:(yì):湿润。

客舍:旅店。

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颜色。

君:指元二。

更:再。

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

《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

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

故人:老朋友。

更尽:先饮完。

译文清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浮尘;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清新明朗。

请你再饮一杯离别的酒吧;因为你离开阳关之后,在那里就见不到老朋友了。

赏析王维(公元701~761)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阳关曲》),千古传诵,脍炙人口。

笔者认为,此诗是中华诗坛不可多得的一首奇诗。

奇就奇在,它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它巧妙地借助于时空的转换,营造了耐人寻味的惜别氛围,达到了令人震撼的的艺术感染力,具有极高的意境。

但是,千百年来,文人学者未能准确把握该诗的风格,望文生义地曲解了诗的意蕴,从而降低了它的格调和品位。

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域守护边疆的诗。

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而设的都护府的简称。

王维所处的年代,各种民族冲突加剧,唐王朝不断受到了来自西面吐蕃和北方突厥的侵扰。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大逸战胜土蕃,唐玄宗曾命王维以鉴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沿途他写下了《使至塞上》、《出塞作》等边塞名篇。

《阳关曲》是王维晚年之作,其创作年代估计在“安史之乱”以后,据《资治通鉴》至德元年(756)七月载:“征河西、安西兵赴行”;至德二年二月载:“上至凤翔旬日,陇右、河西、安西、西域之兵皆会”。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公开课教案第二十五节:西出阳关无故人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公开课教案第二十五节:西出阳关无故人

《西出阳关无故人》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鉴赏》,第十四单元《人文情致》第二课时——第二十五节《西出阳关无故人》【年级】: 高一年级【授课人】:【教学分析】:教材分析:《西出阳关无故人》是人音版新课标高中《音乐鉴赏》课本中第十四单元第二十五节的内容,本课涵盖中国古代歌曲的起源、发展、艺术特征、代表作品、艺术价值等内容。

主要介绍两首中国古代歌曲《阳关三叠》、《扬州慢》。

《阳关三叠》是唐代一首著名歌曲,是古代文人有感于一位从军朋友的别离之情而写的歌曲,含蓄地反映了人民在不合理的征戌徭役制度压迫下的哀怨情绪。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与初中阶段的学生相比,他们在音乐的理解力和感受力方面普遍有所提高,对音乐作品还是能够予以一定的的评价,但是由于他们来自不同的学校,在初中阶段所受的音乐教育有差别,再者这节课内容对学生来讲有一定难度,内容比较陌生,和学生的实际音乐生活有距离,很难调动课堂氛围。

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能够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就显得尤为关键。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初步掌握有关中国古代歌曲的基础知识,“起承转合”的创作手法;了解中国古代诗词与音乐的关系,体会中国古代诗词歌曲的艺术魅力。

2.过程与方法:欣赏、学唱《阳关三叠》,在体验、探究、合作中学习中国古代歌曲,感受古诗词歌曲的艺术魅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聆听《阳关三叠》和《扬州慢》,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音乐风格,认识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音乐内容及作品的艺术价值,激发学生喜欢中国国代歌曲,热爱传统音乐,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 欣赏、探究古代歌曲《阳关三叠》,探究中国古代诗词与音乐的联系,感受古诗词歌曲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喜欢中国古诗词歌曲,喜欢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教学难点:在教学活动中探究、感受、体验中国古代诗词与音乐的关系,分析古诗词歌曲创作方法。

苏教版五上语文第25课黄鹤楼送别文档资料

苏教版五上语文第25课黄鹤楼送别文档资料
10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 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 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 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 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 荡荡地流向天边……
1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12
巩固拓展
活动三:
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 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 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 绝。”
29
孟浩然
(您6的89—人7品40令) 人敬仰,您 的诗篇誉满 天下。自从 我结识了您, 就一直把您 当作我的兄 长和老师。
孟浩然早年有济世之志,
但一生未曾做官。他是个洁身
杨柳依依:杨柳,泛指柳树;依依:轻柔的样子;
古人送行,折柳相赠,表示依依惜别。比喻依依不
舍的惜别之情。
4
5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昌市的蛇 山之巅。楼北是滚滚东流的长江, 楼左、右和楼南是繁华的市区。相 传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代约公元 223年,一直享有"天下绝景"的盛 誉,与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 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21
22
23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24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 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 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 别之情。
25
研读共品
活动一:
1.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完成 以下问题,并在小组内讨论: 1.找出不懂的词语,交流解答; 2.想一想哪些词语需要重点标记 的,为什么? 3.这些词语表达了他们什么样的 感情? 小老师和小助手帮助学习。
1.小组合作完成练习。 小老师和小助手帮助学 习。

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公开课第二十五节:西出阳关无故人

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公开课第二十五节:西出阳关无故人

音乐作品《阳关三叠》赏析
带问题赏析,并回答: 1、哪个段落重复,重复了几遍?什么是“三 叠”?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的四句古诗。(三次)上阕将王维的 原诗用一个基本曲调将反复咏唱三遍。,故称三叠。
2、歌曲的音乐情绪如何?
依依不舍,无比眷恋,难以掩喻的悲痛心情,也说明了歌中两 位友人的感情非常深厚 。
舞蹈等各种形式表演。
通过这个创编活动,我们感受 到了古人的友情,同学们的友情, 懂得了友情的珍贵,由此可以看出: 友情是价
请谈谈你对音乐作品《阳关三叠》的看法和 本节课的收获
可以从词曲、表演形式、时代性意义、 是否喜欢的理由、喜欢的程度等等。
课堂总结
•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古代歌曲《阳关三 叠》,可以看出:古人在感情表达上描写的非常 细腻,感人至深。不愧是我国古代音乐中一颗光 彩夺目的明珠。千百年来传唱不绝。可见有着很 强的艺术生命力,我们通过欣赏、演唱,感受了中 国古代诗词的音乐魅力,不知有没有激发出你们 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对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热爱之 情。但我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会更加 懂得珍惜亲人、同学朋友之间的友情,更加热爱 我国的古代音乐和我们伟大的祖国。
音乐知识
琴歌
•是指在古琴弹奏下吟唱的 一种音乐表演形式。
《阳关三叠》创作背景
• 唐朝初年,由于统治者采取了对农民的让步政策, 使得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得以迅速发展。 特别是从贞观元年至安史之乱以前的一百多年间, 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达到了顶点。但随着领 土疆域不断扩展,随之而来的是大批农民受征调 被压上边关,去驻守边疆,农民负担不断加重。 特别是到了唐玄宗时候,政治逐渐腐败,对人民 的剥削压迫也愈加残酷。这时候,农民已经非常 贫困,再加上服兵役者所有的服装、食粮、器械 都要自备,更迫使大批的农民丧家破产,背井离 乡。被征农民又常常是老死不得回家,命运更加 凄惨。诗人王维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

新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 第二十五节 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三叠课件

新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 第二十五节 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三叠课件

思 考:
• 歌曲上、下两阙的音乐情绪一样吗? • 哪些音乐要素在其中发挥着作用?
中国古代歌曲
我国的歌曲艺术,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产生并发展了。例如:《网罟 之歌》,《扶犁之歌》,都是反映劳动生活的歌曲。夏禹治水时,他 的妻子经常唱的情歌:“候人猗兮……”,则是古人所知的最早的一 首“南音”。
夏商以后,歌曲艺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例如:《诗经》。思想内容 和艺术形式,都发展到很高的水平。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我国的歌曲艺术经历了诗经、楚辞、乐府、绝 律师、词、曲等不同发展阶段。歌曲艺术的发展为唐宋以后的曲艺艺 术,戏曲艺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阳关三叠》、《扬州慢》与当代抒情歌曲 《我爱你中国》,在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阳关三叠》 《扬州慢》
《我爱你中国》
风 格 上 有 什 么 不 同?
西出阳关无故人 ——阳关三叠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 渭 城 朝 雨 浥 轻 尘, • 客 舍 青 青 柳 色 新。 • 劝 君 更 尽 一 杯 酒, • 西 出 阳 关 无 故 人。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 渭 城 朝 雨 浥 轻 尘, • 客 舍 青 青 柳 色 新。 • 劝 君 更 尽 一 杯 酒, • 西 出 阳 关 无 故 人。
琴歌
• 随古琴的弹奏而吟
唱的歌曲。是我国古代 一种广泛流传的音乐形 式。当代音乐工作者曾 发掘整理出一批艺术价 值很高的琴歌。《阳关 三叠》就是其中之一。
《阳关三叠》
•1、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2、为什么叫做“三叠”?
思 考:
• 歌曲上、下两阙的音乐情绪一样吗? • 哪些音乐要素在其中发挥着作用?
有古
一人
个云
在:

人音版高中音乐必修音乐鉴赏第14单元第25节西出阳关无故人课件

人音版高中音乐必修音乐鉴赏第14单元第25节西出阳关无故人课件
22
坐看云起时,轻轻的低吟;行到水穷处,慢慢的低吟。今夜皓月当空,你 可又听到了我的低吟。低吟这渐明渐亮的星辰,低吟这浅斟慢酌的身影,低吟 这尽杯的微熏,以及一段快被遗忘的乐曲,乘一夜轻风,摇荡在你我跌宕的心 境。
古曲如梦,这舒缓、韧性*的琴音,仿佛是一份悠远,斟酌出的往事,让人 唏嘘。
等一弯清月照临,听一曲三叠阳关的苍凉情思,一个在关内,一个在关外, 纵有千万般愁丝,亦笃定了天涯海角。
7
8
9
10
小结 :
借助《阳关三叠》说说琴歌中 诗词与音乐之间到底具有怎样的关系?
11
12
13
14
15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6
17
18
19
感受并思考:
1、合唱和琴歌吟唱相比发声方法有何不同? 2、两者音乐表现力和气势有何不同? 3、合唱在人声效果上有怎样的处理?
是哪一种合唱形式?
20
21
谢谢指导!
西出阳关的是一片飘远的云,我也只能让这缠绵的云带去思念,无论走多 远,无论在那里,记得回来,记得还有故人的祝福和牵挂……
1
2
《送元二使安西》是诗人王维 深刻反映唐统治者, 当年征戍徭 役,亲友别离情怀的一首名作。
3
琴歌韵
-----《阳关三叠》赏析
4
5
6
思考:
歌曲为什么叫阳关三叠?什么是三叠? 三叠有何不同之处?(音、长短、节奏、速度) 三叠之间的进行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你可记得,那个渭城的清晨,我为你送行,在客舍,在早春,一壶美酒, 几碟小菜。你可想起,那场蒙蒙的细雨,打在古道旁,落到小巷中,我吟唱,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缕缕的雨丝,点点的记忆。

西出阳关无故人教案

西出阳关无故人教案

教案:第十四单元------第二十五节《西出阳关无故人》教材来源: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年级:高中一年级指导教师:赵燕秋(一)教学理念审美教学的实质是情感教育。

教师在教学中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情趣使之主动学习。

让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旨在打开时空的隧道,让他们沿着古曲发展的脉络,去聆听、演唱和了解我国古代的艺术歌曲,通过一首唐朝的流行歌曲《阳关三叠》,让学生感受到友人之间美好真挚的情感和经典音乐文化的育人魅力,达到拓展学生的音乐文化知识和加强学生审美能力提高的目的。

(三)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选择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十四单元《文人情致》的教学内容。

《阳关三叠》是我国古代音乐作品中的一颗绚丽璀璨的明珠。

这首琴歌感人至深,在唐宋曾有轰动效应,不仅声名远播,而且成为家家弦歌、户户吟诵的“流行歌曲”,故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唱,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全曲分为三大段,基本上用一个曲调作变化反复叠唱三次,故称“三叠”。

曲调纯朴而富有激情,略带淡淡的愁绪,以同音反复作为结束音,强化了离情别意及对远行友人的关怀,与诗的主题十分吻合,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那种无限关怀和留恋的诚挚情感。

(四) 学情分析由于现代社会人的思想价值观与古代人差别较大,加之流行音乐对古典音乐的冲击,学生很少有机会也不愿意去接触这样节奏缓慢,意味深长的古曲,从而导致他们对于古代音乐文化的兴趣渐渐缺失,更难以体会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本课教学中我将使用听、赏、唱、看、演等多种手段,让学生体验并感知音乐。

最终通过学生自主创编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古代音乐文化之美。

(五)教学重、难点1、感受琴歌《阳关三叠》所表达的离别之情,能吟唱上阕。

2、通过赏析、体验、赛歌、答辩等形式,强化对中国古典音乐作品的记忆和感受。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学生在DVD版古琴曲《阳关三叠》音乐声中落座观摩、师生问好!(一听)师:同学门、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音乐文化中独具魅力的瑰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扬州慢
七:《扬州慢》 小结: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96)冬至日, 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 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 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 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八:教学后记 : 《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节从教材出发点来看, 主要以介绍和了解古代歌曲,但这一设计与学 生的欣赏兴趣相距甚远,学生未必能很好的理 解,但如果从另外一个出发点,介绍歌曲中的 古代诗词艺术,以及与音乐的关系,并要求学 生在课外收集有关资料,这样就给学生一个施 展与探索的空间,并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通过交流、评价、学唱、欣赏,很好的将学 生引导到诗词的意境中,感受到它的意境美、 音乐美、艺术美,同时激发学生创作欲望,进 一步的参与到探索音乐创作中的实践活动中。
1:《阳关三叠》
唐代乐舞壁画
二:作品欣赏: 《阳关三叠》
三:参与体验演唱歌曲
小结: 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 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们心 目中是令人神往的壮举。朋友西出阳 关,虽是壮举,但阳关以西还是贫荒 绝域,自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 备尝独行贫荒的艰辛寂寞。因此临行 之际的“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 了诗人全部丰富深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 感情琼浆。 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 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 情的体验,包含对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1、围绕送别或离别主题, 请大家联想有关古诗词(与音乐有关), 并回想以往学过或听过的有关音乐作品;
2、请同学们试一试自己喜欢的形式来 表现送别或离别的场景,体验古代文人 的气质和情感。
六:《扬州慢》
《扬州慢》乃姜夔自作调,“白石因游扬州而作, 创为新调,即以词意名题,其所言即扬州之事。 (万树《词律》)此词作于淳熙丙申(1176年) 冬至日,距金人兵临扬州已有十六年。当年繁华 都会,如今满目萧条,引发词人抚今追昔之叹。 千岩老人读后,“以为有《黍离》之悲也。”词分 上下两片。上片描述扬州眼前萧条的景况:以 "淮左名都"之昔日繁华对比今日"尽荠麦青青“ 之荒凉,以“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极写伤乱之 感。最后三句以“暮色、军角、空城”,描绘眼 前凄凉。下片侧重对扬州史事的虚拟。词人想 象风流俊赏之杜郎今日重游扬州之“难赋深情”, 并多次化用杜牧歌咏扬州昔日景物的诗句,构 成风月繁华与萧条颓废的意象对比。
中学音乐课音乐鉴赏模块
第二十五课
西出阳关无故人
江西省南康中学 艺术组;刘阳平 2009年6月28日
一;音乐知识: 中国古代歌曲 1:《阳关三叠》 2:《扬州慢》
3:《阳关三叠》 何为阳关?何为三叠? 阳关: 故址位于敦煌市城西的古董滩上,在玉门关南, 而古以南为阳,故称“阳关”,阳关是古代中外陆路交通 咽喉之地,也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 古城关东 面为农田,远处有寿昌城废址,三面沙丘,沙梁环抱, 流沙茫茫,一望无际;北面墩山上有一汉代烽燧,保存 完好;东为红山口;西有南北走向的深沟,长约20米, 沟中泉水涓涓,甚为甘冽,两岸有汉墓多座。现在古阳 关虽已被流沙掩埋了,但从古董滩向西翻越几道山梁, 仍能看到阳关的遗迹,其墙基隐约可辨,碎瓦破砖遍地 散落。只能令人发思古之幽情了 。 三叠:在当时演唱时将其中诗句反复吟咏三遍,用一 个曲调作反复变化,叠唱三次。
四:讨论交流:
1:请你对《阳关三叠》发表自己的看法,比如词曲、表 演形式、时代性、是否喜欢的理由、喜欢的程度等。
2:总结 : 一曲阳关三叠今古传唱千余年,中华民族 音乐艺术之 瑰宝像无数个明珠在人类历史的河中永远闪耀着璀 璨的光芒,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 孙的骄傲和自豪。
五:拓展与探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