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的中医诊治

合集下载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治疗冠心病的中医辨证治疗1、病因分析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性疾病。

其主要病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痰湿内蕴痰湿内蕴是冠心病的重要病因之一,可导致心脏血液循环不畅,引发心肌缺血。

1.2 血瘀阻络血瘀阻络是冠心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医认为心脏是血液运行的重要器官,当血液循环发生问题时,容易导致冠脉堵塞,引发冠心病。

1.3 肝火亢盛肝火亢盛是冠心病的常见原因之一,此时肝脏功能失调,容易导致心脏供血不足。

2、中医辨证分型冠心病的中医辨证分型有以下几种:2.1 痰湿阻肺型表现为胸闷、气短、痰多、胸部胀满感。

2.2 气滞血瘀型表现为胸痛、胸闷、舌质紫暗、脉弦细涩等。

2.3 肝郁气滞型表现为胸腹胀满、情绪烦躁、口苦、舌质红、脉弦。

3、中医治疗方案3.1 祛痰化湿法方药:陈皮、枳壳、茯苓、白术、半夏等。

功效:祛除体内湿气,改善血液循环。

3.2 活血化瘀法方药:丹参、桃仁、川芎、赤芍等。

功效:活血化瘀,改善心脏供血不足情况。

3.3 疏肝理气法方药:柴胡、枳壳、郁金、白芍等。

功效:疏肝理气,缓解胸腹胀满等症状。

4、附件本文档涉及以下附件:4.1 中医辨证治疗病例分析报告4.2 相关中医药治疗方案5、法律名词及注释5.1 冠心病冠心病是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性疾病。

5.2 辨证治疗辨证治疗是中医学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辨别疾病的表现和体征,确定病因病机,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5.3 祛痰化湿法祛痰化湿法是中医治疗痰湿内蕴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使用特定的中药方剂,去除体内的湿气,改善病情。

5.4 活血化瘀法活血化瘀法是中医治疗血瘀阻络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使用特定的中药方剂,改善血液循环,清除阻塞血管。

冠心病中医药指导内容(二)

冠心病中医药指导内容(二)

冠心病中医药指导内容(二)
冠心病中医药指导内容
什么是冠心病?
冠心病是一种心血管疾病,指的是冠状动脉发生了狭窄或堵塞,
导致心脏供血不足的病症。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原理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理念是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以达到修复心血管功能、改善心脏供血情况的效果。

冠心病中医药的指导内容
调整饮食结构
•避免高脂食物:如肥肉、动物内脏等。

•控制盐摄入:适量减少食盐的使用。

•多摄入高纤维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等。

•限制咖啡因摄入:咖啡、茶、巧克力等含咖啡因的食物要适量。

调节生活习惯
•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不吸烟,避免二手烟的接触。

•控制体重,保持适宜的BMI。

•适量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

中药治疗
•根据个体情况,选择适合的中药方剂服用。

•常用中药:丹参、冬凌草、山楂、三七等。

针灸治疗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运行,改善心脏功能。

•常用穴位:太冲、神门、内关等。

推拿按摩
•按摩心区和相关穴位,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心绞痛的症状。

中医保健养生
•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

•注意情绪调节,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定期进行中医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身体问题。

以上是冠心病中医药的指导内容,但请在接受治疗前咨询专业中
医师,根据个人身体状况进行定制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科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科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科胸痹(冠心病一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胸痹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气短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其病因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波动,年老体虚等有关。

西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一心绞痛可参照本病。

胸痹之名称,首见于中医经典《内经》。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制订的《中医内科急证诊疗规范》中“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急症诊疗规范”。

①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腕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平卧。

②胸闷憋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可缓解。

严重者可见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侯,可发生猝死。

③多发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2.西医诊断:参照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和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

①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症。

②心绞痛每周发作两次以上,心电图检查有缺血性改变或运动试验阳性者③特点为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感觉,可伴有其他症状,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与左上肢,常发生于劳动或情绪激动时,每次发作3〜5min,可数日一次,也可一日数次,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后消失。

(二)证候诊断参照1985年《中医内科学》第五版(张伯臾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心血瘀阻: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更甚,时或心悸不宁,舌质紫暗,脉象沉涩。

2.气滞心胸: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胃脱胀闷,得暧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3.痰浊痹阻:胸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喘促,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苔浊腻,脉滑。

4.气阴两虚: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偏红或有齿印,脉细弱无力,或结代。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与综合治疗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与综合治疗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与综合治疗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发心肌缺血甚至坏死,给患者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在现代医学中,冠心病的治疗主要依靠药物和介入手术,然而中医的辨证论治在冠心病的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冠心病的中医辨证与综合治疗方法。

一、冠心病的中医辨证中医学认为,冠心病是由于心脏和心血管系统的气血运行障碍导致的。

根据不同的辨证,中医将冠心病分为多种类型,具体包括气滞型、痰湿凝结型、气阴两虚型、血瘀肝郁型等。

冠心病的不同辨证类型需要针对病因病机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1. 气滞型冠心病气滞型冠心病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常伴有心慌、气促等症状。

中医辨证认为,这种类型的冠心病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的。

治疗上,可采用活血化瘀的中药药物,如丹参、川芎等,以促进冠状动脉的血液循环,缓解胸闷、胸痛等症状。

2. 痰湿凝结型冠心病痰湿凝结型冠心病主要表现为胸闷、气促,伴有痰多、舌苔厚腻等症状。

中医辨证认为,这种类型的冠心病是由于体内湿气积聚,阻塞了血脉而引起的。

治疗上,可采用健脾化湿的中药,如茯苓、白术等,以祛除体内湿气,改善痰湿凝结的状况。

3. 气阴两虚型冠心病气阴两虚型冠心病主要表现为胸痛、气促、怔忡等症状。

中医辨证认为,这种类型的冠心病是由于心肺功能不足,气血亏虚引起的。

治疗上,可采用养心安神的中药,如人参、酸枣仁等,以补益心肺,增强心脏功能。

4. 血瘀肝郁型冠心病血瘀肝郁型冠心病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常伴有情绪不稳、易怒等症状。

中医辨证认为,这种类型的冠心病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肝气郁结引起的。

治疗上,可采用活血化瘀、疏肝理气的中药,如桃仁、香附等,以改善血液循环,舒缓胸闷、胸痛等症状。

二、冠心病的中医综合治疗除了针对不同的中医辨证进行个体化的治疗之外,中医还强调综合治疗的重要性,包括饮食调理、心理疏导、针灸推拿等方法。

1. 饮食调理中医认为,冠心病的发生与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

冠心病的中医治疗和调养

冠心病的中医治疗和调养

冠心病的中医治疗和调养冠心病的中医治疗和调养一、病因及病理机制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心肌缺血、甚至坏死的一类心脏疾病。

其发病原因主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痉挛等。

具体病理机制主要涉及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血供不足,从而引发心绞痛等症状。

二、中医病机辨证根据中医理论,冠心病的发病与人体内脏腑气血运行失调有关。

具体病机可分为气滞、痰凝、血瘀、阴虚等不同证型。

不同证型的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冠心病的关键。

1:气滞证型: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气短等症状。

针对此证型,可选用理气活血、舒筋止痛的中药治疗。

方药参考:香附、川芎、柴胡、郁金、丹参、远志等。

2:痰凝证型:表现为胸闷、胸痛、痰多等症状。

治疗上可选用祛痰化瘀、行气活血的中药进行治疗。

方药参考:半夏、陈皮、枳实、三七、仙鹤草等。

3:血瘀证型:主要表现为胸痛、心悸、舌质暗紫等症状。

治疗上可选用活血化瘀、消食化痰的中药进行治疗。

方药参考:桃仁、红花、赤芍、全蝎、茯苓等。

4:阴虚证型:主要表现为心悸、盗汗、舌质红等症状。

针对此证型,可选用滋阴养血、清热凉血的中药治疗。

方药参考:天冬、黄精、丹参、麦冬、生地等。

三、中医治疗方案中医治疗冠心病主要以中药为主,辅助于针灸、推拿、气功等中医疗法。

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状况和辨证施治结果进行调整。

1:中药治疗根据辨证施治结果选择合适的方剂,可选用汤剂、丸剂、片剂等剂型。

剂量和疗程应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调整。

2:针灸疗法针灸疗法可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气血运行,改善心血管功能,缓解心绞痛等症状。

常用穴位有心俞、胸乡、神门等。

3:推拿疗法推拿疗法通过按摩、揉捏等手法来调理经络,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脏功能。

常用手法包括推拿、按摩等。

4:气功疗法气功疗法可通过调节呼吸、运动身体来调节心脏活动,增强体质,改善心血管功能。

常用气功包括五禽戏、八段锦等。

四、生活调养建议除了中医治疗外,冠心病患者还应注意生活调养,以改善病情和预防复发。

冠心病中医诊断标准

冠心病中医诊断标准

冠心病中医诊断标准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中医诊断冠心病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
1. 病史询问:询问患者是否有胸闷、胸痛、气短、心悸等心脏方面的不适症状,以及是否有其他疾病的历史。

2. 望诊:观察患者面色、舌质、舌苔、脉象等病征,分析心脏的病理变化。

3. 摸诊:按压患者胸部、心区,观察疼痛位置、性质、程度等,判断心脏功能状态。

4. 听诊:通过听诊患者心脏杂音、心音等声音,判断心脏功能状态。

5. 实验室检查:进行心电图、血压、血脂、血糖等检查,帮助判断冠心病的严重程度。

综合以上方面,冠心病的中医诊断标准主要包括:胸闷、胸痛、气短、心悸等心脏不适症状,同时伴有舌质红、舌苔黄腻、脉细数等病征,经过实验室检查,存在心电图异常、血脂异常等证据。

- 1 -。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主要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

中医认为,冠心病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如情志失调、饮食不当、体质虚弱等。

因此,在治疗冠心病时,中医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一、中医辨证中医辨证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础方法之一。

针对冠心病患者,中医辨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气血两虚证气血两虚是冠心病的常见证型之一。

患者常常出现心悸气短、疲乏无力、面色苍白等症状。

治疗时,中医会通过调理气血,补益心脏,常用的中药有黄芪、人参等。

2. 痰湿阻络证痰湿阻络是冠心病的另一常见证型。

患者常表现为胸闷、胸痛、舌苔厚腻等症状。

治疗时,中医会通过清热化痰、通络开窍,常用的药物有半夏、陈皮等。

3. 热毒蕴结证热毒蕴结是冠心病进展较为严重时出现的证型。

患者常出现剧烈的胸痛、口渴、舌质红等症状。

治疗时,中医会通过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方法,常用的药物有连翘、三七等。

二、中医论治中医治疗冠心病的方法多样,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辅助疗法两个方面。

1. 药物治疗中医药物治疗是治疗冠心病的核心方法之一。

根据不同的证型,中医会选择不同的中药进行治疗。

如气血两虚证可用补气养血的药物,痰湿阻络证可用化痰通络的药物,热毒蕴结证可用清热解毒的药物等。

2. 辅助疗法除了药物治疗外,中医还会结合一些辅助疗法进行治疗。

如针灸疗法可以调理气血,改善心脏功能;推拿按摩可以舒缓肌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等。

这些辅助疗法可以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症状。

三、预防与调理中医在治疗冠心病时,也强调预防和调理的重要性。

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定期的运动锻炼,以及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冠心病的发展。

此外,中医还倡导合理用药,避免滥用药物造成不良反应。

总结:中医辨证论治冠心病是一种个体化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通过药物治疗、辅助疗法和预防调理等综合手段,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对冠心病的认识

中医对冠心病的认识

中医对冠心病的认识中医对冠心病的认识冠心病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肌缺血性疾病,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心脏疾病之一。

中医学认为,冠心病是由于气滞、血淤、湿浊等因素导致心脏失去调节平衡而引起的。

下面将从中医理论、诊断及治疗等方面详细介绍中医对冠心病的认识。

一、中医理论1. 理论基础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有“五脏六腑”、“经络气血”、“精神意志”三者相互作用,组成了一个复杂而完整的生命体系。

其中,五脏六腑分布在人体内部,主要负责人体的机能活动;经络气血则贯穿全身,为五脏六腑提供营养和能量;精神意志则是人体活动的指挥者。

2. 疾病发生机理中医学认为,冠心病是由于多种因素导致人体内部的气血失去平衡而引起的。

其中,湿浊、痰饮、气滞、血淤等因素是冠心病的主要病因。

这些因素会导致人体内部的经络阻塞、气血不畅,从而影响心脏机能,引发冠心病。

二、中医诊断1. 望诊中医学通过观察患者面色、舌苔、脉象等表现来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

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面色苍白或发绀,舌头呈暗红色或有静脉曲张现象,脉象细弱或沉紧都是常见的表现。

2. 闻诊中医学通过听取患者心音和呼吸声来判断患者身体状况。

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常常会出现心音弱或不规则,呼吸声较重等情况。

3. 问诊中医学通过询问患者身体感觉和生活习惯等方面来了解患者身体情况。

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常常会出现胸闷、心悸、气短等症状。

4. 切诊中医学通过按摩患者身体部位来判断患者身体状态。

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常常会出现胸部压迫感和疼痛等情况。

三、中医治疗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式之一。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中医师会开出不同的方子,以调节气血、祛湿化淤为主要目的。

常用的中药有桃仁、红花、丹参等。

2.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是利用针刺和艾灸等手段来调节人体内部的经络和气血,从而达到治疗冠心病的目的。

针灸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心脏压力,改善心脏功能。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利用手法按摩人体特定部位,以调节经络和气血为主要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冠心病的中医诊断
【摘要】现代医学对冠心病的诊断较为可靠,但结合中医对冠心病早期、无创、敏感的诊断方法,尚未形成常规,本文依据内经“有诸于内,必形于外”的理论,冠心病亦可通过经络形诸于外,形成四诊之征,从而不断探索中医诊断冠心病的规律。

本文探讨望诊其中包含察舌,观耳垂皱褶征、脉诊等内容,以寻求中医对冠心病的诊断规律,并通过对诊察的分析,提出中医诊断冠心病的具体条件。

同时也认为舌象及观耳褶是冠心病中医辨证施治较为可靠的客观指征,而对脉象的准确诊察尚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中医诊断;冠心病
冠心病是严重危害身体健康的常见多发疾病,近年来通过中西医结合,根据现代医学有关生理、病理衍变过程,对照祖国医学类似冠心病病因、病机、治疗的描述,对冠心病的临床诊断总结出不少新的规律和客观指征,为了提供有关这方面的资料,本文试图就冠心病的中医诊断,作一简要探讨。

现代医学对冠心病的诊断较为可靠,但结合中医对冠心病早期无创敏感的诊断方法还较少,随着中西医研究工作的进展,寻找新的客观诊断指征,是继承和发扬中医诊断学的一个新课题。

据《内经》“有诸于内,必形于外”的理论,冠心病亦可通过经络形诸于外,形成四诊之征,从而不断探索中医诊断冠心病的规律。

1.望诊
1.1 舌诊
1.1.1 察舌质、舌苔:郭氏等对10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观察,发现舌质红赤、紫暗或兼瘀斑者占59%,淡紫而胖者占41%,故冠心病以紫舌者多见,与国际和平医院发现冠心病舌紫者占84%,可疑冠心病舌紫者占85%。

结果基本相符。

西苑医院陈可冀指出四诊尤其是舌诊是中医诊察之重要手段。

老年人冠心病紫黯舌与红绛舌有一定比例,说明有阴虚与瘀血证之存在,而舌苔变化老人则以白腻苔最多,此与
气阴虚衰关系密切。

血气分析亦证明紫舌者确实存在血氧含量明显下降,其Pco2,血氧饱和度明显低于淡红舌组,而肺泡动脉氧分压差高于淡红舌组。

舌质的变化对急性心肌梗塞病情的进退同样有重要的诊察意义。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对100例急性心肌梗塞的观察表明,在发病早期舌质颜色偏暗或紫色占93.0%,有瘀斑点的33%,而再梗塞患者舌质有瘀斑点的可高达50.0%。

合并心室壁瘤的则更高,为62.5%。

北京市宣武医院、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观察发现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患者舌质的变化一般发病初期以黯舌为主,分别占92%、94.4%。

随病情好转,黯舌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四周后部分恢复正常,分别下降到63.7%、56.3%。

同时舌质的变化也可反映瘀血程度之轻重,如一例男性患者发生阿-斯综合征,呼吸心跳停止达二十余分钟,经抢救复苏成活,其舌质始终成紫黯。

观察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舌苔,也可以发现病情的变化是循着一定的规律的:苔由腻而转为薄白苔为顺象,多提示病情较轻浅。

若苔由白而灰,由灰变黑或呈黄褐腻、或厚腻久久不退者多为危象,示邪深病重,若舌苔骤退、骤无、不由渐而退,呈舌光或花剥苔者,示胃气将绝,病多危候。

初期即呈黄厚腻,黄褐腻,腻垢苔者,示病情复杂往往有合并症,以伴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为多。

上述结果表明,中医的“舌是心之外候”这一理论特点,为判断冠心病之顺逆及预测患者之生死提供了重要依据。

近年来关于冠心病与舌质的一些研究均提示舌象的改变有可能作为机体循环功能,特别是微循环状态一个较敏感的指标,实践证明舌象的变化已显示出临床对冠心病诊断、治疗及预后的参考价值。

1.1.2 察舌下筋脉。

黄氏等依据前人“如见舌下筋脉粗胀,作青紫,甚则带紫黑色,大多数为瘀血之证”之说,对3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舌下筋脉进行了观察,(正常人舌下筋脉中央为舌系带,其两旁为平直伸展于粘膜下的小静脉大约为系带的2~3倍)按其反映瘀血的轻重程度,大致分为如下四级。

第一级:舌下两侧瘀筋增粗,作青紫色;第二级:除具有第一级改变外,尚于增粗瘀筋的周围有紫纹分布或瘀筋迂曲;第三级:除具有第二级改变外尚于增粗瘀筋的周围有散在突
的缩小。

中医传统理论认为“耳为肾之窍”“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灵枢·口问篇》,五脏六腑之精气皆汇聚于耳,故此,耳其实也是一个缩小的全息单位,可在耳的相应部位出现各种反应,其中包含压痛,皱褶、结节、色素沉着或脱屑等。

这完全符合中医望诊:“视其外而知其内,则知所病”之机理。

2.脉诊
冠心病脉象多见弦、弦细、细、滑、沉、涩、结代、微等,且会随着病期不同而有所变化:初期以弦脉多见,后期细弱较多。

急梗患者从第二周以后滑数脉有所增加,而细脉有所减少。

严世芸认为心肌梗塞患者,其脉象变细而无力,变数或变迟,脉象由匀变不匀,以致出现结代脉或者原有结代脉,后变得更频繁者,均表示心气渐衰。

观察冠心病之脉象可予示疾病的顺逆凶吉,如陈镜含通过临床观察,发现急性心梗患者一般都有涩脉存在。

若无结代、虚数、疾促、迟涩等脉出现为顺脉,若迟涩脉并现,是心肌抑制性增高之表现,往往会出现心跳骤停,阿斯综合征。

若出现结脉、代脉或结代脉,将提示病情有恶化趋势,应迅速处理。

疾脱脉指脉持动极快,一息七至以上,脉形极短,时限缩窄,如豆粒转动来去极速,甚至疾速不可数,其脉或细或弦。

当急性心梗出现此脉时,为虚阳上浮,阴阳离决,即将变为室颤而致心跳骤停,病情极为凶险。

这表明冠心病的脉象反映多且复杂,同时脉象的诊察有较多的因素均可影响到脉诊,如药物、情绪、气候变更,患者形体等。

因此,脉诊不如舌诊明显、客观。

根据中医对四诊的分析,郭氏等对于中医诊断冠心病提出了三个主要条件:
(1)40岁以上卒发性有胸闷、心痛;
(2)舌质红赤、紫黯、淡紫或兼边尖瘀斑;
(3)脉象沉弦细。

(以左脉明显)次要条件:
(1)40岁以上常有心悸、出汗、脉结代;
(2)面色不华、胸闷、体胖、少寐、多汗。

具备两项主要条件或一项主要条件二项次要条件,且无其他明显气滞血瘀疾患者,可以诊断冠心病。

应用以上条件验证冠心病准确率达90%左右,对部分病例早期诊断尚不完全具备西医诊断标准者,也可作出及时的诊断。

综上所述,中医诊断冠心病,通过诊察的分析,确实提供了不少重要依据及客观体征。

但当前仍有问题尚需逐步解决。

如冠心病过程中所反映的中医脉象类型多且复杂,同时很多因素往往也影响到脉象的准确,有不少医师认为舌象是冠心病中医辨证论治较可靠的客观指标,尤其是对耳垂皱褶征的观察,清晰可辨。

而对脉象的准确观察尚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医脉诊对冠心病的诊察效果,确是一个有待解决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