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库结构设计
地下车库结构设计指引

地下车库结构设计指引(2013年8月版)1.设计依据建筑总图(场地标高、消防登高场地、道路布置等);建筑地下车库的平剖面图;地上一层各单体建筑平面图;地勘资料,抗浮设计水位;人防划区及提资图;景观设计布置图(提资)等。
2.地下车库的结构方案根据柱距、层高、梁板布置、构件尺寸、抗浮、结构构造等多方面进行考虑,并结合其它专业确定结构方案。
3.车库梁板布置及构造✧十字梁(或井字梁)、单向梁、主梁+大板、无梁楼盖、宽扁梁等。
✧柱断面确定,6度区可取400,建议取450;7度区不宜小于500;柱网较大时采用500~550mm;应考虑主梁钢筋在柱断面内的水平锚固长度,尽量避免采用三向以上梁的节点柱,无法避免时应加大柱子断面。
✧梁断面确定,应考虑钢筋净距及排布,钢筋不宜超过两层,不应超过三层,钢筋净距及每排根数应满足构造要求;梁宽≤300,采用双肢箍,梁宽>300mm,采用四肢箍。
✧宽扁梁的构造:梁宽大于梁高且大于柱宽的梁。
梁宽应不大于Min(2倍柱宽,柱宽+梁高),梁高不小于16d(d为柱纵筋直径)。
应注意梁柱节点构造的做法和要求。
不节省材料,但可降低层高。
✧无梁楼盖,柱托或柱帽构造:平面≥b+4h,柱帽高度≥h;柱托高≥h/4;参照《构造手册》。
优先采用有限元空间模型的计算方法。
应注意板上开洞的影响。
不节省材料,但可降低层高,且施工方便。
✧梁:采用三、四级钢筋,采用小直径架立钢筋;✧板:采用较小的通长钢筋(板顶不小于0.1~0.15%),局部附加。
✧常用布置:(一般情况下按下列原则布置)8.1x8.1或8.4x8.4,采用十字交叉次梁;8.1x5.4(或6.0),沿短跨方向布置一道次梁;小柱网 6米左右,可不布置次梁;同一车库可根据需要采用多种梁板布置形式;✧车库顶板厚不小于250mm,楼板厚不宜小于110mm。
4.地下车库抗浮计算及措施✧抗浮水位的取值,勘察报告应明确;抗浮设计水位应根据场地情况综合确定,必要时应与地勘部门及审图部门进行沟通。
立体停车库设计规范

立体停车库设计规范1. 引言立体停车库是处理城市停车难题的一种解决方案。
它采用垂直停车系统,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存放更多的车辆。
本文将介绍立体停车库的设计规范,包括选址、结构设计、安全要求等。
2. 选址要求立体停车库的选址是确保其使用效果和环境影响的重要因素。
选址要求如下:(1)交通便利:立体停车库应位于交通便利的地点,方便车辆进出,并且与周边交通设施相连接。
(2)用地面积:根据预计的停车需求,选择合适的用地面积,确保能够容纳足够多的停车位。
(3)自然地形和土壤条件:选择平坦的地形,避免土地沉降等问题。
应对土壤条件进行适当的勘探,确保地基稳定。
3. 结构设计立体停车库的结构设计是确保其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关键。
结构设计要求如下:(1)承重能力:立体停车库的结构要能够承受停车库内部车辆的重量,并且具备足够的抗风、抗震能力。
(2)明确的出入口:出入口的位置和数量要合理布置,确保车辆进出顺畅,并且考虑进出口防护设施的安装。
(3)适当的通风和照明:设计立体停车库时,要考虑通风和照明设施,以提供良好的室内环境。
4. 安全要求立体停车库的安全性是非常重要的,以确保车辆和人员的安全。
安全要求如下:(1)防火设施:立体停车库应配备适当的防火设施,如灭火器、喷淋系统等,以及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
(2)安全监控系统:为了确保停车过程中的安全,应配置监控摄像头系统,监控停车场内的情况,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3)应急救援设施:立体停车库应设置应急电话和急救设施,以便在紧急情况下提供帮助。
5. 管理和维护立体停车库的管理和维护是确保其长期有效运营的关键。
管理和维护要求如下:(1)定期检查和维修:定期检查停车库的设备和结构,并及时进行必要的维修和更换,确保其正常运行。
(2)环境清洁维护:定期清理和维护立体停车库的卫生环境,包括清理垃圾、保持地面洁净等。
(3)安全巡查和监控:定期进行安全巡查,确保所有的安全设施和设备正常工作,并监控各个区域的安全情况。
(完整版)地下车库结构设计(初稿)

目录1 引言 (1)2 柱网布置 (1)3 荷载 (7)3。
1 覆土及景观荷载 (7)3.2 活荷载 (8)4 抗浮 (9)4。
1 抗浮水位及抗浮计算 (9)4。
2 抗浮措施 (10)4。
2。
1 .............................. 抗浮桩114.2.2 .............................. 抗浮锚杆115 基础底板 (12)5.1 结构形式及结构计算 (12)5.2 配筋及制图 (13)6 顶板结构 (15)6。
1 结构形式及结构计算 (15)6。
2 配筋及制图 (17)7 墙、柱结构 (20)7.1 结构设计及计算 (20)7.2 配筋及制图 (21)1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无论是广大业主还是政府规划部门,对地下车库要求越来越高。
地下车库土建成本占房地产项目土建成本的比重,也越来越大,通常达到20%左右。
结构成本占地下车库成本的一半,在满足地下车库建筑功能的前提下,做好结构设计越发凸显其重要性。
为推广地库优秀结构设计做法、提高地库结构设计效率和设计质量、降低地库结构成本,我们在总结以往项目经验的基础上,编制了华东区地下车库结构设计标准。
本标准主要以华东区最常用的无梁楼盖为基础编制。
为统一起见,本地库标准所涉及的柱网具体尺寸均以最低停车要求为基础确定,均取理论值,未预留富余度.在实际项目设计中,应避免生搬硬套本标准中的具体尺寸和配筋,而应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及本标准所确定的指导性原则进行深化设计.2柱网布置柱网布置与结构成本直接相关。
在正常跨度范围内,垂直式停车的地下车库柱网一般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类:(1)柱网A:为最常见的柱间3车位的大柱网,两个方向柱网尺寸均为8m左右,参见图1。
(2)柱网B:为中柱网,是柱网A的变形,柱间为2车位,车宽方向柱网尺寸相应缩小,另一方向柱网不变,参见图2。
(3)柱网C:为中柱网,同样是柱网A的变形,柱间为3车位,但车长方向柱子数量增加,车位头尾及车道两边均布置柱子,参见图3。
地下室及车库结构设计规定

地下室及车库结构设计规定地下室及车库结构设计规定1.地下室设计时地下水位的取值规定:1.1地下水的设防水位应取建筑物设计使用年限内(包括施工期)的可能产生的最高水位。
1.2当勘察期间的场地原有标高与规划设计的场地标高相近时,勘察报告提供的设防水位经分析确认合理后可直接取用。
1.3当勘察期间的场地原有标高与规划设计的场地标高相差较大时,对勘察报告提供的设防水位应谨慎采用,要会同勘察部门审慎分析论证,重新确认。
1.4当规划设计的场地为倾斜的坡地时,可根据坡地走向、场地的周围地势以及相关专业的疏排水措施等因素分段合理确定,并应得到地勘部门认可。
1.5抗浮验算:应取经综合分析并由地勘部门确定的抗浮设计水位,一般等同设防水位。
1.6地下室的结构构件强度、刚度计算:可取设防水位。
1.7地下室的结构构件裂缝验算:应根据对结构的不利作用效应确定取最低水位或最高水位。
当取最低水位时,相应的准永久值系数应取1.0;当取最高水位时,相应的准永久值系数,对地下水可取平均水位与最高水位的比值。
2.地下室的抗浮设计:2.1地下室的抗浮验算包括整体抗浮验算和局部抗浮验算。
抗浮稳定性验算应满足公式:W/F≥1.05。
2.2若不满足2.1条公式要求,应采取有效措施。
当采用设置抗拔桩或抗拔锚杆时,应采用以下公式验算:0.9W +nRa≥F。
2.3抗浮验算时,仅取结构自重W(包括结构梁、板、柱及地下室顶、底板上的覆土重量,批荡等装修荷载不得计入),计算结构自重时应考虑构件相交部位重复计算问题。
梁、柱的混凝土容重应折算,根据构件尺度取值20~25kN/m3左右。
2.4地下室顶板的覆土厚度应考虑室外景观配置形成的高低错落,局部覆土厚度达不到建筑图标注厚度,抗浮计算应予折减。
3.地下室的外侧墙设计:3.1地下室外侧墙的边界支承条件应根据构件抗弯刚度比值确定。
一般外侧墙的厚度应小于底板的厚度,可按嵌固假定;而外侧墙的厚度大于地下室顶板厚度可按铰接假定。
机械停车库设计规范

机械停车库设计规范一、结构设计1.承重能力:机械停车库的结构设计应满足承载车辆的重量,并提供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
2.结构材料:选择合适的材料,如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等,以确保停车库的结构安全和可靠。
3.施工标准:结构的施工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如建筑设计规范、钢结构设计规范等。
二、安全设计1.防火设计:停车库应设置防火墙、消防设施等,以确保火灾发生时的安全。
2.紧急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和疏散通道应设计合理,且易于找到和使用。
应设置标识和照明设施,并确保通道畅通无阻。
3.火灾报警系统:停车库应配备火灾报警系统,包括烟雾探测器、报警器等,以提供及时的火灾警报。
三、功能设计1.入口和出口设计:入口和出口应宽敞,方便车辆进出。
应设置合理的车道宽度、坡道等。
2.车位布局:停车位应按照规范进行合理布局,确保车辆停放的便利性,并考虑到车辆的尺寸、转弯半径等。
3.车辆检测系统:应安装车辆检测系统,以实时监控车位使用情况,并提供空余车位查询服务。
四、使用设计1.操作方便性:停车库的操作系统应设计简单易懂,提供用户友好的界面和操作说明。
2.自动化设备:应配置自动化设备,如自动扶梯、电梯等,以提高停车库的使用效率和便利性。
3.照明和通风系统:停车库应安装合适的照明和通风设施,以确保车辆和用户的安全和舒适。
综上所述,机械停车库设计规范包括结构设计、安全设计、功能设计和使用设计四个方面。
合理的结构设计和安全设计能够保证停车库的安全性,功能设计能提供便捷的停车服务,使用设计则能提供舒适的使用体验。
设计人员在进行机械停车库规划和设计时,应遵守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规范,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布局和设计,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停车场地下车库设计要求规范

停车场地下车库设计规范地下车库的汽车坡道,是地下车库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地下车库室外和室内,地上与地下的竖向交通枢纽。
合理布置地下汽车库坡道,做好汽车坡道设计,在整个地下车库设计中非常重要。
1.总平面设计地下车库在总平面中的位置,应以方便进出,与人行道严格分离,远离场地主干道为原则,汽车坡道的位置应尽可能靠近出入口,以减小汽车噪声影响及夜晚汽车光线干扰。
地下车库汽车坡道的数量不少于两个,当停车数量少于100辆时可设计一个。
当停车数量大于500辆时不应少于三个,如条件允许,小于100辆大于50辆最好也设进口出口两个汽车坡道。
2.平面设计汽车坡道按平面形式可分为直线坡道、曲线坡道、直线曲线混合坡道、螺旋坡道(二层以上)等,见下图:出入口汽车坡道最小净宽度,《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下简称《汽设规》)规定,小型车(如无特殊说明下均以小型车为例),单车行驶3.5m,双车行驶6.0m。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下简称《汽防规》)规定,汽车坡道的疏散宽度单行4.0m,双行7.0m。
因此,汽车坡道最小宽度,取上限,单车道不小于4.0m,双车道约为9.0m为宜。
曲线坡道还应满足小型车转弯半径不小于6.0m的要求。
通过计算得知,曲线坡道内径最小约为4.0m,舒适内径约为5.5~6m。
平面设计中因曲线坡道对驾车司机视线有影响,所以应尽量多采用直线坡道,少采用曲线坡道。
混合坡道中,直线和曲线相接部分一定要是相切的关系,不应有折线。
3.剖面设计小型车汽车坡道的最大坡度《汽设规》规定,直线坡道15%(1:6.67),曲线坡道12%(1:8.33)。
当汽车坡道的纵向坡度大于10%时,坡道上、下端均应设相当于正常坡道1/2的缓坡。
缓坡直线坡段水平长度不应小于3.6m,曲线坡段水平长度不应小于2.4m,且曲线半径不应小于20m。
大于10%的坡道设缓坡,是为了防止汽车的车头、车尾和车底擦地。
缓坡坡度一定要保证是与它相连接的正常坡度的1/2(6%~7.5%),而不是其它值。
自动立体车库结构设计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的汽车进入家庭,使得我国城市停车难问题日益加剧。立体车库成为目前解决停车难问题的重要方式之一,其中以升降横移式立体车库应用最为广泛。
本次设计的主要内容是自动立体车库的结构设计。而自动立体车库按结构可分为升降横移类、垂直循环类、水平循环类、平面移动类、巷道堆垛类、垂直升降类、简易升降类等。本文主要对两层式升降横移自动立体车库进行详细的结构设计和对关键部位受力分析并校核。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自动立体车库的结构设计,包括自动立体车库的总体方案设计,有关零件部件的选型计算,结构强度校核及液压系统设计,并绘制出装配图和零件图纸。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是:自动立体车库是我国的新兴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城市交通拥堵和停车难的问题成了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传统的车库己经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再加上我国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自动立体车库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必然途径[1]。机械式立体车库具有空间利用率高,节省城市有限的土地资源;具有建造成本较低、建造周期较短;车辆停放入车库快速便捷、自动车库更加安全,还具有节约能源等优点。同时自动立体车库还可以在有限的土地上停放更多的车辆,便于集中管理,减少管理费用和人员等的优势,在各个小区或空地都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立体车库的建设,可大大缓解这些地方停车难的问题,这对现在车库紧张的小区和其他人员较多的公共场所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法。因此,机械式立体车库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Four-column type steel structure garage has a large range of use because of its simple structure. 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paper is the force analysis and check by the beams,stringers,support columns andcar carrying boards. In addition, automatic stereo garage use hydraulic system for driving, ithas difference between using the motor-driven automatic garage.Because of the advantages of hydraulic transmission,the garage will be more stable in process.This makes it suitable for more occasions.The designof thegarage is also introducedthesafety protection devicein the running of garage.
地下停车库设计规定

地下停车库设计规定1.结构设计:地下停车库的结构设计是最基本的设计要求。
它包括地下停车库的承重结构、立柱、梁、楼板等设计。
承重结构要满足荷载要求,确保停车库的安全性。
立柱、梁的布置要合理,楼板要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能承受停车车辆的重量。
此外,结构设计还应考虑地下水位、土壤条件等因素。
2.通风设计:地下停车库的通风设计是为了保持空气的新鲜度和流通性,减少有害气体的积聚。
通风系统应包括进风系统和排风系统。
进风系统应设置在地下停车库的周边,以保证新鲜空气的进入。
排风系统应合理设置,以排除停车库内的废气和烟雾,保持空气品质。
3.照明设计:地下停车库的照明设计要充分考虑停车库内的照明要求和能源消耗。
照明系统应满足视觉需求,确保停车库内的安全性。
照明设备应具备较高的能效,以降低能源消耗。
此外,还应合理设置照明设备的位置和间距,以提供均匀的照明效果。
4.消防设计:地下停车库的消防设计是为了保证车辆和人员的安全。
应设置灭火器、消防栓、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等消防设备。
消防设备应布置合理,易于使用和维护。
应设立消防通道,便于车辆和人员疏散。
此外,应制定停车库的消防预案,定期进行消防演练。
5.排水设计:地下停车库的排水设计是为了解决雨水和污水的排放问题。
应设置排水管道和排水口,确保停车库内的积水能够迅速排出,避免积水对车辆和人员的影响。
排水系统应设计合理,便于维护和清洁。
6.安全防范设计:地下停车库的安全防范设计是为了预防盗窃和其他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应设置安保设备,如监控摄像头、门禁系统等,以监控停车库内的安全情况。
还应设置紧急报警装置,便于在紧急情况下及时求助。
门禁系统应设置合理,确保停车库内的车辆和人员的安全。
在地下停车库设计规定中,各个方面的设计要求都需要综合考虑,确保停车库的安全性、舒适性和便利性。
此外,还应注意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建筑规范,以达到设计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读】本文针对地下车库结构设计中的常见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对此类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可供设计者参考。
一.引言:
近年来,在大中城市的住宅小区设计中,根据有关规划的要求,车库经常是必备的项目,而为满足园林绿化的需要,车库经常设计成地下车库,车库顶板上往往回填2~3米覆土,车库的结构型式为框架结构,柱网一般为8×8m,而且是顶板采用无梁楼盖,基础底板一般采用筏板基础(有梁或无梁),也常采用独立基础加防水板做法,这需要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通过进行经济性比较后加以确定。
总的说来,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优先考虑独立柱基加防水板方案:1、地下车库与高层建筑整体相连,为调整高层与车库沉降差而有意加大车库沉降量时;2、地下水位较低,无需在底板上增加压重,就能满足抗浮要求,且地基承载力较高时;3、在仅有防水要求而无水浮力作用的地下室。
独立柱基加防水板的做法见图1。
根据笔者近年来的设计实践,发现在结构设计中经常使设计人员感到困惑的主要是以下几类问题:1. 地基承载力的确定。
2. 挡土外墙的基础型式。
3. 防水板的内力计算。
4. 挡土外墙内力计算。
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设计实践,就以上几类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图1:独立柱基加防水板示意图
二.地下车库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分析
(一) 地基承载力修正深度
根据文[1]的规定,建筑物地基承载力应进行深宽修正:
fa=fka+ηbγ(b-3)+ηdγo(D-1.5) (1)
式中:fa--修正后地基承载力标准值
fka--修正前地基承载力标准值
D--基础埋置深度
其余参数的物理意义详见文[1]。
在确定地基承载力参数的过程中,最让设计者把握不定的是埋置深度D,事实上,这在文[1]中早有规定,那就是对于采用无梁楼盖之满堂基础,其埋置深度从室外地坪算起,即D=D1。
但当采用独立柱基加防水板时,则应按下列规定取值:1)外墙基础埋置深度:D =(D1+D2)/2。
2)内柱基础:一般第四纪沉积土:D=(3D1+D2)/4;新近沉积土及人工填土:D=D1。
式中D1、D2分别为从室外地面和地下室地面起算时的基础埋置深度。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北京地区,当车库基础与主体高层建筑之基础整体相连,为使车库沉降量不致过小,应尽量提高车库地基土的计算承载力,此时,基础埋置深度不分内、外墙(柱),一般取:D=(D1+D2)/2,详见文[2]。
一旦确定了D值,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也就不难计算了。
(二)挡土外墙基础型式的确定
众所周知,柱下扩展基础(独立柱基或条基)上部荷载重心应尽量与基础底面之形心重合,当基础采用独立柱基加防水板做法时,对中柱而言,设计时均设计成中心对称基础,对于挡土外墙,有的设计者只考虑墙体承担顶板传来的轴力,而据此设计成中心对称条基,这是否正确,我们就有必要从车库的受力图来加以分析。
从图2和图3车库受力图我们很容易看出:由于防水板和基础是同时施工的,在周边回填土和顶板覆土施工后,防水板和基础是共同受力的,就如同带柱帽的无梁板整体基础一样。
二者的差别就在于荷载分布不同,无梁板整体基础下受均布的基底反力,而当采用独立柱基加防水板时,由于防水板下铺设了易压缩材料(如聚苯板或松散炉渣),因而当地下水位在基础底面以下时,地基反力仅作用在独立柱基范围内,防水板范围内是无地基反力的。
正如图2所示。
当地下水位上升以后,则防水板和基础均受水浮力作用,根据力的平衡关系,不难推断,此时,基底下的地基反力将减小,随着水位的不断上升,防水板下的浮力将不断增大,而基础底面以下的地基反力将不断减小,直至水位升至抗浮水位后,这种地基反力的调整过程方达稳定,受力图如图3所示。
由此可见,无论基底下是否受水浮力作用,独立基础
从来就不是独立的,而是自始至终与防水板成一整体,共同工作,就如同带柱帽的无梁板整体基础一样。
因此,那种将挡土墙基础往外扩大成所谓的"中心受力"基础是不必要的,一者浪费材料,二者对外包防水的施工带来不便。
(三)基础及防水板的内力计算
在独立柱基加防水板的内力计算中,有一种作法是将独立基础和防水板分别进行内力计算,具体作法是:将独立柱基及防水板人为地分割成两部分,在地下水浮力的作用下,对基础底板按有柱帽无梁楼盖计算,此时仅考虑水浮力的作用。
独立基础在设计时与普通独立基础完全相同,即承担全部竖向荷载,而不考虑防水板的作用。
而事实上,我们从图2和图3可以清楚地看出,无论是有无地下水,柱下基础均不可能是真正的"独立基础",而是始终与防水板共同工作。
同样地,防水板也不仅仅是在水压力作用下才产生内力,因为独立基础和防水板作为一个整体,尽管无地下水时,地基反力只是作用在独立基础范围内,但同样对独立基础以外的部分产生内力,由此可见,那种将独立基础和防水板人为地割裂开进行内力计算是不妥当的,与结构实际的受力模型是不相符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不论有无地下水,均应按有柱帽无梁楼盖进行设计,由此同时计算出独立基础部分以及防水板部分的内力。
很显然,由于图3所示的受力属于不利情况,因此,在实际设计工作中,只需要按抗浮水位计算浮力,并由力的平衡关系求得基础范围内的地基净反力,再按图3所示受力模型进行内力计算(按有柱帽倒无梁楼盖计算)即可。
(四) 边墙(挡土墙)内力计算和配筋
边墙(挡土墙)的配筋,在设计中常见的作法是将挡土墙上、下端均作为固定端,考虑水压力和土压力的共同作用,按受弯构件进行内力计算和配筋。
而事实上,正如图2和图3所示,边墙的内力不仅与侧向土压力、水压力有关,而且同时与垂直荷载密切相关,当车库顶板的土荷载很大时,由垂直荷载作用下引起的挡土墙的内力将占很大的比重,仅仅考虑侧向土压力、水压力来设计挡土墙将是非常不安全的。
当然,当顶板的覆土较大时,为减少墙体配筋,我们可以考虑轴压力对墙体的有利作用,对边墙按偏心受压而不是纯弯构件进行配筋,以达到安全、经济之目的。
三、算例
某单层地下车库,柱网8×8m,层高3.4m,顶板覆土厚3m,顶、底板厚600,柱断面600×600,柱帽尺寸2.2×2.2×0.45,砼C30,边墙300厚,顶、底板和边墙的荷载如图4所示(图4见第6页),试计算边墙的内力及配筋。
解:下面分别按两种方法计算边墙的内力和配筋
方法一:仅考虑侧压力,外墙上、下端分别固定于顶、底板
方法二:既考虑侧压力又考虑垂直荷载,按等代框架计算。
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表1:边墙内力、配筋对照表
边墙上端内力、配筋边墙下端内力、配筋边墙跨中内力、配筋
方法一 M=-35.6As=468 M=-40.5As=642 M=19.10As=450(构造)
方法二 N=392M=-114.9 N=392M=-116 N=392M=-58.4
As=1334 As=1352 As=600(构造)
注:弯矩:kNm/m,轴力:kN/m,配筋:mm2/m
由此可见是否考虑到垂直荷载的影响将对边墙内力及配筋产生重大影响,当垂直荷载较大时,方法一是严重偏于不安全的。
四、结束语
结构设计事关工程安全和经济的大局,正确选用符合结构实际的受力模型和参数是保证结构安全又杜绝设计浪费的关键所在。
以上只是笔者总结了在设计过程中的个人看法,是否妥当,还望同行专家指正。
本文得到了本院孙澄潮教授级高工的审阅和指导,特此致谢。
图4:单层地下车库荷载分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