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榧的美丽传说
上海人的香榧子

上海人的香榧子作者:袁念琪来源:《食品与生活》 2021年第1期文 | 袁念琪上海人把香榧叫“香榧子”,淡咖啡色的香榧子像子弹头,一头尖来一头圆,大小、长短与橄榄差不多。
在圆端两侧,各有一个微微突起的小点,宛如它的两只眼睛。
这就是打开香榧子的开关,只要伸出拇指和食指这两根手指,捏住这“双眼”往里用力一按,香榧子就壳开肉出了。
剥开的香榧子穿着一身黑衣,小时候吃时会用它的壳刮去黑衣才入口,后来听说黑衣能打蛔虫,就不刮了。
等到过了打蛔虫的年龄,就开始刮了黑衣吃,显得有腔调。
“脱”了黑衣的香榧子卖相好看,不仅色如玉,全身还镶着一道道如蛋糕裱花一般的花纹,难怪有“玉山果”和“玉榧”之称。
有人把香榧子这一特征喻人,说某人像粒香榧子,剥了壳还看不清他的面目,里面还裹着层“黑衣裳”。
平时吃的香榧子是咸咸的,壳上白霜就是盐迹。
香榧子由炭火烤熟,听产地的老乡说,1 000 克生香榧,烤熟后只有800 克。
除了用木炭文火烘烤,也可炒制。
先用砂炒,出锅浸入盐水;捞出沥干后,再入锅炒熟,这是“双炒”。
也有多炒一道的,在浸盐水前先浸冷水,捞出再炒,可谓“三炒”。
南宋时的安徽歙县人罗愿,在其《尔雅翼》中传授好香榧标准:“以小而心实者为佳。
”当代人则归纳为:一捏就开,香脆而有回味。
香榧子名副其实,有着一股独特香气。
传说杨贵妃常将香榧子研成末后冲服,以获体香,但也有人觉得它有点药味,味如嚼木。
我是越吃越香,如同吃小核桃,吃起来就收不住嘴。
说起来,香榧子油脂含量不低,可吃在嘴里,只感到香脆而不觉油多。
据说香榧子得名是拜秦始皇所赐。
公元前2世纪,秦始皇在会稽尝到香脆的“柀子”,便将“柀”赐为“香柀”。
又因“柀”的木纹“斐然有章采”,因而称为“榧”。
最早吃香榧的记录在汉,到宋列为贡品。
苏东坡的《送郑户曹赋席上果得榧子》中佳句更使它美名远扬:“彼美玉山果,粲为金盘实。
瘴雾脱蛮溪,清樽奉佳客。
”2013 年2 月24 日元宵节,我去休宁鹤城乡右龙村。
香榧驱虫述古今

பைடு நூலகம்
登 道 金 蒙历 道 场 ,杜 家岭 外 已斜 阳
来 他 用 此 果 款 待 宾 朋 ,作 了 《送 郑 户 曹 秋 风 落叶黄 连路 ,一 带蜂 儿榧 子 香
赋 席 上 果 得 榧 子 》诗 。 由此 ,香 榧 那 玉
该 诗 原 注 说 :“黄 连 ,地 名 ,在 封 山
香榧——会稽山农业文明的代表作

“ 粗榧 ” 、“ 圆榧 ” 、“ 臭 榧 ”等 ,在 他 们 的 心 目中 ,这些 榧 树 是 不能 与 香
榧相 提并论 的。
和香榧果的长盛不衰 。 四季常青的香榧树不仅给 人们提
会稽山农业文化的兴盛体现了这里的人们自古以来具有的勤劳与智慧榧树在我国许多地方甚至在美国一日本也有分布但其他地方的榧树果实难以入izl唯独会稽山的香榧果实香甜可izl这与会稽山先民的勤劳和智慧分不开香榧是这些先民对历史的卓越贡献的代表物
人文古树
一
会 稽 山农 业 文 明 的 代 表 作
口 博 雅
经 开始 孕 育 , “ 祖 孙三代” 可以 “ 见面 ” 。
香榧 群 的分布 呈现 聚散结 合的 特 点 , 既有满 山成 片分布的 ,又有离 散分布
始说起 。榧树 ,常绿乔木 ,中国原 产 树 种 ,红 豆 杉 科榧 属 ,树 高可 达 2 5 米 ,树干通 直 ,雌雄异株 ,种子核 果 状 ,外被 肉质假 种皮 。榧树物种 种内
香榧 的价 值得到 了越来越 高的评
价 。如 今 ,枫 桥 香 榧 采 制 技 艺 已 经 入
选浙江省非物 质文化遗产名 录 ,绍兴 会稽 山古 香榧 种植 园成为浙江省 唯一
的 省 级 活 态 文 保 单 位。2 0 1 3年 5月
底 ,联合 国粮农组织正式批 准绍兴会 稽 山古香榧群为全球重要农 业文化遗
供 了可 以 食 用 的 果 实 ,还 提 供 了 优 美 的 景 观 。 因 海拔 高 度 不 同 , 会 稽 山 古
榧树 ,会稽 山中最神奇的树种 。
香榧谱写新传奇

香榧谱写新传奇作者:暂无来源:《绿色中国(B版)》 2011年第10期□文/ 北京林业大学郭蓝天我的家乡诸暨,是越国古都、西施故里,地处会稽山脉腹地。
这里群山绵延,流水潺潺,云雾缭绕,温湿凉爽,榧林遍野,榧香沁人心脾。
在我家对面的大山坡上,有一片葱葱郁郁的香榧苗。
这是我家的香榧苗基地,提起它的来历,说来话长。
我的爷爷是一位与香榧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榧农。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家分得了19棵香榧树和29.63亩林地。
分林到户后,爷爷更加辛劳了,起早贪黑地干活。
他在林地里种荞麦、樱桃和茶叶。
特别是,他对祖先传下来的古老的参天的香榧树情有独钟。
香榧是第三纪孑遗植物,四季常绿,是集果用、药用、油用、材用、观赏和环保等多种用途于一身的珍贵经济树种,为我国特有的珍稀干果,素有“千年榧树三代果”之美称。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有记载,在唐代就已享有盛誉。
宋代大文豪苏轼曾讴歌香榧:“彼美玉山果,粲为金盘实”。
香榧也是我家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为了提高香榧产量,爷爷虚心向农技站的技术员请教,他是小山村里最早掌握“人工授粉”、“促花保果增产”技术的榧农。
在爷爷的精心呵护下,我家古老的香榧树焕发了蓬勃生机,香榧年年增产,岁岁丰收。
香榧树,成了我家的“摇钱树”。
钱袋子鼓起来的爷爷,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人,他把从香榧树上挣来的钱,再投入到了香榧的生产管理中去。
他叫上几位老伙伴,用锄头、扁担、畚箕这些最原始的工具,在自留山上垦荒整地。
每天挖一点,挖山不止。
居然每年都能整出一片山地,种上一片树苗。
香榧幼年期耐荫且生长缓慢致使林地不能高效利用。
为了尽快出效益,我家在香榧林间试种过毛豆、玉米等,慢慢地摸索出了经验。
最后选择了在老茶园里套种香榧。
因为茶树可以替代遮阳网,节省了造林初期的生产成本,还不会影响茶叶的经济收入。
在新开荒地里复植白术药材。
因为白术生长较快,两年就能见效,经济效益相当可观,政府还有每亩300元的补贴。
由于实施了复合经营,既保证了幼龄榧树生长的适合条件,又使我家的经济收益所有提高。
嵊州香榧的韵味

嵊州香榧的韵味“彼美玉山果,桀为金盘玉。
驱除三彭虫,已我心腹疾。
”苏东坡曾写诗赞叹过香榧。
他外形像橄榄核,上面有颗小黑点——传说中的“西施泪”,这是我们熟知的香榧的样子,但它一开始可不是这样,香榧从树上“跳”到人们的坚果盘里,可是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修炼”。
每年的九月底到十月中旬,种满香榧树的山上,飘着香榧果子的清香,香榧果就躲在绿色的叶子丛中,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娃娃,它们身穿淡绿色的衣裳,就算有着不规则的裂纹,整体也显得十分饱满,有几颗长得着急了,里面淡黄色的香榧子感觉要冲出来一样。
当我们把它们采摘下来,经过堆沤、去青皮、再次堆沤并晒干、清洗与筛选等一系列工序后,最终才加工出了咖啡色的香榧子。
最后经过人工或机器炒制后,就算是成品的香榧了,但是剥开它也有讲究。
前不久,我们锦水小学为了传承香榧文化,还特意组织了一场趣味横生的剥香榧大赛咧。
你瞧,香榧那坚硬的外壳,看似坚不可摧,实际上也有软肋:两个黄色的小圆点——西施眼,捏一下它们,这层外衣就招架不住,破了。
剥开外壳,香榧还披了件黑色的"纱衣",解决它,就更容易了,用外壳刮几下,这层"纱衣"便脱落了。
露出的,是它的庐山真面目——又黄又脆的果仁,发出淡淡的香气。
咬上一口,嚼一嚼,香醇的果仁在舌尖接连伸缩,果仁的美味在味蕾中不断爆破,让人不得不惊叹,怪不得苏东坡这位美食家会用“彼美玉山果,桀为金盘玉”这样的诗句赞美香榧。
吃完后,那馥郁的香气仍萦绕在唇间,回味无穷。
这场剥香榧的活动让我们学生在剥香榧,吃香榧的活动中感受嵊州香榧的韵味。
香榧虽然外表普通,就如种植它们的农民伯伯一样朴素,但它凝结了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大自然的“精心制作”的美食,欢迎大家来嵊州了解香榧,品味香榧。
香榧的历史故事

香榧的历史故事如下:在很久以前,西天如来佛的一个徒弟,名叫金蝉子。
他每回下凡游玩时,都要带上八位随从,日日为非作歹。
一日,金蝉子等又下凡后,因留恋忘返,被如来的三个更亲的侍卫看穿,他们竟敢撒野到佛爷的管辖地去了。
为了维持正义,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再次出手了。
于是乎,一场人猴之间的大战开始了。
经过激烈的战斗,大圣战败金蝉子等,并将他们押回西天受罪。
如来佛见势不妙,便派十八罗汉到东土大唐,给唐太宗送仙果,让他好好安抚金蝉子等人。
再说那唐太宗得了仙果后,就命人送到各州府去。
当仙果送到明州后,知府大人便叫师爷去办。
师爷领了命后,去林中挑选果树。
他走遍明州山头,好不容易才找到一棵果实累累的树,便回来禀报知府大人说:“此树乃榧子树也。
”唐太宗便说:“此果就叫它香榧吧!”后来明州成了宁波府,人们便把香榧产区分为三地:丈亭、石桥称“上林”,因地处鄞西山林中;高桥、深沙称“古林”,因历史上有“先有古林寺,后有宁波城”之说;茅山称“积善”,取积善之家多有此果之意。
据说,香榧三颗一圆二尖,就是罗汉亲自按的。
那时八个猴精正在树上偷吃香榧,刚好观音菩萨从此地经过。
八个猴精见来了人或神,转身就逃。
这时一个罗汉将一颗香榧留在树上,将尖头部分留给八个猴精吃,圆头留给自己吃。
于是香榧就有了三颗一圆二尖的特点。
还有一个传说讲的是八个猴精在树上偷吃香榧时被观音菩萨看到了,于是八个猴精就被观音菩萨用“定海针”压在了山下。
而罗汉为了感谢八个猴精偷的香榧,于是将剩下的香榧送给了八个猴精。
八个猴精吃了罗汉送的香榧后都犯了病无法下山,罗汉又把剩余的香榧分给了他们,使他们恢复了健康并顺利地逃下山去。
因为只有三颗是圆头的而尖头比较多颗,所以剩下的就只有三颗了!而香榧吃了有保健功效并且寿命长!故又称“吉祥果”。
在农村还流传着这么一个美丽的传说:说天上的仙女每年都要下凡到香榧树上来采仙露珠(也叫香籽),而且把箱子当作坐椅,坐的时候不小心睡着了,因此现在还留下一个个凸起的小坑!所以在那个时候起农村里的姑娘就要貌美如花,心灵手巧才能去采摘它!当采摘时声音大小都要讲究:微风的声音轻柔!有时也有不同声音叫喊娘家爹娘回娘家的也有!也有点叫起床的也有.此树木高差不多跟附近房屋差不多一样高所以凡人站在地上够不着所以这也许就是我们那里未婚少女不得靠近香榧树的一个说法.农村人说上香榧树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必须上庙子里念上九九八十一遍的经. 到了最后菩萨都会说某某某等好事时就要主动提出下山拿一麻袋的硬币给你加为保佑回家好拿给母亲家的亲戚朋友一同分享....! 在以往那富贵人家的房屋正面都看不到对面的山尖也是这美丽传说的结果之一。
家乡的香榧作文600字

家乡的香榧作文600字每年的九,十月,我们一家都会回到老家——枫桥,去采摘香榧。
一走进故乡的小村庄,一阵阵浓烈的香味便能一下子包围你的全身让你无处可躲。
没错,这就是香榧特有的香味!每到这时,整个山坳便会沉浸在这种独特的香味里,无论你是走在村落小道上,还是在山中茂密的树荫之下,甚至通过别人的呼吸,都能闻一这种香气。
记得很小时候,我问爷爷:“为什么香榧叫香榧,而不叫别的呢?”爷爷说:“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秦始皇带兵路过我们这儿,突然山间的飘来一种别俱一格的香味,煞是好闻,便问手下的人:这是何香?通过打听,他的手下告诉了他,这是林间榧子的香味,秦始皇听后便说:如此香的东西叫榧子不好,不如改成香榧。
从此香榧的名字就一直沿用至今。
”当香榧成熟时,村子里的榧林一下子热闹了起来,大家伙有的抱着钩篮,有的背着箩筐和粗绳,还有的扛着采摘榧果的利器—蜈蚣梯纷纷走向自家的榧树林。
因为香榧树上的果子,在一年里会有三种不同的果子,分为今年新长的幼果、去年的新果和前年的成果,所以香榧也是一种“三代同堂”的大“家族”,于是人们就叫它“三代果”。
正是这样,我们就不能像打栗子一样用棍子狂打,而是只能用采摘香榧的专用工具蜈蚣梯上树分辨后才能一颗颗地采摘。
蜈蚣梯和我们平常见到的梯子截然不同,它只有中间一根长长的树干,左右两旁就是许多短短的竹子,爬的时候可以用来踩。
最下面是两端粗的木头,用来固定。
因为它的样子酷似蜈蚣,所以又名叫蜈蚣梯。
这如此香的香榧从何而来呢?在这里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嫦娥下凡和一个小青年结了婚,玉皇大帝赠了他们一棵香榧树和一棵佛手树作为贺礼送给这对小夫妻。
于是嫦娥夫妇俩,精心呵护,日夜辛勤劳动,最后造就了这一大片香榧林。
当果子摘下来后,村民们便会把这一篮篮、一筐筐翠色欲滴的珠宝运回家,将它们摊在地上进行发酵,直到原来绿翡翠褪去那珍贵的绿色转变成棕褐色才可以。
然后再要褪去褐色外衣,取出可食的种子。
香榧

香榧作者:颜士州来源:《中学生百科·文综理综》2010年第05期香榧是多年生常绿乔木,是雌雄异株的单性植物,它以独特的姿态生长在大自然的植物王国中。
香榧盛产于浙江绍兴会稽山区,《平泉山居草木记》有云:“木之奇者有天台之金松奇树,稽山之海棠榧桧。
”可见,香榧自古以来被视为奇特的物产。
众所周知红艳粉盈的桃花后结鲜桃,朱红迷人的石榴花后长石榴,洁白柔美的李花后挂李子。
但黄色的雄性榧树花后却不结果,而雌性榧树只见果不见花。
榧乡还一直流传着“青蓬蓬,蓬蓬青,不开花,结珍珠”的谜语。
其实雌性榧树是开花的,只不过花开在花萼里,不易被人发现而已,以至人们误以为它是不开花的。
每年春气发动,它便悄悄儿开花,默默孕育出果实。
待上一代香榧采摘时它便长成米粒般大,要到第二年白露时才可采摘。
香榧成熟后,宛若青果。
它内外有四层。
果仁鲜时呈乳白色,炒熟后呈褐黄色,多蛋白质和脂肪。
果仁上罩着一层薄膜,鲜时带紫色,熟后呈黑色。
膜外是黄褐色的硬壳,两端略有大小。
人们往往以为大端是靠近蒂头,其实恰恰是小端近蒂头。
外面是青灰色的瓤,多胶液,味苦、涩、酸,气味难闻,因此也有人把香榧叫“臭榧”。
也许你会惊叹“臭榧”叫成香榧,岂不是笑话!其实香榧并不臭,它含有极好的芳香油,只不过香得太“浓”了。
用榧香制出一种高级香皂,这种香皂,用它洗衣,保用半月香;用它作香料,保你满屋香。
八月是富有特色的采榧季节。
采摘香榧别有一番风味。
每当香榧开摘,榧农们就腰系竹篓,手拿竹竿涌向榧林。
年老的站在地上采摘;中年的坐在树杈上采摘;年轻的有些站在树杈上采摘,有的腰系护身带悬空采摘;年幼的总爱往高处攀爬。
林中,空篮“簌簌”拉上,满篮“吱吱”吊下,笑声赞声不绝,好不热闹。
采完香榧后还有一道工序。
榧农们把榧果大约一尺厚,平铺在仓库里,让瓤腐烂。
一二个月后,把瓤踩烂,再在水中用筛把瓤渣洗掉,晒干后即为果子。
香榧要炒了吃。
但炒榧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要炒好它,必须要有炒榧技能:炒榧时,一般用大锅炒,以投放二十斤以上的香榧为宜,和黄沙拌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榧的美丽传说
—秦始皇、西施、王羲之与香榧的故事
浙江省磐安县是我国香榧的主产区,
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栽培历史,是著名的
“中国香榧之乡”。
磐安素有“群山之祖,
诸水之源”的美称,森林覆盖率达到75.
4%,大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良好的生态
环境造就了磐安香榧优良的品质。
宋代诗人何坦在《蜂儿榧》中写到:“味甘宣郡蜂雏蜜,韵胜雍城骆乳酥;一点生春流齿颊,十年飞梦绕江湖。
”赞美了蜂儿香榧的味、韵、香。
蜂儿香榧就是今天磐安产的香榧。
香榧历史悠久,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更加为香榧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其中,最为古远和广为流传的当属“秦始皇御口封香柀”。
相传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嬴政东巡来到诸暨县,前往会稽山,命令宰相李斯刻石记功,世称“会稽石刻”。
当地官员奉上特产珍品香榧,秦始皇还没有见到香榧果就闻到了香味。
秦始皇金口品尝,果仁松脆可口,又香又甜又鲜,龙颜大悦,便问道:“这是什么果?”县官回答说:“这是柀子”。
秦始皇赞叹道:“这个果子异香扑鼻,世上罕见,叫香柀如何?”众人忙齐声附和:“谢圣上隆恩赐名!”从此,会稽山一带的香榧叫柀子为香柀,后来又改叫香榧。
蜂儿香榧
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
吴越多美人,位居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就是浙江诸暨一代人氏,又称西子。
西施不但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而且还很有智慧。
传
说中香榧上有两颗眼睛状的凸起,就是西施发现的,它也因此被称作“西施眼”。
四大美人之首西施
西施小时候,与邻里姐妹们一起去城里玩耍,她们走进一家店铺,见店
里山货琳琅满目,其中有一堆干果上插着一块标签,上面写着“香榧”二字。
其中一个小姑娘问店主,多少钱一两,店主一看她们是小姑娘,知他们指嫩
力薄,便开玩笑道:“你们谁要是能用两个手指头揿破香榧壳,我就随你们吃,不要钱!”姑娘们听了,都争先恐后地拿起香榧,使劲吃奶的力气按香
榧壳。
这时候,聪明的西施发现香榧头上有两个白点,好像两只眼睛,她用
拇指和食指轻轻一捏,壳就裂了缝。
原来,香榧壳上的两个点是排泄孔,两
边是香榧生长的中缝,因此,捏住“眼睛”,用力一揿,中缝自然裂开了。
王羲之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定居在会稽山阴。
他与香榧也有一段不得
不说的故事。
王羲之喜欢与文朋诗友相聚,赏鹅、赏榧、喝酒,只要有香榧,便置其他山珍海味于不顾,留下了“无榧不醉酒”的佳话。
王羲之醉酒
一日,有一个员外想要求得王羲之的书法,就特地请他喝酒,因为席间
没有香榧,王羲之酒兴不发,书法更无从谈起。
酒毕,王羲之踱到偏间,看
见一个木匠在做八仙桌,随口问道:“这是什么木材做的?”木匠答道:
“香榧木。
”王羲之仔细一看,见木材色泽黄润,质地上乘,光滑柔润,于
是情不自禁拿起笔来饱蘸浓墨,在八仙桌上写下了“香榧”两个苍劲有力的
大字。
待王羲之走后,木匠看桌上有两个字,觉得不妥,正想刨去。
这时员
外过来问清缘由后大喜,嘱咐木匠不能刨,反而用真漆漆好这两个字,让它更加光彩夺目。
从此,员外将这张八仙桌珍藏起来,等到贵宾来临便抬出“香榧桌”供宾客欣赏,员外由此风光不少。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赞美香榧道:“彼美玉山果,桀为金盘玉。
”香榧味美香醇,营养丰富,有“坚果之王”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