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诗四首》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游山西村 教案

合集下载

三十 诗四首 教学案 完整版

三十   诗四首  教学案  完整版

三十诗四首第一课时《归园田居》与《使至塞上》【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

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1、背诵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内涵。

2、注意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见于他的组诗《饮酒》《归园田居》《拟古》《和郭主簿》等。

陶渊明的诗歌,以歌咏田园生活的居多,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他的五言诗成就最高。

诗歌意境平和、静穆、深远,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他那种淡泊明志的人生态度,对读书人的影响很深。

王维(701—761),字摩诘( jié),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济)。

张九龄为相后,提拔他为右拾遗,后张九龄被罢相,他也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边塞。

后又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背景资料: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写出塞时的沿途景色。

【自学导学】、1,导入:学生讨论:什么是幸福。

从而引出课文,探讨陶渊明的幸福生活。

2,教师范读,视频朗诵。

标注注音。

学生美读,指出优缺点。

3,分层次解析文章。

重点解释意象的意义。

如“尘网”、“樊笼”、“三十年”、“羁鸟”、“池鱼”、“尘杂”等。

得出诗人情感线索:误入官场,远离幸福——托物言志,渴求幸福——天性使然,构画幸福——弃官归隐,重获幸福。

4,诗人得到幸福的直接方式是:归。

根本本质是安贫乐道,崇尚自然。

【精讲点拨】5,研究陶渊明诗歌的语言风格:A借景抒情,以情写景,情景交融B将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事物,历历数说,娓娓道来,透露出无法掩饰的喜爱之情。

《诗词四首 归园田居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诗词四首 归园田居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诗词四首教学设计教学背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词教学一直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诗词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受,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审美素养。

本次教学设计基于四首著名的唐诗《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和《游山西村》,通过比较分析这四首诗歌的主题、情感、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异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对诗歌的艺术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1.了解四首唐诗《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和《游山西村》的背景和作者。

2.分析四首唐诗的主题、情感和修辞手法,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

3.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分析比较四首唐诗的主题、情感和修辞手法。

难点:掌握诗歌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先通过讲授介绍四首唐诗的背景、作者和基本信息,然后通过分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分析比较四首唐诗的主题、情感和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0分钟)通过讲授和反思等方式,带领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步骤二:介绍四首唐诗(30分钟)讲述四首唐诗《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和《游山西村》的背景、作者、情感和主题等基本信息,帮助学生对诗歌有个初步了解。

步骤三:分组讨论比较(60分钟)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首诗,分析比较它们的主题、情感、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异同,并用诗歌朗诵和阐释的方式展示讨论成果。

步骤四:总结讲解(20分钟)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和展示的方式,梳理四首唐诗的主题、情感和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共性和个性,再通过总结讲解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诗歌的艺术魅力和鉴赏方法。

教学评价通过分组讨论和展示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参与,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能力。

通过总结讲解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诗歌的艺术魅力和鉴赏方法,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审美素质和鉴赏能力。

30《诗四首》教案

30《诗四首》教案

30 诗四首教案(《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八年级语文教研组主备教师李亚荣授课人李亚荣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教学难点:品味诗歌内涵课时安排 4课时课前准备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查找有关资料,给诗歌插配有关的图画。

老师准备录音机、课件、微机或投影仪。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一、导入新课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

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

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交流感知1、检查预习注音荒秽荷锄归道狭2、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三、研读共品1、思考下列问题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2、自由背诵。

检查背诵四、互助释疑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

(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

教师明确:a.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

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

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四首》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四首》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

《诗四首》教学设计(《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使至塞上》王维、《渡某某送别》李白、《游某某村》陆游)【教学目标】1.熟读背诵四首诗,形成积累。

2.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背诵四首诗。

2.理解诗歌的内涵。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谈话,激情入题同学们,一个人的性情的涵养和想象力的培植主要是凭借什么?是诗歌。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发。

”朗读诗歌,我们可以接触诗人的所思、所感,朗读诗歌可以培植我们更多的涵养。

读熟一首诗,在休闲时间里吟诵一下,就像唱歌一样,心灵上能补益无限。

今天我们来感受这四位诗人的诗歌吧。

二、粗读感知第一、二首诗歌,把握思想感情1.朗读中感受形象。

2.指导朗读,培养语感。

3.师X朗读,把握停顿和感情基调。

4.师生合作,扫除字词障碍。

5.对照注释,了解大意。

三、赏析《归园田居》1.导入。

由学生交流陶渊明及其诗歌的事迹入手,了解课文的背景及作者的性格,加深对本诗的理解。

如:陶的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使得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

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

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感受到了作者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的《归园田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诗文,了解这首诗的大意。

①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侧重写诗人对什么的体验?②为什么写这些景物?围绕这些景物写了什么事?“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③“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师生交流明确:全诗写了南山下的豆田杂草众生,豆苗稀少,诗人不得不早早起来劳作,直到很晚才能伴月而归。

回家的路上,杂草茂盛,露水沾湿了衣裳,诗人也不在意。

诗人觉得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心里就很满足了。

诗四首(归田园居(其三)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诗四首(归田园居(其三)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诗四首(归田园居(其三)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能力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德育目标这四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歌咏田园风光,文笔优美,情真意醇。

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

通过朗读,把握其节奏韵律,感受古典诗歌的声韵美。

通过反复吟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要求眼到、口到、心到,把自己融入诗歌中去,用自己的声音传达诗人的心声。

2.联想法。

古典诗歌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教学时宜让学生充分张开联想的翅膀,想像作品的画面,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

3.点拨法。

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学生对作品的整体理解。

4.讨论法。

学生互动,交流读诗的感受以及对诗歌的认识。

●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师生共同赏读《归园田居》,指导学生自读《游山西村》,品味诗歌的人情美、风物美。

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赏析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诗歌。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诗四首》。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田园诗人。

他的诗歌现存120多首。

最能代表他诗歌创作成就的是田园诗。

《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说课稿

《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说课稿

《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说课稿一、关于教材《归园田居》(其三)和《使至塞上》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六单元《诗四首》中的两首。

这四首古诗分别为魏晋古诗和唐宋近体诗,在我国诗歌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这两首古诗的学习,可以对我国五言诗的发展脉络有个窥一斑而知全豹的认识,这两首诗在本册古代诗歌单元中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面学习其它诗歌奠定了基础。

二、关于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目标: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情况,我们确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多诵读,感知内容大意,领会语言美。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揣摸诗中感情。

3、发挥联想、想像,体味意境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深刻理解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三)说教法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诵读法并加以合作探究的方法去学习,另外教师适时点拨。

依据:本课着重去了解陶渊明的思想及其人生感悟,通过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代面反复朗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重点可以适当提示,寓讨论、探究式教学法于一体以学生个体情感介入来体验陶渊明的思想。

(四)课时安排:1课时三、关于学生对于有一点文言基础的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这两首诗歌并不难,但要从诗人的经历和他们所处的时代入手,从字里行间理解他们的理想志趣和人生追求就有一定难度了;另外,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挑选某些诗句让学生作具体描述,说出事物特征却又是另一大难关。

四、关于教学过程:第一步:课前三分钟演讲第二步:学习《归园田居》1、提出学习诗歌的要求。

2、提醒学生重点字词读音:荒秽荷锄道狭草木长愿无违3、再读诗歌,注意节奏。

3、结合注释,读懂字面含义。

4、分析思想感情,重点解析“但使愿无违”中的“愿”字。

5、总结:陶渊明《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

世人在南山下种豆,很显然,他不善于种田,但早出晚归,不辞劳苦,在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裳而他毫不在意。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30 课 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30 课 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30 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课时安排 4课时课前准备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查找有关资料,给诗歌插配有关的图画。

老师准备录音机、课件、微机或投影仪。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导入新课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

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

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下列问题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自由背诵。

检查背诵研读与赏析o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

(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l曰I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

教师明确:a.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

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

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b.“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第30课诗四首(《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其一)》)

第30课诗四首(《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其一)》)
但是。) • (2)一词多义 • 长:道狭草木长(长zhǎng 动词,生长);长河
落日圆(长cháng 形容词,与“短”相对,“长 河”指的是黄河)
归园田居
陶渊明
朗诵
读通诗意 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豆田里长满了 草。 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初升之时才扛着锄头晚 归。 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沾湿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 行了。
• 著有《 简斋集》。
背景链接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 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 诗篇反应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
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 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 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 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 诵的五言律诗。
写作背景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的春天,金兵攻破开封, 北宋灭亡。和北宋南宋之交的大部分诗人(如李清 照)一样,陈与义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也以靖康之 难为界限,分为两个时期。在这之前,他走的是仕途 功名的常路,24岁那年,即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 登进士第,授文林郎。他精于绘画,善于书法,更以 诗名于当世,深受皇帝赏识,官职屡迁,但也不知不 觉地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靖康之难产生时,陈与 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 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 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 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 事,本课所选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 理荒秽( )
荷( )锄归
• 使至塞( )上 逢候骑( )
• 燕( )然
预习与交流
• 圈点课文生字词。
• 理荒秽(huì)
荷(hè)锄归
• 使至塞(sài)上 逢候骑(hóu j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 《诗四首》教案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课型:讲读课时:两课时学习要点:1、了解文学常识及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2、背诵诗歌,掌握重点字词的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

3、理解每首诗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4、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学习重点:1、背诵诗歌,掌握重点字词的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习难点: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归园田居》《使至塞上》一、预习导学:初读诗歌,尝试解决下列问题: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识记字形。

荒秽(huì) 荷(hè)锄道狭(xiá)沾(zhān)沾湿愿无违(wéi)2、反复诵读诗歌。

3、文学常识积累:要求:查找有关资料,整理出你认为重要的与作者有关的常识内容(如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1)、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人,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田园、流连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他不仅是作诗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所以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浓郁的诗情画意是王维诗作的最大的艺术特色。

(2)、背景:这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二、检查导入:1、导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诗四首》。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田园诗人。

他的诗歌现存120多首。

最能代表他诗歌创作成就的是田园诗。

我们先来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三)。

2、听写字词。

3、由学生介绍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老师补充。

4、检查诗歌朗读情况。

三、学习研讨:(一)、细读诗歌,整体感知1、一读诗歌。

要求:学生自由朗读,指名学生朗读。

老师指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二读诗歌,读懂诗意。

要求:细读诗歌,不参考资料书,根据课下注释试译诗歌。

(1)、学生自主翻译,并划出不会翻译的词、句。

(2)、将疑难词句在小组内交流解决。

(3)、全班共同解决小组内遗留的问题,老师注重指导。

译文:诗人在南山下种了一些豆子,豆田的情况是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

一大早就起来去清除杂草,直到月亮出现在天空才扛着锄头回去。

为了这长得稀疏的豆子,诗人还要在草木丛生的狭窄小道上行走,以致晚间的露水打湿了衣裳。

豆子的丰茂与否,并不是他特别挂心的,衣服被沾湿更是小事一桩,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

3、老师强调以下词语和句子的解释翻译。

(1)、荒秽(huì):杂草丛生。

(2)、带月:顶着月亮。

(3)、荷(hè)锄:扛着锄头。

(4)、道狭(xiá):道窄。

(5)、草木长:草木丛生。

(6)、沾(zhān):沾湿。

(7)、但使:只要让。

(8)、愿无违(wéi):不违反自己的意愿。

4、三读诗歌,整体感知。

思考:(1)、《归园田居》这首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答案:《归园田居》通过作者弃官回家后垦荒耕种的生活,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2)、《使至塞上》这首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答案:《使至塞上》这首诗,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经历和沿途风光,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5、学生试背诗歌,最好当堂背会。

(二)、精读诗歌,尝试解决下列问题:1、陶诗平淡而又富于情趣,平淡不必多言,你认为“情趣”表现在什么地方?教师引导学生想像“带月荷锄归”的动人画面。

答案: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

“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陪伴。

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这是一幅多么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夕露沾我衣”,露水调皮而多情,他们给了辛苦一天的诗人温柔的抚慰,诗人就像一个凯旋的士兵,心情傲然、欣然。

2、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这首诗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3、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答案:这里的“愿”具体指陶渊明的生活愿望,即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归隐田园,与官场决裂,保全一个完整的自我。

4、你是如何理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个名句的?(名句)答案: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叙事写景入画中,幽微难言内心情。

笔力苍劲,意境雄浑。

5、《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对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香菱说:“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

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

若说再找两个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有没有道理,为什么?答案:有道理。

香菱虽没能说清楚这两个字到底好在哪里,但是凭直觉感到它们描写孤烟与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

苏轼评价王维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真是非常恰当啊。

(三)、品读诗歌,赏析语言:全诗触景伤怀,移情于物,语言精练,一字传神,真挚自然。

请从文中选择你认为写得精彩的诗句,从用字遣词、修辞手法、句式等角度进行赏析。

(1)、示例:“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于物,托感于景。

为全诗创造了气氛。

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

(2)、学生合作交流。

学生可能会找到以下句子。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答案: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叙事写景入画中,幽微难言内心情。

笔力苍劲,意境雄浑。

四、迁移提高,拓展阅读(一)、《归园田居》《使至塞上》训练点:情景交融的写法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最能表现这首诗的意境的一项是(A )A.清新自然 B.壮阔雄奇C.含蓄蕴藉 D.慷慨悲凉2、这首诗中最能体现早春景色特点的诗句是____草色遥看近却无_。

3、这首诗将早春细雨下的景色与烟柳满街的景色作___对比__,突出了__早春郊野景色的美丽迷人__。

五、反馈检测:一、为下列字注音秽(huì )豚(tún)荆(jīng)燕然(yān )二、解释下列加粗词语1.使至塞上:出使 2.腊酒浑:浑浊3.闲乘月:趁着 4.逢候骑:遇到三、文学常识填空1.《归园田居》的作者是__陶渊明______,___晋_____代诗人。

本诗共____五____首,作于诗人辞官归隐的第二年。

2.《使至塞上》的作者是___王维_____,___唐_____朝诗人。

本诗选自《__王右丞集笺_____》。

四、按要求用原文回答1.《归园田居》中写诗人耕种辛勤的句子是“____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抒发作者愿望的句子是“_____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___”2.《使至塞上》描绘西北高原黄昏日落景象的千古名句是“___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最后“王孙”句:《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

”这里反用其意,言山居特别恬适,隐者自可久留。

王孙,此指王维。

1.用简洁的语句概括这首诗歌所描写的内容。

答案:描写了秋山雨后的月夜。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绘了怎样的景色?答案:前句写静景,后句写动景,诗人用动静结合的方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景观:明月照耀着苍翠的松林,月光透过林木的缝隙泻在林间;晶莹闪亮的泉水在山石上流淌,不时发出淙淙的清音。

3.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答案:从侧面表现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弃。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学习《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一、预习导学:初读诗歌,尝试解决下列问题: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识记字形。

2、反复诵读诗歌。

3、文学常识积累:要求:查找有关资料,整理出你认为重要的与作者有关的常识内容(如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1)、李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诗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被后人誉为“诗仙”。

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

李白早年在蜀中读书漫游,广泛地接触了中国的古代文化,接受了多方面思想的影响与熏陶。

25岁时,李白结束了蜀中生活,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开始了以安陆为中心的16年漫游生活。

半个中国的奇山异水,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高昂强烈的时代精神,极大地开阔了他的胸怀,增长了他的社会阅历,为他的诗歌创作成就奠定了丰厚的基础。

李白诗的艺术特色是想像丰富,气势奔腾,风格豪放飘逸。

(2)、背景:《渡荆门送别》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

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

乾道八年,入四川宜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

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

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

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关山月》《书愤》《示儿》等篇均为世所传诵。

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

二、检查导入:1、导入:由简介本诗的背景引出课题。

2、听写字词。

3、由学生介绍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老师补充。

4、检查诗歌朗读情况。

三、学习研讨:(一)、细读诗歌,整体感知1、一读诗歌。

要求:学生自由朗读,指名学生朗读。

老师指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二读诗歌,读懂文意。

要求:细读诗歌,不参考资料书,根据课下注释试译诗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