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优秀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使至塞上》优秀教案适用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使至塞上》。
2. 分析并欣赏王维的诗意画境。
3. 了解唐代边塞诗的背景和特点。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 《使至塞上》的诗意画境。
2. 边塞诗的背景和特点。
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的分析。
2. 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二、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唐代诗歌,讨论其主题和风格。
2. 提问:《使至塞上》是谁的作品,其主题和风格有何特点?Step 2: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介绍王维的生平背景和诗歌创作。
2. 讲解《使至塞上》的诗意画境,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Step 3:小组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小组,讨论边塞诗的背景和特点。
2. 每组选出一代表进行分享。
Step 4:诗歌创作(10分钟)1. 引导学生以《使至塞上》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边塞诗。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大家共同欣赏和讨论。
三、课后作业1. 背诵《使至塞上》。
2. 写一篇关于边塞诗的小论文,分析其背景和特点。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王维的《使至塞上》,使学生了解了边塞诗的背景和特点,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诗歌创作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五、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学生参与度、讨论积极性等。
2. 课后作业:背诵情况、小论文质量等。
3. 创作展示:诗歌创作创意、表达能力等。
六、教学拓展Step 1:对比分析(15分钟)1. 引导学生找出其他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作品。
2. 与《使至塞上》进行对比分析,讨论其异同。
Step 2:欣赏影视作品(15分钟)1. 播放与边塞诗相关的影视作品片段。
2. 引导学生关注影视作品中的边塞风光和情感表达。
七、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王维的《使至塞上》,了解了边塞诗的背景和特点。
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教案及课堂教学导入技巧

《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教案及课堂教学导入技巧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了解五首诗歌创作的不同背景和不同艺术风格。
2 .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 .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 .了解诗歌情景交融、情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1 .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 .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第1 课时《野望》《黄鹤楼》一、导入新课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
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今天,让我们来一起学习《唐诗五首》。
二、《野望》1 .资料助读王绩( 约589 -644) ,字无功,号东皋子,唐代诗人。
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注有《老》《庄》。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王绩爱好广泛,最突出的成就在诗歌。
他的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 以真率疏浅之格,入初唐诸家中,如鸢凤群飞,忽逢野鹿,正是不可多得也” 。
( 【清】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一) 王绩被后世公认为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扭转齐梁余风,为开创唐诗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的诗歌史上,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 .基础知识东皋(gāo)徙倚(xǐ yǐ)犊(dú)东皋:地名,诗人隐居的地方。
皋,水边高地。
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薄,接近。
徙倚:徘徊。
犊:小牛。
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相顾:相视;互看。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教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内容。
3.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4.调动联想和想象,体会景物之美,体悟诗歌情景交融的境界。
教学重点:
调动联想和想象,体会景物之美,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境界。
学习《渡荆门送别》
1.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思考: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景物描写中,渗透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学习《钱塘湖春行》
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思考:《钱塘湖春行》写的是初春景色,诗中哪些词语透露出这一点?在课本上做简单的批注。
3.《钱塘湖春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课总结
小结理解和欣赏唐诗的方法。
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本课的三首唐诗。
2.在三首唐诗中挑选你最喜欢的一首,用现代汉语把它改写成一篇美文,可以结合诗人生平和写作背景,发挥联想和想象。
教学难点:
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导入新课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请同学们总结阅读和理解唐诗的方法。
学习《使至塞上》
1.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体会五言律诗的节奏。
2.思考:这首五律中有一联诗句特别有名,请。
(最新整理)《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的全部内容。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本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6单元。
) 【设计理念】 1.由于中考文言诗词重在考查学生背诵以及名句名篇的默写情况,因此我在授课的同时注重名句的引入及新诗的背诵,所以在设计课堂导入这一部分时我特意以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魅力牵引学生“披文入情”,再辅以优扬的音乐,让他们能够身临其境。
2。
诗歌重在诵读.因此运用多样的诵读方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着重讲解第一首诗,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然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第二首诗. 3.诗歌中的名句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因此名句的理解与讲授将成为课堂的重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
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诗文;2.理解、赏析文中佳句,积累名句,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
过程与方法: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作品所描绘的意境或用笔把诗词中的画面画出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感受到诗词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1。
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诗文;2.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3.理解并积累古诗词中的名句. 【教学难点】1。
诗词中有关名句的理解、赏析;2。
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活动准备】熟读两首诗,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查找有关资料。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精选5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精选5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唐宋诗词历来脍炙人口,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渡荆门送别》,唐代的名家名篇。
学习时重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和默写。
李白,字太白,唐代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自号青莲居士。
〖拓展〗:欧阳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苏轼东坡居士。
二、学习《渡荆门送别》。
1、教师朗读或学生听录音。
2、学生自读,初步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指名学生读,要读出思想感情,齐读诗歌。
4、《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5、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这一联中的“随”、“尽”、“入”三个字用的好,想一想好在何处。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入”字用得贴切,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远方,空间广阔,打开了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想像,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王维诗以传神的笔墨刻画塞外大漠风光,充分体现诗中有画的特色。诗中流露出诗人被排挤的孤寂、抑郁的情绪。
李白诗写出了长江出峡的景象,景随船动,视角多变,写景有灵动之感。诗中流露出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初次远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在课堂中完成背诵。
3、总结品味诗歌的方法,读诗韵、品诗情、感诗意。
4、再次有感情的背诵诗歌。
①朗诵诗歌,思考诗中哪些句子能够表达诗人的感情。
②分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③听朗诵感悟诗意。
一起让我们闭上眼睛跟随者他的感情,来想象一下,此时你就是诗人,你经过茫茫的沙漠,放眼望去,满目黄沙,浩瀚无尽。远处一注烽烟,孤立笔直的直升上蓝天。此时此刻你站在平坦的高原上,一望无际开阔无比。黄河之水滚滚而向西而去,一轮鲜红、巨大、浑圆的太阳,缓缓的缓缓的垂落下去。
【教学设想】
《使至塞上》和《渡荆门送别》都通过画面展示不同空间内景物的风貌,通过读诗韵、品诗情、感诗意来领会诗的意境美,通过讨论加深对诗的印象,同时学会如何自学诗歌。
教学本课文要达到的课标要求
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
2.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3.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③学生:齐声朗读
2、品诗情
我们知道读一首事要把它读通顺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我们要提供就要读出诗的神韵来,那我们必须要对诗的情感大意有所了解。下面我们进行第二项,感诗意。
①学生:小组合作,借助字典,注解。理解诗的内容。有问题可以小组内讨论,或者与前后左右的同学探讨,还解决不,等会提出来,全班一起解决,
②老师引导学生一起解决学生提出来的问题。
远:远自。
荆门:山名。
平野:平原。
尽:出现渐渐逝尽。消失。
2024年语文《使至塞上》教案(通用6篇)

2024年语文《使至塞上》教案(通用6篇)语文《使至塞上》教案篇1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感悟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请大家回顾曾学过的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行》(黑云压城城欲摧):“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作者简介王维: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
少有才华,开元九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被贬。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诗人,他能诗能画,精通音律。
受音乐、书法、绘画的影响,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具有词句秀丽,意境清新,格调高雅,音韵婉转,情景交融的特点。
尤其是避世隐居之时,所作的.诗歌大多以山水田园景色寄托孤寂闲适的情怀。
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
后人称他“诗佛”。
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三、了解写作背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
737年春,可西节度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
王维奉使出塞犒赏三军,并留作军队判官。
本篇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庭。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四、反复诵读,以读促悟读一读1、从诗体上来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共8句,分为四联,大家回忆一下,是哪四联呢?(首、颔、颈、尾)2、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1、教师范读2、学生试读3、学生个读4、学生齐读品一品把握内容,理解诗意,体会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教案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简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2)引导学生体悟诗的意境美、语言美。
(3)通过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两首诗。
2、过程与方法(1)了解诗人和写作背景。
(2)诵读诗歌,用心体会诗词的意蕴。
(3)通过朗读正音——读准;根据关键词意来理解诗意——读通;抓关键诗句来品析——读透;理解性背诵——背读法研习古诗,提升学生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品味诗的意境美、语言美。
2、通过朗读正音——读准;根据关键词意来理解诗意——读通;抓关键诗句来品析——读透;理解性背诵——背读法研习古诗,提升学生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和讨论的方法,提高学生对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1、诵读品味法,指导学生朗读诗歌,用心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讨论——质疑——点拨法,质疑解难,合作探究,相机诱导点拨,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古诗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演示文稿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朗读正音——读准1、请学生自由诵读古诗,读准字音。
2、出示生词:汉塞佂蓬燕然候骑3、指名读,评价三、根据关键词意来理解诗意——读通1、理解重点词义。
2、请同学帮助老师完成一篇短文以解本首词意。
3、全班齐读。
四、抓关键诗句来品析——读透1、如果王维出塞回朝,唐玄宗召见王维,他们之间会说什么呢?请从本诗中找出重点字词或诗句完成下面对话。
唐玄宗:王维,你是怎样前往边塞的?王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唐玄宗:边塞的风光怎样?王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唐玄宗:边塞军情又如何?王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资料助读。
五、理解性背诵——背读六、学习小结:朗读正音——读准根据关键词意来理解诗意——读通抓关键诗句来品析——读透理解性背诵——背读七、学习《渡荆门送别》1、教师范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本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6单元。
)
【设计理念】
1.由于中考文言诗词重在考查学生背诵以及名句名篇的默写情况,因此我在授课的同时注重名句的引入及新诗的背诵,所以在设计课堂导入这一部分时我特意以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魅力牵引学生“披文入情”,再辅以优扬的音乐,让他们能够身临其境。
2.诗歌重在诵读。
因此运用多样的诵读方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着重讲解第一首诗,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然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第二首诗。
3.诗歌中的名句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因此名句的理解与讲授将成为课堂的重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诗文;2.理解、赏析文中佳句,积累名句,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
过程与方法: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作品所描绘的
意境或用笔把诗词中的画面画出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感受到诗词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1.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诗文;2.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3.理解并积累古诗词中的名句。
【教学难点】1.诗词中有关名句的理解、赏析;2.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活动准备】熟读两首诗,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查找有关资料。
教师准备录音机、课件、投影仪及适合的背景音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授以方法
教师用深情的语言引出本课所要学习的课文,并提示方法:吟读诗句,感知内容;品读诗句,感悟意境;说读诗句,感受思想。
让学生带着方法先来学习王维的边塞诗。
二、听读诗文,插入背景
(一)播放录音。
请学生听范读,注意字音、节奏、轻重、语气、语调及情感。
特别提示:塞、骑、都、燕这几个多音字的读音。
(二)了解作家作品。
让学生说说作者当时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出这么优美的诗篇的,引出诗人及其创作背景。
通过预习让学生说说自己眼中的王维和李白。
然后用多媒体
展示王维及李白的资料及创作背景。
三、吟读诗句,感知内容
(一)自由读。
让学生尝试用各种朗读方式来诵读全诗。
如,个人朗读、集体合诵、男女配读、配乐朗读等。
(二)个别读。
请个别学生或小组内的学生以不同方式在同学面前展示朗读才能。
(三)感知内容。
1.学生对照注释,解词析句,理解诗歌内容;2.思考《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预设:写了奇特壮美的边塞风光。
表现了作者对祖国边疆的热爱和出使塞外的自豪,也流露出遭受排挤的幽微难言的情感。
)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
四、品读诗句,感悟意境
问学生喜欢这首诗的哪一句,试和小组同学品析交流。
(一)“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
引导学生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含义及蕴涵作者怎样的感情。
比喻,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泊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
有朝廷使命的大臣,蕴涵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10个字轻轻带过。
(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引导学生用语言描绘一下这幅图画,也可用笔简单地勾勒一下。
可从画面、线条、色彩方面点拨学生。
如:
画面上: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再到绵延无边的大漠,景物虽少,但空间阔大,层次丰富。
线条上:一望无际的大漠,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
寥寥几笔,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仿佛抽象派的作品。
色彩上: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照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色彩丰富,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2.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你能说说这句诗的意境吗?
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
“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
“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
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
河杳无尽头。
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可结合课后练习三来谈,意思正确即可,不要求统一。
)
(设计意图:掌握对名句的理解赏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
五、说读诗句,感受思想
(一)你们的描绘让我身临其境,仿佛看到那幅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
那你是否想过能描绘出这样开阔壮美画面的人,会拥有怎样的胸怀呢?(豁达开朗。
)
(二)仅仅是豁达开朗吗?能否结合诗中的字、词、句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
(预设:可引导学生抓住“单”、“孤”、“征蓬”等字、词体会作者当时的感情,能够说出类似“孤寂”、“荒凉”、“消沉”等即可。
)
(三)这首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预设:表现了作者对祖国边疆的热爱和出使塞外的自豪,也流露出遭受排挤的幽微难言的情感。
)
(四)让学生带着对诗歌的体会再次诵读此诗。
并选择喜欢的语句背诵,提示学生注意字形的书写。
六、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教师把学生从王维诗之宏大、诗画一体的风格特点引到
李白的诗上。
让学生运用上一首诗的学习方法自学《渡荆门送别》,点拨如下:
(一)一组学生可从朗读方面来学习。
谈节奏、重音、语气、语调。
感知内容,引导回答《渡荆门送别》写的是什么样的景?
(预设: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长江江面开阔、两岸平旷的景色。
)
(二)二组学生可从语言品析方面入手。
1.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一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画面,说出自己的感受。
(预设:用游动的视角描写景物,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
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辽阔高远的景色。
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允许学生自由发挥,言之有理即可。
)
2.引导学生说说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预设:“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
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
)
(三)三组学生可从情感上把握。
1.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写长江两岸的景时,他的感受是什么?那么他想抒发怎样的情感?
2.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本诗抒发乡愁的是哪一句?写景的又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预设:“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出作者浓浓的乡思。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
七、拓展延伸,积累名句
通过李白这首送别诗,提问学生还知道哪些与月相关的诗句,或者还知道那些送别诗。
(预设:如:明月几时有、举头望明月、月下一壶酒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
八、自主选择,书写作业
喜欢文学的你,可以挥动手中的笔,用优美的语言,描写这两首诗中你认为最美的景色;喜欢绘画的你,可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你心中最美的图画;喜欢背诵书写的你,还可用最直接的方法背诵默写这两首诗;喜欢交流的你,可把你的想法发送到老师的邮箱里,我们继续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