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广东省高考满分作文

合集下载

2015年广东省高考满分作文

2015年广东省高考满分作文

改变一点点小时候,家里老屋拐角处的屋檐底下,镶着一块青石板。

每逢下雨的时节,雨水会顺着屋檐汇集而下,滴在青石板上。

那年月,没有电视、报纸,可阅读的书籍也很少,除了教科书之外,几本搜刮来的小人书早已滚瓜烂熟。

没有喜欢的娱乐消遣的时候,坐在小板凳上发呆,也是一项可以反复运用的消遣方式。

发呆并不需要十足的场景。

你只需把心收拢,把眼光投向一个固定物,或者射向那遥远的未知,一切便安然就绪。

一个人的时候,我常对着天空发呆。

而在这样的一个雨季,足不能出户,又无一件饶有兴趣的事可做,那么,发发呆便是最好的选择了。

雨,时常会搅扰我的静默。

雨点们就像一只只小蝌蚪一样,挤进我的视线。

屋檐下的地面,经过雨点的多次击打,已经形成了一条细长的沟壑。

而那块青石板,似乎没有丝毫的损伤。

雨点掉落在它的表面,又被无情地弹射回来。

“滴水穿石”忽然跃入我的脑海。

如果可以,那又需要经历多少岁月的敲打呢?我暗自思忖。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青石板依旧完好如初。

因为求学,我离开了家乡。

在那些离乡背井的日子里,我的心变得浮躁与忙碌。

渐渐地,故乡远离了我的视线,同时远离的还有那些发呆的日子里的一个个遐思。

多年之后,我忽然想起了那块青石板。

只是不知道它是否一如从前那样完好无损。

于是,借着一次探亲的机会,我终于解开了心中的谜团。

青石板还在原地。

只是在雨水“滴答”的地方,明显出现了一些“凹”痕。

很多时候,仅凭我们的肉眼,并不能立即看不出事物的某些细微变化,但是时间就像是一架高倍显微镜,让我们能清晰地感知事物任何最细微的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仅反映在事物的表面,也体现在事物的内在特质上。

记得孩子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担心他在学校没有充足的时间锻炼身体,于是,规定他上学之前,先跳绳十分钟。

刚开始的时候,他跳得相当笨拙。

一个、两个就会绊住,最多时也只能跳三个。

孩子觉得跳绳很难,以为自己并不具备跳绳方面的天赋。

他生气地扔下跳绳。

他想要放弃。

“如果你每天能多跳一个,就是进步。

2015年高考满分作文范文5篇

2015年高考满分作文范文5篇

2015年高考满分作文范文5篇2015年高考满分作文范文一:致陈先生的一封信致陈先生的一封信陈先生:您好!您的遭遇,我在网上略有了解。

我想说,如果是我,也会如您女儿一般对您进行举报。

我这样做,不仅是因为您的所作所为违反了交规,更是因为当您开车载着家人时,那个接通的电话已经将您自己、您的家人和路上的其他人的生命吊在了悬崖之上。

下面请允许我和您谈一谈:生命关天,我们必须敬畏。

敬畏自我的生命,此生无悔。

《古诗十九首》云: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每个人都只是这天地逆旅中的暂住之客,我们的生命脆弱而又短暂,无法重新来过。

也正因如此,我们才更应该对自我的生命心怀敬畏,不因任何外因而失去对它的尊重。

不由想起了那个“职业是是生病,业余是写作”的残疾作家史铁生,当他而说出“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时,当他穷四年之功利用透析后的残存时间写下《病隙碎笔》时,当他在《命若琴弦》中塑造了千弦弹断希望不灭的盲人琴师时,陈先生,希望您能够懂得,正像当代诗人郭小川所说,“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敬畏自我的生命,可以让我们无悔此生。

敬畏与自己相关的生命,此生有责。

我们每个个体都与其他无数生命紧密相连,而这些与我们相关的生命,都是我们肩上的责任,我们需要对它们心怀敬畏。

看,那为了让独居的母亲颐养天年而辞官奉母的潘岳挂起的官印,在提醒我们,敬畏亲人的生命;触,那落在为了给发烧的妻子降温而只穿单衣站在雪地中的荀粲肩上的雪花,在告诉我们,敬畏爱人的生命;听,那重病在床的元稹在听到挚友白居易被贬江州时吟出的“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的诗句,在教导我们,敬畏友人的生命。

陈先生,您一定明白,只有当我们因敬畏而为与自己相关的生命负起责任时,我们才可以俯仰无愧,坦然前行。

敬畏与自己无关的生命,此生崇高。

鲁迅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我想,如果我们还可以对与自己无关的生命心存敬畏,则我们的生命一定可以更加崇高,正像尼采说的那样:“我的灵魂清澈而明亮,宛若清晨的群山。

高考作文之2015高考满分作文范文

高考作文之2015高考满分作文范文

2015高考满分作文范文【篇一:2015年全国各地高考满分作文精选100篇】2015年全国各地高考满分作文精选100篇永州一中刘小忠(一)2015新课标i卷高考满分作文12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该,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核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密个人信息。

【考题解析】2015年全国新课标i卷作文题目是社会现象类材料作文。

这种类型的作文是近几年高考作文的一个热点题型。

这是一种直击社会热门话题的新的高考作文命题形式,充分体现公民意识、彰显大语文教学理念、洋溢着强烈时代责任感。

社会现象类作文强调“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思想性”,对于考生来说,写这种类型的材料作文,尤其要注意针对性和说理性。

题目没有做要求可以自拟,可根据你的立意拟一个贴切的题目,也可以直接写“给xxx的一封信”。

注意材料中特别提醒,写信人姓名为“明华”。

可以写给老陈,也就是材料中的父亲。

从感情上来说女儿报警了,表面上看是大义灭亲的行为,但是实际上是对父亲换一种方式的关心。

提醒父亲,注意行车安全,这既是对父亲自己的负责,也是对其他行人负责,是为了父亲和更多人的安全。

所以写给父亲老陈的信,可以从责任这个角度来写。

可以提醒父亲,是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不可以违反交通规则,不可以在开车的时候打电话。

可以写给小陈,也就是材料中的女儿。

女儿举报父亲,对她这一行为,你有什么看法呢。

写给小陈的信中,你可以对她的行为理解并赞同甚至拍手叫好,规则面前人人平等。

2015年高考满分作文赏析及真题:轻嗅文骨的芬芳

2015年高考满分作文赏析及真题:轻嗅文骨的芬芳

高考满分作文赏析及真题:轻嗅文骨的芬芳2015年高考满分作文赏析及真题:轻嗅文骨的芬芳有人笔底波澜万丈,心中槁木死灰;有人拊掌大乐,文饰不堪,争名逐利;有人天生洁癖,抱璞守真,留恋理想国;有人拍案而起,剖心烛照,敢放一把野火,泽被寰宇,笔谈间气吐霓虹!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轻嗅文骨的芬芳,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作文题目】材料如下: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性情偏急则为文急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问好<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文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范文】轻嗅文骨的芬芳傅庚生先生在《中国文字欣赏举隅》中抛问:“后生学者,文与心道契否?”有人笔底波澜万丈,心中槁木死灰;有人拊掌大乐,文饰不堪,争名逐利;有人天生洁癖,抱璞守真,留恋理想国;有人拍案而起,剖心烛照,敢放一把野火,泽被寰宇,笔谈间气吐霓虹!“性灵彰道著,文骨载风仪。

”这是梁漱溟先生《究元决疑论》中对我辈殷殷的企盼。

文品人品,诚有二律背反之意,我们这一代的写手,又该如何认识此间命题,如何安放自身,达到两者圆融之境界?不可否认,作者格调趣味与作家人品背离并非罕见。

艾布拉姆斯于《镜与灯——文学批评原论》中将其斥为“解密过程”,作者、载器、读者、时代四者循环返流,四元素也难以逃脱“横态性欺瞒”。

冷眼旁观,《被禁锢的苦恼》中朱沃什•切瓦夫执借鹰隼双目,锐意指出集权时代俄罗斯作家沦为“夜莺群像”,文骨分崩离析,人格成为悲剧附庸;纵观中国文脉史,沈括著《梦溪笔谈》,可谓等身煌煌,但却在政坛迷雾中堕落朽垮,为苏轼的坎坷仕途复添艰险。

究其根源,这些作者并非将心魂血肉潜入文章;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将文字作为可耻的工具,即雅克•巴尔赞《从黎明到衰落》中指摘的“横态木偶”。

毫无敬畏,毫无热忱,毫无神圣与崇高,他们就像敏锐而贪婪的渔夫,慢慢拉起渔网,渴望从虚空中找出某种宝物。

2015年浙江广东省高考满分作文19篇

2015年浙江广东省高考满分作文19篇

2015浙江满分作文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问好《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满分作文】文之常识古语云:“易有三训,一训简易,二训变易,三训不易”,“易与天地准”,之于常识,不也是如此吗?我们生活在常识中,“春暖花开”、“秋高气爽”,我们不假思索地运用它们,是为简易;同一事物不同时刻有不同的表现,变化无穷,是为变易;常识由生活而来,经久适用,是为不易。

故庄子云:“道在便溺”。

因常识,于生活,我们泰然。

老子云:“大象若希”。

正是由于常识之于我们太过习惯了,时常,我们会无所察觉,如同时空之于我们过于静止与绝对,在爱氏之前,我们被蒙骗了千万年。

于是我们在恍然后明白,常识虽常,但亦要知之、行之、思之。

所谓的对常识的知之,并非仅仅为热则却衣寒则添衣的自然反射,而是对自然存在的用心观察。

没有这用心,何来常识?没有常识,何以行之?不得而行之,必遭祸患。

譬如之于人,了解交通拥挤之时间,于约会便不会误时;又譬如拿破仑不知俄国之地广与冬天之寒冷,便因俄国坚壁清野而为滑铁卢之役埋下伏笔。

所以对于常识,要知之。

所谓的对常识的行之,不仅是于知之之后的体证,还是生活的必需,之所以要知且行,系因为知易而行难。

行难,故特以行之。

常识的知之,是困则眠、疲则休息,是诸葛顺势三分天下,是刘邦知楚强汉弱而强赴鸿门。

对常识的行之,是顺应自然、顺时而动,故可避害趋利,所以才有一觉醒来的精神,才有汉朝天下。

所以对于常识,要行之。

至于对于常识的思之,那便是在知行合一后更高的要求。

2015年高考满分作文精选5篇

2015年高考满分作文精选5篇

2015年高考满分作文精选5篇2015年高考满分作文精选一:虽去不了远方,也不负春光这天一直在下雨,春树给卧病在床的父亲喂了饭后,就拿了个板凳坐在门口,向门外望去,看着朦胧的远处发着呆。

春树是个不幸的孩子,他家是村里的贫困户,妈妈因为忍受不了这个潦倒的家而离家,哥哥早早地外出打工,只留春树和父亲住在这破旧的屋子里。

春树小时候被开水烫伤过脸,脸上留下了难看的疤,虽然村民们都很纯朴,没有排挤他,但他内心深处却有一块疤,他很自卑。

他努力学习,成绩优异,却读完高中后就回家干活,照顾父亲——家里没有足够的钱,父亲身体越来越差。

春树很喜欢看课外书,从课外书里,他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外面有高楼大厦,有摩天轮,有很多新奇的事物,他是多么渴望外面的世界啊。

可是他的父亲,他的脸,都让他无法在外面的世界讨生活。

雨渐渐停了,他站了起来,他想到外面走走。

他很郁闷,想散散心,走着走着,看到一个果农在采摘水果。

那果农见着他,就咧开嘴笑了:“哎呀呀,来得正好。

来,揣几个橘子给你爸爸吃。

这橘子啊,可好销了,它是要运到全国各地的呀,贵着呢!”春树看着一棵棵橘子树,它们的形状并不好看,扎根在这大山的泥土里,却结出这么甜美的果实,他好像明白了什么。

回到家,看了看哥哥几天前寄来的信。

有几张城市风景的照片,背后有几行字:弟弟,大城市虽美,但繁华背后也有着无尽落寞。

你这么聪明,一定能在家乡有所作为的!若干年后,还是这个山村,那里虽不富裕,但村民都很淳朴。

你只要走进那里惟一的小学,就会看到一群小学生坐在老师周围,满脸笑容地听他讲课。

老师瘦瘦的,脸上有疤,但他的声音是那么自信,那么洪亮动听。

他在这里教了好多年书了,孩子们都亲切地叫他“大哥哥”,他教的小学生,有的考上大学,去了大城市,有的毕业后,留在了这所小学。

这么多年,也算是桃李满天下了。

有记者采访他,问他为什么要在偏僻的山村里办小学。

他平静地说:“只想让更多人能接受教育。

”记者想采访他早年经历,他不好意思地说:“以前,总想着去外面,但又去不成,后来一想,自己出不去,可以帮助别人出去嘛,就在这里办了学校,虽然去不了远方,也不负春光。

历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精选7篇)

历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精选7篇)

历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精选7篇)历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精选篇1人生如棋,有人总能出人意料,在普通的轨道上宕开一笔,精妙至极;有人规规矩矩地按着棋理走,走出了本分人生;但也有人,往往只看眼前的利益行棋,给人生留下满盘遗憾。

人生如何走?本手,妙手,还是俗手?个人认为,本手开新路,妙手达通途,二者缺一不可。

本手是妙手的前提。

何谓本手?“本”为木之根,是一件事情得以成就的基础。

按着本手下棋,我们棋出有数,稳扎稳打,路出有招,如水入万渠,各成世界。

它是路遥在动笔写《平凡的世界》前认认真真在陕北窑洞整理十年报纸的无限耐心。

没有老老实实做学问的笨功夫,钱钟书怎能写出《围城》里的许多妙语?没有规规矩矩按着前人的路子在实验室里搞程序、跑数据,申怡飞怎能开创震惊中国的极化码平台,成为中国5G技术的开创者。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只有走过本手的路,才能为“扶摇而上”的妙手打下坚固扎实的基础。

妙手是本手的进阶,是一种升华。

妙手并不是走捷径,而是起于垒土的飞跃。

它不是歪门邪道者投机取巧的坦途,而是厚积薄发、量变而成质变的结果。

奥运会开幕式之所以能光彩夺目,惊艳世界,那是因为有张艺谋团队博学广智的积累,背后默默地努力付出,尝试过了各种的失败。

川渝妹子刘明侦之所以能在23岁便开创钙钛太阳电池新方向,那是她每天扎根在实验室十几个小时,日复一日地努力结果。

所有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并不是三朝两日就能达成的,这都来自下棋人一点一滴苦心孤诣的积累和创新。

当一个人走过前人走过的所有路,他开始不甘心于无新路可走。

于是,风雨俱备,百川归海,众妙之门,自然开启,让自己的努力付出得到回报。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初学者却为一个“妙”字,失了本心,鄙弃前人修来的路,没有持之以恒的坚持,忘记了自己的初衷,把本分当作蠢笨,把剑走偏锋当妙手,这是对妙手的误解。

他们努力钻研规则,不肯老实努力,总想投机取巧,苦心经营其他小道,偶然可以得到昙花一现的结果,却总是花开不久,经历不起风雨,很快就会凋谢。

2015年高考满分作文

2015年高考满分作文

民族智慧代代传承曹田心小时候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看爷爷用玻璃做佛龛。

爷爷少年时是大户人家的少爷,青年时遭遇侵华战争,中年时经历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他做过地主,也做过农民,是旧时代到新时代的缩影。

因而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积攒下来的智慧在爷爷身上得以集中体现。

爷爷做的东西,总是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他做的玻璃佛龛细致又精巧,每一条接缝都是笔直的,每一条花纹都是对称的,放到现在,一定有人会说爷爷是“有强迫症的处女座”。

除了玻璃佛龛之外,爷爷令人啧啧称奇的小玩意儿还有很多。

红红绿绿的胶片唱片剪成各种花色图案,贴到玻璃上,做成玻璃花灯。

元宵节的时候提出去,比起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塑料或纸质的兔儿灯也好荷花灯也好,都要精巧透亮。

奶奶穿旧了的衣服,爷爷戴上老花镜,一双粗大的手上下翻飞,不一会竟缝出一个小布包。

别看这布包小,里面竟有一个不易察觉的暗袋,钱财放进去,取用方便又不易失窃。

最妙的是爷爷亲手做的一根拐杖。

普通的拐杖上,爷爷用榫卯安了一个可折叠的小凳,走路走累了,放下小凳,凳子腿加上拐棍正好4根,拐棍瞬间变成小凳子,可以坐下休息。

多年以后,爷爷去世。

我便再也没有见到过那样精巧的佛龛,也再没有见过那样玲珑剔透的花灯。

爷爷给我做的那只小布包,我小心翼翼存在衣柜里。

可不管是妈妈还是姑姑,都再也没有这样好的手艺。

只有那个带小凳子的拐棍,悄然间成为广大老年人的福音,稍微起个早,便能看到满大街都是拄着这种拐棍的老人。

那时候爷爷已经过世8年了。

提到智慧,我们能想到的总是像牛顿、爱因斯坦、霍金这样的科学家,他们用智慧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科技的高速发展离不开他们智慧光芒的指引。

然而我觉得,另一种智慧也不容忽视。

它很小,不起眼,不仔细思量,甚至不觉得它是智慧;然而等到它消失的那一天,你一定会觉得生活失去了斑斓色彩。

这就是广大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在这片黄土地上积攒下的生活智慧。

我的爷爷只是一名非常普通的老人,他做的东西算不上“作品”,更谈不上“有造诣”、“大智慧”,但他去世之后,他的奇思和巧技就随风消逝再也不见踪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广东省高考满分作文1.远近结合,感受自然看春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然限于目力所及;通过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无观云之趣。

观草木于林间,未必能道出花鸟之名;轻点鼠标,可通知生物之属,却丢失花果之清香、丛林之气息。

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太远。

何不将远近之利相结合而感知自然呢?在科技无比发达的今天,人们可通过无比便捷的信息技术来认识世界,感知自然,这固然是好,然而却少了对行云流水、鸟语花香的切身感受。

而在古代,人们只有对自然的感知交流,而不能完全理解自然,认识自然。

二者有其利,亦有其弊,那么,就让我们合二者之利,淋漓尽致地感知自然。

回溯古代,杜甫能体验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概;李白能感受到“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的蜀山之险要;苏轼有对长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赞叹,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淋雨漫步之悠闲,古人对自然有着无比丰富的体验与感受,毕竟他们与天地伴,与日月行。

然而,却缺乏对自然的深刻认识,不能把握天地之属性,世界之本原,树木之纲属,因而不能利用自然规律,以造福于人类,以改造自然。

跟古人相比,我们是有优势的,我们可以利用完备的信息系统,获知大自然的一切信息,能把握自然的本质及规律,既可亲身自然,又能了解有关于自然的一切,远近结合地感受自然之魅力。

再看现代,不少人仅仅满足于“数字自然”,缺少对大自然“身临其境”的感受,难道“百度网上动物园”能体现鹰翔狼啸的气势么?难道一张张图片能尽显花木之美?更难道那一段段生硬的文字能描述出长江之气势如虹?珠峰之直入云霄?现代人也许能说出很多关于自然的一切,然而当被问及草木之气味,花鸟之姿态时,却哑口无言。

那么,让我们放下手机,离开电脑,走进大自然,去亲自体验“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恬适,去感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然……大自然离我们很近,也很远,但我们可以利用既有方法和手段,拉近与大自然的距离。

人们创造科技,可以利用其了解、改造自然,但也不要忘了初始的方式,最原真的体验,将二者相结合,我们便能真正感知自然,享受自然之美。

点评:这是一篇议论文。

作者根据考题材料的内容,认为直接体验自然与运用现代科技间接感受自然两者各有“利弊”,前者离自然“近”,但缺乏对自然的深刻认识;后者离自然“远”,不能“身临其境”的感受,但可以认识自然的规律。

因此作者主张取两者之“利”,远近相结合地感受自然。

围绕这一观点,文章对现代科技背景下人们感受自然和古人感受自然的方式进行了比较,列举了杜甫、李白、苏轼等古代诗人写景的诗说明古人对自然有更丰富的体验和感受,离自然更近,但不能把握自然规律和本质;而今人借助技术手段认识自然的利弊则与古人相反,所以今人要取古人之长补自己的短,全面感受自然。

文章立意切合材料内容,中心观点明确,思路较清楚。

但文章在论证自己的论点时,把两种感受自然的方式等同于古人与今人对自然的感受方式,且完全否定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等,太绝对化了。

文章个别句子有语病。

(点评:蓬草)2.感知自然需躬行看着书本中神秘美丽的热带丛林,抬头却只见钢铁森林的冷漠荒凉;向往电视里一望无际的蔚蓝海洋,却不曾感觉过海风的凉爽。

你是否也曾这样,感觉自然很近,但又似从未如此遥远?手机、电视、鼠标拉近了我们与自然的距离,但从那冷冻的屏幕中,我们终究无法勾勒出自然的模样。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然而人们只看到了前半句,却视后半句为无物。

的确,各种拍摄工具的推陈出新,令普罗大众都能从荧屏中感知自然的美好。

然而人们却不知,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自然需躬行!如不是苏轼亲临了壮阔的赤壁,又怎能心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如不是李白亲临庐山,又怎能写出“疑似银河落九天”这般的千古绝句?如不是毛主席亲临自然,又怎能抒发“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壮志?可见,要想真正体会自然、感知自然,光是从影视、文字间领会是不够的,唯有亲临自然,才能于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之间,才能于云卷云舒、花败花开寻得自然的真谛。

然而,正如黑格尔所言:存在即合理。

电视、手机的存在也有其积极意义。

通过天气预报,人们可避开自然灾害;通过影视节目,人们也可聆听鸟语、细看花开。

然而依笔者之见,这些感知自然的途径并不是在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是映射出了人类控制甚至统治自然的野心。

为了拍摄野生动物,人们干扰了正常的生态秩序;为了人类的利益,人们预测甚至妄想改变天气,这确是体现了人类科技进步之快,但同时也违背了自古时起便存在的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原则。

当自然被装入了“盒子”,自然的“身躯”离我们很近,但自然的“心”却离我们更远。

当下,人们想“看到”自然的需求已被科学技术满足,然而我们感知自然的期盼却是科技所无法满足的。

那么,何不将“行万里路”当成我们的新准则,去体会黄山之奇、泰山之伟、长江之壮、大海之阔?要想感知自然,诸君自请上路。

点评:本文是一篇比较规范的议论文。

作者从直接感知自然的角度入笔,开篇灵活运用命题材料,在对比之中提出“觉知自然要躬行”的观点,审题准确,立意鲜明且易“令普罗大众”接受。

接着反向假设,运用排比反问句式,罗列苏轼、李白、毛主席等事例,论据相对充实,论证较为有力。

然后很有分寸地指出,光靠“影视、文字”感知自然是不够的,“唯有亲临自然,才能寻得自然的真谛”,归因分析合理到位。

更为可贵的是,文章在辨证地肯定“电视、手机”对感知自然“有积极意义”的同时,努力探究感知自然的意义所在,揭示出人类妄想“控制自然的野心”及其导致了“自然的心”离我们越来越远的后果,针砭时弊,引人思考。

另外本文标题和观点皆化用古诗,简洁典雅又略有变化。

标题用“感知”,紧扣命题材料;论点用“觉知”,有些哲学意味,颇见匠心。

结尾处,“要感知自然,诸君自请上路”,呼告亲切,嘱托殷殷。

尽管行文中有个别不当的用词和错别字,三个史料也有排列顺序欠妥的嫌疑,但瑕不掩瑜,本文仍然不失为一篇优秀的考场急就章。

(点评:汉文)3.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古谚有云:“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这是世代积累传承的观天经验,但看云卷云舒,从微末中推测天气变化,是种享受与乐趣。

而回头开启电视,世界范围内的天气预报映入眼帘。

两种感知自然的途径不同,却无外乎为观得天气,殊途同归。

自然并无需划分出“近”与“远”。

对于自然,人理应借助科学发明和经验去了解、通达宏观层面,同时用细腻的心仔细体会和感受身边的微观自然之美,方可达成“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的境界,实现人、科学与自然最终的“和谐”。

科学与自然从不曾分离。

从古代各种水利工具的发明应用到如今发达的天气监测预报系统发展,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进步一直相辅相成。

人之于自然,甚为渺小,人类没有能力一一亲自探寻自然的所有奥秘,因此自然似乎离人很远。

而科学应用,正是解决人想在宏观上更好了解自然的需求的有力工具。

通过电视,人类可以“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地获取天气信息、地理资讯,增长了自然知识、弥补了人自身能力和视野的局限。

同时,科学知识对人形成科学思想也大有裨益。

达尔文曾说,他对自然的兴趣正是从前人的科学著作中萌生的,其中的科学理论,如生物的纲目属种,都对他形成严谨的科学思维产生巨大作用。

可见,利用科学感知自然,既便捷全面又有利于培养自然科学思维,正是“仰观宇宙之大”的好方法。

而“俯察品类之盛”则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人生于自然,也归于自然。

汉字“性”中由一人和一生构成,可见人性之真必然离不开生态自然。

中国古代有“生”的哲学,生生不息、物我一体是古代哲人们不竭的追求。

孟浩然、王维醉心于自然山水,感受天光云影之变,细观云过水动之美,创作出“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样反映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传世佳句。

人的生命,融于自然生态,同呼吸、共命运。

因而多留心身边微观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方可融入自然,“微感自然之美”。

中国儒家学说中重要的“和谐”思想,要求各方面达成统一与协调。

在当下,人既不能肆意丢弃传统感受自然的方式,也无法抵抗科技发展的潮流。

因此,务必达成人、科学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就像时兴的观星活动,利用高科技望远镜观测遥远星体的人们,也同时在夜晚的山上感受凉风与蝉鸣,“信可乐也”!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

人既与自然亲近、融入自然,又可以更高的视角认识自然。

心有宏观看待自然的“猛虎”,亦可微观细嗅身边的“蔷薇”。

点评:文章紧扣材料,提出现代人类当用科学认知与亲身体验二种方式感知自然,具有辩证思维,故立意较高。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方式结构全篇,清晰又合理。

文章在有限篇幅内运用了自然、文学、文化等多学科的知识,内容充实。

在表达上,文章征引名谚、古典诗文,有效地增强了该文的表达效果。

此文章显示出了考生把握问题的一定思想深度、较为广阔的知识视野,以及较好的文字表达功底。

当然,文章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个别地方用词不够准确;文化知识把握亦似是而非。

但对于一篇高中生的应考作文,自不可苛求。

(点评:志扬)4.张开双臂,拥抱自然“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

”现代社会,人们打开电视,便可知明日天气;轻点鼠标,便一览生物种类。

但朋友,可不可以暂时放下手中的手机,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呢?“每一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

”约翰▪唐尼在《沉思》中写道。

人类从远古的人猿走来,依自然而生,傍自然而活。

可以说,我们,便是大自然哺育的儿女,大自然精妙的艺术品。

而工业革命以来,科技在人类与自然间筑起了一道墙,人与自然似乎很“远”,但其实不过一步之遥。

古人很早就开始拥抱自然,为现代人作出表率。

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悠闲令人赞叹;苏子“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令人欣赏。

即使是在现代,也有千万“驴友”身体力行,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村上春树通过日复一日的长跑从大自然中汲取写作的灵感。

穿上跑鞋,不必带有过多烦虑,便可以跑步去拥抱自然;戴上耳机,不必在意世俗纷争,自己便是自己世界里的神。

只要我们有亲近自然的心,那么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对于我们真的不是一件难事。

拥抱自然,为的是收获一份恬淡,感受一份幸福。

看天光云影,测阴晴雨雪,也不必在乎难逾目力所及,因为目力所及之处,即为风光最美之地。

登高远眺,一览纵山小的豪情,即为一种“小确幸”。

这种小小的确定的幸福,又哪能是独坐家中所能感到的呢?顾城有诗:“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草/我们静静地站着/不说话/便十分美好。

”其实我们拥抱自然,又何必知道花鸟之名呢?细听鸟鸣婉转,静闻花朵香气,这一切,不就已经很美好了吗?草长莺飞,云卷云舒,大自然自有其美妙之处;枝叶枯荣,四季更替,大自然自有其生长规律。

只要有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何处不美?自然何时不美?诚然,自然虽美,但我们也要珍惜爱护,切勿让伸手可及的美变得可望不可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