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之2015年浙江省高考满分作文

合集下载

精品文档2015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汇总(9篇)(精校WORD版)

精品文档2015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汇总(9篇)(精校WORD版)

2015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汇总(9篇)2015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汇总(9篇)2015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汇总(9篇)【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问好《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题目自拟,观点自定。

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不得少于800字。

不得抄袭、套作。

似曾相识燕归来现代刑侦理论中总有凭笔迹辨人一说,因为一个人再怎么隐藏、伪装,流在骨中的血脉是不变的,而笔迹如是,文章亦如此,于书山稗海中沉潜含玩,钩沉觉隐,一旦发而为文,纵有千万般隐匿修饰,字里行间总是风流个性,不可抑勒。

普鲁斯特早年时发表过一些小说与评论,纵然与举世闻名《追忆》一文相差颇多,不论从语气还是行文方式都有不同,但若仔细品味,他那对于细微事物的把握自始至终都融在了文章的骨子里。

气味与滋味却会在形销之后长期存在,它们以几乎无从辨别的蛛丝马迹坚强不屈地撑起回忆的巨厦。

他的风格就如同他的气味,别人模仿不来,他也去除不了,无论是什么内容,挥之不去的总是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感。

所以,不论是作家还是平凡人,一旦拿着笔写下字,就相当于把自己的思维、人格的一部分展现出来,而历史洪流可以湮没人的生理性存在,却永远无法改变人的思想存在,那么文字便是传递思考与精神的最好载体,即使手稿丢失,复本重印,一个人留在文章中深层次的精华却会在时间的积淀下长盛不衰。

哪怕他故意戏弄人世,隐藏自我,句式可以换,语气可能颠覆,但文字中埋藏的个性和独有的特点总会在不经意间表露出来,值得我们玩味深思。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想,大师大多在时间上离我们遥远,如果没有这些可以彰显其风骨的经典之作,他们又怎能令我们无端钦慕?似曾相识的绝不只是表达方式,而包括一个人的血的烙印、思想的高度、思考的方式及其独特的掌纹。

浙江省高考满分的作文

浙江省高考满分的作文

浙江省高考满分的作文浙江省高考满分的作文(篇1)常言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雄鹰只有经历过痛苦的蜕变,方能浴火重生,重塑生命之壮美。

人生也是如此,痛苦虽能折磨人,却也能磨炼人,催生心灵的芬芳。

凤凰涅槃,宝剑浴火。

凤凰以跃火之势谱写出一生最壮美的诗篇,宝剑从千锤百炼中锻造出强劲的形态,锋锐的刀刃。

同样,饱经痛苦的人生更可以不凡的经历诠释生命的柔韧。

史铁生在饱经痛苦的折磨后,不是选择逃避眼前的苦难,而是在痛苦中不断逼问自己,使自己在生与死中作出了最动人的抉择,把生命中的痛苦当成是成功的踏脚石。

终于创作了《我与地坛》等佳作。

谁说痛苦只能是痛与苦而不能是快与乐呢?史铁生的一生足以诠释痛苦也能绽放出美丽的心花。

然而,痛苦始终是痛苦,即处于痛苦中必定要饱经痛苦的折磨,有的人忍受不了风吹雨打,一倒不起,有的人在风雨中愈战愈勇,就如那在痛苦中重生的雄鹰一般,以最挺拔的`身姿突破痛苦的重围,绽放出奇迹之花。

张正祥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不惧地方恶势力的重重压迫,用智与勇与破坏滇池的无知之人奋力斗争,眼睛瞎了一只不怕,孩子疯了一个不惧,妻子跑了不顾,一心只想保护一直哺育着自己的滇池母亲。

只要他活着他将在痛苦中徘徊一生一世。

因着他的执着,滇池也越发秀丽迷人了。

他以自己一次次的同苦经历,换来在滇池上绽放最美丽之花的永恒!由此可见,在同苦中绽放花朵需要不屈的意志与永恒的坚守。

纵观今外,无论是简森的三落三起赢得人生第一金牌,还是刘翔从伤痛中昂首向前,再揽亚运金牌,他们均在痛苦中获得了前行的巨大动力,终于扬帆远航,走向不朽,在生命的痛苦中绽放出了美丽的花朵。

正如雄鹰的饱经苦痛终于迎来了生命中的又一次伟大的新生。

刘翔没有被伤痛的巨大困苦打倒,而是打倒了痛苦,重拾亚洲飞人的美誉。

让我们像雄鹰般扬起矫健的双翅,尽情在痛苦中浴火重生,寻找生的真谛,共谱生的壮美诗篇,在痛苦中绽放最美、最动人的荆棘之花,轻舞飞扬,心灵芬芳!浙江省高考满分的作文(篇2)话说人生大势,成败与否,在乎一心。

2015年高考满分作文范文5篇

2015年高考满分作文范文5篇

2015年高考满分作文范文5篇2015年高考满分作文范文一:致陈先生的一封信致陈先生的一封信陈先生:您好!您的遭遇,我在网上略有了解。

我想说,如果是我,也会如您女儿一般对您进行举报。

我这样做,不仅是因为您的所作所为违反了交规,更是因为当您开车载着家人时,那个接通的电话已经将您自己、您的家人和路上的其他人的生命吊在了悬崖之上。

下面请允许我和您谈一谈:生命关天,我们必须敬畏。

敬畏自我的生命,此生无悔。

《古诗十九首》云: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每个人都只是这天地逆旅中的暂住之客,我们的生命脆弱而又短暂,无法重新来过。

也正因如此,我们才更应该对自我的生命心怀敬畏,不因任何外因而失去对它的尊重。

不由想起了那个“职业是是生病,业余是写作”的残疾作家史铁生,当他而说出“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时,当他穷四年之功利用透析后的残存时间写下《病隙碎笔》时,当他在《命若琴弦》中塑造了千弦弹断希望不灭的盲人琴师时,陈先生,希望您能够懂得,正像当代诗人郭小川所说,“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敬畏自我的生命,可以让我们无悔此生。

敬畏与自己相关的生命,此生有责。

我们每个个体都与其他无数生命紧密相连,而这些与我们相关的生命,都是我们肩上的责任,我们需要对它们心怀敬畏。

看,那为了让独居的母亲颐养天年而辞官奉母的潘岳挂起的官印,在提醒我们,敬畏亲人的生命;触,那落在为了给发烧的妻子降温而只穿单衣站在雪地中的荀粲肩上的雪花,在告诉我们,敬畏爱人的生命;听,那重病在床的元稹在听到挚友白居易被贬江州时吟出的“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的诗句,在教导我们,敬畏友人的生命。

陈先生,您一定明白,只有当我们因敬畏而为与自己相关的生命负起责任时,我们才可以俯仰无愧,坦然前行。

敬畏与自己无关的生命,此生崇高。

鲁迅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我想,如果我们还可以对与自己无关的生命心存敬畏,则我们的生命一定可以更加崇高,正像尼采说的那样:“我的灵魂清澈而明亮,宛若清晨的群山。

2015年高考满分作文5篇

2015年高考满分作文5篇

2015年高考满分作文5篇2015年高考满分作文一:感知自然需躬行看着书本中神秘美丽的热带丛林,抬头却只见钢铁森林的冷漠荒凉;向往电视里一望无际的蔚蓝海洋,却不曾感觉过海风的凉爽。

你是否也曾这样,感觉自然很近,但又似从未如此遥远?手机、电视、鼠标拉近了我们与自然的距离,但从那冷冻的屏幕中,我们终究无法勾勒出自然的模样。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然而人们只看到了前半句,却视后半句为无物。

的确,各种拍摄工具的推陈出新,令普罗大众都能从荧屏中感知自然的美好。

然而人们却不知,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自然需躬行!如不是苏轼亲临了壮阔的赤壁,又怎能心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如不是李白亲临庐山,又怎能写出“疑似银河落九天”这般的千古绝句?如不是毛主席亲临自然,又怎能抒发“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壮志?可见,要想真正体会自然、感知自然,光是从影视、文字间领会是不够的,唯有亲临自然,才能于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之间,才能于云卷云舒、花败花开寻得自然的真谛。

然而,正如黑格尔所言:存在即合理。

电视、手机的存在也有其积极意义。

通过天气预报,人们可避开自然灾害;通过影视节目,人们也可聆听鸟语、细看花开。

然而依笔者之见,这些感知自然的途径并不是在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是映射出了人类控制甚至统治自然的野心。

为了拍摄野生动物,人们干扰了正常的生态秩序;为了人类的利益,人们预测甚至妄想改变天气,这确是体现了人类科技进步之快,但同时也违背了自古时起便存在的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原则。

当自然被装入了“盒子”,自然的“身躯”离我们很近,但自然的“心”却离我们更远。

当下,人们想“看到”自然的需求已被科学技术满足,然而我们感知自然的期盼却是科技所无法满足的。

那么,何不将“行万里路”当成我们的新准则,去体会黄山之奇、泰山之伟、长江之壮、大海之阔?要想感知自然,诸君自请上路。

2015年高考满分作文二:尽赏自然,尽得清欢苏轼有言:“人间有味是清欢。

赏 析

赏  析

赏析作者:暂无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6年第3期2015年浙江高考作文题考查学生在二元对立语境下对“文如其人”或“文不如其人”的思考,富含人文气息,体现了浙江卷一贯重视文化底蕴的命题思想。

其实,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的表现,当然,这并不否定作家的人格力量对风格的影响,人格是透过作者的创作个性,升华为审美意识、审美情趣,才能对风格的构成产生作用。

本题在审题上没有为难学生,立意也很明确:第一“文如其人”,从创作角度讲,文载道,诗言志,诗文当直抒胸臆、发自肺腑、忠实地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从鉴赏角度讲,从作家作品中可窥见其品性、思想、志向、人格。

第二“文不如其人”,从创作角度讲,作家可能潜藏在作品背后,审视人们是否能真正理解自己,就如鲁迅给李秉一的信中说道“我也常常想到自杀,也常想杀人,然而都不实行,我大约不是一个勇士”,这才是没有被过分神化或过分贬抑的真实的鲁迅;从鉴赏角度讲,艺术家笔下的高雅并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甚至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可能是背道而驰的。

本题重点是对学生的文化底蕴和生活积淀的检验,拼的是实力,没有相当丰厚的阅读积累.只落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一定的阅读识见,当然也只能是茶壶里倒汤圆。

如果说写作是建房造屋,那么,阅读理解是基础,鉴赏领悟是骨架,表达阐释则是“内外兼修”,证明加分析兼顾。

关于文体限制,题目要求是“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适宜写成议论文。

《殊途同归》作为2015年浙江省高考满分作文,有如下突出亮点:首先,内容方面: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格调高雅。

作者聪敏颖慧,巧妙地将“文如其人”“文不如其人”的“人”定义为“人的高尚的追求”,从艺术欣赏的视域探讨人品多元化与作品内容的关联度,提出“作品的格调趣味未必与人品一致,却一定与内心的追求吻合”这一貌似矛盾实则统一的命题,观点突出、新颖;作者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的背后必然是“读书破万卷”的文化底蕴——《马赛曲》的问世、《自由引导人民》的创作、牛顿俯首为真理海边拾贝的孩子、毛姆滔滔不绝语带机锋、米芾潇洒挥毫尽是大家之风、莫言儿时生活的“富足”等等素材信手拈来,如酿甘醇,令读者唇齿生香;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看似冷静的议论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作者浸润文章中的真挚健康的情感,如“我们欣赏艺术,并非一定要读作者生年,只要骨子里渴望开出一朵好花”“忠实于内心的艺术家当然可以字如其人,言为心声;而被生活的苟且压弯了腰,被人性的阴暗绊住了脚,依然追求着正直与光明,不正是艺术最强烈痛苦的诗意吗?”“我虽然知道这条路难找也难走,但也愿南辕北辙。

2015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9篇)

2015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9篇)

2015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9篇)2015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9篇)1.文之常识古语云:“易有三训,一训简易,二训变易,三训不易”,“易与天地准”,之于常识,不也是如此吗?我们生活在常识中,“春暖花开”、“秋高气爽”,我们不假思索地运用它们,是为简易;同一事物不同时刻有不同的表现,变化无穷,是为变易;常识由生活而来,经久适用,是为不易。

故庄子云:“道在便溺”。

因常识,于生活,我们泰然。

老子云:“大象若希”。

正是由于常识之于我们太过习惯了,时常,我们会无所察觉,如同时空之于我们过于静止与绝对,在爱氏之前,我们被蒙骗了千万年。

于是我们在恍然后明白,常识虽常,但亦要知之、行之、思之。

所谓的对常识的知之,并非仅仅为热则却衣寒则添衣的自然反射,而是对自然存在的用心观察。

没有这用心,何来常识?没有常识,何以行之?不得而行之,必遭祸患。

譬如之于人,了解交通拥挤之时间,于约会便不会误时;又譬如拿破仑不知俄国之地广与冬天之寒冷,便因俄国坚壁清野而为滑铁卢之役埋下伏笔。

所以对于常识,要知之。

所谓的对常识的行之,不仅是于知之之后的体证,还是生活的必需,之所以要知且行,系因为知易而行难。

行难,故特以行之。

常识的知之,是困则眠、疲则休息,是诸葛顺势三分天下,是刘邦知楚强汉弱而强赴鸿门。

对常识的行之,是顺应自然、顺时而动,故可避害趋利,所以才有一觉醒来的精神,才有汉朝天下。

所以对于常识,要行之。

至于对于常识的思之,那便是在知行合一后更高的要求。

正因为常识之常,所以无形中被我们忽略、习惯,然世间万物莫不在变易中永恒,拘泥而行自己不适合,若死守既得,便永无进步可言。

故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诏》曰:“作新民”;曾子曰:“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因为对常识的思之,爱氏提出了相对论,玻尔提出了量子力学;之于历史的,不正是由于对意识形态的思之与变革,再知而行之,才有三十年改革开放而至于今日之中华崛起?“易与天地准”,也正是凭借常识,凭借与常识同行,我们维系了一个旷古的文明,然而无论是生活还是发展,不知常识无语进步,不行常识无以趋利避患,不思常识却也无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作文范文之婉约派与豪放派的作文

作文范文之婉约派与豪放派的作文

婉约派与豪放派的作文【篇一:2015年高考作文范文10篇】2015年高考作文范文10篇2015年高考作文范文10篇2015年上海市高考作文优秀范文(材料作文):最软不过人心(3篇)2015年上海高考作文题今年上海高考作文为材料作文,主题为“坚硬与柔软”。

26.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2015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一(材料作文):最软不过人心郭敬明说:坚硬的城市里没有柔软的爱情,生活不是林黛玉,它不会因为忧伤而风情万种。

曾经竭尽力量的想对每一个人好,关心、呵护、温暖、疼爱、理解、包容。

这些美好的事物我先付出,如有人给我我便要,可你刚刚看见了,我说的是曾经,后来才终于懂得人性本贱,你对一个人好的时间久了,那个人是会习惯的,然后把这一切看作是理所应当,其实本来是可以蠢到不计代价不顾回报的,但现实总是让人寒了心,渐渐竖起一道墙,后来垒起一座城荒芜的、苍凉的、死寂的墙,出不去也没人进的来,背负的太多,所以要停下来舍弃一些,从重要的人变成看似重要的人,包袱轻了,快乐却没能多起来,那些可有可无、时有时无、若有若无的在乎,无法维持亘久绵长的姿态,看起来比嘲讽还令人不安,可那又如何呢?还是要谢谢那些相逢便是笑脸寒暄的人,谢谢你的笑容让我看不清你的心。

世界上硬的东西有很多,软的东西也有很多,光是在人身上就可以找出不少,最软不过人心,最硬也不过人心。

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二:造就和谐的自我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地自我,只要小心的用柔软包裹住坚硬,温柔地去关怀它的每一寸,完全贴合,不留缝隙,品尝他的脉络,摩擦它的敏感,让它释放,回归最初的状态,再坚硬的它也会变得柔软,达到生命的大和谐。

良辰美景,斗室两人,柳梦蝶的侠气全消,化为了柔情一缕,她竟像小孩子一样,伏在左含英怀中,左含英这时,如饮醇酒,如游太虚,真不知天地之间,除了两人之外,还有什么。

2015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且以作品论英雄

2015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且以作品论英雄

2015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且以作品论英雄自孔孟以来,我们的阅读方式、观赏模式大致便是“知人论世”。

我们大多认定“文如其人”,这是有道理的,但并不全面。

如是我言,逢文先勿论运气,且以作品论英雄。

我们专门容易明白得“言为心声”,也即作品反映其运气。

所谓“郁结乎心而发乎声”,作品本身定然有着作者个人运气的渗透。

引美学家蒋勋之言:“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因此成为千古绝句,我认为不是诗歌上的技巧,而是诗人心灵上动人的东西。

同样是一堆白骨,专门多人走过去了,却没有看见”。

试想,若是杜甫没有忧国忧民之心,又何来发自肺腑之言?伟大的心灵,投影在文学上,依旧是伟大的作品,是高尚的品性。

然而这并不是讲高尚作品背后一定是脱俗之人。

我们从小读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读犹太人斤斤计较、视财如命的险恶心肠,末了明白人不能为金钞票奴役,要追求人性上、运气上的美与良善——但事实上呢?莎士比亚成名后的岁月一直为钞票财奔波。

他敛钞票如命,甚至发放高利贷敛资,更因一家人无法如期还清财物而气急败坏、对簿公堂。

这时候我们再看元好咨询的“文章宁复见为人”,便显得格外讽刺而引人深思了:高雅的作品并不能看出写就它的笔杆运气如何。

如此,你又怎能像孔夫子一样操琴许多、推演其人为文王;又怎能像孟夫子一样“知其人、论其世”呢?既然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运气未必挂钩,那又为必纠结其运气如何?人类的文明本身确实是宽容的,它看重作品本身。

所谓“文以载道”,作品之“道”,为其全然。

我们不妨讲,如果一部作品传递了运气的真、善、美,读之令人动容、发人深省,那它就差不多达到了“作品”所应达到的目的,至于作者本人如何——你无法从作品中推知的情形是可能发生的——并不在对作品的考虑范畴之内。

作者或许依靠作品而不朽,但文学史最终告诉我们,它储存的,是“不朽的作品”,不是“不朽的文人”。

因此我认为,面对作品时,要且以作品论英雄。

我们因此尊敬杜工部的情怀并情愿将其内化为修养,但我们也能从《威尼斯商人》中汲取正义忠诚的不尽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浙江省高考满分作文【篇一:2015年浙江高考作文满分14篇】2015年浙江高考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60分人品之于格调,犹如花之于瓶。

花美,自玉瓶相衬。

而空得一只精致优雅之瓶,未必得一奇绝独美之花。

故有贞行高节之品,其文之格调必卓然清洁。

而虚附格调之风雅,未可知其人品之高下。

抱朴子有言曰:“朱绿之藻,不秀于枯河。

倾山之流,不发于涸源。

资不厚,则其惠也不博。

才不丰,则其辞也不赡。

”没有高洁的人品,犹如干涸的河道,无源的山泉,怎么可有会有华丽的水藻,不尽的长河?古今中外,凡性情贞洁高尚之士,其文无不充满了生命的深邃。

那是颜真卿的“政可守,不可不守”的宽原磅礴,是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坚定追求,是谭嗣同的激昂鲜血,是鲁迅的辛辣笔墨,这样卓然不群的格调,是铮铮风骨的再现,是人品操行的反映。

有不俗的人品,方可有不俗的格调。

但竟有不凡自命风雅的斗方名士,以为有了不俗的格调便可逆推出自己“不俗”的人品。

他们的可笑之处在于,格调的高雅与人品的清高之间,并非是一个简单的等号。

当年乾隆皇帝盛赞赵孟頫赵体之矫健流畅,认为其字“柔中自有镔铁骨”。

郑板桥则不以为然,直言其字谄媚,“宋之降臣,何骨之有?”字且如此,人亦如是。

那些投降失节的汉奸中,不乏有不同于俗的文章格调。

他们纵有如此之格调,却依旧难觅半点不俗之人品。

这份不称其人的反差,犹如明镜不幸遇嫫母,良砚不幸遇俗人,宝剑不幸遇庸将。

实为格调之不幸也。

因此,格调与人品,用数学的推论方式来阐释,是单向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故与其附庸风雅地渴求一份格调的虚无外表,不如坚定不挠地精炼一份不俗的人格。

在那段对人格人品的追逐之中,哪怕前行之路充满困难,黄沙漫天,荆棘刺足,你依旧会发现那份不同于俗的格调,只不过一直陪伴于你。

而当你放弃人格,放弃操行时,这份不俗的格调,却已自顾自地离你而去,反差之大,只会使你继续咬牙坚持。

而当我们坚持这份人品,追求这份人品时,与这同来的,不仅仅是不俗的文章格调,还有更多更深邃的生命意义。

那是对生命的认识,对生活的理解。

这份格调不再拘束于锦心绣口的文辞,而外化为整个生命,渗透这拥有不俗人品的灵魂。

黄虫至秽,化为蝉而饮露于秋风;腐草无光,变为萤而耀彩于夏月。

于人品,心既写之,定能使格调化腐朽为神奇,臻于一份生命的淳真。

雨落花蕊,甘苦各现(58—60)写文如金圣叹先生曾说:雨落花蕊,甘苦各现;水入容器,方园自明。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忠实地表达着自己与内在世界的一致。

然而这种一致的自洽性是可以作伪的。

古今中外,沽名钓誉者甚多,虚情假意者亦不乏,然而此高雅非真脱俗,只是扯着喉咙模仿他人。

灼眼之下,东施之态,邯郸之姿,便一目了然了。

胡兰成与汪精卫,都是旧中国深负文才之士,前者惹张爱玲的青眼。

后者也是留洋海外,为文直洌。

然而在他们叛国之前,并非没有行为与文章中的表现,如同王维的辋川之作,看似清远超然,实则渴慕朝野,其高雅之真假,若与鲁迅的话、倪瞻的画相比便一目了然。

可以说,作品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性格看似的背离,实则虚伪的矫饰,经不起推敲与比较。

张中行先生在《负喧谈话》中评价朱自清先生性情敦厚,行事澄明慢条斯礼,这与我们在《背景》中所想见的那个朱自清,在《荷塘月色》想见的那个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独步踱步的朱自清是一致的。

先生一直嫌自己行事拖沓,希望形成雷厉风行的性格,然终不果,这在他的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他始终是一个睿智的思想者,冷静的观察者,更非以奇诡辩论,波动跳跃的思维来让我们折服的斗士。

这是每个人诚心正意行文行事必然的结果,如雨落心蕊,甘苦者观;水入容器,方圆自明。

世界如果显得凌乱不堪,是因为看他的眼睛凌乱不堪,因为读他的心凌乱不堪。

这是美国文艺复兴时期爱默生所说的。

一个人心中怀着怎样的情感怎样的态度,世界就呈现出什么模样什么恣态,而再经过言语加工后的表达,自然就呈现怎样面貌与味道。

古之学也,入乎眼,著乎耳,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这便是说人的行为是与心里的观念学识互相协谐的。

林语堂先生在评价莎士比亚时说:对一个作家最高的评价,是他像大自然本身。

他并不打扰世间一切事物的配置,他只是观察、感受、记录并最终离开了。

这似乎反对了作品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一致的观点。

因为“天地无情”,往深里说,这却是个论题最好的佐证,作家要作到绝对客观,首先是摒弃了偏执与自我的偶然性的,尔后以绝对的冷静与疏离面对万物,才能做得到莎翁这样伟大。

他是容器,却要以近乎无形,因此他的作品“豪华落尽见真淳”,他的性格是近似自然的公正与客观。

如同一切美是无蔽的真理之显现,他的剧作便是他完整人格的映射,近几完美。

俗务,在诗人笔下便是诗,在哲人眼中即是思,在凡人看来仅是事。

此间真意,真如才子金圣叹所言,“雨落花蕊,甘苦各现;水入容器,方园自明”罢。

我手写我心(58—60)明代公安派作家有着这样的为文之风:“为文必独具一格,不拘性灵,非以自己的胸臆流出,不肯下笔。

”在我看来,这便是对“言为心声”的最好诠释。

你心中汩汩然流淌着的是什么,你笔下流淌出的也应是什么。

怪侠金圣叹有二十四个“不亦快哉”流传于世,那便是他的心中所想着的人间愉快。

但现今社会或者说是古今社会上总有艺术家不能使其为人与作品相称的现象,究其根源,原因大致分为两种。

一类是作家在虚名浮利之中失去了自我,沦为了全为稻粱谋的“作家”。

李绅因为写《悯农》而闻名内外,却不想他后来竟成了一个奢侈无度的豪绅,他的为人也就不能与诗中所云相称。

另一种情况便是难言了,虽有“物不得其平则鸣”之说,但在一定的社会压力下,有时“鸣”却是极为困难的。

李贺诗中雄奇的想象,奇诡的诗风看似另类,却恰恰包含了他怀才不遇之悲愤。

至于晚唐李商隐,其眼中的蜡烛泣泪也是他的胸中之苦闷,只是无法直接诉诸笔端。

现今社会已基本没有“难言”的限制,我们要做的便是守住一颗本真的心,不沉浸于蜗居虚名,而忘记文字本身所具有的唤醒人类良知的作用。

作家陈远曾在访谈中这样说道,美的本质是真,倘若过分追求美以致失了真,便背离了写作的方向,先有真后有美,我手倘若写的不是我心,而是一些矫揉造作的故事,那么美就不会存在于这些文字之中。

先为真人,后为真文,此美之所源也。

韩愈笔下的李愿便为一真人,他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于是他成就了隐士的美名。

我想,真存在于每个人心中,而且,这种真实的灵气也会通过文字展现出来。

我手写我心。

长杯芳草,喜木美竹,皆可入心,皆可入文。

不必拘泥于外在而含真,穿过重重花径,自有云白山青。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59—60)古言有云: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笔与文字都是人内心思考的外在反映,思考从心中流转到笔上,思想的味道也从纸上盎然而生。

在我眼中,拥有高雅格调的诗文,它的作者也是一位身着白衣、飘然空灵的人吧。

翻开中华文化的长卷,各种文学瑰宝展现在我的眼前:“拔剑四顾心茫然”到“明朝散发弄扁舟”是李白追求内心的真实写照;“会当凌绝顶”到“恨别鸟惊心”是杜甫从年轻到得年迈的沉郁;“此情无计可消除”是李清照柔弱的思念;“竹杖茫鞋轻胜马”是苏东坡看透人生的豁达。

他们中的任何一人,拥有的无非是一颗赤诚之心,墨水像心头之血一般汇聚成文字洒在宣纸上,昭示着不同时光交给不同的人带来的不同感受,也昭示着每个人独一无二的品味和格调。

我的老师、母亲都对我说过:文品即人品,没有一颗对文化的热爱与敬畏之心是很难创作出积极向上的作品,也唯有立足自身而心系天下,才能真正深刻体会到文字的力量,文字就是作者心灵的表达,在思维与文字的转换过程中,是很难再有人为这添加的。

吕不韦曾写道:欲论人者必先自论。

能够写出清水芙蓉般文字的人们,想必他们的心灵也是经过了污泥的阻塞与干扰,但仍然洁白无瑕,并保留了那一份难能可贵的静气吧。

否则,怎么会有如此美妙的绘心之笔,描绘出他们如此美妙的意境?性情褊急则行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

这种源自灵魂深处的自悟与淡然是无法被复制与模仿的。

老子有句话叫: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在我的理解里,这同样适用于文字和思想的关系:一个总想着捷径,速成的人怎么能写出站得住脚、思想深远的文字呢?一个踮着脚的灵魂,怕是一推就倒下了吧,语言、文字是“文”,内心思想与灵魂便为“质”,文是很难掩盖质的,所谓文质彬彬,便是锦上添花,美上加美了。

复见为人”是不是失之偏颇了呢?人的内心影响的更是一个人的思想、灵魂以及风吹过来带着的他的味道,这便是人最纯真的地方,改变不了的地方。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轻嗅文骨的芬芳(58—60)傅庚生先生在《中国文字欣赏举隅》中抛问:“后生学者,文与心道契否?”有人笔底波澜万丈,心中槁木死灰;有人拊掌大乐,文饰不堪,徇名逐利;有人天生洁癖,抱璞守真,留恋理想国;有人拍案而起,剖心烛照,敢放一把野火,泽被寰宇,笔谈间气吐霓虹!“性灵彰道著,文骨载风仪。

”这是梁漱溟先生《究于决颖论》中对我辈殷殷的企盼,文品人品,诚有二律背反之意。

我们这一代的写手,又该如何认识此间命题,如何安放自身,达到两者圆融之境界?我们这一代,又该如何保持文学的纯洁性,达臻“真文学”的艺术之境?我以为一在读者,读者可谓是卡夫卡式的“判官”,得秉持着清醒与镇定,不被妖艳可人的文辞灼作而眩晕,可以借鹰隼锐利之眼,剖开艺术的真境实例。

北大有个传统,叫“沉潜”,沉入艺术的源头根蒂,潜进人生的幽微百态,从而抵达人品文品熔为一炉的高超境地。

做到“沉潜”,便能拨开重烟迷障,直与作者对话。

二在写手,即我们本身。

就像《中国哲学史》中胡适先生所说:“文”道不是漂亮虚荣的外衣,而是本性的呐喊与沉思。

这声呐喊,理应震撼天地,就应发聩蒙昧之心,我们在屈瑞林大师《真挚与诚实》中听见,我们在福柯《疯癫与文明》的“失落天真”里听见,《俄狄浦斯王》中的勇士啊,不愿沉湮于鼾声、风,趁筋骨未钝、腕血未冷,向世间问一问来此的意义,不正是我们的写照?父亲曾笑谈,年轻的夜晚,躺在床上浑身颤栗,想到什么半夜摸黑点起蜡烛,光着膀子抓起笔就写,我从小便“雄心勃勃”想成为作家,每当获得师长的肯定,外面的嘉奖,父亲总要提醒我不能让文骨背离了人的风仪,拿出季羡林研究吐火罗文的真挚,陈寅恪力挽史澜的魄力,梁启超冰鉴灼灼的温度,感化他人,圆满自身,所以说是“几时借得冲霄浪,虽死望峰亦从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