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现代文阅读七大技巧

初中现代文阅读七大技巧
初中现代文阅读七大技巧

现代文阅读七大考点

考点一:把握文章思路,理清文章结构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文章要“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思路,指的是写作时作者思维发展的线索,在文章中体现为各部分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文章的写作思路大体可归结为三种类型。并列式:其思维方式是平行关系扩展,段与段之间表现为横向关系,内容一般是谈几个方面的问题或一个问题的几个侧面;层进式:这种方式表现为上下文之间相互衔接、向前推进,思维形式是纵向延伸,事情发展有明显的阶段性;总一分式:总一分式实际包括总一分、分一总、总一分一总三种形式。

文章结构是文章思路的具体体现,分析文章结构,实际上就是探索文章思路。文章结构有总体结构,也有局部结构。总体结构即全文的结构,局部结构多为一段文章内的结构。分析文章结构,把提文章总体思路,就是要弄清文中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分析文章的局部结构,把握文章局部思路,就是要弄清文章某一语段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对文章的结构层次进行梳理分析,是考生进行现代文阅读的基本能力之一,也是中考语文试题的重要考点之一。

技巧一:明确语段内容

文章的结构是作者为了表达中心意思而对写作材料进行精心安排的结果,是行文思路的具体体现。文章的结构层次是受内容制约的。分清文章的层次,必须对全文、全段内容有清晰的了解。做题时,应该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弄清文章的段意、层意,这样才有可能理清文章的思路。不同的文体往往有自身的结构特点。如,记叙文的结构常常呈现的是时间的变化、空间的变化、感情的变化、故事情节的变化等;议论文的结构常见的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和总一分式等;说明文的结构则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因此,把握文体的结构特点,有助于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把握文章的整体思路。

技巧二:捕捉文章线索

有的文章由于内容复杂,必须学会捕捉串联复杂内容的“线索”才能进一步理清文章的结构。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作者借助“线索”将表现中心的多则材料连缀起来,使文章的各个层次贯通弥合,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常见的“线索”有:以中心事件为线索,以感情变化为线索,以具体事物为线索,以时空变化为线索,等等。抓住文章的线索,就能把握文章思路,理清文章结构。技巧三:从文章题目入手

“把握文章思路,理清文章结构”类题目,往往以填空的形式给出,此时,我们可以从题目入手。如题目给出文章的第一、第四部分的内容,让考生填写第二、第三部分的内容。阅读时,应先结合题目给出的文章第一、第四部分的内容,找到相关语段,这样就容易确定第二、第三部分内容的段落。

考点二: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查学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文章是信息的载体阅读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信息。“信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些信息的词、符号、数据等。“筛选”,就是根据阅读要求搜寻、辨别、提取文中的有关信息,也即根据题目要求,区分信息的主次、轻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丢次存主,挑选出符合考题要求的语言材料。“整合”,就是对筛选出的信息进行转换、概括、组合等再加工,综合、归纳,使之符合考题要求。筛选、整合信息,就是阅读时根据题目要求,找出相关内容,并予以分类集中、合并组合或归纳概括。筛选整合信息的一般步骤为:按照题干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根据确定的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即范围;在相应范围内选出关键词语或句子;依据提取的关键词语或句子构建完整的判断或陈述。这类考题要求筛选提取的信息,一般都是文章某一局部的主要信息,那么,解题时就应该把阅读的注意力放在文章的主要内容上,放在最能表现文章主要内容的基本概念及相关解释上,放在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的关键语句上。

在现代文阅读中,筛选与整合信息是一种必须具备的阅读基本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近年中考现代文阅读中常见的考点之一。

技巧一:抓住关键性词语

关键性词句主要指以下四类词句:关联词,关联词能用以确定文句的重心所在,如转折性关联词的重心一定是在表示转折的词语(如“但是”)的后面;修饰性的词语,修饰性的词语往往左右了一句话的性质和倾向,诸如“也许”“大概”“差不多”“几乎”“可能”“一定”等词语无疑是考试的重中之重;解释性词句,它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信息进而准确筛选信息;指代性词句,指代性语言具有词少容量大的特点,找准指代性语言就能明确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有机联系,使文章局部与局部、整体与整体、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显得比较清楚。抓住关键性词语,利于把握文章的内容要点,便于简洁地概括内容。

技巧二:抓住标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往往起到提纲挈领、涵盖全文的作用,它往往决定了文章的形式和内容。抓住这一信息点,就可掌握打开文章信息的钥匙。

技巧三:抓住文章重要语段

抓住文章开头或结尾的语段。多数文章在开头会有提示性极强的语言,起着引起下文或总领全文的作用,其总写的特点是筛选并提取文章信息的切入点。结尾段落常常起着总结全文的作用,有的文章还有卒章显志的特点。结尾的总结性内容常常成为解开全文或所在语段信息的关键。

重视过渡段或过渡句。过渡段或过渡句作为信息点的作用是很大的,我们可以借助其承上启下、总结上文、提示下文等多种作用来加强对信息的筛选与提取。

考点三: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内容要点”,就是指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是全文的,也可以是文章的局部。这个考点要求同学们能从整体上阅读和把握文章,宏观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要点和核心,并要学会如何概括。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归纳全文的大意、层意、段意、指定的有关内容等。基本要求是正确、全面。答题时应学会分层概括、综合要点,突出对重点与主体的归纳。“中心意思”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文章的核心内容;一是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观点、情感和写作意图。概括中心意思,不仅要从整体入手,从形象之间的关系、情节的联系和写法的选择等方面来整体关照、全面考虑,也要局部研读,抓住关键词语和句子(特别是抒情、议论等句子),认真揣摩。完整的中心概括包括主要内容和情感道理两部分内容,即文章“写了什么”,“表现(揭示、抒发、突出、赞美)了什么”。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阅读理解的基本要求,是中考现代文阅读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考点。

技巧一:提取法

从原文中直接摘录总领句、中心句、关键句、主旨句、重点句。这些重要的句子常常出现在文章(段落)的首尾或中间。归纳时提取出这样的词语和句子,稍作改动,可转化为问题的答案。

技巧二:取舍法

需要归纳的内容,本身有主次之分,而命题人只要求概括回答其要点,如果主次不分,全盘托出,那是不符合命题要求的。文段中所说的内容复杂,而命题人只要求考生回答某一方面的内容,如果不加辨别,把所有内容都概括进去,也是不合要求的。应该根据提干要求,做出正确的取舍后再进行归纳。

技巧三:组合法

组合法为组合文中的关键性语句或词语来对文章进行概括。需要归纳的内容往往不是一个方面,依据要求,所表达的意思不能遗漏,这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将有关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分别抽取出来组合在一起。

技巧四:概括法

有些文章的中心句、重点句并不明显,就需要学生对内容进行分析。阅读过程中,在感知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如怕遗漏,可先分部分、分层次,将其脉络把握清楚,再概括层意。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明确作者写作目的、情感态度等,从而准确地概括中心。

考点四: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观点态度”,是指作者通过一定的材料所表达出来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思想倾向,表现为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即是褒扬还是贬低,是肯定还是否定,是赞扬还是反对等。作者对具体的事、物、景、现象的看法和态度等,往往具体体现在句、段、文章中。不同文体体现的呈现形式是不同的。一般说来,议论性、说明性的文章,这些内容往往都是显性的,直接表现的;记叙

类文章则比较含蓄,是间接的,需要经过一番揣摩,才可以领悟到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感悟。这类题考查的常见角度有:直接考查,如理解文中表达了作者这样的感情(或观点、态度是什么);间接考查,如结合作者的情感,领会语句的含义等。“观点态度”,主要考查的是学生正确归纳表述作者的情感、态度、观点,或者对体现人物观点、情感和态度的相关文字的分析理解的能力。

“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阅读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把文中的观点、态度用简明、准确的文字表达出来,一直是中考阅读中常见的考点。

技巧一:联系文章主旨分析

作品的主旨,是作品的灵魂,既是作者构思行文的核心,又是情感态度的凝聚点。所以在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时,往往可以借助或联系作品的主旨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技巧二:抓住抒情、议论语句把握

议论、抒情的句子往往是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集中体现。如,记叙文往往以议论、抒情来画龙点睛,表明作者对主要人物的情感态度;议论文通过议论点明中心论点或分论点;说明文通过抒情或议论表达对说明对象的情感或通过议论揭示说明对象的属性。因此,根据文体特点抓住抒情、议论的语句,就能快速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或观点。

技巧三:注意情感变化的线索

有些文章,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思考问题,应注意抓住文本的线索(感情线索),明确作者情感变化的转折点,从变化的各阶段概括出作者的情感。

考点五:辨析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重要词语”,应该是对文章表情达意起重要作用的,或体现作者观点的,或反映深层含义的,或在结构上起到独特作用的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包括:理解与解释关键词语在文中的字面义;理解和解释关键词语在文中派生的新义;理解和解释关键词语在文中的特定指代义;理解和解释关键词语在文中的特味隐含义;分析关键词语在文中的作用等。

词语是知识信息的基本载体,“辨析文中重要词语的意思”是现代文阅读中的基本题型,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应予以特别重视。

技巧一:确立感情色彩,理解词语意思

词语的感情色彩,往往随语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而不同的感情色彩,词语表达的意思也会发生变化。“辨析文中重要词语的意思”的一个重要方法是“词不离句”,结合句子内容确立感情色彩,有助于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

技巧二:着眼语境,确定指代内容

指出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情况下是着眼于上句或上文,由近及远地去寻找。指出指代内容类试题,一般来说,难度不大,但需要注意的是,指代的内容不能拘泥于上文,有的答案也会出现在语句之后。完成此类试题,切不可忽视语境内容。

技巧三:注意修辞手法,正确解释词义

在文章的写作过程中,很多作者为了将比较抽象的东西说得清楚明白,常常喜欢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将抽象的道理说明白,将描写的内容具体化、生动化、形象化。所以在阅读理解时,我们也应注意联系这些修辞手法来理解与之有关的词语。

考点六: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现代文阅读中的“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形式等方面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它通常指以下几儿种语句:结构比较复杂,意思隐雨难懂的句子;运用了特殊的修辞格,丙涵较为丰富的句子;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即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文中的过渡句、段末的总结句;统摄全篇的句子,即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等。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首先,领会词语在表达上的特定作用,如修饰、限制、强调等。结构复杂的句子可采用压缩的方法,去掉附加成分,抓住句子主干进行概括归纳。其次,参照本段的中心意思去理解句子。如果考查的句子就是本段的中心句,那么理解了本段的意思,句子的含义也就迎刃而解了。再次,根据句子的位置来理解。如,起始句总领下文,可结合下文内容理解;过渡句既总结上文,又引起下文,可结合前后语段内容理解;总结句有总括全段或全文的作用,可结合上文理解。总之,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除了要对这些词语和句子进行深入的分析和体悟外,还应当把它们放入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明确它们与上下文的语义联系,结合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和阐释它们。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重在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等能力,是历年来中考试卷中对现代文阅读能力进行考查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

技巧一:从分析修辞手法入手

考生可注意“重要的句子”运用的某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然后从修辞手法角度思考其作用。如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考生可找出这样的语句,通过“喻体”突出“本体”的某个特点,并结合比喻的作用“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或者“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等具体答题。

技巧二:结合位置特点答题

“重要句子的含义”在结构上具有某种特殊的功能,因此可根据包子在文中的位置及其作用来回答。

①位于文章的开头,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笔、为全文渲染了某种气氛。

②位于文章的中间:照应前文,总结上文、与前文照应(呼应),使结构严谨;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什么内容的叙写)。伏笔:在文章前边将下文要表现的人物或时间预先做出暗示,然后在相宜之处作呼应,使故事情节发展合理,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照应:即后文对前文写过的内容做补充、加深,或者前文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时间进行暗示,作用是前后(首尾)呼应,使文章的结构更严密,中心更突出。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的急切期待,从而引起下文。

③位于文章末尾:总结上文,呼应上文,卒章显志等。

技巧三:由浅入深全面答题

所谓理解句子,它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表层意义,即句内意义。表层含义一般指在文中字面上写的是什么,多指现象。考生根据语句的字面意思,予以明确。二是句外即言外之意,正所谓“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深层含义一般指句子在文中真正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多指本质。句子比较含蓄委婉,需要考生用直接明确的语言转述出来,恢复它的本来面目。阅读中,要全面完整地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要在了解表层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全文内容、中心、作者情感等,领会句子在文中的深层含义,写出它内在的思想感情或深刻道理,或人物品质等。

考点七: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主要指人物形象,有时也包括物象,如对文中出现的动物、植物形象的签赏。鉴文学作品的语言。语言是文章的呈现形式,不回的文体、不同的主题、不同的感情基调需要不同的语言,如议论文讲求严谨周密,说明文讲求简明准确,记叙文有的进求朴素自然,有的讲求生动形象,也有的追求新颖精美等。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一般从四个角度分析: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去评价,从艺术技巧的角度去评价,从篇章构思的角度去评价;从修辞的角度去评价。

阅读文学作品更应重视整体感知,阅读时,首先必须有着眼全篇的目光,认真通读全文,从宏观上驾驭文章,并从整体出发,抓住文中人、事、景、物、情这些基本要素,理清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而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明确作品包含的人物、事件、景物和所抒发的感情,以及作者借以表达的对生活的见解和对所写人物所持的态度,正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文学作品阅读除了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还考察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这种题型在近年的中考现代文阅读中越来越受重视。

技巧一:注重描写方法

文学作品的形象是指文学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地激发人们思想情感的生活图景,通常指文学作品塑造的人物及其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首先要听其言,观其行。文学作品常常借助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塑造人物形象。因此,应注重文中描写人物的语言、外貌、行动、心理等语句,由表及里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及思想品质。

技巧二:侧重修辞手法

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就是分析文学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这类语言的分析,常常通过对语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来把握。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排比、反问、拟人、夸张、反复、设问、引用等。

技巧三:明确表达技巧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如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类比、象征、渲染、悬念、对比、反衬等;材料安排,如有详有略、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等;行文结构,如首尾呼应、烘托铺垫等。明确表达技巧,有助于领会语句的含义与作用。

浅谈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

浅谈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 现代文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得各种知识的载体,也是一个常 考常新的内容,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双重背景下,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水平,是提高 学生语文成绩的关键点。但是,如何提高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是一个长期困扰学生和教师 的难题。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要想在现代文阅读理解中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 师就必须在兼顾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出科学的学 习方式,在指导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下面,我结合语文教学谈谈对现代文阅读教学的认识。 一、初读材料,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学生拿到一篇阅读材料后,首先要怀着欣赏的态度初读材料,以浏览的方式阅读,浏览 材料的标题、作者、写作时间、文段出处、内容注释等,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基本把握作者 的写作思路及情感倾向,理解行文线索,把握文章结构,确定文章体裁。有些情感性文章还 要有意识地搜寻自己是否有与材料相类似的经历或体验、是否能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从而把整个阅读理解过程放在一个整体的氛围中。做到了这些,不仅能提高阅读理解的速度,而且还能提高理解材料的准确度,对阅读材料做到心中有数。 二、再读材料,整体把握文章主旨 在初步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对材料心中有数后,应该带着提出的问题,对材料进行筛 选阅读,有针对性地、有目的地再读材料,理解材料,把最有价值的材料信息收入囊中,理 解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立足全局,细化局部 在明确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后,才能真正进入文本语境。但是,整体的掌握不代表 细节的理解。古人讲求“微言大义”,现代人在文章写作时,也通常会借助细节或者局部表达 个人情感,因此,要想提高现代文的阅读水平,首先要在理解作者情感倾向的基础上进行细 节的揣摩。学生学会了立足全局、细化局部,就可以在做题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情感世界好比一座蓊翳的森林,其中有着多种多样乃至复杂微妙的群落,爱与恨也许是其中最 壮美与最森严的群落,但除了爱与恨,人的情感森林里还会有诸如钦慕与嫉妒、欣悦与懊恼、痛快与惆怅、( )与( )、崇信与狐疑、满足与失落、狂喜与沮丧、( )与( )等等互相纠结的乔木灌木藤萝草茵。”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学生在阅读时可以从《让情感的森林永远青葱》这个题目中初步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在进一步阅读时,把握文章的基本思想核心。此题是要求学生在局部内进行答题,因此,就 需要对局部进行细化。从这小段文字中,学生应该发现“欣悦与懊恼、痛快与惆怅”等这些连 接的词都是反义词组成,这就确定了答案的方向。尔后,学生如果再细化就会发现“情感”是 主题,围绕这个词进行作答,而且不重复,符合全文基调,那解题就易如反掌了。 四、在文本材料的阅读中,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初中语文不仅是汉语教学的载体,也是中国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如语文教材中就有许 多文章是具有深厚文化意蕴的,不仅是学生认识中国文化精神、吸取知识养料的重要渠道, 也是学生构建个人文化观、增强个人思想深度的基础。如果学生真的能在文章中体会到各种 文化精神,体验到作者的内在情感诉求,能够把握文章的文化意义,那个人的思想意识必然 得到提升。在这样的情况下,“高分高能”就不是一句空话。要想在现代文阅读中取得好成绩,技巧是外在的,知识素养才是内在的,是必需的。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坚定素质教育、全面 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教学宗旨,在日常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点,强化文章中的文化意识教育,把文化这一代表人类文明的基本形式作为教学的重点。如在《端午的鸭蛋》一文中,教师可

初中现代文阅读答题方法汇总

现代文阅读题型解答思路 考查试卷 说明文题型 一、说明文的方法及其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的××特点。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更科学、更本质地揭示××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⑩引资料:引用了××的××,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二、说明文的顺序有哪些? A、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 B、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等 C、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XX词可否删去”这类题的答题格式是什么? 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如果不知道“表什么”,就说“表限制”; 3.若删去,原来……的意思就变成……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四、举出四个表推测的词语: 举出四个表时间限定的词语: 举出四个表范围限定的词语: 常考限定性词语: ①程度限定: 很最太更极挺极其非常特别十分格外相当更略较稍略微有点儿还还要多么何等过于尤其 ②语气限定: 表示估计或推测——大概大约几乎也许可能左右余 表示转折——却可是然而 表示强调——其实的确恰恰何尝 ③时间限定: 已正将刚已经曾经立刻将要一直一向渐渐始终偶尔偶然忽然历来向来仍旧仍然 ④范围限定: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型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 型答题技巧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现代文阅读各种题型的解答方法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1)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8)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1.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解析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解析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详细版初中现代文阅读答题公式.doc

初中现代文阅读答题公式 把这7道题的解题方法变成7个公式 一、概括内容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 题型:概括故事情节、概括某一段落的主要内容、根据提示填空 公式一:概括=提取文中的关键句+关键词语进行组合 让儿子独立一回 儿子真是争气,以全县高考总分第三名的好成绩被上海财经大学录取。 史工程师当年自己考取大学要高兴得多,满脸的阳光,满脸的春色。 望子成龙,是中国人的传统。这些年来,儿子他妈真是费尽了心血。真可谓儿子读一年级,她也读一年级,年年这样陪着读陪着复习。如今儿子是如愿以偿考取了大学。他妈却病倒了。 病床上的她念念不忘的是儿子开学在即,自己将不能亲自送儿子去大学,这叫她如何放心得下?她坚持叫丈夫无论如何要把儿子送到大学,安顿好了才回来。史工程师更放心不下妻子,与妻子商量说:“让儿子独立一回吧?” “不行!没娶媳妇总是孩子。哪能让儿子一个人去大学,再说这孩子你也知道,他能行吗?” 妻子的担心不是没有一点道理的。儿子长这么大了,没买过一回菜,没烧过一顿饭,没洗过一件衣,没拖过一次地,就连床也都是他妈铺的。自小到现在,从未单独出过一回门,就像鸡雏似的从未离开过母鸡翅膀的保护。而现在,猛一下就叫儿子一个人去经风雨见世面,她一百个放心不下。 史工程师开导妻说:“儿子是去上海读大学,又不是去非洲探险、去神农架考察野人,不会有什么事的。想当年,我十七八岁时不也跑到千里之外了吗,家里谁跟我去了?你在儿子这年纪时,不是报名去了黄海边的建设兵团,你爹妈送到了海边?没有吧。

常言道:到啥山,砍啥柴。让儿子独立一回有好处……” 几乎是磨破了嘴皮了,好说歹说,妻才十分勉强不再持反对票。但她拖了一句:“就是我同意,儿子也不会同意的。人家父母都送,他父母不送,多没面子……” 简直是出乎意料,儿子很平静地说:“早该让我独立了。”儿子去大学前一天,史工程师关照了又关照,诸如碰到意外情况立即找警察,安顿好后,先打电话回来,再写封详细的信…… 儿子去了三天,没有电话;儿子去了七天,依然没有音信。史工程师夫妇急了。妻子要史工程师无论如何亲自去一趟学校。 正当史工程师准备去上海时,儿子的信来了。夫妇俩不啻接到福音书,迫不及待地打开。不料随信纸带出的是一叠发票,共有:娄城至上海中巴车票一张,上海出租车票一张,大三元酒家餐费发票一张,新华书店购书发票一张。另附纸一份,上注明:付搬运费、服务费、冷饮费若干,买饭菜票若干……乖乖,不算学杂费,光这些额外开支,就一千多。 看了儿子信才知道。儿子这回过了下独立瘾。他去上海时,不乘公共汽车乘中巴,到了上海后,打的去学校,到了学校后,花钱请人搬行李,乃至挂蚊帐铺床他都未自己动手。为了搞好关系,他买了一箱冰淇淋,凡那天在他宿舍的,不管是同学教师,还是他们的父母、朋友,一概由他请了。第三天,他又请同宿舍的人到大三元酒家聚了聚…… 史工程师看了信与发票,不知说什么才好。他妻子看了,一颗十五个吊桶般七上八下的心总算放了下来。她很欣慰地说:“我这儿子,是做大事的料!” 史工程师没有接嘴,他大概正在为如何给儿子回信而伤脑筋呢。 例题:①请以史工程师的口吻概述这篇微型小说的故事情节。不超过80字。 解答:儿子考上大学,妻子却因病无法送他入学,我们只得让儿子单独去报到。一周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及解题方法归纳

初中语文考点及解题方法归纳 基础方法 一、解答阅读题的一般环节和步骤: 1、看标题。(大致了解文章文体) 2、看题目; 3、看文章。①边看边归纳各段或各部分的大意,理解文章的思路、情感;②划出有助于回答题目的词、短语或句子; 4、简单归纳文章的整体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变化; 5、再看题,明确有几点要求; 6、根据题目要求确定答案在文中的范围; 7、在确定的范围内细细筛选提取或概括符合题目要求的要点; 8、将要点连缀成答案。(用数字序号明确标出要点) 二、整体感知的内容 1.理清文章的内容和思路; 2.明确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倾向; 3.判断文体、表达技巧、语言风格等。 三、审题、确定答案范围的方法 1、切分题干,明确题目有几点要求。 2、在文中找出与题干相照应的句子,结合上下文寻求答案。 3、答案不在前面就在后面,既不在前面也不在后面,就在句子本身。 四、题干中,一些短语的暗示作用 1.“结合全文”,指答案分布不在一处,常常有2处以上,经常是一段或几段一个要点,需一段一段地阅读,归纳要点; 2.“在第x段中”,指答案需在相应的段落中一句一句地阅读,提取要点; 3.“结合上下文”,指答案在上下文中。 4.“结合材料作答”,指形成的答案里,要有链接材料里筛选的要点,提取的词语。 5.“举具体事例证明xx观点(道理)”,指举的事例要有具体的人名、取得的成就,用词要和观点(道理)相照应。 五、解答阅读题的2个注意点 1、阅读理解是指弄明白作者的思想、态度、情感等,除有特殊要求的外,一般要先抛开自己的观点解读,不可以自己的想法代替作者的思想。 2、回答问题应用平实性的语言明确表达意思,不可用修辞、象征等方法含蓄表达。(题目有要求的除外) 文学类作品题型及解法: 一、品味词语的方法 1、明确手法①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②句式——整散结合、长短相间等。 ③表达方式——描写、议论、抒情。④词语——色彩词、动作词、叠音词等 2、根据词语的基本义理解其在文中的意思; 3、联系上下文,通过增、删、换、移等方法思考词语在句中的表达效果;(表意) 4、体味作者蕴含在词里的情感(人物描写要通过动作、神态等领会人物的心理)。(表情) 二、理解句子的方法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技巧知识点归纳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技巧知识点归纳1.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2.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1)核心人物(2)核心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表现了(赞美了)……。 5.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 6.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 (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7.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8.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补充交代的来历(背景、遭遇、境况等),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为下文写……作铺垫。 9.语言特色? 写作手法及作用?(表现手法) 什么表现手法+怎样写+写出什么内容+表达什么感情 (1)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3)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4)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5)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6)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象征、烘托、对比、讽刺、渲染、欲扬先抑、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侧面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等 修辞方法及作用 什么修辞+怎样写+写出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

初中现代文阅读题答题十大技巧(精心整理)

初中现代文阅读题答题十大技巧 现代文阅读在中考满分120分的卷面中占据较高比重,特别是记叙文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它需要语感和技巧两方面的配合,贯穿其始终的是一条基本的解题思维或者说答题思路,在此,将记叙文的答题技巧归纳分析。 一、问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 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二、问记叙文段落作用 (一)各段作用: 第一段的作用: 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二)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答题示例: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 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 分析:四句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再提取每层的要点词“母亲的爱花”、“安静古雅”、“珍惜的记忆”,最后整合答案。 答:(1)受母亲的爱花的影响(2)花让自己变得安静古雅(3)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忆。 (三)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 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

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含解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含解析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现代文阅读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赤裸的土地 寇俊杰 ①每年九月底十月初这段时间,对于家乡的土地来说,是最特殊的日子,原来长满庄稼的土地里,这时却一棵庄稼也没有,原生态地露出了黄土地的本色。目之所及,除了地頭田间这时显得更加高大的杨树、桐树外,剩下的就只有光秃秃的土地了,它一览无余地平铺在你的眼前,近处的脚下是,远处的山脚也是。如果说庄稼是土地的衣服,那么此时的土地就是赤裸的,远处的山坡是她的头颅,蜿蜒的河流是她的臂膀,枝叶繁茂的树木是她的纹身,时隐时现的田埂是她的脉络…… ②(甲)平时人们关注的是土地上的庄稼,而此时农民更关注的是收获后的土地。撒肥、深耕、耙碎、推平,然后就等待着播种。(乙)庄稼汉和庄稼地一样实诚,不管是时间还是力气,都耽误不得。(丙)人们把当年的庄稼拉回了家,算是对一年的总结,还要把土地拾掇好,为明年的丰收打下良好基础。(丁)那些天,庄稼汉们没有一个在家里偷懒的,就是再忙再累也得咬着牙,像是背水一战的勇士。他们把早已沤好的农家肥用架子车一车车拉到地里,一车一堆地先堆放起来。我记事起村里已有了犁地的拖拉机,刚开始只有一台,机器昼夜不停,等轮到谁家犁地了,就全家上阵,把粪均匀地撒到地里。只等犁铧波浪一样,把土地深翻,把粪埋在下面,好了,这时的庄稼汉才会长出一口气,明年的丰收心里总算有底了。 ③接下来就是耙了,为了把坷垃耙碎,人们还要在耙上放一块儿石头,几个人用绳子拉着耙,一圈一圈地在地里奔走。刚开始泥土很虚,几乎陷到人的腿肚子,庄稼汉们赤着脚,一步一步地往前迈着,弓着背,身形像虾,力度则可比纤夫拉纤。秋天,中午前后天气还很热,抵得上三伏天,庄稼汉不但是能出力的汉子,更是能流汗的“汗子”;庄稼不但是用水浇灌的,更是用汗浇灌的。渴了,他们就抱起盛着凉白开的水罐一顿“牛饮”;累了,他们就躺在土坷垃越来越小的土地上舒展下四肢。蓝天白云、厚土轻风,这是他们最幸福的时候,因为这时,他们的心和泥土贴得最近。 ④为了便于浇灌,庄稼地还要有个坡度,原来有的,经过一年的浇灌就平了,如果不再修成斜面,浇地就不可能顺畅均匀,所以要在小麦播种之前先把地整好,这就要用到刮板了。这时,你不得不佩服先人的智慧,仅用将一块三尺长、一尺宽的厚木板竖起来,下面钉上铁齿,上面装个扶手,前面钉两个铁环,拴上绳子,几个人在前面拉,有经验的男主人扶着在后面推,就能把两边的土推拉到中间水道的位置。这虽说比拉耙轻松一些,但也只是相对而言。可是不管怎样,都只能忍着,毕竟推完刮板,就只剩下播种了…… ⑤播种是三秋大忙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最轻松的一道工序,因为拉耙和推刮板不知要反复多少次,而播种只要一次就够了。但这又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因为播种的深浅稀稠、麦垄的宽窄曲直都和麦子能否丰收有关。扶耧最需要有经验的庄稼汉,于是,常常是几家人联合起来,由这几家人最有经验的老人扶耧,其他人拉绳。人拉着,耧摇着,耧上的铜铃响着,“铛铛、铛铛”,那就是人们对土地最好的歌唱。 ⑥随着时间的推移,麦苗长出来了,麦苗盖住地面了,绿莹莹的,看不到赤裸的土地

初中现代文阅读七大技巧

现代文阅读七大考点 考点一:把握文章思路,理清文章结构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文章要“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思路,指的是写作时作者思维发展的线索,在文章中体现为各部分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文章的写作思路大体可归结为三种类型。并列式:其思维方式是平行关系扩展,段与段之间表现为横向关系,内容一般是谈几个方面的问题或一个问题的几个侧面;层进式:这种方式表现为上下文之间相互衔接、向前推进,思维形式是纵向延伸,事情发展有明显的阶段性;总一分式:总一分式实际包括总一分、分一总、总一分一总三种形式。 文章结构是文章思路的具体体现,分析文章结构,实际上就是探索文章思路。文章结构有总体结构,也有局部结构。总体结构即全文的结构,局部结构多为一段文章内的结构。分析文章结构,把提文章总体思路,就是要弄清文中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分析文章的局部结构,把握文章局部思路,就是要弄清文章某一语段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对文章的结构层次进行梳理分析,是考生进行现代文阅读的基本能力之一,也是中考语文试题的重要考点之一。 技巧一:明确语段内容 文章的结构是作者为了表达中心意思而对写作材料进行精心安排的结果,是行文思路的具体体现。文章的结构层次是受内容制约的。分清文章的层次,必须对全文、全段内容有清晰的了解。做题时,应该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弄清文章的段意、层意,这样才有可能理清文章的思路。不同的文体往往有自身的结构特点。如,记叙文的结构常常呈现的是时间的变化、空间的变化、感情的变化、故事情节的变化等;议论文的结构常见的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和总一分式等;说明文的结构则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因此,把握文体的结构特点,有助于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把握文章的整体思路。 技巧二:捕捉文章线索 有的文章由于内容复杂,必须学会捕捉串联复杂内容的“线索”才能进一步理清文章的结构。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作者借助“线索”将表现中心的多则材料连缀起来,使文章的各个层次贯通弥合,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常见的“线索”有:以中心事件为线索,以感情变化为线索,以具体事物为线索,以时空变化为线索,等等。抓住文章的线索,就能把握文章思路,理清文章结构。技巧三:从文章题目入手 “把握文章思路,理清文章结构”类题目,往往以填空的形式给出,此时,我们可以从题目入手。如题目给出文章的第一、第四部分的内容,让考生填写第二、第三部分的内容。阅读时,应先结合题目给出的文章第一、第四部分的内容,找到相关语段,这样就容易确定第二、第三部分内容的段落。 考点二: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查学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文章是信息的载体阅读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信息。“信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些信息的词、符号、数据等。“筛选”,就是根据阅读要求搜寻、辨别、提取文中的有关信息,也即根据题目要求,区分信息的主次、轻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丢次存主,挑选出符合考题要求的语言材料。“整合”,就是对筛选出的信息进行转换、概括、组合等再加工,综合、归纳,使之符合考题要求。筛选、整合信息,就是阅读时根据题目要求,找出相关内容,并予以分类集中、合并组合或归纳概括。筛选整合信息的一般步骤为:按照题干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根据确定的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即范围;在相应范围内选出关键词语或句子;依据提取的关键词语或句子构建完整的判断或陈述。这类考题要求筛选提取的信息,一般都是文章某一局部的主要信息,那么,解题时就应该把阅读的注意力放在文章的主要内容上,放在最能表现文章主要内容的基本概念及相关解释上,放在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的关键语句上。 在现代文阅读中,筛选与整合信息是一种必须具备的阅读基本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近年中考现代文阅读中常见的考点之一。

(完整版)初中现代文阅读练习附答案

现代文阅读: 温馨梁晓声 ①温馨是纯粹的汉语词。近年常读到它,常听到它;自己也常写到它,常说到 它。于是静默独处之时每想:温馨,它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②从小学二三年级起,母亲便为全家的生活去离家很远的工地上班。每天早上 天未亮便悄悄地起床走了,往往在将近晚上八点时才回到家里。若冬季,那 时天已完全黑了。我便冒着寒冷到小胡同口去迎母亲。从那儿可以望到马路。 一眼望过去很远很远,不见车辆,不见行人。(A)终于有一个人影出现, 矮小,然而“肥胖”,那是身穿了工地上发的过膝的很厚的棉坎肩所致,像矮 小却穿了笨重铠甲的古代兵卒。断定那便是母亲。在路灯幽蓝清冽的光下, 母亲那么快地走着。她知道小儿女们还饿着,等着她回家胡乱做口吃的呢! 于是边跑着迎上去,边叫:“妈!妈……” ③如今回想起来,那远远望见的母亲的古怪身影,当时对我即是温馨。回想之 际,觉得更是了。 ④小学四年级暑假中的一天,跟同学们到近郊去玩,采回了一大捆狗尾草。采 那么多狗尾草干什么呢?采时是并不想的。反正同学们采,自己也跟着采。 母亲正巧闲着,于是用那一大捆狗尾草为弟弟妹妹们编小动物。转眼编成一 只狗,一只虎,一头牛……她的儿女们属什么,她就先编什么。之后编成了 十二生肖。再之后还编了大象、狮子和仙鹤、凤凰……母亲每编成一种,我 们便赞叹一阵。于是母亲一向忧愁的脸上,难得地浮现出了微笑…… ⑤如今回想起来,母亲当时的微笑,对我即是温馨。对年龄更小的弟弟妹妹们 也是。那些狗尾草编的小动物,插满了我们破家的各处。到了来年,草籽干 硬脱落,才不得不一一丢弃。 ⑥上了中学的我,于一个穷困的家庭而言,几乎已是全才了。抹墙,修火炕, 砌炉子,样样活都拿得起,干得很是在行。几乎每一年春节前,都要将个破 家里里外外粉刷一遍。今年墙上滚这一种图案,明年一定换一种图案,年年 不重样。冬天粉刷屋子别提有多麻烦,再怎么注意,也还是会滴得到处都是 粉浆点子。母亲和弟弟妹妹们撑不住盹,东倒西歪全睡了。只有我一个人还 在细细地擦、擦、擦……连地板都擦出清晰的木纹了。第二天一早,弟弟和 妹妹们醒来,看看这儿,瞅瞅那儿,一切干干净净有条不紊,看得他们目瞪 口呆…… ⑦如今想来,温馨在母亲和弟弟妹妹眼里,在我心里。他们眼里有种感动,我 心里有种快乐。(B)仿佛,感动是火苗,快乐是劈柴,于是家里温馨重重。 尽管那时还没生火,屋子挺冷…… ⑧下乡了,每次探家,总是在深夜敲门。灯下,母亲的白发是一年比一年多了。 从怀里掏出积攒了三十几个月的钱无言地塞在母亲瘦小而粗糙的手里,或二 百,或三百。三百的时候,当然是向知青战友们借了些的。那年月,二三百 元,多大一笔钱啊!母亲将头一扭,眼泪就下来了…… 装 订 线 姓名:学号: 预估时间:30分钟

初中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初中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记叙文、散文) 读一篇文章,先整体快速阅读,弄清文章的体裁及大致内容。是记叙文,则先弄清记叙的六要六素,记叙的顺序,记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是散文,则看懂描写对象,抒情基调(线索),阐明的哲理(感悟),语言特点;是说明文,则先弄清说明对象和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及说明语言;是议论文,则把握中心观点(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和作用;是小说,则弄懂小说三要素,则抓住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人特性格的特征。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记叙文记叙的内容是什么,是写人还是写事,写了什么人什么事。记叙的六要素是什么?明确: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什么事件、人物的性格(或品格)、作者对人物(或事件)的态度,然后得出全文的主题(中心思想或主旨) 二,记叙的顺序(方式)是什么?(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其中,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三,段落(或句子)的作用 1、文章开头段(句)的作用有:点明中心、设置悬念、总领全文、引出下文(话题)、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 2、文章结尾段(句)的作用有: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结构完整等; 3、文章中间段(句)的作用有:过渡(承上、启下、承上启下)作用。 (以上三种题型回答时格式为:在内容上,起到……的作用;在结构上,起到……的作用。) 5、一句话(或某个词)的作用: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某个事物的某些特点;或让人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启迪,教育);或包含某种哲理等。 6,分析某个句子时抓住三点要领(考试时三种中只会考其中一个):①,从语言特点分析。(如,修辞、动词、形容词,叠韵词等)。②,从句子结构分析。(如,过渡,承上启下,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总结,深化主题(主旨、中心)。③,从句子的内涵(意义)分析。(如人生启示,哲理,揭示社会现象,教育意义等)。 7、关键词在文中的作用有:从程度上说:起强调作用,比如(很、非常等);从副词上说体现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比如(大概、部分、可能)。 8、赏析句子的角度——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1)、从修辞手法上分析;(修辞的作用) (2)、从作者描写的角度(景物:正侧面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色彩的渲染,观察角度的变换,多种感官的综合运用。人物: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侧面描写)(3)、从蕴含的哲理,给你的启示(文章主旨)。 (4)、从该句在文中的作用;(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前后照应、画龙点睛……) (5)、从用语遣词准确传神巧妙(动词、形容词、副词) (6)、从语言风格上(平实、华丽、含蓄、辛辣、幽默……) 四.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 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2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初中现代文阅读常考题型答题思路梳理

初中现代文阅读 常考题型答题秘籍――阅读题的“九阴真经” 一、在标题上设题 1、说说你对标题的理解。要从多角度的去理解 ?2、标题有什么含义 ?从题目的表层义、深层义、主旨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蕴含的情感、主旨等几个角度考虑。 3、题目有什么作用 ?(1)是否概括了文章内容,是否为主要情节, ?(2)是否蕴含(点明)文章的……主旨,蕴含或表达了……情感, ?(3)是否新颖、有趣味性和吸引力等。 ?(4)是否是文章交待了写作对象(人、事、景、物、感情等)是否是文章线索。 ?4、品味题目 ?A内容上,是否用修辞,是否有深刻含义。B主题上(结合主旨)C线索上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例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5、如何拟写标题 ?可抓住文章的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作者情感,用简练的语言去表述。 ? 二、在情节上设题 ?1、概括全文内容:情节或场面人物、事件的经过和结果三要素缺一不可。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题模式为: ?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2、简述故事情节 ? A.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B.什么人物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三、记叙文顺序及作用 ?A、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B、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答题思路:渲染一种氛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避免了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C、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答题思路:插入叙述了……内容(背景材料,某个细节,情节),补充交代了……,刻画人物……性格,突出其某个特点,使人物形象生动完整,更好突出文章主题,推动情节的发展。(《爸爸的花儿落了》)?D、补叙,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答题思路:补充交代了……内容,使情节前伏后应,使文章结构严密完整,更有力地突出中心。 四、词语题型 ?动词: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记叙文 一,文章内容要点概括 (1)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答题公式: 人物(事件)+干什么(怎么样) (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答题公式: 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注意: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应该概括在内。 二、理清文章结构 (1)补充故事情节 找出划分标准,仿照示例的句式作答。 (2)思想感情的事变化 画出表示情感的词语,按照词语出现的顺序整理出答案。 三、把握记叙的线索和顺序 (1)线索 线索类型: A.以时间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B.以地点的转移为线索 C.以人物为线索 D.以某个具体的事物为线索 E.以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F.以某个核心事件为线索 线索的作用: 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推动情节的发展。 (2)记叙顺序及作用

A.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B.倒叙: 作用: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C.插叙 作用: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 【答题公式】顺序名称+作用 四、记叙的人称及作用 人称作用: 第一人称:使文章内容显得更真实,给人身临其境之感,便于直接抒发感情,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第二人称:便于作者与文中的人物或读者感情交流,显得特别亲切、感人。 第三人称: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的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宽广的活动范围。 五、人物形象 (1)次要人物的作用第一人称:“我”,是贯穿全文的人物,其作用是线索人物,是故事的见证者,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2)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方法及作用 A.肖像(外貌、神态)描写:交代了人物的XX身份、XX地位、XX处境、xx 经历以及xx 心理状态、xx 思想性格等情况。 B.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物的XX心理(心情),并反映人物的XX性格特征或XX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C.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XX思想,揭示了人物的XX性格或XX 品质。 【答题公式】描写方法+该描写方法的代表词语+效果词(生动形象、生 动传神、细腻传神等)+人物的性格(心情、心理等) 六、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概括: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技巧和方法完整版及练习题及解析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技巧和方法完整版及练习题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古诗词阅读 采桑子①(其四)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拢,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释]①本词作于熙宁四年(1071年),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来到额州西湖游玩,心生喜悦而作《采桑子》十首。 下面是小文与小涵对此诗的讨论。请根据你的理解将对话补充完整。 小文:从“残红”“春空”等可以看出这是一首伤春之诗,表达作者对春光易逝的伤感。 小涵:未必是这样的。赏析诗歌要注意方法。________ 【答案】可用知人论世(结合注释)的方法,从注释中可看出欧阳修辞职后游玩是喜悦的,诗歌尽管写暮春时节“狼籍(藉)残红”,但“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双燕归来”都含蓄地透露出轻灵欢娱之情;其次还可抓关键词“好”字,“好”写出诗人游玩之乐以及对春天的眷恋和赞美之情。 【解析】【分析】小文的意见是“表达作者对春光易逝的伤感”,是通过对“残红”“春空”等词分析出来的。小涵对他的这种分析方法及分析出来的情感给予否定。所以小涵肯定使用另一种方法分析,并得出与之不同的情感。如小涵可回答:可用知人论世并结合诗歌内容的分析方法。知人论世是了解诗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从注释中可看出欧阳修辞职后游玩是喜悦的,诗歌用词含蓄,透露的是轻灵欢娱之情。还可分析诗眼“好”,表达的是同样的情感。 故答案为:可用知人论世(结合注释)的方法,从注释中可看出欧阳修辞职后游玩是喜悦的,诗歌尽管写暮春时节“狼籍(藉)残红”,但“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双燕归来”都含蓄地透露出轻灵欢娱之情;其次还可抓关键词“好”字,“好”写出诗人游玩之乐以及对春天的眷恋和赞美之情。 【点评】此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方法。赏析诗歌可以从诗歌意境、炼字、修辞等角度入手。无论从哪个角度赏析,都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同时也不能忽视写作背景。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黄鹤楼 (唐)崔颖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对这首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昔人”指多年前在黄鹤楼告别诗人的老朋友。 B. “晴川”“汉阳”“鹦鹉洲”都是地名。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设计克东二中赵长胜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掌握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提高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技巧和能力。 教学重点: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的指导 教学难点: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能力的提高 教学时数:1—2课时 教学方法:归纳法、讲练结合法(以练为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强调现代文阅读的重要性 二、讲授新课 (一)现代文阅读试题考查内容与形式 中学考试中的现代文阅读篇目一般选自课外,记叙类文章是初一阶段的重点,也是中考的重点,命题侧重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积累运用、感知理解、揣摩体味等方面。 (二)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 1、基本要领:整体把握,顺藤摘瓜 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 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宜快] 第二遍: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深入理解文章,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宜慢,并回读检查] (三)掌握常见题的解题技巧和注意事项: ①“积累运用”部分一般考查字词的注音、解释,成语和名言警句的背记运用,此类题目要求平时要多积累字词和点滴知识,对于确实未见过的陌生词语可结合语境(上下文)揣摩分析。 ②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③问语句、语段的作用:(要从两方面考虑) 一从结构上,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 二从内容上,常有a开篇点题,b设伏笔、c作铺垫、d深化中心、e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④问文章、段落的结构形式: 注意总分式(a总分、b分总、c总分总);层进式;并列式。 ⑤问文章线索: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 ⑥问文段大意: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 (或“什么——怎么样”) ⑦问语句含义:要从文章主旨中心去分析,表述要准确、通顺。 ⑧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 ⑨问阅读后的体会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 (四)课堂练习:学生训练后,教师评点明确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布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