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模设计角规范
拔模角的选取

拔模角的选取需要注意的地方
拔模对于每套模具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环节,一些分模的图纸,没有拔模,但并不代表就不做,而是放到下个环节做了。
模具设计中,开始3D分模前,除了放缩水,那就是改脱模斜度了。
很多产品,从客户手中拿到时,如果水平好点的产品设计,他会做好斜度发给你,但大多数的是没有脱模斜度的。
这时候就需要对它进行修改了。
做脱模斜度,主要是为了方便产品从模具中取出,避免顶白,顶伤和拖白的现象。
脱模斜度与塑料性能,形状,表面要求有关。
实际设计过程中,脱模斜度选择时,虽然没有什么特定的数据,但也得遵守以下原则:
1.在对产品拔模时,应减胶拔模。
2.骨位的脱模斜度,通常取值在0.25~1之间,但得保证顶部尺寸不能小于0.8mm。
3.产品面拔模时,其高度小于40mm时,拔模角度选用1度,大于40时,拔模角选用0.5度。
4.蚀纹产品的拔模角度应视纹面规定,型号,深度而定,一般情况下,外壁皮纹每深
0.001,需加1~1.5°的拔模角,内壁则需更大拔模角度。
(蚀纹实际拔模请参考蚀纹公司所提供纹板拔模度资料)。
5.对于不重要的地方,可以加大其拔模度。
6. 在修改产品脱模斜度时,必须保证装配关系和外观的要求,有重要尺寸要求的地方,拔模后的尺寸应控制在要求的范围之内。
不确定的地方,须与客户沟通确定。
7. 外表面为光面的小产品,脱模斜度≥ 1;大产品的脱模斜度≥ 3。
8. 碰穿擦穿位的斜度应尽量大。
拔模角度的深度分析

孔的问题a. 孔与孔之间的距离,一般应取孔径的2倍以上。
b. 孔与塑件边缘之间的距离,一般应取孔径的3倍以上,如因塑件设计的限制或作为固定用孔,则可在孔的边缘用凸台来加强。
c. 侧孔的设计应避免有薄壁的断面,否则会产生尖角,有伤手和易缺料的现象。
基本设计守则塑胶产品在设计上通常会为了能够轻易的使产品由模具脱离出来而需要在边缘的内侧和外侧各设有一个倾斜角为出模角。
若然产品附有垂直外壁并且与开模方向相同的话,则模具在塑料成型後需要很大的开模力才能打开,而且,在模具开启後,产品脱离模具的过程亦相信十分困难。
要是该产品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上已预留出模角及所有接触产品的模具零件在加工过程当中经过高度抛光的话,脱模就变成轻而易举的事情。
因此,出模角的考虑在产品设计的过程是不可或缺的,因注塑件冷却收缩後多附在凸模上,为了使产品壁厚平均及防止产品在开模後附在较热的凹模上,出模角对应於凹模及凸模是应该相等的。
不过,在特殊情况下若然要求产品於开模後附在凹模的话,可将相接凹模部份的出模角尽量减少,或刻意在凹模加上适量的倒扣位。
出模角的大小是没有一定的准则,多数是凭经验和依照产品的深度来决定。
此外,成型的方式,壁厚和塑料的选择也在考虑之列。
一般来说,高度抛光的外壁可使用1/8度或1/4度的出模角。
深入或附有织纹的产品要求出模角作相应的增加,习惯上每0.025mm深的织纹,便需要额外1度的出模角。
出模角度与单边间隙和边位深度之关系表,列出出模角度与单边间隙的关系,可作为叁考之用。
此外,当产品需要长而深的筋及较小的出模角时,顶针的设计须有特别的处理,见对深而长加强筋的顶针设计图。
出模角度与单边间隙和边位深度之关系表拔模斜度:为便于拔模,塑件壁在出模方向上应具有倾斜角度α,其值以度数表示(参见表2-4)。
拔模斜度确定要点(1) 制品精度要求越高,拔模斜度应越小。
(2) 尺寸大的制品,应采用较小的拔模斜度。
(3) 制品形状复杂不易拔模的,应选用较大的斜度。
内饰拔模方向和拔模角定义规范

拔模方向和拔模角定义规范
根据仪表板的外表面及出风口位置确定仪表板的主拔模方向,一般都取25度到35度之间,副仪表板拔模方向为垂直方向;根据该方向分析仪表板外表面的各个地方能否顺利的脱模,其中仪表板本体等大件的拔模角度至少为6°,副仪表板上有些不可见区域可以为5°,拔模角度不得小于3°,如果小于3°可能拉伤零件表面,产生痕迹;另外,在进行拔模方向及后期的布置方案的选择上要尽量避免使用滑块,因为使用滑块首先会影响外观,在零件表面产生分模线,其次会影响模具寿命。
产品结构设计--拔模斜度

拔模斜度拔模斜度:为便于拔模,塑件壁在出模方向上应具有倾斜角度α,其值以度数表示(参见表2-4)。
拔模斜度确定要点(1) 制品精度要求越高,拔模斜度应越小。
(2) 尺寸大的制品,应采用较小的拔模斜度。
(3) 制品形状复杂不易拔模的,应选用较大的斜度。
(4) 制品收缩率大,斜度也应加大。
(5) 增强塑料宜选大斜度,含有自润滑剂的塑料可用小斜度。
(6) 制品壁厚大,斜度也应大。
(7) 斜度的方向。
内孔以小端为准,满足图样尺寸要求,斜度向扩大方向取得;外形则以大端为准,满足图样要求,斜度向偏小方向取得。
一般情况下拔模斜度。
可不受制品公差带的限制,高精度塑件的拔模斜度则应当在公差带内。
拔模斜度α值可按表2-4选取。
由表中可以看出,塑料硬脆、刚性大的,拔模斜度要求大。
具备以下条件的型芯,可采用较小的拔模斜度:(1) 顶出时制品刚度足够。
(2) 制品与模具钢材表面的摩擦系数较低。
(3) 型芯表面的粗糙度值小,抛光方向又与制品的拔模方向—致。
(4) 制品收缩量小,滑动摩擦力小。
3.2 制品拔模斜度设计1.箱体与盖类制品(图2-1)当H≤50mm时,S/H=1/30~1/50 当50<H≤100mm时,S/H≤1/60 2.格子板形制品(图2-2)当格子的间距P≤4mm时,拔模斜度α=1/10P。
格子C尺寸越大,拔模斜度越大。
当格子高度H超过8mm,拔模斜度不能取太大值时,可采用图(b)的形式,使一部分进入动模一侧,从而使拔模斜度满足要求。
3.带加强筋类制品(图2-3)A=(1.0~1.8)T mm;B=(0.5~0.7)T mm 4.底筋类制品(图2-4)A=(1.0~1.8)T mm;B=(0.5~0.7)T mm 5.凸台类制品(图2-5、表2-5)高凸台制品(H>30mm)的拔模斜度:型芯:型腔:型芯的拔模斜度应大于型腔。
6.最小拔模斜度(表2-6)拔模斜度影响制品的脱出情况。
如果拔模斜度很小,拔模阻力增大,顶出机构就会失去作用。
拔模设计角规范

拔模角设计规范
①拔模角一律做减肉拔模角,确保模具留铁料方便以后修改;
②拔模角的度数要依下例公式:
公模面0.05≤h╳ tgα≤0.1
母模面0.07≤h ╳ tgα≤0.15
h为需做拔模角面的高度;
③为便于加工,整个成品的拔模角度数尽量选择1°、2°、3°、5°、7°这样的整数,成品拔模角的度数最好不要超过4种。
只有在成品面太高的情况,拔模角可选择做0.2°、0.5°、0.7°;
④外观面的拔模角的度数,需根据咬花的型号来确定。
(一般在3°
以上.)外观面的拔模角需得到客户的确认;
⑤配合面的拔模角的要求:
a、配合面的拔模角需和它的装配件的拔模角配合
b、如果公司只开其中一件必须和客户确认;
⑥如果客户有传成品尺寸2D檔
a、先将图上的单向公差,在3D成品上的尺寸调整成双向公差
b、做完拔模后,3D成品尺寸应符合2D的公差范围.
小于0.6MM.否则不利于加工和成型。
A侧不做拔模﹐B侧做两倍的拔模角。
拔模角。
拔模斜度

拔模斜度:为便于拔模,塑件壁在出模方向上应具有倾斜角度α,其值以度数表示(参见表2-4)。
拔模斜度确定要点(1) 制品精度要求越高,拔模斜度应越小。
(2) 尺寸大的制品,应采用较小的拔模斜度。
(3) 制品形状复杂不易拔模的,应选用较大的斜度。
(4) 制品收缩率大,斜度也应加大。
(5) 增强塑料宜选大斜度,含有自润滑剂的塑料可用小斜度。
(6) 制品壁厚大,斜度也应大。
(7) 斜度的方向。
内孔以小端为准,满足图样尺寸要求,斜度向扩大方向取得;外形则以大端为准,满足图样要求,斜度向偏小方向取得。
一般情况下拔模斜度。
可不受制品公差带的限制,高精度塑件的拔模斜度则应当在公差带内。
拔模斜度α值可按表2-4选取。
由表中可以看出,塑料硬脆、刚性大的,拔模斜度要求大。
具备以下条件的型芯,可采用较小的拔模斜度: (1) 顶出时制品刚度足够。
(2) 制品与模具钢材表面的摩擦系数较低。
(3) 型芯表面的粗糙度值小,抛光方向又与制品的拔模方向—致。
(4) 制品收缩量小,滑动摩擦力小。
3.2 制品拔模斜度设计 1.箱体与盖类制品(图2-1)当H≤50mm时,S/H=1/30~1/50 当50<H≤100mm时,S/H≤1/60 2.格子板形制品(图2-2)当格子的间距P≤4mm时,拔模斜度α=1/10P。
格子C尺寸越大,拔模斜度越大。
当格子高度H超过8mm,拔模斜度不能取太大值时,可采用图(b)的形式,使一部分进入动模一侧,从而使拔模斜度满足要求。
3.带加强筋类制品(图2-3)A=(1.0~1.8)T mm;B=(0.5~0.7)T mm 4.底筋类制品(图2-4)A=(1.0~1.8)T mm;B=(0.5~0.7)T mm 5.凸台类制品(图2-5、表2-5)高凸台制品(H>30mm)的拔模斜度: 型芯:型腔:型芯的拔模斜度应大于型腔。
6.最小拔模斜度(表2-6)拔模斜度影响制品的脱出情况。
拔模斜度标准

拔模斜度标准
拔模斜度标准是指在进行模具设计和制造过程中,评估模具拔模性能的指标。
拔模斜度是指模具在脱离工件表面之前,可承受的最大斜度角度。
具体的拔模斜度标准会根据不同的工件和模具而有所不同,一般由模具设计师根据经验和实际情况确定。
一般来说,拔模斜度标准要考虑以下因素:
1. 材料的可塑性:如果工件材料容易变形,拔模斜度应较小;如果材料硬度较高,拔模斜度可适当增大。
2. 模具结构:模具结构的复杂程度、材料的选择等都会影响拔模性能,拔模斜度标准应适应模具结构的要求。
3. 产品表面要求:如果产品对表面的质量要求较高,拔模斜度标准应较小;如果允许一定程度的瑕疵,拔模斜度标准可适当增大。
在实际应用中,拔模斜度标准往往是经过不断调整和改进的,通过实验和实际生产情况来确定最佳的拔模斜度标准,以确保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平衡。
注塑件设计工艺准则——结构设计(第三节)

结构设计(第三节)5、脱模斜度(Draft Angle)5.1、基本设计守则产品的拔模角度大小具体依照拔模面的高度及模具加工来决定:①、拔模面的高度在2mm以下基本不用拔模,如需要拔模,拔模角度在2~3度之间;高度在2~10mm以内,拔模角度采用1~1.5度,高度在10mm以上拔模角度在0.3~0.5度;②、模具加工:如模具加工量太小则无法达到设计的拔模角度,就需要修正过来。
由表中可以看出,塑料硬脆、刚性大的,出模角要求大。
在立体图的构建中,凡影响外观,影响装配的地方需要画出斜度,加强筋一般不画斜度。
塑胶零件的脱模斜度由材料,表面饰纹状态,零件透明与否决定。
硬质塑料比软质塑料的脱模斜度大,零件越高,孔越深,斜度越小。
表4 脱模斜度的选择序号影响脱模斜度的主要方面1 塑胶材料的影响PE,PP可强制脱模,强制脱模量一般不超过型芯的最大截面积5%。
2 饰纹的影响一般情况下,脱模角比蚀纹板许可大0.5度。
3 工件透明预防的影响透明的工件一般取3度。
4 一般情况取值一般情况下取0.5~1.5度。
5.2出模角确定要点(1) 制品精度要求越高,出模角应越小。
(2) 尺寸大的制品,应采用较小的出模角。
(3) 制品形状复杂不易脱模的,应选用较大的斜度。
(4) 制品收缩率大,斜度也应加大。
(5) 增强塑料宜选大斜度,含有自润滑剂的塑料可用小斜度。
(6) 制品壁厚大,斜度也应大。
⑺当表面采用不同的咬花规格时,其拔模斜度不一样。
具备以下条件的型芯,可采用较小的出模角:(1) 顶出时制品刚度足够。
(2) 制品与模具钢材表面的摩擦系数较低。
(3) 型芯表面的粗糙度值小,抛光方向又与制品的脱模方向—致。
(4) 制品收缩量小,滑动摩擦力小。
6、加强筋6.1、加强筋的作用(1) 在不加大制品壁厚的条件下,增强制品的强度和刚性,以节约塑料用量,减轻重量,降低成本。
(2) 可克服制品壁厚差带来的应力不均所造成的制品歪扭变形。
(3) 便于塑料熔体的流动,在塑料制品本体某些壁部过薄处为熔体的充满提供通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拔模角设计规范
①拔模角一律做减肉拔模角,确保模具留铁料方便以后修改;
②拔模角的度数要依下例公式:
公模面0.05≤h╳ tgα≤0.1
母模面0.07≤h ╳ tgα≤0.15
h为需做拔模角面的高度;
③为便于加工,整个成品的拔模角度数尽量选择1°、2°、3°、5°、7°这样的整数,成品拔模角的度数最好不要超过4种。
只有在成品面太高的情况,拔模角可选择做0.2°、0.5°、0.7°;
④外观面的拔模角的度数,需根据咬花的型号来确定。
(一般在3°
以上.)外观面的拔模角需得到客户的确认;
⑤配合面的拔模角的要求:
a、配合面的拔模角需和它的装配件的拔模角配合
b、如果公司只开其中一件必须和客户确认;
⑥如果客户有传成品尺寸2D檔
a、先将图上的单向公差,在3D成品上的尺寸调整成双向公差
b、做完拔模后,3D成品尺寸应符合2D的公差范围.
RIB做完拔模角后﹐底部尺寸L不得
小于0.6MM.否则不利于加工和成型。
入子PL在RIB侧边。
为了方便线割。
A侧不做拔模﹐B侧做两倍的拔模角。
成品BOSS如做套筒顶针﹐BOSS孔不做拔模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