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橡胶工艺原理(二十六)

合集下载

橡胶成型原理

橡胶成型原理

橡胶成型原理
橡胶成型原理指的是将橡胶材料通过特定的加工工艺,加热软化后注入模具中,经过冷却固化形成所需形状的工艺过程。

橡胶成型原理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 橡胶材料选择: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适当的橡胶材料进行成型。

常用的橡胶材料有天然橡胶、丁苯橡胶、氯丁橡胶等。

2. 模具设计:根据产品的形状和尺寸要求,设计相应的模具。

模具通常由上模和下模组成,可以根据需要加入一些辅助结构,如冷却水道和排气孔等。

3. 橡胶材料处理:将橡胶材料加热至一定温度,使其软化,便于注入模具中。

这一步骤通常称为预热或热塑化处理。

4. 模具注塑:将软化的橡胶材料注入模具中。

通常使用注射机将橡胶材料注入模具的腔室中,然后通过模具的开合运动,使橡胶材料填充整个模腔。

5. 冷却固化:注塑完成后,模具会快速冷却,使橡胶材料迅速固化。

这是为了保证成型件的尺寸稳定性和物理性能。

6. 拆模与处理:冷却固化后,将模具打开,取出成型件。

成型件通常需要进行去除毛刺、修整或进行表面处理等工艺。

综上所述,橡胶成型原理是通过将橡胶材料加热软化后注入模具中,经冷却固化形成所需形状的工艺过程。

这一过程包括橡
胶材料选择、模具设计、橡胶材料处理、模具注塑、冷却固化以及成品处理等多个环节。

橡胶加工原理

橡胶加工原理

橡胶加工原理
橡胶加工原理是指利用适当的机械和化学工艺对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进行处理,使其具备特定的物理和化学性能,以满足不同应用领域的需求。

橡胶加工的基本原理包括橡胶破碎、橡胶塑化、橡胶混炼、橡胶挤出、橡胶压延、橡胶模压等过程。

其中,橡胶破碎是将原料橡胶切碎成适当的颗粒大小,以便后续塑化和混炼。

橡胶塑化是通过机械或热能作用,使橡胶分子链发生流动和扩展,使其可塑性增加。

橡胶混炼是将塑化好的橡胶与添加剂进行混合,以调整橡胶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

橡胶挤出是将混炼好的橡胶通过模具挤压成所需的形状。

橡胶压延是将混炼好的橡胶经过辊式压延机械设备压制成薄板或厚板。

橡胶模压是将混炼好的橡胶放入模具中,在加热和压力的作用下形成所需的产品。

在橡胶加工过程中,还需要加入适量的填充剂、增塑剂、交联剂等辅助剂,以调整橡胶的硬度、耐磨性、耐候性等性能。

通过控制加工条件和添加剂的种类和用量,可以获得不同用途的橡胶制品,如轮胎、输送带、密封件等。

总的来说,橡胶加工原理是利用机械和化学手段对橡胶进行一系列处理,改变其分子结构和性能,最终得到具有所需物理和化学性能的橡胶制品。

橡胶 工艺 原理

橡胶 工艺 原理

橡胶工艺原理
橡胶是一种由橡胶树的乳液经过加工制成的具有弹性的材料。

橡胶的工艺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采集橡胶乳液:橡胶树的树干被割开后,乳液会自然流出。

采集工人使用刮刀将乳液慢慢刮下,收集到容器中。

2. 乳液稳定化:采集到的橡胶乳液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和其他杂质,需要经过稳定化处理。

常用的稳定化剂包括氨水和醋酸,它们可以使乳液保持稳定状态,并防止乳液中的橡胶团聚。

3. 合成橡胶:乳液经过稳定化处理后,需要加入硫化剂、填充剂和加工助剂等多种化学物质进行合成橡胶的加工。

其中,硫化剂可以使橡胶分子之间的交联结构更加牢固,增加橡胶材料的强度和耐磨性;填充剂可以提高橡胶材料的硬度和耐磨性;加工助剂则可以调整橡胶材料的流动性和加工性能。

4. 橡胶成型:合成橡胶经过调配后,可以通过各种成型方法将其制成不同形状的橡胶制品。

常见的成型方法包括压延、压缩模压、浇注和挤出等。

5. 硫化和固化:成型后的橡胶制品需要进行硫化或固化处理,使其获得所需的弹性和耐磨性。

硫化是将成型的橡胶制品置于加热的硫化炉中,在一定温度下与硫化剂反应,形成较为稳定的交联结构;固化则是使用特定的固化剂或光线照射,使成型的橡胶制品的分子链交联,增加其硬度和强度。

通过以上的工艺原理,橡胶可以被制备成各种应用于工业、交通、建筑和日常生活中的橡胶制品,如轮胎、密封件、橡胶管、橡胶鞋等。

橡胶工艺原理

橡胶工艺原理

橡胶工艺原理绪论一.橡胶材料的特点1.高弹性:弹性模量低,伸长变形大,有可恢复的变形,并能在很宽的温度(-50~150℃)范围内保持弹性。

2.粘弹性:橡胶材料在产生形变和恢复形变时受温度和时间的影响,表现有明显的应力松弛和蠕变现象,在震动或交变应力作用下,产生滞后损失。

3.电绝缘性:橡胶和塑料一样是电绝缘材料。

4.有老化现象:如金属腐蚀、木材腐朽、岩石风化一样,橡胶也会因为环境条件的变化而产生老化现象,使性能变坏,寿命下降。

5.必须进行硫化才能使用,热塑性弹性体除外。

6.必须加入配合剂。

其它如比重小、硬度低、柔软性好、气密性好等特点,都属于橡胶的宝贵性能。

表征橡胶物理机械性能的指标:1.拉伸强度:又称扯断强度、抗张强度,指试片拉伸至断裂时单位断面上所承受的负荷,单位为兆帕(MPa),以往为公斤力/平方厘米(kgf/cm2)。

2.定伸应力:旧称定伸强度,指试样被拉伸到一定长度时单位面积所承受的负荷。

计量单位同拉伸强度。

常用的有100%、300%和500%定伸应力。

它反映的是橡胶抵抗外力变形能力的高低。

3.撕裂强度:将特殊试片(带有割口或直角形)撕裂时单位厚度所承受的负荷,表示材料的抗撕裂性,单位为kN/m。

4.伸长率:试片拉断时,伸长部分与原长度之比叫作伸长率;用百分比表示。

5.永久变形:试样拉伸至断裂后,标距伸长变形不可恢复部分占原始长度的百分比。

在解除了外力作用并放置一定时间(一般为3分钟),以%表示。

6.回弹性:又称冲击弹性,指橡胶受冲击之后恢复原状的能力,以%表示。

7.硬度:表示橡胶抵抗外力压入的能力,常用邵尔硬度计测定。

橡胶的硬度范围一般在2 0~100之间,单位为邵氏A。

二.关于橡胶的几个概念1.橡胶:世界上通用的橡胶的定义引自美国的国家标准ASTM-D1566。

定义如下:橡胶是一种材料,它在大的变形下能迅速而有力地恢复其变形,能够被改性(硫化)。

改性的橡胶实质上不溶于(但能溶脹于)沸腾的苯、甲乙酮、乙醇—甲苯混合物等溶剂中。

橡胶加工原理

橡胶加工原理

橡胶加工原理
橡胶是一种重要的材料,广泛应用于汽车轮胎、橡胶制品、橡胶管等领域。

橡胶的加工原理是指将橡胶原料通过一系列的加工工艺,使其具有特定的物理和化学性能,以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橡胶加工原理主要包括橡胶混炼、压延、硫化等过程。

首先,橡胶混炼是橡胶加工的第一步。

橡胶混炼的目的是将橡胶原料与各种添加剂充分混合,以提高橡胶的可加工性和性能。

混炼过程中,橡胶原料经过粗炼、精炼、压片等工艺,最终形成均匀的橡胶混炼胶。

橡胶混炼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后续加工工艺和成品的质量。

其次,橡胶压延是橡胶加工的重要环节。

橡胶压延是指将橡胶混炼胶通过压延机进行塑炼,使其成为具有一定形状和尺寸的橡胶片或橡胶带。

在压延过程中,橡胶混炼胶经过预热、压延、冷却等工艺,最终形成具有一定厚度和宽度的橡胶半成品。

橡胶压延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成品的外观和性能。

最后,橡胶硫化是橡胶加工的关键环节。

橡胶硫化是指将橡胶半成品通过硫化机进行硫化处理,使其具有良好的耐热、耐老化和
弹性等性能。

在硫化过程中,橡胶半成品经过加热、硫化、冷却等工艺,最终形成具有一定硬度和弹性的橡胶成品。

橡胶硫化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成品的使用寿命和性能稳定性。

总之,橡胶加工原理是橡胶加工过程中的核心内容,它直接影响着成品的质量和性能。

只有深入理解橡胶加工原理,并严格控制每个环节的质量,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橡胶制品,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希望本文对橡胶加工原理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橡胶加工工艺—橡胶压出工艺(高分子成型课件)

橡胶加工工艺—橡胶压出工艺(高分子成型课件)
有时为调整料流速度,有 的机头内还开有流胶孔, 或者提高流道局部阻力大 部位的温度,或在阻力小 的部位设置阻流器或阻力 调节装置。
二、橡胶的挤出(压出)工艺
(一)压出机工作原理及胶料的运动状态 3 物料在口型中的流动状体和挤出变形 胶料经机头进入口型后,由于口型形状不同及内表 面对物料流动的阻碍,物料流动速度也存在有与机 头类似的速度分布。中间流速大,越接近口型壁流 速越小 。 一般粘弹性的物料,从口型挤出后就不可避免地存 在松弛现象,即:胶条的长度会沿挤出方向缩短, 厚度沿垂直挤出方向增加(离模膨胀现象或称作挤 出变形现象)。挤出后的变形(收缩和膨胀)可以控制 在一定范围,但不可能完全消除。要求收缩率为 2~5%。 物料可塑性小、含胶率大,填充剂用量小,物料挤 出快,机头和口型温度低,膨胀和收缩率就大。
二、橡胶的挤出(压出)工艺
在挤出机(压出机)螺杆的挤压作用下,使受热 熔融的胶料通过具有一定断面形状的口型(口模) 而进行连续造型的工艺过程。
工艺特性: ① 半成品质地均匀致密。应用面广,成形速度快、工效高、成本低、有利 于自动化生产。 ② 设备占地面积小,重量轻,结构简单,造价低;能连续操作,生产能 力大。 ③ 口型模具结构简单、加工易、拆装方便、使用寿命长、易于保管和维 修。 常见制品: 胎面、内胎、胶管、电线、电缆护套、防水卷材及各种异型断面制品。
二、橡胶的挤出(压出)工艺
(一)压出机工作原理及胶料的运动状态
1 胶料在挤出机中的运动状态
加料段:加入的条状胶料,受到旋转螺杆的推挤作用形成连续的胶 团,并沿着螺槽的空间一边旋转,一边不断前进。 压缩段:加料段输送过来的松散胶团在压缩段被逐渐压实、软化, 并把夹带的空气向加料段排出。同时胶团间间隙缩小,密度增高, 进而粘在一起,再加上受到剪切和搅拌作用,因而胶团逐渐被加热 塑化形成连续的粘流体。 挤出段:在挤出段,压缩段输送过来的物料进一步塑化均匀,并输 送到机头和口模处挤出成型。

橡胶加工原理和工艺

橡胶加工原理和工艺

(1) 粘度
1. 剪切速率对胶料粘度的影响
2. 剪切速率
0 ,粘度最大。
3. 剪切速率较大, 粘度较小。
2. 粘度的时温等效原理。
3. 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的影响。
4. 支化对其粘度的影响。
胶料的松弛时间
(2) 弹性记忆
生胶粘弹性在橡胶加工中的表现,是所谓弹性记亿, 即橡胶在流动中除发生不可恢复的形变外,还存在着 可恢复的弹性形变。例如在给定剪切速率下流动忽然 停止,可以观察到回缩,即弹性恢复。生胶在压出机 头口模时,入口瑞和出口端表现明显的入口效应和离 模膨胀等。
从橡胶树流出的胶乳是中性乳白色液色胶粒一般带负电,粒 径平均在o.25一o.50微米之间。这种天然胶乳除直接用于胶 乳工业,其它绝大部分经凝聚(加入醋酸)后,压片成天然生胶, 以便于运输和加工。
天然橡胶在结构上分为顺式和反式两种。
以三叶橡胶为代表,在室温下具有弹性和柔软性,是名副其 实的弹性橡胶,顺式—1,4结构橡胶的等同周期较大 (8.16A),因而弹性较好。
一. 硫化剂
2. 配合剂
硫化剂是一类使橡胶由线型长链分子转变为网状大分子的 物质,这种转变过程称为硫化。
可作为硫化剂的物质有硫磺、一氯化硫、硒、碲及其氯化 物、硝基化合物、重氮化合物、有机过氧化物以及某些金属 (锌、铅、锡、镁)的氯化物等。但使用最普便的是硫磺.只有 硅橡胶等饱和胶采用有机过氧化物为硫化剂,氯丁胶采用氧 化锌为硫化剂。
4. 胶料的加工
一. 胶料的加工性能
生胶或胶料的流动性质是整个橡胶加工过程中最重要的基本性 质。橡胶的塑炼、混炼、压延、压出、铸模等操作都是通过胶料的 流动来实现的。所以,讨论橡胶的流动性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认为,影响生胶加工性能的流动性质的因素主要是粘度、 弹性记忆和断裂过程的力学特性(以下简称断裂特性)。而影响这些 性质的链结构参数主要是平均分子量,分子量分布和长支链支化 (以下简称支化).

橡胶工艺原理

橡胶工艺原理

橡胶工艺原理橡胶工艺原理是指将原材料经加工后制成橡胶制品的一系列工艺和技术。

橡胶制品应用广泛,可以用于汽车、航空、船舶、建筑、电器、医疗等各个领域。

然而,要制造出高质量的橡胶制品,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仅需要良好的设备和材料,还需要严格的工艺控制和科学的原理理论支撑。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橡胶的基本性质和成分。

橡胶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由橡胶树采集的乳液或人工合成的橡胶聚合物制成。

它的主要成分是碳、氢、氧及少量其他元素。

橡胶的基本性能包括:高弹性,耐磨性好,高耐寒性和耐老化性,可塑性好,耐化学腐蚀,不易燃等。

橡胶制品的生产过程一般分为三步:混炼、成型和硫化。

其中,混炼是将橡胶和其他添加剂,在混合机中加热搅拌成型;成型是将混炼好的橡胶料放入模具中进行成型,形成所需的产品形状;硫化是将成型后的橡胶制品放入硫化箱中进行加热,使其在高温下发生化学反应,成为坚韧的橡胶制品。

在混炼过程中,一般会向橡胶料中加入各种添加剂,以改善橡胶的性能和质量。

这些添加剂包括增塑剂、防老剂、填充剂、助剂、颜料等。

其中,填充剂的作用非常重要,它可以提高橡胶的硬度和强度,降低成本。

一般而言,填充剂的含量会占到橡胶混炼料总量的50%-70%。

常用的填充剂有炭黑、白炭黑、滑石粉、氧化铝等。

成型过程则包括挤出、压缩成型、注塑、挤压等多种方式。

其中,挤出是指将热压橡胶料挤出成型,常用于制造板材、管材和带材等;压缩成型是将混炼好的橡胶料放到压力机模具中压缩成型,常用于制造密封件、垫片和橡胶板等;注塑是将热熔态的橡胶料注入模具中成型,常用于制造零件、机械件等;挤压是将橡胶料通过挤压机制成所需的形状,常用于制造密封圈、管子等产品。

硫化则是通过加热使橡胶聚合物中的硫和碳原子相互交联,从而增加橡胶制品的硬度和强度,提高耐磨性和耐寒性。

硫化温度和时间是影响橡胶制品性能的关键因素,硫化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会导致橡胶制品变质、失去弹性等问题。

总的来说,橡胶工艺原理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在制造过程中控制好各种参数,确保所制造的橡胶制品具有优异的性能和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8 ・
世 界 橡 胶 工 业 σ f = γ E s a
2005 ( 11 227)
附近应力较大 , 随着远离应力集中点而变小 。 因此 , 抗撕裂试验的破坏机理和拉伸试验的不 同 。即 ,对于通常的拉伸试验 ,当拉伸至整个试 样变成再也不能伸长的状态时 , 极小缺陷就会 成为诱因 ,进而断裂 ; 对于抗撕裂试验 , 试样从 一开始就存在很大缺陷 ,即存在着应力集中点 , 所以首先在此处断裂 , 而后裂口逐步扩大到试 样的对面 。这样 ,根据应力分布不均匀状况 ,用 式 ( 11226) 求取撕裂强度时不用截面积 , 而用厚 度除以负荷 。
C 。由于认为 a 的大小为几 A ,而裂口的长度在
°
几μ m 以上 , 所以破坏应力比理想值小两位数 以上 。 此外 Griffith 考虑到具有单位厚度的材料 中存在着长度为 2C 的裂口 ,从而引起了能量变 化 ,即 : γ ( 11 229) W = U + 4γ s 式中 , 第一项表示裂口引起的弹性变形能的减 少值 , 而第二项表示裂口引起的表面能的增加 值 。因此认为 , 当该能量相对于裂口长度的增 加 ,变为负值时产生了破坏 ,即 : 5U ( 11 230) ≥4γ s 5γ 在此 ,所表达的观点也适用于橡胶 。但是 , 橡胶是可进行大变形的材料 ,其滞后损失大 ,难 以假定断裂所需的能全部变成断裂面的表面
W 之间存在以下关系 ,即 :
F = μ W
世 界 橡 胶 工 业
2005
( 11 234)
粘合摩擦 ,滞后摩擦也称为变形摩擦 。 粘附摩擦力 Fadh 和金属摩擦一样 , 可用下 式表示 ,即 :
Fadh = As
( 11 238)
图 11217 负荷与摩擦力的关系
式中 μ , 为摩擦系数 ,由该值表示两表面间的互 相作用 。摩擦系数μ 一般分为静摩擦系数和动 摩擦系数 ,其值与负荷和速率等有关系 。 对金属而言 ,摩擦力 F 与垂直负荷成正比 。 即 ,在式 ( 11234 ) 中 μ 为常数 , 静摩擦力比动摩 擦力还大 , 摩擦力与表观接触面积无关系 。将 此性质称为阿蒙顿2库仑 ( Amonton2Coulomb) 摩 擦定律 。 这些性质可由以下关系式表述 。首先是金 属间的真实接触面积 A 与负荷成正比 , 而表观 接触面积与负荷无关 ,即 :
第 32 卷第 5 期
王作龄 . 最新橡胶工艺原理 ( 二十六)
・49 ・
则拉伸方向与垂直方向的伸长比 , 在拉伸方向 不加外力而体积不变时可写作下式 : 1 λ ( 11 232) 2 = λ 3 = λ 但是 , 当上述摩擦等因素起作用时 , 在λ 2 和λ 3 的方向上受到力的作用 , 则式 ( 11232 ) 有可能不 成立 。
图 11215 压缩试验和拉伸试验结果 ■— 试验值 ; — 门尼2里夫林方程
摩擦试验和磨耗试验被列为橡胶的重要物 理性能试验项目之一 。橡胶是易磨耗材料 , 而 摩擦力是造成橡胶磨耗的原因之一 。摩擦和磨 耗现象存在于轮胎 、 胶辊 、 胶带 、 鞋底等各种橡 胶制品中 ,它们对橡胶制品是十分重要的性能 。 摩擦试验的目的是测定材料与其它物料接 触并进行相对运动时所受的力 。如图 11217 所 示 ,测定一个按一定速率牵引 、 与试样接触 、 负 荷为 W 的试验体需多大程度的力 F 。此时 F 与
11. 3. 5 拉伸永久变形试验( J IS K6262)
橡胶是一种容易力学松驰的材料 。例如 , 向未硫化胶施加一定伸长并保持一段时间 , 而 后即使去除外力也不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胶 料硫化后这种性能还有某种程度的存在 。当 然 ,如果高分子链不能扩散 、 交联密度高 , 而且
・50 ・
硬度试验是一种与橡胶弹性模量有关的试 验方法 ,因该法操作简单等原因 ,在性能评价项 目中成为必然提出的试验方法之一 。 图 1129 为硬度试验机的示意图 。该图以 模式化方式展示了 A 型弹簧式硬度试验机 。 该试验机的结构是将装置的加压面按压在橡胶 试样的表面 , 由加压面中心伸出的压针压入橡 胶中 。在硬度计压针的上方装有弹簧 , 施加与 弹簧变形相符的负荷 。如果压针没有从金属面 上下落 ,则硬度为 100 ; 如果试样柔软压针处在 下落状态 , 则硬度为零 。硬度计的刻度在 0 ~ 100 之间分成 100 个等分 。用 A 型硬度计测定 硬度时 ,施加在弹簧上的力 W 与硬度 HA 之间 存在如下关系 ,即 :
式中 ,E 为杨氏模量 ;γs 为表面能 ; a 为晶格间 距 。这是假定断裂所需的能全部变成断裂面的 表面能而引入的方程 。对此 Griffith 认为 , 如果 该力施加在裂口端部破坏时 ,则导出下式 : σ f = γ 2E s
c
( 11 228)
式中 ,C 为裂口长度的一半值 。在此需要注意 的是 ,式 ( 11228) 包含具有肉眼可见的裂口长度
图 11210 抗撕裂试验用试样形状
抗撕裂试验时因试样形状复杂 , 所以伸长 率不能简单地定义 。除了特殊目的以外 , 测定 的项目只是撕裂强度 。撕裂强度 T 由试样厚度
t 除以试样断裂时的最大负荷 f 得出 ,即 :
T = f t
( 11 226)
在求取断裂强度的问题上 , 可以说抗撕裂 试验所研究的物理性能接近于拉伸试验的断裂 强度 。但是 ,对试样所施加的力即应力分布两 者之间却不尽一致 。对于拉伸试验 , 从垂直于 拉伸方向的截面看 ,应力分布被认为是均匀的 ; 对于撕裂试验 ,如图 11213 所示 ,在应力集中点
图 11213 抗撕裂试验试样割口端部的变形状态
抗撕裂试验与橡胶材料的破坏现象有密切 关系 ,为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其基本思路是 依据 Griffith 的理论 。 若简单叙述 , 则首先对结晶的理想断裂破 坏强度σ f 规定如下 :
移量较小而且负荷较大 , 所以要求试样的夹具 和十字头的伸长计等要有适宜的精度 。 此外 ,使用圆柱形试样时 ,试样需稍呈鼓状 变形 。夹持试样的夹具与橡胶间的摩擦过大 时 ,与拉伸试验一样 ,会变成不能满足力学变形 的状态 ,因此需要注意 。即 ,拉伸试验的变形是 单轴拉伸试验 ,假定拉伸方向的伸长比为下式 : λ ( 11 231) 1 = λ
图 11212 试样撕裂式样
图 11211 试样的撕裂方向
能 ,因此有必要对考虑了若干因素的方程进行 修正 。
11. 3. 4 压缩试验( J IS K6254)
压缩试验基本上如同由拉伸试验求取应力 值那样 ,是为求得压缩状态下的应力值的试验 。 但是 ,压缩试验通常使用如图 11214 所示的圆 柱形试样 。拉伸试验系采用光学读取标线间数 值以求取变形的方法 , 而压缩变形多数根据十 字头的移动量来求取变形 。压缩试验时一般位
W A = pf
式中 ,A 为真实接触面积 ; s 为剪切强度 。对真 实接触面积 A ,一般成立下式 ,与负荷不是单纯 成正比 ,即 : n ( 11 239) A = aW 式中 ,a 和 n 为决定于材料和接触状态的参数 。 在像硬球接触柔软橡胶那样单点接触模型的场 合 n 为 2Π 3 , 而在图 11218 那种多点接触模型的 场合则为 1 。此外 ,施加负荷 W 时 ,若仅仅粘附 摩擦力 Fadh 起作用 , 则粘附摩擦力可由式 ( 112
75
( 11 225)
式中 ,W 的单位为 mN ,硬度为无因次 。
图 1129 A 型弹簧式硬度计的示意图
硬度试验方法比较简单 , 但要注意试样的 厚度和光滑性 、 加压面的加压方法和速度 、 从对 加压面加压到读到数值的时间等 。试样不厚时 因受试样座的影响会出现高值 。此外 , 加压面 倾斜接触试样时 , 在试样和加压面之间出现间 隙 ,压针不能充分恢复 ,结果出现低硬度值 。对 加压面的加压速度太快时 ,冲击力增加 ,硬度有 可能增高 。再者 , 由于橡胶的松驰速度较快和 硬度逐渐降低 ,所以必须进行快速测定 。 此外 ,软橡胶试样可用 E 型硬度测定 , 而 硬橡胶试样用 D 型硬度计测定比较适宜 。 11. 3. 3 抗撕裂试验( J IS K6252)
T = l2 - l0 ×100 l1 - l0
态 ,这是由于使用了由以上两个方程式导出的 门尼2里夫林方程并进行了配合的结果 。在实 际的压缩试验中 ,被压破的上 、 下面未必呈现充 分水平的状态 。可认为这与低压缩区试验的解 析式不相符 。
( 11 233)
式中 ,l0 为拉伸前的标线间距离 ;l1 为拉伸时的 标线间距离 ;l2 为收缩后的标线间距离 。试验 结束后将处于拉伸状态的试样于室温下停放 ( 30235) min ,而后取出试样 ,测定其 30 min 后的 长度 。 11. 3. 6 摩擦试验
HA = W - 550
抗撕裂试验的目的是向橡胶施加应力 , 使 该应力局部集中 , 并研究其强度 。试验方法和 拉伸试验一样 , 多半使用 2 mm 厚的胶片 。试 样形状在 J IS 中规定 ,有如图 11210 所示的圆弧 形、 直角形和裤形 。此外 ,如图 11211 ( b) 所示的 长方形试样也常常使用 。圆弧形和直角形试样 是设置一个 1 mm 深的割口 , 而裤形试样是切 开一个 40 mm 深的割口 。直角形试样分为有割 口和无割口两种 。关于试样的拉伸方向 , 圆弧 形、 直角形和长方形试样沿纵向拉伸 ,而裤形试 样 ,如图 11211 ( a) 所示 ,对包括割口的部分进行 上下拉伸 ,或者垂直于如图 11211 ( b) 所示与长 方形相同割口的方向进行拉伸 。这样 , 具有裂 口橡胶的变形试样可分为如图 11212 所示的三 种 。对此进行比较可知 , 图 11211 ( a ) 的裤形撕 裂试样与图 11212 ( c ) 相对应 , 其它形状试样与 图 11212 ( a) 相对应 。
第 32 卷第 ・
最新橡胶工艺原理( 二十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