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线测量计算程序
导线测量内业计算

AB (始 ) 和终止边的方 位角CD (终 ) 为已知,外业观测
资料为导线边距离和各转折角,求其余各导线点坐标。
(1)计算角度闭合差:
f 测 理
如图: 以右转折角为例
计算 。 理
一般公式:
终 始 n 180 理
理 始 终 n 180
同理: 以左角计算 理
理 终 始 n 180
-104.19 563.34 545.81 4
-45.81
500.00 500.00 1
125 30 00
2
2
359 59 10 +50 360 00 00
392.90 +0.09 -0.07 0.00 0.00
辅 助 计 算
f
(n 2) 180 50 测
f 容 60 4 120
f x x测 0.09
1
893630
3 730020
x1 500m y1 500m 12 12530'00
1074830 2
闭合导线坐标计算表
观测角 改
点 号
正 (右角) 数
°´" ˝
改正角 °´"
坐标 方位角
α
距离 D m
增量计算值
Δx
Δy
m
m
改正后增量
Δx
Δy
m
m
坐标值 点
x
y号
m
m
1 125 30 00 105.22
2 107 48 30 +13 107 48 43 53 18 43 80.18
3 73 00 20 +12 73 00 32 306 19 15 129.34
4 89 33 50 +12 89 34 02 215 53 17 78.16
水准测量的内业计算步骤

水准测量的内业计算步骤5)计算各测段的改正后的高差 6)计算各点的高程值4)检查闭合差是否分配完12)判断闭合差是否超限3)计算各测段观测高差的改正数ii i v h h +=ˆ3221211ˆ;ˆˆh H H h H H h H H B A +=+=+=;理论值=∑h ˆ导线内业计算步骤1. 闭合导线内业计算1)、绘制计算草图,在图上填写已知数据和观测数据。
2)、角度闭合差(angle closing error)的计算与调整。
(1)计算角度闭合差: ƒβ=∑β测-∑β理 = ∑β测-(n-2)⨯180o (2)计算限差:当f β≤f β容时,可将闭合差反号平均分配到各观测角中,每个角度的改正值检核: 改正后角值调整后的内角总和应等于∑β理 , 即检核: 3)、按新的角值,推算各边坐标方位角。
检核: 4)、按坐标正算公式,计算各边坐标增量。
5)、坐标增量闭合差计算与调整 (1)计算坐标增量闭合差: 因为闭合导线:∑△X 理=0 ∑△Y 理=0)("40图根级允n f ±=βnf V i /β-=βf V -=∑iV ˆ+=测ββ() 1802ˆ⨯-=∑n β右后前左后前βααβααˆ180ˆ180-+=+-= 理论值推算值αα=⎩⎨⎧⋅=∆⋅=∆ii i i i i D y D x ααsin cos ∑∑∑∑∑∑∆=∆-∆=∆=∆-∆=测理测测理测y yy f x x x f y x导线全长闭合差: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2)分配坐标增量闭合差若K<1/2000(图根级),则将fx 、fy 以相反符号,按边长成正比分配到各坐标增量上去。
并计算改正后的坐标增量检核:改正后坐标增量为 检核:6)、坐标计算 检核:2.附合导线内业计算附合导线与闭合导线的计算步骤基本相同。
但由于几何条件不同,只是角度闭合差和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计算方法有所不同,现叙述如下。
以下图为例说明:22yx D ff f +=200011/1≤=∑=∑=N f D Df K D D i x X D Df V i ∑-=∆iy Y D Df V i ∑-=∆YY X X f V f V -=∑-=∑∆∆YiiiXii i V Y YV X X ∆∆+∆=∆+∆=∆ˆˆ0ˆ0ˆ=∆∑=∆∑iiYX i i i i i i Y Y Y X X X ˆˆ∆+=∆+=后前后前理论值推算值理论值推算值Y Y X ==X(1) 计算角度闭合差: (2)(2)附合导线坐标增量闭合差为fx = Σ△X 测- Σ△X 理=Σ△X 测 - (X 终-X 始)fy = Σ△Y 测 - Σ△Y 理 =Σ△Y 测 -(Y 终- Y 始)AD()()∑∑⨯---=⨯---=180180n f n f 终始右测始终左测ααβααβββWelcome To Download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导线测量及计算..

右角
观测方法:单导线采用方向观测法观测左角或右角,支导线 观测左右角,导线网采用全圆方向观测法测角。 (二)、测边: 光电测距仪:目前是测距的主要方法,测距仪等级不同对不 同等级的导线测距的技术要求不同。测距仪的等级是按标 称精度划分。 mD=(a+b×D) mD—测距中误差: a-标称精度中的固定误差: b—标称精度中的比例误差系数: D—测距长度:
f
f x2 f y2
1 K S T f
考虑导线误差与边长有关,衡量导线精度用相对误差表示。
图根导线精度要求:
K
1 2000
3、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调整:
调整原则:以相反符号按边长比例分配到各边长的坐标增量 中去。其坐标增量改正数为:
Vxi V yi fx Si S
S
导 线 测 量
要点: 1、导线的布设形式, 各种形式使用条件。 2、导线的外业工作 包括的内容及精度 要求。 3、导线测量计算
导线的布设形式及要求
一、导线的形式: (一)、闭合导线:如图,从一点开始 经过一系列的导线点,最后又回到原来 的起始点形成一多边形。 (二)、附和导线:如图, B βA 1 2 3 βp P B βA A 7 5 6 3 2 Q 4
∆xAB
α
AB
S
∆yAB
x AB xB x A d cos AB y AB y B y A d sin AB
xA o
A yA
yB
y
以上,根据已知点的坐标、已知边长和坐标方位角计算出 该边的坐标增量,并计算出另一点的坐标的方法称为坐 标正算。用普通计算机计算坐标增量的方法: 例:已知坐标方位角α 12=24°36′00“ 已知边长231.30m
全站仪导线测量的详细操作方法

全站仪导线测量的详细操作方法,一看就会!一,实地选定控制点实地选点之前先要有一个计算程序,且已经编辑好线路设计参数,知道路线的大致走向。
选点的几个要求:地基稳固,方便架设仪器和后期放样,超出施工挖填范围一定距离,相邻两点之间通视良好,各点与前、后相邻点之间的距离尽量等长。
确定导线的等级,请参照下图的《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参数》。
二,埋石在选定的点位挖坑,依土质情况而定,建议埋置深度不小于0.6米。
将钢筋切割成长约50公分的小段,选择截面较平整光滑的一端用钢锯锯一个深约2mm的十字丝待用。
搅拌砼倒入坑中,人工捣实,表面抹平,在中心位置插入钢筋,钢筋顶端高出砼面约1公分。
在砼表面刻下点的编号。
这样一个控制点就埋设完成了。
说明:有些问题并不是绝对的,比如在坚固稳定的大石头或建筑物上标记做点也是可以的,总之把握一个原则,控制点要稳固,方便后期保存和使用。
三,导线测量(测角、测距)为了方便大家学习和理解,我以一个案例来进行演示。
案例背景G1、G2、G3、G4是设计院给的已知坐标的控制点,D1、D2、D3是我们埋设的待测加密点。
将相邻两点连接后,就组成了导线线路图,如下图:测量方案从G1点向G4点方向测量,测量的水平角为左角。
导线等级采用一级,测量仪器采用2”级全站仪,采用两个相同型号的棱镜。
按技术要求,每个测站需观测两个测回。
开始前的一些常识说明导线边:两个导线点的连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叫做导线边,所以导线边长是两相邻点间的水平距离。
水平角:是指两条相邻导线边组成的夹角。
左角和右角:把观测的前进方向的左侧的角叫做左角,右侧的叫做右角,一般都测量左角。
前方点和后方点:前方点和后方点是相对测站点的位置来定的,在相对于测站点的观测前进方向上叫前方点,反之叫后方点。
比如测站在G2点时,G2的后方点是G1,前方点是D1。
盘左和盘右:通俗点说盘左就是常说的正镜,盘右就是常说的倒镜。
测回:盘左(正镜)观测完前方点和后方点的过程叫做上半测回,盘右(倒镜)观测完前方点和后方点的过程叫做下半测回。
测绘导线的计算公式

测绘导线的计算公式测绘导线是指在地面上标示出的用于测量和绘制地图的线路,通常用于测绘地形、建筑物、道路等。
测绘导线的计算公式是测绘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测绘人员准确地计算出导线的长度、角度和坐标,从而保证测绘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测绘导线的计算公式主要包括导线长度的计算、导线角度的计算和导线坐标的计算三个方面。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三个方面的计算公式。
一、导线长度的计算公式。
导线长度的计算是测绘导线中最基本的计算之一,它通常采用三角测量法或者全站仪测量法来进行。
在三角测量法中,导线长度的计算公式为:L = √(ΔX^2 + ΔY^2 + ΔZ^2)。
其中,L表示导线长度,ΔX、ΔY、ΔZ分别表示导线起点和终点的X、Y、Z坐标的差值。
在全站仪测量法中,导线长度的计算公式为:L = √(ΔX^2 + ΔY^2 + ΔZ^2)。
其中,L表示导线长度,ΔX、ΔY、ΔZ分别表示导线起点和终点的X、Y、Z坐标的差值。
二、导线角度的计算公式。
导线角度的计算是测绘导线中另一个重要的计算之一,它可以帮助测绘人员确定导线的走向和方向。
在测绘中,通常采用方位角和方向角来表示导线的角度。
方位角是指导线与正北方向之间的夹角,方向角是指导线与前一导线之间的夹角。
在计算方位角时,可以使用以下公式:α = arctan(ΔY/ΔX)。
其中,α表示方位角,ΔX、ΔY分别表示导线起点和终点的X、Y坐标的差值。
在计算方向角时,可以使用以下公式:β = arctan(ΔY/ΔX)。
其中,β表示方向角,ΔX、ΔY分别表示导线起点和终点的X、Y坐标的差值。
三、导线坐标的计算公式。
导线坐标的计算是测绘导线中最复杂的计算之一,它涉及到大量的三角函数和数学知识。
在测绘中,通常采用直角坐标系和极坐标系来表示导线的坐标。
在直角坐标系中,可以使用以下公式来计算导线的坐标:X = X0 + L cos(α)。
Y = Y0 + L sin(α)。
其中,X、Y表示导线终点的X、Y坐标,X0、Y0表示导线起点的X、Y坐标,L表示导线长度,α表示导线的方位角。
全站仪导线复测步骤与计算

≤1/14000
-
1
3
16
≤1/10000
三级
1.2
0.1
≤±15
≤±12
≤1/7000
-
1
2
24
≤1/5000
计算结果合格报经理部签字认可后方可使用。
测距相对中误差
测回数
方位角闭合差(″)
相对闭合差
DJ1
DJ2
DJ6
三等
14
3
≤±20
≤±1.8
≤1/150000
6
10
-
3.6
≤1/55000
四等
9
1.5
≤±18
≤±2.5
≤1/80000
4
6
-
5
≤1/35000
一级
4
0.5
≤±15
≤±5
≤1/30000
-
2
4
10
≤1/15000
二级2Βιβλιοθήκη 40.25≤±15
3.导线复测及计算
3.1测量准备:全站仪1台,三脚架3个(木脚架1个仪器用,检查连接处是否松动),光学对中器2个,型号一样的镜头2个,对讲机3台,记录本,记录笔及防护用品。人员配备4人,司仪1人,记录1人,前后视各1人。测量前对仪器设备检查,清点,仪器电池2块对讲机3台充满电。
3.2测量方法及过程:熟悉现场点位,规划测量路线,分段测量(每段不超过4KM),按标准附合导线测量(从已知两点测至已知两点),第一已知点架三脚架光学对中器为后视,第二已知点架设仪器,按既定路线架三脚架光学对中器为前视,仪器架设完成后(司仪身体不能碰到仪器和脚架,双手调仪器制动除外)检查气象参数,棱镜常数开始测量(旋转仪器要轻柔连贯,司仪站位距脚架距离20cm以上,不得骑在脚架腿上),建站第二已知点,后视第一已知点,测前视点坐标并保存(目的是在平差出错时找到错误)。开始导线测量,仪器盘左对后视并角度置0º0’0”,报角度后按测距键,再报距离,记录人每听到一个数据先记录再复述,按顺时针旋转仪器对前视,精确对准后报角度,记录,按测距键,报距离,记录,半测回完成,顺时针水平旋转180º,盘右观测前视,观测记录方法同上,逆时针旋转对后视,读书记录,一测回完成,归0差不大于6”(就是归0后读数在359º59’54”至0º0’6”间),记录及现场计算示例如下:
测绘中级 附合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的方法步骤

测绘中级附合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的方法步骤-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第三节 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导线测量内业计算的目的就是计算各导线点的平面坐标x 、y 。
计算之前,应先全面检查导线测量外业记录、数据是否齐全,有无记错、算错,成果是否符合精度要求,起算数据是否准确。
然后绘制计算略图,将各项数据注在图上的相应位置,如图6-11所示。
一、坐标计算的基本公式1.坐标正算根据直线起点的坐标、直线长度及其坐标方位角计算直线终点的坐标,称为坐标正算。
如图6-10所示,已知直线AB 起点A 的坐标为(x A ,y A ),AB 边的边长及坐标方位角分别为D AB 和αAB ,需计算直线终点B 的坐标。
直线两端点A 、B 的坐标值之差,称为坐标增量,用Δx AB 、Δy AB 表示。
由图6-10可看出坐标增量的计算公式为:⎭⎬⎫=-=∆=-=∆AB AB A B AB AB AB A B AB D y y y D x x x ααsin cos (6-1)y图6-10 坐标增量计算根据式(6-1)计算坐标增量时,sin 和cos 函数值随着α角所在象限而有正负之分,因此算得的坐标增量同样具有正、负号。
坐标增量正、负号的规律如表6-5所示。
表6-5 坐标增量正、负号的规律则B 点坐标的计算公式为:⎭⎬⎫+=∆+=+=∆+=AB AB A AB A B AB AB A AB A B D y y y y D x x x x ααsin cos (6-2) 例6-1 已知AB 边的边长及坐标方位角为456380m 62.135'''︒==AB AB D α,,若A 点的坐标为m 82.658m 56.435==A A y x ,,试计算终点B 的坐标。
解 根据式(6-2)得m 62.792456380sin m 62.135m 82.658sin m 68.457456380cos m 62.135m 56.435cos ='''︒⨯+=+=='''︒⨯+=+=AB AB A B AB AB A B D y y D x x αα2.坐标反算根据直线起点和终点的坐标,计算直线的边长和坐标方位角,称为坐标反算。
导线测量—闭合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课件)

2
3
841018
1082718
1212702
1354911
4
x
1为已知导线点
1 x1 500.00 m
直线12的方位角
y1 500.00 m
900701
5
如何进行闭合路线闭合差调整呢?
一、图根闭合导线的坐标计算
一、图根闭合导线的坐标计算
1.角度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
23 = 12 + 180° + 2′ = 335°24′ 00″ + 180° + 108°27′ 08″
= 623°51′ 03″ −360° = 263°51′ 08″
计算检核:
最后推算出起始边坐标方位角,
它应与原有的起始边已知坐标方
位角相等,否则应重新检查计算。
12(推算) = 51 + 180° + 1′
一、图根闭合导线的坐标计算
计算检核:
推算起始点1的坐标,其值应与原有的已知值相等
1(推算) = 5 + 51
= 307.99 m + 192.01m
= 500.00m
= 1(已知)Biblioteka 一、图根闭合导线的坐标计算
一、图根闭合导线的坐标计算
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思路:
1
由水平角观测值β,计算方位角α
= −
一、图根闭合导线的坐标计算
在本例中:
+50″ = −10″
=−
= −
5
计算检核:
= −10″ − 10″ − 10″ − 10″ − 10″
= −50″
= −
一、图根闭合导线的坐标计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01187489 中间参数 m=COSBL 0.039014657
6376852.342 子午线弧长
F
5938328.871
输入处
大地纬度(B) 弧度 0.935015142 RA=N/(1+η2cosA2) 经度差(L) 弧度 0.065702672 3.764485833 L=经度-((经度)/3)*3 ((经度)/3)取整数*3 十进制(度) 53.57242139
平均曲率半径 R=√MN=C/V
2
0.048744677 中间参数 t=tanB 1.355001026
1.001187317 中间参数 m=COSB*L 0.039014657
6376957.514 子午线弧长
6384528.983 子午线收敛角 γ 3°01′50.″
F
5938430.282
1980年西安坐标系
参考椭球元素值
坐标系名称 1954年北京坐标系 1980年西安坐标系 WGS--84坐标系(GPS) 参考椭球名称 克拉索夫斯基椭球IUGG--1975椭球 IUGG--1979椭球 ° 53 ′ 34 ″ 20.717
输入处
大地纬度(B)
a(长半轴)
b(短半轴)
6378245 6356863.019 1:298.3
平均曲率半径 R=√MN=C/V
2
任意法截弧曲率半径
n=(L0+3)/6 L0=6n-3 n"=L0/3 L0=3n"
RA 6377022.674 高斯平面坐标 N(X) E(Y) 249333.0957
6384528.983
5945024.826
平均曲率半径 R=√MN=C/V
2
任意法截弧曲率半径
6378140 6356755.288 1:298.257 0.006694385 0.006739502 6399596.652
6378137 6356752.314 1:298.257223563 0.00669438 0.006739497 6399593.626 °
f(扁率)
2 ,2
RA=N/(1+η2cosA2) 经度差(L) ′ 3 45 ″ 52.149
中间参数 η=e cosB
,
中间参数 V=√1+η
2
子午径 N=C/V 6392006.216 子午线收敛角 γ 3.030483554
平均曲率半径 R=√MN=C/V2 6384424.783 子午线收敛角 γ 3°01′50.″
0.048748208 中间参数 t=tanB 1.355001026
e (第一偏心率) 0.006693422 0.006738525 e (第二偏心率) c(极曲率半径) 6399698.902
1954年北京坐标系
中间参数 η=e cosB
,
中间参数 V=√1+η
2
子午圈曲率半径 M=C/V
3
卯酉圈曲率半径 N=C/V 6392109.442 子午线收敛角 γ 3.030483552
RA 6376917.51 高斯平面坐标 N(X) E(Y) 249329.0692
6384424.783
5944923.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