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能发展战略研究_贺德馨
《中国风能产业开发变化的几点思考》

26
风电产业发展战略目标
中国2010-2050年发电量结构预测
资料来源: 国家开发银行
27
风电产业发展战略目标
中国1980-2050年发电装机容量结构 资料来源: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1980-2050年发电量结构
28
风电产业发展战略目标
29
风电产业发展战略目标
2005~2009年中国风电装机增长率
风电设备制造能力持续增高
叶片
齿轮箱
发电机 资料来源:中国风能协会(CWEA)
轴承
14
风电产业发展基本特征
风电机组国内市场竞争加剧
-6 .0 0 %
-4 .0 0 %
-2 .0 0 %
0 .0 0 %
2 .0 0 %
华锐 金风
东汽 V estas G am esa
GE
明阳 联合动力
Su zlo n
运达 湘电风能 上海电气
Repower, 3.40% Siemens, 5.90%
Suzlon, 6.40%
Vestas, 12.50%
GE, 12.40%
华锐, 9.20%
Enercon, 8.50%
东汽, 6.50%
Gamesa, 金风, 7.20% 6.70%
资料来源:BTM
2009年全球风电机组整机供应商
6
风电产业发展基本特征
海上
进展情况 批量生产, 2010年10月下线 研制中 样机下线 样机下线 研制中 2010年6月下线 研制中 研制中 2010年9月下线
研制中,预计2011年下半年下线
企业多兆瓦级机组研发生产进展情况
9
资料来源:中国风能协会(CWEA)
IEA Wind第72次执行委员会会议在北京举行

IEA Wind第72次执行委员会会议在北京举行佚名【期刊名称】《风能》【年(卷),期】2013(000)011【总页数】1页(P18-18)【正文语种】中文2013年10月13日至16日,国际能源署风能实施协议(IEA Wind)第72次执行委员会会议在北京举行,IEA Wind执行委员会副主席、德国专家Joachim Kutsher主持会议。
参加会议的有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29名成员,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兼风能专业委员会(CWEA)主任、IEA Wind执行委员贺德馨研究员出席了会议。
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俞黎萍、石亦平以及北京鉴衡认证中心杨洪源以观察员的身份列席会议。
10月13日下午,风能专委会组织与会专家先参观了金风科技的总装厂、智能微网示范项目以及金风科技的展览中心,会议专家对金风科技的智能微网项目给予了很高评价。
通过参观总装厂和金风展览中心,他们详细清楚地了解了金风科技在全球的研发中心和市场分布现状。
然后,执委会专家与来自金风科技的多名工程师开展技术交流会谈,金风科技工程师向执委会专家展示和介绍了公司的最新技术和产品。
本次执委会的正式会期为10月14日-15日,分为国家报告和课题技术报告两部分。
会议开幕式结束后,贺德馨研究员代表风能专委会做了有关中国风能发展情况的国家报告,报告中提到,中国相关部门正在加强风电产业监测和评价体系的建设,并且对近几年国内风电设备质量做了初步的调查和统计。
中国风电领域在这方面的行动引起了国外专家的极大兴趣。
此外,IEA Wind各成员国的专家代表就执委会近期的课题技术进展情况和所取得的成果做了详细探讨。
会议选举美国专家Jim Ahlgrimm为下一届执行委员会主席,爱尔兰代表John Mccan当选为副主席。
会议还确定执行委员会第73次会议将于2014年2月在英国伦敦召开。
10月16日,风能专委会组织与会专家参观2013年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并安排部分专家在分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
正视风电产业三大问题稳步构建产业体系——访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 贺德馨

访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 贺德馨
险 的产业 。
■ 本刊记者 于巧稚
风电设备 制造 业竞争激烈
记 者 :我 国风 电设备 制造 企业现 在
发展 的 状 况 如何 ?
贺德 馨:目前 ,我 国风 电设备 整机
制 造企业有 近 7 ,其 中,国有和 国有 O家 控股 企业 2 家 民营企业 2 家 , 9 3 外资企 业 1 家 , 资企 业 8 。 0 合 家 国有企 业中 , 有 近 2 家已研 发出兆瓦级 风电机组 , 中 O 其 金 风 .华锐 、东 汽三家企 业 占有全 国的
中国 一 定 要 发 展 风 能 产 业
程 , 及 到 政 策 、 律 、技 术 、 济 、 涉 法 经 社 其 他可再生 能源可 以提 供这样 的保障 。
些 具体分析 。 总 之 我国风 电设备制造 业的竞争 态势十 分严峻 。
会、 环境 和教育等 方方面面 。 从政 府 、 企 展这是 一件 好事 。
第四是风电场建设和 电网建设还没 电 网 建 设 之 间 的协 调 发 展 。
这些企业他们研 究中国的风况 了吗?
贺德 馨 :风 电机组设计时 必须要 模式是 “ 建设大基地 、接人大 电网 ,与 源 ,在 哪 些 地 方 花 能 促进 发 展 ? 考虑风况 。目前 , 国风电机组设计 时 , 欧 洲分散 接入 电网 的模式有 很多 不同 , 我 贺德馨 :国家拿 出了 3万亿用来发 主要采用欧洲 的风 电机组设计规范 .而 因此 ,电网调节 的问题还没有达到 规模 展新能源 .这确实是件 非常振 奋人心的 我 国 的风 况 与欧 洲 的风 况有 很 大 的不 化风 电接入的要求 。有一些风 电场 距离 事 。但怎样花这笔钱 要很好筹划 。风电
风能教育专题研讨会会议纪要

中国风能发展论坛—风能教育专题研讨会会议纪要由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主办的中国风能发展论坛—风能教育专题研讨会于2013年1月14日在华北电力大学召开。
来自全国与风能人才教育相关的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等职业学校、在职培训机构以及风电设备制造商、风电场开发商、运营商等单位70多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华北电力大学田德教授和西北工业大学廖明夫教授主持。
华北电力大学副校长杨勇平教授致欢迎词,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兼风能专业委员会主任贺德馨研究员对本次会议作了总结报告。
会议主要研讨了风电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企业风电人才教育和企业对风电人才培养的期望等相关问题,积极开展了学术交流,取得良好的成果和共识。
一、会议报告内容:1、沈阳工业大学邢作霞副教授作了风电方向研究生培养的报告,从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定位,研究生培养科研课题设立的思路,研究生课题方向与就业,结合实验室课题的研究生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指出研究生教育应以科技为先导,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鼓励企业设立题目让研究生进行研究。
提出了研究生与本科教学的“大创计划”、“卓越工程师计划”紧密的结合;借助企业之力,培育大学生风电类挑战杯竞赛项目,鼓励研究生带队参与,缩短企业与院校科研的距离的教学模式。
提出了让企业给出具体课题供研究生研究以及效仿国外科研机构设立科研基金,以专业教育委员会为平台,设立企业科研课题,以供各专业院校研究生研究等建议。
2、河海大学许昌副教授作了风能与动力工程人才培养与感悟的报告,从专业历程与办学实体,课程设置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成效与存在的问题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专业建设的任务重,参照少,难度大,而工作量评价没有标准;专业师资不足,并且引进难度大;年轻教师比较多,科研量还比较少;专业课程杂,学生学习的压力比较大;实践性环节,特别是实验室场地还不够;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资料还不足;原课程安排顺序和每学期的学分不合理。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在京召开苏晓;赵靓【摘要】2011年9月2日,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风能专委会)工作会议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会议由风能专委会秦海岩秘书长主持,参会的委员及代表人数50余人.会上,风能专委会贺德馨主任对风能专委会今年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下半年还要重点组织好10月北京国际风能人会、《中国风电产业地图2010》的编写、以及专题性较强的讲座和研讨会等上作.【期刊名称】《风能》【年(卷),期】2011(000)009【总页数】2页(P30-31)【作者】苏晓;赵靓【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2011年9月2日,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风能专委会)工作会议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会议由风能专委会秦海岩秘书长主持,参会的委员及代表人数50余人。
会上,风能专委会贺德馨主任对风能专委会今年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下半年还要重点组织好10月北京国际风能大会、《中国风电产业地图2010》的编写、以及专题性较强的讲座和研讨会等工作。
会上,风能专业委员会下设的总体技术组、教育工作组、风电传动技术组、风力提水技术组、叶片专业组、电控技术专业组和风电场运行维护专业组等专业工作组介绍了各组近期的工作情况,并对风能专委会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总体技术组姚兴佳组长认为:风能专业委员会下的工作组活动成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构的组织者和成员是否有非常强的愿望和专委会其他各个组织机构进行沟通、交流和学习。
在整机的人才培养上要形成一种企业联合参与的机制,使培养出来的人才真正面向企业,面向市场,面向风电研发和生产。
教育工作组田德组长认为:教育工作组的主要工作是推进中国风电人才培养,加强专业建设、加强研究生培养工作,组织全国各方面的优秀专家编写风电专业教材,要进一步加强对教育专业组的组织机构建设。
风能传动专业组宣安光组长认为:近10年来,传动专业组每年都会开展很多活动和交流,以及一些咨询活动。
6中国风能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

中国风能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贺德馨蔡丰波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2009年11月4日122009年9月26日,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务院38号文件),指出要正确把握抑制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的政策导向;并提出九条抑制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的对策措施。
引言3引言•抓住大力发展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历史机遇,把我国的风电装备制造业培育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
•严格控制风电装备产能盲目扩张,鼓励优势企业做大做强,优化产业结构,维护市场秩序。
•原则上不再核准或备案建设新的整机制造厂;严禁风电项目招标中设立要求投资者使用本地风电装备、在当地投资建设风电装备制造项目的条款;建立和完善风电装备标准、产品检测和认证体系,禁止落后技术产品和非准入企业产品进入市场。
•依托优势企业和科研院所,加强风电技术路线和海上风电技术研究,重点支持自主研发2.5兆瓦及以上风电整机和轴承、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及产业化示范,完善质量控制体系。
•积极推进风电装备产业大型化、国际化,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风电装备制造业。
4引言国家发改委正在修订《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据悉将风电整机设备列入三年停建和扩建行业,以解决风电整机设备重复建设的倾向。
5引言工信部为了落实国务院38号文件,提出如下措施:•严格控制风电装备产能盲目扩张•大力推进企业自主创新•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聚度•加快完善风电装备标准体系•建立并网型风电装备强制性认证制度•鼓励企业“走出去”•加大信息引导和组织协调引言Array 10月18日,胡锦涛在大唐东营风电场考察,提出要抓住国家大力扶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有利时机,为改善我国能源结构发挥更大作用。
胡锦涛说,中国有制造风机的能力,但我们仍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积极掌握风机制造的核心技术,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中国规模化风电场发展中的几个问题与对策

中国规模化风电场发展中的几个问题与对策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主任贺德馨在中国(酒泉)国际新能源产业博览会上的讲话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朋友们,上午好。
非常感谢2010年中国(酒泉)国际新能源产业博览会主办单位邀请我参加会议,也请允许我代表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对会议的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今天许多专家将就新能源发展做精彩演讲,我先作个发言,抛砖引玉。
这次博览会的主题是“新能源、新希望”。
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已成为全球性的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在完成这一历史使命中,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一项重要的举措。
风能是目前可再生能源中技术相对成熟,并具规模化开发利用情景的一种清洁能源。
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到现在,全球风能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风能开发利用在增加能源供应、调整能源结构、保证能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减排温室气体和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009年全球新增风电装机容量为38343MW,累计风电装机容量为158505MW,增长率连续多年超过30%,我国自颁布和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以来,风能装机容量连续多年超过100%,2009年新增装机容量为13800MW,居全球第一位,累计风电装机容量25800万千瓦,居全球第二位。
随着风电场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风电产业得到了规模化发展,有两家风电整机企业进入世界十强,风电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通过技术引进,联合研制和自主研发等方式,我国风电设备制造能力大幅提高,基本形成了整机和零部件的生产体系。
风电机组中的关键部件,本土化生产能力已达到80%以上,1.5兆瓦至3.0兆瓦兆瓦级风电机组已实现了规模化生产,3兆瓦~5兆瓦的风电机组正在研发,风电能力建设和风电人才培养也在加速进行。
我国已成为世界“风能大国”中的一员。
发展风能是我国一个长期的战略任务,在国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的2010年风能发展目标已提前实现。
开发风电,走中国自己的新能源之路——与风能专家贺德馨研究员谈中国风能的发展

放 缓解环境污染 在风能资源好 的地区 可 以作 为一种补 充能源 .缓 解那里 的能
午 后 ,我 们 来 到 广 安
门 附近 的一 幢 办 公 大
源急需和 电力短缺:另外 它也 是解决边
远地区独立供 电的重要途径。 此外 . 电 风
产 业 和 风 电 场 建 设 还 可 以提 供 就 业 机会
楼 , 到三楼 , 研 究 刚 贺
员 已微 笑 着 迎 到 了办 公 室 门外 , 并 主 动 与 记 者 亲 切 地 握 手 。 斑
白 的 头 发 ,瘦 削 的 脸
带动 当地经济发展 。 当然 . 在一个 相 当长的时期 内 . 国 我 风力发 电量 占全 国总发 电量的 比例 是很
的 《 再 生 能 源 中 长期 发展 规 划 纲要 可
《 中华人 民共 和 国可 再 生 能 源 法》 于 20年1 1 06 月 日正 式 实 施 。加 快 构 建 我 国 绿 色 能源 供 应 体 系 已成 为 能源 专 家 的 共
20- 00》 00 发展 对我 国的能源 发展 有着什 么样的 战 ( 0 4 2 2 ) 中 ,提 出 了到 2 2 年 我
3 略 定 位 ,走 出一 条 中 国特 色的 能 源 发展 储量 为 2 5 亿千瓦 ,海上可开发储量 为 组。到 2 0 年 ,1 千瓦 以下 的离网型风 05 0
亿千瓦 . 总计约 1 亿千瓦 。 0 据最近调 力发电机 组已 累计生产 3 O余万台 ,实际 之路 ? 带 着这 些 疑 问 , 我 们 采访 了世 界 7 5 我 风 能 协会 副主 席 、 中 国 可 再 生 能 源 学 会 查表 明: 国风能可开发储 量还会 增加 . 运行 1 余万 台。随着应用 范围和用电量 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 2010-03-20[基金项目] 中国工程院重点咨询项目支持[作者简介] 贺德馨(1940—),男,浙江定海市人,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风能空气动力学;E-m a i l :h d x @c w e a .o r g .c n中国风能发展战略研究贺德馨(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北京100013)[摘要] 2008年2月中国工程院启动中国能源中长期(2030、2050)发展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项目设置6个课题,根据可再生能源课题的安排,风能组的工作是在“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摸清风能资源家底,从战略的角度对风能市场、产业、技术和应用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我国风能中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技术路线、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
文章简要介绍了研究的结果。
[关键词] 可再生能源;风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中图分类号] T K 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1742(2011)06-0095-061 中国风能发展的基本形势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的热点。
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我国政府已向世界承诺到2020年实现单位国民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以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的总体目标,为此,必须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发展。
风能利用在增加能源供应、改善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减少温室气体、保护生产环境和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
经过努力,风能将与其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一起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为实施“科学、绿色、低碳能源战略”[1]做出贡献。
2010年我国风能连续保持五年快速增长,当年风电新增装机容量突破1800万k W ,总装机容量突破4400万k W,中国成了世界风能的大国。
取得这样的进步有很多原因:第一是国家的重视,特别是2005年《中国可再生能源法》的颁布和之后发布的一系列推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和法规;第二是国家制定了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规划,提出了明确的目标;第三是国家加大了对风电产业发展和风电技术进步的投入,提升了我国风电的总体水平;第四是我国的风电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社会各界对风能事业做出的贡献;第五是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快了中国风能发展的进程。
中国进入了世界风能大国,但还不是世界风能强国。
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还存在制约风能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因素,主要有风能资源精细化的评估,大规模化风电场系统的建设,风电与电网的协调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以及市场机制和管理体系的改革等。
怎样保持中国风能健康、可持续发展,从“风能大国”到“风能强国”,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是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2 中国风能发展的战略目标2.1 研究方法2.1.1 基本条件研究风能发展的战略目标,首先需要分析风能发展的基本条件。
1)风能资源条件。
2008年中国气象局对我国952011年第13卷第6期 风能资源评估的结论是:全国陆地50m高度层风能资源技术开发量为6亿~10亿k W;在离岸20k m 的50m高度层的近海海域范围内技术可开发量为1亿~2亿k W;总量约为7亿~12亿k W[2]。
2009年,中国气象局对外公布的结果是:全国陆地50m高度层达到3级(年平均风功率密度≥300W/m2)以上风能资源的潜在开发量约为23.8亿k W;我国近海(水深5~25m区域)50m高度层达到3级以上风能资源的可装机容量约为2亿k W[3]。
因此,我国风能资源储量总体上是丰富的,具有规模化开发利用的潜力。
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对全国实际可利用的风能资源进行精细化评估。
2)风电设备能力。
近年来,我国风电设备国产化程度和制造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风电产业链基本形成,零部件制造瓶颈得到明显缓解。
2010年我国风电场新装机的风电机组主要是由国内企业生产的。
从总体来看,风电设备能力能够满足我国风电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但是,还需要在技术引进的基础上,经过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提高行业整体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
3)风电并网条件。
目前,我国风能资源丰富的“三北”地区电网条件较弱,大规模、高集中、远距离、高电压的风电开发模式,给电能输送、无功和电压调节、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等方面带来许多挑战。
随着国家电网建设与风电建设的协调发展和未来智能电网和微网的应用,将会逐步得到解决。
4)风能政策保障。
2005年《可再生能源法》颁布后,又于2009年底通过了《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风能开发利用已作为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2009年,我国在风能资源丰富的甘肃、江苏、河北、内蒙古、新疆、吉林、山东等省区,已规划了8个千万千瓦级的大型风电基地,累计规划装机容量近1.5亿k W。
国家制定的风能政策和规划为我国风能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为了实现风能发展战略目标,还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发展风能的政策和规划。
2.1.2 目标预测在预测风能发展战略目标时,首先根据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目标所确定的总量来预测风电的总量。
其次,以2010年我国风能发展的现状和2020年我国已制定的风电发展规划作为参照数据,分3种情景(即高方案、中方案和低方案)预测年风电装机增长率的变化趋势,得到2020、2030年和2050年的风电装机容量和风力发电量的发展目标。
2.2 发展目标我国可再生能源的总体发展战略目标是由补充能源逐步提升到替代能源、主流能源和主导能源,根据这样的要求来考虑风能的发展目标。
2.2.1 装机容量目标在该项目研究时,中国可再生能源课题综合组和风能组就风能中、长期的发展目标分别进行了预测,另外,国内外一些专家和机构也对我国风能发展目标进行过预测。
经过综合分析,风能组提出的预测结果见表1[1]。
表1 中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发展目标T a b l e1 D e v e l o p m e n t g o a l s o f C h i n a's w i n dp o w e r t o t a l i n s t a l l e dc a p a c i t y亿k W 年份低方案中方案高方案20201.51.82.220303.03.64.420504.25.87.82.2.2 发电量目标目前我国风力发电量是按全国风力发电平均等效满负荷小时数为2000h来估算的。
国内运维好的风电场,其平均等效满负荷小时数可以达到2000h以上,但全国平均数尚低于2000h。
随着我国风电技术的进步和风电场运营水平的提高,以及参照国外风电场容量系数的统计,我国风力发电平均等效满负荷小时数应该保持在2000~2200h。
3 中国风能发展的技术路线3.1 基本原则[1,4]科学制定风能技术路线是促进风电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世界上风能发展好的国家都有一个稳定的风能发展技术路线。
在研究中国风能发展技术路线时考虑了下面的基本原则:1)21世纪是化石能源和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交替更迭的时期,要抓住机遇,尽快缩短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进入世界风能技术前沿。
2)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从解决风能发展的制约因素出发,提出关键科学技术问题、明确技术方向和制定技术发展路线。
3)既要跟踪国际风能发展趋势,又要符合中国国情,“因地制宜,综合利用”。
例如,欧洲风电并网是“分散上网,就地消纳”的模式。
中国则是“建设大基地,接入大电网”的模式;但是,随着智能电网96 中国工程科学和分布式电源系统技术的进步,会向集中式和分布式相结合的模式发展。
4)风能是一个多学科交叉性很强的科学技术领域,涵盖的技术种类多,涉及面广,有一些技术发展前景还难以完全准确判断。
风电不像核电,核电技术从热堆、快堆到聚变堆一代一代发展,每一次转化过程都是一次重大技术进步的标志。
风电机组从失速型转变为变速恒频型可以说是一次转化,但目前在变速恒频型风电机组中,双馈、直驱、半直驱以及其他新的主传动链型式都在发展,是否能完成一次转化过程,尚有待市场的检验。
因此,制定的技术路线会随着时间的推延有一定的调整。
3.2 发展方向中国风能发展近期以陆上风电为主,积极稳妥发展海上风电。
在主要发展集中式并网发电系统的同时,要重视分布式和微网发电系统的发展。
在进一步发展风电机组技术和风电场技术的同时,要加快风能应用技术的开发。
在强调风能工程技术研究的同时,要积极开展风能基础研究。
3.3 发展路线[2,5]1)2020年前要着力解决风电大规模发展的瓶颈问题,重点解决大型风电机组自主研发、风电能力建设和风电并网问题,建立完善的风电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
功率3.0~5.0M W风电机组商业化应用,陆地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基本建成。
风能在可再生能源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电源结构中具有一定的显现度。
2)2020—2030年,继续推进陆地规模化风电基地建设的同时,积极发展海上风电,5M W以上风电机组商业化应用。
全国建成与风电友好的电力系统,在发展大规模远距离跨区输电的同时,加强区域电网之间的边际互联,建设风能与其他能源组成的互补电源系统和分布式风电系统,扩大风电消纳能力,实施对风电的统一调度。
加大对大容量储能技术和风能为主的直接应用技术的研究。
风电在风资源丰富地区的电源结构中产生明显影响。
3)2030—2050年,全国风能资源得到充分开发,陆地风电由建设规模化风电基地的模式向建设分布式风电系统模式转变,海上风电由建设近海风电场向建设深海风电场转变。
10M W级风电机组商业化应用。
智能电网技术、大容量储能技术、风能应用技术、能源互补技术和新型输电技术在电力系统中趋于成熟,风能将和其他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一起成为一种主导能源。
4 中国风能发展的重点任务4.1 推进风能规模化发展为了实现风能发展战略目标,必须通过培育风能市场,促进风能技术升级,建立风能产业体系,来推进风能规模化发展。
4.1.1 促进风能技术升级近年来,世界上风电机组单机容量持续增大。
1.5~2.5M W风电机组占装机容量的80%以上,2.5M W以上风电机组占装机容量的6.5%。
5~6M W风电机组也已投入商业运行,并开始8~10M W风电机组的设计和制造。
随着风电机组单机容量向多兆瓦级方向发展,对风电机组设计和制造技术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
多兆瓦级风电机组是一个大尺寸、大柔度的多体系统,要在非定常和非均匀载荷及恶劣气候环境下运行20年甚至更长时间。
如何优化机组性能、提高机组可靠性、减轻机组重量和降低机组成本是多兆瓦级风电机组设计和制造技术必须解决的问题,特别是风电机组的可靠性设计技术和抗疲劳制造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