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 从历史地理解读上海

合集下载

地理高一必修一知识点上海

地理高一必修一知识点上海

地理高一必修一知识点上海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全球知名的国际大都市。

它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的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

本文将为您介绍地理高一必修一中关于上海的相关知识点。

一、地理位置上海地理坐标为北纬31°14′至31°53′,东经121°29′至122°20′,位于长江入海口的中上游地带。

东临东海,南界杭州湾,西与江苏、浙江接壤,北濒长江,与江苏南通市隔江相望。

总面积约为6340.5平方千米。

二、自然地理特征上海地势地貌平坦,海岸线曲折。

全市主要河流有黄浦江、苏州河、松江河等,形成了上海的独特水系。

同时,上海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

三、经济特点上海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经济发达。

它是全国重要的金融中心,拥有股票交易所、期货交易所等金融机构。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进一步提升了上海的国际影响力。

同时,上海港是中国最大的外贸口岸之一,航运业发达。

四、人文特色上海是中国最国际化的城市之一,是中国重要的文化中心。

众多的历史名胜古迹,如外滩、城隍庙、豫园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上海还拥有良好的教育资源,有着许多世界知名的大学和研究机构。

此外,上海的美食文化和悠久的民俗传统也为城市增添了独特的人文魅力。

五、城市规划与发展上海一直以城市规划和建设闻名,近年来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建设中,上海积极倡导绿色、智能、低碳的理念,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同时,上海也在城市交通建设方面不断创新,建设了一支便捷高效的公共交通体系,包括地铁、公交等,方便了市民的出行。

六、旅游资源和文化活动上海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各式风格的建筑、博物馆、艺术展览等为人们提供了多样化的旅游体验。

此外,上海也是举办各类国际体育赛事和文化活动的重要城市,包括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海文化节等,为市民和游客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

总结:上海作为中国的国际大都市,不仅在经济、金融中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也有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丰富的人文资源。

高一上海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一上海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一上海地理知识点总结高一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许多关于上海地理的知识。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1. 上海的地理位置上海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带,东临东海,毗邻江苏、浙江两省,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国际性大都市。

2. 上海的地貌特征上海的地貌特征主要包括三块地形单元:沿海浅近海区、沿海平原和长江口三角洲。

由于长期的人类活动,上海的地貌也在不断改变。

3. 上海的气候条件上海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

常年的降水分布均匀,雨量集中在梅雨季节。

4. 上海的江河湖泊上海主要有长江、黄浦江和松江,其中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流,黄浦江贯穿上海市区,成为其重要的水系。

5. 上海的城市规划上海的城市规划融合了现代化的建筑和传统文化的元素,形成独具一格的城市景观。

浦东新区的开发使得上海东部成为了现代化的商业金融中心。

6. 上海的交通网络上海的交通网络十分发达,拥有地铁、公交、出租车等多种交通方式,方便了市民和游客的出行。

此外,浦东国际机场是亚洲最繁忙的机场之一。

7. 上海的经济特点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拥有强大的外贸、金融、航运和高科技产业等。

特别是浦东新区的快速发展,使上海成为了国际性的金融和贸易中心。

8. 上海的旅游资源上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不同风格的建筑、园林、文化遗址等。

外滩、东方明珠电视塔、豫园等景点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9. 上海的环境保护上海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大力推进城市绿化和生态建设。

市区的绿化覆盖率逐年提高,大气、水质等环境指标也得到明显改善。

10. 上海的文化特色上海拥有独特的文化特色,既有本土传统文化,也有各种外来文化的融合。

戏曲、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在上海都有着丰富的表现。

通过对上述知识点的总结,我们对上海地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些知识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这座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国际都市。

让我们珍惜身边的环境,为上海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中国历史疆域漂变 上海地区的变迁

 中国历史疆域漂变 上海地区的变迁

中国历史疆域漂变上海地区的变迁中国历史疆域漂变上海地区的变迁中国历史疆域的漂变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其中涉及到许多地区的变迁。

而上海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其地区的演变更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案例。

本文将介绍上海地区的漂变,从古代到现代,展现出上海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不断发展变化的轨迹。

1. 上海的古代起源上海地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当时,上海地区是一个以捕鱼和筑驻地为生的原始部落。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部落逐渐形成聚落,并发展成为农业定居点。

2. 上海的近代变迁19世纪初,近代工业革命的冲击迅速传播到上海地区。

英国人于1843年强迫中国政府签署《南京条约》,使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并开放对外贸易。

此后不久,许多西方国家的殖民地在上海设立了租界,使这个城市成为中国最大的外国居住者和商业中心之一。

到了20世纪初,上海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经济和金融中心,许多外国公司和企业来到上海,使其成为国际大都市。

3. 上海的现代变化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成为中国的一部分,而租界则被取消。

然而,上海依然保持着其在中国的经济和文化领域的重要地位。

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出使上海成为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试验基地。

自那时以来,上海迅速发展,经历了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

4. 上海的未来展望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地位将进一步巩固。

上海将继续推进城市建设和现代化进程,并利用其地理位置和经济优势,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

同时,上海也将继续保护和传承自身的历史文化遗产,成为世界各地游客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总结:上海地区的漂变是中国历史疆域演变的一个缩影。

从古代起源到近代变迁,再到现代的发展,上海经历了世界历史的变迁,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中国未来的发展中,上海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和潜力,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中地理知识复习:为什么说上海是个有历史的城市

高中地理知识复习:为什么说上海是个有历史的城市

高中地理知识复习:为什么说上海是个有历史的城市上海是一座典型的“以商兴港、以港兴市”的城市,优越的地理位置赋予了上海无限的发展机遇。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前沿,东临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浙江两省,北接长江入海口,正是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地理位置优越。

是一个良好的江海港门。

上海市面积6 340平方千米,南北长约120千米,东西宽约100千米。

-上海滩1300多年前,就有船只载着东方的文明从这里扬帆起航,驶向世界各地。

时光荏苒,今天的上海港已跻身于世界一流的国际集装箱枢纽港之列,成为世界十大港口之一。

上海境内辖有崇明、长兴、横沙三个岛屿,其中崇明岛是我国的第三大岛屿,面积约为1 041平方千米。

上海境内除西南部有少数丘陵山脉外,全为坦荡低平的平原,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高度为4米左右,陆地地势总体呈现由东向西低微倾斜,大金山为上海境内最高点,海拔高度103米。

-上海滩上海历史悠久,五六千年前,先民们就已在这块土地。

上休养生息了。

春秋时属吴,战国时期,楚国春申君的封邑在现上海一带。

故上海别称申;4-5世纪时,松江下游一带称雇读,所以上海简称沪。

到了晋代,上海地区主要依靠渔盐之利,经济已相当发达;唐时属华亭县;宋代开始设_七海镇,南宋咸淳年间,上海已是贸易港口;元朝至元二十八年,正式建上海县,这是上海建城的开始。

到了明代,上海地区商肆酒楼林立,这时上海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东南名邑。

鸦片战争前夕,县城内有街巷63条,商店林立被称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在上海被迫开埠后的100多年里,帝国主义列强纷纷侵入上海,他们在上海竟相设立租界。

整整1个多世纪上海成了外国侵略者冒险家的乐园;1927年北伐军占领上海,7月南京国民政府宣布成立上海特别市市政府;1930年,上海特别市市政府改组为上海市政府;1933年,上海县迁治于北桥镇;1942年英美政府决定放弃租界,翌年I月签字;1949年5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为直辖市。

上海高一历史知识点

上海高一历史知识点

上海高一历史知识点上海是我国经济、金融、商贸中心以及科技创新中心,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作为历史学科的一部分,高一历史课程也会对上海的历史进行探讨与研究。

以下将从不同角度介绍上海的历史知识点。

一、上海的开埠与外商租界19世纪中叶,由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上海成为中国最早的一批开埠城市之一。

上海的开埠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也使上海成为了国际贸易的重要枢纽。

在外商租界方面,上海曾有英法租界、美租界、日租界等,这些租界给上海带来了西方风情与文化,也对上海的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旧上海的租界文化在20世纪上半叶,上海租界发展迅猛,经济繁荣。

旧上海的租界文化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充分展现。

上海成为了知名的城市风光画派的发源地,以花鸟画与山水画为主题的作品代表了当时上海社会的繁荣。

同时,上海还出现了许多剧院、舞厅以及咖啡馆等文化娱乐场所,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也在这一时期在上海留下了许多精彩的作品。

三、上海文艺复兴运动20世纪30年代,上海成为了中国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

在这个时期,许多文学、艺术家纷纷来到上海,创造了大量具有时代特色的文艺作品。

著名的文化团体“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他们致力于以文艺创作推动社会变革。

同时,上海还诞生了不少著名的文化人物,如郁达夫、茅盾等,他们的作品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抗战时期的上海在抗日战争期间,上海成为了中国反对外侵的主要战场之一。

抗战时期的上海战火连天,城市遭受了严重破坏。

同时,上海也成为了难民的庇护所,许多中国人逃离战乱来到上海,使得上海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阵地。

在这个时期,上海还成立了许多文化团体与学术机构,为中国的文化复兴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改革开放与上海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上海成为了中国经济改革的试验田,也成为了对外开放的窗口。

上海的改革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资本和技术,城市飞速发展。

上海的浦东新区成为了改革开放的象征,也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

上海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乡土知识

上海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乡土知识

上海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乡土知识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独特地理位置、强大经济实力、多元文化和丰富乡土知识的城市。

历史:上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当时这个地区是渔村和农田的聚集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上海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上海成为中国最大的商业和金融中心之一,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和投资者。

上海还是中国共产党的发源地之一,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运动在这里发生。

地理:上海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东临东海,西濒长江。

它的地理位置使得上海成为一个重要的国际贸易港口。

上海的地形相对平坦,主要由黄浦江、苏州河和杨浦江等水道划分成多个区域。

上海还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美丽的风景,如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外滩和豫园等。

经济:上海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港口城市之一。

上海的经济实力主要来自于其发达的金融、贸易、制造和服务业。

许多国际知名企业在上海设有总部或分支机构。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进一步促进了上海的经济发展。

上海还是中国的金融中心之一,拥有许多银行、证券交易所和金融机构。

文化:上海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城市,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元素。

上海的文化场所众多,如上海博物馆、上海大剧院和上海音乐厅等。

上海还有许多著名的文化节庆活动,如上海国际艺术节和上海电影节。

上海的文化产业也非常发达,包括电影、音乐、戏剧和时尚等领域。

乡土知识:上海的乡土知识包括上海的传统建筑、传统手工艺、传统节日和民俗习惯等。

上海的传统建筑风格以园林建筑和石库门建筑为主,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上海还有许多传统手工艺,如刺绣、剪纸和陶瓷等。

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和中秋节在上海也有独特的庆祝方式。

总结: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独特的地理位置、强大的经济实力、多元的文化和丰富的乡土知识。

它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机遇的城市,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

高中地理图说天下 上海地名漫话素材

高中地理图说天下 上海地名漫话素材

上海地名漫话“上海”的沿革与别称上海是我国最大最繁华的城市之一,也是闻名世界的大城市。

可在远古时期,这里却是一片汪洋大海。

后由于泥沙沉积逐渐变成了沙滩,最后成了一块新生陆地。

春秋时期,吴王曾在此建了一个馆舍,取名“华亭”。

战国时,这里是楚国贵族黄歇的封地。

三国时,东吴孙权在这里建起了水师基地,那时这里还是一个无名的小村落。

到了唐朝,当时的吴郡(今苏州)太守赵居贞上奏,割昆山南境、嘉兴东境和海盐北境设置华亭县(即今上海松江区)。

那个无名小村落也有了华亭海的名称。

这应是上海最早的名称。

到了宋朝,这里的经济得到发展,成了国内外贸易的集散地。

南宋咸淳元年即公元1265年,开始在这里建镇。

那时,吴淞江,即今苏州河,南岸有两条支流,一条称上海浦,一条称下海浦。

建镇的治所在上海浦附近,故取镇名为上海镇。

这就是上海地名的来历。

元朝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即1292年,设上海县。

1927年改为上海特别市。

1949年**成立后改为**直辖市。

上海的简称“沪”和“申”也是有来历的。

先说“沪”。

“沪”原是一种捕鱼工具,是用竹子编成的。

当地人民将此工具插入江海中,潮来沉没,潮退露出。

鱼随潮而来,退潮时便被沪拦住。

古时称呈喇叭形向外扩张的水道为“渎”。

而当时上海所在淞江口处正是喇叭形的海湾。

所以,人们便将到处插有“沪”的、又被称作“渎”的淞江口一带称为“沪渎”,这一带正是上海所在地。

所以,“沪”也成了上海的代称。

说起上海“申”的简称,它与战国时期受封于这里的楚国贵族黄歇有关。

黄歇是战国著名的“四公子”之一,号春申君。

他与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齐名。

当时的黄浦江还是一条无名之河,河中由于泥沙淤积,河床过高,常常泛滥。

黄歇带领百姓进行开浚,疏通了河道,筑起了堤坝,使这条河造福于百姓。

人们为了怀念他,不仅为他建了庙宇,还将这条河改称为春申江,简称申江。

后来,人们便以“申”代称上海。

所以,上海“申”之简称,是对黄歇造福上海百姓的纪念。

高考地理上海知识点

高考地理上海知识点

高考地理上海知识点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金融、商业中心,也是高考地理科目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掌握上海的地理特点和经济发展情况,对于考生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文将从上海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以及城市规划等方面来介绍上海的相关知识。

上海坐落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它位于长江入海口的黄海沿岸,东临东海,北濒长江。

这个位置不仅对于上海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上海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

自然地理条件是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上海的地理条件独特而优越。

首先,上海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冬季温和,夏季炎热多雨。

其次,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这个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地资源,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另外,长江入海口的地理位置也使得上海成为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便于海上贸易与国际合作。

上海的经济发展是全国乃至全球闻名的。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全球重要的经济、金融中心之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上海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引擎。

上海的经济发展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金融服务业、商贸物流业以及科技创新等领域。

特别是浦东新区的建设以及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为上海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与平台。

城市规划是上海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上海以其独特的城市景观而闻名于世。

城市规划不仅关乎城市的布局和建设,也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上海积极倡导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理念,通过高楼大厦、现代化建筑、公园绿地等方式,使得上海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

此外,上海还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努力解决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问题,为居民提供更好的居住和生活环境。

总而言之,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其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条件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通过城市规划的不断创新和推进,上海在经济、科技创新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对于考生而言,掌握上海的地理知识,不仅是应对高考地理科目的要求,更是了解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案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题:从历史地理解读上海一、上海的前世今生今天我要从历史地理的角度认识和解读上海,上海这座城市往往被人称为魔都、上海滩,有很多说法。

以前有一个说法,说是上海是一个小渔村一下子成了大上海,这些年我们往往强调上海文化的悠久,有六千年历史,好像有些矛盾,有人问我上海到底历史多久?为什么讲历史地理?历史地理就是历史时期的地理,就是过去的地理。

你要了解上海,光知道今天的地理不行,比如我们看崇明岛,在明朝的时候崇明岛还没有这个样子,它不是连起来的。

比如我们到金山那一带,有大金山、小金山,他们好像在海上,但是在宋朝是连在一起的,金山泉水不错,文人跑到那里泡茶喝茶、写诗,今天都走不过去,都在海上,所以我们需要看上海历史地理是怎么发展成今天的。

还有,我们讲上海,有些提法不一致,其实我们要认清楚,上海这个名称代表了不同阶段的历史,我们往往把这个名称混淆了。

比如说上海市,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直辖市,它的范围就包括上海的市区和整个上海所有的县——以前有县,包括崇明县,现在都改为区了,就这么六千平方公里的范围。

如果说上海这座城市,一般就指市区了。

上面提到一个说法,上海有六千年历史,不是指这个城市有六千年历史,而是在上海六千平方公里范围里面发现六千年前的文化遗址。

至于上海主要的城区,不要说六千年,恐怕三千年前还是一片汪洋。

这么多地理条件,哪些条件对上海影响最大?我先讲一讲自然条件方面的,从自然地理角度说,上海是一块既古老又年轻的土地,为什么算年轻?上海因为处在长江入海的地方,我们知道东海的潮水是每天有涨落的,涨潮的时候就把泥沙顶住了,退潮虽然带走一部分泥沙,但是顶的过程当中在长江口沉淀了,所以历年来长江下面的泥沙相当大一部分就在长江口沉淀下来,所以上海到现在为止理论上讲每天还在扩大。

当年造浦东机场的时候,原来设计的跑道比较偏里面,后来华东师大河口海岸研究所专家去看、论证了,觉得根据它泥沙堆积情况,跑道还可以往外走,光这一项会节省好几亿。

今天上海这片陆地大多数地方都是以往两千多年时间之内形成的,这跟上海悠久历史矛盾不矛盾?不矛盾的!因为上海有两部分构成,而且很明显。

在今天的松江、青浦,还有嘉定,明显有一道山冈,叫冈身,那里明显比东面高一点,根据考古发现分析,说明这里是天然形成的一道海平线。

也就是说,冈身西面一片至少七千年前形成土地,而冈身以东是以后慢慢形成的。

“上海”哪里来的?上海最早的时候就在黄浦江支流旁边,当时上海这一带把河叫成浦,黄浦江就等于叫黄江江,叫惯了没有办法。

最早在上海浦附近出现了一个居民点,我们知道居民点一般都靠着河,用水比较方便,以后人口越来越多了,人多了以后要起一个名称。

因为在上海浦边上,所以就叫上海。

尽管附近有一个小河叫下海浦,但是最终使用的名字叫上海。

这个浦怎么会成为今天的上海?大概是因为交通条件比较好,另外这一带的人比较吃苦耐劳,同样的土地他们可能开发得比较好,所以到了宋朝的时候,政府在上海居民点设立一个衙门,叫上海务。

上海务干什么?是收酒税的。

这就说明上海地方那时已经可以收到比较多的酒税,至少养得起这个衙门了。

怎么会这个地方收的酒税比较多,现在找不到具体资料,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带商品粮比较多,有足够的粮食用来酿酒;第二个可能是酒的集散地,外地酒到这里交易,政府才可以收税。

不管什么原因,说明上海这个地方经济比较发达,果然宋朝末年就出现上海镇,我们知道到了唐宋以后,一般是叫村、乡,叫镇就是县里派驻的机构。

南宋末年出现上海镇,元朝的时候就建县了。

上海地区在开埠之前是江苏省、松江府所属的一个县。

鸦片战争以后,清朝开放五个口岸通商,上海是其中一个。

那么怎么开发?英国就派人到上海来,最后跟上海道台谈判。

上海道台我们用得很多,其实上海道台真正的名称不叫上海道台,叫分巡苏松常太兵备道,巡逻的范围包括苏州府、松江府、常州府再加上太仓州,后来常驻上海,叫习惯了,就叫上海道。

中英双方就签订了一个《土地章程》,章程规定上海划出一块土地出来,在城外,租给英国人,一亩地一年收1500个铜钱,英国人交租,但是这块地方不允许中国人买地造房子,这样就叫作租界了,这个就是英租界。

英租界出来以后,法国人要求也划一个地方,于是有了法租界。

英租界就在黄浦江、苏州河交界处这一带,最好的地方,法租界就是英租界与上海县城中间,就是今天淮海路一带。

等着美国人来了,美国人主张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到他租的时候苏州河以南的地方已经没有了,就租了苏州河以北,从今天西藏路往东,那么就包括虹口、杨浦这些地方。

这块地方比较大,但是当时空地多,美国人觉得比较荒,但是英国英租界已经繁荣、发达起来,英国人觉得土地不够,这样两方商量,干脆把英租界和美租界合并,就叫做公共租界。

有人问上海有没有日租界,没有的,很多人弄不明白,觉得虹口这里有日租界,其实并没有。

日本人集中在虹口四川路这一带活动,建了神社,日本浪人也到这里活动,给人印象是日本租界,后来司令部也建在四川路,人家就认为这是日本租界,其实是没有的。

应该承认上海这座现代化的城市主要是在租界上发展起来的,不是上海县城自己扩展起来的。

而且应该承认一直到改革开放初,上海的城市主要部分还是原来租界的部分,现在讲的城市这些地方,包括浦东。

以前我们到浦东还需要摆渡过去,就等于到乡下。

上海县城当时归江苏省,租界外面就是江苏省的,到1927年北伐战争胜利,国民政府成立,就宣布在上海建立上海特别市,这样才有了上海市这个名称。

应该承认国民政府建立上海市政府,马上就想到上海不能老是依靠外国人发展,所以就开始制定大上海计划,又叫新上海计划。

租界外面只有闸北这些地方相对来讲比较落后,上海市既然建市,那么市政放在哪里?就在江湾五角场附近。

市政府建在哪里?就是现在上海体育学院礼堂,很漂亮,表面是琉璃瓦,内部都是西式的。

周围所有的马路都按照规定建,马路的名字都根据“民国市政府”排列的,所以你看,我们复旦那一带东西向都叫政,南北向都叫国,还有一部分路叫市,还有叫民。

而且建了很多新的建筑,比如江湾体育场,还有博物馆,这个图纸现在还在,建了整整十年,到1937年被迫停下来,还建了自己的火车站,码头也建了。

抗战胜利后这些设计师继续编图纸,一直到上海解放才把这个图纸交给陈毅市长。

二、上海的区位优势上海有一个值得大家注意的地理条件,就是上海的区位优势,这个也是独一无二,属于江海之会、南北之中。

“江海之会”这个条件不光上海有,但上海这个条件世界上独一无二,哪一个江?长江。

哪个海?太平洋、东海。

长江六千三百公里,世界第三,但是从它的对经济文化社会影响来讲,是独一无二的。

至少到秦朝,四川盆地已经得到了开发,然后下来一直是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到了唐朝后期长江流域已经很发达,到现在也是人口聚集最多的地区。

可以说,整个长江流域都是上海一个重要的腹地。

这么大一块地方,中国其他地方有没有?世界其他地方有没有?没有!同时,上海又处在中国这个地图南北之中,你到北方,到大连、天津,往往冬天的时候有些港口还结冰,而且那里没有这么大的腹地,往南,往广州太偏南了,今年三个台风都到哪里去了。

对外联系从上海这里出发,这个条件是没有办法改变的!所以近代上海的繁荣很多就建立在长江流域,比如说以前中国出口最大的地方,就是上海。

不是上海本地产的,就是长江流域来的。

以前上海有两样东西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地位,一个是桐油,油桐树结的籽榨出油,当时还没有化学人工合成的东西,全世界船上防腐蚀的涂料,防腐剂主要是用中国产的桐油来制造的。

中国桐油几乎全部是从上海出口,尽管产地是长江流域的山区,所以历史上有桐油借款。

跟外国人借的钱拿什么作担保?就拿中国桐油出口,放心,因为这个桐油肯定会卖掉。

还有一样东西,猪鬃,就是猪脖子上的毛,用这个做刷子。

其实猪鬃都是四川、湖南这些地方产的,四川是猪鬃的大产地,最早猪鬃大王都在四川,因为出口都聚集到上海来了。

就像大家了解的,现在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有人讲苏州河是母亲河,如果一定要讲谁最早,苏州河比较早。

苏州河古代叫松江、吴淞江,这才是上海比较早的一条河道。

到了近代,西方人来了,他们发现这里坐船可以一直开到苏州,就叫苏州河,这是外国人叫起来的。

怎么叫苏州河呢?其实它就是松江,吴淞江,外国人叫苏州河,中国人也跟着叫出来。

松江原来是上海这一带最大的河流,曾经有十几里宽,但是因为这个河的上游是太湖,从太湖流出来然后入海的,太湖水总的来讲是比较清的,但是太湖上面也有山。

到了发大水的时候,也会夹带着泥沙过来,而且这条河到上海,到了平原地方水就流得很慢,这样泥沙慢慢积累起来,这条河就从原来十几里宽,最后变成比较窄的河。

一旦河道变窄,问题就来了,太湖发水的时候,宣泄下来容纳不了就泛滥了,所以到了明朝的时候,吴淞江的水灾经常发生,所以一些官员就派来治理吴淞江,其中一个清官海瑞也曾经治理吴淞江。

怎么治理?无非是造坝,拓宽也不可能,这里周围都已经是粮田,最后想了一个办法,在这条河流下游另外造一个出海口,这样就跟黄浦接通,果然因为从黄浦今天外滩这个地方跟苏州河碰头以后,水就分在了外滩那里,河道冲一下,比较宽、比较顺畅,从今天外滩一直到浦东,原来苏州河就没有,这样就变成了黄浦江为主、苏州河为次了,苏州河成了它的支流了,原来是倒过来,黄浦进吴淞江,再出去。

黄浦江和苏州河对上海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大家知道我们一直讲上海是海港,其实上海不是海港,上海是河港,上海到现在有了洋山,有了外高桥,才成了海港,因为上海码头本来都在这里。

这种情况有什么好处?比较安全,如果真正靠着海,风浪来的时候也不行的,而且真正靠着海还需要人工建码头,但是本来靠着黄浦江建码头比较容易,你看碰到台风到黄浦江边上比较安全了,因为那个时候船比较小。

还有一个,与公路运输、铁路运输相比,水运最便宜,黄浦江提供一个出海口,通过水路可以方便联系到浙江的杭嘉湖,联系到江苏的苏松泰常。

所以以前这一带的人,很多人家里从门口的河坐上船,就可以通过黄浦江从苏州到上海来。

记得1956年我第一次到上海来,就是从家乡嘉兴镇码头,天亮就到黄浦江,开到苏州河,来到上海。

我们看上海的发展,离不开这几个条件:第一,靠海,对外联系方便;第二,黄浦江、苏州河构成了很发达的水系,第三,占据有利的区位优势,处在南北之中,江海之会。

要是没有这些条件,可能就没有今天的上海。

三、人口融合:租界与移民刚才大致讲是自然方面,接下来讲讲人文方面。

上海现代城市的来源,一个是租界,一个是租界里的人,就是移民。

租界这个因素以前只看到侵略,中国人受屈辱这一面,这一点否定不了。

租界毕竟是中国人被迫开放的,对国家、对民族来讲的确是耻辱,这个是否定不了的。

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它客观上起的作用主要还是积极的。

这矛盾不矛盾?不矛盾的,因为外国人它开租界,就是为了控制中国,他也希望这个租界得到发展,这样才对他有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