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作业答案
北京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网课答案

北京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网课答案1.行政区划产生的原因主要是() *A.中央集权制的建立(正确答案)B.世袭制的需要C.城市的出现D.分封制的解体(正确答案)E.地方自治的需要2.下列因素中,哪两种较能体现地域文化的特点:() *A.方言(正确答案)B.富裕程度C.科举D.官衙E.信仰(正确答案)3.使用无人机,可以拍到:() *A.掩埋在地下的古代墓葬B.古城遗址的轮廓(正确答案)C.地下的古河道D.建筑物的鸟瞰图(正确答案)4.古代的交通枢纽一般是在:() *A.水路陆路交汇处(正确答案)B.铁路旁C.公路与铁路相交处D.水路交汇处(正确答案)E.不同的陆路交汇处(正确答案)5.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应该:() *A.掌握地理学原理(正确答案)B.多看文献资料(正确答案)C.多作实地考察(正确答案)D.关注新技术(正确答案)E.出国旅行6.历史上移民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A.有利于民族融合(正确答案)B.提高人口素质(正确答案)C.使人口分布更加合理(正确答案)D.有利于地区开发(正确答案)E.有利于对外传播文化7.外来作物是指:() *A.不适合在中国栽种的B.在中国无法培养种子的C.专门用于出口的D.原产地不在中国的(正确答案)E.刚从外国引种的(正确答案)8.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主要的条件是:() *A.保持共同的血统B.形成共同的文化(正确答案)C.共同生活(正确答案)D.承认同一祖先(正确答案)E.使用同样的方言9.大运河沟通了哪些水系:() *A.辽河海河黄河B.海河黄河淮河(正确答案)C.湘江漓江珠江D.黄河淮河长江(正确答案)E.淮河长江钱塘江(正确答案)10.以下哪些不是早期城市形成的必要条件:() *A.风水(正确答案)B.防卫功能C.祭祀功能D.人口聚集E.水运(正确答案)11.京杭运河沟通了下列哪几大水系?() *A.淮河(正确答案)B.珠江C.海河(正确答案)D.钱塘江(正确答案)E.长江(正确答案)F.黄河(正确答案)12.县的上一级政区可能是:() *B.府(正确答案)C.省(正确答案)D.朝廷E.郡(正确答案)13.近代的新兴城市集中在:() *A.沿大运河B.沿海(正确答案)C.沿长江(正确答案)D.沿长城E.沿边疆14.黄河易改道的原因是:() *A.黄河较长B.下游相对平坦(正确答案)C.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正确答案)D.中游黄土高原降水集中(正确答案)15.“车同轨”的意义是:() *A.统一全国道路的长度B.统一全国的交通工具的式样C.统一全国车辆的载重量D.减少因道路宽度不一造成的不便和浪费(正确答案)E.统一全国道路的宽度(正确答案)16.下列不属于七大古都的是:() *B.开封C.郑州(正确答案)D.济南(正确答案)E.北京17.下面哪本书的内容与历史地理知识无关:() *A.《唐诗三百首》B.《三国志》C.《平凡的世界》(正确答案)D.《西游记》(正确答案)E.《史记》18.下列不能作为宋朝不属统一时期原因的是:() *A.宋朝统一的时间太短(正确答案)B.宋朝的疆域太小(正确答案)C.在中国范围内长期存在着多个不同政权D.宋朝国力衰弱(正确答案)19.元帝国建立前,在中国范围内分成七个部分,下列不属于这七个部分的是() *A.四川盆地(正确答案)B.蒙古高原诸部C.朝鲜半岛(正确答案)D.南宋E.金F.西夏20.古代的水利设施对农业生产的积极作用:() *A.增加了农业生产用水(正确答案)B.提供自流灌溉(正确答案)C.加快排除内涝(正确答案)D.便于粮食储存E.增加土地肥力21.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排除题,选出错误的答案)学习历史地理有利于:()[单选题] *A.了解世界的资源分布(正确答案)B.正确理解人地关系C.理解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地理环境D.了解丝绸之路的地理状况22.客家人属于哪个民族?() [单选题] *A.土家族B.京族C.苗族D.汉族(正确答案)E.畲族23.为什么科举录取人数不能代表一个政区的文化水平?() [单选题] *A.一个政区科举的名额是固定的(正确答案)B.科举录取的标准不统一C.考科举不受户籍所在地的限制D.文化水平高的人不一定能考上科举E.科举考试作弊严重24.铁器在哪个时代开始大量使用?() [单选题] *A.汉朝B.秦朝C.春秋战国(正确答案)D.周朝25.公元初的西汉末年大约有多少人口?() [单选题] *A.1亿B.2亿C.6000万(正确答案)D.9000万E.3000万26.中国建都时间最长的城市是:() [单选题] *A.西安(正确答案)B.南京C.北京D.洛阳27.如何学习历史地理?() [单选题] *A.多查今天的大比例尺地图B.熟悉当代史C.运用地理学的原理(正确答案)D.参加考古发掘28.10世纪中国北方哪个民族建立了辽国?() [单选题] *A.契丹(正确答案)B.夫余C.匈奴D.女真29.说中国的领土像一张秋海棠叶子,是指哪一阶段?() [单选题] *A.安史之乱前的唐朝B.秦始皇建立秦朝C.未承认外蒙古独立前的中华民国(正确答案)D.鸦片战争前的清朝E.元朝30.与齐鲁文化对应的省区是:() [单选题] *A.江苏B.广东C.山东(正确答案)D.陕西E.湖北31.今天的西藏在元时属()管辖。
中国历史地理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

中国古代城市选址与都城平面布局1.从聚落到城市的发展历程,起关键作用的在于以下两方面原因:________________。
A:人口与经济发展水平B:商业与农业C:农业生产与水资源D:农业生产与交通道路答案:D2.唐长城修建完成后,又在城市北部修建了大明宫,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A:这样使长安城更壮观。
B:长安城原宫城所在地,地势低洼,因此选择了地势高的龙首原修建了大明宫作为新的宫城。
C:因为保卫长安城的禁军在北面,新修建的大明宫更安全。
D:政治需要答案:B3.中国古代城市中实行的里坊制,从________________彻底废除。
A:汉代B:北宋C:明代D:唐代答案:B4.古人经常称南京城具有“虎踞龙盘”之势,那么“虎踞龙盘”的地理形势与________________有关。
A:钟山B:秦淮河C:玄武湖D:淮河答案:A5.北京城“凸”字形的城市形态形成于________________。
A:清朝B:明代中晚期C:元代D:明代答案:B北方移民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技术贡献1.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发生在_①_时期,北方人南迁为南方增加了②_,也带来了北方人种植水稻的_③_____,为水稻_④__做出重要贡献。
A:①明朝② 劳动力③施肥技术④ 排水技术B:①唐朝② 劳动力③ 除草技术④ 施肥技术C:①宋朝② 劳动力③ 灌溉技术④ 播种技术D:①唐宋时期② 劳动力③移栽技术④ 插秧技术答案:D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所在地区位于___________。
A:江浙一带B:太湖平原与长江三角洲地带C:江南地区D:闽浙地区答案:B3.冬小麦属于_①_作物,这一生长期对于南方实现_②____发挥了重要作用。
A:①越冬②稻麦一年两熟B:①春播②稻麦一年两熟C:①夏播②双季稻D:①越冬② 稻麦两年三熟答案:A4.中国历史时期南方一年两熟制,主要实行稻麦轮作A:错B:对答案:B5.中国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移向江南是对亚热带水乡农业全面开发过程,北方南下移民参与所有农业活动的同时,并成为水稻插秧与稻麦复种两项技术的携带者与推广者,这两项技术结束了江南地区火耕水耨的粗放农业,并将土地利用率从___________提升至___________,又提升至___________。
中国历史地理(山东联盟)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泰山学院

第一章测试1.下面哪一个题目不属于历史地理研究的范围A:九朝古都的今昔B:重访千年古城C:五百年来山东的气候变迁D:泰安沿革答案:B2.历史地图的主要特点是A:古今对照B:显示的是过去的地理要素C:年代悠久D:附有历史资料答案:B3.关于中国的历史地理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历史文献延续时间长B:历史文献保存情况不好C:历史文献覆盖范围广D:历史文献记录内容丰富答案:B4.孔子说“礼失求诸野”,这里的“诸野”可以理解为A:方言文化B:地域文化C:传统文化D:民间信仰答案:B5.地域文化的前提是()。
A:该区域文化明显比周围区域的文化更先进B:该区域文化明显比周围区域的文化更具影响力C:该区域文化历史明显比周围区域的文化历史更悠久D:该区域的文化和周围区域文化有明显的差异答案:D第二章测试1.是中国传统沿革地理学集大成者,著有《历代舆地图》。
A:杨守敬B:顾祖禹C:魏源D:朱祖熹答案:A2.开始,整个东亚地区都进入到低温气候,气温比现在低1.8℃。
A:18B:8C:12D:5答案:C3.公元前1100年左右为近5000年来第一个,持续时间达200年。
A:干湿交替期B:寒冷期C:温暖期D:其余选项均错答案:B4.明清小冰期,又称,由于地方志的兴起,对灾害气象的关注和记载比以往世代更多。
A:灾害期B:方志期C:其余均正确D:小冰期答案:B5.第四纪又被称为,到距今1万年左右的全新世时期,人类开始进入农业文明。
A:燕山期B:恐龙期C:灵生代D:冰河期答案:C6.在《古地理学》中,提出,更新世早期中国气候已经明显分成三个动态大区:东部季风区、内陆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
A:李四光B:周延儒C:竺可桢D:胡焕庸答案:B7.在中,我国气候普遍寒冷,代表寒冷气候的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遗体在东北和华北等地大量发现。
A:庐山冰期B:大姑冰期C:大理冰期D:鄱阳冰期答案:C8.汉武帝时已经将农牧分界线推至以北地区,并在东汉时期形成农牧杂处的过渡带。
中国历史地理试题(含答案)

中国历史地理试题一填充题(30分)1,我国正史中第一部有地理志的是(《汉书·地理志》)第一部有河渠志的是(史记)2,(唐)李吉甫所撰( 元和郡县图志)和(宋)乐史所撰(太平寰宇记),是我国古代两部地理名著3,东晋时都城( 建康),即今南京市,南宋时都城(临安),即今(杭州)4,隋炀帝开大运河中,沟通黄河淮河的名(通济渠),贯穿河北平原的称(永济渠)5,今西藏地区唐时称(吐蕃),元时属中央(宣政院)管辖1.《水经注》的作者是(北魏)朝的(郦道元)2.《华阳国志》的作者是(东晋)朝的(常璩)3.齐召南是(清)朝人,他的地理学的代表作是(水道提纲)4.唐朝的东京指今(洛阳),西京指今(长安)宋朝的东京指今(开封府),西京指今(河南府)5.明代的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迄(山海)关6.自战国秦汉以来,我国北部蒙古高原上先后居统治地位的民族为匈奴、鲜卑、突厥、回鹘、蒙古7.北魏是( 鲜卑)族建立的政权,辽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权.8.中国历史时期筑城思想在《周礼~考工记》有充分的体现9..根据《周礼》中国古代的都城一般都分为三重,皇城、宫城、京城二.填空题⒈历史地理学是一门介于历史学和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2灵渠(兴安运河)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命史禄修建而成的岭南最早的人工运河。
⒋夏王朝所统治的范围主要包括以国都为中心的的直接统治区和以方国为主干的地方政区单元。
⒌东晋时期普遍实行的两种地方政区制度是侨州郡和实州郡⒎耧车最早出现于西汉朝。
⒏水排是东汉时期的杜诗发明的,它是当时冶铁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
⒐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曾派卫温和诸葛直到夷洲(即今台湾)。
⒑“松郡棉布,衣被天下”指的是元代松江府的纺织业。
⒒明代长江三角洲一带的苏州和松江是全国棉纺织业的中心。
⒓市舶司最早是在唐代设置的。
⒕汉书是我国正史地理志中第一部以疆域、政区为纲的地理名著,它的作者是班固。
⒖华阳国志是东晋时常璩的所撰写的一部我国现存最早而又最完整的区域性地方志。
福建师范大学18年3月课程考试《中国历史地理》作业考核试题答案.docx

名词解释1、屮国历史地理学中国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中国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地理环境的变化、发展是受人的活动的影响的,因此,我们研究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时,必须研究地理环境与人的活动之间的关系。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时间界限为,从旧石器时代到现代地理学的时间上限。
2、徐霞客游记共10卷,明代旅游地理学家徐霞客所写。
木书揭示了我国西南地区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是我国古代游记地理书的代表。
其他的此类著作还有《穆天子传》、《岭外代答》、《长春真人西游记》、《西洋蕃国志》等。
3、禹贡学会禹贡学会,由顾颉刚和谭其曝发起,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学者研究历史地理的群众性学术团体。
4、羁縻州是指古代朝廷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所置之州。
以情况特殊,因其俗以为治,有别于一般州县。
相当于现在的自治区。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羁縻地并非都是少民,果敢杨姓土司和大砌稳段姓土司全都是汉人。
问答题1、秦汉至明清行政区划演变的情况。
答:(-)秦、汉时期:郡县制时期从秦始皇统一中国,正式确立郡县制为全国统一的行政区划,到魏晋时期实施州制行政区划制度,郡县制经历了秦、汉四百多年。
《汉书•地理志》云:“秦京师为内史,分天下作三十六郡。
”内史,领京畿诸县,不在36郡内。
即陇西、北地、上郡、汉中、蜀郡、巴郡、邯郸、巨鹿、太原、上党、雁门、代郡、云中、河东、东郡、砺郡、三川、颍川、南郡、黔中、南阳、长沙、楚郡、九江、泗水、薛郡、东海、会稽、齐郡、琅邪、广阳、渔阳、上谷、右北平、辽西、辽东,为始皇二十六年所置36郡。
(二)魏晋南北朝、隋吋期:州制吋期西汉末年王莽专权,企图实现《尧典》中所谓“肇十有二州”的古制。
三国时曹操“挟天子以令天下”,改汉十三州为九州。
不久,魏文帝曹丕又改为十二州。
置有司隶、豫、兖、青、徐、雍、凉、冀、并、幽、荆(汉荆州北部)、扬(汉扬州北部)。
三国时共有州17 (其中荆、扬各有二州),郡167,县1206。
西晋全国共有州21,统郡、国173,县1232o隋设郡为190,县1255。
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章节测试答案绪论1、中国历史时期的疆域包括:A.领海B.领空C.具有主权的岛屿D.大陆疆土答案: 大陆疆土2、历史时期中国的版图是以明朝的疆域和版图为基础的。
A.对B.错答案: 错3、罗塞塔碑上有以下哪几种文字:A.拉丁文B.古希腊文C.古埃及文D.阿拉伯文答案: 古希腊文,古埃及文4、历史上的中国,是一个文化之地,代表的空间是中间之地。
A.对B.错答案: 对5、20世纪30年代顾颉刚先生创办了①___与_②___,成为现代历史地理专业的开端。
A.①地理学会②地理学报B.①禹贡学会②《禹贡》半月刊C.①禹贡学会②地学杂志D.①地理学会②地理研究答案: ①禹贡学会②《禹贡》半月刊6、侯仁之先生认为历史地理研究___的地理。
A.今天、明天B.现在C.昨天、前天D.未来答案: 昨天、前天第一章1、疆域是在历史进程中,经过多次境域伸缩与多民族融合形成的政治领属空间A.对B.错答案: 对2、法国人儒勒·格鲁塞在他的名著《草原帝国》中清楚地指出:“乾隆皇帝对伊犁河流域和喀什葛尔的吞并,标志着实现了中国自班超时代以来的十八个世纪中实行的亚洲政策所追随的目标,既定居民族对游牧民族,农耕地区对草原的还击。
A.对B.错答案: 对3、中国疆域变迁的历史进程中,无论疆土局限在农耕区之内,还是迈出农牧交错带向非农业区域延伸,民族之间的交融始终贯穿其中,因此疆域既是历史产物,也是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果,并非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功绩A.对B.错答案: 对4、“中国”一词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代表,从1689年A.中俄《北京条约》开始B.中俄《尼布楚条约》开始C.中俄《瑷珲条约》开始答案: 中俄《尼布楚条约》开始5、“中国”两字最早出现在____中A.《尼布楚条约》B.《禹贡》C.何尊D.甲骨文答案: 何尊6、①_不仅仅是一条自然界限,也是一条人类生产方式的界限,这条界限以东以南以②_为主,这条界限以西以北以_③__为主。
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章节测试题【完整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章节测试题【完整答案】2020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章节测试答案绪论1、【单选题】 (17分)中国历史时期的疆域包括:(大陆疆土 )2、【判断题】 (16分)历史时期中国的版图是以明朝的疆域和版图为基础的。
(错)3、【多选题】 (17分)罗塞塔碑上有以下哪几种文字:(古埃及文;古希腊文)4、【判断题】 (16分)历史上的中国,是一个文化之地,代表的空间是中间之地。
(对) 5、【单选题】 (17分)20世纪30年代顾颉刚先生创办了①(禹贡学会 )与②(《禹贡》半月刊),成为现代历史地理专业的开端。
6、【单选题】 (17分)侯仁之先生认为历史地理研究(昨天、前天)的地理。
第一章1、【判断题】 (10分)疆域是在历史进程中,经过多次境域伸缩与多民族融合形成的政治领属空间。
( 对)2、【判断题】 (10分)法国人儒勒▪格鲁塞在他的名著《草原帝国》中清楚地指出:“乾隆皇帝对伊犁河流域和喀什葛尔的吞并,标志着实现了中国自班超时代以来的十八个世纪中实行的亚洲政策所追随的目标,既定居民族对游牧民族,农耕地区对草原的还击。
(对)3、【判断题】 (10分)中国疆域变迁的历史进程中,无论疆土局限在农耕区之内,还是迈出农牧交错带向非农业区域延伸,民族之间的交融始终贯穿其中,因此疆域既是历史产物,也是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果,并非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功绩(对 )4、【单选题】 (10分)“中国”一词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代表,从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开始)5、【单选题】 (10分)“中国”两字最早出现在(何尊)中。
6、【单选题】 (10分)(①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不仅仅是一条自然界限,也是一条人类生产方式的界限,这条界限以东以南以 (②农业 )为主,这条界限以西以北以( ③畜牧业)为主。
7、【单选题】 (10分)中国广大国土的形成是(各族人民)的贡献。
8、【单选题】 (10分)“中国”这一词汇,最初具有(①中心之地 )与(②华夏文化的典型地区)的含义。
初一历史历史地理练习题及答案20题

初一历史历史地理练习题及答案20题1. 大汶口文化属于中国哪个历史时期?答案:新石器时代。
2. 商朝的首都是哪里?答案:商朝的首都是安阳。
3. 以下哪位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答案:司马迁。
4. 周朝时期,我国的国家制度是?答案:封建制度。
5.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是指哪些发明?答案: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
6. 春秋时期,我国出现了哪位重要的哲学家?答案:孔子。
7.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几个朝代?答案: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8.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哪项措施?答案: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和车轮制造标准。
9. 以下哪个历史事件标志着西汉王朝的结束?答案:王莽篡位。
10. 三国时期魏国的首领是谁?答案:曹操。
11. 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哪个时期?答案:分裂时期。
12.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哪个朝代的鼎盛时期?答案:古代文化的巅峰时期。
13. 以下哪位是唐朝的一位杰出诗人?答案:杜甫。
14. 北宋时期出现了一位伟大的文化学者,他是?答案:欧阳修。
15. 腊八节是我国的哪个传统节日?答案:农历十二月初八。
16. 以下哪个历史事件标志着明朝的结束?答案:李自成入北京。
17. 清朝时期,中国领土面积最大的时期是?答案:顺治年间。
18.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哪次重要的政治变革?答案: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19. 五四运动是中国的哪次爱国运动?答案: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运动。
20. 以下哪个国家曾是中国的殖民地?答案:英国。
这是一部分初一历史历史地理练习题及答案。
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初一学生巩固对中国历史的了解,促进他们对历史地理知识的学习。
希望学生们通过这些练习题的答题过程,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并提高对历史地理知识的掌握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选题]3、《尚书・禹贡》所列九州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以今天行政区划来看,以下()是《禹贡》中梁州的地域范围。
A:今湖南、湖北两省的大部分和江西的西部B:今山西、河北西北部、河南北部、辽宁西部C:今四川、重庆及陕西、甘肃及其以西D:今江苏和安徽南部、河南东部、湖北东部、江西北部参考答案:C[单选题]2、现代历史地理学在研究思维和方法上的最显著的两个特点是()。
A:归纳和演绎B:抽象思维和逆向思维C: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D:动态和静态参考答案:C[单选题]1、从目前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及研究所涉及的领域来看,历史地理已逐渐成为一门()。
A:交叉学科B:综合性很强的独立学科C:辅助学科D:交叉学科参考答案:B [单选题]4、在历史时期我国的()具有“善淤、善决、善徙”的特点。
A:长江B:黄河C:珠江D:澜沧江参考答案:B[论述题]历史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曾发生变化,请简要叙述经济重心变化的过程,并分析经济重心变化的原因?参考答案变化过程:自东汉以后,由于黄河流域战乱频仍,在我国便形成了人口由北向南流动和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历史趋势。
东汉末至三国时期,南方开始得到开发;东晋至南朝,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方几无差距;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南宋至元朝,南方经济发展水平完全超过北方主要原因::①北方战祸多,南方相对安定。
②北民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先进技术和劳动力。
③南方政权统治者大多比较重视经济发展。
④都城南迁,政治重心南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方的开发。
⑤南方自然环境、海外贸易优于北方。
[填空题]现代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及其与()发展关系的学科。
参考答案:人类及人类社会;[填空题]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湖泊主要有弦蒲薮、阳华薮、焦获薮、(参考答案:昭余祁[填空题]明代时对黄河下游河道进行了治理,其中提出“塞绝筑堤,束水攻沙”策略的人是()。
参考答案:潘季驯[填空题]清朝咸丰五年(1855)6月,黄河在兰阳()决口,又重新注入渤海。
参考答案:铜瓦厢[填空题]南宋建炎二年(1128)黄河在()决口,由泗水入淮注入黄海,改变了黄河东注渤海的历史。
参考答案:李固渡[填空题]元代后期、明代至清代末(1300-1900)在我国气候变化史上是一个气候()时期。
参考答案:寒冷[填空题]在我国气候变迁史上,仰韶文化时期是我国气候史上的一个气候()时期。
参考答案:温暖[填空题]中国历史地理学经历了()、近代历史地理学和现代历史地理学三个发展阶段。
参考答案:传统历史地理学[论述题]1、简要叙述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过程?参考答案:从先秦时期到20世纪中叶约3000年的时间里,黄河下游决口达1500多次,重要的改道有二三十次,其中比较大的有六次。
历史时期黄河的变迁可分为八个时期:(1)战国初期以前的河道(公元前4世纪以前)。
这条河自宿胥口以下北流,至今巨鹿县东北流,走漳水水道,北过大陆泽,在今天津市东南入海,即史书记载的“禹贡大河”;禹贡大河流至今河北深县后分道北流,东流至今天津市东北入海,历史上称为“山经大河”。
(2)战国中期至西汉末河道(公元前4世纪-公元初年)。
经过战国时期修筑堤防,黄河下游水道较长时期内固定下来,黄河自宿胥口东北流至长寿津(今河北滑县东北)后从汉章武县(今黄骅市)东入海,史称“大河故渎”。
(3)东汉至北宋前期河道(11-1047)。
莽始建国3年(11)黄河发生第二次改道,东汉明帝时王景治河,修渠筑堤,形成一条荥阳东至千承(今山东高青县东北)海口千多里的东汉大河。
(4)北宋庆历以后河道(1048-1127)。
北宋庆历8年(1048)黄河发生第三次大改道,黄河在檀州商胡埽(sào)(今濮阳市东昌湖集)决口,经一条至今天津入海,为黄河的北流;嘉?5年(1060)黄河在大名府魏县第六埽决口,分出一支流,东北流经一段西汉大河故道,在冀、鲁之间入海,称二股河,为黄河的东流。
(5)金代黄河河道(1128-13世纪中叶)。
南宋建炎2年(1128)年冬,人为决河李固渡,使黄河由泗入淮入黄海。
从此黄河不再东北流向渤海,改为东南流入淮泗。
这是黄河历史上第四次重大改道。
(6)元代至明初河道(13世纪中叶-1390)。
元至元23年(1286)黄河在原武等地决口15处,黄河在原武或阳武境内分成3股,一股由徐州入泗,大致为古汴水河道;一股由颖水入淮;一股由涡水入淮。
至此,黄河下游自太行山东麓至黄淮平原西缘的华北平原上绕了一圈。
这算是黄河历史上的第五次改道。
元至正年间,贾鲁曾对黄河进行了治理。
元末明初黄河又多次决口,河道大致在颖水和泗水之间的地域范围内摆动。
(7)明至清咸丰年间河道(1391-1854)。
明洪武至嘉靖年间,河道仍有频繁的南北摆动,多股分流。
后由于人工治理,河道逐渐向单股入淮转变。
这一时期白昂、刘大夏、潘季训等人先后对黄河进行了治理。
(8)清咸丰五年年以后的河道。
清咸丰五年(1855)6月,黄河在兰阳铜瓦厢(今兰考附近)决口,在山东寿张县张秋镇穿过运河,携大清河入渤海,这是黄河历史上的第六次大改道。
光绪元年(1875)黄河全线筑堤,黄河均由大清河入海,形成今天黄河下游河道。
[论述题]1、简述我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过程?参考答案:(1)距今1万年到距今8000年,气候较为寒冷,为一气候寒冷期;(2)距今8000年至距今3000年间,仰韶温暖期;(3)西周时期,气候寒冷期;(4)春秋至公元前1世纪,气候温暖期;(5)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6世纪,气候趋于寒冷;(6)7世纪至10世纪,我国气候又转温暖;(7)10世纪至12世纪,我国气候又转寒冷;(8)13世纪我国气候又转温暖;(9)14世纪至清末气候寒冷;(10)二十世纪以来,气候有增暖也有大幅度降温。
[论述题]1、简要叙述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过程参考答案:1、(1)传统历史地理学阶段,先秦至清代;(2)近代历史地理学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70年代;(3)现代历史地理学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现在。
[论述题]关于历史地理学学科属性目前学术界还存在争议,请谈谈你的看法?参考答案目前关于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归属主要有四种观点:(1)历史学的辅助学科。
这种观点认为在我国古代,沿革地理是地理的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内容,在古代经史子集四部文献中地理类书籍属史部,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
在我国当前的学科建设中,历史地理学划归历史学的二级学科。
全国高校中许多历史学的专业课设置中,历史地理学是其中的一门重要课程。
(2)地理学的辅助学科。
这种观点认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与现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相同,属于地理学的范畴,这是目前历史地理学界的主流观点。
目前在中国地理学会下有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部分高校的地理学专业也开设有中国历史地理学的课程。
(3)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
这种观点认为历史地理学研究对象是地理学的,而研究的材料和方法多是历史学的,历史地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
(4)独立的综合性学科。
在20世纪60年代已有学者提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到90年代更多的人将社会发展与地理环境纳入到历史地理学研究中来,进一步强调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综合学科。
从目前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及研究所设计的领域来看,历史地理已逐渐成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独立学科。
[单选题]春秋时期,最早设置县级政区的诸侯国是()。
A:秦国B:楚国C:吴国D:晋国参考答案:B[单选题]以下所列沙漠(沙地)中,属于在地质时代已经形成,但在人类历史时期有所扩展的沙漠(沙地)是()。
A:科尔沁沙地B:塔克拉玛干沙漠C: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地区D:呼伦贝尔沙地参考答案:B[单选题]历史时期有“震泽、“具区”、“笠泽”之名的湖泊指的是()。
A:云梦泽B:洞庭湖C:鄱阳湖D:太湖参考答案:D[单选题]以下各时期在我国气候史上不属于温暖期的是()。
A:仰韶文化时期(距今8000年-3000年)B:春秋、战国、秦、西汉(公元前770-公元初)C:西汉、东汉、三国至南北朝时期(公元初-公元600年)D:隋、唐至北宋初期(公元600-1000年)参考答案:C[填空题]长江河口的崇明岛最早大致出现于唐代()年间。
参考答案:武德[填空题]渤海湾位于()河口与滦河河口间,海岸的演变过程受到这两条河的很大影响。
参考答案:黄河[填空题]从时空间演变过程来看,历史时期毛乌素沙地的沙漠化是由西北向()逐渐推进。
参考答案:东南[填空题]从历史文献《禹贡》所记载的土壤等级来看,秦汉以前()的土壤肥力等级较高,而地处长江流域的土壤肥力相对较低,这与今天我国土壤肥力状况相反。
参考答案:黄河流域[填空题]距今七八千年前,我国天然植被从东南向西北分为()、草原和荒漠三种类型。
参考答案:森林[填空题]江汉平原上广义的云梦,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包括山地、丘陵、平原和湖泊等多种地貌形态在内的楚王的狩猎区,“云梦泽”主要指江汉平原以()为主的一部分。
参考答案:湖沼地貌[填空题]历史时期我国长江河段中素有九曲回肠之称的指的是()河段答案:下荆江[填空题]黄河下游的湖泊中,与文学巨著《水浒传》紧密联系的湖泊指的是()。
参考答案:大野泽(巨野泽)[论述题]简述毛乌素沙地的历史变迁过程?参考答案:秦汉时代毛乌素沙区是“沃野千里”,“水草丰美”,“群羊塞道”的农、牧业兼有发展的地区。
413年赫连勃勃曾在现今流沙地区修建夏王朝都城统万城,“临广泽而带清流”,是风景宜人地区。
唐王朝建立后,曾在毛乌素沙地南部进行屯垦,唐中后期民族间纷争频繁,军事行动引起农田荒芜和渠道废弃,战火焚烧森林,战马践踏草原也使天然植被破坏,致使沙化越来越严重。
至994年夏州已深在沙漠中。
明代在陕北修筑长城,在边地屯田,开荒樵柴频繁,后因屯军逃死,所垦荒地几经废弃,于是边墙周围就地起沙。
到嘉靖二十五年(1546)边防城镇已经四望黄沙,不产五谷。
18世纪中叶以后,清政府以借地养民、移民实边政策开垦本区,草原破坏已达到极点,靖边地区无森林茂树水草肥美之地,而是遍布硬沙梁草地滩。
[论述题]简述历史时期鄱阳湖的变迁?参考答案:古彭蠡泽原与长江水面相连,西汉以后逐步脱离长江水道,因泥沙淤积而逐渐萎缩。
湖面在九江以南扩展成较大的水域,在湖口与长江相通,形成新的彭蠡泽。
唐代彭蠡泽继续扩展,从唐末五代到北宋时期,大体上奠定了今天鄱阳湖的范围和形态。
元明两代,鄱阳湖逐渐向西南方扩展。
清初松门山以南的陆地也相继沦没,鄱阳湖的发展至此达到鼎盛。
自清代后期以来湖底日益抬高,湖面不断萎缩。
20世纪60至70年代前期,不适当地围湖告造田,加速了湖面的萎缩。
到1976年短短的22年间,洪水湖面就缩小了1200多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