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笔记
民间剪纸中地域文化体现

民间剪纸中地域文化体现导读:本文民间剪纸中地域文化体现,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民间剪纸中地域文化体现地域文化论文应该要怎么写呢?可以从哪些的方面开始着手来写会比较的好呢?一起来看看了解一下吧。
民间剪纸中地域文化体现一、重庆民间剪纸文化环境拉策尔认为,各民族不同文化的形成是地理分布的不同产生的,文化的源头只有一个,各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只不过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不同支流,是地理环境使然。
文化形态的形成与发展,与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有密切的联系,不同区域形成不同文化的特征,是人类文化特征点的多元化表现。
区域性文化传统,传承区域民族的文化演进,塑造区域民族的文化性格,形成区域民族的文化特色。
民间剪纸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劳动人民为满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在民俗生活中形成,用以美化环境,丰富民俗活动的民间美术形式。
民间剪纸作为民俗生活的文化载体,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既有共性特征又有地方和民族性差异,根据地域文化的不同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民族风格。
重庆地处我国四川盆地边缘,这里气候湿热、山高水险、交通不便,艰苦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造就了重庆人"质直好义,风土敦厚"的群体价值取向,形成民风淳朴、勤奋进取的良好品德。
重庆经过千余年的发展,孕育了丰富的地域文化,如巴渝文化、码头文化、三峡文化、山城文化等。
这些地域文化资源为重庆剪纸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彰显出重庆剪纸艺术的特色,形成重庆剪纸的文化特质。
二、重庆民间剪纸艺术特色据有关史料记载,重庆民间剪纸已有1500多年的发展历史,但1997年之前重庆隶属四川省,在四川省民间剪纸中,成都及广安武胜等地剪纸较有代表性,重庆民间剪纸相对沉寂。
重庆直辖以后,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经过挖掘和整理,逐步彰显区域性特点。
2009年,重庆剪纸与河北、山西、甘肃等13个省市的剪纸联合申报的中国剪纸项目,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审批,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重庆剪纸成为继大足石刻、武隆喀斯特之后的又一项世界遗产。
2000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

历史地理第十七辑2000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张晓虹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讨论会于2000年8月2日至6日,在云南昆明云南大学召开。
来自国内外的九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大会共组织大会发言三次,有11位学者作了大会发言;另外还组织了三次分组讨论,分别就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历史自然地理、历史人文地理和历史地理与西部开发等专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关于历史地理学的理论建构,一向是学者们关注的话题。
葛剑雄《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则根据近些年历史地理学研究的积累,对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属性、学科框架、现实意义、研究水平的提高以及新方法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我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在今后应该与国际接轨,走向世界的观点。
司徒尚纪在《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历史地理研究的若干问题》报告中认为,作为现代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探讨可持续发展也是历史地理学的基本任务。
因此,在21世纪,历史地理学研究应当着眼于人类文明发展与环境变迁的相互关系。
他指出,海洋是21世纪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空间和方向,海洋历史地理研究向来薄弱,理应列入新世纪研究的重点。
冯季昌《论历史资源地理的研究》则提出了历史资源地理的概念,认为此应为历史自然地理的一个分支学科。
王社教的《关于中国历史农业地理研究的几点思考》和李令福的《历史农业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主要阐述了历史农业地理的研究现状和一些基本理论问题。
近年来,在地学界方兴未艾的地理信息系统(GIS)研究方法也影响到历史地理学界。
在本次大会上,李孝聪在其《面向21世纪,迈向数字化时代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报告中,就指出如果能借助卫星定位系统(GPS)定位、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完成数字地图,那么对与时间和空间都有关系的研究必将更进一境;但他也指出,在建设地理信息系统时,不可能只有技术的含量,还存在如何处理历史资料的问题,应该看到,以地理信息作为突破口来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可能会是历史地理学的必然。
2024-2025学年湖北省宜城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

2024-2025学年湖北省宜城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1. 大约距今5000年前后,中华文明自北向南发现了红山、仰韶、大汶口、屈家岭、良渚等几支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出现了祭坛、神庙、大墓、殿堂类建筑、大型聚落或城址等。
如图主要展现了()A.华夏文明尚未出现贫富分化B.社会结构超越部落形态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融合D.南北文化系统孤立发展2. 阅读以下楚国历史年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C.传统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D.地方行政体制转变符合时代潮流3.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祭祀活动有所不同。
秦国人祭祀的是华山,而楚国则祭祀的是冈山,赵国则为霍太山。
据出土的秦朝《律令杂抄》证实,秦始皇统一后,特意颁布了《祠令》和《祀令》,把楚、齐、赵等六国本土的山神、水神、鬼等都纳入了秦朝统一的官方祭祀当中,而秦始皇也远赴泰山封禅。
始皇此举意在()A.认同中央集权制B.镇压六国反叛C.形成文化向心力D.扩展国家疆域4. 汉代河内郡南倚黄河,北缘太行山。
《史记》记载,河内郡民风彪悍、豪侠横行,武力强宗势力发达。
但自西汉中后期以降,河内郡社会风气发生了“由武入文”的明显转变,一些累世通经的家族开始出现,并在仕途上取得了成功,《后汉书》中关于河内籍士人的记载颇多。
河内郡的这一变化主要缘于()A.庄园经济的发展B.社会主流思想发生变动C.政治中心的变动D.中央任用酷吏治理地方5. 魏晋南北朝时期,王朝更迭基本都采取“禅让”模式。
王朝国史书写必须在前代王朝纪年之下书写本朝的“创业之主”,行用本朝之纪年须待“禅让”完成之后。
这一做法意在()A.为王朝的更迭制造社会舆论B.突显新朝皇权来源正当性C.维护断代体的史书编纂体例D.发挥儒家伦理的教化功能6. 唐德宗时,“州刺史月俸至千缗,方镇所取无艺,而京官俸寡薄,自方镇入八座(高级京官),至谓罢权。
薛邕由左丞贬歙州刺史,家人恨降之晚。
崔祐甫任吏部员外,求为洪州别驾”。
由此可推知,当时()A.两税法的纳税负担较沉重B.藩镇维系了唐朝统治C.政局呈现内轻外重的特点D.官僚队伍的急剧膨胀7. 乡愁的产生以人对故乡的远离为前提。
中国历史地理(北大)资料整理

开宗明义2011年2月21日18:37教材:没有一本特别好的教材重点推荐的参考书:《中国历史地理概述》邹逸麟并不通俗课件:Ftpftp://urban:urban@162.105.149.18/教学专用/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只有一次期末考试38%优秀率一个名额都不会浪费,都是90分以上。
助教说,复习时不仅要看课件的文字部分,也要注意图!历史时期的地理。
古人在这样的问题中渗透了多少谋略和智慧。
历史自然地理:重点研究江河湖泊和气候的变化——探讨自然变化的规律历史人文地理:人口军事城市农业文化聚落等等中国历史地理的历史:这个学科历史悠久例:左冯翊,《汉书》:故秦内史。
《禹贡》近代,中国历史地理的创始人:张相文八卦:光华新楼中间的四合院:顾颉刚30年代的故宅顾颉刚:每月拿出600大洋赞助禹贡学会,《禹贡》半月刊组织青年学者到西北(包括河套)考察。
华北沦陷后组织就解体。
《禹贡》成为今天这门学科的基础。
今天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人几乎都源自这个组织。
《中国历史地图集》。
毛泽东个人倡议(不是国家意志),谭其骧主编,历时二三十年,囊括当时最优秀的历史学家。
侯仁之:历史地理的研究不应该仅仅停止在静态的时空变化中,要与人类活动的足迹联系在一起。
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际关系应该是历史地理研究的主要方向。
这个论点又将历史地理推向现代发展阶段。
目前,全国属于这个领域的正式从业者,不到五十人。
为什么要学这门课呢?古人的事情在今天能有什么样的启迪呢?例一战国策中战国时东周和西周东周公对苏秦说:我想种水稻,但西周公不放水。
可见,两国依同一条河,即伊洛河。
苏秦说西周公放水。
例二,九鼎例三,金庸中胡编辣椒例四,电视剧各种胡掰,神马汉武帝沏茶啦所以说,历史地理还是应该掌握的常识这学期课程的基本内容:第一讲,空间与政权行政区的变化行政区就是一个国家将自己的全部领土划分为若干个行政区第二讲交通与军事地理第三讲,江河之变第四讲,气候问题第五讲,农业第六讲,城市第七讲,人文中国空间与政权2011年2月28日18:41第一讲空间与政权行政区划就是把一个国家的国土划分为不同地区,逐层派官管理。
读《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读《中国历史地理概述》在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一门既久远又新近的学科。
说它久远,是因为从《尚书·禹贡》开始,到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开辟了一个传统——沿革地理,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地理研究。
然而,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它只是其一部分,所以真正的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建立,它不仅包括历史人文地理,还有历史自然地理以及地图编绘等方面。
从那以后,实现了由沿革地理到历史地理的转变,现代地理学为人类作出独特的贡献。
邹逸麟教授的《中国历史地理概述》是一本相当详尽的中国历史地理教材,它讲述了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变化与变迁。
在全书开头略为不足的是,它并没有去强调“中国”这个概念的具体含义,应当指出,这里的“中国”并非指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国”,而是历史上的中国,它的范围是历史上中国的疆域范围,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变化。
全书并不只局限于区域沿革地理,而是与自然地理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上篇首先讲述的是自然地理的变迁。
分气候和植被、水系、海岸线、沙漠四方面来讲述,每一方面都按照时间来分析。
总的来说,它是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选取几个地区进行剖析,然后加以总结,其实本来这样很好,因为由于资料缺乏等原因而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
但其中的确存在着一个问题,先看几个例子,作者对于植被变迁选取的是华北平原、黄河中游地区、太行山区及晋北地区和豫鄂川陕交界区,水系变迁选取的是黄河下游、长江中下游、海河和黄淮海平原湖沼,海岸线变迁选取的是辽东湾、渤海湾、苏北海岸、长江口和杭州湾,我并不是否认作者所选取的区域的重要性和代表性,但看看上面例子的无一例外是中原王朝严格控制的范围,那时看来的蛮夷地区一个都没有,没有珠江、没有岭南,也没有青藏地区,或许这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但的确不是个别现象,它造成的不仅是分析的不全面,更是反映在潜意识中所谓正统地区和边远地区的分野存在,中原与江南等区域仍然有着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和重要性。
中国历史地理笔记2

中国历史地理重点1、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到两汉时期趋于成熟,其标志性著述为司马迁《史记》中的《河渠书》和《货殖列传》以及班固《汉书》中的《地理志》。
2、齐长城也是先秦长城中建筑较早的一条,从公元前 6 世纪开始修建,历时二百余年才修成。
齐长城西起平阴,东至海滨,横亘于今山东省中部,大约经过今济南市南郊、潍坊、泰安、临沂地区、青岛市南郊等地。
总长度在 1 千里。
3、作为东西分野标志的函谷关4、汉长安城的城墙迄今仍能看到一些遗迹。
城墙周长 25700 米,墙基宽 12 —— 16 米,高度达 12 米以上,长安城中有五大宫殿区,即未央宫、长乐宫、北宫、桂宫、明光宫,占整个城内的一半地方,后因城内面积太小,还在城外西边修了建章宫。
汉长安城的平面布局符合《周礼·考工记》的基本原则,即南部为宫殿区,北部为市场、居民、手工业区,十分整齐,应该说它第一次体现了《周礼》规定的城市布局原则,6、三国鼎立,全国有人口 3000 多万,南方人口首次达到了与北方人口大致相等的数量。
7、地理环境决定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经济、政治等起绝对支配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称为河西四郡北宋都城开封分内外三重,即外城、里城和宫城。
10、元明清时期的丝织业主要集中在东南地区。
11、秦汉时期的农业地区主要在关中平原、关东地区、成都平原地区。
12、华北通向东北的三关:古北口(北京密云县)、喜峰口(河北迁西县)、山海关(秦皇岛市)。
13、西周在消灭了商王朝以后,对于偌大的疆土如何统治,便采取了分封制。
西周的大分封主要有两次:第一次是武王伐纣以后,二次分封在周公东征以后,14、元代置湖广行省,下辖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以及贵州和四川的一部分,因此称为湖广15、安史之乱后主要钱粮地区在江淮和东南沿海地区。
简答黄河的六次改道为:第一次在春秋中叶,周定王五年(前 602 年),黄河从河南进入河北由天津入海。
历史地理专业研究生基本文献库

历史地理专业研究生阅读基本文献库一、硕士研究生阅读基本文献(一)历史文献类1、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2、班固:《汉书·地理志》3、郦道元:《水经注》4、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5、王士性:《广志绎》6、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7、徐霞客:《徐霞客游记》8、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二)今人著作类9、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10、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11、史念海:《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12、谭其骧:《长水粹编》13、侯仁之:《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14、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15、严耕望:《治史三书》;16、《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17、张丕远主编:《中国历史气候变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12月。
18、满志敏:《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19、靳生禾:《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述》20、姜道章:《历史地理学》21、阙维民:《历史地理学的观念:叙述、复原、构想》22、吴传均:《人地关系与经济布局》,学苑出版社,2008年23、潘玉君:《地理学基础》,科学出版社,2004年24、[英]R.J.约翰斯顿:《地理学与地理学家》、25、[英]阿兰•R.H.贝克:《地理学与历史学——跨越楚河汉界》26、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二、博士研究生阅读基本文献(一)历史文献类1、司马迁:《史记》2、班固:《汉书》3、司马光:《资治通鉴》4、郦道元:《水经注》5、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6、乐史:《太平寰宇记》7、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8、王士性:《广志绎》9、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10、徐霞客:《徐霞客游记》11、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12、《四库全书总目提要》13、《明经世文编》14、《清经世文编》(二)今人著作类15、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16、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17、史念海:《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18、史念海:《河山集》1—7集19、史念海:《中国古都和文化》20、谭其骧:《长水粹编》21、侯仁之:《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22、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23、张修桂:《中国历史地貌与古地图研究》24、《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25、张丕远主编:《中国历史气候变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12月。
《中国历史地理学》书评

《中国历史地理学》书评摘要本文试图对蓝勇先生编写的《中国历史地理学》做一些浅评。
从该书的创作背景、贡献、结构编排、内容安排、学术性、教材特性等方面着手分析,并与同类书籍作一些比较。
蓝勇先生所著《中国历史地理学》结构清晰,内容全面,既是一部学术专著,又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良好教材。
关键词中国历史地理,结构清晰,内容全面正文拜读了蓝勇先生的《中国历史地理学》这部著作,并且有幸把它作为我们中国历史地理课的教材,听宋老师深入浅出的讲授,真是受益良多!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学科。
关于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归属问题长期以来有很大争议,目前归纳起来有四种说法:一是认为历史地理一直是历史学的一门辅助学科;二是把历史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即地理学的一门辅助学科;三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四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
现代历史地理学在吸取了许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后,逐渐向一门独立的综合学科发展。
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的20年间,历史地理学在学术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如在地理环境对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影响、中国文明产生的地理因素、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历史大趋势变化的影响方面、中国北方农业经济的衰退和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的东移南迁、地理环境对于政治发展变化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差异的影响、历史时期的农业制度、人地关系理论等方面成就引人注目。
蓝勇教授主要从事历史地理学和地方史的教学和研究,著作等身,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历史地理》、《史学理论研究》、《文物》、《光明日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近100篇。
这部《中国历史地理学》既是中国历史地理通论方面的一部专著又是教材。
从全书结构编排来看,全书分为十六章,以空间顺序横向铺陈中国地理环境的各个方面,每章分为若干节,以时间顺序纵向分析中国各个时期的各种地理环境。
采用了分类纵述,由古及今的体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时期植被的变迁马年五六千年前,中国大部分地区覆盖有面积广大而丰富的天然植被,根据天然植被分布情况,从东南向西北,大致可分为森林、草原和荒漠两个地带。
【森林原始植被状况】从大兴安岭北段,东南沿嫩江折向西南,经冀北、晋北、陕北、川北至西藏东南一线,此线以南为中国古代主要森林地带,约占中国总面积1/2,可分为四个地区:1、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地寒温带、温带林区。
2、华北暖温带林区。
包括辽东丘陵、辽河下游平原、冀北山地、黄土高原东南部、豫中豫西丘陵、华北平原、渭河平原、山东丘陵。
3、华中、西南亚热带林区。
包括秦岭、大巴山、大别山、江南丘陵、闽浙江山地、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贵州高原、云南高原中北部、南岭山地、两广丘陵北部、青藏高原东南部。
4、华南、滇南、藏南热带林区。
包括福建福州以南、台湾、两广丘陵中南部、海南岛、南海诸岛、云南高原南部。
【草原荒漠原始植被状况】原始草原地带:大兴安岭南段、呼伦贝尔草原、东北平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西北部、青藏高原中南部。
原始荒漠地带:内蒙古西部、宁夏甘肃河西走廊、青海柴达木盆地、新疆。
【植被的变迁】经过几千年来各族人民的长期开拓垦殖,大规模地改变了中国天然植被的面貌,生产了不可记数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为各族人民的繁衍生息和文化流长提供了物质条件;同时,由于对自然界规律认识不足,无计划的滥砍滥伐,尤其是历代统治者无限制地索取,使自然界失去了平衡。
这种破坏越到近代越严重。
5000年来中国植被变迁特点:天然植被逐渐地区缩减,栽培植被代替天然植被。
战国以后,随着铁器的普遍使用,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天然植被迅速遭到破坏。
1、华北平原:是中国历史时期森林和草原植被变迁最大、最频繁的地区,也是人类活动对天然植被干扰最甚的地区。
2、黄河中游地区:3、太行山区、晋北地区:4、豫鄂川陕交接地区:为天然植被破坏较晚而程度极为严重的典型地区。
历史时期水系的变迁一、黄河下游河道变迁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源出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干流全长5464公里。
历史上黄河下游曾北达海河,南抵淮河,因此就整个历史时期而言,黄河流域应包括今天黄淮海平原的绝大部分地区。
黄河下游河道特点:1、泥沙含量极高。
黄河上中游流经黄土高原,黄土疏松,易受冲刷,加之黄土高原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水土流失,使黄河成为全世界含沙量最高的河流。
2、黄河流域气候干燥,径流量贫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往往在几天内倾泻年内一半以上降水,下游宣泄不及,就泛滥成灾。
黄河河道变迁概述:1、(战国前)河北平原人烟稀少,黄河无堤防,河道无所拘束,极不稳定,在河北平原中部四处泛滥,多股河道并流入海。
2、(战国中期至西汉末年)黄河中游人口增加,大规模垦荒发展农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开垦黄河滩地,使河身受束多曲,致使河床迅速淤高,出现险情。
这一时期,黄河北决多形成汊河,东决多夺流入海,东南决则在豫东、淮北、鲁西南平原泛滥。
3、(东汉至唐末)东汉初年王景治河,此后800年间,黄河下游相对稳定,未有大灾,亦无大的改道。
4、(唐末至北宋末)经过近千年淤积,黄河下游已淤高,唐末河口地区决口,此后决口地点不断上移,进入五代,决口频率明显增加。
黄河时而北流,时而东流,时而两股并流,河道在华北平原呈游荡性活动,进入紊乱时期。
5、(金元之际至明嘉靖、万历时)1128年杜充为阻金兵南下,人为决黄河,使之夺淮入海,黄河东流脱离春秋战国以来流经山东丘陵以北地区入渤海的趋势,不再经过河北平原。
在此后700余年中,以东南夺淮入海为常。
这是黄河变迁历史上划时代的重大改道。
这一时期黄河河道变迁的特点是:①决口地点不断西移。
②河道干流逐渐南摆,将整个华北平原横扫一遍。
③下游河道除干流外,同时出现几股岔流,变迁无定。
6、(明嘉靖、万历时至1854年)万历年间潘季驯治河,推行束水攻沙法,下游被固定为单股河道,修筑高家堰以蓄清刷黄;筑断黄陵冈,北流永绝,以一淮受全河之水。
7、(1855年至今)1855年河决兰阳铜瓦厢,夺大清河入海,黄河结束700多年夺淮入海的历史,重由渤海湾入海。
对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认识:1、变迁规律:从新石器时代至宋金之际,绝大多数时间黄河流经河北平原,在渤海湾入海;宋金之后则改为流经黄淮海平原,夺淮入海长达700年,且河道不断南摆,最终固定在今废黄河一线;1855年后,重新由渤海湾入海。
2、主要干流:以利津入海的东汉大河,和夺淮入海的明清大河,为历史时期黄河各泛道的主干。
主要原因在于,由于山东丘陵的分水作用,使黄河具有东北入渤海和东南入黄海两种可能性,而东汉大河与明清大河为两种可能性中,坡面最陡、流路最短的途径。
3、河患根源:上、中游水土流失,以及下游防护措施不力。
王景治河成效显著的原因:1、从东汉开始,北方游牧民族大量入居中原,黄河流域土地退耕还牧,水土流失减少;2、当时黄河下游河道存在许多分支,沿途有不少湖泊沼泽,起到了分洪、排沙的作用。
3、王景整治的河道流路顺直,有利于泥沙排泄,从而减少了淤积。
唐末五代后河患增加的原因:1、唐代后期,黄河上中游的原始森林遭到滥砍滥伐,牧场被辟为耕地,自然植被遭到破坏,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
2、唐以后气温有了明显而持续的下降,影响了植物的生长。
3、五代后封建统治中心东移,黄河上中游的渠道逐渐湮废。
4、历代治河只知用堤防解决问题,致使两岸支津全部堵塞,天然湖泊日渐淤废,使得既无支津湖泊分流洪水,泥沙又毕集于黄河,尽管堤防越筑越高,河床填高得更快,洪水一到,终不免溃决。
黄河频繁决口改道对下游的影响1、决口改道洪水泛滥,给下游造成严重的人员财产破坏。
2、造成下游地区严重的沙灾。
3、直接改变了黄淮海平原的水系面貌,使河流淤积断流,湖泊湮废。
4、使黄淮海平原普遍淤高。
二、长江中下游水系变迁1、云梦泽:“云梦”是先秦时楚国在江汉平原上的一个狩猎区,而“云梦泽”则是云梦狩猎区内的一个大湖泊。
云梦泽位于江汉平原,因长江和汉江带来的泥沙沉积量大于新构造运动下沉量,江汉陆地三角洲不断扩展而逐渐消失。
先秦时周围数百里的云梦泽,至唐宋时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太白湖、马骨湖、大浐湖、船官湖等小湖群,以后又相继消失。
明清之际,太白湖扩展成为江汉平原最大湖泊,清中叶以后,随着太白湖的再度淤废,洪湖扩展成为江汉平原第一大湖。
2、荆江河段:荆江,指湖北枝江至城陵矶之间,长约480公里的长江河道,以藕池口为界,以上称“上荆江”,以下称“下荆江”。
上荆江河床演变a、以江陵为界,西段上荆江演变的主要特点是“江沱易位”,即历史时期南支主泓道(江)流量大于北支汊道(沱),后由于主泓道沙洲密布,水流受阻,而北支汊道则流量不断增大,最终超过南支。
b、江陵以东上荆江流经云梦泽地区,经过①荆江漫流阶段、②荆江三角洲分流阶段、③荆江河床塑造阶段,最终形成了上荆江。
c、下荆江河床的演变,主要特点是由原分汊型河床演变为单一型河床。
3、洞庭湖: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自全新世初期以来,由于内外营力的相互作用,洞庭湖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演变过程。
4、鄱阳湖:古彭蠡泽和鄱阳湖:古彭蠡泽是更新世后期,长江湖口段主泓道南移,旧河道扩展,并在九江盆地南缘与长江相合并而形成的大型湖泊;鄱阳湖则是全新世以来,由南昌—湖口断层下陷而形成的湖泊,两者完全不同。
“九江”的由来:长江出武穴后,摆脱了两岸山地的约束,形成了以武穴为顶点,北至黄梅,南至九江,东至鄂皖边境的冲积扇,江水在冲积扇上分为多支,即《禹贡》中所谓“九江”。
5、太湖平原水系:太湖平原地处长江三角洲,西起茅山、天目山,南至杭州湾。
五六千年前,太湖地区仍为湖陆相间的低洼平原,后随着新构造运动,太湖地区不断下沉,而沿海地区泥沙的沉积使太湖平原向碟形洼地发展,形成了太湖(震泽)。
【太湖水源】太湖的主要水源为导源于茅山的荆溪,和导源于天目山的苕溪。
【出海口】a、战国时为“三江”:即松江(吴淞江)、娄江(浏河)、东江。
由于太湖地区的不断下沉和沿海地区因泥沙堆积而抬高,湖水排泄困难,河道淤浅,并反过来加速湖区沼泽化,8世纪左右三江相继湮废。
这也是宋代以后太湖流域水灾不断的主要原因。
b、宋代以前吴淞江为太湖主要泄水道。
宋以后吴淞江逐渐淤浅,夏原吉引吴淞江水由浏河入海后,浏河成为主要通海河道。
明代嘉靖以后,黄浦江逐渐成为太湖最大泄水道。
c、20世纪50年代,江苏开凿望虞河引太湖水入长江,成为太湖水主要的下泄通道,从此太湖水不再以东泄为主,而改以北泄为主。
三、海河水系变迁海河是河北平原的主要水系,主要由永定河、北运河、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组成,汇集于天津入海。
由于河流含沙量高,流量季节分配不均衡,每年汛期山洪暴发,河水进入河北平原后极不稳定,是中国东部平原上除黄河外变迁最大的水系。
【海河水系的形成】1、春秋战国时代,流经河北平原的主要河流是黄河,下游河道分成多股,纵贯河北平原注入渤海,河北平原上大多数河流属于黄河水系。
2、西汉时黄河干流东移至今河北黄骅县入海,原来流入黄河的各大河流,此时都脱离黄河分流入海,互不交会,海河水系尚未形成。
3、三世纪初曹操开白沟、平虏渠之后,河北平原水系发生重大变化,主要河流均会于天津入海,海河水系始告形成。
【海河水系的发展】1、海河水系形成之初,西南止于淇水;隋炀帝开永济渠,是海河水系向西南扩展最远的时期;宋代黄河北流,加入海河水系,金以后黄河南徙,海河水系又独立入海;元代开惠通河之后,海河水系又向东南扩展,纳入汶河水系,1855年黄河改由山东入海后,汶水又脱离海河水系。
2、海河水系形成之初,西北至沽水,后向东北扩展至蓟运河和滦河水系,不久即废。
《水经注》以前海河水系东北界大大内缩,仅以圣水为界。
隋炀帝开永济渠前,海河水系东北界再度扩展至潮河与桑乾河水系。
【海河水系主要河流的变迁】海河水系以宋代界河为界可分为南北二系:南系包括清、漳、滹沱等水,北系包括沽、潞、鲍丘等水,历史上南北二系下游河道均发生过较大的变迁。
其特点是:1、下游河道往往从单股发展到多股,又逐渐演变成单股;2、河道主流摆动总的趋势为永定河自东向南,明以后又东移动;滹沱河和漳河则由北向南摆动。
四、黄淮海平原湖泊变迁【黄淮海平原湖泊的种类】1、全新世中期海侵时,滨岸浅海因海退后残留的产物;2、废弃的河床和牛轭湖;3、太行山、燕山山前洪积—冲积扇和河道自然堤之间的洼地;4、河流之间的堤间洼地。
【古代黄淮海平原湖泊的分布】1、河北平原:太行山、燕山山前冲积扇和《山经》大河西、北侧自然堤之间,有一条自南向北,折而向东的湖泊带,著名的有吴泽、黄泽、大陆泽、督亢陂等。
2、黄淮平原:豫西山地山前冲积扇和鸿沟运河西侧自然堤之间,有一条自北而南的湖泊带,著名的有胡城陂、白雁陂、蔡泽陂、南陂、护陂等。
3、豫东、鲁西南平原:济水、汴水、濮水等的堤间洼地和河口洼地,以及平原东缘与泰山山脉西缘之间的交接洼地,形成一条自东向西的湖泊带,著名的有圃田泽、荷泽、雷泽、巨野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