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北大)资料整理
高中历史地理小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地理小知识点总结古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文明社会的国家之一,而且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也有着独特的地理背景。
在历史地理方面,中国古代文明有着许多值得我们深入了解的知识点。
下面我将对古代中国历史地理的一些小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便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段历史。
1.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中心: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它们的政治中心也有一定的特点。
夏朝的政治中心位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而商朝的政治中心则位于今天的河南、陕西和山西一带,周朝的政治中心则位于黄河流域的西周地区。
这些政治中心的位置都在中国大陆的东部地区,说明古代中国政治的重心也是从东部地区开始形成的。
2. 古代中国的四大文明古国:古代中国有四大文明古国,它们分别是中夏、商、周和秦。
这四大古国都位于中国大陆的东部地区,其中中夏朝的政治中心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一带,商朝的政治中心位于今天的陕西和山西一带,周朝的政治中心位于今天的陕西省一带,秦朝的政治中心则位于今天的陕西和甘肃一带。
3. 古代中国的重要农业区域:古代中国的重要农业区域有两大区域,一是华北平原地区,它主要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包括今天的河北、山西、河南、陕西和山东等省;另一是长江流域地区,主要是包括今天的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江苏等省。
这两个地区都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地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雏形。
4. 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心: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心位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它们分别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
黄河流域地区是中国古代最早进入文明社会的地区,而长江流域地区则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中心。
这两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也直接影响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
5. 古代中国的山川地理:古代中国的地理条件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影响至深。
中国大陆主要有五大山脉,分别是秦岭山脉、太行山脉、大别山脉、连山和五岭山脉。
这些山脉地势险峻,对中国古代农业和交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阻碍作用。
同时,中国大陆还有三大河流,分别是黄河、长江和珠江,它们都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重要支撑。
古代地理考试知识点总结

古代地理考试知识点总结一、中国古代地理概况1. 中国古代地理环境中国古代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包括山地、平原、草原、沙漠、湖泊、河流等。
华北平原、江南水乡、川西高原、西北草原、西南高山等地形地貌多样。
2. 中国古代自然资源中国古代自然资源丰富,包括土地、水资源、矿产资源等。
黄河、长江等大河流域是中国古代的主要农业区,四川盆地、大盆地、大广平原等地也是中国古代的主要农业区。
3. 中国古代气候中国古代气候主要包括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寒温带气候等。
中国季风气候明显,南方多雨,北方多干。
二、世界古代地理1. 世界古代主要地理特征世界古代地理主要特征包括河流文明、地中海文明、中东地区沙漠草原、非洲的内陆盆地、东南亚的热带雨林等。
2. 世界古代主要自然资源世界古代主要自然资源包括黄金、铁矿、石油、原始森林、水资源等。
古代的埃及、巴比伦、古希腊和罗马等文明都是河流文明,依赖于河流的水源。
3. 世界古代气候世界古代气候主要包括冰川气候、草原气候、沙漠气候、季风气候等。
北极圈和南极圈是世界古代的冰川区,气候寒冷干燥。
三、中国古代地理学1. 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古代、中古代、近世代。
古代地理学主要是对地理环境的描述和认识,中古代地理学主要是对地图、天文地理的研究,近世代地理学主要是对地球综合性地理研究的发展。
2. 中国古代地理学的主要成就中国古代地理学主要成就包括《山海经》、《大唐西域记》、《元代丹阳归经》等著作,对地球的分布情况、地球的形状等都有一定认识。
3. 中国古代地理学的主要学者中国古代地理学的主要学者有章孝慈、郑和、郭守敬、徐霞客等,他们对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四、世界古代地理学1. 世界古代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世界古代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古代、中古代、近世代。
古代地理学主要是对地理环境的描述和认识,中古代地理学主要是对地图、天文地理的研究,近世代地理学主要是对地球综合性地理研究的发展。
中国历史经济地理部分内容

中国历史经济地理部分内容第一章历史时期经济区域变迁第一节原始农业的起源与早期农业发达区一、农业区的形成和发展我国古代农业区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演变过程,某些农业区的地位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一)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早期,以原始农业为主的多种经济形式相继产生。
说明我国原始农业和原始手工业都至少已有10000年左右的历史。
原始饲养业出现时间虽然晚一些,但也至少有了8000多年的历史。
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平原地带是我国原始农业最发达的地区。
这一地区大致位于陇山至泰山之间,主要包括以下五个平原:关中渭河中下游平原,晋西南汾涑下游平原,伊洛下游平原,济水中下游平原,黄河下游平原。
(二)夏、商和西周时期只有黄河中下游地区因为当时的气候湿润、河湖众多、土壤肥沃,有着先进的农业文明。
其余地方主要是采集、游牧、狩猎为主的经济生产方式。
(三)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地域开发时期。
齐鲁的山东半岛、秦国的成都平原、吴国队长江三角洲的开发和利用,并在区域开发的基础上形成了区域核心城市如陶、临淄、宛、郢等。
(四)秦、西汉时期黄河流域农业核心地位进一步确立。
史记对我国当时的经济区作了山西、山东、江南、龙门碣石四区的划分,实际上最发达的经济区为关中平原、关东地区、成都平原地区,而农业经济促进了长安、洛阳、宛、邯郸、成都、番禺、吴等城市的繁荣。
(五)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气候寒冷和北方战乱的影响,北方农业区相对缩小,牧区向南扩展,江淮地区、太湖流域、成都平原等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
(六)隋唐时期气候温暖,黄河流域农业再造繁荣局面,陇右也是如此。
受安史之乱的影响中唐以后南方以稻作为主的农业经济发展可观,出现南北方经济同时发展的态势,北方有长安、洛阳和南方有扬州、益州等经济都会并峙。
(七)宋元明清时期宋代农业经济重心东南迁移,长江上游和长江下游的经济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苏湖熟,天下足。
南方经济都会如卞京、临安、广州、泉州、福州、成都盛极一时,海上丝绸之路也十分繁荣。
北京大学历史系简介

北京大学历史系简介北京大学历史系简介北京大学历史系现有世界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历史地理学、专门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及考古学8个二级学科。
拥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
共有1个系直属科研实体,2个藏书共达20万册并有珍本、善本等特藏的专业图书馆,1个史学文献数字化实验室。
学科简介传统优良,历史辉煌:历经105年的风雨坎坷,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代代相传,严谨求实的优良学风长盛不衰。
1903年开设中国史学门和万国史学门,民国初年增设历史地理学、考古学、史学理论与方法、专门史等课程体系。
新文化运动中在陈独秀主持下,北大史学学科体系改革,与国际接轨,得风气之先。
1919年五四运动后期史学门改称史学系。
李大钊、朱希祖、马叙伦、马衡、叶瀚、陈汉章、陈翰笙、陈衡哲、冯承钧、何炳松、傅斯年、陈寅恪、李济、董作宾、孟森、钱穆、陈垣、陈受颐、顾颉刚、范文澜、冯家升、张星烺、刘崇鋐、毛子水、姚从吾、郑天挺等史学大师先后在此执教。
1952年院系调整后,清华、燕京等名校的史学精英汇入北大,翦伯赞、向达、张政烺、邓广铭、齐思和、杨人楩、周一良、侯仁之、王铁崖、邵循正、苏秉琦等名师云集,再创辉煌。
学科齐全,实力强劲:北大1998年获得首批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本系还设有欧洲研究中心、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希腊研究中心、东北亚研究所、中外妇女问题研究中心、现代史料研究中心、中外关系史研究所、孙中山思想国际研究中心、当代企业文化研究所、明清史研究中心、历史文化资源研究所、中外历史文化交流中心、人才研究所等研究机构。
全系目前承担国家、教育部、省市、自治区和学校各类项目48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类项目20项,学校和其他项目17项。
师资一流,结构合理:师资队伍的建设向国内外开放竞争,择优选用一流人才。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体系_学科属性与研究方法_李令福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NO.3,2000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体系、学科属性与研究方法李令福提 要 本文总结了有关中国历史地理学理论方面的若干问题,认为历史地理学具有区域性、演变性、结构综合性与有用于世的目的性,前三点也与构成其研究内容的空间、时间、部门(专题)三大要素相对应,其理论体系中除了包括历史自然和历史人文地理诸分支外,还应包括区域综合历史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理论、历史地图学、应用历史地理学。
尽管历史地理学界已普遍认为历史地理学应该属于地理科学,但实际上其却多作为历史学的专门史而存在着。
本文分析了这种理论与实践脱离状态的形成原因,并希望经过长期努力,把历史地理学建设成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
关键词 历史地理学 理论体系 学科属性一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理论体系1.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历史地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发展及其规律,为人类社会进一步持续稳定的发展提供借鉴。
应该指出,这里所谓历史时期是指农业生产开始出现、人类活213动对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在程度上和范围上都空前扩大的时期。
具体来说,其上限可从约一万年前的新石器农业革命时代开始,下限直至现代,与现代地理学相接。
这里所谓地理环境包括有自然与人文地理系统的各个要素,即历史地理学不仅研究历史时期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变及其发展规律,如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河湖海岸的消长、土壤布局与沙漠的盈缩、动植物分布的变化、历史上的火山地震带等等;而且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各种活动的地理表现及其发展变迁的规律,主要包括历史时期的疆域变化与政区沿革、民族迁徙、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及其发展、城市兴衰、风俗文化的区域特点及其演变、地名渊源等。
就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而言,有如下四个特点。
首先,是它的区域性。
我认为其区域性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它以区域的角度选择论题而进行研究。
历史是一条长河,由遥远的过去奔流到现在,并不断地趋向未来。
区域性要求历史地理学截取这条历史长河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横断面进行空间区域差异的复原研究,历史地理学的每一部专著或论文都是以特定的区域为论述范围的。
北大中国历史地理第四讲 江河之变 1PPT课件

|
五
贾鲁河走向:今兰考县东-曹县南-商丘北-
河 湖 水 道
次 重
砀山西-萧县北-经徐州入泗,由泗入淮。
大
明初黄河基本以贾鲁河为干流,明中叶以后多
改
股并存,其中主要有:
道
变
1.夺颍入淮(大黄河)。
迁
2.贾鲁河(小黄河)。
3.夺涡入淮。
4.夺濉入淮。
5.由曹县、沛县入运河。
6.曹县、鱼台入运河。
第
四
讲
讲
江 河
• 1168年(金大定八年)黄河再次决口于李固
之
渡,形成南流:长垣东北-东明南-定陶西-
变
曹县南-砀山北-萧县北-经徐州,于邳县由
|
河
泗入淮。(6/10)
湖
水
道
• 1180年(金大定二十年)河决卫州,东南经
变
延津北-封丘南-兰考北-睢县南-商丘南-
迁
砀山北-经徐州由泗入淮。
•
1232年人为决河于归德凤池口(今商丘西北),
构成黄河第五次重大改道。这次改道形成多条河道,
第
主要如下: 1. 夺濉入淮。2.夺汴入淮。3. 夺涡
四
入淮。 4.夺颍入淮。此前黄河南徙不超过唐宋汴
讲
河一线,至此夺颍、夺涡入淮,黄河下游河道已经
江
(
到达了这个扇形平原的西南极限。
河 之
五 )
1351年贾鲁治河,挽河东南走由泗入淮的故道,
变
第
这就是“贾鲁河”。
| 河
湖
水
道
变 迁
第
四
讲
江
河
之
变
|
河
湖
水
考研历史历史地理的重要知识点总结

考研历史历史地理的重要知识点总结历史地理是考研历史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通过地理背景来分析历史事件,深入挖掘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下面是考研历史历史地理的重要知识点总结:一、古代地理环境与中华文明古代中国的地理环境对于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以及青藏高原等地的地理特点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轨迹。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其特殊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长江流域则是古代中国政治和文化的中心,长江及其支流的交通便利为南方经济的繁荣做出了贡献;青藏高原则是中国的天然屏障,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格局和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二、中国古代的政治地理格局中国古代的政治地理格局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殷商时期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了以中原为中心的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王朝时刻影响着整个国家的政治秩序。
中央王朝通过分封制度来控制各地的贵族,同时也实行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形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地理的稳定格局。
古代中国的政治地理格局对于社会的发展、农业生产以及文化的传播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历史地理对于战争与外交的影响历史地理对于战争与外交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地理环境的差异会导致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军事资源与战略地位,这对于战争的结果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另外,不同地域的政治、文化和经济差异也会影响各国之间的外交政策。
例如,中国古代的统一战争往往是朝向南方进行的,这与南方地区的比较优越的地理环境有关。
在外交方面,地理环境的差异会导致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资源和利益,这也给不同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带来了复杂性。
四、历史地理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历史地理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农业特点、经济资源以及交通条件会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方向。
例如,河流和海洋对于交通运输起着重要的作用,便利的交通条件有助于促进商品的流通和贸易的发展。
此外,地理环境的差异也会导致不同地区的特色产业不同,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会因此有所差异。
北大通选课中国历史地理资料

目录第一讲什么是中国历史地理 (1)第二讲空间与政权——中国历史政区与地方行政制度 (1)第一节分封制——分土而治 (1)第二节郡县制——分民而治 (1)第三节行政区划的原则 (4)第三讲千古足音——中国古代交通道路与军事地理 (4)第一节北京与周围地区交通道路 (4)第二节川陕交通 (5)第三节西南交通 (5)第四节丝绸之路 (5)第五节运河与长江流域主要交通路线 (6)第六节越岭通道 (7)第四讲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 (7)第一节黄河河道变迁及其主要原因 (7)第二节历史上长江中游河道与主要湖泊的变迁 (9)第三节海岸线变迁 (10)第五讲五千年冷暖——近五千年中国气候变迁与全球变化 (11)第一节近五千年气温变迁 (11)第二节近五千年前湿润程度的变迁 (12)第三节全球变化与气候变暖 (12)第七讲国脉民生——中国古代农耕区的扩展与农业地理 (13)第一节地区开发 (13)第二节中国古代农作物种植制度 (14)第三节中国古代农作物种类 (14)第四节畜牧业产生与草原游牧方式 (14)第八讲都邑春秋——中国古代主要都城平面布局的演变 (15)第一节中国古代主要都城平面布局的演变 (15)第二节古代都城位置变化 (16)第一讲什么是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内容及中国历史地理的发展历程:1.两汉时期:《史记》中《河渠书》、《货殖列传》;《汉书》中《地理志》传统中国历史地理成熟;2.1909年:张相文“中国地学会”成为近代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地理的开端;3.1934年:顾颉刚、谭其骧创办“禹贡学会”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进入一个更高阶段;4.侯仁之阐释了历史地理学与沿革地理学之间的区别;中国历史地理的定义:是现代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人的活动和影响而产生的。
历史地理学的主要工作,不仅要“复原”过去的地理环境,而且还须找其发展演变的规律、阐明当前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宗明义2011年2月21日18:37教材:没有一本特别好的教材重点推荐的参考书:《中国历史地理概述》邹逸麟并不通俗课件:Ftpftp://urban:urban@162.105.149.18/教学专用/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只有一次期末考试38%优秀率一个名额都不会浪费,都是90分以上。
助教说,复习时不仅要看课件的文字部分,也要注意图!历史时期的地理。
古人在这样的问题中渗透了多少谋略和智慧。
历史自然地理:重点研究江河湖泊和气候的变化——探讨自然变化的规律历史人文地理:人口军事城市农业文化聚落等等中国历史地理的历史:这个学科历史悠久例:左冯翊,《汉书》:故秦内史。
《禹贡》近代,中国历史地理的创始人:张相文八卦:光华新楼中间的四合院:顾颉刚30年代的故宅顾颉刚:每月拿出600大洋赞助禹贡学会,《禹贡》半月刊组织青年学者到西北(包括河套)考察。
华北沦陷后组织就解体。
《禹贡》成为今天这门学科的基础。
今天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人几乎都源自这个组织。
《中国历史地图集》。
毛泽东个人倡议(不是国家意志),谭其骧主编,历时二三十年,囊括当时最优秀的历史学家。
侯仁之:历史地理的研究不应该仅仅停止在静态的时空变化中,要与人类活动的足迹联系在一起。
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际关系应该是历史地理研究的主要方向。
这个论点又将历史地理推向现代发展阶段。
目前,全国属于这个领域的正式从业者,不到五十人。
为什么要学这门课呢?古人的事情在今天能有什么样的启迪呢?例一战国策中战国时东周和西周东周公对苏秦说:我想种水稻,但西周公不放水。
可见,两国依同一条河,即伊洛河。
苏秦说西周公放水。
例二,九鼎例三,金庸中胡编辣椒例四,电视剧各种胡掰,神马汉武帝沏茶啦所以说,历史地理还是应该掌握的常识这学期课程的基本内容:第一讲,空间与政权行政区的变化行政区就是一个国家将自己的全部领土划分为若干个行政区第二讲交通与军事地理第三讲,江河之变第四讲,气候问题第五讲,农业第六讲,城市第七讲,人文中国空间与政权2011年2月28日18:41第一讲空间与政权行政区划就是把一个国家的国土划分为不同地区,逐层派官管理。
分封制,基于嫡长子继承制,分土而治郡县制,分民而治历史政区地理,又称为沿革地理。
秦一千余县在沿革中,大多能在比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
现在也不过全国2000余县,而且还扩展了那么多地方。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中的“沿”,就以县为主,而“革”主要在县以上行政区。
汉武帝的广关东汉末年,为了镇压黄巾,刺史->州牧中央集权削弱,割据三国时期的遥领与虚封当时曹魏州数远远超过吴蜀。
遥领,(指地方官)虚封,(指封爵)魏晋南北朝州郡数目急剧膨胀双头州郡,两州同一刺史,同治一地。
唐如汉故事。
开国三百州,又设贞观十道。
都督府(唐前期开始出现)节度使(二级向三级发展,有两种观点。
一种是都督府说,一种是节度使。
后者主流。
老师认为两种观点都不能让人满意。
第一种观点完全不能解读方镇-州县和都督府-州县的关系;第二种观点不能解读中晚期为何还有都督府新的存在。
但有一个结论肯定是没有问题的,就是唐王朝的覆灭,官员权力过大,是肯定的。
)节度使的权力逐渐扩大北宋,为了防止权力过大出现了独特的制度。
有人称为虚三级,有人称为二级半。
宋太祖收其支郡,夺其兵权,制其钱粮,使节度使变成虚衔。
转运使,财政;军事,安抚使;粮,常平使;提点刑狱事权分散区划交叉宋代制度的优缺点:这种高度中央集权,来自于官僚集团内部造反的现象,藩镇割据从来没出现过;劣势,积贫积弱。
有人认为宋代是典型的儒官儒政。
上下政情不能速通,边疆易失战机。
说到军事,兵将分离,阵图。
南宋,十六路。
北宋二十三路是转运使。
南宋十六路指安抚使。
可见形势不同。
宋代在今天被我们吸取:三十六省,七大军区。
四大总部,总政,总后,总参,总装。
司令调兵权有限(一个排的移防都需要总参),只能训练。
总参调兵。
元多级行政区划实际上这个层级并不统一,全国各地情况多样。
大多省略一些层级八卦:征东省:即今朝鲜半岛。
一些学者认为此省与内地行省不同,管理者主要是朝鲜半岛本地人,朝鲜的政权仍然持续。
不久,征东省废。
十一行省(不包括征东省)五级俱全的只有一个地方,即顺宁府西藏从元代开始成为中国的一部分明两京十三布政使司明代以四级为主西北部分与明的关系很难讲,恐怕并不是统属关系辽东只有都司明朝万历四总督:蓟辽、宣大、陕西、两广其中陕西总督是对付农民起义用的。
两广总督防东南倭寇编户(平民)与军户(包括军人家属)五军都督,十六都指挥使司,四行都司,三留守司。
地位逐级下降,但没有统属关系八卦:卫所制度的残迹:天津卫、威海卫明帝陵有四处:十三陵,明孝陵,景泰帝的(在军科院大院里面,形制介于亲王和皇帝之间),嘉靖帝之父的明显陵(在湖北钟祥)(而兴都留守司就是看这个用的)清康熙十八省,清末二十三省江苏有两个布政使(江苏布政使和江宁布政使),所以有十九个布政使。
此地财赋极广,设两个布政使。
八督十五抚藩台(布政使)制台(总督)抚台(巡抚)臬台道台等清代俗称内蒙古的统治:王公联姻与理藩院。
并非完全由理藩院控制,实际东内蒙西内蒙的王公还经常内讧,清帝居中平衡。
新疆,光绪年间左宗棠收复新疆后设省,伊犁将军仍然存在。
西藏和青海有驻藏大臣,驻青海大臣民国体国经野,行政区划分的原则上古时期,地域划分并不清晰先秦:城邦国家,岛状农业例:弦高犒秦军依山川形便划界原则八卦:五岳四渎:河江淮济济水,今日已不存在。
维基说即大清河,黄河夺之入海。
利:民风民俗相近,易于管理弊:利于割据犬牙交错原则八卦:汉书南粤传说明了在征南粤时利用了地形八卦:中国新的省份划分?第二讲交通道路2011年3月21日18:39交通道路与军事地理在同一讲中介绍。
北京与华北地形又称北京小平原(图中绿色)(华北平原的西北角)西北部就是太行山和燕山。
道路南北向磁山文化八千年,其中有些谷物种子有九千年历史。
(学步桥广场“磁山肇史七千载,北苑拱桥五百年”)冲积扇:顶端,扇缘。
冲积扇中部地带最适合早期文明。
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鹤璧,冲积扇群。
这条路主是南北向的,又在太行山山谷形成一些东西向的岔路,就是古代的关口。
吕氏春秋,太行八陉,陉,路也。
西北向,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井陉接上面吕氏春秋太行八陉。
居庸陉等例:安史之乱。
安禄山之根本是范阳。
杲,音gao3。
安军一路破竹,阻于颜常山,绕过,洛阳击溃封常清。
封与高仙芝退守潼关。
封高二人被斩。
哥舒翰中风,被逼出战匹马不归。
可见井陉与太行东麓配合的重要性。
八卦2,七届二中在西柏坡,其实是有用意的。
明长城,西嘉峪,东辽东。
京师西北有两道:外长城,内长城。
俗称大边二边。
内三关:居庸紫荆倒马紫荆关倒马关,由于旅游事业不好,原貌保存较好。
外三关,雁门关宁武关偏关雁门虽城楼新修,砖墙乃旧物。
偏关是80年代后的产物平型关古不甚重要,抗战时闻名遐迩。
八卦,土木堡。
土木堡两张照片,一张是30年代,一张是2000年前后。
这个“堡”指的是元代每十里设一个堡,急递铺,即军用驿站。
例:十里铺土木堡一小城无水源,明军立崩。
东北向,古北口,喜峰口,山海关红山文化传入燕山之南,或古北口或喜峰口。
而山海关的利用只有一千多年。
十三世纪时金朝使用。
山海关控制辽西走廊。
为什么启用得晚?十三世纪之前,海退没有完成,沼泽湖泊遍布。
例:红线明军布防。
入口之战,袁督师凌迟。
松山之战,洪承畴。
川陕交通关中地形黄土高原(又称渭北山地)关中平原秦岭关中平原地堑型盆地八卦:关中地区都是平的,如有起伏的土包都是陵。
梯形的是帝王陵,圆形的是诸侯及以下关中之义函谷关旧关在河南灵宝县,新在新安县新关旧关俱险要之地,位置见图潼关蒲津关李渊由此入长安武关东南方向嶢关萧关西北方向,历代位置不一图中左上散关宝鸡南面图中左下八卦:骑青牛出函谷老子姓李斩白蛇入武关高祖姓刘总体:汉之后,函谷关地位下降,潼关地位上升秦统一进程秦都城:雍-泾阳-栎阳-咸阳雍以镇北方少数民族栎阳以争河西之地咸阳,控渭河,将一统天下川陕地形汉中大巴山蜀地秦岭道路子午道进山快,长,险灙洛道最短也最险,东汉才启用褒斜道使用较早,平坦故道和褒斜道是最具价值的两条道路回远,1200里。
因故道河而得名,又称陈仓道,较多经行山中盆地,在这些盆地中设有许多县。
早至西周时,散国就经此道交通周王。
祁山道向西越过秦岭余脉八卦:刘邦入汉中走子午道韩信入汉中出汉中走陈仓道诸葛亮一、二、四次走陈仓,三祁山迂回,五褒斜巴山通道洋巴道又称荔枝道,因唐玄宗“一骑红尘妃子笑”米仓道米仓山以上两道极为艰险金牛道很早就有八卦:秦欲伐蜀,刻石牛,置金于后。
此路上的张良庙值得一看剑门天险阴平道少用,极险西南交通连通四川和云南旄牛道在西边邛都(雅安)石门关道又称五尺道夜郎(毕节)滇(大理)丝绸之路命名并非中国人命名,而是1877年由德国人李希霍芬新疆地形丝绸之路最复杂的部分在新疆三山夹两盆,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准噶尔,塔里木。
库姆塔格沙漠,对于丝绸之路来说,无论如何都无法避开。
塔里木中有塔克拉玛干。
沙漠众多,绿洲都在山麓地带。
八卦:汉时有西域三十六国之说,又说后来有五十国。
都是在这种绿洲上。
伊犁昭苏县由于冷,五月才开油菜花。
不比江南此刻就有。
此地降水不少,水草肥美。
新疆在整个亚欧大陆腹心地带,不论是东面还是西面的水汽都吹不过来。
大多数地区年降水量200,蒸发量2000。
最干旱的地方是吐鲁番,降水量不足50,蒸发2000。
西域:狭义:葱岭(帕米尔高原)以东,玉门关以西。
广义:玉门关向西,包括中亚乃至西亚。
丝绸之路全程走向长安-天水-兰州-河西走廊-嘉峪关玉门关-新疆(西域)三道概览2三道概览3西域北道中间位置汉书载西域南道地图南载于汉书以上二道,西汉即有。
分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北两侧绕行。
新北道经吐鲁番哈密的分支载于后汉书北上到伊吾(哈密)-吐鲁番,至乌垒与北道会合。
北新道最北边的道路隋唐时形成为何北疆比南疆水多一点,开辟却晚呢?因为天山古时一直是游牧活动区。
北庭都护府在此路上的吉木萨尔。
同时的安西都护府一度在龟兹(库车)吐谷浑道形成于刘宋时期。
过阿尔金山山口。
其实挺长的,因为不走河西走廊。
两个枢纽楼兰北道与南道分岔之处。
一种主流的说法是,因河流改道而荒废。
楼兰之前是,库姆塔格沙漠,旱海,又称白龙堆。
显然经楼兰去南北道所必经,很艰险。
八卦:法海穿旱海,又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极为壮烈。
韩老师坐汽车横穿塔克拉玛干花了八个小时,即将出沙漠时遇沙尘暴惊心动魄。
伊吾一通新北道,一通居延。
居延海,现今因黑河水源枯竭而变小。
明末无力控制西域,但仍在哈密驻兵。
可见其重要。
新疆军区三个分区之一的东疆驻哈密水草供给天山昆仑山绿洲,中亚内陆湖。
丝绸之路就是这样形成其走向的。
400毫米等降水量下之下,在我国领土占五成弱,农业很难发展,称为干旱半干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