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无信不立的意思是什么

合集下载

孔子的诚信思想

孔子的诚信思想

中国社会思想史“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根本、最耀眼的伦理范畴和取向,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文化的精髓。

诚信思想贯通古今,对人格塑造、品德的培养都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系统考察先秦儒家诚信思想的具体内容及其特色对孔子诚信观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找寻其发展的历史轨迹,从人类学的角度解读孔子的诚信观,孔子诚信观具有很高的现代价值。

在这里,我就简单谈一下孔子思想道德修养中的“诚信”,以及孔子的诚信思想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一.从“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到“民无信不立”首先,在孔子的整个道德体系中,“仁”是其核心思想,“信”则是其重要内容。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信”也是孔子一生中用以教育学生的重要内容。

关于诚信的地位,孔子从多个方面作了论述。

其中有一点是“信”是“仁”的必然要求。

孔子的伦理思想,“信”是这一道德标准的必然要求。

仁者、贤者必然具备“信”这种道德品质,而试图通过修身以“成仁”“成贤”者,在人际交往中也就必须努力做到“信”。

孔子提出,做人要“主忠信”,即以忠和信两种道德为主。

他要求学生“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以便通过孝、悌、信、爱等品质的培养而迈向“仁”的境界。

对于古人“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的重“信”作风,孔子推崇、赞叹不已。

在此之外,孔子思想中的诚信主要是指做人应该从自身出发,追求真正的人格的实现。

“诚”的含义等同于孔子思想的知,就如同知一样,其核心的思想内涵主要是指精确的、自我实现的预言的意思。

“信”就是不失言于人,不欺人、守诺言,是全心全意履行和实践一个人的诺言。

孔子对于诚信的要求是很高的,他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輗与軏虽然只是车上的一个小小的木销子,但它们锲嵌在车辕前面的横木上,起着关联固定作用,因而是车的一个关键部位。

缺少了这个部位,车就将无法行走。

“信”对于个人虽然不是最重要的道德品质,但它在人的言语、行为中同样起着重要的关联作用——言语是否符合实际;行为是否符合言语。

人无信不立读后感3篇

人无信不立读后感3篇

孔子的论语中写道:“民无信不立。

”人们不守信就无法在社会中立足。

诚信乃为人之本。

古人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可见,诚信的力量是十分强大的,所以,既然敢说,那么就要敢做。

人首先要立信。

伟大的变法家为了让人无信不立读后感3篇,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无信不立读后感篇1孔子的论语中写道:“民无信不立。

”人们不守信就无法在社会中立足。

诚信乃为人之本。

古人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可见,诚信的力量是十分强大的,所以,既然敢说,那么就要敢做。

人首先要立信。

伟大的变法家为了让他的变法顺利推行,他采用了一个以木为信的办法。

他贴出告示,说要是谁将这块木头搬到城门上,我便给他十两金子。

起初,大家都不肯去,因为没有人觉得这块木头可以换来十两金子。

但终归还是有人相信,愿意把木头搬到城门上,他最终获得了那十两金子。

正因相信的人太少,所以人们通过这件事知道这个人很讲信用,之后他的变法也顺利推行。

要想做成大事,首先就要确定在人们中的诚信,这样才能将事做好,将事做成。

牢记承诺不忘记。

著名兵法家韩信在嫂嫂家借油灯苦读兵书,却遭哥哥嫂嫂的嫌弃,说读这无用之书还浪费油灯。

一位老奶奶好心收留了这个孩子,给他做饭,借他油灯,供他居住,韩信说等他长大以后一定要拿万两黄金给老奶奶,老奶奶说不需要,也不指望他这样。

但韩信惦记着这个承诺。

后来,韩信被重用,果真带了万两黄金来感谢这位老奶奶。

重信守诺是为人的高尚品德,既然许下承诺,就要朝这个承诺努力,做到这个承诺,遵守这个承诺。

如果没有这个能力,就别轻易许下承诺,这样只会使你失信,从而又从立信开始,所以一定要重信守诺。

许下承诺便要付出行动。

相传楚国有一个人,季布,他会劫一些不义之财给需要的人用,他答应别人的事一向都会做到。

一次,一位朋友在战争中被人埋伏,季布急忙前往,在万人之中杀出重围,救下他的朋友,季布身重数刀却依然面不改色,从那以后,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季布。

看那季布用生命去遵守诺言,这才留下来这么一段佳话:季布一诺值千金。

诚信是为人处世的基石

诚信是为人处世的基石

诚信是为人处世的基石孔子曰:“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讲诚信的人,不管到哪里,都能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尊敬;不讲诚信之人,人们会忽略他的存在。

诚信之人能在社会上立足,不诚信之人将会被世人唾弃,脱离社会,成为一座孤岛,成不了大事。

因此,诚信是为人之道,是立身处世之本。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你待人以诚,人也会报你以实。

诚信,从字面上来看,有诚实,信用之意。

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人的道德准则,理应是人人都应具备的优良品质。

自小,我们就从书本上学过狼来了的故事,故事当中的那位孩子,就是因为他不知道诚信的重要性,导致了最后没有人帮他,最终害了他自己。

诚信之人就像是一条清澈的河流,当您靠近他的时候,会把自己身上的污垢清除,带来一股清新之风。

当你走过一段路程,经历了风尘仆仆,此时遇到一条清澈的河流,你或许就想洗清身上的污垢,让它带给你久违的清新之感。

诚信之人也正如这清澈之河流,为你源源不断地带来清澈的感受,注入清新之风。

那么,做人应该拥有一颗诚信之心怎样去践行呢?个人理解认为主要有以下五点:怀有一颗诚信之心的人,应该做到言行一致。

诚信,不只是一种美德,还是源源不断的财富。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你待人以诚,人也会报你以实。

诚信是为人处事的基石,诚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具体来讲,就是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言必行、行必果。

人与人相处,惟有诚实守信,才能给人以亲切感,也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赖。

人们常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说的就是诚信的重要性。

如果你做到了诚实守信,别人就会真心和你相处、放心共事,就会得道多助,有利于成长进步和事业发展。

反之,就会失去信誉,失道寡助,人生天平就会倾斜,最终自己成为最大的输家。

人与人相处,相敬如宾是门很重要的学问,关键是要真诚,要真情实意。

从哲学角度上来分析,真诚是符合客观实际的,是实事求是的,因此是真实可信的,真实的东西是客观存在的,是经得住事实和时间检验的。

也说“民无信不立”

也说“民无信不立”

也说“民无信不立”《论语·子贡问政》中,有句名言叫“民无信而不立”,该如何解释,历来争议颇多。

原文是: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这段话的意思是:子贡问为政之道。

孔子说:“备足粮食、充实军备、民众对执政者的信任。

”子贡说:“如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这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

”子贡问:“如还要去掉一项,这两项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答:“去掉粮食。

自古以来谁都要一死,但执政者如果得不到民众的信任就无法存在。

”按说在“民无信而不立”之前,有一句“民信之矣”,这句话不易出现理解上的偏差,但在历代注释中,对这句话的理解又确实有很大不同。

对这句话的误读,隐含的是观点上的不同。

徐复观先生专门写过文章,辨识这个问题。

在他看来,正确理解这句话,对理解原始儒家的政治思想非常重要。

一种通常的误读就是,认为“信”是针对民众说的,就是说,民众宁可饿死也不可无信。

钱穆先生持的就是这个观点,认为此语是孔子针对执政者对民众的教化而言的,认为民无食必死,然无信则群不立,涣散斗乱,终必同归于尽。

故能让民众保持有信,一时无食,仍可有食。

也就是说,钱穆认为政治稳定的核心是民众的诚信。

而朱熹的解释则两头都想要,他的说法是:“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而不失信于我也。

”朱熹显然是想调和两者的矛盾,采用了一种中庸的说法。

比较正常的注解,来自孔子的后代孔安国,他的解释是:“死者古今常道,人皆有之。

治邦不可失信。

”何晏对《论语》的解释,用的也是这个说法,也就是说“信”这个字是针对执政者说的。

后代也有释者认为,原文中的“食”是指国家的“食政”,也就是今天财政的意思。

足食、足兵、民信为执政者的三个要件,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宁可减少兵役、减少赋税,也不能失信于民。

民信的信,显然不是对民众的要求,而是对执政者的要求,也就是说执政者宁死也不能失信于民。

中国关于诚信的名言

中国关于诚信的名言

中国关于诚信的名言中国古代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及注释1、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鱼父》意思是:所谓真,就是精诚的极点。

不精不诚,不能感动人2、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出自(汉)王充《论衡·感虚篇》。

意思是:人的真诚所达到一定程度,能感动天地,使金石为之开裂。

又称“精诚所加,金石为开”。

3、轻诺必寡信。

——《老子》意思是:轻易向别人承诺的人一定很少讲信用。

4、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意思是: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到自己的心了?和朋友交往守信用了吗?老师传授的学业温习了吗?”5、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意思是:在与朋友的交往中,要做到诚心待人,言出必行。

6、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意思是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

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7、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意思是:人没有信用就无立身之地8、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意思是: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

果:果断9、一诺千金。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意思是: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

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

中国古代关于诚信的名言:诚召天下客,誉从信中来。

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君子履信无不居。

——汉·班彪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荀子》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论语》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后汉书》帮人要帮心,帮心要知心,知心要诚心。

精诚(庄子)敦厚周慎。

——《后汉书》失信不立。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一诺千金。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待物莫如诚,诚真天下行。

——宋·邵雍笃诚(春秋左氏传)敬业乐群。

——礼记养真(陶渊明)君子诚之为贵。

民无信不立总结论文

民无信不立总结论文

民无信不立自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始,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历史上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体系,孔子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孔子所讲的“民无信不立”指的是百信对国家的信任,而这种信任得建立在国家为百姓多办实事的基础上,否则像嬴政这样,必然会引起人民的暴动。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这是子贡向孔子问之国之道时强调民众的信任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那么,在于今天“信任”对于一个人或者是一个国家甚至是一个民族而言又意味着什么?信任是立足之道,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座无形的桥梁,它所强调的是相互的彼此的。

那么,在今天很多人都在强调人与人的信任,这其中也包括我们自己,但是细想一下真正的做到彼此的毫无保留地信任对方的没有几个。

这又是为什么?说到底是原因在于我们每个人自身,因为信任强调的是彼此的相互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先做到让自己被人们相信。

如何被人们相信是我们值得去深入地思考的问题,我想应该从我们自身的诚信说起。

从小到大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着这些现象,比如在我们的考试中经常会出现多个监考老师或者是在教室里安装监控器和屏蔽仪等。

当然,这并不是说学校或者老师不应该这样做,而是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首先,对于那些在平时学习不用功而希望在考试的最后关头投机取巧的同学来说某种程度上的监督是有必要的,因为每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并不是一致的,人们对于诚信价值观的理解和重视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其次,对于那些平时非常努力学习在考试的时候又遵守考场纪律的同学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公平的,因为这表现出来的是老师对于学习用功同学的不信任。

虽然,这主要是针对考试中不遵守考试纪律的同学,但是从这两方面来看这种做法是单方面的。

我们学校的有这么一个现象就可以折射出我们对于信任的迫切需要:学校图书馆二楼的杂志阅览室,背着书包是不可以进入的。

在图书馆门口有一小排储物柜可以把书包存在哪里再进去看书,但在人流高峰期,储物柜往往早已被占满,很少有同学愿意把书包放在门口的地上。

诚信让生活更美好优秀作文范文

诚信让生活更美好优秀作文范文

诚信让生活更美好优秀作文范文诚信让生活更美好优秀作文篇1古人云:“民无信不立。

”是说人们如果没有诚信就无法在世界上立足,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讲究诚信,哪怕是一点点小事。

古时候,有个人叫曾子,一天他的妻子要去赶集,由于儿子哭闹不止也要跟着去,妻子实在没有办法就许诺说:“你在家乖乖等我回来,不许哭闹,等下回来给你杀猪炖肉吃。

”儿子便信以为真,乖乖在家。

妻子从集市回来后,曾子就磨刀霍霍准备杀猪。

妻子赶忙阻止说:“你还真杀猪啊,我只不过是哄哄他罢了,你怎么也信以为真呢?”曾子认真地说:“杀一头猪算不了什么,和孩子是不可以说着玩的,孩子不懂事,凡事跟着父母学,听父母的教诲,我们的一言一行对他都有影响,你现在不讲诚信哄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那他长大以后就会言而无信的,这是在害他。

”于是曾子便把猪杀了。

可见,诚信可佳,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处处皆是。

一个星期前,我准备用自己的零花钱给妈妈买一件母亲节礼物。

我在街上挑选着,却一无所获,当我带着失落的心情准备回家时,却在拐角处看见了一家小工艺品店。

这是一家很小的店,狭窄的通道仅容得下两人勉强通过,装修不豪华,却很温馨,地方不大却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工艺品。

让在低谷的我看到了希望,就像熄灭的蜡烛又重新被点燃了。

我在店里仔细挑选着,一条乳白色的手链吸引了我。

那是一条带有栀子花的串珠手链,没有华丽的装饰和绚丽的色彩,却透着丝丝的淡雅,感觉很温馨,我一下子就喜欢上它了。

更重要的是,栀子花可是妈妈最喜欢的花哟!我走到柜台前,看见一位六七十岁的奶奶,她头发花白,戴着一副老花眼镜正在专心致志地做手工,她穿得很朴素,一张满是皱纹的脸让人觉得很亲切。

“奶奶,这条手链多少钱?”我问。

“哦,这条手链呀,30元,小姑娘这里的东西都是我亲手编织的,每款只有一个。

”她笑眯眯地对我说。

我数了数手中的钱,只有25元,还缺5元呢,这可是我全部的零花钱啊!我只好忍痛对奶奶说:“奶奶,我的钱不够,还是过两天再来买吧!”“行,这手链我给你留着。

人无信不立

人无信不立
请谈谈你对诚信的理解。
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
1.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3.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 4.诚信为人之本。——鲁迅 5.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程颐 6.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
——富兰克林 7.虚伪的真诚,比魔鬼更可怕。——泰戈尔
抽烟、酗酒,打架斗殴;不遵守 法令条规,进营业性舞厅、歌厅、 网吧;
回到家中,摆少爷、小姐脾气, 不知老、不知幼,惟我独尊;
书从来不看,字从来不写,父母 的教诲不听; ………
思考:诚信缺失会有什么影响?
提示:从对个人、对企业、对社会、对国家的 影响来谈
假如生活中没有了诚信……
世界将充满虚伪和欺骗、不公和悲惨…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
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
立 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 木 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
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
为 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 信 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
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 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 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 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 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 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活动目标
1、搜集并整理有关诚信的名言警句、成语故 事和名人轶事等,培养收集整理信息的能 力。(重点)
2、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诚信”的内涵 和价值,培养自身的诚信品质。(重点)
3、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学习演讲的技 巧。(难点)
活动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无信不立的意思是什么
民无信不立的意思
解释
无信:缺乏信任;不立:立不起来人民如果对国家缺乏信任,这个国家就不稳固。

民无信不立是孔子说的话,意思是一个国家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就会垮掉。

引申出人没有信用就没有立足之地的意思。

从这句话,还可以看出诚信的重要性。

也就是说,如果你想要在这个世界上得到人们的信赖与支持,就必须以诚待人,以信交友,否则纵使你有过人的天赋,也会寸步难行。

如今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会受到一些对自己学习也是对诚信的考验。

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就不可以在世界上立足,在社会上立足,说明了诚信的重要性。

语句出处
原文
这句话出自《论语·颜渊》,是孔子所言。

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

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
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

孔子说,“使粮食充足,使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执政者。

”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会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

”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

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这个国家就不能存在下去了。


可见,在孔子看来,得到百姓的信任比什么都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