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分工条件下印度软件业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印度的发展轨迹与经验解析

印度的发展轨迹与经验解析内容提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印度的发展逐步进入快车道。
从总体上讲,印度的未来发展是充满希望的。
印度的发展具有独特的模式和经验,对于印度的发展经验和模式必须从应对工业危机和积极开拓新工业化的视角去分析和把握,才能真正审视到其精髓。
认真研究和借鉴印度的发展经验,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印度,发展轨迹,发展模式印度的发展现状和成就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印度的发展逐步进入快车道,成为迅速崛起的经济、政治、军事、外交大国。
印度在80年代经济增长率为%,在1980~2002年间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到6%,2002~2006年间达到%,印度成为仅次于中国的经济增长最快的大国之一。
2005年,印度国内生产总值达7750亿美元,居世界第12位。
如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印度人均收入已从1980年的1178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3051美元,成为继美国、中国和日本之后的世界第四大经济体O。
印度有号称世界第二的铁路网,总长达万多公里,有居世界第三的公路网,达330多万公里,有10多个大海港和庞大船队,民用机场超过100个。
印度已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包括电子工业、机器制造业、能源工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纺织工业、食品加工业等各个门类。
印度服务业在发展中国家表现特别突出,对GDP增长的贡献达到62%。
印度的科技不断进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
从科技人员的数量、科研质量、论文发表等方面统计看,印度都相当突出。
印度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具有较强优势。
在技术方面,除了信息技术外,印度在核技术、生物制药、空间技术、海洋工程等领域也有较强实力。
印度的高新技术产业比较发达,信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制药业及精密机械制造业四个产业约占印度出口额的30%。
印度信息产业已成为国际名牌,印度生产的疫苗公认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印度还是转基因种子的全球供应商。
此外,印度还十分重视核能和风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是目前世界第四风电开发大国。
辩论赛,合作比竞争更重要

国软件行业的优势是印度软件行业的弱势,而印度软件行业的优势则是中国的弱势。
所以,中国和印度的互补合作远远高于他们的竞争。
”在昨天举行的首届“中国-印度软件产业合作高峰会”,来自IT咨询公司高德纳、塔塔、印度著名软件行业机构NASSCOM和ESC,以及包括TCS、Infosys、Satyam 和Wipro四大巨头在内的印度软件企业及中方政府有关部门、软件企业和行业机构的高层人士约350人济济一堂,就“当前中印软件产业是竞争还是合作”、如何促进中印软件产业进行全面交流和探讨。
此次中印企业家零距离接触释放出一个强烈的信号:印度和中国应该合作共赢,共谋发展。
有关人士称,此次在京召开的中印软件产业合作高峰会不仅为中印软件产业的合作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而且正式拉开政府主动引“狼”共舞的序幕。
合作比竞争更重要。
从大的方面讲过分强调竞争忽略合作,能制出火箭、造出宇宙飞船吗?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吗?……“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有所长所短,但只要联合起来就可能创造奇迹。
”所谓竞争,是个人或群体在一定范围内为谋求他们共同需要的资源而进行比较、追赶和争胜的过程。
而合作则是个人或群体为谋求共同的目的彼此配合的社会行为。
一,现代社会的分工是越来越细。
一个很普通的促消活动,都可以分成内勤,外勤,宣传,柜台,主管这么多的部门,更别说是许多大型的活动的分工乐,这些部门为何要分得如此的详细呢?为的还不是用内部合作的方式以求有更大的竞争能力去跟竞争对手对抗,以求占有更大份额的市场?二,市场逐渐变薄。
由于传统产业与高新产业之间的技术断层正被逐渐压缩。
两者间的分野越来越不明显,买了一件东西的同时有几个功能已经不再象过去一般只有许多的高新科技专有,富人专有的了,而是遍布到各个阶层了。
就象现在的手机,不只是有通话功能了,还很轻巧,能够移动,当成信,当成相机,当成流言机,甚至当成装饰品。
那么拥有了手机的人就不再那么需要一个固定电话机,邮局寄信,照相机,留言机。
区域创新系统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MBA课程论文

MBA研究生课程论文课程名称管理创新论文题目区域创新系统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年级专业姓名学号2011年05月11日区域创新系统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区域创新能力正日益成为地区经济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和区域经济参与者竞争优势的重要标志。
而构建区域创新系统已经成为各区域实现新世纪快速发展的战略选择。
因此,深入研究和认识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对于加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和指导地方技术创新工作,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但国家总体层次上的创新如果没有区域层次创新来支撑, 国家创新将成为空中楼阁。
因此,应该通过创建区域创新系统来健全与完善国家创新体系。
区域创新的关键在于产学研的研究,坚持产学研结合,推动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实现科学发展,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产学研结合并实现科学发展,是遵循现代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律、推动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提高教育质量、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
当前,正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时期,因产学研合作不顺利而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基于此种情况,针对性的提出了我国企业对待区域创新系统所面临产学研结合问题以及如何有效运用它来提高自身竞争力。
关键词:产学研区域创新系统合作AbstractThe regional innovative capacity 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the regional economy can obtain the decisive factor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the participants. While structuring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has become a regional realize the strategic choice of rapid development in the new century. Therefore, further research and understanding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to accelerat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guidance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where work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But the country's overall level of innovation if no regional level innovation to support,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will become castles in the air. Therefore, by creating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should be taken to improve and perfect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The combination of regional innovation lies in the study The combination of regional innovation lies in the study.Insist, promote the combination of enterprises,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to realiz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our country'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o realize scientific way. Combining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realize the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to follow the rules and promot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deepening the re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reform and improve education quality,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and implementing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of socialism urgently required. Currently,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golden age, not because of manufacture-learning-research cooperation on a series of questions caused the attention should be. Based on this, puts forward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in enterprises treat problems facing university-industry cooperation and how to effectively use it to improve their own competitiveness.Keyword:Production integration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cooperation一、区域创新系统基本理论(一)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区域创新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通过在生产体系中引入新要素,或者实现要素的新组合而形成的促进资源有效配置,创造新东西的新手段、新能力,包括区域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及非技术性变化的组织创新。
印度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经验及存在问题

印度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经验及存在问题近年来,国际外包已经与国际直接投资并列成为发达国家进行产业调整和转移的两大方式。
与吸引外资相比,承接外包的综合收益更高,成本更低。
大力发展服务外包是提升产业结构、实现经济转型的一条重要路径。
从印度发展软件与服务外包的案例中发现,服务外包对吸引外资、扩大服务贸易以及推动服务业发展都有着积极作用,但却并不一定有助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及改善生产处于价值链低端的不利地位。
印度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经验近二十年来,印度凭借软件产业的国际化发展,一跃而成世界软件大国,并成为继中国之后最重要的发展中大国。
印度的成功,除了英语优势与扎实的数学教育、有效的软件人才培训体系、低成本劳动力以及时差等历史与客观因素外,政府在推动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方面所采取的以下主要措施,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 强有力的政府支持。
印度服务外包领域的发展和所取得巨大成就,背后有着政府强有力的支持。
政府的支持表现在税收激励、政策监管、兴建科技园区、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
在税收方面:20世纪80年代后期,印度政府对软件产业实行10年免税;90年代,进一步推出“零赋税”政策,出口软件全部免税,对生产软件产品不征收流转税。
此外,很多地方政府还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给外包企业不同的优惠,如经济特区内土地出让价格的减免,强制性用地规划条件的调整等,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印度发展服务外包的成本要比中国低30%左右,这在相当大程度上形成了承接服务外包的成本优势。
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印度自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大力度修订本国的知识产权法律,1994年,印度通过的“版权法”被称为“世界上最严厉的版权法”之一,印度政府重视长远规划,建设了富有特色的科技园区。
迄今已建成20多个软件园,园内企业近6000家。
2. 完备的人力资源环境。
印度技术型劳动者素质较高,相当部分外包企业学历都在本科以上,印度在英语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整个国家语言环境好。
印度软件外包服务业强于中国的原因探析-

印度软件外包服务业强于中国的原因探析*摘要:本文通过列举印度被誉为“世界办公室”的主要表现,对印度软件外包服务业强于中国的原因作了较深入地分析,重点阐述了印度发展“软件外包服务业”的八点经验启示,对中国发展软件业应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同时,文章还揭示了中印信息产业(软件和硬件制造业都包含其中)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提出了对中印信息产业未来挑战与思考的个人意见。
关键词:软件业;外包服务;信息产业;技术创新印度建国后前30年,服务业增长比较温和。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印度服务业增长提速,并于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后进一步加速。
尤其是印度信息产业中的通信业以及备受关注的商业服务业(即“软件外包服务”)异军突起,增长速度迅猛,年均增长率已经接近或者达到20%,①为印度服务业的发展注入了无限生机,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办公室”。
从这点可说明,印度的软件外包服务业强于中国。
下面就印度软件外包服务业发展情况及原因,谈谈个人的意见。
一、印度被誉为“世界办公室”印度在20世纪80年代实行经济政策调整和20世纪90年代实行经济改革以后,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服务业超常发展,特别是信息产业中的商业服务业增长速度迅猛,使印度逐渐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软件制造业”大国,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办公室”。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服务业保持高速增长势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印度服务业增长开始恢复,并于90年代加速,年均达到7.27%。
21世纪初,印度服务业出现了更高的增长态势。
2004-2005财年至2008-2009财年分别增长9.1%、10.6%、11.2%、10.9%和9.7%,年均增长10.3%。
其中,2008-2009财年,印度服务业产值(含建筑业)达215544.8亿卢比,占GDP的比重由2004-2005年的60.2%逐步增加到64.5%。
五年中,建筑业分别增长16.1%、16.2%、11.8%、10.1%和7.2%,年均增长12.3%。
印度软件外包发展简记

印度软件外包发展简记(2006/07/14)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地区,国土面积为297万平方公里,仅为中国的31%,但其国家的人口已经达到11亿。
虽然1950年独立之后成为英联邦成员,但印度的经济发展并没有取得比较突出的成绩,但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印度近些年高速发展的软件产业。
据印度全国软件及服务公司协会相关人士介绍说,印度软件和信息服务行业的产值目前已经高达120亿美元,而在1990年的时候,这个行业的产值还只有5000万美元。
现在印度的软件出口到全球105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已经超过了印度全国出口总额的20%,占有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也已经超过2%。
而具体到印度的软件工程师方面,也有一组数据可以说明印度对软件产业的重视。
目前印度的软件公司拥有超过650000名工程师,其雇员总数仅次于美国,印度全国的160所大学和500所学院均设立有软件方面的专业,每年从大学毕业的软件技术人员约为178000人,而每年进入到软件行业的专业人员也高达73000到85000人。
据IDC的一份研究报告预测说,到2008年,印度软件业产值将达到850亿美元,其中出口500亿美元。
如中国的北京、上海或者大连一样,印度也有自己的软件之都,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班加罗尔。
面积仅为1.5平方公里的班加罗尔软件科技园区现在是全球第五大信息科技中心和世界十大硅谷之一,目前班加罗尔被公认为软件外包产业的发源地,同时也是软件外包产业发展最成功的地方。
全民性的外包产业曾经在纽约时报刊登过这么一条消息,“如果你在英航上了丢失行李,你所知道这个信息来自于印度的硅谷,财务方面也是由印度的财务人员来处理”。
而又有消息说,如果说印度的外包产业停止了运转,那么全球500强企业里大部分企业的信息化将面临瘫痪的状态。
由此可见目前印度软件外包业的发达程度,比如像诺基亚的很多管理系统都是在印度完成。
而这些也都是在离岸进行的。
印度软件外包业如此成功,要归功的首要一点是其对质量的重视,力争在每个角度、领域都能够做到最好。
对印度软件业的崛起之因的思考

对印度软件业的崛起之因的思考一、对印度软件业发展的简述近十多年来,以计算机软件为主的信息技术业在印度以强劲的增长势头迅猛发展,近几年来增长率也一直保持在50%以上,同期世界软件业增长率是20%。
据印度全国软件服务公司协会统计,从1992到1999年,印度软件出口以年均60%的速度强劲增长。
印度1999-2000年度的软件出口额为40.5亿美元,占目前印度出口总额的10.5%,到2003年将增至占23%。
印度政府预计,到2008年,印度软件业产值将达到850亿美元。
现在,在全球软件开发市场中,印度占据了16.7%的份额。
在信息产业最为发达的美国,印度占据其软件销售市场份额高达60%以上。
可以说,软件业突飞猛进的发展为印度打开了一条日进斗金的黄金通道。
作为一个相对贫穷的国家,印度能在软件业上行走出的一串串令人惊叹的感叹号,必然有其特有且适用的发展模式和竞争策略,本文用国际贸易中普遍流行的三种理论(比较优势理论、H-O理论及波特菱形理论)试解释印度软件业飞速崛起的原因,并通过比较找出最相适用的理论,旨在能较完整的归纳出印度软件业的成功经验,望能给读者些许启示。
二、理论解释在此部分,笔者根据所学的国际贸易理论知识,试用三种理论从不同角度分析印度软件产业的兴起:1、李嘉图外生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中提出,是用国与国之间生产同一产品相对劳动生产率优势解释国际贸易原因的理论。
下面简单介绍其理论的假设和内容;(1)模型的假设条件李嘉图比较利益模型是以商品与要素市场的完全竞争为基础,以不存在贸易限制、交易费用和规模收益等为前提条件,用两国、两商品、一种生产要素来证明决定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利益。
(2)理论内容生产和贸易模式生产和贸易的模式由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差别决定的。
各国应该专门生产并出口其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产品的比较优势可以用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生产成本、或者机会成本来确定。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材分析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材分析(课标、重难点、关键点拨)一、认识大洲 (5)课标要求 (5)亚洲的位置和范围 (5)一、课标解读 (5)二、重难点分析 (6)1、亚洲的地理位置(重点) (6)突破方案:案例法 (6)2、亚洲分区(重点) (7)突破方案:读图法 (7)亚洲的自然环境 (8)一、课标解读 (8)二、重难点分析 (9)1、亚洲的地势地形(重点) (9)突破方案:案例法 (9)亚洲地形与河流的关系(难点) (9)突破方案:读图分析法 (10)2、复杂的气候(重点) (10)解决方案:读图观察法、成因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10)气候特征与自然景观关系(难点) (10)解决方案:直观教学法 (11)季风气候特征及影响(难点) (11)分析: (11)解决方案:降低难度,分步达标法 (11)二、了解地区 (11)课标要求 (11)地区一:东南亚 (12)一、课标解读 (13)二、重难点分析 (14)1、东南亚“十字路口”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重点): (14)突破方案:读图法学习东南亚的地理位置 (14)2、东南亚的气候类型、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重点和难点):15突破方案:歌谣法记忆东南亚的气候与农业之间的关系 (15)东南亚的地形、河流特点及其对人口、城市分布的影响(重点和难点): (15)突破方案:运用地图综合法分析东南亚的城市特点 (15)地区二:中东 (16)一、课标解读 (16)二、重难点分析 (17)1、三洲五海之地(重点): (17)突破方案:读图归纳法 (17)中东地区的咽喉要道──苏伊士运河和土耳其海峡的重要性(难点)18突破方案:观察法、分析归纳法 (18)2、丰富的石油资源(重点): (18)突破方案:读图归纳法 (19)石油资源对本地区经济和国际政治、经济的影响(难点): (19)突破方案:观察法、资料分析法、归纳法 (19)地区三:欧洲西部 (21)一、课标解读 (21)二、重难点分析 (23)1、工业密集,发达国家集中(重点): (23)分析: (23)解决方案:读图观察法、对比分析法 (23)2、自然环境对欧洲西部畜牧业发展的影响(难点): (24)解决方案:读图观察法、成因分析法 (24)3、欧洲旅游业发达的原因和著名旅游景点的分布(重点): (25)解决方案:读图观察法、创设情景法、小组合作法 (25)地区四:撒哈拉以南非洲 (25)一、课标解读 (25)二、重难点分析 (27)1、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环境(重点): (27)分析: (27)解决方案:读图分析法、读图感悟法 (27)2、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特点(重点、难点): (28)解决方案:案例分析法 (28)3、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重点、难点): (29)解决方案:综合分析法 (29)地区五:极地地区 (30)一、课标解读 (30)二、重难点分析 (32)1、极地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重难点) (32)分析: (32)突破方案:情境创设法、合作学习法、角色扮演法、读图分析法 (32)极地地区经纬网的判读(重难点) (33)分析: (33)突破方案:读图分析法 (33)2、极地地区的科考和环境保护(重点) (34)突破方案:读图观察法、材料分析法、分组讨论法 (34)三、走近国家 (35)课标要求 (35)国家一、日本 (36)一、课标解读 (36)二、重难点分析 (38)1、海岸线曲折、多火山地震的岛国(重点) (38)分析: (38)突破方案 (38)2、评价日本经济发展的条件、分析日本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重点难点) (39)分析: (39)突破方案 (39)国家二、印度 (41)一、课标解读 (41)二、重难点分析 (42)1、运用地图,指出印度自然和人文地理事物的分布(重点) (42)分析: (42)突破方案 (43)2、运用图表和资料,分析印度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工农业(难点) (44)突破方案 (45)国家三、俄罗斯 (46)一、课标解读 (46)重难点分析 (47)1、俄罗斯地形、气候的特点(重点) (48)分析: (48)突破方案:小组合作法、问题探究法、读图分析法 (48)俄罗斯位置对气候的影响(难点) (48)突破方案:读图分析法 (48)2、俄罗斯工业特点(重点) (48)突破方案:情景创设法节 (49)3、俄罗斯的交通特点(重点) (49)突破方案:对比分析法、读图归纳法 (50)交通线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难点) (50)分析: (50)突破方案:学生合作探究 (50)国家四、澳大利亚 (51)一、课标解读 (51)二、重难点分析 (53)1、运用地图或其他资料分析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与生物进化之间的关系(难点) (53)分析: (53)解决方案:读图分析法 (53)2、运用地图或其他资料分析澳大利亚养羊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重点、难点) (54)解决方案:读图分析法 (54)3、运用地图或其他资料分析澳大利亚发达的工矿业与自然条件的关系(重点、难点) (55)国家五、美国 (55)一、课标解读 (56)二、重难点分析 (57)1、美国的人种(重点) (57)解决方案: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 (57)2、发达的农业──机械化、专业化(重难点) (58)解决方案: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58)3、发达的工业──高新技术的崛起(重点) (60)解决方案:案例分析法、读图分析法 (60)国家六、巴西 (61)一、课标解读 (61)二、重难点分析 (63)1、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和多元性的文化(重点) (63)分析: (63)突破方案:图片品读法 (63)2、工农业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重点、难点) (64)突破方案:读图分析法、对比法 (64)3、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重点、难点) (65)突破方案:角色扮演法 (65)七年级下册地理主要学习的是区域地理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素分工条件下印度软件业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印度软件业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在90年代初自由化改革以来飞速发展,特别是在软件出口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软件出口国。
与此同时,要素分工逐渐成为国际分工的新趋势,本文分析了在此国际分工大环境下,印度软件业独特的发展模式,探讨其对于我国软件业的借鉴作用,试探寻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软件业发展道路。
关键词:要素分工;印度;中国; 软件业;发展模式
一、文献综述
20世纪末以来,国际间贸易壁垒逐渐降低,各种资源要素在国家之间加速流动,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着大规模的资源整合利用,国际分工开始由传统的产品分工向要素分工过渡。
进入21世纪,要素分工已成为当代国际分工的新趋势,即分工的边界由生产要素决定,是价值链上各种要素密集性质的各个环节之间的分工。
而软件业在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国际化生产的程度日益提高。
作为高科技产业,它不仅附加值高,而且具有很强的技术扩散效应,是名副其实的战略性产业,直接关系到一国的国际竞争力。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短短10多年时间里,印度的软件业飞速发展,如今已经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软件出口国,占据了在国际软件开发市场中大约16%的份额,大力拉动了印度的出口。
本文试图从国际产业分工的最新趋势--要素分工的角度出发,分析印度软件业二十年来独特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同时结合我国软件业的发展现状和国内外环境探求出我国软件业发展之路。
二、印度软件业的发展模式、特点及其弊端
(一)印度软件业的发展模式
在二十年的发展中,印度软件业形成了其独特的政府扶持下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
1、政府扶持
印度软件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印度政府的大力推动。
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印度的软件业在二十年间实现了巨大的飞跃。
1986年,拉·甘地政府出台了刺激印度软件出口的”计算机软件出口、软件发展和训练政策”,同时鼓励企业从国外进口计算机、元件及生产技术,并带头在全国推广使用计算机。
拉奥政府1991年上台之初就实施了极具远见的软件技术园区计划,开始在印度各地设立软件技术园。
1998年3月,瓦杰帕伊政府组建了”国家信息技术与软件发展委员会”,制定了著名的《2008年信息技术发展计划》,明确将信息产业作为国家优先发展的部门,在税收、贷款和投资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支持。
2002年10月,政府又设立信息技术部,继续推出鼓励措施,除经济优惠政策外,还大力培养软件技术人员,简化外国企业对信息产业的投资手续,加强政府与外商及私营企业的合作,新的软件技术园区仍在不断发展壮大。
2、出口导向的外包模式
印度软件产业属于出口导向型产业,以定制软件和服务出口为主,在软件模块设计开发方面有较强的优势。
印度软件出口主要包括软件模块开发、编程、测试、数据服务、培训、技术支持等相关服务。
1991年,拉奥政府在印度实行自由经济以来,积极吸引海外资金,跨国企业纷纷进入印度市场。
美国、欧洲的发达国家以外包形式在印度进行软件程序设计。
同时由于印度贫富差距较大,软件市场内需小,印度软件产业中80%的业务都是来自国外。
图1为自1985年起,以5年为期对印度的软件出口进行观察的走势图。
图1显示,在1985年以来的20年中,印度软件出口经历了5年为期的倍数级增长,发展极为迅猛。
近几年来印度软件出口增长更是稳定在40%以上。
进入21世纪,印度软件服务业的BPO业务正在创造更多令人瞩目的成绩,成为软件业的发展新趋势。
印度官方统计显示,2001年至2006年,印度IT-BPO在全球外包所占份额从39%上升至45%,2006年达到83亿美元。
(二)印度软件业发展模式的特点
在当今国际分工日益深化和贸易投资一体化的新环境中,政府扶持下的出口
导向型印度软件业呈现出几大鲜明的特点。
1、要素分工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印度的软件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从业的大量软件人才。
据统计,2004年至2005年,印度软件从业人员有69.5万名,总数仅次于美国。
这些专业人员工资低廉,一名印度软件工程师的工资只相当于美国的六分之一。
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吸引了大量欧洲和美国的软件公司把软件外包业务委托给印度。
这种外包式的出口贸易方式正是发挥了印度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占据了国际软件产业要素分工中的劳动力环节。
在国际分工深化和贸易投资一体化的新形势下,高新技术、资本与低成本劳动力的结合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和有效途径。
印度软件业的发展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2、处于产业链的低端
印度软件业过度依赖海外市场和软件外包业务,其产业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低端,附加值较低,相比由国外的发包企业获取的最终利润,印度软件企业由外包赚取的利润非常有限。
这不仅使印度软件业失去了自己的品牌,更严重的是失去了生产的控制权和对软件产品的知识产权,从长期来看这将大大限制印度软件产业的发展。
不过,印度的大型软件企业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开始向价值链的上游进发,进入软件产品市场,展开与国际软件业的大公司的正面竞争。
3、技术主要由跨国公司研发
印度的教育体制不鼓励技术人员冒险和创新思考,而只是强调学生对软件的操作技术培训。
而且,印度的风投资本家不支持风险大的投资,更乐意把资金投入呼叫中心等业务和产品方面。
因此,印度软件业的技术创新不是由本国的风险基金推动的, 而是由世界技术巨头投资于印度的研发中心驱动的。
印度软件业在发展初期开始进入尖端领域的研究。
全球十大信息技术巨头, 包括微软、英特尔、奥拉克尔公司和得克萨斯仪器公司, 都在印度设立了境外最大的研发中心。
加之印度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的完善和得力,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进入印度研发领域。
2001 年以来, 多达230 家跨国公司在印度设立了研发中心。
这种缺乏本土自主创新的研发模式也是印度软件业未来向高端发展的又一潜在障碍。
4、科技园区的产业集聚效应
印度软件出口的70%来自STP园区。
1990年印度电子工业部宣布了首批3个软件科技园区(STP):班加罗尔、布巴内斯凡尔和浦那,1998年又宣布了25个软件科技园区。
随着大型跨国公司十余年间的不断进驻,STP至今已经产生了广泛的集聚效应。
以表现最突出的班加罗尔科技园区为例,该科技园早在1986年就引进了美国德州仪器公司,其后美国路威尔公司等跨国公司相继在班加罗尔设立了研发机构。
如今,班加罗尔已有200多家以信息技术为主的跨国公司,被誉为“印度的硅谷”。
如图2所示,自2003年始,STP的入驻企业数量以13%的速度增长,并且每周平均有4家新企业在园区注册。
STP园区的设立和推行,对
印度软件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印度软件发展模式对我国软件业的启示
我国政府已确定软件产业为发展战略重点,2000年国务院发布《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2002年又发布了《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
国家鼓励和支持软件产业发展的专项产业政策有效地推动了我国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
但是现阶段我国软件产业的总量、出口及外包规模仍然很小。
2006年实现软件总收入约600亿美元,而出口40多亿美元,仅达到印度软件BPO收入的一半。
如此,是否意味着我国也要模仿印度的出口导向的外包模式呢?答案是否定的。
中印两国的国情不同,在要素分工的国际大形势下,我国软件业应坚持走自主创新,兼顾国内外两市场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