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观
如何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如何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如何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一、正确认识儿童
一)儿童观的含义
儿童观是对待和看待儿童的总体观点,包括对儿童发展的看法、对儿童主观能动性的认识以及对合格幼儿标准的认识。
它也表现为家长的子女观和教育者的学生观。
二)错误的儿童观
1、早期定向教育
早期定向教育的对象必须具备早期定向活动所需求的特殊能力或特殊天赋。
然而,大多数儿童并不具备这些能力或天赋,因此,对一般儿童不宜轻易实施早期定向培养。
2、智育中心
将教育全部向智力培养和分数看齐。
对大多数儿童来说,早期教育应该立足于全面发展体、智、德、美的基础上。
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有所侧重,有意义地引导、发展和培养他们的正当兴趣和爱好,促进某种才能的发展。
二、认识儿童的主观能动性
对儿童的主观能动性的认识表现为如何认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错误认识:教师为中心的、命令的、监护式的,即班级的中心是教师,教学方法上表现为注入式和填鸭式教学。
正确认识: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应该把幼儿放在主体地位,而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影响。
教师要科学地调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起新的需求。
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三、对幼儿进行有质量的教育
要对幼儿进行有质量的教育,必须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正确认识儿童的发展和主观能动性,注重幼儿的全面发展,尊重幼儿的个性差异,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培养幼儿的自主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阐述常见的儿童观

阐述常见的儿童观
儿童观是指对待儿童的态度和看法,有以下几种常见的儿童观:
1. 成年人至高无上观:认为成年人在知识、智慧和能力上高于儿童,他们有权支配和操纵儿童的一切事物,忽略儿童的个体需求和感受。
2. 责任观:认为儿童只是家长的责任和义务,家长应该为儿童的成长和发展付出一切努力,但忽略了社会和政府对儿童的责任和义务。
3. 压迫观:认为儿童是弱势群体,需要社会对他们加以保护,但同时忽略了儿童自身的主体性和发展性,过度保护会剥夺儿童的自我发展能力。
4. 平等观:认为儿童是有自我意识和主体性的,与成年人平等,需给予儿童基本的人权和个人尊严。
这种观念认为儿童和成年人应该共同构建和平相处的社会环境。
儿童观

教师必须加强对自身情绪的调节,要善于做 自己情绪的主人。 首先,要加强道德修养,“以理制情”。 其次,要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自觉地支配 自己的情绪。 第三,要自我疏导。自己有不良情绪时,可 及时向亲人、朋友倾诉,万不能迁怒于幼儿。 第四,要用意志克服各种困难,在困难和挫 折面前始终保持乐观都达的心态。
儿童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应 有主动活动、自由活动和充分活动的 机会和权利。在教学中,幼儿是学习 的主体,是学习的主动者,儿童通常 被当作接收器,而不是被当作能动的 人,教师是指导者,而不是操纵者、 替代者。教师应了解孩子的兴趣,尊 重孩子的兴趣,并为孩子提供学习、 探索的条件和机会,这才是教师在教 学活动中的位置。
儿童观在中国文化中的演变及其现 代化的问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儿童观 1、“子子”,儿女要有儿女的样子。 2、以成人为本位,儿童在传统文化中受到歧 视。 3、儿童是传宗接代的工具。 4、子女是光宗耀祖的工具。 5、养子防老。 6、性别歧视。
(二)中国近现代的儿童观 儿童观的三次转型 第一次(五四时期):“以孩子为本位” 的儿童观。 第二次(20世纪30年代):为配合一切 革命斗争,儿童都应该成为贡献社会的小 大人,儿童更需要认识的是社会现实及成 人文化意识,而不是自己精神生命所关切 和需要的东西,如想象、情感、个性、游 戏等。 第三次(20世纪80、90年代):尊重儿 童个性的儿童观。
怎样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一)什么是儿童观?
儿童观是指人们对儿童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 点 。主要包括人们对儿童期的意义、儿童 的地位和权利、儿童的特质和能力、儿童 的发展的原因与形式、以及儿童在其发展 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等问题的看法或认识。 人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或观念的总和。就 构成一定社会的儿童观。 儿童观是教育观的依据,有什么样的儿 童观。就有什么样的儿童教育观。
儿童观

儿童观
• 1、什么是儿童观 儿童观是对儿童的认识、看法,主要包括 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儿童在人类社会中 应享有的地位与权力;二是儿童期的意义、 特点以及生长发展的形式与原因等。
儿童观
• 2、几种不同的儿童观 • (1)社会本位的儿童观: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 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 会需要。(斯巴达教育) • (2)个人本位的儿童观:洛克“白板论”,卢梭“自然 论”,福禄贝尔“第一所幼儿园” ,杜威“儿童中心 教育”。 • (3) 现代儿童观:儿童是与成人平等的、独立的、发展 中的个体,社会应当保障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应当尊 重他们的人格尊严和权利,尊重他们的发展特点和规 律,尊重他们的能力和个性,应当为他们创造参与社 会生活的机会。
案例:一位“蹲下来看孩子世界”的老师 有些教师习惯于居高临下地看待学生,因而不为 学生所喜爱。江苏无锡有位青年教师,却不是这样对待学 生。她有句座右铭:“蹲下来看孩子的世界”。她喜欢坐 在学生的座位上看看黑板和教室;她会在倾听孩子课间的 诉说后,给予郑重的应答,一起与学生分享快乐、自豪, 体验忧伤、气愤;寒潮来临时,同学们的小手冻僵了,她 允许学生们暂时把字写歪;她会在大雪突然降临时停止上 课,与孩子们一道赏雪;她会在家长பைடு நூலகம்“告状”时,与学 生协商保守住小秘密。由于经常蹲下来看孩子的世界,经 常与孩子交往,她走进了孩子的心灵,成为孩子的知心姐 姐。要教好学生,就要舍得花工夫研究和琢磨学生,只有 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真正的理解他们。
案例:兔子跑到哪里去了? 在某幼儿园的教师里,教师让小朋友们做“找家”的游戏。黑板上画着 一块草地、一条河和一棵树。讲台上放着三样玩具:一只白兔、一只鸭子、 一只猴子。看完题目,小朋友们争先恐后的举起了小手。一个小男孩走上了 讲台,这个看似机灵的小男孩这样做了:小白兔被放进了河里,小鸭子放在 草地上,小猴子放在半空中…...教室里顿时发出了哄笑声,大家都争着要到 讲台前纠正小男孩的错误。一个小女孩又上来了,她把小白兔放在了草地上, 把小鸭子放在了河里,小猴子放在了树上。教师里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大家说应该给她什么样的奖励?”教师大声引导着,“一颗红五星”, 小朋友们异口同声地答道。就在这时,刚才那位小男孩举起了手要求发言, “老师,我想给大家讲个故事:在一个夏天的午后,天气很热,小白兔在草 地上玩的满头大汗,它实在受不了了,就跑到河边,一看小鸭子那么舒服地 在水里游,小白兔就‘扑通’一声跳下河,没想到它根本不会游泳,很快就 沉了下去。而小鸭子却救不了小白兔,所以它就爬到岸上拼命喊‘救命啊-----小白兔落水了,快来救啊!’树上的那只正在打瞌睡的小猴子被救命声惊 醒了,一看情况危急,就一下子从树上跳了下来,所以在半空中……”小男 孩的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更加热烈的掌声。老师赞许的摸摸小男孩 的脑袋,问大家如何奖励小男孩,“两个五红星!”
儿童观

辐合论的儿童观
吴伟士:人的心里发展等于遗传和环 境的乘积 儿童的发展的是先天遗传与后天环 境共同影响的结果。也就是说,进行儿 童教育,在一方面需要对儿童发展规律 的与特点等的洞察,另一方面需要加强 童向大人提出的的一些看似奇怪的问题并不是他们 一时的想法,而是他们试图与自己的经验保持一致。 2.儿童的思维能力远远超过其表面上表现出来的能力。 3.儿童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全身心的关注当前的一切。 4.儿童努力探寻世界的意义。
卢梭时期的儿童观
卢梭时代发现了儿童期的价值,认为儿童 是独立意义上的人,具有其存在的价值。
杜威时期的儿童观
杜威时代儿童观越来越建立在科学的心理学 发展的基础上,他所倡导的“儿童中心论”的儿 童观,是对“教师中心论”的一次反动,把儿童 从教育的“后台”边缘位置推至“前台”表演中 心,让儿童成为教育活动的主角,这无疑具有巨 大的积极意义 。
儿童的宗教观
在蒙台梭利、皮亚杰、马修斯、亚斯贝斯 等人 的推动下,儿童几近成为一种宗教,成为 一种神话。他们呼吁“以儿童为师”“向儿童 学习”,把对儿童的崇拜推向极至。
现当代的儿童观
现当代的儿童观,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 响下,认为儿童首先是“人”,其次儿童就是 “儿童”。
谢谢
大众意识形态的儿童教育
它是指广大国民对于儿童的根本认识和态度。这 是一种最具实际意义的儿童观。它渗透于日常生活 中,直接影响着人们人们对待儿童的态度与行为方 式,通常以“隐喻”的形式表现出来。
儿童是“小大人” 儿童是“白板” 儿童是“有罪的” 儿童是“花草树木” 儿童是“私有财产”
儿童是“未来的资源” 儿童是“有能力的主体” 儿童是“成人的导师” 儿童就是“人”、“儿童”
学术 理论 形态 的儿 童观
儿童观

谓的“原罪”。 • 所以用鞭挞、体罚来约束和教育儿童。
•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儿童观——认识到儿童的 自由与兴趣
• 文艺复兴的“人性、人道、人权”,打击了“原 罪说”,但未意识到儿童本身的独特价位,依旧 是讲儿童视为双亲的附属品。
以上对现代儿童观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现代的儿童观
• 1.儿童是与成人平等的、独立的、发展的个体。 • 2.儿童具有巨大的学习潜能。 • 3.儿童的发展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 4.儿童是一个稚嫩的个体。 • 5.儿童是“整体”发展的人。 • 6.儿童学习的生活化和游戏化。 • 7.每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幼儿来自育学儿童观及其发展历程
一、儿童观
• 儿童观是指人们对儿童的看法和态度。主要涉及 到儿童的地位和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的特 点和能力,儿童生长发展的特点等问题。
二、儿童观的发展历程
• (一)古代儿童观——儿童就是小大人 • 尚未发现儿童与成人的不同,只是把儿童视为缩
小的大人。
• (二)中世纪封建社会的儿童观——儿童生而有 罪
回顾内容
• 1.什么是儿童观? • 2.儿童观发展的历程变化有哪些?请简单谈谈。 • 3.现代的儿童观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谢谢观看!
(四)文艺复兴结束后,儿童观开始出现了转折。
17世纪英国教育家洛克提出的“白板说”的儿童观,认 为儿童不是生而有罪,而是纯真无暇的白板,有巨大的 可塑性。
18世纪法国卢梭提出了“自然论”的儿童观,指出了儿 童独特存在的价值,有自己内在规律的自然的存在。
杜威的“儿童中心论”,提出了尊重儿童的世界,尊重 儿童的发展规律。
什么是儿童观

什么是儿童观儿童观是指对儿童的认识、理解和看待的方式和观点。
它涵盖了对儿童特点、需求和权益的认知,以及对儿童成长和发展的关注。
儿童观对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和儿童权益的保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儿童观是近年来在儿童发展与教育领域中逐渐突显出来的一个概念,对于我们能够更好地关注和关怀儿童的成长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儿童观的形成始于对儿童人权的认识和尊重。
人权是指人类自身所拥有的权益,而对于儿童来说,他们是社会的最脆弱群体,需要更多的保护和支持。
儿童观的关键是要理解儿童的特点和需求。
儿童是处于成长和发展阶段的个体,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情感体验都与成人存在明显差异。
儿童的心智成熟程度较低,还没有完全掌握自我管理和决策的能力,需要成人的指导和关注。
因此,我们应该以儿童为中心,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关切。
儿童观的核心是关注儿童的权益。
儿童权益是指儿童所享有的基本权利,如生存权、发展权、保护权和参与权等。
这些权益是儿童合理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儿童的权益,确保他们享有平等和健康的生活环境。
对于那些弱势儿童,如残疾儿童、贫困儿童和流浪儿童等,我们更需要关注和支持,为他们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机会,让他们能够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
儿童观还强调了儿童的参与和表达权。
儿童是有主体性的,他们应该有权利参与到与自己相关的事务中,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这不仅可以培养儿童的自信和主动性,还可以促进他们与他人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儿童参与到决策过程中,尊重他们的发言权和选择权。
要形成积极的儿童观,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家庭、学校、社区和国家都应该为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和资源保障。
家庭应该关爱儿童,给予他们充分的关注和爱护;学校应该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和培养环境,注重培养儿童的兴趣和个性;社区和国家应该建立完善的法律和政策保障体系,加大对儿童权益保护和教育的投入。
学前教育中的儿童观

3.儿童观的精神构成 儿童有自己独特需求、兴趣、价值,也是一种的
精神存在,儿童观也须对此做出(一)什么是儿童观
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成人如何看待 和对待儿童的观点的总和。涉及儿童的权利与地位、生长特 点、发展的形式和成因、儿童期的意义以及教育和儿童发展 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二)儿童观的不同形态
第一,社会主导形态的儿童观,指在一定社会中居 统治和支配地位的人们所认定的儿童观,呈现一元 化特点。
第二,学术理论形态的儿童观,指哲学、心理学、 教育学、人类学等学术领域的研究人员所持有的儿 童观,往往是多元的。
第三、大众意识形态的儿童观,即广大国民对儿童 的基本认识和态度。
(三)儿童观的结构 1.儿童观的自然构成
儿童首先是一种自然存在物,儿童观必然包含对其自然构 成层面的认识。
2.儿童观的社会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㈠儿童观是什么
儿童观是成人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的观点的总和,
它涉及到儿童的能力与特
点、地位与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生长发展的形式和成因、教育同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等诸多问题。
㈡儿童观的种类
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人们对儿童的认识不尽相同,
主要有以下几
种看法:
⒈儿童是“小大人”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儿童是“缩小”的大人,儿童是小大人,儿童和大
人没有什么区别,
即使有的话,
那也只是身高和体重的不同而已。
用成人的标准
去要求儿童,
儿童被期待象成人一样去行动,
充当童工,
充当童农,
充当童商等,
使之过快、地审地生长发育。
儿童的特点、儿童期的意义则被完全忽视。
⒉儿童是“白板”
“白板”
是空白的板或擦过的黑板。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
儿童刚生下来
其心灵就象一块白板,
成人可以任意塑造成各种各样的东西;
就象是一
张白纸,洁白无瑕,成人可以在上面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就象是一个空容器,成人可以任意填塞,
把各种知识经验灌输进去,
而不考虑儿童的需要。
儿童的发展
仅仅是周围环境的产生,
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结果,
完全忽视了儿童的
主观能动性。
⒊儿童是“有罪的”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儿童一生下来,就充满罪恶,是有罪的“羔羊”
,
卑贱无知,成人应该对他们严加管束、约制,使儿童能不断地进行赎罪。
儿童体内的各种毒素,
是儿童犯罪的根源,
容易导致儿童的错误行为,
而严酷的纪律则
会减轻、甚至消除儿童的这种行为,可以责骂、鞭打儿童,对儿童施行体罚是应该的。
儿童承受了各种肉体的、精神的折磨,遭受成人的轻视,任何带有创新乃至尝试意识的行为都会受到指责,人格被严重摧残。
⒋儿童是“花草树木”
文艺复兴运动对人权的倡导,
使人们从全新的角度来审视儿童,
在儿童观上
有了一个大的飞跃,
开始把儿童看作是一个有独立存在价值的实体,
儿童有自己
的权利、思想、情感、需要。
提出不应用成人的标准去儿童,儿童应该象个“儿童”
,
要倍加珍惜童年的生活。
尊重儿童具有的纯洁美好、
独立平等的自然本性。
儿童和生长发展是按自然法则运行的,教育者的作用就象是“园丁”
,活动室就
象是是儿逐步成熟的“花园”
,每个儿童的成熟都有内部的时间表,在恰当的时
间学习特别的任务,
而不能强迫是儿去学习。
儿童的成熟过程至少和儿童的经验
一样重要。
⒌儿童是“私有财产”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
儿童是父母婚姻的结晶,
产生于母体,
归父母所有,
是父母的隶属品。
父母可以左右儿童的命运,
控制儿童的生活,
决定儿童的一切
事情,
要求儿童学习许多并不感兴趣的课程,
把儿童培养成为他们认为是最理想
的人,压服儿童,让儿童唯命是从。
儿童特别是男童被认为是家庭的希望、传宗接代的工具,
开始重视儿童、
关心儿童,
但儿童仍然被视为家庭和家族的附属品,
父母的私有财产,
没有独立自主的人格和地位,
与其抚养人之间的关系只是一种
依附关系。
例如,
“老子打儿子”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是家庭的私事,别人无
权干涉。
⒍儿童是“未来的资源”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
儿童是国家最宝贵的财富,
是国家潜力最大的资源、
未来的兵源和劳动力。
对儿童的进行教育,
就是对未来进行最有价值的投资,
这
种投资,利国利了。
多投资,才能高产出。
⒎儿童是“有能力的主体”
人类的童年期长于动物的童年期,这为儿童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儿童在体力、智力、情感、社会性、道德等许多方面,都不同于成人,他们是正在发展中的人。
不能因为儿童弱小、需要保护,就轻视他们,使他们被动发展。
儿童是有能力的、
积极主动的权利主体,
应有主动发展自己潜能的机会,
在出生、
成长、发育的过程中,成为自主的行动者,能表达自己的主长和意见,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
上述儿童观既有时代的烙印,
有些又并存于同一个时代,
既有非理性、
不科
学的一面,
也有较为合理科学的因素,
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
批判性地加以继承
和借鉴,将有利于正确地认识儿童。
㈢现代化的儿童观
⒈儿童是人,
他具有生存权,
具有人的尊严以及其它一切基本人权。
儿童是
人,意味着儿童不是物,也不是动物。
儿童具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具有自己做人的尊严,具有自己作为人的价值,他不同于其物可以听任人摆布、屈从于人;儿童也生活于社会的现实中,
他有自己的生活和经历,
他带着自己的经验、
价值观
念
(可能是是朦胧的不确定的)
和心理状态进入教育过程,
他不是一块任人随意
涂抹的白板;
儿童是一个活的能动体,
具有人所特有的能动性,
他不是消极被动
地被套人塑造和改造的。
在教育活动中,必须把儿童看作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现实的人,
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必须尊重儿童的人格,
维护
儿童做人的尊严,促进儿童积极主动地实现自己的人的价值。
维护儿童权利的四条基本原则:
①儿童最佳利益原则,
凡是涉及儿童的任何
事情都应该以儿童的最佳利益为重;
②儿童自身尊严原则,
凡是涉及到儿童生存
发展的问题都要以认识儿童、了解儿童、熟悉儿童、理解儿童、尊重儿童、造福而不是伤害儿童的原则为先;③尊重儿童意见的原则,凡是涉及儿童本人的事,必须认真听取儿童的意见,
任何大人都不要自作主张;
④保障儿童参与权的原则,
不管来自任何社会文化背景、
出身环境、
贫富与男女性别、
智力发展较快或较慢、
正常还是残疾、
优良还是懦弱的儿童,
都应得到平等对待,
不应受到任何歧视或
忽视。
⒉儿童是一个全方位不断发展的人,他具有满足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权利。
⒊儿童期不只是为成人期作准备,它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
⒋不同性别的儿童应当受到平等的对待。
⒌儿童有其内在的生动的精神生活,
成人应当尊重和珍视这种精神生活;
儿
童还具有形之于外的丰富多采的文化活动;
成人应当注意理解和参与儿童的精神
生活和文化生活,不应将成人文化无条件地强加给儿童。
⒍儿童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可以给成人以启示,成人应当向儿童学习。
⒎每位儿童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儿童的发展,
而且还
在于儿童的欢乐幸福。
⒏儿童有权拥有欢乐自由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