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餐具设计与古代分餐制
古今餐具的演变

古今餐具的演变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古今餐具的演变于一餐具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食用具。
由于时代及民族的不同,餐具也形色各异。
现代我们所用的中餐具,包括碗、盘、碟、筷、匙之类,已成为千家万户约定成规的专用器皿,走遍大江南北,几乎千里如一。
然而,就是这些普普通通的日用餐具,在历史的长河中却曾不断更新和反复演变,最终归结成现代的这种规格与模式。
早在原始社会,人们为了进食的需要,发明了许多烹饪和饮食的器物,逐渐改变了用手抓食的习惯。
进入文明社会之后,食用餐具开始成为文明礼仪的象征,人们在饮食过程中更为讲究餐具的不同用途,这样就形成了最古老的食器格局。
上古时期,畜牧业与狩猎在社会经济中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肉类食品的消费量一直居高不下,人们把肉食视为主餐,为适应食肉的需要,我国先民们发明了“鼎”,这便是专门用来猪肉的炊具。
肉煮熟之后,就需要相应的餐具来保证进口入腹了。
最早的餐具乃是刀和俎。
俎是一块长方形的小板,人们把肉从鼎里捞出来,放在俎上,然后用刀割着吃。
通常情况下,就餐的人是一人一俎,每人要自切自吃。
然而用刀割肉固然便利,但入口之际却隐存危险,所以古人又制作出一种专用餐具——匕。
匕的形状类似后代的勺和匙,但一般为尖形,勺头部位的边刃仍然锋利,这样便于插肉和割切。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常以刀匕并举、刀俎并举,作为餐具的代名词。
俎一般为木板,偶尔也用铜板;匕的用料较为广泛,可以是木制、骨制,也可以用金属制成。
就餐时,人手一俎、一刀、一匕,便可构成最原始的食器组合。
春秋战国食器,刀、匕、俎等餐具还在流行,但由于农业经济的发展,粮食逐渐成为我国居民的主食,食肉者越来越少,所以,这一套食器慢慢成为富裕人家的用具,普通百姓只吃五谷,难尝肉食,自然不再使用刀、俎了。
唯独“匕”,以来可以插割肉食,二来能够舀食米饭和喝汤,因此继续保留在千家万户之中,成为进食的主要餐具。
中国从古至今餐具的变化

中国从古至今餐具的变化餐具是人类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餐具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从古代至今,经历了多次变革和演化。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国餐具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
古代中国的餐具主要以陶器为主,如古陶罐、陶盆等。
在这个时期,餐具多数以实用性为主,形制简单,大多数人采用手持或放置在地上用手取食的方式进餐。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国的餐具逐渐产生了变化。
随着青铜器的出现,青铜餐具逐渐成为上层社会的象征。
在商代和西周时期,青铜餐具以其华丽的造型和精湛的制作工艺成为贵族阶级的专属祭祀餐具。
这些餐具不仅用于祭祀活动,还用于宴会和礼仪场合,展示了社会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随着时间的推移,瓷器逐渐取代了陶器成为主要的餐具材料。
隋唐时期,瓷器的制作工艺达到了顶峰,成为当时社会地位高贵人士常用的餐具。
瓷器的出现使得餐具不仅仅是实用工具,更成为一种艺术品,装饰着华丽的花纹和图案。
到了宋代,“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宋代瓷器的烧制工艺不断创新,餐具开始多样化,如盘、碟、碗、筷等,形状和样式更加丰富多样。
此后明清时期,瓷器餐具依然是上层社会的首选,民间则以粗陶和瓷器为主流。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餐具的材质和设计迎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不锈钢、玻璃、塑料等新型材料广泛应用于餐具制作中,这不仅提高了餐具的耐用性和便携性,也丰富了餐具的样式和用途。
总之,中国餐具从古至今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陶器到青铜器,再到瓷器和现代餐具,不仅反映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演变,也彰显了中国人民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创新意识的提升。
餐具的变化既是技术进步的体现,也是社会文明发展的见证。
中西餐具使用区别

吃面包时,应将 面包放在自己面 前的面包盘内, 用手将面包撕开 食用,不可用刀
叉切割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中西餐具使用方式对比
西式餐具使用方式:刀和叉是西 式餐具的标志,刀用于切割肉类 等食物,叉用于叉取食物,有时 也使用勺子喝汤或搅拌咖啡等。
中式餐具使用方式:筷子和勺子 是中式餐具的代表,筷子用于夹 取食物,勺子用于喝汤或盛装食 物。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X
0
0
0
0
1
2
3
4
西式餐具种类
刀叉:用于切割 和叉取食物
餐勺:用于舀取 汤、饭或水果等 食物
餐巾:用于擦手 和擦嘴
酒杯:用于盛放 葡萄酒、香槟等 酒水
中西餐具对比
西式餐具:刀、叉、匙、盘 子、餐巾等
中式餐具:筷子、勺子、碗、 盘子等
中式餐具注重实用,西式餐 具注重礼仪
中式餐具多采用木、竹、塑 料等材料,西式餐具多采用
工艺:传统工艺 制作,如雕刻、 绘画等,展现中 华文化特色。
寓意:餐具上常 有吉祥图案和寓 意,如鱼寓意年 年有余,花代表 花开富贵。
使用方式:注重 礼仪和规矩,如 使用筷子时不能 插在饭中,代表 祭祀。
西式餐具的文化内涵
注重礼仪和规矩
强调个人主义和独立性
崇尚简洁和实用性
体现西方文化中的平等和自 由观念
中西餐具使用方式的差异:中式 餐具使用方式更注重手部动作的 协调和技巧,而西式餐具使用方
式更注重切割和进食的流程。
使用方式的演变:随着中西文化 的交流和融合,现代餐具使用方 式也在逐渐演变,出现了许多融
合中西方特点的新型餐具。
04
文化内涵不同
浅谈现代餐具设计与古代分餐制

浅谈现代餐具设计与古代分餐制作者:蔡颖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03期摘要中国近代以来一直实行合餐制,即一群人围着餐桌,各自用自己的餐具直接获取食物。
合餐制是我们长期以来的饮食习俗,有的人为了表示热情和友好,甚至还用自己的筷子为客人夹菜。
但是,合餐制弊病非常多。
单从卫生角度看,合餐制常常会导致各种疾病的传染。
相对而言,分餐制的优点显而易见,但可惜的是长期以来这一点似乎并未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
我国筵席是与十人一桌的生产工艺相配套的,这些配套的餐具是根据合餐制的特点来进行设计制作的,实行分餐制,难度很大,显然不利于推行分餐制。
于是,分餐制的推行必将带来新的餐具市场。
关注分餐制与现代餐具设计对改变现代餐具设计的现状无疑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古代分餐制现代合餐制中图分类号:TS971 文献标识码:A1古代分餐制分餐制,这种现今较多存在于西方的就餐方式,其实并不是由西方人发明的。
回顾源远流长的中华饮食文化,我们会惊奇的发现,我国早在远古时期,就已出现分餐制了。
分餐制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一直都有的,是不折不扣的中华饮食传统。
三千年前有着森严等级制度的西周,是中国先秦分餐制的开端。
周秦时代,吃饭是分成座位排下来的,比膝盖高一点的小案,一人一张,饭一人一份,酒一人一份。
在当时进餐时,身份地位不同的人所使用的餐具及吃的食物也不相同,因此他们采用了分餐制,容积小的鼎所盛食物仅够一人食用,正是这种饮食礼俗的最好见证。
汉朝时期,这种分餐的方式更明确了,皇帝坐在前面的台阶上,皇后坐在一侧,大臣坐在两侧,都是一人一案。
考古发掘出的汉朝壁画,汉墓的画像砖也提供了明确的证据:那时候人们席地而坐,一人一案。
文献中也有记载,当时人们吃饭时是双膝着地“跽坐”着,即使只有两个人也是分案而食。
可见中国隋唐以前,一人一案分餐确实存在着。
到了唐代,这种分餐制又演变为合餐的饮食制度。
据学者的研究,其重要原因是由于高桌大椅的出现。
古代饭桌样式

古代饭桌样式因其时代和地域的不同而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形态。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古代饭桌样式:
中国古代饭桌样式:
方桌:方形餐桌在中国古代非常常见,特别是明清两代的家具中,有八仙桌、四仙桌等,通常采用硬木如紫檀、黄花梨、鸡翅木等制作,结构稳固,表面平滑。
长条形餐桌:主要用于大型宴请或家族聚餐,可称为食案或长几,形状狭长,便于多人同时就餐。
高足餐桌:早期的餐桌往往比较高,人们席地而坐,后来随着垂足坐姿的普及,桌面高度逐渐降低。
折叠式餐桌:也有可折叠或可拆卸的设计,方便收纳与运输。
西方古代饭桌样式:
长方形餐桌:在欧洲中世纪及以后,长方形餐桌是主流形式,多用于贵族家庭和宴会场合。
圆桌:尤其在中世纪晚期,亚瑟王传说中的“圆桌骑士”使得圆桌文化深入人心,象征平等与团结。
Trestle Table(支架桌):一种由横梁和支架构成的简易餐桌,可以快速组装和拆解,常用于临时性餐饮活动。
动物腿形餐桌:文艺复兴时期,餐桌腿部设计丰富多样,有时会模仿动物的形状,比如鹿腿桌等。
其他特色样式:
矮桌:在日本古代,由于榻榻米文化的流行,矮桌(卓袱台)被广泛使用,人们围坐在地上用餐。
柳编或竹编餐桌:在一些地区,用天然材料编织而成的餐桌椅也是常见的。
总的来说,古代饭桌样式既受到当时生活方式的影响,也反映了各地的文化传统和工艺水平。
古代分餐制现状

古代分餐制现状
古代分餐制是一种传统的用餐方式,主要是指在一个家庭或宴会上,将食物分配到不同的器皿中,供不同的人享用。
这种制度在古代尤其流行,而在现代,虽然已经被取代,但仍有一些地方保持着这种习惯。
古代分餐制的主要特点是将食物分为不同的品种,放在不同的器皿中,然后依据一定的规定和礼仪,将其分配到不同的人或不同的桌子上。
按照等级高低、年龄大小、性别差异等因素来分配食物,可以体现出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文化。
现代社会,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经济条件的提高,人们对用餐方式的要求越来越高,古代分餐制已经逐渐淘汰。
但在一些宴会上,仍然可以看到这种传统的用餐方式。
如在婚礼、寿宴等场合,仍有人使用分餐制,这主要是为了遵循传统礼仪和文化,以表达对宾客的尊重和好意。
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多元化,分餐制逐渐被人们所接受,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自由用餐的方式,这也代表了现代人们对于个人权利和自由意志的追求,对于分餐制的现状,我们需要保留其文化价值,同时也要充分尊重个人的选择权。
- 1 -。
中西餐桌礼仪差异

中西餐桌礼仪差异餐桌礼仪体现一个国家风俗文化内涵。
通过比较我国和其他东西方国家的餐桌礼仪,能够更好的了解东西方各国的风俗习惯,增进双方之间的交流,从而更好的进行跨文化的交际。
接下来小编搜集了中西餐桌礼仪差异,欢迎大家查看。
1、席位安排礼仪(1)中餐餐桌礼仪。
中国餐桌座位的设置十分讲究。
《礼记》中讲“天地位焉”,意为天地万物各有其位,不容紊乱。
在我国,宴会中座位通常是以面向南为上,以面向北为下,形成了“南尊”、“北卑”的传统观念。
传统做法除以南北为尊卑外,在民间吃饭,首座可以是主人就坐,但当有前辈、领导、师长等或年龄比主人高或认为是重要的客人时,首座必须请最长者、最重要的客人就坐,主人可以陪伴在最重要的客人左右。
然后是左为上,右次之,再后的排列顺序是左右,以次类推,逐个排列下去,最后一个是背对门的座位,也可以是主人或者买单的人坐,这样买单时进出就不会影响其他的客人。
主人必须注意的一点是切不可让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
如果是圆桌子,则对着大门的是主座现代较为流行的中餐宴饮礼仪,第一主宾坐在主人的右边,第二主宾坐在主人的左边或者第一主宾的右边。
男性往往与女性分桌,女性安排在次桌或次要座位。
若家中请客,女主人往往在厨房和餐厅之间穿梭忙碌待所有菜品上桌才就座陪客。
(2)西餐餐桌礼仪。
西餐宴会中,一般使用马蹄形或长形餐桌,其中女性一直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晚宴的程序一般是这样的:女主人宣布晚宴准备就绪,之后男主人引宾客依次就座,男女主人分坐两端,然后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即男女穿插安排以女主人的座位为准。
主宾坐在女主人的右上方,主宾夫人坐在男主人的右上方。
以右为尊,左为次。
入座方式为从左侧入座,男士应拖拉餐椅,协助女士入座,以显示女士优先的绅士风度;若家庭宴请,男女主人都应始终陪同。
就餐者入座后,姿势要端正、自然,后背微靠椅背,不要坐在椅子边沿。
在正式宴会中,英美和法国排位法不同。
英美排位法为:左右两端为男女主人,男主宾坐在女主人的右边,女主宾坐在男主人的右边。
从传统到时尚:改革开放带来的中国餐桌新变化

从传统到时尚:改革开放带来的中国餐桌新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餐桌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传统的中餐文化逐渐与时尚和现代相结合,呈现出了新的面貌。
从饮食方式到餐具设计,从菜肴品类到食材选择,中国人的日常餐桌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首先,改革开放带来了对于饮食方式的改变。
过去,中国人注重家庭聚餐,认为一家人一起吃饭是幸福的象征。
然而,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外出用餐或者外卖。
这种变化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
首先,餐饮行业蓬勃发展,各种餐厅、快餐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满足了人们对于美食多样性和便捷性的需求。
其次,一些新兴的餐饮方式出现在中国,比如火锅、烧烤等。
这些餐饮方式的兴起不仅形成了中国餐桌新的风潮,也为外国人认识和体验中国文化提供了便利。
其次,中国餐桌上的餐具设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过去,中国人使用的餐具主要是瓷器和铜器。
而现在,餐桌上的餐具种类丰富多样,包括陶瓷、玻璃、不锈钢等材质。
此外,一些创新设计的餐具也逐渐受到人们的欢迎,比如环保筷子、可回收的纸杯等。
这些新型的餐具设计不仅满足了人们对于实用性和美观性的需求,也体现了人们对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
再次,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的菜肴品类和食材选择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过去,中国菜以粤菜、川菜、鲁菜等八大菜系为主,菜品种类有限。
随着国际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各种不同地区的菜肴也进入了中国餐桌。
如今,人们可以品尝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比如意大利披萨、日本寿司等。
此外,由于国内人们收入的增加和崇尚健康养生的思潮,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健康的饮食习惯。
新鲜的有机蔬菜、天然的食材逐渐成为人们选择的首选。
伴随着传统与时尚的融合,中国的餐桌文化也变得多元化。
人们不再对于传统的宴席式饭局过于拘泥,逐渐接受小而精致的西式自助餐、小吃摊等形式。
这种变化不仅体现了人们对于饮食方式的创新和追求,也反映了人们对于自由和多样性的追求。
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中国的餐桌文化将继续发展,与全球化的潮流相互交融,呈现出新的变革和创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现代餐具设计与古代分餐制
摘要中国近代以来一直实行合餐制,即一群人围着餐桌,各自用自己的餐具直接获取食物。
合餐制是我们长期以来的饮食习俗,有的人为了表示热情和友好,甚至还用自己的筷子为客人夹菜。
但是,合餐制弊病非常多。
单从卫生角度看,合餐制常常会导致各种疾病的传染。
相对而言,分餐制的优点显而易见,但可惜的是长期以来这一点似乎并未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
我国筵席是与十人一桌的生产工艺相配套的,这些配套的餐具是根据合餐制的特点来进行设计制作的,实行分餐制,难度很大,显然不利于推行分餐制。
于是,分餐制的推行必将带来新的餐具市场。
关注分餐制与现代餐具设计对改变现代餐具设计的现状无疑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古代分餐制现代合餐制
中图分类号:ts971 文献标识码:a
1古代分餐制
分餐制,这种现今较多存在于西方的就餐方式,其实并不是由西方人发明的。
回顾源远流长的中华饮食文化,我们会惊奇的发现,我国早在远古时期,就已出现分餐制了。
分餐制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一直都有的,是不折不扣的中华饮食传统。
三千年前有着森严等级制度的西周,是中国先秦分餐制的开端。
周秦时代,吃饭是分成座位排下来的,比膝盖高一点的小案,一人一张,饭一人一份,酒一人一份。
在当时进餐时,身份地位不同的人所使用的餐具及吃的食物也不相同,因此他们采用了分餐制,容
积小的鼎所盛食物仅够一人食用,正是这种饮食礼俗的最好见证。
汉朝时期,这种分餐的方式更明确了,皇帝坐在前面的台阶上,皇后坐在一侧,大臣坐在两侧,都是一人一案。
考古发掘出的汉朝壁画,汉墓的画像砖也提供了明确的证据:那时候人们席地而坐,一人一案。
文献中也有记载,当时人们吃饭时是双膝着地“跽坐”着,即使只有两个人也是分案而食。
可见中国隋唐以前,一人一案分餐确实存在着。
到了唐代,这种分餐制又演变为合餐的饮食制度。
据学者的研究,其重要原因是由于高桌大椅的出现。
自从公元5世纪至6世纪新的高足大椅和大桌出现后,人们已基本上抛弃了席地而坐的方式,从而也直接影响了进食方式的变化。
用高桌大椅合餐进食,在唐代已习以为常。
从敦煌唐代宴饮的壁画中,已可见到众人围坐在一起合餐“会食”的场景了。
2现代餐具设计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生活环境。
这不仅仅体现在居室设计上,越来越多的人甚至把目光投向了更加细微的地方,比如说,选择一套适合自己家居氛围的餐具,餐具的风格要和餐厅的设计相得益彰;更要衬托主人的身份、地位、职业、兴趣爱好、审美品位及生活习惯等。
一套形式美观且工艺考究的餐具不仅可以装点居室还可以调节人们进餐时的心情,增加食欲。
于是人们对现代餐具的设计要求越来越高。
目前,国际上流行的餐具造型设计趋向“简约主义”,具体说来,有如下几个特点:
实用性:根据调查,现代都市人的生活节奏加快了。
因此,人们对餐具的要求也提高了,就是说,现代人对餐具的实用功能越来越重视。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现在最流行的一类餐具在功能设计上很讲究“实用“。
这类餐具突出了自身的功能性,并以“实用为主、装饰为辅”的原则进行设计,造型简洁的餐具非常受一些工作繁忙的消费者喜爱。
家庭性:这类餐具,在颜色设计上很有特点,能与不同色调的家居环境相适应,年轻人常喜欢选购这类色彩明快的餐具,它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增添一份温馨和浪漫。
个性化:人们对生活情趣的追求更趋多样化、个性化,因此,能够满足所有人需要的餐具是不存在的,不同消费者需要不同风格的产品,一些餐具设计、造型独特,颇有些另类的味道,颜色对比强烈,很有时代感,很适合追求个性的青年人使用。
3古代分餐制对现代餐具设计的影响
从古至今,餐具不仅仅是生活用品,也是社会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是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
社会的结构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如果发生变化,餐具也会跟着受到影响,也因此发生演变。
美国工业设计协会主席阿瑟·普罗斯在他的专题演讲中曾提出当代设计有三个值得我们关注的核心概念,第一即是“生活方式”,第二是“文化”,第三是“情感”。
设计大师索特萨斯把设计作为一种研讨生活的途径,他认为这是研讨社会、政治、及衣食住行用和设计本身的途径,说到底是建造一种关于生活形象的途径。
他说,
不应该被限制于赋予蠢笨的工业产品以形式,而应加以引导,首先是教导设计者去研究生活,只有生活才能最终决定设计,也就是说人们的生活方式决定着设计。
换言之,现在大力推行的分餐制才是决定现代餐具设计的主要因素。
因此,现代餐具设计与分餐制更有着尤为密切的互为关系。
首先,餐具提供了人日常生活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分餐制是生活方式具体的形式和内容,它既是社会的,又是个人的。
用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阿格妮丝·赫勒的话来说,日常生活是个体再生产要素的集合,它是以衣食住行用、饮食男女、婚丧嫁娶、言谈交往为主要内容的个人生活领域,也即个人的家居生活领域。
总之,走出传统的窠臼以及分餐制的推行,为现代餐具设计带来了相当大的挑战,也促使餐具设计制定了一些对应的策略,如市场上已经出现各种不同的现代化的,以趣味为主的餐具。
这些餐具通常都有色彩鲜艳的图案,而且也常有各种不同的样式出现,以改变过去餐具的传统形象,吸引注重生活方式及设计的新顾客群。
因此,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的设计思想,强调人、产品、环境、社会之间相互依存、互促共生的关系,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