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纵卷叶螟基本知识介绍

合集下载

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农药品种也在不断的变化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科学的进步,
年代以前,主要有六六六、敌百虫、对硫磷、 年代以前,主要有六六六、敌百虫、对硫磷、甲基对硫磷和杀虫
80 年代至90 年代中期,杀虫双和甲胺磷等被广泛使用;90 年代 年代至 年代中期 杀虫双和甲胺磷等被广泛使用 杀虫双和甲胺磷等被广泛使用;
田园公司产品,集中体现产品质量,提升企业形象, 田园公司产品,集中体现产品质量,提升企业形象,
品牌优势。 品牌优势。
高 产 示 范 田
前在稻纵卷叶螟治理中主要采用以下措施: 前在稻纵卷叶螟治理中主要采用以下措施
农业防治
生物防治:寄生蜂,菌等。 生物防治:寄生蜂,菌等。
物理防治: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 物理防治: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
化学防治
学防治:长期以来 稻纵卷叶螟的防治主要是依靠化学防 学防治:长期以来,稻纵卷叶螟的防治主要是依靠化学防
G、2龄以后幼虫才卷苞。 、 龄以后幼虫才卷苞 龄以后幼虫才卷苞。
生长发育的适宜温、温度为21-28℃ 以上。 生长发育的适宜温、温度为21 ℃,RH90%以上。 以上
暖、高湿、连续阴雨的气候条件利于发生。 高湿、连续阴雨的气候条件利于发生。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水稻的品种、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水稻的品种、生育期和施肥水平
广泛分布于全国稻区, 广泛分布于全国稻区,尤以南方稻区发生密度 大,为害严重。 为害严重。
主要为害水稻,其次是小麦、粟和甘蔗, 主要为害水稻,其次是小麦、粟和甘蔗,也寄 生在多种禾本科杂草上。 生在多种禾本科杂草上。
头状小点,随虫龄增大, 头状小点,随虫龄增大,吐丝缀稻叶两边
叶缘,纵卷叶片成圆筒状虫苞,幼虫藏身其 叶缘,纵卷叶片成圆筒状虫苞 幼虫藏身其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稻纵卷叶螟是稻田的一种重要害虫,它主要危害水稻的叶片和幼穗,导致植株生长发育不良、减产甚至死亡。

本文将介绍稻纵卷叶螟的发生情况以及常用的防治方法。

一、发生情况稻纵卷叶螟的成虫为灰褐色蛾类,体长约1.5厘米,翅展约2.5厘米。

它们喜欢在夜间飞行,白天则躲藏在稻田的底层或杂草中。

成虫经过交配后,会在稻田的叶面或叶背上产卵,一般每只成虫可以产卵200-400枚。

卵孵化后,幼虫会钻入稻株内部,从叶心处开始啃食,经过4-5龄幼虫期后,幼虫会变态成蛹,最终成为成虫。

全生命周期一般需要20-30天。

稻纵卷叶螟主要发生在春、夏两季,雨季对其发生尤为有利。

其发生多与气象条件有关,一般在气温较高、湿度大(相对湿度在75%以上)的条件下,容易发生大量的稻纵卷叶螟。

同时,如果稻田的管理不当,如施肥不当、过密过密、不及时清理秸秆等,也会增加稻纵卷叶螟的发生。

二、防治方法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方法有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两种。

1.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目前抑制稻纵卷叶螟的主要方法之一。

一般采用空中喷雾、地面喷洒等方式进行,喷洒剂量一般为每亩活性成分3-5克。

常用的杀虫剂有氧氟氨酯、吡虫啉、氟虫腈等,建议在成虫活动期、幼虫大量发生期进行喷雾,每次喷雾间隔不少于7天。

2.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较为环保、可持续的稻纵卷叶螟防治方法。

常用的方法有释放天敌、拟态剂和植物提取物等。

(1)释放天敌:释放稻螟寄生蜂、稻螟捕食者等天敌是一种有效的生物防治方法。

稻螟寄生蜂和稻螟捕食者可对稻纵卷叶螟进行有效地寄生和捕食,从而有效抑制稻纵卷叶螟的数量。

(2)拟态剂:拟态剂是模拟稻纵卷叶螟的天敌来干扰稻纵卷叶螟的行为,从而达到抑制稻纵卷叶螟数量的效果。

常用的拟态剂有慕保、灰寄蝇拟态物等。

(3)植物提取物:植物提取物是利用植物的防护物质来进行虫害防治的一种方法。

常用的植物提取物有苦木、薄荷油、茶树精油等,它们具有较高的杀虫效果,能够抑制稻纵卷叶螟的数量。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是稻田中一种重要的害虫,对稻作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在中国的南方地区特别是稻区,稻纵卷叶螟被广泛分布,对稻株叶片进行蛀食危害,使稻株的光合作用减弱,导致稻株的生长发育受阻,从而影响产量和品质。

稻纵卷叶螟的生活史一般分为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在南方稻区,稻纵卷叶螟一年发生2-3代,卵期约为4-6天,幼虫期约为12-14天,蛹期约为6-8天。

幼虫主要在稻叶上进行蛀食,通过对稻叶进行卷曲形成避免敌害和干扰气流的保护环境,使得幼虫更容易获得食物并防止捕食者的侵害。

稻纵卷叶螟的主要危害表现为稻叶被蛀食形成不同大小的斑点,严重时会出现叶尖弯曲、植株枯萎、穗小、抽穗延迟等症状。

特别是稻纵卷叶螟的幼虫在水稻穗上进行蛀食,不仅直接危害稻粒的发育,还会造成水稻的白粉病和赤霉病的发生。

针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可以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合理的田间管理、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

在田间管理方面,可以采用合理的种植密度,增强稻株的竞争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及时深耕、整地和及时收割退田,清除田间杂草和稻草等,减少害虫栖息地。

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寄生蜂和捕食性昆虫等天然敌害因子来控制稻纵卷叶螟的繁殖和发生。

可以引入稻纵卷叶螟的天敌多眼眉寄蝇、胸斑蜡蝉和蚜茧蜂等,进行天敌增殖。

化学防治是最常用的稻纵卷叶螟防治方法,能够快速有效地控制害虫数量。

常用的化学农药有溴氰菊酯、氯氰菊酯和噻虫嗪等,对稻纵卷叶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但是在使用化学农药时要注意使用剂量和使用时机,避免对环境和农田生态造成污染。

稻纵卷叶螟是一种对稻作生产造成严重危害的害虫,应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来控制其发生。

合理的田间管理、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可以有效地减少稻纵卷叶螟的危害程度,保障稻作的正常生长发育和产量。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与绿色防控技术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与绿色防控技术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与绿色防控技术稻纵卷叶螟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其主要以稻叶为食,造成叶片卷曲、黄化,严重影响稻穗的光合作用和营养生长,导致产量减少。

为了有效控制稻纵卷叶螟的发生,需要深入了解其发生规律,并采用绿色防控技术进行防治。

一、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1. 孳生环境:稻纵卷叶螟主要孳生在稻田中,特别是在温暖潮湿、阳光充足、气候条件适宜的生长季节,其孳生环境对它的发生有重要影响。

2. 生命周期:稻纵卷叶螟的生命周期一般分为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它们在幼虫期主要以稻叶和嫩茎为食,对稻株造成危害。

3. 发生规律:稻纵卷叶螟幼虫主要发生在稻田中,其由卵孵化为幼虫,经过数天至数周的生长发育,然后结蛹羽化成成虫,成虫主要以田间小昆虫、植物汁液等为食。

在发生规律上,稻纵卷叶螟一般在稻田中夏季发生较多,秋季和春季发生较少。

二、绿色防控技术针对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可以采用以下绿色防控技术进行防治:1.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或捕食性昆虫进行生物防治,例如可以引入蚜茧蜂、蚜虫天敌等昆虫,利用它们的捕食和寄生作用控制稻纵卷叶螟的数量。

2. 植物防治:种植一些对稻纵卷叶螟有较强拒绝性或排斥性的植物,如大蒜、草木樨等,来减少该害虫的发生。

3. 生物农药:利用一些对人畜无害的生物农药,如芹菜碱、珊瑚此碱等,进行喷洒防治。

4. 化学防治:采用对环境友好、对非目标生物无害的化学农药进行防治,如苏力微、氟氯氰菊酯等。

5. 生态防治:通过调整农田生态环境,增加有益微生物、控制害虫天敌、减少农药使用等手段进行综合防治。

通过上述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控制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减少农药残留,减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农产品质量和农民身体健康。

三、加强科学管理除了采用绿色防控技术进行防治外,还需要加强稻田的科学管理,以减少稻纵卷叶螟的发生。

具体措施包括:1. 灌溉管理:合理安排稻田的灌溉,保证稻田中的水分充足,避免积水滞留,减少稻纵卷叶螟的孳生。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稻纵卷叶螟是稻田中常见的一种害虫,它危害水稻的叶片和生长点,严重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本文将介绍该害虫的发生原因和防治方法。

一、发生原因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气候、栽培管理、田间害虫多样性等相关因素密切相关。

其中,气候是影响稻纵卷叶螟发生的主要因素。

在高温、干旱和不适宜的气候条件下,稻纵卷叶螟易大量滋生并扩散。

此外,在过密栽培、施肥过量、防治不当、水体污染等情况下,也会造成稻纵卷叶螟的大面积发生。

二、防治方法1. 药剂防治农民可以通过喷洒杀虫剂的方式进行防治,但要注意剂量和方法,防止对农田环境和人畜健康造成污染和伤害。

一般在线虫危害早期使用氨氟吡呋喃、乙酰氯、氯丹、松节油等杀虫剂进行喷雾防治效果最好。

2.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和寄生蜂控制稻纵卷叶螟也是一种可行的防治方法。

比较常用的天敌有潜蝇、轮叶蜂、小蜂等,寄生蜂有福山天蜜蜂、云南小黑蜂、福建马尾蜂等。

3. 技术防治稻田中的秸秆和农田周边的农草杂草是稻纵卷叶螟的滋生地,因此,清理田间秸秆和农草杂草是减少害虫数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另外,合理调整田间植物品种的种植结构,加强土地管理,避免过度施肥、过密栽培等,能够有效地减少稻纵卷叶螟的发生。

在大规模的水稻种植区域,采用大面积的夜间照明可以有效吸引稻纵卷叶螟昆虫,然后集中杀灭,同时还可以通过采用鸟类防治、粘黄板、人工捕捉等物理防治方法进行有效控制。

总之,将上述几种防治方法组合起来使用,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防治意识和技能,可以有效地抑制大面积稻纵卷叶螟的滋生,保障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

【鳞翅目害虫】稻纵卷叶螟(夜蛾科)

【鳞翅目害虫】稻纵卷叶螟(夜蛾科)

【鳞翅目害虫】稻纵卷叶螟(夜蛾科)稻纵卷叶螟图片,稻纵卷叶螟长怎么样?稻纵卷叶螟怎么防治,稻纵卷叶螟用什么药最有效?稻纵卷叶螟的危害是什么,有什么症状?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因素有哪些,什么时候发生?以下就作简单介绍,供网友们参考。

一、中文名称:稻纵卷叶螟二、别名:刮青虫、白叶虫、苞叶虫三、学名:Cnaphalocrocismedinalis四、分部地区:中国、朝鲜、日本、泰国、缅甸、印度、巴基期坦、斯里兰卡等。

五、危害作物:稻纵卷叶螟的寄主以水稻为主;大麦、小麦、茭白、甘蔗、粟、薏仁上也见为害;杂革寄主有稗草、游草(李氏禾)、双穗雀稗、雀稗、马唐、红茎马唐、狗尾草、蟋蟀草、柳叶箬、芦苇等。

六、危害方式:咀嚼式口器七、危害症状:以幼虫为害水稻,缀叶成纵苞,躲藏其中取食上表皮及叶肉,仅留白色下表皮。

苗期受害影响水稻正常生长,甚至枯死;分蘖期至拔节期受害,分蘖减少,植株缩短,生育期推迟;孕穗后特别是抽穗到齐穗期剑叶被害,影响开花结实,空壳率提高,千粒重下降。

八、形态特征:1、成虫:成虫体长7~9毫米,翅展12~18毫米。

体、翅黄褐色,停息时两翅斜展在背部两侧。

复眼黑色,触角丝状,黄白色。

前翅近三角形,前缘暗褐色,翅面上有内、中、外三条暗褐色横线,内、外横线从翅的前缘延至后缘,中横线短而略粗,外缘有一条暗褐色宽带,外缘线黑褐色。

后翅有内、外横线二条,内横线短,不达后缘,外横线及外缘宽带与前翅相同,直达后缘。

腹部各节后缘有暗褐色及白色横线各一条,腹部末节有二个并列的白色直条斑。

雄蛾前翅前缘中部稍内方,有一中间凹陷周围黑色毛簇的闪光“眼点·,中横线与鼻眼点,相连;前足跗节膨大,上有褐色丛毛,停息时尾节常向上翘起。

雌蛾前翅前缘中间,即中横线处无。

眼点”,前足咐节上无丛毛,停息时,尾部较平直。

2、幼虫:幼虫头部淡褐色,腹部淡黄色至绿色,老熟幼虫体长14~19毫米,橘红色。

前胸背板淡褐色,上有褐色斑纹,近前缘中央有并列的褐色斑点两颗,两侧各有一条由褐点组成的弧形斑。

水稻稻纵卷叶螟为害及防治

水稻稻纵卷叶螟为害及防治

2023-11-08•稻纵卷叶螟概述•稻纵卷叶螟的为害分析•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措施目录•防治效果评估与展望01稻纵卷叶螟概述分布稻纵卷叶螟是一种常见的水稻害虫,广泛分布于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等地区。

寄主稻纵卷叶螟主要为害水稻,寄主植物还包括大麦、小麦、玉米等谷类作物。

分布与寄主稻纵卷叶螟幼虫将水稻叶片卷成筒状,并在其中取食叶肉,留下白色条斑。

严重时,全田一片枯白,导致水稻减产甚至绝收。

为害特点叶片受害受害后的水稻植株生长缓慢,分蘖减少,最终导致减产。

生长发育受阻稻纵卷叶螟为害还会导致稻米品质下降,影响口感和营养价值。

品质下降稻纵卷叶螟具有迁飞习性,成虫会从外地迁飞到水稻产区。

生活习性稻纵卷叶螟在水稻生长前期发生较多,随着植株生长,中后期也有为害。

发生时期高温、高湿条件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的发生,湿度较低的地区发生较少。

发生条件稻纵卷叶螟的天敌包括寄生蜂、寄生蝇等,对控制其数量有一定的作用。

天敌发生规律02稻纵卷叶螟的为害分析直接减少产量稻纵卷叶螟为害造成的水稻叶片卷曲、残破,直接影响光合作用和养分传输,导致产量直接减少。

间接影响产量稻纵卷叶螟为害造成的水稻生长发育受阻,影响分蘖、抽穗和结实,进而影响产量。

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稻纵卷叶螟为害造成的水稻叶片残破、光合作用受阻,导致稻米蛋白质含量增加,降低稻米的营养品质。

降低稻米品质稻纵卷叶螟为害导致的水稻叶片残破,还会影响稻米的外观品质,降低市场价值。

影响口感对水稻品质的影响稻纵卷叶螟为害严重时,水稻生长发育进程受阻,抽穗期延迟,导致成熟期推迟。

增加种植成本为了防治稻纵卷叶螟为害,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增加水稻种植成本。

生育期延迟对水稻生长的影响VS03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措施03定期翻耕通过定期翻耕田地,减少稻纵卷叶螟的越冬场所,降低虫源基数。

农业防治01种植抗虫品种选择种植对稻纵卷叶螟抗性强的水稻品种,提高水稻的抗虫能力。

02科学施肥合理施肥,避免过量施用氮肥,以降低水稻对稻纵卷叶螟的敏感性。

一、稻纵卷叶螟

一、稻纵卷叶螟

一、稻纵卷叶螟稻纵卷叶螟(以下简称卷叶虫),是水稻主要害虫之一。

每年发生面积早晚稻和中稻55-65万次,占种植面积的65-80%。

每年属中等偏重至大发生程度。

此虫属迁飞性害虫,春季由我国南方或南方以远迁往北方,冬季由北方迁往南方。

成虫依靠气流抬到空中,随着气流远距离迁移。

在南北气流交锋处,形成一个风面,带着下雨迫降下来的成虫就产卵繁殖。

通过放虫试验已证实。

1、卷叶虫的发生规律。

在广西桂北资源,一年可以发生七代,基本上每月可以完成一个世代。

随着气温升高,在26-28天可以完成一代。

F1代成虫在3月底至4月10日,虫量很少。

F2代成虫4月底至5月10日。

F3代成虫在5月底至6月10日,主害代,是早稻重点防治代,虫量最多的一代。

F4代在6月底至7月10日,主要发生在中稻和晚稻秧苗上。

F5代在7月底至8月10日,如果,第五代的虫量比第六代多,是晚稻的主害代,反之第六代为主害代。

F6代在8月底至9月10日。

F7代成虫在9月底至10月10日,产卵孵化出来幼虫,由于晚稻齐穗后叶片老化,不利幼虫卷苞取食。

同时北方气候转冷,迫使成虫往南方迁移。

2、防治对策与方法。

(1)要避免在水稻幼穗分化后偏施、重施氮肥,使叶色浓绿贪青,招致卷叶虫成虫产卵为害。

(2)在防治策略上,早稻主攻第三代。

掌握成虫高峰期,出现后7-10天,使用农药防治。

也就是1-3龄幼虫高峰期,效果最佳。

(3)中稻地区(主要高寒山区),种植中稻面积多。

及晚稻秧苗,主要防治第四代卷叶虫。

秧田面积少,又是过渡到晚稻上的桥梁田。

所以,防治秧苗上的卷叶虫很重要。

(4)防治晚稻上第五代和第六代。

是夺取晚稻丰收的最后一仗。

要看哪一代虫量多,达到防治指标的,就防治那一代卷叶虫。

(5)选择农药:A、每亩用甲胺磷三两。

B、每亩用氧化乐果二两。

C、每亩用杀虫双四两。

D、每亩用喹硫磷二两。

E、每亩用氯氰菊酯1-1.5两。

F、以上几种农药,可以选择一种,均要兑水60公斤喷雾。

二、稻飞虱稻飞虱是资源县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早晚稻发生面积达50-60万亩(次),占种植面积的60-75%,每年属中等偏重至大发生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稻纵卷叶螟基本知识介绍
稻纵卷叶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别名刮青虫。

主要为害水稻,幼虫在分蘖期、孕穗和抽穗期危害叶片,水稻受害后千粒重降低,空瘪率增加,生育期推迟,一般减产2-3成,重的达5成以上,大发生时稻叶一片枯白,甚至颗粒无收。

有时为害小麦、甘蔗、粟、禾本科杂草。

一、危害症状
初孵幼虫取食心叶,出现针头状小点,也有先在叶鞘内为害,随着虫龄增大,吐丝缀稻叶两边叶缘,纵卷叶片成圆筒状虫苞,幼虫藏身其内啃食叶肉,留下表皮呈白色条斑。

严重时“虫苞累累,白叶满田”,以孕、抽穗期受害损失最大。

危害状危害状
二、形态特征
成虫:长7-9毫米,淡黄褐色,前翅有两条褐色横线,两线间有1条短线,外缘有暗褐色宽带;后翅有两条横线,外缘亦有宽带;雄蛾前翅前缘中部,有闪光而凹陷的“眼点”,雌蛾前翅则无“眼点”。

卵:长约l毫米,椭圆形,扁平而中稍隆起,初产白色透明,近孵化时淡黄色,被寄生卵为黑色。

幼虫:老熟时长14~19毫米,低龄幼虫绿色,后转黄绿色,成熟幼虫桔红色。

蛹:长7~10毫米,初黄色,后转褐色,长圆筒形。

卵幼虫
蛹成虫
三、地理分布
周年繁殖区:1月份平均气温4-16度等温线以南地区,主要包括广西桂南地区、钦州、雷州半岛、海南岛、台湾省的南端以及滇南冬季温暖区。

越冬区:1月份平均气温4-16度等温线之间,以南岭山脉为界,岭南为常年越冬区,岭北为零星越冬区。

冬季死亡区:1月份平均气温4度等温线以北地区。

四、发生规律
稻纵卷叶螟是一种迁飞性害虫,在我国一年发生的世代数随纬度和海拔高度形成的温差而异,且世代重叠,自北而南一年发生1~11代。

台湾南部、海南岛、云南沅江和西双版纳一年发生9-11代,周年危害,无越冬现象;
南岭以南的两广南部及福建南部发生6-8代,此区常年有部分幼虫和蛹越冬;南岭以北到北纬31°的长江中游沿江南部地区及重庆发生5-6代,此区有零星蛹越冬;
长江以北到山东泰其山区到陕西秦岭一线以南地区,发生4-5代,此区任何
虫态均不能越冬;
泰其山区到秦岭以北地区,包括华北、东北各地,发生1-3代,此区不能越冬。

稻纵卷叶螟抗寒力弱,越冬北界为北纬30°左右。

故广大稻区初次虫源均自南方迁来。

五、生活习性
成虫习性:成虫有一定趋光性,对金属卤素灯趋性较强;成虫喜群集在生长嫩绿、荫蔽、湿度大的田块、生长茂密的草丛或甘薯、大豆、棉花等田中;夜间活动;飞行力强;需补充营养,取食活动在19-20最盛。

喜产卵在嫩绿、宽叶、矮秆的水稻品种上,分蘖期卵量常大于穗期。

卵多单产,也有2-5粒产于一起,卵大部分集中在中、上部叶片上,尤以倒数1-2叶为多。

幼虫习性:共5龄,一龄幼虫不结苞;二龄时爬至叶尖处,吐丝缀卷叶尖或近叶尖的叶缘,即“卷尖期”;三龄幼虫纵卷叶片,形成明显的束腰状虫苞,即“束叶期”;3龄后食量增加,虫苞膨大,进入4-5龄频繁转苞为害,被害虫苞呈枯白色,整个稻田白叶累累。

幼虫活泼,剥开虫苞查虫时,迅速向后退缩或翻落地面。

化蛹习性:老熟幼虫多爬至稻丛基部,在无效分蘖的小叶或枯黄叶片上吐丝结成紧密的小苞,在苞内化蛹,蛹多在叶鞘处或位于株间或地表枯叶薄茧中,一般离地面7-10 cm 处的叶鞘内、稻丛基部或老虫苞中化蛹。

蛹期5-8天,雌蛾产卵前期3-12天,雌蛾寿命5-17天,雄蛾4-16天。

六、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稻纵卷叶螟发生和为害的程度常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温、湿度。

稻纵卷叶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适宜温度为22~28 ℃。

适宜相对湿度80%以上。

30℃以上或相对湿度70%以下,不利于它的活动、产卵和生存。

在适温下,湿度和降雨量是影响发生量的一个重要因素,雨量适当,成虫怀卵率大为提高,产下的卵孵化率也较高;少雨干旱时,怀卵率和孵化率显著降低。

但雨量过大,特别在盛蛾期或盛孵期连续大雨,对成虫的活动、卵的附着和低龄幼虫的存活率都不利。

为此,6-9月雨日多,湿度大利其发生,田间灌水过深,施氮肥偏晚或过多,引起水稻徒长,为害重。

②种植制度和食料条件。

一般是连作稻条件下的发生世代大于间作稻。

同时,迁飞状况也与水稻种植制度有关。

纵卷叶螟蛾一般是从华南稻区向北迁飞至华中稻区,再从华中稻区向东北迁飞至华东稻区,或从华东向西北迁飞至北方稻区,以及从北方向南方回迁。

这样的迁飞行为,除气象因素外,常由不同地区种植制度所决定的食料状况所引起。

各地迁飞世代基本上发生于水稻乳熟后期,可以说
明这个问题。

③天敌。

稻纵卷叶螟的天敌种类很多,寄生蜂主要有稻螟赤眼蜂、拟澳洲赤眼蜂、纵卷叶螟绒茧蜂等,捕食性天敌有步甲、隐翅虫、瓢虫、蜘蛛等,均对稻纵卷叶螟有重要的抑制作用。

稻纵卷叶螟在各稻区田间种群的为害程度主要取决于水稻种植制度和水稻分蘖期孕穗期与此虫发生期的吻合程度。

如在长江中、下游稻区,第1代幼虫在6月上旬盛发,发生量少,对双季早稻为害甚轻;第2代幼虫在7月上、中旬盛发,发生量大,就会较重地为害双季早稻、一季中稻和早播一季晚稻;第3代幼虫于8月上、中旬盛发,较重地为害迟插一季中、晚稻和连作晚稻;第4代于9月中旬盛发,则为害迟插一季晚稻和连作晚稻。

七、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

选用抗(耐)虫水稻品种,合理施肥,使水稻生长发育健壮,防止前期猛发旺长,后期恋青迟熟。

科学管水,适当调节搁田时间,降低幼虫孵化期田间湿度,或在化蛹高峰期灌深水2-3天,杀死虫蛹。

2. 保护利用天敌。

提高自然控制能力,我国稻纵卷叶螟天敌种类多达80余种,各虫期均有天敌寄生或捕食,保护利用好天敌资源,可大大提高天敌对稻纵卷叶螟的控制作用,纵卷叶螟天敌约80多种,各虫期都有天敌寄生或捕食。

卵期寄生天敌,如拟澳洲赤眼蜂、稻螟赤眼蜂,幼虫期如纵卷叶螟绒茧蜂,捕食性天敌如蜘蛛、青蛙等,对纵卷叶螟都有很大控制作用。

3. 化学防治。

根据水稻分蘖期和穗期易受稻纵卷叶螟为害,尤其是穗期损失更大的特点,药剂防治的策略,应狠治穗期受害代,不放松分蘖期为害严重代别的原则。

药剂防治稻纵卷叶螟施药时期应根据不同农药残效长短略有变化,击倒力强而残效较短的农药在孵化高峰后1-3天施药,残效较长的可在孵化高峰前或高峰后1-3天施药,但实际生产中,应根据实际,结合其它病虫害的防治,灵活掌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