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塞上咏雪花-古诗-赏析
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
全诗翻译赏
析及作者出处
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
出自清代纳兰性德的《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
此恨何时已。
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
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
料也觉、人间无味。
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
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
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
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
待结个、他生知已。
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
清泪尽,纸灰起。
1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赏析这,首词是作者悼亡词中的
代表作。
性德妻卢氏18岁于归,伉俪情深,惜三载而逝。
“抗情尘表,则视若浮云;抚操闺中,则志存流水。
于其殁也,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多。
”(周笃文、冯统《纳兰成德妻卢氏墓志考略》,《词学》第四辑)纳兰性德悼亡词有四十首之多,皆血泪交溢,语痴入骨。
此词尤称绝唱。
词从空阶滴雨,仲夏葬花写来,引起伤春之感和悼亡之思;又以夜台幽远,音讯不通,以至来生难期,感情层层递进,最后万念俱灰。
此生已矣,来世为期?全词虚实相间,实景与虚拟,所见与所思,糅合为一,历历往事与冥冥玄想密合无间,而联系这一切的,是痛觉“人间无味”的“知己”夫妇的真挚情怀,它能够穿越。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咏雪诗(含解析)

诗歌专题训练-------咏雪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雪罗隐细玉罗纹下碧霄,杜门颜巷①落偏饶。
巢居②只恐高柯折,旅客愁闻去路遥。
撅冻野蔬和粉重,扫庭松叶带酥烧。
寒窗呵笔寻诗句,一片飞来纸上销。
【注】①颜巷:指颜回所居的陋巷,后用以指简陋的居处。
②巢居:谓上古或边远之民于树上筑巢而居。
犹隐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紧扣诗题,用“细玉罗纹”作比,写出了雪花的晶莹剔透,形象生动。
B.颔联写风雪中居住环境的艰苦,并用“旅客愁闻”侧面突出风雪之大。
C.诗人本想寒窗赏雪来寻诗作句,却不曾想被落纸不见的雪花打扰而诗意难觅。
D.本诗以“雪”为纽带将咏物和诗人自身的感触巧妙联系起来,意蕴丰富。
2.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组元代套曲,回答小题。
咏雪白朴【大石调】【青杏子】空外六花翻,被大风洒落千山。
穷冬节物偏宜晚。
冻凝沼沚,寒侵帐幕,冷湿阑干。
【归塞北】貂裘客,嘉庆卷帘看。
好景画图收不尽,好题诗句咏尤难。
疑在玉壶间。
【好观音】富贵人家应须惯,红炉暖不畏初寒。
开宴邀宾列翠鬟,拼酡颜,畅饮休辞惮。
【幺篇】劝酒佳人擎金盏,当歌者款撒香檀。
歌罢喧喧笑语繁,夜将阑,画烛银光灿。
【结音】似觉筵间香风散,香风散非麝非兰;醉眼朦腾问小蛮,多管是南轩蜡梅绽。
3.下列选项中对于这组套曲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曲中大雪纷飞、寒凝大地的景象,暗示着元代统治者对汉族人民的欺压,揭示了社会矛盾。
B.“疑在玉壶间”写出了夜雪澄净无瑕的特点,其中“疑”字写出了人物身置美境的恍惚之感。
C.风雪肆虐与宴饮欢歌的场景,与杜甫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异曲同工,讽刺辛辣。
D.本套曲由同一宫调的五支曲子组成,每支曲子单独押韵,曲调不同,但都围绕“咏雪”展开。
4.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白朴这组套曲是怎样“咏雪”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雪奉呈广平公黄庭坚连空春雪明如洗,忽忆江清水见沙。
北风吹雁雪纷纷——咏雪花古诗词赏析(二)

川 雪在唐代描写雪花的诗句中,首推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下面节选的是此诗的开头四句:北风卷地白草拆,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此诗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
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
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浪漫理想和壮逸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
全诗内涵丰富宽广,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
其中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等诗句,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此诗开篇就奇突。
未及雪至而先传风声,所谓 “ 笔所未到气已吞 ” ,全是飞雪之精神。
大雪必随刮风而来, “ 北风卷地 ”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
“ 白草 ”是西北一种草名,其性至坚韧。
然经霜草脆,故能断折, “ 白草折 ”又显出风来势猛。
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
“ 胡天八月即飞雪 ” ,一个 “ 即 ” 字,惟妙惟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
诗人以 “ 春风 ” 使梨花盛开,比拟 “ 北风 ” 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一夜之间,竟变成了异样的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
这玉树琼枝、千姿百态的冰雪世界,却像是醉人的芬芳灿烂的江南春色。
其中 “ 忽如 ”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 “ 胡天 ”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
“千树万树梨花开 ”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
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
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 “ 千树万树 ”,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
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意、造境俱称奇绝。
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 ——“ 妙手回春 ” 。
有关雪的诗句 古诗

有关雪的诗句古诗1、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
——南北朝范云《别诗二首·其一》译文:当时离开的时候,漫天的雪花像盛开的白花;如今回来的时候,遍野的花朵像纷纷的白雪。
赏析:本诗用分别时雪花飞舞的凄凉和重逢时百花盛开的温暖做对照,抒发重逢的快乐。
2、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清代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译文:帐篷外风声不断,雪花不住,嘈杂的声音打碎了思乡的梦,想到远隔千里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啊。
赏析:本诗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发了情思深苦的绵长心情。
语言淳朴而意味深长,取景宏阔而对照鲜明。
3、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唐代韩愈《春雪》译文:白雪却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故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赏析: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于常景中翻出新意,工巧奇警,独具风采,表现了诗人期盼春天的到来。
4、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清代郑燮《山中雪后》译文:清晨起,打开门看到的是满山的皑皑白雪。
雪后初晴,白云淡薄,连日光都变得寒冷。
赏析:这首诗郑板桥由大雪之后的寒冷,写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凄凉,看似写景状物,实则见景生情,将景和物交融一起,对历经苦难的身世发出深深的感叹。
5、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唐代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译文:五月的天山仍是大雪纷飞,只有凛冽的寒风,根本看不见盛放的鲜花。
赏析:全诗以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反映了盛唐的精神风貌,描绘了守边将士在沙场上征战的艰苦生活,歌颂了他们忠心报国的英勇精神6、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唐代李白《北风行》译文:燕山的雪花大大的,宛如一张张竹席,它们零零碎碎地撒落开来,飘荡在轩辕台上。
赏析:此诗通过描写一个北方妇女对丈夫战死的悲愤心情,揭露和抨击了安禄山在北方制造民族纠纷,挑起战祸的罪行。
7、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唐代高骈《对雪》译文:雪花飘舞着飞入了窗户时,我正坐在窗前,看着青青的竹枝因雪覆盖面似白玉一般。
纳兰容若《采桑子——非关癖爱轻模样》

采桑子塞上咏雪花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
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
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译文: 我喜欢雪花不在于其轻盈的形态,更在于其在寒处生长。
雪花,虽与牡丹、海棠等人间富贵花不同,而是另具高洁品性。
谢道韫是咏雪的著名才女,在她死后已无人怜惜雪花了,只落得漂泊天涯,在寒冷的月光和悲笳声中任西风吹向无际的大漠。
这首词是纳兰陪同康熙出巡塞外所作,所写的内容便是咏雪。
在康熙十七年十月,纳兰护驾北巡塞上时,惊讶于这里的雪居然如此凛冽。
大雪飞扬犹如一场暴风雨遮天蔽日,塞外的风雪有着不同于中原的气势,让纳兰为之倾倒,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词。
这首《采桑子》有小题“塞上咏雪花”,这首词不同于纳兰的那些江南词作,有着北方塞外的风情,读起来格外激昂人心:我并不是偏爱雪花轻舞飞扬的姿态,也不是因为他越寒冷越美丽,而是因它游人间富贵之花不可比拟的高洁之姿。
谢娘(谢道韫,引的是谢道韫咏柳絮的故事)故去后还有谁真的了解它,怜惜它呢?它在天涯飘荡,看尽冷月,听遍悲茄,感受到的是西风遍吹黄沙的悲凉。
宦海生涯使他深谙皇室内幕,多次出巡又使他得到体察民情的机会。
所以他虽然出生于富贵之家,身上却没有纨绔子弟的习气,视势利如尘埃,视功名如糟粕。
他借咏雪道出自己“不是人间富贵花”的感慨,道出了卓尔不群的高洁情操,同时抒发了部慕人世间荣华富贵、厌弃士官生涯的心情。
"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
”下片的词句透着沉沉的分量,仿佛可以想象出一幅黄沙漫天,雪飘万里的画面,寒冷的塞外,一个衣着华贵的青年,神情忧郁地站在寒风之中,雪花飘满他的肩头,他却浑然不觉,只是在想,这情这景,除他之外,还有谁在远方一同关注。
此刻,纳兰将自己与谢道韫相比,也是表明自己自有风骨,不同于凡世的凡夫俗子。
纳兰渴望在这万里狂沙中洗涤灵魂,走过后半生。
当然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
世间还有太多束缚他的东西,令他无法脱身。
故而最后“万里西风瀚海沙”的结句,显得更是悲凉壮阔。
自由人解读《纳兰词》不是人间富贵花

自由人解读《纳兰词》不是人间富贵花不是人间富贵花采桑子·塞上咏雪花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
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
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难觅人间真颜色,惟雪洁白是天真。
我有一友,身居关内,久未见得雪飘,纠结难安,当我说我要写雪时,其一句“难觅人间真颜色,惟雪洁白是天真。
”脱口而出,使我怔怔然,无语良久。
雪,冰清玉洁,不染纤尘,由古而今,就被诗人借以抒怀,寄托着诗人各自的情怀。
在中国古典诗词的两大源头《诗经》与《楚辞》中,我们就可发现“雪”的踪影。
《诗经·采薇》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回想当初离家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它象一幅画,把一个出门在外的旅人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屈原《九章·涉江》中亦有“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句。
雪花纷纷,云雨霏霏,其状可见。
谢灵运《岁暮》里“明月照积雪”一句,皎皎月轮当空,漫野积雪映辉,意境空远,此情此景清冷得让你仿佛听见了诗人心底的喃喃低语。
大巧则拙,此之谓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誉之为“千古壮语”。
唐诗中的雪景句更是俯拾皆是。
写的最美的我最喜欢的是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诗人将春景比冬景,意境壮美,颇富有浪漫色彩。
刘长卿在《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中描绘了一幅雪夜客至图:“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诗中有旅人苍凉,亦有夜归时的温暖。
柳宗元的《江雪》亦尽孤寂与幽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韩愈被贬谪时写下的“雪拥蓝关马不前”,杜甫旅居时的“窗含西岭千秋雪”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千古佳句。
雪俨然已经融入了诗人们的心灵,总会给他们以内心丰富而又独特的感受。
然而,诗人们大都写雪景的多,写雪花的少;以景衬情的多,以景喻己的少。
纳兰却是这少之又少中的一个。
纳兰词最能流露容若心迹彰显人格形象者有两句,除“我是人间惆怅客”外,便是这句“不是人间富贵花”。
《采桑子·塞上咏雪花》原文、翻译及赏析

《采桑子·塞上咏雪花》原文、翻译及赏析这首咏雪词,写得颖异别致,“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超逸了历来咏雪诗词曾经有过的意象格局,神韵天纵。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采桑子·塞上咏雪花》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采桑子·塞上咏雪花清代:纳兰性德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
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
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译文我喜欢的并不只是雪花轻舞飞扬的姿态,还有它那不惧寒冷的精神。
无根却似有根,有着人间富贵之花不可比拟的高洁之姿。
谢道韫去世后有谁真正了解、怜惜它呢?漂泊天涯,在寒冷的月光和悲笳声中任西风吹向无际的大漠。
注释采桑子:词牌名,词名由乐府相和歌辞《采桑曲》(陌上桑)变来,它本是大曲的“摘遍”。
又名“丑奴儿”、“丑奴儿令”、“罗敷艳歌”、“罗敷媚”。
双调,上下片各四句,押三平韵,各二十二字,共四十四字,用中吕宫。
癖(pǐ)爱:癖好,特别喜爱。
轻模样:雪花轻轻飞扬的样子。
此谓对于雪花的偏爱。
根芽:比喻事物的根源、根由。
富贵花:指牡丹或者海棠之类的花。
周敦颐《爱莲说》:“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陆游《留樊亭三日王觉民检详日携酒来饮海棠下比去花亦衰矣》诗:“何妨海内功名士,共赏人间富贵花。
”谢娘:晋王凝之妻谢道韫有文才,后人因称才女为“谢娘”。
谢道韫曾咏过雪花。
《世说新语·言语》载:谢安见雪因风而起,问子侄辈何物可比,有答以“撒盐空中差可拟”者,谢道韫则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悲笳(jiā):悲凉的笳声。
笳,古代军中号角,其声悲壮。
瀚海:沙漠,此指塞外之地。
赏析该词寄托了天涯行役之苦,如雪花之漂泊无依般,体现了词人心中的清高孤傲无人同与的悲凉之感。
词中词人抛开了咏雪的成规,把雪花当作跟牡丹一样的“花儿”来歌咏,营造一种新奇的错位,表现了词人天马行空、自由挥洒而独出机杼的高超才调。
首句倒卷而出。
先设想一种责诘,然后对此责难作出答复:自己所爱者不只是雪花的轻倩飘洒,而且更是她那种冰雪精神。
“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原文、赏析

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出自清代纳兰性德的《采桑子·塞上咏雪花》
原文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
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
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
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
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
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
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创作背景:
译文
我喜欢雪花不在于其轻盈的形态,更在于其在寒处生长。
雪花,虽与牡丹、海棠等人间富贵花不同,而是另具高洁品性。
谢道韫是咏雪的著名才女,在她死后已无人怜惜雪花了,只落得漂泊天涯,在寒冷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桑子·塞上咏雪花-古诗-赏析
我喜欢雪花不在于其轻盈的形态,更在于其在寒处生长。
雪花,虽与牡丹、海棠等人间富贵花不同,而是另具高洁品性。
谢道韫是咏雪的著名才女,在她死后已无人怜惜雪花了,只落得漂泊天涯,在寒冷的月光和悲笳声中任西风吹向无际的大漠。
【注释】
①谢娘二句:谢娘,指晋代王凝之的妻子、才女谢道蕴。
她曾因咏雪的名句“未若柳絮因风起”享有盛名。
(《晋书·列女传》)这里是说雪花在天涯飞扬,它虽不是富贵之花,却实诚可爱,但又有谁怜惜它呢?
②瀚海:谓沙漠。
明周祈《名义考》:瀚海,“以飞沙若浪,人马相失若沉,视犹海然,非真有水之海也。
"
【赏析】
康熙十七年十月,容若扈驾北巡塞上时,在塞外看见大雪飞扬,姿态肆扬。
那是北方的雪,大朵大朵,情谊厚重,从几万英尺的高空
直拗地投向大地,缠绵壮烈的肆意态度,纵还未知这一片世界,能不能容身,也义无返顾。
真正的美景不被勉强存留,它只于内心刹那光芒交触,完成一次深入邂逅。
每每读采桑子的下阕,我都会觉得容若还站在寒风凛冽的塞上,遥遥是万里的黄沙,雪已落满他的双肩,那双迎着雪花的眼睛,冰雪般明亮。
他伸出手去,雪花飞入手心,很快被手心的温度融化掉,成了一粒水珠。
他看着那滴水,忽然明白了,雪花是矜贵冰冷的。
冷处偏佳,别有根芽。
不要沾染尘世的一星爱慕和一点点纠缠,如果承受了,就化为水来偿还告别。
他想到自己,这些年扈从皇帝四处出巡,身为乾清宫的侍卫,他算是最接近皇上的人了,人人称他受恩宠,连他的父亲也鬼迷心窍的跟着欣喜,认为他仕途大有可为。
只有他自己始终落落寡欢,一个男人靠近另一个男人,允许你保护他,这就能算是了不得的恩遇吗?看着是站着的,实际上始终是跪着的。
官场的倾轧看多了,亦明白御前侍卫的荣衔只是御座前花瓶。
皇帝只需要他做一个锦上添花盛世才俊的标本,为天下和满族的男子们做做样子,不需要成为一个实干家。
所有的才华派不上用场,壮志
蜷曲难伸。
容若渐渐渐弃绝了富贵之心,登龙之意。
他不爱牡丹,却迷恋雪花,因为他看出了雪花有自清冷矜贵不可轻言的好处。
也忍不住黯然,雪花能如此干脆而洁烈,人却做不到,即使心上别有根芽,也必须把自己伪装成世人接受的富贵花。
唐以来世人多以牡丹海棠为富贵之花,容若却赞雪花自有风骨,别有根芽,不同与俗世繁花。
这不是故作惊人语,而实在是他心性有别于众人,容若一生心境不减悲苦凄凉,可以说是事出有因,却也应了那句:“情发无端”。
出身富贵事显赫卓著仕途顺利相貌清俊夫妻恩爱子嗣圆满。
似乎,这个男人是上帝的宠儿,没有什么是他不能够得到和不满足的。
然而,周身的温柔富贵结果却种出一株别有根芽的“富贵花”。
容若问道:“谢娘别后谁能惜?”然而,几乎在他在塞上完成这首咏雪花的绝调的同时,他已经给出历史答案,谢娘之后,能惜雪花的还有他——纳兰容若。
这是,《饮水词》名篇中的名篇。
不但在《饮水词》里别具一格,就是放在历代咏物言志的佳品中,也能拔节而出。
与容若词中别的“谢娘”不同,这里的谢娘是实指东晋才女谢道韫,引的是《世说新语-言语》中谢道韫咏柳絮的故事。
据载:“谢安见雪因风而起,兴起,便问子侄辈,此物何物可比之?有答之:“撒盐空中差可拟。
”谢安摇头不语。
谢道韫对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
谢安激赏。
我一直觉得,谢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固然是千古奇喻,可惜却少了个人的感情在里面。
纵观她的一生,并没有这种飘零的情结,所以只是一时灵机忽现。
好象一个人吟“月落乌啼霜满天”时,却没有“江枫渔火对愁眠”的真实心遇,固然精彩,但也只能说是精彩。
容若爱的是冷处偏佳,是精神的至清至洁;他取的是冷月凉音相伴下的漂泊天涯,是灵魂的自由不羁。
白雪拥抱茫茫着黄沙,由碧落投身至此,做彼此最亲密的接触。
天与地。
瞬息无缘。
人有苦,可以求天地垂怜,天地之苦,又有谁能怜惜?
也许,容若看到漫天雪花飞舞,他幻觉到灵魂羽化的样子,它们片片飞旋起落。
那一刻,他领悟自己一生的追寻。
【诗人简介】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
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
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
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
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