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概念与分类

合集下载

第二章认知心理学知觉

第二章认知心理学知觉
感受野的研究 感受野:在感觉系统中,能够引起某
一神经细胞反应的受刺激区域,称为 该神经细胞的感受野。
特征觉察器:在大脑中存在着专门负 责对外部刺激信息特征加工处理的特 殊细胞。
简单细胞: 脑中那些对投射到眼睛视网膜上各种
简单的光线模式最为敏感地作出反应的 细胞。 复杂细胞: 复杂细胞的功能与简单细胞相同,但是 它们不像简单细胞那样受视网膜上的位 置的严重影响。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复 杂线条觉察器细胞要最好地作出反应, 则只需要线条的方位和亮度合适,而线 条在视网膜上的位置则并不重要。 超复杂细胞
刺激呈现时间
呈现时间分为短、中、长3种。 短的呈现时间达到60%正确辨认率所需 的时间,长的时间为达到90%正确辨认率所 需的时间再加5ms,中等呈现时间为短-长 的呈现时间的中点值。 全部实验应用的呈现时间范围为3585ms。
认知心理学所理解的知觉
知觉是将感觉信息组成有意义的对象, 即在已贮存的知觉知识经验的参与下,理 解当前刺激的意义。
简言之,知觉就是对刺激意义的理解, 这种刺激意义的理解(获得)就是当前刺 激和已贮存的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
Warren等(1970)的音素恢复效应
实验
实验时:让不同的被试分别听一个不同的句子, 如:
实验研究
Tulving, Mandler & Baumal(1964) 在 字词识别实验中,通过改变刺激呈现 时间来研究自下而上加工,而通过改 变作为上下文的字词的数目来研究自 上而下加工。
刺激材料 一些句子,如: The huge slum was filled with
dirt and disorder.
自下而上加工
1、从视觉输入开始 以视觉的再现结束。
2、视觉输入传递顺序, 分为高低阶段。

心理学第三章认知理论

心理学第三章认知理论

第三章认知理论本章内容细目第一节认知理论概述一、认知的含义(一)认知过程(二)认知风格(三)认知策略(四)元认知二、认知理论(一)发生认识论(二)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第二节意识和注意一、意识与无意识(一)意识(二)无意识(三)睡眠与与梦二、注意的含义(一)注意的概念(二)注意的功能(三)注意的种类(四)注意的品质三、注意的生理机制及理论(一)注意的生理机制(二)注意的认知理论第三节感觉和知觉一、感觉的含义(一)感觉的概念(二)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二、感觉的种类(一)视觉(二)听觉(三)其他感觉三、知觉的含义(一)知觉的概念(二)知觉的特征四、知觉的种类(一)空间知觉(二)时间知觉(三)运动知觉(四)错觉第四节记忆一、记忆的含义(一)记忆的概念(二)记忆的分类(三)记忆的品质二、记忆的信息加工系统(一)感觉记忆(二)短时记忆(三)长时记忆三、记忆的规律及策略(一)记忆的规律(二)记忆的策略第五节思维一、思维的含义(一)思维的概念(二)思维的认知加工方式(三)思维的种类(四)思维的品质二、问题解决(一)问题解决的概念(二)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三)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三、创造性思维(一)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二)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四、表象与想象(一)表象(二)想象第六节言语一、言语的含义(一)言语的概念(二)言语的种类二、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一)言语听觉中枢(二)言语视觉中枢(三)言语运动中枢三、言语的感知和理解(一)言语感知(二)言语理解从前有一位著名的心算家,在他的心算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被人难倒过。

这天,一位心理学家从远方慕名而来,他要考一考这位心算家,题目是:“一辆载着285名旅客的火车驶进车站,这时下去35人,又上来85人”,“在下一站上来101人,下去69人;再下一站下去17人,上来15人;再下一站下去40人,只上来8人;再下一站又下去99人,上来54人。

”他又加快速度说:“火车继续往前开,到了下一站……再下一站……再下一站……完了,先生。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整理解读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整理解读

1.认知心理学经典研究方法(1)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生理学家Donders(1868)提出的目的是测量包含在复杂反应中的辨别、选择等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在这种实验里,通常需要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即所在测量的过程,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该过程所需的时间。

(2)开窗实验:通过特定的技术将被试各信息加工阶段所用时间直接进行测量。

“开窗”实验的目的是采开“开窗”技术,将大脑进行信息加工过程及其所使用时间直接地测量出来。

使用研究者可以清楚感知该过程。

字母转换实验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开窗”实验方法。

它可以较清晰地反应在进行字母转换的信息加工过程中,信息加工所经历的各个阶段,而且计算出该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3)相加因素法实验(S. Sternberg, 1969)如果可以确定一个信息加工过程有某一独立过程,那么,当加工过程包含该过程时,可以看到信息加工总时间的显著变化,如果该过程不是一个独立的加工过程,那么当加工过程包含该过程时,加工总时间不会发生显著化变化。

使用相应因素法实验可以证实信息加工过程是否包含一个假定的环节。

2.知觉的两种加工方式(1)自下而上加工(又称数据驱动加工):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通常是说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

(2)自上而下加工(又称概念驱动加工)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形成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从调整感受器直到引导对细节的注意。

3.启动效应的定义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是指先前加工的刺激对后来加工同样的刺激或有关联的刺激产生的促进作用。

它是个体不自觉地产生的,因而具有无意识的特征,可以归入前意识信息加工的范畴。

启动效应分为直接启动和间接启动。

4.注意的模式识别(特征整合理论)Treisman和Gelade(1980)提出特征整合理论,认为事物由客体和特征构成的。

《认知心理学》教案

《认知心理学》教案
通过以上叙述,我们可以分析A、B、C三种反应的辨别和选择心理操作所要求的时间。这种分析,称之为唐德斯的减数法。减数法顾名思义,其A、B、C三种反应是按减法规律进行的。
减数反应时实验的逻辑是安排两种反应作业,其中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处理(加工)阶段,并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反应时间之差来判定此加工阶段。
认知心理学家关心的是作为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机制,其核心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但是人们不能直接观察内部心理过程,只能通过观察输入和输出的东西来加以推测。所以,认知心理学家所用的方法就是从可观察到的现象来推测观察不到的心理过程。有人把这种方法称为会聚性证明法,即把不同性质的数据会聚到一起,而得出结论。
第二节 认知心理学的方法(1课时)
认知心理学在其具体研究中,采用实验、观察(包括自我观察)和计算机化模拟等 方法。以反应时和作业成绩为指标的实验特别受重视,利用被试的出声思考也得到了发展。
一、减法反应时实验 (重点掌握)
唐德斯把反应分为三类,即A、B、C三种反应:
第一类反应称A反应(A-reaction),又称简单反应(simple reaction)(见图3-15)。A反应一般只有一个刺激和一个反应,例如被试者对—个灯亮,作一个按键的反应。唐德斯称这种反应为基线时间(baseline time),一方面它是最简单的反应,另一方面它又是更复杂反应的成分或基本因素。

《认知心理学》教案
学院 :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专业 :心理学
主讲教师:鲁忠义
第一章 绪论(4学时)
第一节 认知心理学的对象(1课时)
一、什么是认知 (重点掌握)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指心理活动的动态过程,即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过程,包括知、情、意等活动过程。

认知心理学复习资料

认知心理学复习资料

认知心理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自上而下加工:(top-down)由知觉对象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先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假设,而这种假设或期望没制约着加工的所有形式与水平,也称概念驱动加工。

2.自下而上加工:(bottom-up)又称数据驱动加工,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通常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

3.合成性双语者:那些在相同的环境中,同时学会两种语言的人,两种语言的符号表达同一个意义,有着严格的语义等价。

4.并列性双语者:那些在不同的环境中,学会两种语言的人,两种语言的符号没有严格的语义等价。

5.字词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高于识别一个单独的同一字母。

6.字母优势效应:识别字母的一个组成线段要优于识别单独的该线段。

7.构型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完整的图形要优于识别一个图形中的部分。

8.客体优势效应:识别一个整体、图形中的线段要优于识别结构不严的图形中的同一线段。

9.材料限制加工:(data-limited processing)当材料的性质需要较低水平的心理加工,如感觉辨别等时,由于受任务低劣质量或不适宜的记忆信息的限制,则是否增加给它的注意分配资源对材料的加工影响不大。

10.资源限制加工:(resourse-limited processing)指当材料的性质需要更高水平的心理加工时,如需要语义分析时,则增加分配给它的注意资源,材料就能得到顺利或更好的加工,否则材料的加工就要受到影响。

11.内隐记忆: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

12.外显记忆:当个体需要有意识的或主动的手机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所表现出阿里的记忆。

13.麦考勒效应:(MaCollough效应)指受测验图形条纹方向决定颜色互补效应,即一种随方向而改变的颜色后效,表明大脑对不同空间线索的视觉细胞具有特异性。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作业:1、认知心理学对普通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有何影响?2、举例说明减法反应时实验。

3、模板说与原型说有何不同?4、在教学中怎样发挥知觉的优势效应?5、试述过滤器模型和衰减模型的异同。

6、如何理解记忆的结构?7、简要评述记忆的信息加工三级模型。

8、述评Sternberg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模型。

9、述评层次网络模型。

10、述记忆研究的新进展。

11、简述表象的功能。

12、些实验证明了表象与知觉的机能等价?13、为在三段论推理中出现错误的原因有哪些?14、解释选择作业中出现的困难?15、第一章描述的是认知心理学的现状,请你预测以后50年间该领域会有什么变化。

(具身认知)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认知概述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就是以认知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它主要研究认知的内部过程和结构,即人是怎样获得和应用知识,以及知识在调节人类行为中的作用。

一、什么是认知认知始于:感觉输入。

感官将外界的物理能量输入到我们的神经和认知系统。

并在此对能量做进一步加工。

外界的物理能量必须转换为神经事件的模式(一种神经能),这种模式作为以后所有认知加工的基础。

一旦感觉刺激中的物理能量被转换为神经事件的模式,则所有未被转换的物理能就会完全丢失。

编码操作——转换、约简、添加1、转换:感知输入编码形式的改变。

2、约简:意味着神经和认知过程不能保存感觉世界中的所有能量。

在感觉世界中我们不断地处于潜在刺激的包围之中,这种衰减是必要的。

3、添加:当外界刺激提供的信息不足时,人会根据系统拥有的知识和经验自动“添加”数据。

记忆与应用操作——储存、提取和使用,表现为人的记忆功能。

编码操作与记忆与应用操作关系密切,相辅相成。

二、认知研究的核心问题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两个核心问题是:心理表征与心理过程。

(一)心理表征表征:信息记载或表达的方式(Glass,1986)。

表征所代表的可以是具体的对象,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既可以形之于外,也可以是心理或内隐的。

认知心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认知心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认知心理学名词解释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的学科,即研究人接受、编码、操作、提取和利用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知觉、语言、智能、表象、思维、推理、问题解决、概念形成和创造性。

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的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为信心加工心理学。

信息加工理论:20世纪50年代末、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推动了信息加工理论,用计算机对信息的输入、存储、加工过程来解释人的认知过程的理论。

信息装置:即把人视为一个接受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的传递装置。

信息编码:即一套信息加工的特殊规则。

(它把消息、信号、符号或事物的状态,理解为是由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由一种能量媒介物转换成另一种能量媒介物,或由一种物理状态转换成另一种物理状态的过程。

)通道容量:即在一定时间内一个通道所能传递的信息的有限性或极限性。

符号操作系统范式;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象征的系统)在认知心理学领域又被称为“信息处理模型”、“符号处理模型”、“串行处理模型”等。

1968年佩泊特出版《感知器》成为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诞生的标志。

符号操作系统范式把人看作一个“信息处理系统”,或者称作“符号操作系统”。

代表人物纽韦尔和西蒙等人。

符号:就是模式,任何一个模式只要它能和其他模式相区别,它就是一个符号。

信息加工系统:是指能够接收、存储、处理和传递信息的系统。

由记忆装置、加工器、效应器和接受器组成。

联想记忆;安德森和鲍威尔提出:首先分析简单的命题句子,并把分析后的句子输入到存储器中保持,当出现新句子时,调动已经存储在“网络知识库”中的信息来回答或解决问题。

适应性控制;即思维的适应性控制。

安德森提出的有关一般性知识存储的认知模型,用程序来说明知识的组织和表象概念的激活过程,并对陈述性知识和程序进行区分。

联结主义范式:20世纪80年代兴起,联结主义认为,人类的认知活动的本质在于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强度,以及它们之间不断发生的动态变化,即对信息进行并行分布式的加工处理,这种联结与处理是连续变化的模拟计算。

认知心理学~各章概念、名词解释

认知心理学~各章概念、名词解释

自考《认知心理学》复习材料各章概念、名词解释(名词解释回答方法:和简答题一样,如实验应回答实验者,实验设计,实验结论,实验说明问题)第一章绪论1. 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它包括知识的获得、贮存、转化和使用。

P22. 认知心理学:代表心理学研究的一种特定的理论定向、角度和途径。

这种途径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

P23. 认知路径: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

P24. 内省:指被训练过的观察者仔细的、小心地注意他们自己的感觉,精确的辨别这些感觉,并尽可能客观地报告这些感觉。

p45. 信息加工途径:来自计算机科学和通讯科学。

由两部分组成;p9第一是心理过程能够通过计算机的操作相比较,而得到最好的理解。

第二是心理过程可以解释为,系统从刺激到反应的一系列阶段中,所完成的信息加工。

6. 生态学效度:研究所获得的结果也应该能够适用于现实世界中自然发生的行为。

P117. 认知科学:当今试图回答有关心的问题的一个领域,它考察知识的性质、组成、发展和运用。

P128. 认知神经学:着重考察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如何解释认知过程。

P129. 脑损伤:涉及到组织的破坏,通常由中风、肿瘤或事故引起。

P1310. PET扫描:是指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这种扫描技术能够通过测量血流模式,得到脑活动图。

PET扫描能够用来研究象注意、表象和阅读这样的认知过程。

P1311. MRI:磁共振成像;让无害的强磁场穿过头部,采集来自集结在不同组织的不同部位中的分子的射线,来为脑解剖学提供详细的图像。

P1412. 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只需5秒便能做出一个血流改变图像,而MRI需要90秒,相比PET,其产生的图像更加精确,费用低。

P1413. ERP:事件相关电位;此技术能够记录被试在对刺激进行反应时,脑电活动的微小变动(持续时间不到1秒)。

这种技术又称诱发反应电位技术。

P1414. 单细胞记录技术:此技术不能安全用于人类;研究者通过将微电极插在单个神经元旁边或者甚至插进单个神经元,来研究动物和神经系统的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