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前中日军力对比

合集下载

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军力对比

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军力对比

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军力对比二战前夕,斯大林曾经说:中国没有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她。

这种落伍,首先在中国和日本的较量中残酷地展现出来。

当时的中国与日本,到底有多大的差距呢?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的时候,因为中日之间的实力相差悬殊是非常惊人的。

从经济基础角度看,日本每年的工业产值相当于60亿美元,中国当年的经济产值也就13.6亿美元,日本当年的钢产量是580万吨,而中国当年的钢产量只有4万吨。

日本当年煤的产量是5070万吨,中国是2800万吨。

中国那么多的煤,只有日本的一半多一点。

日本的石油储备169万吨,中国的石油只有1.31万吨。

铜呢,日本是8.7万吨,中国只有700吨。

飞机,日本每年可以造1580架,当年就能造这么多,中国一架也造不了。

大口径的火炮,日本当年生产了744门,中国连一门也造不了。

日本当年造了330辆坦克,中国一辆也造不了。

汽车,日本当年造了9500辆,中国也是一辆造不了。

军舰,日本当年生产的军舰是52400吨,中国一吨也造不了,也就是说当世界进入这个机械化军事时代的时候,中国居然不能生产任何一种机械化时代的主战兵器,坦克、飞机、军舰、大炮都不能造,那么无论是经济形态、技术形态还是军事形态,日本都已经遥遥领先中国一个时代。

[ 转自铁血社区/post_12723504_1.html/ ]具体到双方军事实力的直接对比,我们可以看到差别就更大。

卢沟桥事变以前,中国海军,中华民国的海军两万五千人,装备舰船是66艘,分为巡洋舰、轻巡洋舰、运输舰、练习舰、鱼雷艇等等,总吨位只有57608吨。

而日本海军截止到1937年,它拥有舰船285艘,总排水量达到115万吨,比中华民国的海军整整多了110万吨,日军的海军编成是12.7万人,当时的编成,有4搜航空母舰,航空母舰是6.9万吨,将近7万吨。

水上飞机母舰2艘,3.1万吨,战列舰9艘,27万多吨。

重型巡洋舰12艘,轻型巡洋舰21艘,驱逐舰102艘,潜艇59艘,练习舰1艘,一个练习舰就有1万吨排水量。

抗日战争中的兵力对比与战争结果

抗日战争中的兵力对比与战争结果

抗日战争中的兵力对比与战争结果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战争。

自1937年7月7日淞沪会战爆发,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历了长达八年的浴血奋战。

在这场战争中,兵力对比对于战争的结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兵力对比在抗日战争初期,中国的兵力对比处于劣势。

日本在侵华之前已经积累了强大的军事实力,拥有现代化的军队和先进的武器装备。

而中国军队则面临着装备落后、训练不足等问题。

此外,由于国共两党内部矛盾,中国军队的整体指挥系统也存在一定的混乱。

然而,随着战争的深入,中国军队逐渐壮大起来。

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达成了抗日统一战线,实现了全民族的团结。

中国军队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和援助,兵力逐渐增加。

此外,中国军队还充分发挥了地理优势,采取游击战等灵活战术,有效地削弱了日军的实力。

二、战争结果兵力对比的变化对于抗日战争的结果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军队的壮大和发展使得日本军队在中国的侵略遭遇了强有力的抵抗。

中国军队在战争中展现出了顽强的战斗精神和不屈的意志,为保卫国家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战争的后期,中国军队逐渐占据了优势地位。

1943年至1945年,中国军队在华北、华中、华南等地相继发动了一系列反攻战役,取得了重大胜利。

最终,中国军队成功地解放了全国大部分地区,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

抗日战争的结果不仅仅是中国取得了胜利,更重要的是中国人民在这场战争中团结起来,形成了伟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这种团结和统一的精神,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对中国的未来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抗日战争的启示抗日战争的兵力对比与战争结果之间的关系,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启示。

首先,兵力对比不是决定战争结果的唯一因素,战争的胜利还需要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的支持。

其次,团结和统一是战胜侵略者的关键。

只有全民族的团结,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战胜敌人。

最后,战争需要合理的战略和战术的支持。

抗战历次大会战中日双方兵力及伤亡对比

抗战历次大会战中日双方兵力及伤亡对比

抗战历次大会战中日双方兵力及伤亡对比:一、平津保卫战(1937.07.07--07.30)日军朝鲜军第20师团,关东军独立混成第1、第11旅团,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约1万人;中国第29军第132、37、38师约5万余人。

日军死亡127人,负伤384人;第29军阵亡5000余人。

二、南口会战(1937.08.07--08.27)日军第5、第20师团、察哈尔派遣兵团、独立混成第11旅团、关东军独立混成第1旅团、独立混成第2旅团等部共计7万余人;中国第13军、第17军、第72师、第94师、独立第7旅、炮兵第27团等部共计6万余人。

日军伤亡2600余人,国军伤亡29376人。

三、凇沪会战(1937.08.13—11.12)日军9个师团和2个旅团28万余人,中国75个师和9个旅75余万人;日军伤亡4万余人,国军伤亡333500余人。

四、南京保卫战(1937.12.5--12.13)日军上海派遣军(第3师团先遣队、第9师团、第16师团、第13师团一部)、第10军(第6师团、第18师团、第114师团、第五师团歩兵第九旅团)、第3飞行团共计20万人;中国第2军团、第66军、第71军、第72军、第74军、第78军、第83军、教导总队、宪兵部队、陆军装甲兵团、江宁要塞部队等部共计15万人。

日军伤亡12000余人;国军伤亡50000余人,另有近100000万人放下武器缴械投降。

日军进城后,展开长达数月惨绝人寰的血腥大屠杀,南京城内军民共计300000多万人丧生。

五、平型关大捷(1937.09.25)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1个中队、骑兵小队加大行李;八路军115师3个团1万余人。

日军死伤1000余人,八路军伤亡900余人。

重创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击毁汽车百余辆,大车200辆,缴获步枪1000余枝、机枪20余挺、步兵炮1门、炮弹3000余发、军马53匹及其他大批军用物资。

六、忻口会战(1937.10.13—11.2)日军3个师团7万余人;国军第二战区31个师13个旅28万人。

中日军力差距有多大

中日军力差距有多大

中日军力差距有多大中日武器产量差距有多大中日武器产量差距有多大?陈诚说,敌人之军需工业,实非我国所能望其项背。

日本工业发达,战时每年的钢产量是中国的数百倍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之所以要维持对日交涉,避免战争扩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日国力相差过于悬殊。

1934年,蒋介石在一次谈话中说,现代战争为科学的战争,然而中国的科学发明与工业技术,自觉幼稚,不逮日寇,且中国在战争上应具备的条件极不充分,海军空军都不如人家,殊无对日作战之可能。

蒋介石此说,确非虚言。

从下表中选取的生铁、钢材和煤产量情况,即能看出战前中日两国工业水平的巨大差距(中国的数据不包括已沦陷的东北,日本数据仅包括其本土)。

中日两国生铁、钢材、煤产量对比战前,日本的钢铁产量是中国数十倍;全面战争爆发后,中国只有少数企业迁往后方,使钢铁产量进一步下降。

技术落后,是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

日本在战时使用高炉炼钢,如八幡制铁所有两座1千吨高炉、广畑制铁所有一座1千吨高炉等。

相比之下,中国大后方规模较大的大渡口钢铁厂,仅有2座10吨炼钢炉;而云南钢铁厂直到1943年,才有了一座50吨炼铁炉。

日本煤矿很小,主要依靠从中国进口。

战争后期,至少有10万个熟炼矿工被征召入伍,取代他们的是外国劳动者(主要是朝鲜人和中国人)和战俘。

这虽然使日本的煤产量在1945年一下少了50%,但还是远超当时的中国。

日本建造的雪风号驱逐舰日本轻重武器生产能力强大,生产量是中国的数十倍一个良好的工业基础,是战时生产充足武器的前提条件。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时,其所有战争武器,如飞机、战车、火炮、舰船、车辆及化学兵器等等,均能自造,而中国科学落后,工业基础脆弱,军事工业设备简陋,技工缺乏,尤属十分幼稚。

且复限于财力,无法大事扩充,致重武器多不能自造,往往付之阙如。

因此陈诚说,敌人之军需工业,实非我国所能望其项背。

弹药方面。

战争初期,据何应钦的统计,至1938年12月,国军消耗步、机枪子弹达7.2亿余颗,而当时中国各军工厂月产量不足1000万发。

抗战史料——日本老照片中的七七事变

抗战史料——日本老照片中的七七事变

搜寻那场战争中的真实日本老照片中的七七事变(1)15-1其实,开战之前,中日两军的对峙已经剑拔弩张。

这是丰台事件时日军包围中国驻扎丰台军队的兵营的情景。

机枪所对的,就是中国军队的营门。

在日军看来,这是当时正常而必要的措施。

不知道如果在日本,中国军队这样用机枪对着日军营门,他们是否也会觉得‚正常而必要‛。

尽管在日本大众媒体上今天已经很少见到七七事变的有关文献,其实日本的历史学界,历年对七七事变都投入了相当多的精力进行研究。

在这种研究中,日方也反映了一定的反思态度,例如,NHK编辑的《历史的交待》第21辑中,曾这样评价七七事变——‚昭和12年的七夕之夜,卢沟桥畔一声枪响,日本陷入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泥沼。

‛但是,这种研究,也明显地带有‚日本的历史研究特色‛。

所谓‚日本的历史研究特色‛,就是在这种研究中,对史料的取舍带有严重的倾向性,所以研究的结果对‚重现历史真实‛是否有所帮助难以衡量,却可以看出明显的对日本当时战争罪行进行开脱的含义。

例如,对于七七事变的原因,日方的研究着重于具体事件的经过,甚至精确到分钟和每一个士兵的动向,只是结论扑朔迷离。

他们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说明以下几点:第一,卢沟桥事变是不是日本预谋的,他们强调事件的开端是日军华北驻屯军演习部队确实走失了一名士兵(而后归队),属于‚擦枪走火‛。

这个观点的背后,是说日本对于中国的侵略战争,也自然不是有所预谋的,而是由于偶然事件引发。

第二,日本的历史研究绞尽脑汁分析卢沟桥事变背后可能有中方的种种暗谋。

提出日本士兵走失之后是中方出于某种目的故意促成了和日军发生战斗,这主要有‚士兵走失后中方向日方射击‛、‚宛平守军金振中是共产党,故意和日军战斗挑起中日战争‛、‚走失士兵是在战斗开始后才找到的‛等多种说法,而且貌似各个都有形形色色的证据。

然而,实际上这些观点都不值一驳,引用日本历史研究方面无意间保留的资料,就可以轻易反驳这些观点。

由走失一名士兵引发两个国家的大战,正如按动扳机发出致命的子弹一样,问题不在按动扳机的动作,而在于枪中早有子弹,而且对准了目标。

中日战前实力对比

中日战前实力对比

中日战前实力对比抗战爆发以前,日本已是二十世纪的军事强国,有着健全的工业化生产基础,陆海空军队所使用的先进武器,全部是由自己设计与生产的,日军又有先进以及完整的军事组织体系与半世纪以上的征兵制度,因之日本的军力,无论是装备还是人员,都是现代化的作战结构。

而中国还是处在十九世纪的落后国家,主要的军事观念还是来自一批前清遗老的领导人物,仍然以复杂的个人关系作为运作的基础,率领一支近乎文盲的军队,刚刚开始知道运用买来的一些二手军火,国家既没有工业化的经济结构来支持战争的后勤需要,就连征兵制度以及全民动员的总体战,还是完全在摸索的阶段。

从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事变)日本开始入侵中国东北的领土起,中日双方就处在不断地对立与危机之中,其中也经过几次局部与激烈的战火冲突,但是中日双方一直没有正式的宣战,中国在近五年又十个月的折冲与忍让下,被日本占领了整个东北,一半的内蒙古,三分之一的河北省,五千多万的中国人成为亡国奴。

日本在中国的境内,事实上取得全部帝国主义宗主国为所欲为的特权,但是日本对于自己能否取得对抗苏联及与美国决战的战略优势,仍然充满着不确定,因此对华的侵略也就逐步地越陷越深,终于在卢沟桥事变的冲突中失控,迫使中国选择了最后关头的全面抗日作战。

中日双方这场全面与持续的历史大决战,总共进行了八年一个月又三天,两军双方总共进行过二十二次的会战(双方动员兵力在十万人以上),一千一百十七次以上的战斗(双方兵力在一万人以上),以及三万八千九百三十一次的小型接战,中国军方伤亡了360万人,日军伤亡了110万,中国平民死亡了三千五百万人,接近六千亿美元的财产以及无数的文物遭到日军的摧毁与劫掠。

以战争规模而言,这场决战的确是中国历史上最大与最为惨烈的战争,虽然最后中国终于与盟国一起战胜了日本,可是结局却是最为奇怪的悲剧:日本这个侵略者、战败国不但能够全身而退,不负责一文钱的赔偿责任,甚至能够保有它所侵略的琉球群岛[1]。

七七事变发生时日本“中国驻屯军”兵力有多少

七七事变发生时日本“中国驻屯军”兵力有多少

七七事变发生时日本“中国驻屯军”兵力有多少核心提示:1936年5月,日本不顾中国的强烈抗议,开始增加驻屯军的人数,根据日方公布的数字,增兵后的中国驻屯军有原来的1800人,猛增到5700人,而实际的增兵人数,远远超过日方公布的数字。

七七事变资料图本文摘自凤凰卫视6月30日《腾飞中国》,以下为文字实录:何亮亮:七七“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中国全面抗战的大幕,对于中日之间这场举世瞩目的军事冲突,许多人或许会有这样一个疑问,在中国的内陆,曾经的首都北京附近,何以会出现这样一支庞大的日本军队呢?这还要从三十多年前说起,1901年9月7号,大清帝国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通过这个条约,列强向大清勒索了白银四点五亿两,不仅如此,条约还增加了许多苛刻的条件,其中一条就是外国军队可以驻扎在北京和从北京到山海关沿线的十二个战略要地作为大清的国都。

北京以及周边的战略要地本来应该是国家最核心的守备区域,但是根据《辛丑条约》,这里却驻扎着,包括日本在内的列强的武装力量,在今天,这根本不可想像,然而在当时,这却是不幸的事实,一个主权国家获得如此待遇,不仅仅是一种威胁,也是巨大的耻辱。

与其他列强相比,地域狭小,资源匮乏的日本,对于中国有着更为强烈的企图,早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前,日本政府就以护桥、护路为名,宣布成立“清国驻屯军”,并任命大岛久直中将为第一任司令官,总数达到1650人,由于天津有日本租界,因此司令部就设在天津的海光寺,除了海光寺,日本人还在北京的东交民巷也建立了一个兵营。

这支军队在北京、天津、塘沽,秦皇岛、山海关等地都布置了兵力,1911年,中原鼎革,日本将“清国驻屯军”改为“中国驻屯军”,由于这支军队常驻华北,因此人们也把它称为华北驻屯军,名字改了,实质没有变,甚至是变本加厉,趁着中国国内混乱,日本也开始增加驻屯军的人数,根据日人所著《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记载,到了1936年中国驻屯军的兵力达到了1800人,关东军搅乱东北三省,驻屯军则是在华北干尽坏事,1928年的“济南惨案”,1931年的“天津事变”,1932年的“山海关事件”,1935年的“河北事件”,身后都有中国驻屯军的身影,《何梅协定》签署之后,日本方面将驻屯军作为正规军,正式编入了作战系列,1936年5月,日本不顾中国的强烈抗议,开始增加驻屯军的人数,根据日方公布的数字,增兵后的中国驻屯军有原来的1800人,猛增到5700人,而实际的增兵人数,远远超过日方公布的数字,据上海《申报》的调查,增兵后的中国驻屯军兵力达到了一万四千人,日后这支军队不但亲自挑起了参与了“卢沟桥事变”,也成为占领平津的主要军事力量。

中日战争史实1

中日战争史实1

中日战争史实(一)2008-01-05 11:06战前情况:1937年战前,日军陆军兵力为45万,海军兵力180万,陆军与海军都拥有自己的航空兵单位。

其中陆军部队编成17个常设步兵师团,1个关东军机甲师团,1个支那驻屯军旅团,2个关东军独立步兵旅团,1个台湾旅团,5个关东军国境守备队。

这些师团旅团共辖40多个地面炮兵联队,近30个骑兵联队与战车联队,8个高射炮兵联队,装备轻重战车786辆,装甲车450多辆,压制火炮6000多门,高射炮高射机关炮1000多门。

除此以外日军陆军还有作战飞机1000多架,海军则拥有作战飞机890多架,预备役部队450万。

日军在中国的支那驻屯军,拥有1个独立旅团兵力,司令部天津,77事变时司令部进驻北平郊区,1937年77事变时,导致77事变的主角就是支那驻屯军旅团的支那驻屯步兵第1联队,此外在上海还有一支海军特别陆战队中国方面总兵力含各种地方武装为200万左右,全国各种火炮仅仅800多门,陆军1个师平均兵力才4000人,海军总吨位只相当日军2艘战列舰,空军各种飞机315架,其中作战飞机才200架左右,而且没有1架战斗机,充当防空任务主力的是霍克式双翼攻击机。

此外中国也没有预备役部队,国内民众也根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军事训练中国国军的作战部队装备与兵力异常混乱,没有几个师是满员的,而且武器繁杂混乱无比,兵力规模更是杂乱无章,有的师连1000人都不到,一些所谓集团军的兵力都还不到5000人,普遍缺乏重武器,绝大多数士兵跟本没见过坦克与飞机,建制比较正规的部队只有30几个师,其中20个为中央军德械师,中央军德械师满员兵力为13000人,但没有1个满员,实际都是9000兵力左右,每个师装备压制火炮12门,枪械3700枝。

日军地面部队的装备与兵力也不统一,不过每个常设师团战时可出动的兵力都在22000人以上,可出战压制火炮为220门以上,枪械7800枝左右,战车装甲车为40辆左右,其中24辆为战车,火炮动力方面,步兵炮,山炮,高射机关炮为人力畜力牵引,野炮,野战重炮,重炮,高射炮由机动履带车或半履带车牵引,步兵用汽车运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七事变”前中日军力对比
1945年,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这是在怎样的客观条件下取得的呢?
中国海上力量不如日本一艘舰艇
一国的军事实力强弱,归根到底由综合国力,尤其是工业生产能力来决定。

且看1937年抗战爆发前,中日双方的一系列数据对比:
日本年工业总产值60亿美元,中国13.6亿美元;
日本年产钢铁580万吨,中国4万吨;
日本年产煤5070万吨,中国2800万吨;
日本年产石油169万吨,中国1.31万吨;
日本年产飞机1580架,大口径火炮744门,坦克330辆,汽车9500辆,战舰52422吨,而这些现代化武器装备,中国均无自产能力。

无论国家的经济状况、技术状况还是军事状况,日益西化的日本都遥遥领先中国整整一代。

先以双方海军军力对比为例:“七七事变”前夕,中国海军兵员共约2.5万人,共有66艘舰艇,总吨位57608吨。

而截止到1937年6月,日本海军兵员12.7万人,共有舰艇285艘,总吨位超过115万吨。

日本一艘大型战列舰的排水量,就超过了当时的整个中国海
军。

再说空军。

当时中国空军仅有600余架飞机,全部进口,不仅无整机自产能力,且无主要零部件之自产能力。

因缺乏零件的缘故,抗战爆发时能够投入战斗的飞机仅223架。

而日本具备完全的飞机自产能力,年产各类机型1580架。

“七七事变”前,日本海军、陆军航空兵共有2700架飞机,其中作战飞机1600架。

在海军作战飞机中,能在航母上起降的就有130架。

170万常备军是多是少
中日双方陆军的战斗力之比,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呢?
按现代的国防军事理念讲,国家平时应该精简现役军人数量,增加预备役兵员,节约资源用于更新武备,真正开战后,通过迅速有效的动员投入战争。

可当时的中国却相反,现役常备军170余万,而受过军事训练的预备役兵员仅150余万。

以当时中国的人口总数和经济基础而论,前者数额大得完全不合理,后者又小得不成比例。

相比之下,“七七事变”前日本的人口为9000万人,可精确统计并进行高效动员,常备军兵力不过38万人。

战前的日本法律规定,凡17到40岁的男子必须服役,所以理论上战时可动员1000万人参战。

受过军事训练,可迅速形成战斗力者,合计超过448万,占总人口约5%。

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时,日本的军事动员体系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既可以利用朝鲜、东北到华北的铁路网,又掌握中日之间的海权优势,所以兵力动员后投送效率也非常高。

带20发子弹“打鬼子”
在兵员的训练上,中日同样存在着重大差距。

抗战前,中国士兵大部分是文盲,截至1936年年底,中国训练完毕的高中及同等学校的合格预备兵,仅17490人。

专科以上文化程度的候补军官仅880人。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抗战时当过国军排长,他发现基层军官连花名册都点不了,平日多不研究战术,打仗全凭血气之勇。

以单兵射击训练论,当时一发子弹的价值在中国相当于7斤半大米或35个鸡蛋。

所以平时训练多数是打空枪,就算物质条件最好的中央军,也不过每兵配发15发子弹作实弹射击,开战后每兵配发20发子弹上战场。

而日军规定,新兵入伍后,每月用于实弹射击的子弹,步枪不得低于150发,机枪不得低于300发。

结果日军每个中队都有三分之一的步枪兵,可以达到优秀射手的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