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家针灸学说总结讲课稿

合集下载

针灸会议发言稿

针灸会议发言稿

针灸会议发言稿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同行们:大家好!我是XX市针灸协会的代表,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个舞台上,与各位一起分享关于针灸的经验和研究成果。

首先,我想借此机会向各位领导和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你们对针灸事业的支持和关心,同时也感谢主办方为我们提供这个交流学习的平台。

针灸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医学发展的背景下,仍然发扬光大,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这一切离不开各方专家学者的努力和推动。

本次针灸会议的召开,就是为了促进针灸领域的交流与创新,共同探索针灸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与发展。

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医针灸的疗效和安全性。

有数据显示,针灸在疼痛治疗、肌肉骨骼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妇科疾病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然而,针灸的临床应用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难题,需要我们共同去研究和解决。

首先,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针灸的研究体系。

目前,针灸领域的研究相对滞后,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之间的差距较大。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针灸的基础研究,推动针灸的临床实践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提高针灸的安全性和疗效。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针灸医师的培训和专业能力提升。

针灸需要经过系统性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医师的技术与能力决定了针灸的疗效和安全性。

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针灸医师的培训与考核,提高其技术水平和临床能力,保证针灸治疗的质量和效果。

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中医针灸是我国的独特宝藏,但展示给世界的机会还不足。

我们可以通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学术交流活动等,将我们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分享给世界,与国际上的专家学者共同研究和推广针灸的应用。

针灸具有优越的临床疗效和较低的副作用,是一种安全、经济、可行的治疗方法。

然而,针灸作为一门古老的学问,需要我们不断创新和发展,迎接现代医学的挑战。

相信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针灸会在未来的发展中展现出更加美好的前景。

最后,让我们一起努力,为中医针灸事业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谢谢大家!。

针灸专家分享会发言稿范文

针灸专家分享会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针灸这一古老而神奇的医学技艺。

针灸,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在此,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针灸的心得与经验,希望能为我们的学术交流添砖加瓦。

首先,我想谈谈针灸的历史与价值。

针灸起源于我国古代,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关于针灸的记载。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针灸已成为一种独特的医学体系,具有调阴阳、和气血、通经络、祛病邪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追求越来越高,针灸作为一种非药物疗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在针灸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以下几点:1. 严谨的学术态度。

针灸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我们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精湛的实操技能。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要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 注重患者沟通。

针灸治疗过程中,与患者的沟通至关重要。

我们要耐心倾听患者的需求,了解他们的病情,从而更好地为他们提供帮助。

同时,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 持续学习,紧跟时代步伐。

随着科技的进步,针灸领域也在不断创新。

我们要关注国内外最新的针灸研究成果,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4. 强化团队合作。

针灸治疗往往需要多个科室的协同配合,如中医内科、外科、康复科等。

我们要加强与其他科室的交流与合作,共同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

最后,我想呼吁大家共同努力,为针灸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下是几点建议:1. 深入开展针灸学术研究,提高针灸理论水平。

2. 加强针灸人才培养,培养更多优秀的针灸人才。

3. 推广针灸技术,让更多人了解和受益于针灸。

4.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针灸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针灸事业一定会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让我们携手共进,为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医学瑰宝——针灸,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谢谢大家!。

针灸医学交流会发言稿

针灸医学交流会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在这里参加针灸医学交流会,与各位共同探讨针灸医学的发展与未来。

在此,我谨代表全体参会人员,向各位领导和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针灸,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针灸医学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今天,我们在这里汇聚一堂,旨在交流心得、分享经验,共同推动针灸医学的繁荣发展。

一、针灸医学的历史与现状针灸医学起源于我国古代,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在长期的实践中,我国人民积累了丰富的针灸治疗经验,形成了独特的针灸理论体系。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针灸医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不仅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誉,而且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目前,针灸医学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1. 针灸治疗疾病的范围不断扩大,从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等各个领域,到近年来兴起的疼痛科、康复科等,针灸治疗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2. 针灸治疗技术不断丰富,除了传统的针刺、艾灸、拔罐、刮痧等治疗方法外,还涌现出了电针、激光针、微波针等新技术。

3. 针灸医学研究取得重要突破,如经络研究、针灸作用机制研究、针灸临床疗效评价研究等。

4. 针灸医学教育体系逐步完善,培养了大批针灸专业人才,为针灸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针灸医学的发展趋势面对新时代的发展机遇,针灸医学将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1. 深化针灸理论研究,揭示针灸治疗疾病的科学原理。

2. 丰富针灸治疗方法,提高针灸治疗的效果。

3. 加强针灸临床研究,提高针灸治疗的安全性。

4. 推广针灸医学,提高针灸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5. 加强针灸医学人才培养,为针灸医学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三、针灸医学的发展对策为了推动针灸医学的繁荣发展,我们应采取以下对策:1. 加强针灸医学基础研究,为针灸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2. 推动针灸临床研究,提高针灸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3. 优化针灸医学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的针灸专业人才。

针灸治疗学讲课稿范文大全

针灸治疗学讲课稿范文大全

针灸治疗学讲课稿范文大全尊敬的听众,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有关针灸治疗学的知识和技巧。

针灸是中医传统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基础。

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上刺入针具,针灸能够调节人体的气血流动,从而促进健康和治疗疾病。

针灸治疗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和《伤寒论》等著作。

其中,《黄帝内经》中的"经络理论"是针灸治疗学非常重要的部分,它认为人体有经络,气血通过经络流动,而经络上的穴位是人体表面与内脏之间的联系点。

针灸师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准确地定位穴位,并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针刺。

针灸的针具包括针管、针身和针柄等部分。

在治疗前,针具需要进行严格的消毒,以防止交叉感染。

针灸师需要进行专业的培训,掌握正确的操作技巧,以及对不同疾病和穴位的了解。

在进行针灸治疗时,针灸师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如一次插针、留针或刺血等。

针灸治疗学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它不仅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头痛、失眠、消化不良等,还可以用于保健和促进健康。

此外,针灸还可以结合其他疗法,如草药疗法和推拿疗法等,以提高疗效。

针灸治疗学在实践中经常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针刺疼痛、出血、皮肤瘀血等。

然而,这些不良反应大多是短暂的,且在合理的操作下会大大减少。

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针灸师需要严格遵循相关的操作规范和卫生要求。

总之,针灸治疗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它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基础,而且在临床实践中展现出了显著的疗效。

作为一种独特的疗法,针灸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可以起到保健和促进健康的作用。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针灸治疗学。

谢谢!。

针灸学发言稿范文

针灸学发言稿范文

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在针灸学领域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针灸,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通过学习针灸学,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针灸在治疗疾病、促进健康方面的独特优势。

一、针灸学的理论基础针灸学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其中经络和腧穴理论是核心。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腧穴则是经络上的特定部位,具有调节气血、疏通经络、治疗疾病的作用。

在学习针灸学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经络和腧穴理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二、针灸学的实践操作针灸学不仅包括理论知识,还涉及实践操作。

在学习过程中,我掌握了针刺、艾灸、拔罐等多种治疗方法。

通过实践操作,我深刻体会到针灸学的神奇魅力。

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1. 严谨的态度:针灸操作需要严谨的态度,一丝不苟。

在针刺过程中,要确保穴位准确,手法熟练,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痛苦或损伤。

2. 丰富的经验:针灸治疗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多观察、多思考、多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诊疗水平。

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针灸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们要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己的诊疗能力。

三、针灸学的优势与发展前景1. 安全性:针灸治疗具有无副作用、安全性高的特点,适合各种人群。

2. 广泛的应用范围:针灸治疗可以应用于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等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3. 国际化发展:随着中医文化的传播,针灸学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重视,发展前景广阔。

总之,针灸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学习针灸学让我深感自豪。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针灸技术水平,为我国针灸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各家针灸学说课件针灸学说流派与医家4

各家针灸学说课件针灸学说流派与医家4

“宋天圣针灸铜人”由青铜铸成,身高和青年男子相仿,面部俊朗 ,体格健美。头部有头发及发冠;上半身裸露,下身有短裤及腰 带;人形为正立,两手平伸,掌心向前。铜人被浇铸为前后两部 分,利用特制的插头来拆卸组合,体现了当时较高的人体美学和 铸造工艺。
明正统仿宋针灸铜人 王惟一
民国铜人
• 铜人标有354个穴位名称,所有穴位都凿穿小孔。 体腔内有木雕的五脏六腑和骨骼。因此,不仅可以 应用于针灸学,也可应用于解剖学。
1933年毕业于北平陆军军医学校 医科。曾任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 院长兼外科主延安中国医科大学 教授中央军委卫生部副部长晋冀 鲁豫军区卫生部第一副部长。
意义颇大。
经穴图绘、模型制作制派
为了使经穴理论直观化、规范化、统一化, 不少学者致力于经穴图的研究绘制。
孙思邈对针灸图的绘制也十分重视,他在《 千金翼方》中反复强调 “孔穴难谙,非图莫 可”。
涪fu(服)翁
可看出早在春秋战国末期,就来到当时的绵阳沈家坝南端隐居。
绵阳五绝走进国宝档案
1983年在绵阳永兴西
北京的赵尔康、杨甲三,南京邱茂良、杨兆民, 福建的陈应龙,广东曾天治,广西罗兆琚,河南 邵经明,浙江高镇五,安徽陆善仲,山西谢锡亮 ,湖南詹永康等,无不以师出承门为荣。以及被 誉为“美国针灸之父”的苏天佑等,将针灸广泛 传播至东南亚及至欧美代代相传的承门针灸薪火
鲁之俊
鲁之俊,江西新城(今黎川)人。
卷一
首列“手足经脉之图象” ,凡三相
三相:正侧背
及 次为十二经循环路线图、
卷二 文及注
十四经均含所属腧穴的名 称及位置
再次为任督二脉循行
针灸避忌太乙图序
大定陈氏刊刻时平水闲邪 聩叟补入
卷三
头面部各穴,分部分线排 列

各家针灸学说总结

各家针灸学说总结

各家针灸学说总结流派1经学派:杨上善,杨玄操,王冰,滑寿,张介宾,马莳,张志聪(内经)2经穴考订派:王熙,巢元方,杨上善,王焘,王惟一,王执中,朱震亨,滑寿,李时珍,张介宾,李学川3穴法派:王熙,孙思邈,王执中,张元素,李杲,何若愚,窦默,王好古,王国瑞,徐凤,高武,李梴,杨继洲4手法派:何若愚,窦默,王国瑞,席弘,刘纯,徐凤,李梴,杨继洲,朱震亨,汪机5重灸派:张机,葛洪,陈延之,王执中,闻人耆年,刘完素,罗天益,朱震亨,李梴,张介宾,龚居中,吴亦鼎,王焘,庄绰,窦材,许叔微6重针派:涪翁,甄权,许希,席弘,窦默,刘瑾凌云王国瑞刘纯7刺络放血:刘完素,张从正,李杲,罗天益,朱震亨,薛己,郭志邃,王世雄,夏云8针灸药相须派:吴崑,张机,孙思邈,杨上善,王执中,杨继洲,李学川9外科针灸派:徐梦牟刘涓子,胡元庆(元),汪机,薛己,陈实功,李学川10内科针灸派:张机许叔微刘完素张元素郭志邃11急症针灸派秦越人《五十二病方》《内经》葛洪12痨病针灸唐崔知悌庄绰龚居中13眼科张璐《内经》《甲乙经》《千金方》《太平圣惠方》1《甲乙经》晋代皇甫谧现存最早系统针灸学专着最突出:腧穴学理论成就:a记载349穴分布划线排列经穴发展归经理论补充经穴取法和部位记载经穴别名首创郄穴理论完善五输穴理论论述交会穴理论b具体记载针灸刺激量首记载灸疮发泡的方法处方特点a单穴处方多b多提及取具体穴位,较少程某经脉c较少提及用针或用灸,用补或用泻d处方多先述近取穴,后远取穴,前者多2刘完素放血治疗适应症;a高热不退,以八关大刺(刺十宣出血),退热效果明显b目疾口唇痛,此症多为风热上攻玄府闭塞所致c疮疡,红丝疔一类皮肤病,表现为皮肤红肿热痛,针刺以泻血除热d太阳伤寒证,表现为身热无汗恶寒,针太阳至阴出血e对邪阻血脉,经气不通引起的腰痛及百节疼痛等病症3经穴数目:a《内经》160个左右b《针灸甲乙经》349 c《铜人腧穴针灸图经》354 d 《针灸大成》359 e《针灸逢源》361 4经穴归经,排列a《甲乙经》分部划线(四肢部经穴向心性排列)b《外台秘要》352穴归属十二经(四肢部经穴向心性排列)c《铜人》354穴归属十四经(十二经向心,任督脉自上而下)d《十四经发挥》354穴归十四经(按经脉循行排列)e《针灸逢源》361归十四经5《帛书经脉》理论a分《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b现存最早经络文献,论述十一经脉循行走向(缺臂厥阴脉的记载;经脉向心性循环为主;无经脉循环流注;主要循行为体表,无属络脏腑)c记载有关病症的灸治方法d论述十一经脉病候(足臂:病候描述简单而原始,阴阳:最早记载“是动病”“所产病”病候记载渐趋详细)6古代医家刺血:a刘完素:“热宜砭射”“八大关刺”刺十宣出血b张从正:运用(钅非)针多c李杲:三棱针d罗天益:“血实者宜决之”三棱针,砭刺治咽喉肿痛,(火番)针开泄脓液,锐针开泄邪气e朱震亨:三棱针毫针,火针f薛己:碎瓷片g郭志邃:治痧症,银针h王世雄i夏云:三棱针,毫针等,精喉症7按时选穴:把气血在人身经脉的流注盛衰时间作为选穴依据,学术依据源于《内》《难》代表:金代何若愚《流注指微针赋》最早;明代徐凤发挥,成为今天子午流注纳甲法;高武《针灸聚英》记载此法;李梴《针灸大全》演绎,开穴法;窦汉卿飞腾,灵龟八法;王国瑞(按时五输:何若愚,徐凤,高武;八脉交会穴:王国瑞,徐凤;原穴:王国瑞)8重灸派:a温补理论(窦材:温补脾肾;许叔微:肾阳;罗天益:脾胃;张介宾:总结温补作用)1古代重灸派,从操作方法上:化脓灸派,隔物灸派,药条灸派;从适应症:热证忌灸派,热证可灸派,急症用灸等临床灸派2合生见证:多条经脉的病症出现的同一症状,或者说,同一症状可能与几条经脉有关。

各家针灸学说

各家针灸学说

• 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第七:“心部在左手关前寸口是 也,即手少阴经也,与手太阳为表里,以小肠合为府。合于上焦, 名曰神庭,在龟(一作鸠)尾下五分。肝部在左手关上是也,足 厥阴经也,与足少阳为表里,以胆合为府,合于中焦,名曰胞门 (一作少阳),在大仓左右三寸。肾部在左手关后尺中是也,足 少阴经也,与足太阳为表里,以膀胱合为府,合于下焦,在关元 左。肺部在右手关前寸口是也,手太阴经也,与手阳明为表里, 以大肠合为府,合于上焦,名呼吸之府,在云门。脾部在右手关 上是也,足太阴经也,与足阳明为表里,以胃合为府,合于中焦 脾胃之间,名曰章门,在季胁前一寸半。肾部在右手关后尺中是 也,足少阴经也,与足太阳为表里,以膀胱合为府,合于下焦, 在关元右,左属肾,右为子户,名曰三焦。”
• 对十二经病证进行虚实分类,为经络辨证提供思路。
• “左手关前寸口阳绝者,无小肠脉也。苦脐 痹,小腹中有疝瘕,王月(王字一本作五)
即冷上抢心。刺手心主经,治阴。心主在掌
后横理中(即太陵穴也)。左手关前寸口阳
实者,小肠实也。苦心下急痹(一作急痛)。
小肠有热,小便赤黄。刺手太阳经,治阳。
太阳在手小指外侧本节陷中(即后溪穴 也)。”
第一节 张机
• 一、生平与著作 • 仲景,河南南阳,《伤寒杂病论》“医方之祖”。《伤寒论》原文
涉及针灸有31条。
二、学说与贡献
• 六经辨证
• (一)针治三阳
• 1、疏通经络,发散风邪
• 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 却与桂枝汤则愈。”
2、和解泻热
• 142条:“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 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 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家针灸学说总结流派1经学派:杨上善,杨玄操,王冰,滑寿,张介宾,马莳,张志聪(内经)2经穴考订派:王熙,巢元方,杨上善,王焘,王惟一,王执中,朱震亨,滑寿,李时珍,张介宾,李学川3穴法派:王熙,孙思邈,王执中,张元素,李杲,何若愚,窦默,王好古,王国瑞,徐凤,高武,李梴,杨继洲4手法派:何若愚,窦默,王国瑞,席弘,刘纯,徐凤,李梴,杨继洲,朱震亨,汪机5重灸派:张机,葛洪,陈延之,王执中,闻人耆年,刘完素,罗天益,朱震亨,李梴,张介宾,龚居中,吴亦鼎,王焘,庄绰,窦材,许叔微6重针派:涪翁,甄权,许希,席弘,窦默,刘瑾凌云王国瑞刘纯7刺络放血:刘完素,张从正,李杲,罗天益,朱震亨,薛己,郭志邃,王世雄,夏云8针灸药相须派:吴崑,张机,孙思邈,杨上善,王执中,杨继洲,李学川9外科针灸派:徐梦牟刘涓子,胡元庆(元),汪机,薛己,陈实功,李学川10内科针灸派:张机许叔微刘完素张元素郭志邃11急症针灸派秦越人《五十二病方》《内经》葛洪12痨病针灸唐崔知悌庄绰龚居中13眼科张璐《内经》《甲乙经》《千金方》《太平圣惠方》1《甲乙经》晋代皇甫谧现存最早系统针灸学专著最突出:腧穴学理论成就:a记载349穴分布划线排列经穴发展归经理论补充经穴取法和部位记载经穴别名首创郄穴理论完善五输穴理论论述交会穴理论 b具体记载针灸刺激量首记载灸疮发泡的方法处方特点 a单穴处方多b多提及取具体穴位,较少程某经脉c较少提及用针或用灸,用补或用泻d处方多先述近取穴,后远取穴,前者多2刘完素放血治疗适应症;a高热不退,以八关大刺(刺十宣出血),退热效果明显b目疾口唇痛,此症多为风热上攻玄府闭塞所致 c疮疡,红丝疔一类皮肤病,表现为皮肤红肿热痛,针刺以泻血除热d太阳伤寒证,表现为身热无汗恶寒,针太阳至阴出血e对邪阻血脉,经气不通引起的腰痛及百节疼痛等病症3经穴数目:a《内经》160个左右 b《针灸甲乙经》349 c《铜人腧穴针灸图经》354 d《针灸大成》359 e《针灸逢源》3614经穴归经,排列a《甲乙经》分部划线(四肢部经穴向心性排列)b《外台秘要》352穴归属十二经(四肢部经穴向心性排列)c《铜人》354穴归属十四经(十二经向心,任督脉自上而下)d《十四经发挥》354穴归十四经(按经脉循行排列)e《针灸逢源》361归十四经5《帛书经脉》理论a分《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b现存最早经络文献,论述十一经脉循行走向(缺臂厥阴脉的记载;经脉向心性循环为主;无经脉循环流注;主要循行为体表,无属络脏腑)c记载有关病症的灸治方法d论述十一经脉病候(足臂:病候描述简单而原始,阴阳:最早记载“是动病”“所产病”病候记载渐趋详细)6古代医家刺血:a刘完素:“热宜砭射”“八大关刺”刺十宣出血b张从正:运用(钅非)针多c李杲:三棱针d罗天益:“血实者宜决之”三棱针,砭刺治咽喉肿痛,(火番)针开泄脓液,锐针开泄邪气e朱震亨:三棱针毫针,火针f薛己:碎瓷片g郭志邃:治痧症,银针h王世雄 i夏云:三棱针,毫针等,精喉症7按时选穴:把气血在人身经脉的流注盛衰时间作为选穴依据,学术依据源于《内》《难》代表:金代何若愚《流注指微针赋》最早;明代徐凤发挥,成为今天子午流注纳甲法;高武《针灸聚英》记载此法;李梴《针灸大全》演绎,开穴法;窦汉卿飞腾,灵龟八法;王国瑞(按时五输:何若愚,徐凤,高武;八脉交会穴:王国瑞,徐凤;原穴:王国瑞)8重灸派:a温补理论(窦材:温补脾肾;许叔微:肾阳;罗天益:脾胃;张介宾:总结温补作用)1古代重灸派,从操作方法上:化脓灸派,隔物灸派,药条灸派;从适应症:热证忌灸派,热证可灸派,急症用灸等临床灸派2合生见证:多条经脉的病症出现的同一症状,或者说,同一症状可能与几条经脉有关。

(朱震亨)3灸疮发洪:直接灸后出现继发性感染的现象,表现为红肿疼痛,溃破流脓(巢元方)4平针法:分三部进退针,无明显补泻形式,以得气为度的手法(刘纯)5大接经说:针刺十二井穴,以沟通十二经脉的气血,使十二经脉的气血能阴阳交接正常的流行主治中风病,针刺井穴分从阳引阴,从阴阴阳两个方面(张元素)6灸良说:王执中,非常注重灸法,用亦良,大良,最良,神良等划分用灸效果7刺络放血派:强调刺络放血理论及临床运用的医家所组成的针灸流派8经学考订派:致力于经穴理论研究工作,并有较大成就的学派9穴法派:注重腧穴临床运用的针灸流派(辩证:皇甫谧确你辨证选穴;俞募穴:王熙李杲;原穴:张元素,王好古,杨继洲;五输穴:王熙,何若愚,王好,徐凤,李梴;八脉交会穴:窦默,杨继洲,王国瑞,李梴;奇穴,阿是穴:孙思邈)10著肉灸:又“明灸”即直接将艾柱点燃置于体表施灸,用于施隔物灸而患者扔无感知者(薛己)1张机字仲景东汉《伤寒杂病论》阴证用灸热证禁灸 a针治三阳(疏通经络,发散风邪;和解泄热;刺泄实热)b灸治三阴(温经复脉;温阳举陷;回阳救逆)c重视辩经善用特定穴d善用药(欲引邪出先针后药;表里俱寒灸药并投;阴寒直中先灸后药;或针或药随证处之)2王熙字叔和西晋《脉经》a以虚实分经辨证补充有经病候 b发展俞募穴理论记载五输穴运用3葛洪字稚川东晋《肘后备急方》《肘后》现存最早中医急症专著 109针灸急救方 99救急灸方A卒病用灸灸治部位简明易学b隔物灸法说c灸以补阳(施灸顺序从阴到阳壮数以阳数为主) d创用一夫法最早使用同身寸4陈延之晋隋《小品方》灸法简便重视化脓灸施灸选穴5刘涓子东晋至南北朝《刘涓子鬼遗方》现存最早中医外科学专著“针烙”“火针”治痈疽6巢元方隋朝《诸病源候论》经络病机(正经奇经主要针对内科疾病)7杨上善唐初《黄帝内经太素》《名堂内藏》《太素》a现存最早《内经》注本b首开分类编纂,注释,校勘《内经》先河c分类:19类d所引《内经》原文在现有医书中最接近原著考订经穴理论阐释经脉腧穴定义以经统穴为针之法,调气为本8孙思邈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a善用指寸取穴法 b强调经外奇穴 c首创阿是穴d考订名堂图用彩色绘制十二经脉,分正人,伏人,侧人三幅名堂图创举惜散佚。

9王焘唐代《外台秘要》a以经统穴 352穴归属十二经脉(任肾经督膀胱)b根据论行不论经原则统穴宋金元唯取灸法(a适应症广泛,方法多样b灵活调整施灸程度c论述灸法禁忌(灸材禁忌,禁灸穴,天气禁灸,人神禁忌,避凶日时))10杨玄操唐代注释《难经》《难经集注》11王冰唐代《黄帝内经素问》注《素问》影响最大引用古籍多补充缺漏篇章宋金元1王惟一又名王维德宋代《铜人腧穴针灸图经》A铸造针灸铜人,开先河b绘制经脉图c记载354穴d论述经脉巡行及腧穴e厘正经穴取穴分寸2庄绰字季裕南北宋《灸膏肓俞穴法》《灸》专论膏肓穴定位主治灸法运用收入《针灸四书》膏肓:取穴体位与施灸体位一致施灸艾炷直径三分,壮数宜多灸后补养3窦材南宋《扁鹊四书》须时扶阳灼艾第一灸补脾肾4许叔微字知可《许叔微伤寒论著三种》(《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普济本事方》阴证,阴毒速灸说阳证刺治说灸补肾阳5王执中字叔权南宋《针灸资生经》a考订腧穴(审穴名,定位,深度,宜忌,遗漏)b“按之酸痛是穴”说,即“受病处”诊察压痛点,作为确定施灸穴位的依据c强调灸治疾病d灸法原则:体位选择,壮数少,点艾火,灸后调护,施灸顺序,艾炷大小,发灸疮,灸法禁忌e强调火针微刺f穴法理论:针灸受病处,重视腧穴切诊善用阳性反应点(“中气穴”火针加热)火针,冷针6闻人耆年南宋《备急灸法》灸法急症专著“仓促救人者,惟艾灼为第一”“骑竹马灸法”7席弘字宏远宋《席弘家针灸书》十世孙传陈会(《广爱书》),陈会传刘瑾(《神应经》)行针审穴说毫针补泻手法补泻迎随说平补平泻说8刘完素字守真刘河间金元四大家寒凉流鼻祖《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八关大刺,热宜砭射说;灸刺须分经络灸引其热说9张元素字洁古金代易水学派创始人《珍珠囊》《洁古注叔和没绝》《洁古家珍》针灸学理论成就在杜思敬《济生拔萃》多论述伤寒取五输说大街经说经络取原法重视特定穴放血重视井穴原穴荧穴10张从正字子和金代《儒门事亲》火热血实,法宜刺络刺血法机理:a“邪去正安”说b汗,吐,下三法c泻血除热攻邪最捷d 出血以养血刺血特点:a三多,运用(钅非)针多,放血部位多,放血最多b以十二经气血多少理论指导刺血 c刺血后调护d禁忌症,适应证11李杲字明之晚年东垣老人金代《脾胃论》《内外伤辨惑沦》《兰室秘藏》A泻其血络多用三棱针可实证热证虚证 b补脾胃,升阳气,泻阴火c用俞募“从阳引阴,从阴引阳”说,背俞治外感,腹募治内伤d东垣针法,针灸补土,昆仑,足三里俞募穴e中风针法阴臭针法(行间,少冲)灸血海,气海法(妇人病)灸治疠风(承浆)灸治项疽12何若愚金代《流注指微论》《流注指微针赋》要略见于阎明广《子午流注针经》,收入于窦桂芳《针灸四书》A按时选穴,养子时刻注穴说(a气血流注聚于某穴,开穴。

离开,闭穴b阴日血引,值阳气流,阴经选穴归于心包,阳三焦c确定十天干日与所开经脉所属脏腑关系d养子时刻注穴必须依开穴规律“经生经”“穴生穴”按五行相生次序逐个推算)B补生泻成,经络迎随浅深说,以生成数决定针刺深浅以定补泻c接气通经,短长依法说,据经脉长度决定留针时间D犯禁忌而病复,用日衰而难已、13窦汉卿金元《针经指南》a“流注八穴”理论,重视八脉交会穴b针下得气理论c手指十四法d简便取穴: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用一经而可正e无痛安全的针刺术:左手重而多按,右手轻而徐入14王好古字进之海葬老人元代《此事难知》重用原穴:“拔原”说完善五输穴理论(辩证辩经选用五输穴,根据五脏配属,根据传变规律,根据邪属阴阳)15罗天益字谦甫元代师承李东垣《卫生宝鉴》A灸法温补脾胃说(补脾基本灸方:中脘,气海,足三里;适应脾胃内伤;轻症取中脘,阴阳两虚再加阳辅;“月行寒”去中脘加三阴交,阳辅)b针刺放血泄邪学说(“高巅之上,射而取之”“血实者宜决之”)c针灸药兼施说d中风灸法,灸治惊痫,葱熨法治验,疝气治验,代灸涂脐膏e灸引阳气,壮脾温肾16王国瑞元代《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a十二经夫妇相合逐日按时取原说b飞腾八法c针灸并用,补泻兼施d一针多穴,交经互刺e穴法相应,主次配伍17朱震亨丹溪翁元代《丹溪心法》《丹溪手镜》a经络病机:十二经病症“合生见证”b(针法浑是泻而无补:出血者,乃所以养血刺络放血毫针攻邪行滞火针攻破去淤)c热者灸之(实热证:发散郁热,拔引热毒,泄引热下;虚热证(阳生阴长):补阳生阳;补元气)18滑寿字伯仁元末《难经本义》《十四经发挥》a注释《难经》首列经文,次附注释,辨误考证,见解评解b发挥“十四经”理论(354穴归十四经;按经脉循行排列腧穴;补充任督二脉病候;记载十四经穴歌;绘制经穴图)明代1刘纯字宗厚明代《医经小学》平针法:分三部进退针,无明显补泻形式,以得起为度的手法(扪穴进针得起退针)补泻法2徐凤字延瑞明代《金针赋》《针灸大全》a手法理论;行针“十四法”“三才”补泻调气出针法 b诠释窦默针法c完善子午流注之法d倡用灵龟,飞腾八法 e重用八脉交会穴重视灸法3汪机字省之明代私淑朱丹溪《针灸问对》A手法学说:九针之用,无非泻法(砭石所制,无气无味;破皮损肉,气从窍出;针刺祛邪扶正)b《素》《难》所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