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异形柱结构设计规程

合集下载

异形柱结构构造做法

异形柱结构构造做法

异形柱结构构造做法
异形柱结构构造做法具体内容是什么,下面本店铺为大家解答。

1、异形柱截面各肢肢高与肢厚之比不应大于4,且肢厚不应小于200mm,肢高不应小于500mm.
2、框架梁截面高度Hb可按(1/10~1/15)L b确定(Lb为计算跨度),且不应小于 400mm.梁的截面宽度Bb不宜小于1/4Hb及200mm.
3、异形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小于C25和不大于C50,这是由于异形柱截面尺寸薄,混凝土强度等级小于C25的话可能达不到其与钢筋之间保证粘结的要求。

强度等级为C50以上的异形柱构件及结构科学研究相对较少,还不足以行成编制规程条文的基础,所以这次规程未列入。

4、异形柱截面上受力纵筋的位置如下图所示。

试验和模拟计算表明这些位置上的纵筋均发挥大的作用,特别是当轴压较大时处于各肢内折角处的纵筋的作用不容忽视,一定要作为受力筋处理。

第 1 页共1 页。

异形柱规范

异形柱规范

1总则1.0.1为在混凝土异形柱结构设计及施工中贯彻执行国家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主要适用于非抗震设计和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7度(O.10g ,O.15g)和8度(0.20g) 抗震设计的一般居住建筑混凝土异形柱结构的设计及施工。

1.0.3混凝土异形柱结构的设计及施工,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符号2.1术语2.1.1异形柱specially-shaped colu mn截面几何形状为L形、T形和十字形,且截面各肢的肢高肢厚比不大于4的柱。

2.1.2异形柱结构structure with specially-shaped colu mns采用异形柱的框架结构和框架-剪力墙结构2.1.3柱截面肢高肢厚比ratio of secti on height to section thick ness of colu mn leg异形柱柱肢截面高度与厚度的比值。

2.2符号2.2.1作用和作用效应Gj ――第j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Mbl、Mbr ――框架节点左、右侧梁端弯矩设计值;Mx、My ――对截面形心轴x、y的弯矩设计值;N ――轴向力设计值;Vc ――柱斜截面剪力设计值;VEKi ――第i层对应于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剪力;Vj ――节点核心区剪力设计值;d i -- 第i个混凝土单元的应力;d j ――第j个钢筋单元的应力。

2.2.2材料性能fc――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ft ――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fy ――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fyV ――箍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2.2.3几何参数as'――受压钢筋合力点至截面近边的距离;A——柱的全截面面积;Aci ——第i个混凝土单元的面积;Asj——第j个钢筋单元的面积;Asv——验算方向的柱肢截面厚度bc范围内同一截面箍筋各肢总截面面积;Asvj ――节点核心区有效验算宽度范围内同一截面验算方向的箍筋各肢总截面面积;bc——验算方向的柱肢截面厚度;bf --- 垂直于验算方向的柱肢截面高度;bj --- 节点核心区的截面有效验算厚度;d——纵向受力钢筋直径;dv ――箍筋直径;ea --- 附加偏心距;el -—初始偏心距;e0——轴向力对截面形心的偏心距;eix——轴向力对截面形心轴y的初始偏心距;eiy——轴向力对截面形心轴x的初始偏心距;hb ——梁截面高度;hbO ——梁截面有效高度;hc——验算方向的柱肢截面高度;hf----垂直于验算方向的柱肢截面厚度;hi――第i层楼层层高;hj——节点核心区的截面高度;hcO――验算方向的柱肢截面有效高度;H ――房屋总高度;Hc——节点上、下层柱反弯点之间的距离;10――柱的计算长度;ra ---- 柱截面对垂直于弯矩作用方向形心轴xa 一xa的回转半径;rmin ――柱截面最小回转半径;s——箍筋间距;Xci、Yci ----- 第i个混凝土单元的形心坐标;Xsj、Ysj ――第j个钢筋单元的形心坐标;X0、Y0 ——截面形心坐标;a——弯矩作用方向角。

异形柱结构设计规范

异形柱结构设计规范

异形柱结构设计规范【篇一:异形柱结构设计规范】6. 问:规程限制异形柱截面各肢长不小于500mm的原因何在?答:规程此条隐含着可以采用不等肢的异形柱截面,即l、t、+形截面的两个正交方向的肢长或肢厚可以不相等。

规定此条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 双向正截面承截力要求。

因住宅等民用建筑层高不大于3m,要满足柱肢长度与柱肢厚度之比不大于4及柱净高与柱截面肢长之比不小于3这两条要求,截面最大肢长不会大于800mm。

如果,截面一个肢长为800mm,若另一肢肢长小于500mm,则柱的双偏压计算表明,该柱的两轴抵抗弯矩图是一个很扁的椭圆,即两轴的抵抗弯矩值相差很多,比“一”形柱好不了多少;2 各荷载角方向延性相差很多,为了保证其有一定的延性,即最小延性的荷载角时的延性达到抗震的要求,箍筋间距要加的很密,不是规程按轴压比确定箍筋间距的表中数值所能包含的。

随着两肢肢长比的变化,箍筋间距变化很大,不易用较简单的方法表达;3 柱截面双向受剪性能较差,此已在上面的条目中提到了,这里不赘述;4 因一般异形柱肢较薄(200mm或250mm),再加上肢较短(小于500mm),此柱上节点核心区过小,节点的受剪承载力可能不足。

5 伸入柱内的梁纵筋不够的25d或者30d要求。

7. 问:为什么规程中异形柱只限于肢长与肢厚比h/b≤4的构件?答:经大量理论和试验研究,截面高宽比h/b≤4杆件为柱的特性,即杆件弯时其截面上应变分布符合平截面假定。

当h/b 4时,由于民用住宅层高决定了柱高不是很长且其截面上剪应力分布不均匀的影响,平截面假定不再成立。

因此,它已不属于柱的范围,其承截力特性还有待仔细的理论和试验研究。

目前,还不具备总结出计算公式和构造要求并列入规程用以指导设计的条件。

8. 问:如遇到肢长与肢厚比h/b大于4且小于5的l、t、+形截面竖向构件怎样设计较妥?答:对于这种界于异形柱与短肢墙的构件,可采用异形柱规程和jgj-3中关于两者的正截面、斜截面、梁柱节点规定中较严的条款进行设计。

JGJ 149-2006条文说明

JGJ 149-2006条文说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JGJl49—2006条文说明前言《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JGJ l49-2006经建设部2006年3月9日以415号公告批准发布。

为便于广大设计、施工、科研、教学等单位有关人员在使用本规程时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本标准的条文说明,供使用者参考。

在使用中如发现本条文说明有不妥之处,请将意见函寄天津大学(主编单位)。

(邮政编码:300072,地址: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天津大学土木工程系)目次1 总则2 术语、符号3 结构设计的基本规定4 结构计算分析5 截面设计6 结构构造7 异形柱结构的施工附录A 底部抽柱带转换层的异形柱结构1 总则1.0.1 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是以T形、L形、十字形的异形截面柱(以下简称异形柱)代替一般框架柱作为竖向支承构件而构成的结构,以避免框架柱在室内凸出,少占建筑空间,改善建筑观瞻,为建筑设计及使用功能带来灵活性和方便性;同时结合墙体改革,采用保温、隔热、轻质、高效的墙体材料作为框架填充墙及内隔墙,代替传统的烧结粘土砖墙,以贯彻国家关于节约能源、节约土地、利用废料、保护环境的政策。

混凝土异形柱结构体系和一般矩形柱结构体系之间既存在着共性,也具有各自的特性。

由于异形柱和矩形柱二者在截面特性、内力和变形特性、抗震性能等方面的显著差异,导致在异形柱结构设计和施工中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方面在目前我国现行规范、规程中尚未得到反映。

随着异形柱结构在各地逐渐推广使用,迫切需要异形柱结构的国家行业标准作为指导异形柱结构设计施工、工程审查及质量监控的规程依据。

近年来国内各高等院校、设计、研究单位对异形柱结构的基本性能、设计方法、构造措施及工程使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包括:异形柱正截面、斜截面、梁柱节点的试验及理论研究、异形柱结构模型的模拟地震作用试验(振动台试验及低周反复水平荷载试验)研究、异形柱结构抗震分析及抗震性能研究、异形柱结构专用设计软件研究及异形柱结构标准设计研究等。

异形柱结构技术规范理解应用

异形柱结构技术规范理解应用

异型柱结构技术规范理解应用问:“一”形柱为什么规程中未采用?答:“一”形柱截面两主轴方向抗弯能力相差甚大。

不论是在风荷载作用下还是在地震作用下结构中的柱,一般都是受到两个方向的弯矩同时作用,其受力后的表现可想而知,以上是正截面承载力方面。

“一”形柱在双向剪力作用下性能也不好,由《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中柱双向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可见,柱截面相邻两边长相差越多,其斜向受剪承载力越低。

如果沿“一”形柱短边方向有梁与其相连,则此梁柱节点的核心区面积只有柱厚乘梁宽这一点点,显然承受不了它受到的节点剪力。

2000年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抗震所做了“高层建筑短肢剪力墙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项目。

试验结果为:“破坏最严重的墙肢是底层‘一’字形的小墙肢”。

该文结论之一是:“短肢墙应在两个方向均有连接,避免采用孤立的‘一’字形墙肢。

”这也可看为是对前面分析的试验验证。

所以异形柱规程未将“一”形柱列入。

问:规程为什么未将Z形柱列入?答:Z形截面柱与“一”形截面柱类似,即两主轴方向抗弯能力相差甚大。

其正截面受弯及双向受剪性能可参见“一”形截面柱的解释。

仅有的Z形柱试验是李杰等人做的沿Z形中间肢作用弯矩和剪力的试验。

结果是在肢中间沿柱长方向,出现较大的裂缝。

一般情况即斜向受力,现无试验研究。

多数情况下是Z形的上下两水平肢受与其方向一致的力,即由两根梁传来的拉力或压力,这只有通过中间肢的受扭来传递,后果只能是中间肢的断裂!节点受剪性能到底如何?这些都没有试验结果可以借鉴。

钢筋混凝土结构是复杂的非线性复合材料结构,目前还离不开试验,在无大量试验背景下就提出计算公式并列入规程指导设计,显然是太草率了!问:目前工程中遇到Z形柱怎样设计计算较好?答:工程中经常遇到需要做Z形柱的情况,在设计计算时较好的方法是在PMCAD 输入时将其按两个L形柱来输入并进行内力及配筋计算。

因为Z形柱受力较大时易在中间肢劈开,劈开后(极限状态)其受力接近于两个L形柱,按两个L形柱处理较为合适。

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

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

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
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是一种结构形式,它由混凝土构成,能够满足建筑物和其他结构物的支撑需求。

这种结构具有较强的抗震性能,可以有效地减少地震及其他极端天气的影响。

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是一种技术规范,旨在保证混凝土异形柱结构的安全、结实、可靠。

它规定了混凝土异形柱结构的材料、尺寸、形状、支座、支承和连接等技术要求,以及在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施工中应遵循的各项技术准则。

首先,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要求混凝土应具有良好的抗压、抗折强度和耐久性,并且具有足够的抗裂性和防水性。

其次,混凝土异形柱结构的尺寸、形状要求要符合设计要求,并且要保证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和结实性。

此外,混凝土异形柱结构的支架与支承要求要满足设计规范的要求,并且要求支架和支承能够满足设计所需的安全要求。

最后,混凝土异形柱结构的连接也要满足设计要求,连接应紧固牢固,无渗漏,能够满足混凝土异形柱结构的要求。

总而言之,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是为了保证混凝土异形柱结构的安全、结实、可靠,并且要求混凝土材料、尺寸、形状、支座、支承、连接等技术要求要符合设计要求,并且要满足混凝土异形柱结构的所有技术要求。

这种技术规范能够有效地提高工程质量,保
证混凝土异形柱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混凝土异形柱结构设计规程

混凝土异形柱结构设计规程

混凝土异形柱结构设计规程
混凝土异形柱结构设计规程是指对混凝土异形柱结构进行设计时应遵循的标准和规定。

具体的设计规程可能会因不同的国家、地区和工程项目而有所不同,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设计规程原则:
1. 承载力设计:混凝土异形柱的承载力需要满足土木工程设计的基本要求,确保结构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的安全性。

这包括考虑柱的受力情况、材料的性能和强度等因素。

2. 构造设计:混凝土异形柱的构造设计需要满足结构施工和使用的要求,包括柱的几何形状、连接方式、支撑方式等。

设计时需考虑到构造的可行性和可靠性,确保结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3. 材料选择:混凝土异形柱的材料选择需要根据具体的工程要求和设计目标进行,包括选择合适的混凝土类型、钢筋材料、连接件等。

设计时需考虑材料的性能和强度,确保结构的安全和耐久性。

4. 抗震设计:混凝土异形柱结构的抗震设计是保证结构在地震等自然灾害时能够安全使用的重要环节。

设计时需考虑地震力的作用和结构的响应,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确保结构的抗震性能。

5. 施工和检验要求:混凝土异形柱在施工和检验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设计规程的要求进行,包括施工工艺、施工质量控制、检验方法和标准等。

设计时需考虑到施工和检验的可行性,确
保结构质量和安全性。

需要根据具体的工程要求和国家或地区的相关规定,结合专业的结构设计知识和经验,进行混凝土异形柱结构的设计。

设计师应熟悉并遵守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并与相关专业人员进行合作和协商,确保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混凝土异形柱设计规程

混凝土异形柱设计规程

• 3.2.5 1、扭转不规则时,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 位移和层间位移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 和层间位移平均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45。 4、受力复杂部位的异形柱,宜采用一般框架 柱。 • 3.3.1 抗震设计时,异形柱结构应根据结构体 系、抗震设防烈度和房屋高度,按表3.3.1的 规定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 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
• A.0.4 底部抽柱带转换层的异形柱结构适用 的房屋最大高度应按本规程第3.1.2条规定 的限值降低不少于10%,且框架结构不应 超过6层。框架-剪力墙结构,非抗震设计不 应超过12层,抗震设计不应超过10层。 • A.0.5 底部抽柱带转换层的异形柱结构的结 构布置除应符合本规程第3章的规定外,尚 应符合下列要求:
6.结构构造
• 6.1.2 • 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且不应高于C50; • 6.1.3 • 梁的净跨与截面高度的比值不宜小于4,梁的截面宽度 不宜小于截面高度的1/4和200mm. • 6.1.4 异形柱截面的肢厚不应小于200mm,肢高不应小于 500mm。 • 6.1.6 异形柱、梁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 符合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第9.2.1条的规定。 • 注:处于一类环境且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40 时, 异形柱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应允许减 小5mm。
• 1、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应全部落地,并贯通 房屋全高。抗震设计时,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剪 力墙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应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 力矩的50%。 • 2、矩形平面建筑中剪力墙的间距,非抗震设计不宜 大于3倍楼盖宽度,且不宜大于36m;抗震设计不宜大 于2倍楼盖宽度,且不宜大于24m。 • 3、框架结构的底部托住框架不应采用单跨框架。 • 4、落地的框架柱应连续贯通房屋全高;不落地的框 架柱应连续贯通转换层以上的所有楼层。底部抽柱数 不宜超过转换层相邻上部楼层框架柱总数的30%。 • 5、转换层下部结构的框架柱不应采用异形柱。 • 6、不落地的框架柱应直接洛在转换层主结构上。托 柱梁应双向布置,可双向均为框架梁,或一方向为框 架梁,另一方向为托柱次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
3.1.1 异形柱结构可采用框架结构和 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
• 根据建筑布置及结构受力的需要,异形柱 结构中的框架柱,可全部采用异形柱,也 可部分采用异形柱,也可部分采用一般框 架柱。
• 当根据建筑功能需要设置底部大空间时, 可通过框架底部抽柱并设置转换梁,形成 底部抽柱带转换层的异形柱结构,其结构 设计应符合本规程附录A的规定。
0.20g
框架结 高度(m) ≤21 >21 ≤21 >21 ≤18 >18
≤12

框架 四 三 三
二 三(二) 二 (二) 二(一)
框架— 高度(m) ≤30 >30 ≤30 >30 ≤30 >30
≤28
剪力墙 框架 四 三 三 结构
二 三(二) 二(二)

剪力墙 三 三 二
二 二(二) 二(一)
• A.0.2 底部抽柱带转换层的异形柱结构可用 于非抗震设计和6度、7度(0.10g)抗震设 计的房屋建筑。
• A.0.3 底部抽柱带转换层的异形柱结构在地 面以上大空间的层数:非抗震设计不宜超 过3层;抗震设计不宜超过2层。
• A.0.4 底部抽柱带转换层的异形柱结构适用 的房屋最大高度应按本规程第3.1.2条规定 的限值降低不少于10%,且框架结构不应 超过6层。框架-剪力墙结构,非抗震设计不 应超过12层,抗震设计不应超过10层。
• 3、框架结构的底部托住框架不应采用单跨框架。
• 4、落地的框架柱应连续贯通房屋全高;不落地的框 架柱应连续贯通转换层以上的所有楼层。底部抽柱数 不宜超过转换层相邻上部楼层框架柱总数的30%。
• 5、转换层下部结构的框架柱不应采用异形柱。
• 6、不落地的框架柱应直接洛在转换层主结构上。托 柱梁应双向布置,可双向均为框架梁,或一方向为框 架梁,另一方向为托柱次梁。
• A.0.6 转换层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的侧向刚度比宜接 近1。转换层上、下部结构侧向刚度比可按现行行业 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第E.0.2 条的规定计算。
• A.0.7 托柱框架梁的截面宽度,不应小于梁宽度方向 被托异形柱截面的肢高或一般框架柱的截面高度;不 宜大于托柱框架柱相应方向的截面宽度。托柱框架梁 的截面高度不宜小于托柱框架梁计算跨度的1/8;当双 向均为托柱框架梁时,不宜小于短跨框架梁计算跨度 的1/8。
注:采用HRB400级钢筋后,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应允许按表中数值减 小0.1,但调整后的数值不应小于0.8。
• 6.2.6 异形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 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4%;抗震设计时不 应大于3%。
附录A 底部抽柱带转换层的异形柱 结构
• A.0.1 底部抽柱带转换层的异形柱结构,其 转换结构构件宜采用梁。

• 4.2.3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7度(0.10g、0.15g)及8 度(0.20g)的异形柱结构应进行地震作用计算及结构 抗震验算。
• 4.2.4 异形柱结构的地震作用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一般情况下,应允许在结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 水平地震作用并进行抗震验算,各方面的水平地震作 用应由该方向抗侧力构件承担,7度(0.15g)及8度 (0.20g)时尚应对与主轴成45°方向进行补充验算。
• 注:处于一类环境且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40 时, 异形柱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应允许减 小5mm。
6.结构构造
• 6.2 异形柱结构 • 6.2.1 异形柱的剪跨比宜大于2,抗震设计时不应
小于1.5。 • 6.2.2 抗震设计时,异形柱的轴压比不宜大于表
6.2.2 规定的限值。
表6.2.2 异形柱的轴压比限
结构体系 截面形式
框架结构 L型 T型 十字形
框架-剪 L型 力墙结构 T型
十字形
抗震等级
二级
三级
0.50
0.60
0.55
0.65
0.60
0.70
0.55
0.65
0.60
0.70
0.65
0.75
四级 0.70 0.75 0.80 0.75 0.80 0.85
6.2.5规定的数值,且按柱全截面面积计算的柱肢 各柱肢肢端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 0.2;建于Ⅳ类场地且高于28m的框架,全部纵 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应按表6.2.5中的数 值增加0.1采用。
• 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且不应高于C50;
• 6.1.3
• 梁的净跨与截面高度的比值不宜小于4,梁的截面宽度 不宜小于截面高度的1/4和200mm.
• 6.1.4 异形柱截面的肢厚不应小于200mm,肢高不应小于 500mm。
• 6.1.6 异形柱、梁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 符合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第9.2.1条的规定。
• A.0.8 转换层及下部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C30。
• A.0.9 转换层楼面应采用现浇楼板,楼板的厚度不应 小于150mm,且应双层双向配筋,每层每方向的配筋 率不宜小于0.25% 。楼板钢筋应锚固在边梁或墙体内。
3.1.2 异形柱结构适用的房屋最大高 度应符合表3.1.2的要求。
• 表3.1.2 异形柱结构适用的房屋最大高度(m)
结构体系 非 抗 震 设计
框架结构 24 框架-剪力 45
墙结构
6度 0.05g
24 45
抗震设计
7度
0.10g 0.15g
21
18
40
35
8度 0.20g
12 28
• 注:2、框架-剪力墙结构在基本振型地震的作用下,当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 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时,其适用的房屋最大高度可比框 架结构适当增加。
2、在计算单向水平地震作用时应计入扭转影响;对扭 转不规则的结构,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应计入双向水平 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
• 4.3.7 异形柱结构的计算自振周期折减系数ψr可按下列 规定取值:
1、框架结构可取0.60~0.75。
2、框架-剪力墙结构可取0.70~0.85。
6.结构构造
• 6.1.2
3.1.4
• 1、异型柱结构中不应采用部分由砌体墙承 重的混合结构形式。
• 2、抗震设计时,异形柱结构不应采用多塔、 连体和错层等复杂结构形式,也不应采用 单跨框架结构
• 3.2.5
1、扭转不规则时,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 位移和层间位移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 和层间位移平均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45。
4、受力复杂部位的异形柱,宜采用一般框架 柱。
• 3.3.1 抗震设计时,异形柱结构应根据结构体 系、抗震设防烈度和房屋高度,按表3.3.1的 规定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 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
表3.3.1 异形柱结构的抗震等级
结构体系
抗震设防烈度
6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7度
8度
0.05g
0.10g
0.15g
• A.0.5 底部抽柱带转换层的异形柱结构的结 构布置除应符合本规程第3章的规定外,尚 应符合下列要求:
• 1、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应全部落地,并贯通 房屋全高。抗震设计时,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剪 力墙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应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 力矩的50%。
• 2、矩形平面建筑中剪力墙的间距,非抗震设计不宜 大于3倍楼盖宽度,且不宜大于36m;抗震设计不宜大 于2倍楼盖宽度,且不宜大于24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