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校本课程
化学校本课程《趣味化学实验》完整版

官能团转化及合成路线设计
官能团转化方法
学习常见的官能团转化方法,如酯化反应、酰化反应、还原反应 等,掌握其反应条件和机理。
合成路线设计
根据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特点,设计合理的合成路线,选择适当的 反应条件和试剂。
实验操作技巧
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巧,如加热、冷却、搅拌、萃取 等,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学生自主创新实验项目展示
自主选题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实验课题,进行独立研究和探索,培养 学生的科研兴趣和能力。
创新实践
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创新性实验项目,如新型 催化剂的制备、环保型化学品的合成等。
成果展示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成果展示和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 验经验和成果,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和进步。
THANKS
感谢观看
利用物质的电化学性质进行定量分析,如电位滴定法、电导分析法等 。
仪器分析简介及应用
光学分析法
利用物质对光的吸收、发射或散射等性质进行分析,如分光光度 法、原子吸收光谱法、荧光分析法等。
色谱分析法
利用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平衡进行分离和测定,如气 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等。
质谱分析法
将物质离子化后,利用质谱仪进行分离和检测,如有机质谱法、无 机质谱法等。
结合实例,学习绿色合成实验的设计方法和 技量分析原理及方法
滴定分析法
通过滴定操作,确定待测组分的含量,包括酸碱滴定、氧化还原滴 定、络合滴定和沉淀滴定等。
重量分析法
通过称量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变化来确定待测组分的含量,如 烘干法、灰化法等。
电化学分析法
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
本课程通过实验设计和操作,培养学 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为未来的 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化学校本课程设计

化学校本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如原子、分子、元素、化合物等,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学生能了解化学基本定律,如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并能运用这些定律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3. 学生能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技能,如实验操作、数据记录、结果分析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化学问题分析能力。
2.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化学实验,熟练掌握实验操作方法和技巧。
3. 学生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查阅化学资料,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探索化学世界的欲望。
2.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态度,严谨、细致、实事求是地对待化学学习和实验。
3. 培养学生关注化学与环境、生活等方面的联系,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
本课程针对的是初中年级学生,他们在认知水平、兴趣和个性特点上具有多样性。
因此,课程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评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化学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取得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内容进行选择和组织,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主要包括以下章节:1. 化学基本概念:原子、分子、元素、化合物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 化学基本定律: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以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化学实验技能:实验操作规范、数据记录与分析、实验结果报告撰写等。
4. 化学与生活:食品中的化学、日常用品中的化学、环保与化学等。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周:化学基本概念(1)第二周:化学基本概念(2)第三周:化学基本定律(1)第四周:化学基本定律(2)第五周:化学实验技能(1)第六周:化学实验技能(2)第七周:化学与生活(1)第八周:化学与生活(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化学知识,提高化学素养。
校本课程化学教案初中

校本课程化学教案初中
年级:初中
教材:《初中化学》
单元:化学基础知识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2. 掌握化学中常用的单位和量的概念。
3. 知晓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难点:化学中用到的单位和量的概念。
教学准备:
教材:《初中化学》第一单元内容
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
实验器材:试管、试管夹、酒精灯、蜡烛
实验药品:氧气、氢气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询问他们对化学的理解,引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二、讲解化学基础知识(15分钟)
1. 讲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如物质、化学反应等概念。
2. 介绍化学常用的单位和量的概念,如质量、体积等。
三、示范实验(20分钟)
1. 利用酒精灯和蜡烛进行氧气和氢气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氧气和氢气的性质。
2. 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结果,帮助他们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
四、讨论和总结(10分钟)
1. 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化学反应的特点。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化学的应用和意义。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化学的基础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但仍需要在后续课程中继续巩固和深化。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实验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初中化学校本课程与教案

初中化学校本课程与教案课程内容:第一节:化学基本概念与实验方法1. 什么是化学?2. 化学实验室常用的仪器和试剂3.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第二节:化学元素与周期表1. 化学元素的发现与分类2. 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律3. 元素的性质及应用第三节:常见化合物及化学反应1. 酸碱盐的基本概念2. 常见化合物的制备和性质3. 化学反应的类型与应用第四节:化学能量与化学平衡1. 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2. 化学平衡的概念与表达方式3.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第五节:化学物质的变化与转化1. 化学物质的物态变化2. 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3. 化学物质的转化与应用教案范本:主题:了解化学基本概念与实验方法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的定义和意义2. 学习化学实验室常用的仪器和试剂3. 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教学内容:1. 化学的定义和意义2. 化学实验室常用的仪器和试剂3.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起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 学习化学的定义和意义,让学生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3. 学习化学实验室常用的仪器和试剂,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让学生认识常见的实验设备和化学药品4. 学习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通过示范和实践让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巧5. 检查与总结:通过小测验或讨论,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作业安排:1. 复习化学的定义和意义2. 结合实际,观察周围环境中的化学现象并记录3.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准备参与实验操作以上为初中化学课程与教案范本,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祝您教学顺利!。
化学校本课程《趣味化学实验》

04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分析实验数据,提高了 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 能力。
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部分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掌握不 够扎实,需要加强课前预习和课
后复习;
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操作不够 规范,存在安全隐患,需要加强
实验技能和操作规范的培养;
部分学生对实验原理和实验现象 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加强课堂
荧光棒实验
将荧光棒中的荧光物质提取出来,观察其在不同条件下的发光情况, 探究荧光现象的化学原理。
分享交流学习心得
实验过程中的有趣发现
分享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有趣现象和意外发现,激发同学们的 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实验原理的深入理解
通过交流和讨论,深入理解实验所涉及的化学原理和概念,巩固和 拓展化学知识。
冷却操作
将热物体放在冷却架上自然冷却, 或使用冷却剂进行快速冷却。
搅拌操作
使用玻璃棒或磁力搅拌器进行搅拌, 注意搅拌速度和方向,避免溅出或 产生气泡。
04 趣味化学实验案 例展示
彩虹牛奶实验
实验原理
利用牛奶中的脂肪和色素不相溶的原理,通过加入不同颜色的食用 色素和一滴洗碗液,使色素在牛奶表面扩散成彩虹色的现象。
教学要求
学生需要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勤于实践。在实验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实验室 安全规定和操作规程,认真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在实验后,要认真完成实验 报告,对实验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
02 实验室安全与规 范
实验室安全制度
01
02
03
实验室准入制度
学生需经过安全培训并获 得准入资格,方可进入实 验室。
和探究实验现象和原理。
THANKS
感谢观看
拓展学生的化学知识 通过实验,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化学知识,了 解化学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生活中的化学校本课程案例(含5篇)

生活中的化学校本课程案例(含5篇)第一篇:生活中的化学校本课程案例生活中的化学校本课程案例—厨房中的化学【情景与需求】新课标和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必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学习的重要性,进一步激发并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化学观,学会用化学的视角认识身边的物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课程目标】1.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用化学的视角认识厨房中本来熟知的物质;2.从物质的组成,性质等方面对所介绍的物质有新的认识,了解某些物质的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学会综合运用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方法】1.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和已有生活经验解释身边发生的现象;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重点难点】学会用化学的视角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注意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在解释身边发生的现象的过程中体验到化学知识的价值.【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学生活动教师活动【教学方法】问题引导,实验设计,总结归纳等方法【课程实施】引入:民以食为天,厨房是人们获得食品的重要场所.我不知道咱们班中有多少同学进厨房做过饭,但我们的爸爸妈妈每天都会在厨房中忙碌.我们或多或少都对厨房有一些了解,对厨房中的物品有一定的认识.1、请同学们想一想,在你家的厨房中都有哪些食品,燃料,材料?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做好记录,在真实的情境中,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的兴趣.1.1达标过程厨房中有很多的物质,它们都是化学物质,都可以从化学的角度来分析它的组成成分,有的我们还可以用化学式来表示它.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将你们小组所列举的物质,从化学的角度对它们进行分分类,看一看其中的哪一些或哪一种物质你知道它的组成成分,最好能用化学式表示出来.⑴实物展示,学生书写结果以小组为单位对本组列举的物质进行分类,对其中的物质表示其组成成分,写出化学式⑵小组汇报结果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2达标过程同学们列举了许许多多的物质,它们有一些是很容易区分的,但也有一些却不容易区分.动动脑思考一下: ⑴如何区别酒精和白醋?⑵如何区别牛奶和米汤?⑶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被流放西伯利亚时,曾经用米汤来书写“无字密信”.请问:①如何读出该密信中的内容?②用酚酞试剂是否可以书写密信如果可以,该如何读出?③你还有其他方法书写密信吗?2、与同学交流,说明书写和阅读的方法.教师实物演示,学生讨论思考;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1达标过程厨房中有这么多的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在我们的生活中当然会发生许许多多的变化.同学们想一想,对于厨房中的这些物质,你所知道的它们发生的化学变化有哪些,其中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有哪些.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书写结果.小组汇报,复习所学知识.2-2达标过程除了同学们列举的反应外,还发生着很多很多的化学变化.下面列举的问题,同学们能用你所学的知识解释吗?⑴我们可以用食醋制作软壳鸡蛋,用食醋清除暖瓶中的水垢;⑵自来水和矿泉水当然是不同的,同学们,你知道它们不同什么地方吗?谁能用化学的方法将它们区分开.⑶(想一个其它的题目)3、学生讨论回答问题,扩大知识面.其实生命活动本身就是化学反应的结果.化学反应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比如:看似没有什么变化的静静放置着的鸡蛋也在发生着化学变化;食物在烹煮过程中也在发生着化学变化(如炒菜,炒肉,煮鸡蛋等等).4、音像资料:炒菜的学问学生倾听,了解新知识,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从化学变化的角度认识物质发生的变化:在前边同学们提到燃料燃烧发生化学变化.同学们知道近十几年来家庭燃料发生怎样的变化吗事实上,从我国改革开放至今30年来,尤其是近二十年,我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吃穿住用,通信交通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5、展示各种燃料:从柴草开始……学生回答,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对于天然气的利用我们广大农村应用的还不多,但城镇居民已广泛使用.对于天然气以及家庭所用燃料问题同学们知道多少呢?考一考大家!⑴“西气东输”指的是从大西北把天然气向东部沿海城市输送.所输送的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与管道煤气的成分是不相同的.请同学们说说它们的不同:⑵实验证明,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中含有的气体分子数相同,根据此结论,你能回答下列问题吗a、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上述两种气体分别完全燃烧,消耗氧气较多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b、燃气灶由灶体,进空气管,开关等部件组成.使用煤气的用户在改用天然气时需对燃气灶加以改造,改造后的燃气灶与原来相比,进空气管的直径应_____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少”)c、根据以下提供的材料,结合你的生活经验,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部分燃料的热值与价格表燃料热值(J/kg)价格(元/kg)原煤2.1×107 0.8 天然气3.9 × 107 2.8 煤气1.56 × 107 4.0 液化气4.7 × 107 3.0 酒精3.0 × 107 4.0 汽油4.6 × 107 4.3 柴草1.7 × 107 0.36、学生思考书写化学方程式,比较并回答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如果你是一家之主,在选择家用燃料时,你通常会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2)请你分析,上述哪种燃料是最理想的家用燃料?(3)新能源的开发应用是当今全球性的一项重大研究课题,发展氢能源有着广泛的研究前景,有研究人员提出“利用太阳能,以水为原料,大量生产氢气,并用作各种机械的动力燃料”这一设想: a、你认为这一设想能否实现若认为能,理由是________.b、氢气作为燃料,与现在的化石燃料相比有哪些优点?(4)你还知道有哪些更好的能源吗? 如果把青岛市消耗的燃料全部按热值折算成消耗天然气,假若此值为日耗天然气5.5×106立方米,从产生同样热量的角度分析,相当于消耗多少吨原煤(天然气的密度为0.66kg/m3,天然气热值为3.9×107J/kg, 原煤的热值为2.1× 107J/kg).假设上述原煤平均含硫元素2.5%,则改用天然气后相当于每天少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多少吨?7、学生列出计算式教师给出计算结果,拓展学生视野,让学生从数字上感受到加强环保的重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8、小结简单回顾本节课新学到的知识,说出自己新学习到的、最感兴趣的知识,巩固所学,培养兴趣.【教学反思】1、本堂课以学生非常熟悉的厨房为线索,以已有的化学知识为基础,从厨房中的化学材料, 化学反应, 化学燃料, 化学与安全为专题,结合日常生活中有趣的实际问题,多角度地教给学生独立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了预期的效果.2、教学中不能仅满足于课本,而应该在扎实领会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将化学的视觉放开,着眼于化学发展新成果,着眼于化学与科学技术,工、农业生产,社会的联系;着眼于化学发展的新成就,应用课本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
2024年中学化学教研组校本课程计划

2024年中学化学教研组校本课程计划一、课程目标中学化学教研组校本课程计划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化学素养,使学生具备发展科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课程内容1. 化学基础知识与原理a.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b. 化学键和化合物c. 化学反应和化学平衡d. 酸碱中和和溶液e. 热化学和化学动力学f. 物质的氧化与还原g. 新材料与新技术2. 化学实验a. 基本实验操作技能b. 化学实验的设计和观察c. 危险品的安全使用和管理d. 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3. 化学与环境a. 环境污染与净化b. 化学能源与可持续发展c. 工业化学与可持续生产4. 化学与生活a. 化学食品与营养b. 化学药品与健康c. 化学家居与日常生活用品5. 化学与社会a. 化学产业与经济发展b.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c. 化学科学与社会进步三、课程安排1. 学年划分:a. 第一学期:基础知识与实验技能的学习和提高b. 第二学期:化学与环境、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的学习与应用2. 课时安排:a. 每周安排5个课时,其中3个理论课时和2个实验课时。
b. 理论课时采用讲解、讨论、互动等教学方法。
c. 实验课时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创新能力。
d. 每学期末进行综合实验和科技创新项目驾驭。
3. 课程实施方式:a. 理论课采用面授和讨论的形式进行,提供学生参与讲解、讨论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机会。
b. 实验课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团队合作能力。
c. 课外拓展活动包括实地考察、科技创新项目参与、科学实践等。
4. 考核方式:a. 以学生平时表现、课堂参与、作业和实验报告等为依据,进行综合考核。
b. 学期末进行笔试和实验考试,评估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
四、教学资源1. 教材:a. 统编版中学化学教材(七年级至九年级)作为主要教材b. 选用各种辅助教材、教辅材料和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辅助2. 实验设备和材料:a. 配置实验室基本设备和仪器b. 提供实验所需的化学试剂和材料3. 网络资源:a. 利用互联网教育资源,提供与教材内容匹配的电子教案、视频、实验指导等b. 建立教学网站,提供学生学习资源和作业提交平台五、师资培训与学科建设1. 教师培训:a. 组织教师参加化学教学方法与技巧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b. 鼓励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提升教师的教学创新和能力2. 学科建设:a. 建设化学实验室,配置先进的仪器设备,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b. 建立化学科学研究团队,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c. 探索与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提高学科的整体水平六、评估与改进1. 定期开展课程评估,收集学生和教师的意见和反馈,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2. 建立化学教育研究小组,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活动的评估3. 加强与其他学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吸收其他地区和行业的先进经验和技术4. 师生互动,形成学习共同体,建立化学学习小组,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
中学化学校本课程

中学化学校本课程
课程内容
中学化学校本课程涵盖了以下主题:
1. 基本化学概念:介绍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化学键和化学
式等基本概念,为学生打下牢固的化学基础。
2. 反应和反应速率:讨论化学反应的类型、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使学生了解不同反应之间的动力学和平衡性。
3. 有机化学:介绍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命名方法,了解生物分
子和有机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 物质性质和变化:研究物质的性质、化学变化和能量变化,
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发生的原理。
5. 酸碱和氧化还原:解释酸碱中和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涵盖PH值、酸碱指示剂和电化学等内容。
6. 化学实验:提供实验技巧和安全注意事项,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方法论。
研究目标
中学化学校本课程的研究目标包括:
1. 掌握基本化学概念和化学方程式,能够准确理解和解释化学现象。
2. 理解化学反应的原理,能够预测和解释不同反应类型。
3. 能够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掌握实验技巧和安全操作。
4. 培养科学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培养对化学的兴趣和进一步研究的动力,为未来深入研究化学打下坚实基础。
结语
中学化学校本课程通过系统地介绍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技能。
希望本课程能够激发学生对化学的热爱,并为其未来的研究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 注意:本文档仅为参考,具体课程设置和内容可能根据不同的学校和地区有所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岞山中心校化学校本课程教材趣味化学实验课程说明你看见过胶冻能燃烧、无水有冰袋、消字密无痕、水下百花开等现象吗?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你想亲自来动手试一试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请你走进《趣味化学实验》这个小天地吧!在这些富有情趣的化学实验中,你不仅能复习巩固化学知识,而且能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丰富课外生活,锻炼我们的动手能力,最终增进化学科学素养。
《趣味化学实验》课程安排为十个课时的内容,涵盖了贴近学生生活以及现实所学内容的简单实验,以让学生更多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每个课时内容大致分为:背景知识、实验原理、实验用品、实验步骤、问题思考、相关以及扩展实验几大部分。
目录趣味化学实验一:制作“叶脉书签” (3)趣味化学实验二:模拟酸雨腐蚀岩石的过程 (5)趣味化学实验三:自制酸碱指示剂 (6)趣味化学实验四:化学“冰箱”与冰袋 (8)趣味化学实验五:指纹鉴定以及检验加碘食盐中的碘元素 (11)趣味化学实验六:水下公园 (14)趣味化学实验七:豆腐中钙质的检验 (16)趣味化学实验八:食物中常见元素的测定 (20)趣味化学实验九:铝器表面刻字以及制备可燃的“胶冻” (22)趣味化学实验十:合成香精 (24)趣味化学实验十一:消字灵的制作 (29)趣味化学实验一:制作“叶脉书签”制作原理:叶片的叶肉部分容易腐烂降解,而叶脉非常坚韧,能构成各种形状比如网状、扇形、弧形等结构,以支持叶片。
选取具网状脉的植物叶片,用氢氧化钠等碱溶液加热煮沸,可以水解掉叶肉等部分,仅剩下网状脉,再利用过氧化氢的强氧化性将叶脉漂白,一件精美的叶脉书签便制作成功了。
工具材料:(1)5-10%的氢氧化钠溶液,5%的过氧化氢溶液;(2)电热套、烧杯(多个)、瓷盘、旧牙刷、镊子、水彩色;(3)采摘新鲜的具网状脉的植物叶子,如白玉兰、杨树、白蜡等。
制作步骤:(1)实验前采摘新鲜的树叶(以白玉兰叶为佳),落叶也可择优选用,应注意采摘树叶时要爱护植物;(2)用电热套加热氢氧化钠溶液,直至沸腾;(3)选5—10片大小适合的树叶放进煮沸的碱液中,要不停地将叶子摁到水下,直至沸腾,保持沸腾10分钟;(4)不时地用镊子拿出叶子,用手感觉叶肉是否煮烂;(5)在瓷盘里加适量水,将已煮烂的叶片放到其中,用旧牙刷刷叶肉,刷时先刷正面,按从左向右,从叶柄向叶尖,从主脉向侧脉有序地刷,直至刷掉叶肉;再将叶片翻转,用同样的方法刷,直至只剩下网状脉;(6)将叶脉放到盛清水的烧杯中,洗去残渍;(7)将洗尽的叶脉放到盛有5%的过氧化氢溶液中,放置24小时;(8)24小时后,叶脉便被漂白,从过氧化氢溶液中取出叶脉,放到标本纸中压干、压展;(9)将红水彩放到培养皿中,用水稀释3倍,并用毛笔刷到叶脉上,然后晾干;(10)将已涂色的叶脉标本进行压膜,各人还可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艺术处理,这样一个精美的叶脉书签就制作成功了。
注意事项:(1)由于过氧化氢具有强氧化性,进行制作时应注意安全,最好戴橡胶手套进行;(2)刷叶脉时应掌握力度,以免刷破;(3)经过制作经验,白玉兰叶最适宜于制作叶脉标本,杨树叶与白蜡叶也可以做,只是效果差一些;(4)用落叶制作时,氢氧化钠浓度应较高,而用新叶时可以浓度低点;(5)由于氢氧化钠价格较贵,可以考虑用石灰水或碱面代替。
趣味化学实验二:模拟酸雨腐蚀岩石的过程背景资料:酸雨是pH小于5.6的降水,5.6这个数值来源于蒸馏水跟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达溶解平衡时的酸度。
酸雨主要是人为活动排放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物质,大量扩散至大气层与水蒸气结合形成的。
酸雨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可造成土壤、岩石中的重金属溶解,流入河川或湖泊,严重时使得鱼类大量死亡。
水生植物和以河川酸化水质灌溉的农作物,因累积有毒金属,经食物链进入人人体,影响人类的健康。
酸雨会腐蚀建筑物、公共设施、古迹和金属物质,造成人类经济、财物及文化遗产的损失。
实验药品:蒸馏水、10%的硫酸、大理石(主要成分C a CO3)。
实验仪器:玻璃棒、烧杯、镊子、量筒、胶头滴管。
实验步骤:(1)用量筒取50mL硫酸溶液,将大小适中的块状大理石用镊子夹住,小心投入稀硫酸中,观察大理石表面的现象;(2)再取50mL硫酸溶液,用胶头滴管一滴一滴滴加到大理石的表面,观察实验现象;(3)比较步骤3和4的现象异同问题思考:1、步骤3的现象:2、步骤4的现象:3、请根据已知酸雨形成及危害的资料,提出关于如何治理酸雨的可行性建议。
趣味化学实验三:自制酸碱指示剂背景知识:酸碱指示剂(indicator)是指在酸性和碱性的溶液中显现出不同颜色的物质。
许多植物的花、果、茎、叶中都含有色素,这些色素在酸性溶液或碱性溶液里显示不同的颜色,可以作为酸碱指示剂。
实验用品:试管、量筒、玻璃棒、研钵、胶头滴管、点滴板、漏斗、纱布。
花瓣(如牵牛花)、植物叶子(如紫甘蓝)、萝卜(如胡萝卜、北京心里美萝卜)、酒精溶液(乙醇与水的体积比为1∶1)、稀盐酸、稀NaO H溶液。
实验步骤:1.取一些花瓣、植物叶子、萝卜等,分别在研钵中捣烂后,各加入5 mL酒精溶液,搅拌。
再分别用4层纱布过滤,所得滤液分别是花瓣色素、植物叶子色素和萝卜色素等的酒精溶液,将它们分装在3支试管中。
2.在白色点滴板的孔穴中分别滴入一些稀盐酸、稀NaOH溶液、蒸馏水,然后各滴入3滴花瓣色素的酒精溶液。
观察现象。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3.用植物叶子色素的酒精溶液、萝卜色素的酒精溶液等代替花瓣色素的酒精溶液做上述实验,观察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资料:石蕊是常见的酸碱指示剂。
是植物提取物。
常见的酸碱指示剂还有:趣味化学实验四化学“冰箱”与冰袋背景知识:现代家庭离不开电冰箱,尤其在夏天,储存食物可以长期不腐败。
但外出与郊游时,需要保鲜食品或致冷饮料就成了难题,本实验使用化学试剂制冷技术,可在夏季形成0-5℃低温小环境,食物一天不变味,饮料随时取用都凉爽可口。
实验一:实验原理:无机盐溶于水的过程包括两个部分,首先是在水分子作用下破坏原有无机盐的离子晶格,使无机盐的组成离于进入水溶液,这个扩散过程需吸热;然后离子与水分子化合形成水合离子,这个水合过程放热。
无机盐溶解于水时总的热效应就由这两部分的综合效应来决定。
硝酸铵等少数盐类溶解时吸热特别强烈,因而是常用的化学制冷剂。
实验用品:硝酸铵(NH4N03)(化肥或试剂) 水保温瓶或保温饭盒10号铁丝量筒(100毫升) 台秤烧杯(200毫升)实验步骤:1.将硝酸铵在台秤上称出几份,每份120克,分别装入小塑料袋,封口携带备用。
2.用10号铁丝弯成一铁丝支架,以备放置待保鲜致冷的食品。
3.使用时先用烧杯盛100毫升水,然后将硝酸铵全部—次倒入烧杯中,不要搅拌。
4.将上述烧杯放入保温瓶底部,把铁支架架在其上方,最后将饮料、食品等放在铁架上,盖好保温瓶盖,连续约5个小时瓶内可保持在5℃以下。
5.使用后硝酸铵水溶液可以再生。
方法是将硝酸铵水溶液加热浓缩或在野外敞口晾晒,使水分蒸发,硝酸铵晶体析出后,可重复使用。
说明:也可以使用氯化铵等溶解时强吸热性物质作为制冷剂。
实验二、化学“冰袋”背景知识:夏季储存食品离不开冰箱,但是如果家中没有冰箱,怎么办?我们可以采取化学方法制造“冰袋”,以最简单、廉价、安全的方法,取得最低0℃的温度;外出旅游、郊游时,想致冷饮料和食品更是方便。
还可应用于其他得简便制冷的场合。
这种便携式“冰袋”最适宜制成商品,创造经济价值。
实验目的:掌握某些铵盐镕解于结晶水的吸热反应,制造冰袋。
实验原理:几种特殊的铵盐如硝酸铵、氯化铵等,溶于水时具有强烈吸热降温的性质,它们还可以从与其相接触的晶体盐中夺取结晶水而溶解吸热,利用这种性质,可以通过简单地混合两种盐而制冷,制成化学“冰袋”。
实验用品:硝酸铵(化肥)(NH4N03或NH4Cl) 结晶碳酸纳(Na2C O3·10H2O) 聚氯乙烯薄膜小袋蒸发皿铁架台(含铁圈)玻璃棒酒精灯药匙研钵温度计、托盘天平封口机(或锯条与酒精灯) 细绳(讲台上)实验操作:1.称取无水碳酸钠20克,加水少许,蒸发结晶得到若干碳酸钠结晶水合物。
2.称取23克硝酸铵晶体并研细。
3.先将制得的碳酸钠晶体装入小塑料袋底部,压紧后,用细绳系住(活结)塑料袋,将碳酸钠封在袋子下半部;然后将研细的硝酸铵装在袋子上半部,再用封口机(或灼热锯条)将塑料袋封闭.即成“冰袋”4.使用时,只要将细绳解开,用手使袋内两种固体粉末充分混合,便可以立即产生低温,袋子最低温度可降至约0℃(可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变化)。
将饮料瓶等用化学冰袋裹住降温,即可凉爽可口。
说明:不能使用无水碳酸钠(纯减)粉末,必须是含结晶水的晶体碳酸钠或成块状纯碱。
可以将无水碳酸钠粉末溶于水,然后加热浓缩至晶体析出,自制晶体碳酸钠。
趣味化学实验五:指纹鉴定以及检验加碘食盐中的碘元素背景知识:我们在侦探小说中,经常看到利用“指纹”来破案的情节。
现代的许多国家都是建立了自己的指纹档案库,装入了本国居民和一些国际犯罪分子的指纹档案。
这为通过在现场找到的指纹找到犯罪嫌疑人提供了一个破案的工具。
指纹鉴定的科学基础就在于,指纹人各不同,终身不变;而且只要物体表面有足够的光滑度,人手接触物体,必然留下指纹。
人类很早就认识到指纹"因人而异"的特性,并将它用于个人识别,如文书契约、断案等方面。
我国民间又有"一斗穷,二斗富"之类的说法,可见指纹是分成不同类型的。
用肉眼观察,指纹就可分1000多类。
指纹的不同形状是由纹线(乳突线)组成,纹线分叉或中断的地方叫细节点(特征点),有100个左右;细节大致又分4种:分叉、结合、起点、终点,它们都因人而异。
仅仅机械地计算这一差异,就有4的100次方,这是一个天文数字,加上点与点之间的不同关系,说是"人各不同",是毫无问题的。
在现代社会中,指纹鉴定已被保安部门作为鉴定人物身份的有力武器,就在需要高度戒备或保密的地方也被作为一个人进出的身份证和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