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诗境_缘景明情

合集下载

缘景明情

缘景明情

意 境
是诗人的主观思 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 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 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 味的艺术境界。 味的艺古诗词的意境?
1、抓画面(意象) 抓画面(意象) 2、激起联想与想象 3、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 感受“此时” 此景” 此人” 此情” 的“此情” 诗歌的情和景是水乳交融的。 诗歌的情和景是水乳交融的。清代 王夫之有云: 情景名为二, 王夫之有云:“情景名为二,而实不能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 中景,景中情” 中景,景中情”。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 “置身诗境”是指在欣赏诗歌的时候,要 置身诗境”是指在欣赏诗歌的时候, 置身诗境 反复诵读, 反复诵读,把自己投入到诗歌所描绘的 境界中,体会诗人所创造的美的意境里。 境界中,体会诗人所创造的美的意境里。 • “缘景明情”则指在具体阅读某一篇作 缘景明情” 品时,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 品时,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 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 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 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 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领悟 作者的感情。 作者的感情。
诗歌的意象: 比喻性意象, 诗歌的意象:有单一的比喻性意象,烘 托性意象, 托性意象,象征性意象,还有组合的 意象等。 意象等。 意象之情感:杨柳 惜别 圆月—思念 意象之情感:杨柳—惜别 圆月 思念 落 叶—失意 春风 得意 大海 开阔 流水 失意 春风—得意 大海—开阔 流水— 古迹—怀旧 梅花—傲视 叹惜 古迹 怀旧 梅花 傲视 审美的习惯: 望月怀远”“伤春 审美的习惯:“望月怀远”“伤春 ”“ 悲秋” 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 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 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 “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诗歌鉴赏方法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诗歌鉴赏方法

动传神。
精选课件
18
4、对以景结情的尾句,要仔细揣摩、感悟其中蕴含 的诗情。 从军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精选课件
19
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 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情呢?
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 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 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
精选课件
3
意象:渗透着诗人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是“意”和“象”的统一。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意境: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 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换言之,是由一 系列意象构成的物与我、情与景、形 与神、情与理相互交融、相互统一所 达到的艺术境界。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精选课件
10
第一步,找出景物意象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
马、夕阳、断肠人、天涯。 第二步,概括由这些意象构成的画面是一幅什么图或画。
以上这些意象组成的是一幅凄苦悲凉的深秋黄昏行旅图。
第三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透过这幅画面,可以感受诗人漂泊的凄凉心境和浓烈的思
乡之情。
精选课件
11
2、抓住诗中跳跃的意象,用联想和想象,把省略的内容补 充出来,使之形成完整的意境,再去体会诗人感情。
访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精选课件
12
第一步,知道省略了什么。
诗中写的是诗人问、童子答的事情,只有童子的三句 回答,却没有具体的问题。原来诗人寓问于答,省略了提 问。
“山崩地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夜归鹿门歌》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 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
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 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开元十五年(727年),孟浩然第一赶赴长安进行科举考试。 开元十六年(728年),初春,在长安作《长安早春》诗,抒 发渴望及第的心情,当年孟浩然三十九岁,然而,科举不中。同 年孟浩然与王维(701年—761年)结交,王维为孟浩然画像,两人 成为忘年之交。应进士举不第后,孟浩然仍留在长安献赋以求赏 识,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张说 交谊甚笃。传说张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孟浩然惊避床 下。张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
③用“惟”字突出描绘了诗人隐居在这里,与世隔绝, 周围只有山林,一个人孤独地来来去去的情景。
④表达了诗人隐逸超脱的情趣,还感受到这种情趣的 下面,藏着诗人仕进无望所引发的一点愤郁不平之气。 ⑤用“还”字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
夜 归 鹿 门 歌
练 提升: 比较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比较阅读 与王维《归嵩山作》异同。
山水田园诗总结·题材特征
山水田园诗分为山水诗和田园诗。 山水诗是指以山水花草虫鱼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 通过记游山水以表现对美不胜收的山水景物的热爱和流连,如李白 《望庐山瀑布》; 田园诗是以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 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营造出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氛围,借以表 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如陶渊明《归园田居》。
鹿 门
品 缘景

你喜欢哪一幅画面。请结合具体 诗句说说理由。
渡头
人声嘈杂

归归
鹿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意象: 急风、高天、哀猿、清渚、
白沙、归鸟、落木、长江
一些常见意象比较固定的文化内涵
• 杨柳 长亭 孤帆 驿路 浮云 离别、游子 • 大风 长云 寒霜 飞雪 苦雨 凄凉悲愁 • 梅花 翠竹 松柏 幽兰 菊花 高洁隐逸 • 美人 神女 灵修 国君 • 杜鹃 哀怨、凄凉或思归等悲苦、悲愁情感 • 羌笛 竹笛 羌管 寒蛩 蟋蟀 思乡
什么是意境?

“意”,作者的感情;“境”,
作者创设的图景、情境,由景物
(意象)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
情感和客观场景融合在一起,使读
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中的艺术境界。
常见意境举例
雄浑壮丽 苍凉悲壮 清幽明净 萧疏凄寂 幽僻冷寂 淡雅幽远
壮阔苍茫 闲适恬淡 明丽清新 安谧美好 高远深邃 清冷幽静
登 高 杜甫
想象与联想 意境 明情
品味情景式赏析
•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 的意境?(意境有何特点?)
•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 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答题时应包括景、境、情三个方面。三 方面缺一不可。
• 4.答题步骤:
•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描景) •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境) •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指出运用什么手法。
(论法、表情)
阳光普照
日江山
绝句(其一)
杜甫 风 花 草
迟日江山丽
四野青绿
溪水映日
明 丽
春风和畅 阔 百花竟放 远
风送花香
表明 达净 对绚 初丽 春的 景初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融泥 燕子 暖沙 鸳鸯
泥融土湿 衔泥筑巢
沙滩暖和 鸳鸯静睡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ppt课件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ppt课件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11
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 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 唉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 岩上无心云相逐。
12
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5
意境:
就是作者的主观思想
感情和客观物境互相交融
而形成与理相互交融、相互统
一所达到的艺术境界。简
言之,就是一系列意象构
成的艺术境界。
6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7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 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 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 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 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借助这些意象,将词人国破家亡、天 涯沦落的悲苦,以及孤独寂寞的忧郁情 绪和愁苦不安的心情宣泄得淋漓尽致。
21
凄凉哀伤的象征
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 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望帝春心托杜鹃
杜 鹃22
suí
垂绥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的《蝉》
古人以为蝉餐 风饮露,是高 洁的象征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柳永《雨霖铃》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 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 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 悲凉的同义词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正稿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正稿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唐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二、如何“置身诗境” 2、发挥联想与想象力,调动视觉、听觉 与触觉,尽量构想出诗人所描绘的奇幻世界。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唐 白居易《长恨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唐 王昌龄《从军行(其二)》
第一步,总览全诗
缘 景 明 情
全诗共四句,前三句均就乐曲乐声抒情, 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 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个字呈现 “不 尽”之情呢?
第二步,以景语做结句有 奇境否
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切 入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 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 象壮阔而悲凉。
意境:壮阔悲凉
第三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止于言情,景语做结。正因为情不可尽, 以不言之景做结,才将征戍者的内心世界 表达得丰富深刻,入木三分。

置 身 诗 境 缘 景 明 情
1、借助自己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与诗人取得共鸣。 2、发挥联想与想象力,调动视觉、听觉与触觉,尽量构想出 诗人所描绘的奇幻世界。
意境 明情
课后作业
读诗歌《春江花月夜》,体会意境和情感。
提示: 1.找意象,关注修饰词; 2.意象组合,描绘画面; 3.体味意境,明白情感。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唐 王维 《使至塞上》
缘 景 明 情
第一步,理解诗句表现的 场景 第二步,赏析表现力强的 字,看它用了什么样的方 法,写出了物象的什么情 味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梦游天姥吟留别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
留诗赠别
内 容
梦中游览天姥山 是“吟咏”,后作为一 种诗体名称
体 裁
动 机、 目 的、 诗 体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哪首是留别诗?哪首是送别诗?两者有什么区别?
1、读准字音、句读; 2、标画出梦境部分和留别的话。
天姥山
剡溪
瀛洲
渌水
天台山
脚著
殷岩泉
霹雳 恍惊起
栗深林
訇然 觉时
澹澹
魂悸
天姥 mǔ 山 天台 tāi 山 渌 lù 水
瀛 yíng 洲 剡 shàn 溪 脚著 zhuó
殷 yǐn 岩泉
澹澹 dàn 訇 hōng 然 恍 huǎng 惊起
栗 lì 深林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梦游天姥吟留别》
学会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
欣赏这首诗并背诵。
你对李白和本文的写作背景了解多少,请说说。
示例: 唐代诗人、诗仙,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倚天仗剑,挂弓扶桑”这是有着庄子般超逸和孟子般英 气的神仙般的诗人李白的自我刻画。天宝元年,李白出发了
,他高唱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应召入京
,然而,快乐只是短暂地驻足,翰林供奉,权贵排挤,冷酷 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安世济民”、“功成身退”的
幻想。天宝三年,玄宗“赐金放还”,李白黯然离京。第二
年,身在东鲁的李白决定南游吴越,临行写下一首脍炙人口 的名篇,也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穷的惆怅,具有哲理美 。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唐】
第二部分:(17-36)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如:
台城(唐·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台城阴雨连绵,青草茂盛。昔日的六 朝已成为一场旧梦,如今只听到凄凉 的鸟鸣。古城的柳树不管它谁兴谁亡, 依然枝繁叶茂,如绿烟笼罩长堤。开 头描写阴雨、江草、鸟鸣,渲染了一 种凄凉的气氛,后两句寓情于景,于 常见的景物中寄寓了无限的惆怅,抒 发了盛衰兴亡的感慨。
比较阅读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鸣钟昼已昏, 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 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 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 惟有幽人独来去。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景——春江花月夜美景(意境美)
理——宇宙人生的哲理(哲理美) 情——游子思妇的相思(情感美)
意境优美深邃 景、理、情水乳交融
作者介绍: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 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 称之为孟山人。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 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 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 曾私邀人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 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 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 “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 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二十二年 (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 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 终于无成。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为荆州 长史,招致幕府。不久,辞归家乡。开元二十八 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 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 逝世。著有《孟浩然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不知不觉中,我已走到庞公的隐居旧地。

此二句,写上鹿门山的山路
上,月光照耀着树林,朦朦胧胧,
美妙无比,诗人陶醉在这景色中,
不禁与大自然化为一体,不知不 觉到了目的地,原来这就是庞德 公的隐居处,这两句表现出隐逸 的情趣和意境。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此二句,写隐居处
岩石上的门和松林间的小路,幽长寂寥。 的境况:孤独一人,与 只有庞德公和我这样的隐士,独来独去。世隔绝,与山林作伴。
世人返家 自去鹿门
同是乘舟,两个方向 潇洒超脱
恬淡自得
殊途异志,两种选择两样心情,
孤高的隐者
抒发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悠然的钟声---山寺的超然和僻静 尘杂的人声---世俗的杂乱和喧嚣 两相对照,唤起联想:诗人在船上闲望沉 思的神情隐然可见。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 朦胧月光下,鹿门山的树木都烟云缭绕。
知人论世
字端己,唐末五代诗人,昭宗乾宁元年进士,韦应
物之四世孙。
长篇叙事诗《秦妇吟》反映了唐末动荡的社会面貌,
为其代表作,人称“秦妇吟秀才”。著《浣花集》
花间派代表词人之一,与温庭筠并称“温韦”。 韦庄《菩萨蛮》共五首,是前后相呼应的组词。本 词为第二首。黄巢起义之后,藩镇混战,韦庄避乱江南 长达十年之久。本词就是他避乱江南时期所作(一说早 年浪游江南时所作)。

江南的水澄明碧绿,可与蓝天媲美;躺在 画船上,看江南蒙蒙雨景,听着细细雨声悠悠 入梦。
意境 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 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 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 艺术境界。
常见意境举例
雄浑壮丽 苍凉悲壮 清幽明净 萧疏凄寂 幽僻冷寂 淡雅幽远 壮阔苍茫 闲适恬淡 明丽清新 安谧美好 高远深邃 清冷幽静
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
如果意象是鬼火,意境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夜色;
※体裁:擅长五绝和五律。
※题材:山水田园之美,隐居之乐,羁旅之愁。
※风格:清远幽美,自然平淡,含蓄隽永。
◎诗集: 《孟浩然集》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
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
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 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 惟有幽人自来去。
释 题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 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轶事

开元22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 ,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 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 于无成。 开元25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 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


开元28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 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病疹发背, 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 世。
◎人格:
洁身自好,淡泊名利;刚直不阿, 卓然独立;独善其身,清白家的人。
悠然的钟声 ———— 嘈杂的人声 对比 佛门清静 ———— 尘世喧嚣 • 此二句,在山寺僻静与渡口喧闹的对比中,使 人联想起诗人潇洒超脱的情怀。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 沿著水边的沙岸,人们走向江畔的乡村。
• 我也乘坐着船儿,却是回到我隐居的鹿门。
同是乘舟,两个方向 归宿不同,心境不同 • 此二句,写世人回村,诗人 却离家归鹿门,在两种归途中, 表露诗人的隐逸自得之志趣。
整体感知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 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 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注]:①合:应当。②垆边人:酒家女。 ③霜雪:形容女子手腕白皙。 ④须:必定。 断肠:形容非常伤心

凡是到过江南的人都说江南的风光无限美 好,离家远游的人只愿跟着江南一起苍老。 春天的江水清沏澄碧胜过春天,这时躺在画 船之中细听雨声悠然入眠。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读懂诗歌
• 清澈溪流两岸林木枝茂叶繁, 我乘着车马安闲地归隐嵩山。 流水有意与我同去永不回返, 暮鸟有心跟我一起倦飞知还。 荒凉的城郭紧挨着古老渡口, 夕阳的余辉映着经秋的重山。 远远地来到嵩山下安家落户, 决心归隐谢绝来客把门闭关。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河水长流、草木繁生——平和清静之景。 车马“闲闲”——从容的心情
这次的归隐,似乎是他生活中再
平常不过的景象。诗人并不是被 逼出走,落荒而逃,也不是愤然 离去。正是这种从容的心境,才 使诗人在出发时第一眼看到的就
是平和清静之景。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流水好像懂得“我”的心意,缓缓地流淌着,陪 “我”前行;黄昏中的鸟儿飞回草木茂盛的沼泽, 伴“我”一道回家栖息
孟浩然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 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 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所以题曰“夜归鹿 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 归隐的情怀志趣。
自主欣赏提示
1、诗作的内容以什么为顺序展开?
江边渡头 时间和空间
2、抓住意象,看看分别写了哪两个生活场景?
如果意象是狼狗、铁丝网、警棍、坦克,意境即白色恐怖。
用这样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
意象=物象+情思
意境=意象+氛围
意境 一系列物象所组成的
画面所体现的艺术境界。 登 高
意象:急风、高天、哀猿、清渚、 白沙、归鸟、落木、长江 意境:沉郁悲凉(萧瑟凄凉)、雄浑开阔 情感:长年漂泊、老病孤愁、 时事艰难、忧国忧民
• 同:意境优美恬淡,表达了对归隐的向往和闲适自得的心情。 • 异:《夜归》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等 景物,构成了诗境的平淡自然,优美恬淡,脱尽尘世烟火,但“ 惟”句也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 《归》诗寓情于景,意境充满变化。清川,离归的车马,结 伴而返的暮禽,这些景象构成了自然恬淡的意境,反映了归山之 始的悠然自得;归隐途中荒城、古渡、落日、秋山这些景物,又 使得诗歌意境带上黯淡凄凉色彩,从而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 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 • 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淡泊。
知 人 论 世
• 虽然决意归隐,但终究是失望而 归,失落而归。回顾王维前三十 多年的经历,并不得意。虽少年 得志,却屡经曲折;人近中年, 却青春赋闲。曾经的豪情壮志, 如今的黯然收场,怎么不叫人心 生悲凉?王维之前也曾在诗里劝 慰友人孟浩然归居田园:“以此 为长策,劝君归旧庐。醉歌田舍 酒,笑读古人书。好是一生事, 无劳献子虚。”(《送孟六归襄 阳》)但对于王维这样一个想象 着“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 一男儿”(《不遇咏》)的人而 言,再怎么平抑心情,也无法全 然超脱地面对这次的归隐。
表现了隐逸生活的妙趣 和真谛。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营造了一个非常清 幽的自然环境,但在这样的环境中,还有人在 活动,“惟有幽人夜来去”。这就使人在这幅 高士隐居图中,除了感受到诗人隐逸超脱的情
趣外,还感受到在这种情趣的下面,藏着诗人
进仕无望所引发的一点愤郁不平之气。
夜归鹿门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 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 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 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 惟有幽人自来去。
隐逸山水田园诗的主题
• 热爱自然,喜爱山水田园美景 • 淡泊名利,与世无争,追求自由闲适生活 • 憎恶黑暗现实,不愿同流合污,保持高洁 人格 • 仕途失意,用山水田园美景慰藉心灵
要求:必须了然于胸, 以备不时之需!
山水田园诗常用方法:
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 白描 烘托 情景交融 虚实结合 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 色彩 多种感官综合运用
意象:“意”属于人的主观意识,
“象”则指客观事物(景象)。 “意象”是诗人借以寄托感情的载 体,在诗歌中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 的形象.
--浸染了作者主观感情 的诗歌形象。
意象之情感:
杨柳:惜别 落叶:失意 圆月:思念 春风:得意
流水:叹惜
子规:离愁、思乡
审美的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 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 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
例 :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情感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 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
西风、瘦马、夕阳。
意境: 萧瑟苍凉。
情感:沦落天涯之人的孤独之感,思乡之情。
置身诗境
置身诗境,就是读者借助联想和想 象,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沉 浸在想象世界中,得到审美享受。
山中鹿门
3、用第一人称,再现诗歌中的场景。并思考:它 们有何不 同特点?在这两幅画面中,作者是喜欢 哪种画面?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4, 作者分别表达怎样的情感?结合具体的诗句认真 品味。
1、在诗歌的画面里,作者身居 何处?选择了哪些基本意象?
从船上到岸上再到鹿门山中
山寺、鸣钟、渡头、江村、 夜月、烟树、岩扉、松径 2、展开联想,说说山中是什么样 的景象?江边是什么样的景象?请 用“山中有____;江边有___” 的句式来回答。
◎生平:
少有大志,然仕途潦倒困顿,一生怀才不遇,布
衣终身,后隐居鹿门山。
轶事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 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
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
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
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 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 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 在垆边卖酒的少女像一轮明月,洁白的双腕 像凝满霜雪。年轻人未老时还是不要回乡, 若是回乡一定会使你伤心断肠。
问题探究
• (1)简要概括:词中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江南好”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