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单元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2、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1、捕捉意象,探究意象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诗歌的意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优美的意境。
2、让学生在品味诗歌的过程中受到健康情感的熏陶。
单元教学重点:1、捕捉意象,感受意境。
2、学习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艺术手法。
主要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2、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对“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进行具体的方法指导。
2、在诵读中进行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境界。
3、以诗歌中的哲理和情感进行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好青春年华的珍惜。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初唐有位诗人一生仅留下两首诗,其中一首《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也因这一首诗,这位诗人“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这位诗人就是张若虚。
二、介绍及背景提示(一)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
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
被誉为吴中四士。
曾任兖州兵曹。
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二)解题:《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
(清商曲辞、吴声歌。
)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
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
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
高二语文(人教版古代诗歌散文)《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课件

《扬州慢》节选 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思考: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运用了用典和对比的手法。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之典。并将当年繁华的扬州城跟眼前荒凉 的空城进行对比,更能突出诗人的《黍离》之悲。
诗中有江月、风灯、宿鹭、跳鱼等景物形象。(景) 静谧之景中,有诗人对自然界小生命的喜爱之情。
《春江花月夜》节选 张若虚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春江花月夜》节选 张若虚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意象白云如漂泊的游子;青枫浦是送别之地; 扁舟和月楼是离别之人的所在。这些意象都与别情 相关。因此,可由所写意象直接判断诗人所写之 情,为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情。
王国维《人间词话》:“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 成高格,自有名句。”这里的“境界”指意境,是诗的氛围 和气韵。
积雨辋川庄作 王 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情感?
根据意象的特点以及意象的情感意蕴, 结合具体诗境,来判断作者的情感态度。
意象
意,即诗人主观情感;象,即客观物象。意象 是指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花草树木、 飞禽走兽、风霜雪雨、各色人等皆可成为意象。
诗歌的意象 人(诗中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景(诗中的景物、景象) 物(诗中的物象)
溪兴 杜荀鹤 山雨溪风卷钓丝,瓦瓯篷底独斟时。 醉来睡着无人唤,流到前溪也不知。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内容及过程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品味意境、赏析意象、把握情感。
2、理解即景抒情诗中景与情的联系。
重点难点:1、把握诗歌中的情景理。
(重点)2、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难点)教学设想:1、朗读吟诵。
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春江月夜的美景,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
2、意境再现。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春江月夜幽美的情景。
3、情感把握。
通过诗歌中意象的分析,深刻领悟作者的在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及诗中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的哲理。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在星光灿烂的唐代诗坛,《春江花月夜》带着皓洁的月光像钻石一般熠熠生辉,而诗人张若虚也凭借这一首诗即“孤篇盖全唐”。
上节课我们已布置了初步感知这篇杰作。
下面就请两位同学合作朗诵这首诗,相信会给大家更真实的情感体验。
二、配乐诗朗诵听朗诵,教师简单评价,鼓励为主。
三、作者简介张若虚(660年-约720年),字号不详。
唐代诗人。
扬州(今属江苏)人。
曾任兖州兵曹。
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以文词俊秀驰名京都。
开元初年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号“吴中四士”。
工诗,尤擅七言。
诗以《春江花月夜》着名。
今仅存诗两首。
七言歌行《春江花月夜》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空明清丽,洗去了宫体诗的脂粉气。
其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二句为历代传诵。
四、弄清大意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
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重在写月)1、春江、海(阔大的意境)(升)生(一个世界的诞生,有生命)何处春江(境界更为阔大)花林(丛)――素洁的画面(实中有虚)空里流霜……看不见……(过渡性)……江天一色无纤尘(纯净、空灵的背景上一轮明月,给月亮赋予了一种生命气息,孤独的一种情感)前8句:纯明、单一“孤”――一人和一月的精神对话,人类初始的月光,一尘不染---过渡至人2、人生宇宙的拷问:“江畔何人……初照人”、“人生代代……只相似”、“不知江月……送流水”(人一代一代无穷无尽的递变着,而江月却是年复一年没有变化,她总是生于海上,悬于空中,她等待什么人,何时能等到?江水何时能把她等的人送到?月的孤独—月的期待――思妇的期待)3、人的期待:青枫点缀离愁;江边,扁舟子;远处: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时间流逝)“玉户帘中……拂还来”(有月的晚上,平凡人的诗意生活,“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卷”――长时间思念,无意识、无聊的举动瞬间的停住,一刹那的若有所思,无以言说的寂寞和孤独(举例:《我与地坛》母亲去世后,月光下的地坛、车辙、母亲的脚印)“鸿雁(善飞之鸟)---鱼龙(善潜游)”(人类无法实现愿望的无奈)“落月”(借月亮寄托思念,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了,变的无奈)“不知乘月……满江树”(这种离情别绪,这种思念之苦,在月落之后,将如何排遣?我们似乎看到月光隐没的一刹那,望月之人无奈的轻闭自己的双眼,我们似乎能听到离愁人的内心一声无奈的叹息,轰然作响,我们似乎还能看到,落月的余晖静静洒在江边的花林、枫树,月无声,林无声,天地间一片寂然无声。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课件(共53张PPT)

涯
马
家
鸦
致 远
.
秋 思
。 。,,
时已深秋,一位远离故乡的“断肠人”
还在天涯飘泊。他骑着瘦马,冒着西风,在荒 凉的古道上奔波,不知哪里是他的归宿。哦! 那纠缠着枯藤的老树上已经有乌鸦栖息,又到 黄昏时候了!一条溪水从小桥下流过,桥那面 出现了人家。然而那不是他的家啊!看到小桥 流水人家,便想起自己的家,也很想回家,却 怎么能回得了呢?过了小桥,叩那家的门,骑 着瘦马,冒着西风,忍着饥饿,在那荒凉的古 道上颠簸。太阳已经落山了,他仍然在天涯飘 泊,飘泊……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片云”“孤月”意境凄凉, 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 音之感。 “落日”“秋风”意境雄 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 “心犹壮”的乐观与旷达。
1、掌握常用表述意境的术语
雄浑壮丽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幽清明净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沉郁孤愁 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
理解 词义、句义
古
了解诗人(生平、风格等)
诗 鉴 鉴赏 把握意境(景 、 事、情)
赏
掌握常识(典故、修辞、
表现手法等)
评价 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 作者的观点态度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的方法
吟诵 意象 想象与联想 意境
明情
• 通过吟诵,借助自己已有的生活体会和 审美经验,在想像中让自己进入到诗 人用文字勾勒的场景 .
• 什么是意境?
• 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 和联缀所构成 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 术境界。是整体的,空灵的。它突 破和超越了具体的意象,启发读者产 生联想和想象,进入到诗人所创造 的那个无限丰富和广阔的艺术空间。 即“境生象外”。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 让学生通过诗歌欣赏,提高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诗歌的起源和发展1. 诗歌的起源2. 诗歌的发展历程3. 诗歌的分类和特点第二章:诗歌的阅读方法1. 诗歌的阅读技巧2. 诗歌的节奏和韵律3.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第三章:诗歌中的自然描写1. 自然景物的描绘方法2. 自然景物与诗人情感的关系3. 欣赏自然景观的诗歌第四章:诗歌中的人物描写1. 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2. 人物情感的表达技巧3. 欣赏人物描写的诗歌第五章:诗歌中的情感表达1. 情感表达的方法和技巧2. 诗歌中的情感类型3. 欣赏情感表达的诗歌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阅读法、欣赏法、实践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2. 学生作业和练习完成情况3. 学生诗歌欣赏和创作能力的提高4. 学生对诗歌的阅读兴趣和审美情趣的培养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古代诗歌精选2. 参考书目:诗歌鉴赏教程、中国古代诗歌史论3. 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资源4. 网络资源:诗歌网站、相关博客和论坛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多种方式,为学生营造置身诗境的学习氛围。
2. 引导发现:鼓励学生主动发现诗歌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 互动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尝试创作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
七、教学安排1. 课堂讲授:每个章节安排2-3课时进行讲授。
2. 课堂讨论:每个章节安排1课时进行讨论和分享。
3. 课后作业:每个章节安排1-2次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4. 诗歌创作:每个章节安排1课时,让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实践。
八、教学活动1. 诗歌朗诵: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设计总论 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设计总论教案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 诵读诗歌,背诵本单元要求背诵的篇目2. 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发挥想像,品味诗歌的意境3. 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学习方法】1. 目标定向,知人论世2. 诵读文本,整体感悟3. 涵泳品读,揣摩探究4. 鉴赏交流,展示成果5.熟读成诵,养护情感6.链接相关,触类旁通(参见《临沂市高中语文“三五六”课堂教学策略》)【课堂类型】1. 单元总领课本单元知识梳理2. 重点学习课《春江花月夜》《夜归鹿门歌》《梦游天姥吟留别》《登岳阳楼》《扬州慢》3. 自主赏析课《菩萨蛮(其二)》《积雨辋川庄作》《旅夜抒怀》《新城道中(其一)》《长相思》4. 合作探究课五、成果展示课[课时安排] 8学时【学习过程】第一学时【活动内容】1.学习“赏析指导”,理解“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内涵。
2.结合注解,诵读理解《春江花月夜》一诗。
【活动过程】1. 阅读“赏析指导”,理解“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内涵。
2. 掌握“意象与意境”“抒情的艺术方法”。
3. 自读学案《春江花月夜》的“鉴赏建议”,结合工具书和注解,做“积累整合”。
四、作业:背诵《春江花月夜》。
第二学时【活动内容】诵读《春江花月夜》,学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诗歌的方法。
【活动过程】一. 结合“学练平台”引导学生探究理解诗歌。
二. 配乐(古曲《春江花月夜》)诗朗诵 1.教师范读。
2. 要求学生在欣赏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走进《春江花月夜》,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3出示幻灯字幕及配画,让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诵。
4评价学生的诵读,并加以指导,在指导中让学生感受并提高。
三、用你那多彩的笔描绘出诗中春江花月夜的美丽图画。
四、作业:学案“拓展应用”。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第二单元++置

6.迷花倚石忽已暝. ___天_黑__、__夜__晚___________________
7.熊咆龙吟殷.岩泉 ___用__作__动_词__,__震__响_________________
8.栗.深林兮惊.层巅 __栗__:__使__…_…__战__栗_;__惊__:__使_…__…__震__惊____ 9.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____遮__住__天__空_______________
3.势拔.五岳掩赤城
___超__出__________________
4.我欲因.之梦吴越
___依__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渌.水荡漾清.猿啼
___渌__:___清__澈__;__清__:__凄__清_________
_列__:__通_“__裂__”__,_分__裂____缺_:__指__云_的缝隙
10.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_扉_:__门__扇__;_訇__然__:__形_容__声__音__很_大__
四、积累名句
1.天姥连天向天横,_势__拔__五__岳__掩__赤__城_________。 2.________千__岩__万__转__路__不__定__,迷花倚石忽已暝。 3.青冥浩荡不见底,_日__月__照__耀__金__银__台_________。 4.霓为衣兮风为马,_云__之__君__兮__纷__纷__而__来__下_____。 5.____安__能__摧__眉__折__腰__事__权__贵__,使我不得开心颜? 6.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______清__新__庾__开__府______,俊逸鲍参军。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梦游天姥吟留别
栏 目 链 接
作家名片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上课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第一章:诗歌与情感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表达方式。
2. 培养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诗歌的定义和特点2. 诗歌的情感表达三、教学步骤1. 引入: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喜欢的诗歌。
2. 讲解:介绍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表达方式。
3. 实践:让学生创作一首小诗,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作业1. 阅读一首喜欢的诗歌,分析其情感表达。
第二章:诗歌与景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歌中的景象描绘。
2. 培养学生对诗歌景象的感受和描绘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诗歌中的景象描绘2. 诗歌景象与情感的关系三、教学步骤1. 引入: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景象的理解和喜欢的诗歌。
2. 讲解:介绍诗歌中的景象描绘和与情感的关系。
3. 实践:让学生创作一首小诗,描绘一种景象并表达相应的情感。
四、作业1. 阅读一首喜欢的诗歌,分析其景象描绘和情感的关系。
第三章:诗歌与意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歌中的意境创造。
2. 培养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感受和创造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诗歌中的意境创造2. 诗歌意境与情感的关系三、教学步骤1. 引入: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喜欢的诗歌。
2. 讲解:介绍诗歌中的意境创造和与情感的关系。
3. 实践:让学生创作一首小诗,创造一种意境并表达相应的情感。
四、作业1. 阅读一首喜欢的诗歌,分析其意境创造和情感的关系。
第四章:诗歌与修辞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 培养学生对诗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2. 修辞手法与情感的关系三、教学步骤1. 引入: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喜欢的诗歌。
2. 讲解:介绍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与情感的关系。
3. 实践:让学生创作一首小诗,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并表达相应的情感。
四、作业1. 阅读一首喜欢的诗歌,分析其修辞手法和情感的关系。
第五章:诗歌的欣赏与解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如何欣赏和解析诗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居易的《长恨歌》,一首就是张若虚的《春江 花月夜》。
(二)意象解读 ①月亮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 美意境; ②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 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 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 ③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 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 ④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 的哲理思考。
孟浩然在李白心中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 风流潇洒。“风流天下闻”,足见他的风 流;“白首卧松云”,可以看出他对隐居生活的 惬意。 马茂元先生在《中国文学史》里说,在他 人眼里,孟浩然是位地道的隐逸诗人。今天 我们学习的七言古诗《夜归鹿门歌》将展示怎样 的一个孟浩然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读出 它的神韵。
【答案解析】 ①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②人生;人生途程 ③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④落地为兄弟……斗洒聚比邻。 ⑤酒少。只要有一点酒,就聚邻共饮,大 家一起来尽情地品味那亲密欢欣的韵味。 这一句表现了作者博爱的思想。 ⑥一天之中不可能有第二次早晨。
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入梦
云海漫漫
天姥远眺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2.请翻译这两联诗句?
朦胧月光下,鹿门山的树木都烟云缭
绕。不知不觉中,我已走到庞公的隐居旧
地。岩石上的门和松林间的小路,长期寂
寥。只有庞德公和我这样的隐士,独来独
往。
3.被删掉的四个句子有什么特点? 是写景句,构成两幅画面:
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村
(三)问题探究 关于“月”的意象探究 1.写月的诗句(齐读《步步高》P25页) 还记得哪些关于月的诗句呢?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杨柳岸,晓风残月。
2.“月”通常所寄托的情感 ①思乡怀亲之感: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②清幽雅致之境: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③凄清孤苦之情: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④时空永恒之叹:“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 经照古人。”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 未还。”
(二)反复诵读,置身诗境 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开头八句)写景: 依题目描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
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 妙境界。 第二部分(接下八句 )悟理: 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思索 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三部分(余下二十句 )抒情: 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 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第1层(“白云一片”到“鱼龙潜跃”),写思妇 怀人;第2层(“昨夜闲潭梦落花”到最后)写游子想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的题。 杂 诗/陶潜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凤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1.这首诗中写人生无常的名句是哪两句? 2.“飘如陌上尘”一句,把_____喻为“陌上尘”,以“陌上”喻 _____。 3.《论语》有言:“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此诗和这个意思相 近的两句是__ ___,___ ___。 4.摘出能够表现诗人“桃花源”的理想生活的几句诗。 5.“斗酒”,是酒多还是酒少?“斗酒聚比邻”表现了陶潜什么 思想? 6.人生的“盛年”不会重来,就好比__ ___。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一、阅读文本,在文中勾划以下问 题的答案: 1.什么是“置身诗境”? 2.“置身诗境”有哪些途径? 3.什么是“缘景明情”? 4.意象的组合方式有几种?各应 采取什么不同的欣赏方式?
二、读准《夜归鹿门歌》
1.迅速阅读诗歌; 2.结合注解及课后研究探讨,除此之外, 对于此诗,你还有哪些问题,请写在纸上。 3.与同桌及前后左右的人探讨,完成自己 提出的问题。
1.一夜飞度镜湖月:一个夜晚(梦中) 飞度过月光映照下的镜湖。为什么不 用“渡” ? 2.渌水荡漾清猿啼 渌水 lù,清澈 3.脚著谢公屐 著 通“着” zhuó 穿
4.忽已暝:mí ng 日落,天黑。 5.栗深林兮惊层巅: “栗”和“惊”为使 动用法; 6.水澹澹:dàn 波浪起伏或流水迂回状。
孟浩然在40岁的时候去过长安,还给张九龄 丞相写过一首诗歌。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前一半意思是说 自己本想渡过洞庭湖,却缺少舟和桨。诗人以“无舟楫” 喻指自己向往入仕从政而无人接引赏识。后一句中一个 “耻”字,道出躬逢盛世却隐居无为,实在感到羞耻愧 颜的心情。言下之意还是说明自己多么希望被人举荐出 仕为官。
一个“争”字表明了世俗之人的争名夺 利,一个“喧”字描写出尘世的喧闹,这 样的情形跟山寺的静形成对照,可以隐隐 约约地感覺作者那种超脱的情怀。
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1.这两句诗应该怎么读?
① “江村”和“鹿门”应重读,因为
有突出强调的作用。世人回家,而诗人离 家去鹿门,两种不同心情对比,表明了作 者的隐逸情怀。 ② “江村”应该用上扬调读,有突出 且还有一种不屑一顾的意思,“鹿门”要 用平直调,声音可以略低,重读不一定要 声音大,用虚声,也是一种强调。
孟浩然性格孤高狷介,不愿在权贵面 前摧眉折腰,但他始终怀抱济世之志,在 隐与不隐之间徘徊。所以 “寂寥”还掺杂 着一种无奈之情。这首诗让我们感受到他 是一位无奈的隐者。 这样的隐者也是古代文人的真实写照, 谁不想立功、立德、立言呢?陶渊明欣欣 然归园田居,但最后还不是发出了“日月 掷人去,有志不获骋”的感叹?所以古代 真隐士少,假隐士多,是隐士就不会留名 于世了。隐士可谓各有隐衷,但是文人骨 子里流淌的那份耿介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二、疏通文句,以意逆志
第一段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 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 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1.瀛洲 :yí ng 2.信难求:实在,的确 3.天姥:mǔ
4.天台:tāi
第二段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外今尚 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 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 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 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 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 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 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 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 兮列如麻。
4.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
处”一句中的“开”和“忽”字有什 么意味?
①诗歌中“开烟树”为何用一个“开” 呢?树如何开啊?其实这里是写树像花一 样美,朦胧可人一般开放,表现出作者的 喜悦之情。 ②一个“忽”,说明不知不觉就到了庞 公隐居的地方,因为朦胧的树被朦胧的月 光映照得太美了,所以作者陶醉了。 总的说来,颈联表现了作者一种喜悦与 洒脱之情 。
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有关的一个故事: 公元733年,孟浩然去了京城长安,王维非 常欣赏他的才华。一天早上,王维邀请孟浩然去 交流诗歌创作,唐玄宗忽然驾临,情急之下,孟 浩然便躲到床底下。王维不敢隐瞒,如实禀告。 玄宗笑了一笑说:“我早就听说了这么一个人, 出来吧。”于是,孟浩然从床底下爬出来。唐玄 宗说:“你带诗来了吗?”孟浩然说不巧没有带 来。于是唐玄宗就让孟浩然背诵几诗听听,于是 孟浩然就背起“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唐玄宗皱起眉头,很不高兴地地说:“朕并没有 不要人才啊,是你自己不求进取!”结果,孟浩 然被打发回家了。
(二)解析诗歌 有人把这首歌做了一点改动, 你认为看看这样行不行? 山寺钟鸣昼已昏, 余亦乘舟归鹿门。 忽到庞公栖隐处, 惟有幽人自来去。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译文 黄昏时候,山寺里悠然传出报时的钟声。 渔 梁渡口,渡船边喧嚷着抢着渡河回家的人。 悠然的钟声——山寺的超然和僻静 杂乱的人声——世俗的杂乱和喧嚣
第三段
忽魂悸jì 以魄动,恍huǎng惊起 而长嗟jiē。惟觉jué时之枕席,失 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 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 青崖yá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 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三、整体感知 1.整个“梦游”的过程按照三个部分来分: 第1部分:(梦前)的入梦之由; 第2部分:(梦中)游历: 第3部分:(梦醒后)的魂悸。
(一)近孟浩然
湖北襄阳人,诗与王维齐名;有《孟浩然集》,他 的诗情感飘逸,语言隽永。他是山水田园诗人。 齐背《春晓》和《过故人庄》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李白《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三、赏析《春江花月夜》 (一)古今评说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 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 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 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1.一诗“孤篇盖全唐”、 “春风第一花” 、“孤篇横绝, 竟为大家”。 2.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诗中 的诗,顶峰上的顶峰。(闻一多)
仙雾弥漫
仙界云宇
半壁见海日
湖光山色
天姥龙潭
镜湖风光
美丽镜湖
镜湖扬波
古驿道
世外桃源
千岩万转
千姿百态
天姥连天
迷 花 倚
石
流连忘返
岩 泉 龙 吟
镜湖渔歌
天姥日出
白雪皑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