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合集下载

2016年度自治区重点研发任务专项项目申报指南

2016年度自治区重点研发任务专项项目申报指南

2016年度自治区重点研发任务专项项目申报指南棉花提质增效技术创新工程(一)棉花优质、抗逆功能基因研究与育种新材料创制1.棉花纤维品质调控基因资源创制及分子改良重点支持:研究棉纤维不同发育时期和不同品质特性的纤维细胞蛋白质组学,构建纤维发育的功能蛋白质网络;鉴定棉纤维发育中特异高效表达的启动子及其调控原件与作用机理;研究棉花纤维细胞发育的功能基因和调控机制,构建不同的转基因载体,进行功能验证和棉纤维品质与产量同步改良。

考核指标:分离克隆目标基因5个,鉴定功能蛋白5个;创制筛选出遗传稳定的优质等特异种质材料50份;培育棉花品质与产量同步显著改良的新品系2个;申请国家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5项,发表SCI论文5篇。

(二)棉花优质高效安全生产关键技术与产品研发1.优质机采棉新品种选育与高质量种子生产加工技术研发重点支持:围绕自治区机采棉需求,选育一批适宜于机械化作业的品质与农艺、产量性状相互协调且优异的多类型棉花新品种;研发、集成应用育种家种子→原原种→原种→良种的规模化高质量种子繁育、加工与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

考核指标:创制适宜机械采收的育种新材料(品系)60份(个);选育适宜机械采收的优质高产多类型新品种3个;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国家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3项;研发规模化良种生产加工质量控制技术规程(标准)草案2套;新品种推广应用100万亩以上。

2.机采棉机艺融合高效关键配套技术及产品研发重点支持:研发机采棉品质与产量同步提高的种植模式和田间配置方式;研发机采棉群体塑造田间诊断及水肥药一体化调控技术与产品;研发抗低温冷害保苗技术及产品;研发机采棉打顶、脱叶催熟等技术、产品及装备;研发机采棉化肥减施与替代增效技术及产品。

考核指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5项;研发新产品、新装备4个(台、套);研制标准(技术规程)草案5套;新技术、新产品应用100万亩以上。

3.棉田主要病虫防治及农药减施增效新技术与产品研发重点支持:研发主要害虫种群控制的新技术及产品;研发棉花重大潜在性害虫牧草盲蝽发生危害规律及防控技术;研究农药投入在棉田土壤、棉产品及其衍生制品中的蓄积效应,研发棉田农药施药阈值与安全生产控制及多残留、高通量验证技术及产品;研发棉花主要根部病害防治新技术与产品;研发农药减量增效的施用新技术及产品。

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等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等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等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科学技术部•【公布日期】2016.03.07•【文号】国科发资〔2016〕69号•【施行日期】2016.03.0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技计划正文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等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国科发资〔2016〕6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科技主管单位,各有关单位:《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以下简称国发64号文件)明确规定,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针对事关国计民生需要长期演进的重大社会公益性研究,以及事关产业核心竞争力、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安全的重大科学问题、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品、重大国际科技合作,按照重点专项的方式组织实施,加强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研发布局和协同创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领域提供持续性的支撑和引领。

重点专项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组织实施的载体,是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围绕解决当前国家发展面临的瓶颈和突出问题、以目标为导向的重大项目群。

重点专项按程序报批后,交由相关专业机构负责具体项目管理工作。

按照国发64号文件的要求,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根据“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原则,遵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的项目形成机制,面向2016年凝练形成了若干重点专项并研究编制了各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已经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特邀委员会(以下简称“特邀咨评委”)和部际联席会议审议通过,并按程序报国务院批复同意。

根据“成熟一批、启动一批”的原则,现将“精准医学研究”等9个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予以公布。

请根据指南要求组织项目申报工作。

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项目组织申报要求及评审流程1. 申报单位根据指南支持方向的研究内容以项目形式组织申报,根据项目不同特点可设任务(或课题)。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2016年度申报指南梳理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2016年度申报指南梳理

1. 任务目标2016 年,结合各行业和部门提出的重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需求,支持中外机构合作实施先进技术适用性研发和示范应用项目。

发挥我国的比较技术优势,支持开展合作研究和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示范,通过实施联合研发重点解决相关技术在“一带一路”国家的适用性问题以及各部门、各地方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亟需解决的科技难题,促进技术、产品走出去,实现互利共赢。

拟支持项目数量预计40 项左右。

2. 申报主体与合作对象此类项目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择优支持。

可牵头申报的中方机构需符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单位规定。

外方合作机构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或有意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其他国家(地区)的相关机构。

一带一路沿线已包括的65个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涉及65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东亚的蒙古,东盟10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文莱和菲律宾),西亚18国(伊朗、伊拉克、土耳其、叙利亚、约旦、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沙特阿拉伯、也门、阿曼、阿联酋、卡塔尔、科威特、巴林、希腊、塞浦路斯和埃及的西奈半岛),南亚8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阿富汗、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尼泊尔和不丹),中亚5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独联体7国(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摩尔多瓦)和中东欧16国(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黑山、塞尔维亚、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马其顿)。

3. 任务内容与申报要求申报时应结合重点领域重大技术合作需求提出系统性合作方案。

方案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合作意义;——合作重点内容(结合具体领域方向要求提出拟共同解决的关键问题、拟。

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地球观测与导航”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指南编制专家名单、形式审查条件要求一、“地球观测与导航”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按照《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及《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精神,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重点专项的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启动该专项2016年度项目部署,并发布本指南。

本专项围绕新机理新体制先进遥感探测技术、空间辐射测量基准与传递定标技术、高性能空天一体化组网监测系统技术、地球系统科学与区域监测遥感应用技术、导航定位新机理与新方法、导航与位置服务核心技术、全球位置框架与位置服务网技术体系、城市群经济区域与城镇化建设空间信息应用服务示范、重点区域与应急响应空间信息应用服务示范等9个方向,共部署45个重点任务。

按照分步实施、重点突出原则,2016年启动7个方向15个重点任务的部署,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

针对重点任务中的研究内容,以项目为单位进行申报。

项目下设课题数原则上不超过5个,每个课题承担单位原则上不超过5个。

本专项2016年部署项目的申报指南如下:1.“新机理新体制先进遥感探测技术”方向1.1静止轨道高分辨率轻型成像相机系统技术(关键技术攻关类)研究内容:面向同时兼顾高空间分辨率、高时效观测能力的各类区域性监测任务要求,开展不低于2.5m分辨率的静止轨道光学相机系统技术研究,包括基于天地一体化的静止轨道空间轻型相机系统总体技术、相机自适应光学检测与控制技术、静止轨道高分辨率相机稳像技术等研究;完成全尺寸地面原理样机的研制,对关键技术进行地面试验验证,为发展静止轨道高分辨率光学卫星提供技术支撑,服务于我国高分辨率海陆安全监测、突发灾害探测等重大应用需求。

考核指标:实现静止轨道不低于2.5m空间分辨率的全色对地成像和不低于5m分辨率的多光谱对地成像,实现单帧幅宽不小于100km×100km,成像质量MTF×SNR优于5(太阳高度角20°、地面反射率0.05)。

2016年省科技重大专项申报指南【模板】

2016年省科技重大专项申报指南【模板】

附件12016年省科技重大专项申报指南一、专项名称:新型显示(1)大尺寸TFT-LCD产品研发。

突破大尺寸液晶面板工艺技术瓶颈,研究ADSDS广视角技术、铜配线工艺技术、GOA技术等在大尺寸面板上的应用,并解决大尺寸液晶面板抗变形等问题,开发出65英寸及以上大尺寸液晶面板。

(2)大尺寸AMOLED显示产品研发。

研究高阻水性薄膜封装、面板封装、OLED MEM 封装、多层结构器件开发等技术,开发出高寿命、高信赖性的大尺寸AMOLED显示产品。

(3)新型液晶显示背光源产品研发。

研究开发超高亮度白光LED芯片、双芯高色域LED、搭载新型荧光粉的LED 及应用技术,推进量子膜、管等相关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开发出超薄、低功耗、高色域的背光源产品。

(4)平板显示技术相关产品开发及产业化。

开发以0.3mm以下超薄电子玻璃、高强玻璃盖板、ITO导电膜玻璃等为代表的平板显示材料;开发以电容式触摸屏、OGS触摸屏、双面消影触摸屏等为代表的平板显示组件;开发以汽车用平面显示器、数字相框和中尺寸显示器为代表的终端产品。

业务咨询:竺坚********(高新处)二、专项名称:智能语音(1)语音及语言人工智能关键技术与云平台研发。

研发高表现力拟人化语音合成、多方言多场景个性化语音识别及远场声学前端处理等新一代感知智能语音交互核心技术;研发中英文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口语翻译、人人交谈语音的内容提取与分析等语音语言认知智能核心技术;研发和建设集大数据、服务和分析于一体的智能语音交互服务云服务平台、自学习迭代优化的数据资源平台。

(2)智慧课堂及在线教学云平台研发及产业化。

研发全学科智能阅卷、学业能力评价、个性化推荐等核心技术;研制教育资源云服务平台、教学质量测评与分析系统、作业学习系统和课堂教学软硬件等智慧课堂系列产品;建设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在线教学云服务平台。

(3)智能音乐云服务平台研发及产业化。

研发语音、哼唱、原声多模态智能搜索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制集音频三合一检索入口引擎、音乐搜索与个性化推荐、可跨平台大数据曲库为一体的智能音乐云交互服务平台;面向运营商、第三方合作伙伴、最终用户,采取不同商务模式实现项目产业化。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指南 2016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指南 2016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指南 2016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下简称“重点计划”)是我国为推动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而设立的专项资金支持计划,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点计划旨在加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推动高技术领域的创新发展,提高我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地位。

2016年版的重点计划指南是指导各类研究机构、企业和科技人员在申请重点计划资金项目时所遵循的指南。

重点计划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国家财政拨款和配套资金。

指南中明确了项目资助范围、申请条件、申请程序、评审标准等内容,为申请者提供了详细的指导。

首先,重点计划指南明确了重点计划的资助范围。

重点计划主要支持科技领域中具有战略意义和前瞻性的研究和创新项目,涵盖了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航空航天、新能源等领域。

重点计划鼓励跨学科和综合性创新研究,促进技术与产业融合,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其次,重点计划指南明确了申请条件和程序。

对于申请人来说,重点计划一般要求具备一定的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需要具备相应的研发设施和条件,并有相关的研究团队和研究计划。

申请人需要在规定时间内提交申请书和项目方案,并按照指南要求填写有关信息和材料。

申请流程包括项目初审、评审、立项和资助等环节。

重点计划指南还明确了项目的评审标准。

评审主要从技术创新性、应用前景、研发能力、团队组织能力和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评估。

评审标准要求项目具备一定的原创性和前瞻性,能够解决重大科技难题或改变现有技术格局。

同时,项目还需要与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方向相契合,具备良好的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

总体来说,2016年版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指南为我国的科技研发和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和支持。

通过该指南,申请者可以了解重点计划的申请条件和程序,及时掌握最新的政策和要求。

指南的发布也促进了科技创新的繁荣和发展,提升了我国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希望在今后的重点计划中,可以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为我国的科技强国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重点专项2016申报指南解读

“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重点专项2016申报指南解读

附件2“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等,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在此基础上启动“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重点专项”2016年首批项目,并发布本指南。

本专项总体目标是:以提升大宗基础材料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整体竞争力为出发点,以国家重大工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为牵引,从基础前沿、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到应用示范进行全链条创新设计,一体化组织实施,着力解决重点基础材料产业面临的产品同质化、低值化,环境负荷重、能源效率低、资源瓶颈制约等重大共性问题,推进钢铁、有色、石化、轻工、纺织、建材等基础性原材料重点产业的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通过基础材料的设计开发、制造流程及工艺优化等关键技术和国产化装备的重点突破,实现重点基础材料产品的高性能和高附加值、绿色高效低碳生产。

开展产业技术标准的升级研究,建立完备的知识产权和标准体系,完善基础材料产业链。

提升我国基础材料产业整体竞争力,满足我国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的急需,为我国参与全球新一轮产业变革与竞争提供支撑,实现我国材料产业由大变强、材料技术由跟跑型为主向并行和领跑型转变。

通过本专项的实施,重点基础材料高端产品平均占比提高15%~20%,带动支撑30~50万亿元规模的基础材料产业发展,减少碳排放5亿吨/年。

本专项围绕钢铁、有色金属、石化、轻工、纺织、建材等6个方面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部署31个重点研究任务,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即2016~2020年。

按照分步实施、重点突出原则,2016年启动其中12个重点任务:高品质特殊钢、高强度大规格易焊接船舶与海洋工程用钢、大规格高性能轻合金材料、高精度铜及铜合金材料、化纤柔性化高效制备技术、高性能工程纺织材料制备与应用、基础化学品及关键原料绿色制造、合成树脂高性能化及加工关键技术、塑料轻量化与短流程加工及功能化技术、制笔新型环保材料、水泥特种功能化及智能化制造技术、特种功能玻璃材料及制造工艺技术等。

“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7“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依据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科技部《国家关键技术研究报告》(初稿)、工程院《材料系统工程发展战略研究—中国版材料基因组计划咨询报告》、中科院《实施材料基因组计划,推进我国高端制造业材料发展》、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科院、工程院、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材料基因工程重点专项建议书》等,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在此基础上启动“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并发布本指南。

本专项总体目标是:融合高通量计算(理论)/高通量实验(制备和表征)/专用数据库三大技术,变革材料研发理念和模式,实现新材料研发由“经验指导实验”的传统模式向“理论预测、实验验证”的新模式转变,显著提高新材料的研发效率,实现新材料“研发周期缩短一半、研发成本降低一半”的目标;增强我国在新材料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储备,提升应对高性能新材料需求的快速反应和生产能力;培养一批具有材料研发新思想和新理念,掌握新模式和新方法,富有创新精神和协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促进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的发展,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做出贡献。

本专项的主要研究内容是,构建高通量计算、高通量制备与表征和专用数据库等三大示范平台;研发多尺度集成化高通量计算方法与计算软件、高通量材料制备技术、高通量表征与服役行为评价技术,以及面向材料基因工程的材料大数据技术等四大关键技术;在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稀土功能材料、催化材料和特种合金等支撑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发展的典型材料上开展应用示范。

专项共部署40个重点研究任务,实施周期为5年。

按照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的原则,2016年度在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和验证性示范应用中启动13个研究任务。

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7“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依据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科技部《国家关键技术研究报告》(初稿)、工程院《材料系统工程发展战略研究—中国版材料基因组计划咨询报告》、中科院《实施材料基因组计划,推进我国高端制造业材料发展》、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科院、工程院、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材料基因工程重点专项建议书》等,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在此基础上启动“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并发布本指南。

本专项总体目标是:融合高通量计算(理论)/高通量实验(制备和表征)/专用数据库三大技术,变革材料研发理念和模式,实现新材料研发由“经验指导实验”的传统模式向“理论预测、实验验证”的新模式转变,显著提高新材料的研发效率,实现新材料“研发周期缩短一半、研发成本降低一半”的目标;增强我国在新材料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储备,提升应对高性能新材料需求的快速反应和生产能力;培养一批具有材料研发新思想和新理念,掌握新模式和新方法,富有创新精神和协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促进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的发展,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做出贡献。

本专项的主要研究内容是,构建高通量计算、高通量制备与表征和专用数据库等三大示范平台;研发多尺度集成化高通量计算方法与计算软件、高通量材料制备技术、高通量表征与服役行为评价技术,以及面向材料基因工程的材料大数据技术等四大关键技术;在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稀土功能材料、催化材料和特种合金等支撑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发展的典型材料上开展应用示范。

专项共部署40个重点研究任务,实施周期为5年。

按照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的原则,2016年度在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和验证性示范应用中启动13个研究任务。

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

各项目所列考核指标,除发明专利和软件为预期性指标外,其余指标均为约束性指标。

所有任务研究均必须突出高通量计算/高通量制备/高通量表征与评价的特点,其中任务6~13的研究还必须体现从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到规模制备的全链条、协同创新研究的特点。

所有研究项目结题验收前,均须进行数据汇交。

每个项目设1名项目负责人,项目下设课题数原则上不超过5个,每个课题设1名课题负责人,课题承担单位原则上不超过5个。

对于企业牵头的应用示范类任务,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1. 多尺度集成化高通量计算模型、算法和软件研究内容:研究高通量多尺度材料模拟的建模方法,开发适用于高通量计算的高置信和协同式多尺度模拟算法,包括大尺度体系电子结构算法,多尺度动力学算法,电子—声子—离子协同输运算法,微观—介观—宏观耦合算法等,发展以第一性原理为基础的量子力学—热力学—动力学—宏观力学高通量集成算法理论和软件,在并发式作业间“关联”技术上取得突破,在热电材料、核材料和单晶高温合金等方面开展验证性应用。

考核指标: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作业数达到103量级的高通量并发式集成计算软件系统(对应于相等数量级的化学组分、结构及其工艺条件的变化),部署于超级计算中心,实现对所开发/建设高通量计算软件系统的开放、共享;针对2~3种典型材料实现大规模、多尺度、集成化的高通量计算,提出组合优化设计方案;申请软件著作权5项以上。

实施年限:不超过5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2. 大尺寸组合芯片材料制备新装备、快速筛选新方法与关键技术研究内容:开展面向实际应用的大尺寸、高密度材料阵列高通量制备新方法、关键技术和新装备研究,阐明化学组分与结构连续或准连续分布薄膜或分立阵列高通量制备的科学原理,建立面向复杂体系材料高通量制备的成分与组织结构控制方法,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尺寸薄膜或分立阵列高通量制备新技术与新装备,实现材料高通量可控制备和优化筛选,在典型材料中开展验证性应用。

考核指标:组合芯片材料样品单元密度≥200/mm2(物理法)或样品单元数≥100个(化学法);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通量材料制备样机2台套以上,样机的可控化学组分不少于3种,并在3种以上典型材料中获得验证;申请核心发明专利10项以上。

实施年限:不超过5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3. 高通量块体材料制备新方法、新技术与新装备研究内容:开展成分和组织结构可控的高通量块体材料制备新方法及其科学原理的研究,开发高效制备具有不同微区成分、相结构和组织的块体材料新技术,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装备,在典型的高性能材料中获得应用,验证其高效性、经济性、可靠性和加速获得材料成分—相—组织—性能关系的能力,显著提高新材料研究开发和应用的效率。

考核指标:同步合成的多组分(≥3种)块体材料样品单元≥100个,样品单元适用于表征检测的性能≥3个;与传统块体材料制备方法相比,速度提高倍数与费用降低倍数比值≥10,样品单元性能误差≤10%;开发2台套以上高通量制备装备或样机,并在3种以上典型材料中获得验证应用;申请核心发明专利5项以上。

实施年限:不超过5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4. 材料成分—组织结构—性能的高通量表征技术研究内容:研究材料微观基本单元、介观材料、宏观材料与实际材料的高通量表征与筛查的新原理和新方法,发展材料在合成与相变过程中的高通量表征技术,突破材料高通量表征以及材料空间位置统计映射表征等关键技术,建立材料成分、组织、性能与工艺间的相关性,开发基于离散三维成像、高通量原位统计表征、局域原子序或分子织态和同步辐射衍射原位实验的表征新技术和新装备。

考核指标:高通量表征尺度从微观的nm到宏观的cm级;每批次表征样品数/数据点大于100;建立成分—组织结构—性能映射相关性模型,模型维度不少于3维,可表征成分及相不少于10种;结合同步辐射的高通量表征技术的表征时间<5s/样品;开发2种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材料高通量表征新装置,申请核心发明专利10项以上。

实施年限:不超过5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5. 材料基因工程专用数据库和材料大数据技术研究内容:以支撑材料基因工程研究为目标,开展多层次跨尺度材料设计、高通量实验验证与表征专用数据库架构研究;开展材料复杂异构数据整合、管理与共享技术研究和标准规范建设,研发高通量计算、高通量实验与表征数据的高效处理与加工技术;运用云计算、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等先进技术,开展多尺度材料计算与实验数据的关联分析、材料组织结构的高精度图像处理、非结构化数据挖掘等研究;建成有效支撑材料基因工程研究的专用数据库。

考核指标:建成材料计算、实验与表征等复杂异构数据有机融合的材料基因工程专用数据库,可存储专题数据100万条以上,主要操作平均响应时间3秒以内,整合材料基因工程相关数据10万条以上,实现开放共享;形成6项以上材料数据管理与服务标准规范;突破4项以上材料高通量计算、实验与表征数据的高效处理与加工技术,3项以上材料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并获得应用;申请核心发明专利或著作权登记10项以上。

实施年限:不超过5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6. 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的新型固态二次电池材料研究研究内容:针对下一代固态电池关键材料开发,建立描述电子—声子—离子输运及储存的理论和计算方法,发展高通量计算方法及软件平台;计算筛选优化适用于固态电池的高能量新型正极材料、二维电极材料、高离子电导率固态电解质等备选材料,通过大数据分析获得构效关系;发展高通量制备、表征、测试平台,对备选材料进行原理验证;基于优化材料,研制高性能固态原理电池,完成综合测试;开发出新一代高性能固态二次电池样机,通过样机考核,推动电动汽车或者相关产业的发展。

考核指标:实现≥102级的并发式高通量计算,计算样品量≥104,筛选出3种以上材料体系;实现≥64个/批次的规模组合式制备及测试;采用新材料体系研制一种以上10Ah级固体电池,能量密度高于800Wh/L,实现0.5C以上倍率充放电,充放电循环次数大于2000次,容量衰减不高于20%;申请核心发明专利5项以上。

实施年限:不超过4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7. 环境友好型高稳定性太阳能电池材料研究内容:利用材料基因工程思想,筛选元素及原材料,研发一类组成元素储量丰富、毒性低、稳定性高、具备优异半导体性质、效率更高的新型薄膜太阳能电池吸收层材料,设计出长电子—空穴扩散长度的无机非铅钙钛矿材料;采用高通量技术合成筛选的新材料,并研究其理化性质(吸收光谱/带隙/电子—空穴扩散长度)及在光照下的温湿度稳定性,研发出新一代太阳能电池材料,降低太阳能发电成本并具备推广应用潜力。

考核指标:选择3种以上材料体系,实现≥102级的并发式高通量计算,计算的样品量≥104;实现≥128个/批次的规模组合式制备;在-30℃<温度<70℃、5%<湿度<90%的环境中,实现在标准太阳光(AM1.5 100mW/cm2)照射下,面积为1.0cm×1.0cm 太阳能电池器件转化效率>15%;加速试验下连续光照1000小时,保持80%效率;申请核心发明专利5项以上。

实施年限:不超过4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8. 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的组织诱导性骨和软骨修复材料研制研究内容:研究适用于可诱导组织再生的骨和软骨修复材料及其服役环境的理论模型、计算方法和设计软件,发展高通量制备、表征和评价技术;利用高通量计算和实验方法,研究材料诱导组织再生的分子机制和材料的成分—结构—功能之间的构效关系,建立生物材料计算设计可靠性的验证评价体系和相关标准;构建较为完备的骨和软骨修复材料的结构、性能和服役参数数据库,研发高性能新型骨和软骨诱导性材料及产品,应用于临床。

考核指标:实现≥102级的并发式高通量计算,计算筛选候选材料数≥104,材料制备和表征实现≥100样品数/批次,申请核心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10项以上;建立骨和软骨修复材料专用数据库。

研发2种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骨和软骨修复材料,完成临床研究,申请产品注册证;骨诱导人工骨植入骨缺损部位1月内新骨开始形成,半年达到自然骨强度的80%左右;软骨诱导性支架材料可原位诱导形成软骨组织,修复缺损部位直径大于10mm,术后半年修复缺损。

实施年限:不超过5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9. 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的高丰度稀土永磁材料研究研究内容:开展高丰度稀土永磁材料的微磁学、相场模拟和热力学计算等高通量计算和实验研究,研制出新型多主相稀土金属间化合物永磁材料,阐明相关系和成相规律,建立多主相稀土永磁材料成分、组织结构与性能的数据库;研究多主相稀土永磁材料的内禀磁性设计与可控制备,以及与高丰度混合稀土元素组合和分布的关系,优化材料的永磁性能,实现产业化,在减少对环境污染的同时实现稀土资源的高效、平衡和高值利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