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养殖鱼类的病害及其防治.

合集下载

海水养殖中的病害防治

海水养殖中的病害防治

童—,即季,州 ’不 1叶黄岬毫害治★ 泡n"②— ’ 佃 的i ̄;节 ‘. 三;。殖2.防. ② 叶. ’‘ 聚海大 胺 ‘ 5 养叫克啼, 维聚 中病岬 l 0卅 钟 ‘ 酮维 分 / 一 分i 盐 升 蓁 碘 碘r 喃 钟l 的 浸水 3 - t 叫 l


影响市场价格 。 5厘米以上鱼种 可见
囊肿病毒;症状 :病鱼的头 、 皮肤 、 单胞 菌; 症状: 病鱼食欲减弱 , 门 腔等处 ,大量寄生时鳃部黏液增 多 肛 螬 、尾部及鳃上有单个 或成群的念 红肿 , 肠道无食 物 , 充血发炎 ; 防治

珠状物 , 病灶 的颜色 由白色、 淡灰色
● _ 至 粉红 色 ,成 熟 的肿 物 可轻 微 出

+ 多种 维生素/ 千克 鱼 ,连续投 喂 毫克/ 千克鱼 , 严重者 可使用恩诺 沙 5— 7天。
2 .淋 巴 囊肿 病 病 原 :鱼 淋 巴
垦; 连续投喂 3—5天 , 日一次 。 一
2 肠 炎病
瞒原 :肠 型 点状 气 激 核 虫寄 生 在 鱼 的鳃
鳍、 皮肤 、口

月至翌年 4月。 防治方法 : 淡水 浸 5 ① 0毫克 +多种维生素 / 千克鱼 。连 此病 。防治方法 与海水小瓜虫病相 泡 5=1 0分钟 ;②氟 哌酸 5 0毫克/ 续 投 喂 3—5天 , 日一 次 。 一
同。
千克 鱼;③痢特曼 6 —8 0 0毫克/ 千
可治 盘 此 病 。
4 .烂尾痛
病原 : 屈挠杆菌; 症
4 斟体虫病
病原 : 瓣体虫 ; 症
克鱼 , 连续 投 喂 4—6日 , 日三 次 。 状 : 柄 处 刚 开 始有 一小 白点 . 逐 状 : 一 尾 后 病鱼体黑 , 浮于水 面离群埋 慢游 渐 扩 大 , 个 尾柄 烂掉 。 温季 节 常 动 ,呼吸 困难 , 、 、 整 高 鳃 鳍 皮肤黏液增 见 。 防 治 方法 同溃 疡 病 。

大菱鲆常见病害防治方法及用药指南

大菱鲆常见病害防治方法及用药指南

大菱鲆常见病害防治方法及用药指南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大菱鲆专家组二OO六年十二月前言大菱鲆〔Scophthalmusmaximus〕是原产于欧洲的一种冷水性底栖海水鱼,隶属于鲽形目、鲆科、菱鲆属。

自1992年引进我国以来,以其适应低温生活,生长速度快,肉质鲜美,轻易同意人工饲料等优点,迅速开展成为我国海水养殖的一个支柱产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然而在近几年的大菱鲆养殖过程中,大菱鲆疾病时有发生,养殖者为操纵疾病发生,普遍使用抗生素等化学药物的方法进行疾病预防和治疗。

在不了解疾病流行特征和病原的情况下,经常盲目、超量使用药物进行预防,进而导致商品鱼药物残留的现象,碍事上市销售。

同时过量使用抗生素类的化学药物,从长远来瞧会给大菱鲆的平安养殖带来较大的隐患,造成大菱鲆体内病原耐药性增强,药物使用加量的恶性循环。

为了宽广养殖业者了解大菱鲆疾病,正确使用药物,保证这一产业的健康开展,我们编写了这本大菱鲆常见病害防治及用药指南。

盼瞧通过本指南能关怀大伙儿树立正确的养殖瞧念,了解大菱鲆的常见疾病,掌握疾病预防措施和正确使用药物,实现大菱鲆的健康养殖,生产绿色、平安食品。

大菱鲆常见病害防治及用药指南一、大菱鲆疾病防治原那么〔一〕更新养殖瞧念,坚持以防为主、治疗为辅的疾病防治原那么大菱鲆养殖是以高密度、集约型工厂化养殖为主的产业模式,有不于传统的藻、贝、虾室外养殖方式。

它的养殖环境相对狭小,放养密度大,环境胁迫性高,轻易诱发疾病;在养殖工艺上也相对复杂而精细,养殖操作那么要求比立严格。

因此,关于疾病的防治要从改善养殖瞧念进手。

充分掌握工厂化养殖的养殖工艺和流程,选择健康苗种、定时监测水质、使用高品质饵料,进行正确、卫生的日常操作,都能够减少疾病的发生率,到达预防疾病的目的。

治疗那么是在疾病发生后所采取的一项辅助性措施,受各方面因素碍事往往难以到达理想效果。

〔二〕定期检查鱼体健康状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大菱鲆养殖密度较高,在养殖环境因子发生变化时极易引起应激反响,造成鱼体抵抗力下落,从而诱发疾病。

海水鱼类病害综合防治技术

海水鱼类病害综合防治技术

海水鱼类病害综合防治技术苗种检疫对海水养殖鱼类的疾病检疫,是指对其疾病病原体的检查,目的是掌握养殖鱼类疾病病原体的种类,了解病原体对养殖鱼类感染、侵害的地区性、季节性以及危害程度,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杜绝病原的传播和流行。

其次,由于海水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地区间苗种及亲本的交流日益频繁,对国外养殖种类的引进和移植也不断增加,如果不经过严格的疾病监测,就有可能造成病原体的传播和扩散,引起某种疾病的流行。

为了防止养殖鱼类传染性疾病的传播,保护渔业生产和人民身体健康,必须做好对养殖鱼类输入(进口)和输出(出口)的疾病检疫工作。

免疫接种是对养殖鱼类免遭暴发性流行病最为有效的方法。

近些年来,已陆续有一些疫苗、菌苗用于预防鱼类的重要流行病,国内外都有一些专门机构对免疫接种方法进行研究。

目前针对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病、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病、病毒性出血败血症、弧菌病、气单胞菌病、爱德华菌病等,已有商品疫苗、菌苗。

鱼种消毒鱼种培育阶段,应进行体表消毒。

放养时或阶段性分养时,可用淡水配制的晶体敌百虫和硫酸亚铁,或其他药物的药液浸泡或泼洒消毒,同时拌饲投喂广谱性抗菌药物,以防病原体侵入。

即使是健康的鱼种,亦难免带有某些病原体,尤其是从外地运来的养殖苗种。

因此,在苗种放养时必须先进行消毒,可投放50g/m3PVP-1(聚乙烯吡咯烷酮碘),或投放10g/m3左右的高锰酸钾,或投放10~20g/m3漂白粉等,给苗种药浴10~30分钟。

药浴的浓度和时间,根据不同的种类、个体大小和水温等情况灵活掌握。

养殖用的各种工具,如网具、塑料和木制工具等,常是病原体传播的媒介,特别在疾病流行季节。

因此,在日常生产操作中,可将工具置于浓度为50g高锰酸钾/m3或200g漂白粉/m3等消毒液中浸泡5分钟,用清水冲洗干净后再用;每次工具用完后,经阳光暴晒后再用。

投喂的配合饲料可以不进行消毒;如投喂鲜活饲料,无论是从外地购进或自己培育生产的(含冷冻保存),都应在每立方米中加入100~200g漂白粉,浸浴5分钟,用清水冲洗干净后再投喂,建议最好不要投喂鲜活饵料。

海水网箱养殖鱼类刺激隐核虫病的诊断及防治

海水网箱养殖鱼类刺激隐核虫病的诊断及防治
二 、诊 断 方 法
水 中病鱼摄食少甚 至几 乎不摄食 ,时而绕 网箱狂 游 ,时而跳 出水面 ,时而在 固着物上摩擦身体 ,大 多 数时候游动缓慢 、反应迟钝 。 捞 出病鱼观察 ,其 体表 、鳍、鳃等处 肉眼可见小 白点,且分布 大量粘液 ,重者 形成一层 浑浊 的 白膜 。 表皮点状充血 ,鳃 组织因贫血而呈粉红色 。严重 时伴
尖吻鲈 、紫红笛鲷 、东方纯 、大黄 鱼、美 国红鱼 、鲈
鱼 、金 鲳 、石斑 鱼 、蓝 子鱼 、 白胡 椒鲷 、真 鲷各个 品种 的海 水 网箱 养 殖鱼 类 ,危 害严 重 时甚 至 形成暴 发 性流 行 的水 生动 物疫 病 ,特 别 是鱼苗 ,感染 率和 死亡 率均 可达 10 ,造 0%
现 有的密集 网箱部分疏散至潮 流畅通 的海域 ;另一方
面 ,新开 发 的养殖 区 应遵 循科 学方 法 ,合理 布局 网
箱 ,按 照潮流方 向,留足纵横 两个方 向的水流通 道 ,
如 在 不 影 响 航 道 的情 况 下 , 保 持 两 个 鱼 排 之 间有
8 ~ 10 0 2 米的 间距 ,以保持养殖 区水流畅通 。

病 原 概 述
病 原 为 刺 激 隐 核 虫 (rp o a y n j a s , C y tc r o 玎 tn )
多;体 内血液量少 ,血液凝 固速度 快。
取下病鱼 体表粘 液或鳃丝 ,置于载玻片上 ,加 数 滴 海水 后 盖上 盖玻 片 ,于显 微镜 下可 见 圆形 或椭 圆 形 、全 身被纤毛 的虫体 ,虫体较大而不透 明,有的作 缓 慢旋 转 游动 。放 在低 倍镜 下观 察 ,若 一个 视野 有 5 个 虫体 , 即可确 诊为刺 激 隐核 虫病 。观 察鳃 丝 ~8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水产养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农业产业,但是在养殖的过程中,由于环境、饲养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常常会发生一些病害。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些水产养殖常见的病害及其防治措施。

1. 白病白病是一个常见的水产养殖病害,病原体是线虫。

此病原体在水体中具有高度抵抗力,并且能传播很远距离。

患病的水产动物腹部和鳃部会出现白色病斑,随着病情的发展,鱼体会产生浮肿、松弛等症状。

防治措施主要是维持良好的水体环境,避免交叉感染。

可以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2. 呼吸道病害呼吸道病害主要是由于水质不良、饲料不当等原因引起的。

患病的水产动物会出现鳃部水肿、呼吸困难等症状。

防治措施主要是改善水质,保持水体清洁,并根据不同病因进行合理饲养。

3. 皮肤病害皮肤病害是水产动物常见的病害之一。

常见的病因有细菌、寄生虫等。

患病的水产动物会出现皮肤溃疡、褪色、脱鳞等症状。

防治措施包括及时清除饲养箱内的杂物,保持水质清洁,并使用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

4. 眼病眼病主要是由于细菌感染、光线不足等引起的。

患病的水产动物眼睛出现肿胀、混浊等症状。

防治措施包括改善饲养环境,提供足够的光照,并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对于水产养殖常见的病害,除了以上介绍的防治措施之外,还需要养殖户加强日常管理,保持水体的清洁和环境的卫生。

定期检查水产动物的健康状况,并合理饲养和使用疫苗,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病害的发生。

要及时处理疫情,避免病害的蔓延。

水产养殖病害的防治是养殖户需要重视的问题。

只有加强管理,提高预防意识,才能保证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大菱鲆常见病害防治方法及用药指南

大菱鲆常见病害防治方法及用药指南

大菱鲆常见病害防治方法及用药指南大菱鲆是一种常见的海水鱼类,由于生长迅速,而且肉质鲜美,被广泛地人们所喜爱。

但是大菱鲆同样也容易受到多种病毒和病菌的侵袭,需要进行防治。

本文将针对大菱鲆常见病害及预防治疗方法以及药物和药剂的使用进行介绍。

一、常见病害1. 黑点病害黑点病害是大菱鲆常见病害之一,主要产生于幼鱼和养殖密度过高的池塘,是一种高传染性寄生虫病。

病鱼身上会出现黑色的斑点,疾病的主要症状是轻度的瘙痒和不断抓挠身体,还会出现食欲下降,体重减轻,成鱼鳞片脱落等症状。

2. 细菌性疾病这种病害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水温过高,溶氧度不够高等都会容易使得大菱鲆感染细菌性疾病,比如腐败性皮炎,细菌感染等。

病鱼表现出来的症状是体温增高,皮肤变得疏松,眼瞳发红,还会出现体表溃疡等症状。

3. 眼球突出症这种病害产生的原因可能是饲料出现了问题,比如膳食成分不足、维生素缺乏等等,但是一旦出现症状,表现就是眼球突出,居于一侧(通常是左侧),而且视力变得模糊,病鱼的健康状态也变得相当差。

4. 寄生虫感染这种病害发生的原因可能与养殖环境有关,但是一旦出现症状,寄生虫的危害对大菱鲆的健康状况非常大,寄生于大菱鲆体表和鳃腔的寄生虫,往往会导致疾病的爆发,表现为体表粗糙,鳃腔炎症严重等症状。

二、预防和治疗方法1. 养殖环境的调节养殖环境的调节是大菱鲆预防和治疗常见病害的基础。

首先要确保养殖环境的卫生干净,因为如果环境不好,病原菌的数量容易增加,病状也会随之发展恶化。

其次,注意饲养密度控制,因为密度过大不仅会拥挤,产生臭氧等气体,而且也容易造成疾病的爆发。

此外,温度和水质的控制也非常重要,要防止水温过高或是水质不良。

这些都是以预防为原则的调节方法。

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针对大菱鲆最常用的方法,也是对症治疗最为有效的做法,但使用药物必须在实验室或是科研机构的指导下进行,大菱鲆药物治疗的剂量、用法均需严格执行。

药物治疗可以根据不同的病害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海水养殖鱼类病害防治

海水养殖鱼类病害防治

防治措施
02
定期对养殖水体进行寄生虫检测,及时发现并处理;使用抗寄
生虫药物进行治疗;改善养殖环境,减少寄生虫滋生。
结果
03
经过综合防治措施的实施,该海域的寄生虫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未造成大规模的损失。
04 海水养殖鱼类病害防治的 挑战与展望
病害防治面临的挑战
病害种类繁多
海水养殖鱼类可能面临的病害种类繁多,包括细菌性、病 毒性、寄生虫性和营养性病害等,每种病害都需要不同的 防治方法,增加了防治难度。
防治措施
定期对养殖水体进行病毒检测,及时发现并处理;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鱼体抵抗力;使用抗病毒药 物进行治疗。
结果
经过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该养殖区的病毒性鱼 病得到了有效控制,未造成大规模的损失。
案例三:某海域的寄生虫病防治
病因
01
由异沟虫、车轮虫等寄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症状为鱼体
消瘦、游动异常、呼吸困难等。
环境因素复杂
海水养殖环境中的温度、盐度、pH值、水流、光照等因 素都会影响鱼类的生长和健康,也可能引发或加重病害。
养殖管理问题
养殖密度过高、饲料质量差、水质管理不当等养殖管理问 题也可能导致鱼类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未来防治技术的发展方向
生物防治技术
利用有益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来 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是未 来防治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海水养殖鱼类病害防治
目录
• 海水养殖鱼类病害概述 • 海水养殖鱼类病害防治技术 • 海水养殖鱼类病害防治案例分析 • 海水养殖鱼类病害防治的挑战与展望
01 海水养殖鱼类病害概述
病害类型与特点
细菌性病害
由细菌感染引起,如赤潮、细菌性肠 炎等。症状包括鱼体出血、组织坏死 等。

北方海水养殖鱼类主要病害的种类及预

北方海水养殖鱼类主要病害的种类及预

北方海水养殖鱼类主要病害的种类及预防丛琬林邓华伟徐海涛卢美辰于永超摘要:我国作为海洋占有资源最多的国家,水产品的种类和数量较为丰富,我国在养殖方面的人员也比较专业。

特别是我国北方沿海的一些城市大力发展水产品的养殖,也确实通过海水养殖提高了本地区的经济,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环境的污染也日趋严重,其中包括海洋污染,伴随着海水污染就出现很多的细菌或者真菌,这些细菌和真菌依附在鱼类的身体或者表面,对鱼的生长和生存等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和影响,这就大大降低了海水养殖过程中的经济效益。

本文通过研究和调查发现了很多的病毒和细菌感染体,通过找寻病毒的本源去遏制病毒的扩散,从而提高海水的清洁度,保证海水养殖中的鱼类健康稳定生长。

关键词:海水养殖;养殖鱼类;病毒;药物我国因为地域差异,不同海域海水养殖的种类有区别,北方海水养殖的种类主要是耐寒的鱼类,其中包括我们熟知的牙鲆、石鲽鱼等这些主要的鱼类产品,同时现在还养殖了不少新引进的鱼类,包括圆斑星鲽、漠斑牙鲆、犬齿牙鲆、塞内加尔鳎,还有大西洋庸鲽等品种。

北方的养殖户主要是通过养殖箱和岩焦养殖,在这两种养殖方式上颇有成绩,我们平时吃到的鲈鱼、鲫鱼和大黄鱼等最为常见的种类都是以养殖箱养殖为主。

在海洋养殖的过程中,鱼类从鱼苗到养成期过程中是较为容易感染的,一些病毒主要通过海水进入鱼的身体然后再进入血液,最后腐蚀血液从而对鱼造成感染。

一、北方海水养殖鱼类的主要疾病种类海水养殖的鱼类最易被细菌和病毒感染,这是因为海水中原本就存在消毒杀菌的物质,但是这些细菌和病毒在海水中也可以生存说明有很强的抗体,因此感染性很强。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海水中的环境大致不会变化,因此鱼类发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影响,所以鱼类的感染与患病是时常发生的,并且还是可能会大面积发生的。

以下就是总结的各种引起鱼类疾病的细菌和病毒,以及对于鱼类的影响与危害。

(一)大菱鲆红体病彩虹病毒病2000年的时候,在大菱鲆中发现了该种病毒,这种病毒对于大菱鲆的危害表现在皮下组织会因为病毒的存在出现大面积的弥散性出血,腹面的皮肤呈现红色,所以这个病毒引起的疾病也称为红体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水养殖鱼类的病害及其防治
1 虹彩病毒病
病原:虹彩病毒(Iridovirus。

流行:发病水温为20~25℃,易感染鱼类是卵型鲳鲹、牙鲆、美国红鱼、真鲷等。

症状:病鱼体色变黑,无力地游在水面,个别眼球突出、出血,体表和鳍出血,鳃褪色,有的鳃上发现黑褐色或黑色颗粒;解剖观察内脏诸器官褪色,脾脏肿大;脾脏组织切片可看到许多异常肥大的细胞。

防治:尚无有效方法,以防为主。

(1将水温提高到25℃以上;(2避免过密饲养,保持良好水质,投喂多糖类、维生素等以提高鱼体的免疫力;(3用50 mg/L聚维酮碘处理受精卵20 min;(4必要时投喂板蓝根、大青叶、三黄粉等中草药制剂,同时配合投喂VC;(5注射虹彩病毒细胞灭活疫苗,可有效防治此病。

2 淋巴囊肿病
病原:淋巴囊肿病毒(Lymphocystic virus。

流行:多发生在高水温期,主要感染鲈形目、鲽形目。

鳃、损伤的皮肤、鳍是病毒入侵的地方。

症状:病鱼的头、皮肤、鳍、尾部及鳃上出现小水泡状肿胀物,使皮肤呈砂纸状;肿胀物大部分分布在血管附近,成熟的肿胀物可轻微出血;肝脏颜色发白。

军曹鱼体上的淋巴囊肿细胞呈集聚性出现,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形成一个大的囊肿物。

防治:(1发现病鱼及时清除,避免与发病鱼池的鱼接触;(2发病初期用10%的聚维酮碘溶液涂抹患处,同时配合投喂聚维酮碘溶液和三黄散等抗病毒中药。

3 病毒性出血败血症
病原:艾特韦病毒(Egtved virus。

流行:发病季节为6~l1月,流行季节为9~11月;当年鱼和2龄鱼均可感染。

易感染鱼类是花鲈、大菱鲆等。

症状:病鱼体表两侧、上下额、吻部、胸鳍、背鳍基部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充血,严重时患病鱼部分鳞片脱落,有的溃疡;解剖可见肝脏失血,肠管充血。

防治:(1杜绝从亲鱼或苗种带入病毒;(2放养前苗种用20 mg/L聚维酮碘淡水溶液浸泡5 min;经
常清洗网衣,定期更换,降低放养密度;(3定期投喂双黄苦参散、板蓝根、贯众等抗病毒药物以增强免疫力。

4 细菌性肠炎病
病原:肠型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

流行:流行季节为5~10月。

多种海水鱼类可感染致病。

症状:病鱼不摄食,肛门红肿或外突;解剖可见腹部有浓状液体流出,肠道充血,尤其以后肠充血发红最为明显,肠壁充血发炎,肠腔内没有食物而有很多淡黄色液体。

防治:(1投喂新鲜饲料;(2定期在饲料中添加有益微生物,如乳酸杆菌等优化肠道菌群;(3发病时投喂复方磺胺甲嗯唑粉(每公斤饲料添加9~12g,每天1次,连用3~4d;或投喂土霉素、大蒜素等。

5 烂鳃病
病原:柱状屈桡杆菌(Fiexibacter coiumnaris。

流行:水温20℃以上开始流行,26~32℃时最甚。

各种规格鱼类均可发病,常与赤皮病和肠炎病并发,危害多种养殖的海水鱼类。

症状:病鱼鳃片上常见有泥灰色、白色或蜡黄色斑点,鳃黏液增生,并常黏附淤泥;鳃丝肿胀,颜色变为深红色,末端腐烂缺损,软骨外露,严重时鳃盖骨中央的内表皮腐蚀成圆形或不规则的损伤,鳃盖有一小孔,俗称“开天窗”。

防治:(1平时每公斤鱼体重拌料投喂中草药粉剂(如三黄粉、五倍子等2g或定期投喂嗜酸性小球菌1.5g,以提高抗病力;(2发病时使用500mg/L福尔马林溶液,或20%的戊二醛淡水溶液浸泡病鱼15~20min,严重的可隔日再浸泡1次;池塘养殖时可全池泼洒0.05~0.07mg/L次氯酸钠溶液;(3严重时可拌料投喂甲砜霉素粉,每公斤鱼体重用0.5g,每天1次,连用3~4次。

6 弧菌病
病原: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副溶血弧菌(又称嗜盐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溶藻胶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等。

流行:大多数海水鱼类较常发生。

感染途径主要为经皮感染,其次为经口感染;真鲷的发病季节为6月的25℃左右的高水温期和11月~次年3月的15℃左右
的低水温期。

症状:共同病症是体表溃疡;初期体表呈斑块状褪色,食欲不振,浮游于水面,有时旋转游动,鳍基部、躯干部发红或出现斑点状出血,胃囊膨大等症状;解剖可看到内部各器官和肌肉组织有弥散性或点状的出血,肠道有炎症。

防治:外用5 mg/L聚维酮碘溶液(含量10%药浴浸泡2~3次,结合内服土霉素,每公斤鱼体重投喂50~80mg,连用5~7d。

7 类结节病
病原:杀鱼巴斯德氏菌(Pasteurella piscicida。

流行:广泛发生于鰤鱼、真鲷、黑鲷、鲈鱼、石斑鱼、香鱼等品种,南方网箱养殖主要危害大黄鱼、红鳍笛鲷等。

水温超过20℃且降雨较多的梅雨期及盐度下降时较易发病。

症状:食欲减退,离群静止于水底,体色变黑;解剖观察脾脏、肾脏上有许多小白点,在心脏、肝脏、肠系膜、鳔、鳃等处可见少量小白点,类似于结节状物,严重时肾脏肿胀,呈贫血状,脾脏肿胀呈暗红色。

防治:(1及时清除病鱼;梅雨季节保持水源清洁,经常换用新水,防止水体富营养化;(2尽量少投喂小杂鱼,使用全价配合饲料,定期投喂免疫制剂如益生菌等;(3病发时每天每公斤鱼体重投喂50~80mg的土霉素,连续5~8d。

8 链球菌病
病原:链球菌(Streptococcus sp.。

流行:多发生在夏季至秋季的高水温期,各种不同规格鱼都会发生此病。

危害品种主要有鲷、鰤鱼、虹鳟、香鱼等。

症状:病鱼游动缓慢,浮于水面,头向上,尾向下,呈悬垂状。

病鱼体色发黑,眼球充血、肿大、突出,鳃盖内侧出血,体表有一处或多处隆起,尤以尾部多见,隆起部位出血或溃疡;肛门红肿;肝脏肿大,出血或褪色;胃肠积水,肠壁发炎。

防治:(1病鱼用20%的戊二醛药浴10min;(2每天每公斤鱼体重用氟苯尼考或强力霉素20~50mg拌料投喂,连喂3~7d。

9 诺卡氏菌病
病原:卡姆帕奇诺卡氏菌(Nocardia kampachi。

流行:多发生在每年的9月~次年2月,大多发生在1年鱼和2年鱼身上。

危害品种主要有牙鲆、鰤鱼、真鲷等。

症状:病症有两种类型,一是躯干结节型,躯干形成脓肿和结节;二是鳃结节型,鳃上形成结节。

脾脏、肾脏上形成米粒状结节,结节多时可发展到心脏、鳔和鳃上。

防治:(1及时清除病鱼;(2拌料投喂强力霉素,每天每公斤饲料添加50mg,连喂5~7d。

10 爱德华氏菌病
病原:迟钝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

流行:流行于高水温期,主要危害牙鲆、鲷、卵型鲳鲹、鰤鱼、鲻鱼等。

症状:不同养殖品种的症状不同。

卵型鲳体侧肌肉组织溃疡,溃疡处周边出血,腹部膨胀,腹腔内充满气体;大黄鱼、鲡、鲷等脾、肾脏上有小白点结节;鳗鲡至今只发现该病会引起病鱼的肾脏、肝脏形成很多脓样病灶。

防治:(1使用福尔马林与恩诺沙星混合药浴,一般福尔马林3O~40 mg/L,恩诺沙星2~4 mg/L,浸泡8~10h;(2每天每公斤鱼体重用土霉素
100mg,或磺胺间甲氧嘧啶100~200mg,拌料投喂,连用3~5d;(3每天每公斤鱼体重用5Omg氟苯尼考与中药(板蓝根、穿心莲、五倍子等拌料投喂,连用3d。

11 隐鞭虫病
病原:隐鞭虫(Cryptobia。

流行:网箱养殖或池塘养殖的石斑鱼、鰤、真鲷、白鲳等鳃部常发现有隐鞭虫,高温季节时危害大。

症状:病鱼体表发黑、消瘦,行动迟钝。

当寄生于鳃部时,鳃丝红肿。

黏液增多,鳃上皮细胞被破坏,往往并发细菌性鱼病而大量死亡。

寄生于体表时,体表黏液增多。

鱼体不安,生长速度缓慢。

逐渐消瘦而死。

防治:(1鱼种放养前,用8 mg/L的硫酸铜浸洗15~30min;(2发病季节每半个月用硫酸铜与硫酸亚铁(质量比5:2合剂0.7mg/L挂袋1次;(3用2%食盐水或0.05%福尔马林浸泡病鱼15min以上。

12 车轮虫病
病原:车轮虫属(Trichodina和小车轮虫属(Trichodinella。

流行:流行于4~7月。

养殖的石斑鱼、鲈鱼、笛鲷科鱼等常见有车轮虫寄生,主要危害幼鱼和苗种。

症状:病鱼体表及鳃部分泌大量黏液,形成一黏液层;鱼体消瘦、发黑,游动缓慢,呼吸困难,最后死亡。

镜检见车轮虫可确诊。

防治:(1放苗种前用淡水浸洗5~10min,或用10mg/L硫酸铜溶液浸洗15~20min,控制放养密度;(2网箱养殖的可用50%的硫酸铜与硫酸亚铁(质量比5:2合剂和50%的细沙混合后挂袋,或用100mg/L福尔马林浸泡10min;(3池塘养殖的可用1.0~1.2mg/L鱼用敌虫灵粉全池泼洒,或用3O~50mg/L福尔马林全池泼洒。

13 隐核虫病
病原: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

流行:发病水温为1O~3O℃,25~
3O℃最易发病;夏季和秋季为易发季节。

主要危害石斑鱼、鲈鱼、黄鳍鲷、牙鲆等鱼苗。

症状:病鱼体表、鳃、眼角膜、口腔等与外界相接触处,肉眼可见小白点,严重时体表皮肤有点状出血,鳃与体表黏液增多,形成一层白色混浊状薄膜。

防治:(1池塘养殖的可用0.1~0.3 mg/L醋酸铜全池泼洒,也可用生姜(1m水深每亩使用1 kg和辣椒(1m水深每亩使用1.5kg煮沸后全池泼洒;(2网箱养殖的可用5~8mg/L醋酸铜淡水溶液浸洗病鱼3~15min。

或使用100mg/L福尔马林浸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