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自然灾害的防御 新人教版选修5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自然灾害与防治配套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5

(
z
ào
第十八页,共37页。
考点二 我国的自然析
第十九页,共37页。
考点二 我国的自然灾害
疑难剖析
主题2
我国的地质灾害
中国(zhōnɡ ɡuó)山区面积广大,地质灾害多发,其 原因、特点、分布列表如下:
地质灾害
多发的原因
特点
分布
地震灾害
我国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交界地带,又处于亚欧板块和印 度洋板块挤压碰撞带的北东边界
考点一 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 疑难剖析
1.主要气象(qìxiàng)灾害
类型
分布
成因
影响
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
①广阔的暖洋面(热带、副热
热带 区、中国东南沿海、日
带);②充足的水
狂风、暴雨、风暴
气旋 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
汽;③下热上冷的不稳
潮
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
定大气层结
干旱
渐发性、降水不稳定的
干旱、半干旱地区,特
主要发生在我国的山区
,特别是西南地区,在 地域(dìyù)上有广泛和相 对集中的分布特点
第二十页,共37页。
考点二 我国的自然灾害
特别提醒
主题2
我国的地质灾害
震级与烈度(lièdù)的区
震别级是表示地震本身能量大小的等级。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烈度是地震发生时某一地区地面所受到的影响和破坏强度。地震烈度的 大小同震级、震中距等有直接关系,在一般情况下,震级越大,烈度也 越大;在同一次地震中,离震中越近,烈度越大,离震中越远,烈度越 小。同时,烈度大小也和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因素有关 (yǒuguān)。在距震中一样远的地方,有时烈度相差很大。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止第一章第二节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课件共31张ppt[可修改版p

我国最大的黄金生产基地之一的河南小秦岭西峪 沟金矿,将数万方的矿渣堆放在沟底,1994年7月中 旬,大暴雨形成泥石流沿沟下泄,道路及生产生活 设施遭到严重破坏,且有51人丧生,损失惨重。
泥石流形成条件
地形条件:山区沟谷,地形陡峻 水源条件:暴雨 物质条件:大量松散堆积物 地壳运动活跃,岩石破碎 地质条件 过度开采矿产资源 人为条件 (过度开垦等)植被覆盖率下降 人为堆放废渣等
究
展示形式:可由多名同学合作完成,其中一名成员展示
小组实验并叙述实验结论
展示内容:①本组实验探究的内容
②讲解实验设计 ③展示实验过程 ④说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⑤实验结论
友情提示:参与、聆听、协作、分享
【实验报告】
探究内容:xx条件与泥石流形成之间的关系
实验设计:我们采用对比实验来探究xx条件与泥石 流形成之间的关系,将两个实验中的xx条件和xx条 件设为相同,通过xx条件的不同,来比较其与泥石 流形成之间的关系。
如果到山区旅游发生泥石流, 你应该怎么办?
√ √
文家沟松散物质堆积量
文家 沟
专家分析: 文家沟中的 滑坡碎屑体 土石堆积方 量达8000万 m³,此次泥 石流后还有 大量堆积物 留在沟谷中。
如何做好防御工作?请谈谈你的想法。
提示:
①泥石流发生前:请从物源区、流通区、堆积区和降 水等方面考虑.
有关,
坡度 越大,越容易形成泥石流。
水源条件与泥石流形成之间的关系
实验结论:说明泥石流的形成与 降水量\强度 有关, 降水量\强度 越大,越容易形成泥石流。
物质条件与泥石流形成之间的关系
实验结论:说明泥石流的形成与 坡面松散固体物质的多少 有关, 坡面松散固体物质 越多,越容易形成泥石流。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_课件1

1.洪水中的自救和互救 (1)防洪准备
(2)洪水应急
(3)洪水中的救助
2.龙卷风(台风)中的自救
3.滑坡、泥石流中的自救 (1)发现迹象马上转移疏散。 (2)设法同外界联系,求得救助。 (3)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 向跑,切忌顺着泥石流方向往山下跑。 (4)扎营时,不要选谷底排洪的通道,以及河道弯曲、 汇合处。 4. 大雾和沙暴灾害的预防 如果遇到大雾天气,尽可能减少驾车出行或减速慢 行;如果遇到沙暴天气,出行时准备好防风用品,如风 镜、口罩等,用以保护眼睛和口鼻。
3.洪水中的救助 (1)特点:主要在洪水 发生过程 中进行,互救 更为重要。
(2)内容 详细过程
具体方法
如何把落水的人救上 抛 救生圈 、救生衣;划
岸或转移到 安全地带 船、游泳去救人
如何抢救 溺水人员 科学地控水,进行人工呼吸
2.地震和洪水中的救助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提示】 地震中救助的重点在于自救,因为地震的发 生是瞬间的,只有先救己才能救别人;而洪水中救助的重点 在于互救,因为洪水的发生具有可预报性和一定的滞后性, 转移过程中的互救显得尤为重要。
【答案】 (1)①不正确。顺着泥石流的方向逃跑会被掩 埋。
②正确。山崩时躲在巨石背后,以防被乱石击伤。 ③正确。发生火灾时近地面处可获得氧气,匍匐前行可 逃离火场。 ④正确。洪水来临时应远离河流和桥梁。 ⑤不正确。屋梁在地震中易倒塌。 ⑥正确。屋角稳定,不易倒塌;头顶棉被,保护头部。
(2)首先,用身边的木棒等坚硬物体把上覆块体支撑牢 固,以防继续塌落;其次,要处理好伤口,以防失血昏 迷;再次,用石块敲击掩埋的物体求救;最后,要保存体 力,等待救援,不能惊慌失措,大喊大叫。
(4)凡是将发生地震的地点“预报”得十分具体(具体到 ××乡或××街道)者,肯定都是谣言。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自然灾害与防治 新人教版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1.(2016·陕西西安联考)下图为浙江省风暴潮高潮位达到各警戒级别比例逐月分布图,其中红色、橙色和黄色代表超过当地警戒水位由高到低变化。
读图,完成下题。
据图归纳浙江省风暴潮高潮位超警戒潮位的时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浙江6~10月份遭受风暴潮影响最严重,尤其是8、9月还出现了红色预警。
这主要是夏、秋季节该地受夏季风影响较大,同时台风频发,因而受风暴潮灾害影响显著。
答案风暴潮主要集中在6~10月份,其中8、9月份最多。
原因:夏、秋季节该地盛行东南风,台风等热带气旋频发,加剧风暴潮的危害。
2.(2012·福建文综,40B,15分)红层地貌是地质历史时期红色砂砾岩等岩层上发育的侵蚀地貌,多陡崖,岩性具有软硬互层特点。
下图示意中国某区域红层地貌的分布。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示红层地貌区由外力作用引起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并说明该类灾害形成的自然原因。
(9分)(2)简述红层地貌区地质灾害的主要危害。
(6分)解析第(1)题,从图例可以看出,该地区断裂发育,岩石破碎;该区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该区域地形坡度大。
因而该区域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多发。
第(2)题,主要从对地表形态的破坏,对工农业生产、人民生命安全的影响等角度分析。
答案(1)崩塌、滑坡、泥石流。
断裂发育,岩石破碎;多河谷,地形坡度大;气候湿热,风化强,多暴雨。
(2)加速地表侵蚀,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破坏);破坏农田、城镇与村庄、工矿企业、道路等;造成人畜伤亡。
3.(2013·福建文综,40B,15分)下图示意我国部分地区冷冻灾害发生频次分布,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冷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分析图中P区域冷冻灾害高发的原因。
(9分)(2)简述该区域农业生产预防冷冻灾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6分)解析第(1)题,冻害主要会对农业及一部分农业基础设施产生影响,造成农业减产;P 地周围山岭环绕,北面开口,冷空气不断堆积导致冷冻灾害发生频次较周围高;且P地地势较高,气温较低,冻害严重。
地理新人教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教材分析.

地理新人教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教材分析一、教材编写思路在以往的“教学大纲”中与自然灾害及防治有关的内容多是分散在各章中间断出现的,此次地理《课程标准》将“自然灾害与防治”作为一个比较独立、完整的模块出现在高中地理选修的七个模块之中,成为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必修教材中相关内容的拓展与延伸。
这可以说是高中地理教材中的一个新亮点。
1依据“课程标准”设置教材章节内容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全面贯彻教育部2003年制订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验)的精神,教材内容体系结构完全依照“课标”的内容要求设置。
如下表2、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也始终贯穿新课标的理念(1)学习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除基础知识外,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等。
(2)力求培养学生具备现代公民的地理素质使学生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和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探究能力、合作交往能力和创新能力;教育学生逐步树立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正确认识和评价自然灾害与人类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形成健康情 感、积极态度正确行为方式和地理价值观念二、教材整体框架自然灾害与防治”的依据《课程标准》分为四章,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较为系统地里了解自然灾害方面的知识,每章都有相对独立的内容,但它们之间又有密切联系。
其中 “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与分布”是学习一些有关自然灾害的基础知识,为后面章节的学习奠 定基础;“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列举了众多对人类影响较大的灾害实例;“自然灾害与环 境”侧重对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与分布进行理性分析;“防灾与减灾”是学习本模块的最终目的。
< 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与分布 自然灾害与防治(基础知识) (众多实例) 自然灾害与环境 (理性分析) 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世界主要自然中国主要的地质灾害 中国主要的气象和洪涝灾害 中国主要的生物灾害 中国自然灾害的分区 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 中国自然灾害多发区与环境特点 防灾与减灾地震和台风灾害的防避与救治 (最终目的)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中国主要的自然灾害、教材分章介绍第一章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与分布1、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自然灾害是伴随着地球演化过程的一种自然变异过程和现象,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人员、财产损失。
人教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止第一章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影响讲课文档

材料四: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46秒,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 县(北纬30.3°,东经103.0°)发生里氏7.0级地震[1],震源 深度13公里。据中国地震台网消息,此次地震共计造成196人 死亡,失踪21人。11470人受伤。三个重灾县上报经济损失达 1700亿元。
第七页,共25页。
灾情——是指因灾导致的生命、财产、资源损失的情 况。
[学习方法]灾情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致灾因子的风险 性和受灾体的易损性。异变频率、能量大小,受灾体
的易损性等。
思考
[学习方法Leabharlann 判断自然灾害的技巧:一是诱因为自然异变;
二是否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 源破坏。
第八页,共25页。
4、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
(1)地域差异的表现
第二十一页,共25页。
(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灾害危害程度的
影响
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一方面决定了受灾体的经济含 量,另一方面还决定了受灾体抵御灾害的能力。这两 方面都影响着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高低。
⑴不是自然灾害。只发生了自然异变事件,而没 有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
(2)1996年8月10日,菲律宾的坎拉翁火山突然向空
中喷出1500多米高的黑色烟柱,致使当时正在攀登此山
的一支国际登山队的4名队员死亡。
⑵属自然灾害。既以自然异变(火山喷发)为诱因, 还造成人员死亡的灾情。
第十页,共25页。
人教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止第一章第一节自然灾 害及其影响课件ppt
第一页,共25页。
第二页,共25页。
一、自然灾害
1、自然灾害定义
第三页,共25页。
[精品]新人教版选修5高中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全册优质课教案
![[精品]新人教版选修5高中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全册优质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c49772ff78a6529647d53d3.png)
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5)课时安排:4课时教目标:一、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λ1、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λ2、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λ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λ4、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二、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λ1、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2、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λ3、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λ4、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的主要危害三、自然灾害与环境λ1、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λ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四、防灾与减灾λ1、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λ2、主要自然灾害的适当应对方法或应急措施λ3、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λ4、人类利用高技趋利避害的远景本讲重点:1.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2.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本讲难点:主要自然灾害的防灾、减灾措施考点点拨:第一课时一、自然灾害及其影响(一)自然灾害1.自然异变与自然灾害:自然异变:自然异变指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或异常。
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关系:自然灾害是自然异变与人类相互作用的产物。
自然异变本身无所谓成灾和危害,只有当它们作用于人类及其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上,并使之造成损失,才成为灾害。
2.自然灾害的发生的条件1)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2)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1.人员伤亡2.财产损失自然灾害还对作物、牲畜、林木、房屋、道路、机场、船舶、厂矿、文物古迹等财产造成损毁,形成直接经济损失。
3.自然资与环境破坏(1)特殊性:资损失的灾情相对于人员、财产的损失灾情说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2)对不同类型自然资破坏的差异:4.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灾情是由致灾因子强度、受灾体特性共同决定的。
目前人类虽然难以改变致灾因子,但是改变受灾体特性是有可能的。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止第一章第二节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优质课件共32张PPT[可修改

a.山地丘陵区 b.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一) 滑坡
人为原因:山区大型工程建 设破坏了山体结构
读图思考:
(二)泥石流
A.概念
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 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B.发生的条件
读图思考:
(二)泥石流
A.概念
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 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震级越大,烈度也越大,每次 地震震级只有一个,而烈度有 无数个
震中距越大,烈度越小
3.震源深浅 震源越浅,烈度越大 4.地质构造 5. 地面建筑
地 1.滑坡和山体崩落 震 2.大地褶皱和开裂,地面升降 的 3.可能引起海啸 危 害 4.建筑物倒塌,水电中断,发生火灾
5.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社会影响深远,抵御难度大。
(1)滑坡原因:①在山地丘陵地区,岩体比较破碎;②地
势起伏大,坡度陡;③植被破坏严重,覆盖率低;④工程
建设频繁。 泥石流原因:①地形陡峻;②松散物质丰富; ③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暴雨)。
(2)云贵高原 冲毁农田、房屋、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 产、生活环境造成很大危害。
【方法技巧】
3.(2012·福建卷)红层地貌是地质历史时期红色砂砾岩
为什么?
专家分析原因
一.地形地貌:景谷地震震中位于平坝, 起伏较小,鲁甸位于高山峡谷,带来滑 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多 二.人口密度:39人/平方千米、265人 /平方千米 三.房屋结构:土木穿斗房和砖混合土 木结构 四.地震发生时间:下午和接近午夜 五.抗震意识:
2.影响烈度的因素
1.震级 2.震中距
等岩层上发育的侵蚀地貌,多陡崖,岩性具有软硬互层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1年9月1日以来,汉江上游、嘉陵江、黄河泾洛渭流域 出现三次强降雨过程,受持续强降雨影响,四川、重庆、陕西、湖 北、河南等省市40余条河流发生了超警戒线以上洪水。 据统计,此轮暴雨洪水过程共造成四川、陕西、河南、湖北、云南、 山东、贵州、重庆和甘肃等9省(市)107个县922个乡(镇)618万 人受灾,因灾死亡、失踪101人,倒塌房屋10.2万间,紧急转移 150.75万人,直接经济损失约124.5亿元。
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
RS和 GIS相 结合
灾前:圈定危险区,对危害程
信息获取和空间 分析结合
度作出评价,指导防灾活动; 灾中:实况监测并作出评价, 指导抗灾活动;灾后:评价损
失,指导救灾活动
例1(2011·福建高考)冰雹是在气流强烈升降条件下发生的一种固体降 水现象,其颗粒大小一般为5 mm~50 mm。月雹日指某月降雹的天数, 下图示意我国东南沿海某省多年平均月雹日的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第(2)题,冰雹的危害在于毁坏农作物,击伤人畜,破坏建筑物;冰雹的 预防措施主要是监测预报,做好人工防雹。
参考答案: (1)春季。 春季冷暖气流常在该省交汇,易使暖气流强烈 抬升;春季气温回升快,空气对流加强。 (2)危害:毁坏农作物,击 伤人畜,甚至破坏建筑物。 措施:加强监测与预报,做好人工防雹等。
监测沙尘暴、台风、暴雨等灾害的 形成和发展过程;利用遥感影像可 以迅速地发现一些突发性灾害,如 赤潮等;在交通不便、人迹罕至的 地区可以展现遥感作为灾害监测“ 千里眼”的优越性;在灾害发展过 程中和消除后,对灾害发生的规模
、速度以及是否复发进行监测
全球定位 系统( GPS)
采集某点经纬度和 高度,以便实现导 航、定位、授时等
材料二 洪水应急图。
(1)根据图上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描述突发洪水时应如何获 得逃生机会。
(2)洪水一般与连降暴雨有关,因此具有
性。
(3)同地震的救助相比,洪水中的救助主要是在
进行,其中更为重要的是
。
思路点拨: 本题综合考查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等知识。根据图上信 息,能够发现当洪水来临时,要逃向房顶、树上、山丘和高坡等高 处地带,如不能逃脱,则要依靠水中漂浮的木制家具或树木脱身。 洪水水位上涨与降雨量多有关,而气象灾害具有可预报性。洪水灾 害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可以在灾害发生过程中救助,以互救为主。
64.6
1980年~ 2004年 281.0
50.9 169.0
60.3
252.0 34.4 160.0
57.5
1987年~ 2004年 217.0 47.4 118.0
50.9
183.0 29.8 106.0
46.0
(1)根据材料,分析山东干旱加剧的主要原因。
(2)为了应对山东干旱加剧的状况、减轻旱灾,你认为可采取哪些有效的 措施?
(1)指出该省冰雹发生最多的季节,并分析其原因。 (2)简述冰雹带来的危害,并提出防御措施。
思路点拨: 本题综合考查气象灾害——冰雹的形成及防御。
第(1)题,冰雹是一种气象灾害,是降水的一种类型。根据图中多年平均 月雹日的变化可以看出,冰雹多发生在3、4月份,为春季。受大气环流的影 响,春季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冷暖气流交汇,使暖空气强烈抬升,温度快速下 降,因而形成冰雹。
答案:(1)降水量减少;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径流量逐年减少;气温偏高, 蒸发量增加。 (2)①建立“干旱监测预警服务系统”,及时向有关部门发出预警; ②人工增雨;③加快水利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抗灾减灾能力; ④培育抗旱品种,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⑤跨流域调水;⑥节约用水; ⑦修建水库等。
解析:本题考查旱灾的成因及防御措施。
参考答案: (1)尽量逃向高处,如不能逃脱,则要借助漂浮物脱 身。 (2)可预报 (3)洪水发生过程中 互救
例3. (2011·青岛检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我国山东地区1954年~2002年气温与降水变化 示意图”。
材料二 黄河水文站不同时段径流量(亿m3)。
站名 时间
全年
知能点二: 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
1. 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 地震是最不可预知、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做好震前准备,掌握震 中的避震方法,震后进行相关的自救与互救,可以减少自己及周围人在地 震中的伤亡。具体图解如下:
2. 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 洪水一般与连降暴雨相关,具有可预报性和一定的滞后性,做好防洪准备, 洪水发生过程中的自救与互救非常重要。具体制地图、人员求生、 地震监测等诸多方面
主要特点、功能 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地理信 息系统 (GIS
)
对信息进行综合 处理和空间数据 分析,具有空间 定位、定性和定 量分析的功能
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动 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 分析、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评 估等,为制定减灾预案和指导
3月~6月 济
南 7月~10月
11月~次 年2月
全年
东 营
3月~6月
7月~10月
11月~次 年2月
1951年~ 2004年 384.0 76.1 231.0
76.6
368.0 66.6 22.6
75.2
1970年~ 2004年 300.0 54.1 179.0
66.6
276.0 40.3 171.0
学习目标
考点: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 能力要求: 1.结合实例,了解各自然灾害的危害及防
御措施。
知能点一:自然灾害的防御
2. 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主要特点、功能
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 (RS)
观测范围广、信息 获取量大、获取速 度快、实时性好和 动态性强等特点。 空间上:多波段、 多时相和全天候; 时间上:同步观测
第(1)题,结合材料从降水量及其变化、河流径流量和蒸发强度等方面 说明原因。
第(2)题,从生物措施、技术措施和工程措施等方面进行防御。
例4. (2011·江西联考)地震是伤亡人口最多、造成社会恐惧心理最严重的 灾害。2011年3月11日,当地时间11日14时46分发生里氏7.9级地震,位于 宫城县以东海域,深度20 km。此次地震引发的海啸影响太平洋大部分地区。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日本为什么多发地震?简要说明日本这次地震灾情严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