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研究:古典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描写手法教案

合集下载

语文教学教案:诗词鉴赏与表达技巧

语文教学教案:诗词鉴赏与表达技巧

语文教学教案:诗词鉴赏与表达技巧一、引言在语文教学中,诗词的鉴赏和表达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通过学习和理解古代文人的精妙笔墨,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提升其文字表达和情感表达能力。

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和实施诗词鉴赏与表达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到诗词之美,并掌握相关的表达技巧。

二、目标•培养学生对古今中外优秀诗歌作品进行鉴赏的能力。

•提升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和审美意识。

•培养学生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进行文字表达的能力。

•帮助学生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了解诗歌基本知识•通过讲解和分析不同类型的古代和现代诗歌作品,引导学生认识并了解基本修辞手法、格律等方面的知识。

2. 进行诗词鉴赏•选择一些经典的古代和现代诗歌作品,结合作者的背景、时代背景等进行分析和解读。

•引导学生注意诗歌中的意象、意义、情感等要素,提高其对诗歌深层次理解的能力。

3. 练习表达技巧•形成小组讨论或独立思考,并通过口头表达或写作来表达自己对所学诗词的理解。

•引导学生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比喻、夸张、拟人等,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4. 创作个人作品•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创作自己的个人诗歌作品。

•提供指导并给予反馈,帮助他们不断改进和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四、评估方法•设计小组或个人展示环节,让学生展示他们对诗词鉴赏与表达的成果。

•分析并评价他们在鉴赏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的提升情况。

•鼓励同学之间相互评价并给予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五、延伸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朗诵比赛、诗歌创作比赛等,展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组织学生参观文学馆、美术馆等相关场所,拓宽他们对于艺术的视野和经验。

六、结论通过本教案中所设计的教学活动,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鉴赏古代和现代诗文,并掌握相关的文字表达技巧。

同时,也将培养他们对美的感知能力和审美意识,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这些都是帮助他们发展全面素质并提高自身综合素养的重要内容。

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教案

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教案

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教案第一章:诗歌的基本概念与特点1.1 诗歌的定义:诗歌是一种以抒情为主的文学体裁,通过韵律、节奏、形象等手段,凝练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1.2 诗歌的特点:1.2.1 语言精炼:诗歌的语言经过精心挑选,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1.2.2 情感真挚:诗歌是作者情感的抒发,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1.2.3 想象丰富:诗歌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独特的意境。

1.2.4 形式多样:诗歌有各种形式,如绝句、律诗、词、赋等。

第二章:古代诗歌的分类与历史背景2.2 古代诗歌的历史背景: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从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各个时期的诗歌特点和代表人物。

第三章:诗歌的表达技巧3.1 意象:意象是诗歌的基本组成单位,通过具体的事物描绘出抽象的意境。

3.2 比喻:比喻是通过比较两个不同的事物,突出其中一个特点。

3.3 象征:象征是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抽象的概念或思想。

3.4 拟人:拟人是将非人类的事物赋予人的特征,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3.5 借代:借代是用一个与所要表达的事物有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第四章:诗歌的鉴赏方法4.1 了解诗歌的背景:研究诗歌的历史背景、作者生平、创作动机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

4.2 把握诗歌的主题:通过诗歌的形象、情感、思想等方面,提炼出诗歌的主题。

4.3 分析诗歌的结构:分析诗歌的起承转合,了解诗歌的组织结构和艺术构思。

4.4 品味诗歌的语言:关注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韵律、节奏、对仗等技巧。

第五章:诗歌鉴赏实践5.1 选取一首古代诗歌,分析其表达技巧。

5.2 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鉴赏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第六章:意象与意境的解读6.1 意象的构成:分析诗歌中意象的选取、组合和创造,理解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6.2 意境的营造:探讨诗人如何通过意象的叠加、空间的拓展和情感的渲染来营造意境。

6.3 案例分析:以具体诗歌为例,解读其意象与意境的关系,体会诗歌的美感。

古典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描写手法教案

古典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描写手法教案

古典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描写手法教案教学目标:鉴赏古典诗词的描写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与能力重点难点:通过例题了解古典诗词的描写手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学方法:例析与训练结合教学课时: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与内容一、导入新课情景设入法:播放林海的《琵琶语》同学们听了这首曲子的感觉是――①蕴含着一种凄清哀婉的情绪②缠绵悱恻,欲说还休③淡淡忧伤,如歌如泣此乃天籁之音!看着如此唯美的画面,听着此曲,大家想到了什么?——琵琶女,《琵琶行》《琵琶行》中作者描写了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分别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展现琵琶女技艺之高超?——侧面烘托与正面描写相结合。

第一次是: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侧面烘托琴技)第二次是: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正面描写技艺高超)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侧面烘托琴技)第三次是: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琴技)在这里作者用侧面烘托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描写手法来展现琵琶女技艺之高超。

其实在古代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中,包括多种描写技巧,今天我们针对高考,一起来学习几种主要的描写技巧。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描写手法一、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多用于人物的刻画。

正面描写指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直接表现人物;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

例1.阅读长诗《陌上桑》的开头部分,然后回答问题。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教案)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教案)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教案)第一章:诗歌与生活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引导学生理解古代诗歌反映社会现实和生活情感的特点。

1.2 教学内容介绍古代诗歌的生活背景和文化环境。

分析古代诗歌中描绘生活情景的例子,如田园诗、边塞诗等。

1.3 教学方法讲座与讨论相结合,介绍诗歌与生活的关系。

分析具体诗歌,让学生通过朗读和解析来感受诗歌中的生活情感。

第二章:诗歌的形象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诗歌中形象的概念和作用。

培养学生通过诗歌形象来理解和感受诗意的技巧。

2.2 教学内容解释诗歌中形象的概念和分类,如自然形象、人物形象等。

分析具体诗歌中的形象构建和作用,如意象、象征等。

2.3 教学方法讲解诗歌形象的理论知识,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发现和解析诗歌中的形象。

第三章:诗歌的情感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和特点。

培养学生通过诗歌情感来理解和感受诗意的技巧。

3.2 教学内容分析古代诗歌中的情感类型和表达方式,如抒发怀才不遇、思念家乡等情感。

解读具体诗歌的情感内涵和情感表达技巧。

3.3 教学方法讲座与案例分析相结合,介绍诗歌情感的表达方式。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体验诗歌情感。

第四章:诗歌的语言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培养学生通过诗歌语言来理解和感受诗意的技巧。

4.2 教学内容分析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如简洁、含蓄、跳跃等。

解读具体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

4.3 教学方法讲解诗歌语言的特点和修辞手法的理论知识。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和创作等活动,运用诗歌语言和修辞手法。

第五章:诗歌的节奏与韵律5.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的特点和作用。

培养学生通过诗歌节奏和韵律来理解和感受诗意的技巧。

5.2 教学内容解释古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的概念和分类,如平仄、押韵等。

分析具体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构建和作用,如韵律的和谐、节奏的起伏等。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教案)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教案)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教案)第一章:诗歌与生活1.1 诗歌的来源讲解诗歌起源于生活,是人们对生活感悟的一种表达方式。

举例说明古代诗歌中反映的生活场景和情感。

1.2 诗歌与情感解析诗歌是情感的载体,可以表达喜悦、忧伤、愤怒等情感。

通过具体的古代诗歌实例,分析诗人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

第二章:诗歌的形式与结构2.1 诗歌的形式介绍古代诗歌的常见形式,如五言诗、七言诗、律诗、绝句等。

讲解不同形式诗歌的特点和韵律美。

2.2 诗歌的结构解析古代诗歌的结构,包括起承转合等部分。

通过具体的古代诗歌实例,分析诗歌的结构如何体现诗人的思想感情。

第三章:诗歌的语言与意象3.1 诗歌的语言讲解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如简洁、含蓄、富有音乐性等。

通过具体的古代诗歌实例,分析诗歌语言的美感和表达效果。

3.2 诗歌的意象解析古代诗歌中意象的作用和意义,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

通过具体的古代诗歌实例,分析诗人如何运用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第四章:诗歌的表现手法4.1 比喻讲解比喻在古代诗歌中的运用,如拟人、夸张、对比等。

通过具体的古代诗歌实例,分析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和美感。

4.2 象征解析象征在古代诗歌中的运用,如月亮象征团圆、梅花象征高洁等。

通过具体的古代诗歌实例,分析象征手法的表达效果和深层意义。

第五章:诗歌鉴赏的方法与技巧5.1 诗歌鉴赏的方法介绍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如了解背景、品味语言、感受意象等。

讲解如何通过这些方法来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

5.2 诗歌鉴赏的技巧解析古代诗歌鉴赏的技巧,如抓住诗眼、理解典故、感悟情感等。

通过具体的古代诗歌实例,分析如何运用这些技巧来鉴赏古代诗歌。

第六章:对比与对偶6.1 对比手法的运用讲解对比手法在古代诗歌中的作用,如突出主题、强调情感等。

通过具体的古代诗歌实例,分析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和美感。

6.2 对偶手法的运用解析对偶手法在古代诗歌中的运用,如平衡节奏、增强韵律等。

通过具体的古代诗歌实例,分析对偶手法的表达效果和美感。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表达技巧,包括抒情手法、描写手法、结构手法等。

2. 培养学生对诗歌语言的敏感度,能够准确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3. 通过对古代诗歌的鉴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诗歌的表达技巧概述2. 具体诗歌的鉴赏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鉴赏中。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境,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表达技巧和相关理论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具体诗歌的鉴赏分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表达技巧。

3. 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诗歌的表达技巧,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讲解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抒情手法、描写手法、结构手法等。

3. 诗歌鉴赏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诗歌,让学生结合所学技巧进行分析。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与拓展: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古代诗歌的魅力。

六、课后作业1. 复习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选取一首古代诗歌,运用所学表达技巧进行鉴赏分析。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他们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诗歌鉴赏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六、教学案例分析1. 案例选取: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诗歌,如《登高》、《静夜思》等。

2. 分析重点:针对每首诗歌,引导学生关注其表达技巧的运用,如抒情手法、描写手法、结构手法等。

3. 案例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表达技巧的理解和感悟。

七、诗歌鉴赏实践1. 实践活动:让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运用所学表达技巧进行鉴赏分析。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意象、象征、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

2. 能够分析诗歌中的表达技巧,并解释其作用和效果。

3. 提高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培养对文学艺术的感悟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表达技巧的定义和分类。

2. 各种表达技巧的用法和作用。

3. 分析具体诗歌中的表达技巧,并进行鉴赏。

三、教学重点:1. 诗歌表达技巧的分类和用法。

2. 分析诗歌中的表达技巧,并解释其作用和效果。

四、教学难点:1. 对诗歌表达技巧的理解和运用。

2. 分析诗歌中的表达技巧,并准确解释其作用和效果。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诗歌材料,包括诗人和作品介绍、诗歌全文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和学习。

教案示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一些著名的古代诗歌,引起学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兴趣,并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二、诗歌表达技巧的定义和分类(10分钟)1. 教师介绍诗歌表达技巧的定义,即诗人用语言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方法和技巧。

2. 教师讲解各种表达技巧的分类,例如意象、象征、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

三、各种表达技巧的用法和作用(15分钟)1. 教师举例说明各种表达技巧的用法和作用,并结合具体诗歌进行分析。

2. 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进行理解和记录。

四、分析具体诗歌中的表达技巧,并进行鉴赏(10分钟)1. 教师选择一首具体的诗歌,并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表达技巧。

2. 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理解。

3.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鉴赏诗歌。

五、总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完成相关的作业,例如分析一首诗歌中的表达技巧,并写出一篇短文进行鉴赏。

六、教学过程: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诗歌表达技巧的定义和分类,以及各种表达技巧的用法和作用。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教案)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教案)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教案)第一章:诗歌与生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古代诗歌在传承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内容1. 古代诗歌的生活背景。

2. 古代诗歌中的生活描写。

3. 古代诗歌对生活的反映和启示。

三、教学方法1. 讲座法:讲解古代诗歌与生活的关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古代诗歌中的生活描写。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古代诗歌对生活的反映和启示。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古代诗歌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 讲解:讲解古代诗歌的生活背景和描写。

3. 分析:分析具体古代诗歌中的生活描写。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古代诗歌对生活的反映和启示。

5. 总结:总结古代诗歌与生活的关系。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第二章:诗歌与自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2.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古代诗歌在传承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内容1. 古代诗歌的自然背景。

2. 古代诗歌中的自然描写。

3. 古代诗歌对自然的赞美和思考。

三、教学方法1. 讲座法:讲解古代诗歌与自然的关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古代诗歌中的自然描写。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古代诗歌对自然的赞美和思考。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古代诗歌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2. 讲解:讲解古代诗歌的自然背景和描写。

3. 分析:分析具体古代诗歌中的自然描写。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古代诗歌对自然的赞美和思考。

5. 总结:总结古代诗歌与自然的关系。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六章:诗歌与情感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与情感的紧密联系。

2.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古代诗歌在传承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内容1. 古代诗歌的情感表达。

2. 古代诗歌中的情感描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研究:古典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描写手法教案
文章类别:语文教学
古典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描写手法教案
教学目标:鉴赏古典诗词的描写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与能力
重点难点:通过例题了解古典诗词的描写手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例析与训练结合
教学课时: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导入新课
情景设入法:播放林海的《琵琶语》
同学们听了这首曲子的感觉是
――①蕴含着一种凄清哀婉的情绪②缠绵悱恻,欲说还休③淡淡忧伤,如歌如泣
此乃天籁之音!看着如此唯美的画面,听着此曲,大家想到了什么?
——琵琶女,《琵琶行》
《琵琶行》中作者描写了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分别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展现琵琶女技艺之高超?
——侧面烘托与正面描写相结合。

第一次是: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侧面烘托琴技)
第二次是: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正面描写技艺高超)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侧面烘托琴技)
第三次是: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琴技)
在这里作者用侧面烘托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描写手法来展现琵琶女技艺之高超。

其实在古代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中,包括多种描写技巧,今天我们针对高考,一起来学习几种主要的描写技巧。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描写手法
一、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多用于人物的刻画。

正面描写指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直接表现人物;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

例1.阅读长诗《陌上桑》的开头部分,然后回答问题。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巾肖〉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这段描写突出了罗敷的美丽动人,诗歌是怎样体现的?运用了什么手法?
【诗歌分析】《陌上桑》是汉代乐府诗中一首著名的叙事诗,它描写了一个名为罗敷的女子巧妙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

全诗集中笔墨,塑造了一个美丽、机智、坚贞的农家女子的形象。

《陌上桑》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仅影响着后来的诗歌创作,也是其他艺术形式学习的榜样。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突出人物的美丽动人。

极力描写罗敷的衣着打扮,属正面描写;极力描写行人的痴态,是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了罗敷的美丽非凡。

二、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看似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都是诗人精心是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

一首诗歌,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接受主题思想等的作用。

例2.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闲敲棋子”虽是诗人一个小小的动作,却将诗人的心理刻画的细致入微。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的赏析。

【诗歌分析】与人约会而久候不至,难免焦躁不安,这大概是每一个人都会有的经验。

然而赵师秀这首小诗却写得神韵含蓄,余味无穷。

诗的前两句是写景,既交代了时令,又描写了约会的环境。

第三句是点题,同时引出下文对诗人动作的描写。

第四句意蕴丰富的句子,历来为人所称道。

【参考答案】末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

诗人约客下棋,可是时间已过夜半,客人还未到来,诗人百无聊赖之际,有意无意地拿起棋子,将灯花都震落了。

这一细节貌似闲暇,实则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烦闷。

三、动静结合
客观事物有动有静,动和静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和转化。

静的境界是不容易表现的,古代诗人常常用恰当的动态来衬托渲染,把动和静对立统一的情态摄入诗歌,使得诗中的人、事、景的动与静有机地结合,构成或动中有静,或静中有动,或动静相称的和谐画面。

例3.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诗歌后两句是如何描写景物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诗歌分析】这首诗是杜甫寄居巴蜀时期写的,诗写夜泊之景。

写一个月夜,诗人不从天上月写起,却写水中月影(江月),一开始就抓住江上夜景的特征。

“去人只数尺”是指月影靠船很近,“江清月近人”,表现江水之清明。

江中月影近人,绘出了“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江间月夜美景,境界宁静安谧的。

第二句写舟中樯竿上挂着照夜的灯,在月下灯光显得朦胧而柔和。

一二句似乎都是写景,但读者从中能够真切感到一个未眠人的存在,这就是诗人自己。

从“江月”写到“风灯”,由舟外写到舟内,由远及近。

然后再由近及远地描写江岸,由于月照沙岸如雪,岸边景物依稀可辨,夜宿的白鹭屈曲着身子,三五成群团聚在沙滩上,它们睡得那样安恬,与环境极为和谐;同时又表现出宁静的景物中有
生命的呼吸。

诗句中洋溢着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于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这与诗人忧国忧民的精神是相联系的。

诗人对着“沙头宿鹭”,不由衷心赞美夜的“静”美。

忽然船尾传来“拨刺”的声响,使凝神暇思的诗人猛地惊醒,他转向船尾,那里波光粼粼,显然刚刚有一条大鱼从那儿跃出水面。

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都在一个“静”字,末句却写动、写声,似乎破了静谧之境,实则以动破静,愈见其静;以声破静,愈见其静。

这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参考答案】诗人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夜宿的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躺在月照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四、虚实相生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空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例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有人激赏这首诗说:短短四句,凄美之极,令人怅惘不已。

请从虚实相生这一角度,说说这首诗是怎样把读者带人凄美意境的。

【诗歌分析】诗的一、二句是写“去年今日”“我”看到的景象,诗的三四句自然是写“今年今日”“我”看到的景象。

两相比较,桃花依旧,人面难寻;物是人非,错过了时日,美好事物再也追不回来。

据说崔护考进士末中,清明节独游长安城郊南庄,走到一处桃花盛开的农家门前,一位秀美的姑娘出来热情出来接待了他,彼此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第二年清明节再来时,院门紧闭,姑娘不知在何处,只有桃花依旧迎着春风盛开,情态增人惆怅。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

本诗的虚实关系属于前者。

【参考答案】“去年今日”是虚景,“今年今日”是实景。

虚景“人面桃花相映红”,十全十美;实景空余“桃花依旧笑春风”,怅惘顿生。

以虚衬实,把读者带人无限凄美的意境中去。

五、白描
白描即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琢,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与情态面貌。

例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田家
聂夷中
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本诗表现田家的悲惨命运,却没有一句议论和抒情的句子,诗歌是怎样表现这一主题的?请作简要赏析。

【诗歌分析】本诗四句写了四个场面,似乎不见作者的情感态度,但作者的情感态度又充满字里行间,显示了高超的表现艺术。

回答本题只要抓住题干中“没有一句议论和抒情的句子” 的提示语,自然就会联系到白描的手法。

中晚唐为数众多的悯农诗中,短小精悍之作首推李绅《悯农二首》,下来就要算聂夷中《田家》了。

乍看去,此诗的内容之平淡、语言之明白、字句之简单,几乎没什么奥妙可言,但它能以最少的文字取得了很大的效果,显得十分耐读,这又决不是偶然的。

封建时代农民遭受剥削的主要的形式便是地租。

在唐末那样的乱世,封建国家开支甚巨而资用缺乏,必然加重对农民的榨取。

此诗的写作目的就在于揭露这样的黑暗现实。

【参考答案】本诗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就勾勒了父子辛勤耕耘劳作、官家筑仓虎视以待的画面,表现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