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学教学大纲
《公共政策学》课程大纲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中英文):本课程为公共管理相关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是今后修读和理解其他相关课程的基础,学生应初步具备政治学及公共政策的基本知识,明确公共政策的含义、掌握公共政策的分析方法、能够运用公共政策的基本原理分析把握政治现象的本质。
Public policy science is the basic subject cours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which is the basis of studying and understanding other related courses in the future. Students should have the basic knowledg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 clarify the meaning of public policy, master the analytical methods of public policy, and be able to use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public policy to analyze and grasp the essence of political phenomena.2.设计思路:本课程意在引导学生了解公共政策相关基础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学会应用专业理论知识来分析我国现实的决策实践。
为实现这一目的,本课程的设计首先介绍公共政策学科领域的基本概念以及理论发展历史,然后集中介绍西方以及我国各种代表性的公共政策分析理论、框架或模型,之后按照政策过程阶段划分的思路分别介绍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变迁等主要的政策环节,让学生对决策实践流程进行全面- 1 -了解。
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大纲

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主任:周红执笔人:周红开课单位:法学院公共管理系编写日期:2005.7 课程编码: 6412412 课程中文名称:公共政策学课程英文名称:Public Policy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开课对象:行政管理本科开课学期: 5 学分: 3 ;总学时:54 理论课学时:54基本教材:宁骚主编《公共政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参考书:【1】陈振明,《政策科学》,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版。
【2】郭巍青,《现代公共政策分析》,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
【3】朱崇实,《公共政策:转轨时期我国经济社会政策研究》,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版。
【4】周毅,《中国社会焦点》,大众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5】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6】[美]D·C·缪勒,《公共选择理论》,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4月版。
【7】张金马主编,《政策科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8】宁骚主编《公共政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9】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课程性质:行政管理专业的基础课。
目的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了解公共政策学的发展和演进历史的基础上,深刻理解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基本要素。
并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公共政策分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法、模型路径,掌握具体的决策与分析技术,熟悉公共政策制定的主体和途径,了解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主要历史经验、教训。
以期学生具备初步的公共政策问题界定能力,公共政策方案编制和抉择能力,公共政策执行能力和公共政策评估能力,能够较好适应我国公共管理实践要求。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范畴和基本知识,了解它们在政府的公共行政、公共管中的运用,培养从事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工作的管理能力。
公共政策学 教学大纲

公共政策学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430101Z10课程名称(中/英文):公共政策学/Public Policies课程类别:专业必修,专业核心课程学时/学分:48/3先修课程:行政管理学、政治学、高等数学适用专业:公共管理、社会学教材、教学参考书:陈潭:《公共政策学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
欧文·休斯著,张成福译:《公共管理导论》(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6月。
托马斯·R·戴伊著,谢明译:《理解公共政策》(第十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
卡尔·伯顿、大卫·沙维奇著,孙兰芝,胡启生译:《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第2版),华夏出版社2002年1月。
威廉·N·邓恩著,谢明、伏燕、朱雪宁译:《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2011年11月。
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本课程的教学目的:系统地讲授公共政策科学的基本知识,结合我国政府管理面临的现实问题及我国的公共政策实际,讲授全面系统地进行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方法。
本课程设置的意义:本课程是行政管理专业必修主干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公共政策科学的基本知识,能掌握进行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方法,为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实际公共政策分析打下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研究中国公共政策现实为背景条件,特别注意结合当前我国公共政策的特点,系统了解公共政策的本质特点、公共政策制订和执行的基本过程,着重了解公共政策分析涉及的公共政策问题构建分析、公共政策方案规划分析、公共政策方案执行分析和公共政策结果评估分析的基本规律与基本要求。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专业交流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以及公共事务管理和运营、公共服务提供和安排、公共政策分析和评估、公共组织的设计和管理等领域的专业思维和素养。
公共政策教学大纲

公共政策教学大纲公共政策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介绍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实践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工具和影响因素,以及如何评估和推动公共政策的实施。
二、课程目标1. 理解公共政策的定义和范围;2. 掌握公共政策制定的基本流程和关键要素;3. 熟悉公共政策评估和监测的方法和工具;4. 能够分析和解决实际公共政策问题。
三、教学内容1. 公共政策概念与意义- 公共政策的定义和特点- 公共政策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2. 公共政策制定的基本原则- 利益相关者参与- 证据驱动- 可持续性和公平性3. 公共政策制定的流程- 问题识别和议程设置- 政策制定和选择- 政策评估和调整4. 公共政策工具与影响因素- 法规与规范- 经济和财政工具- 社会舆论和政治力量5. 公共政策实践与案例分析- 医疗保健政策- 教育政策- 环境保护政策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地考察等。
通过学生参与的互动式教学,加深对公共政策理论和实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出勤、课堂参与等)占比20%2. 作业与小组项目占比30%3. 期末考试占比50%六、教材及参考书目主教材:《公共政策导论》参考书目:1. 《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2. 《政策分析与规划》3. 《政策评估实践指南》七、备注如有任何疑问或需要帮助,请随时与授课教师联系。
祝各位学生在本课程中取得优异成绩!。
《公共政策》课程教学大纲

《公共政策》课程教学大纲三、单元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和内容设置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现代公共政策产生的理论背景和实践依据,认识研究公共政策的意义,掌握公共政策的含义与公共政策的特征。
【重点难点】重点:公共政策的含义;具体表现形式;特征;作用。
难点:公共政策的类型。
【教学内容】第一节概念梳理·理论的形成:具体与抽象(concrete and abstract)·概念的梳理(如何定义):公共、私人、国家、政府、政治、政策、制度、决策、公共管理、行政管理、制度分析、公共政策、政策分析·政府的决策困惑: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人民中这部分人与那部分人的利益;人民这方面利益与那方面利益;发展得快一点、激进一点还是慢一点、稳妥一点;第二节什么是公共政策?·文字的游戏:多重定义·从政治角度理解公共政策(权力与控制、讨价还价、博弈)·从经济角度理解公共政策(经济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主义)第三节什么是政策分析?·政策分析的基本类型·政策分析与政策倡议的区别·政策分析的局限·技术与艺术的争论第四节公共政策的特征、类型和作用·三权分立体制下的公共政策·议行合一体制下的公共政策·政策分类的讨论【思考题】1.为什么要研究公共政策?(科学角度、职业角度、政治角度)?2.政治行动的基本类型及其与公共政策的联系?3.影响决策者行为的价值标准主要包括哪些内容?4.公共政策的利益分配应如何体现公正原则?第二章公共政策的主体、客体与环境【教学目的】了解公共政策主体的类型、特点,认识并能分辨公共政策的环境,理解公共政策主体、客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重点:政策主体的构成因素;政策客体的研究范围;政策环境的构成因素。
难点:社会问题转化成政策问题的条件;目标群体服从政策的原因。
【教学内容】第一节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官方决策者与非官方决策者·政策目标群体与社会问题第二节社会问题·什么是社会问题?·社会问题的阶段性分析·谁认定社会问题?·过失性社会问题与结构性社会问题·中国目前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课堂讨论)第三节政策的环境因素·地理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制度环境·国际环境【思考题】1.美国学者安德森对政策主体是如何划分的?2.结合实际问题阐述社会问题的基本特征?3.举例说明公共政策与环境的关系。
公共政策学大纲

公共政策学教学大纲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形成与发展本章内容: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公共政策学的学科名称不统一,但学科要素相同这一情况;弄清公共政策学的含义、学科要素、研究对象;弄清公共政策学产生的历史条件以及这门学科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在哪些方面取得进展;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公共政策学在中国发展的情况。
本章重点:公共政策学的含义与特征、学科形成的历史条件和公共政策学的发展及表现。
本章难点: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概念体系和研究方法一、公共政策学及其研究对象1.了解公共政策学的学科名称及提出人2.掌握公共政策学的含义、特征和学科要素3.掌握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二、公共政策的三个层次了解具体的个别的政策,掌握政策群和政策链以及政策一般。
三、学科诞生前的理论与方法的准备掌握亚当斯密,克劳塞维茨、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思韦伯对公共政策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
四、学科形成的历史条件要求掌握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主要内容,决策科学的形成,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
五、学科的诞生了解学科诞生的标志,掌握学科特点,特别是拉斯韦尔的贡献。
六、学科发展的新阶段了解对行为主义方法论的批评,重点掌握德洛尔对公共政策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
七、学科的近期发展了解公共政策的建制化掌握课题选择的新取向,方法论的非科学取向第二章公共政策的本质、构成与功能本章内容:通过本章学习,主要了解公共政策的形式构成和内容构成,掌握公共政策的定义及其与决定、决策等概念的联系,掌握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与功能。
本章重点:掌握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与功能。
本章难点:国家、政府与公共政策关系、合理的政策结构。
一、公共政策的含义(掌握)公共政策是公共政策学研究的出发点。
政策具有总括性和指导性,为决策、决定提供一定的原则;决策则具有微观性和操作性。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二、公共政策的构成与结构(掌握)(1)国家与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学教学大纲

公共政策学教学大纲课程简介:公共政策是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
本课程主要是向学生介绍公共政策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认识公共政策的构成、本质与功能,认识公共政策系统与政策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政策过程的诸阶段、诸环节、诸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政策结果的影响,了解西方公共政策学科的产生、发展及研究现状,熟悉公共政策的基本文献,熟悉公共政策的基本理论以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能够较好地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公共政策实践的需要,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课时:54课时,18周教材:宁骚,《公共政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参考书目:《现代公共政策导论》张国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公共政策分析》陈庆云著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12月《公共政策》朱崇实等著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政策科学》陈振明主编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政策科学导论》张金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8《政策制定过程》〖美〗查尔斯·E·林布隆著竺乾威、胡君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12《公共决策》〖美〗詹姆斯·E·安德森著唐亮译,华夏出版社1990·12[美]詹姆斯·P·莱斯特等:《公共政策导论》(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美]托马斯·R·戴伊:《理解公共政策》(第10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美]拉雷·N·格斯顿:《公共政策的制定——程序和原理》,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
[美]托马斯·R·戴伊《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考核方式:平时成绩:20%,期中20%,期末考试60%教学的学时分配:课堂讲授44学时,案例分析10学时。
第一章公共政策的缘起和发展(6学时)第二章公共政策基本理论概述(8学时)第三章政策系统的构成(8学时)第四章政策制定过程(8学时)第五章公共政策的执行(8学时)第六章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8学时)第七章公共政策终结与政策周期(8学时)第一章公共政策的缘起和发展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讲作为绪论,主要阐述公共政策的学科名称、研究对象、性质、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勾勒公共政策产生、发展轮廓,明确学习方法与意义。
公共政策分析教学大纲

《公共政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中文名称:公共政策学课程英文名称:PublicPolicy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总学时数:40理论课学时:40实验学时:0学分:2.5适用专业与年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先修课程:公共管理学、社会学、社会统计学、公共经济学开课系室:人文社会科学系公共事业管理教研室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主要是对相关专业的大学生进行公共政策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的教育。
帮助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公共政策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认识公共政策的构成与结构、本质与功能,认识公共政策系统的内部结构及其与政治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关系,认识政策过程的诸阶段、诸环节、诸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政策结果的影响,了解西方公共政策学科的产生、发展及研究现状,掌握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制定政策与执行政策的理论和方法,为他们的学习和实际工作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理解并掌握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内容,逐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政策理论水平。
2、引导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探讨转轨时期我国若干政策问题出发,深入实质性的公共政策领域,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应对政策问题的实际能力。
四、理论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章?导论: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框架?第一节?公共政策的本质?第二节?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与主要功能?第三节?公共政策分析?第二章?政府、市场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分析?第一节?社会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第二节?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志愿失灵?第三节?政府角色与公共政策?第三章?公共政策系统分析?第一节?公共政策主体?第二节?公共政策客体?第三节?公共政策环境?第四节?公共政策工具?第四章?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分析?第一节?公共政策问题概述?第二节?公共政策问题构建的程序?第三节?公共政策议程的建立?第五章?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分析?第一节?公共决策体制?第二节?政策方案规划的综合分析?第三节?政策方案规划的基本程序?第四节?公共政策合法化?第六章?公共政策内容的执行分析?第七章?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分析?第八章?公共政策分析方法论?第九章?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分析方法?第十章?公共政策分析模型与框架?第十一章?公共政策分析的量化方法(一)?第十二章?公共政策分析的量化方法(二)?五、实验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略)六、课外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略)八、有关教学环节的要求学习方式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包括辅导和答疑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开放大学本科(专科起点)行政管理专业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大纲(2018年3月10日审定)第一部分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本课程是上海开放大学本科(专科起点)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科基础课。
公共政策学是一门边缘性、交叉性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涉及到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领域中很多内容。
本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学会从公共政策现实出发,了解公共政策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并掌握公共政策制定的基本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通过公共政策学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公共政策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公共政策观念,切实掌握认识和分析公共政策的基本方法,从而具备分析现实公共政策的基本能力,并为进一步掌握从事政策分析和实际政策工作的系统化理论和完备的技术手段打下基础。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论(6学时)一、教学要求1、了解: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的基本观点2、理解:公共政策的含义,公共物品、公共职能、公共问题、公共利益、公共权力、公共秩序、公共治理等与公共政策相关的概念3、掌握:政治行动的基本理论及其对公共政策的影响二、内容要点第一节公共政策的含义一、为什么要研究公共政策二、什么是公共政策三、公共政策的概念梳理第二节公共与私人——从公共角度理解公共政策一、公共物品二、公共职能三、公共问题四、公共利益五、公共权力六、公共秩序七、公共治理第三节政治与政策——从政治角度理解公共政策一、公共政策的政治解释二、政治行动的三种类型:控制、交易与博弈三、政治的三个层面及其与公共政策的关系第四节市场与政策——从市场角度理解公共政策本章小结本章重点阐述了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该明确公共政策的基本含义,理解公共物品、公共职能、公共问题、公共利益、公共权力、公共秩序、公共治理这些与公共政策相关的概念,掌握政治行动的基本理论及其对公共政策的影响,了解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的基本观点。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公共政策的基本含义2、公共物品、公共职能、公共问题、公共利益、公共权力、公共秩序、公共治理等概念的理解3、政治行动的三种类型难点:1、政治的三个层面及其与公共政策的关系2、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的基本观点第二章公共政策的性质与类型(6学时)一、教学要求1、了解:公共政策的主要特征2、理解:公共政策的基本性质,公共政策在不同政治体制中的表现形式,公共政策的重要作用3、掌握:公共政策的基本类型二、内容要点第一节公共政策的表现形式一、西方国家三权分立体制下的公共政策二、中国议行合一体制下的公共政策第二节公共政策的特征第三节公共政策的类型一、实质性政策和程序性政策二、分配性政策和再分配性政策三、管制性政策和自我管制性政策四、物质性政策和象征性政策五、涉公政策和涉私政策第四节公共政策的作用一、导向功能二、管制功能三、调控功能四、分配功能本章小结本章主要阐述了公共政策的表现形式、主要特征、基本类型、重要作用等内容。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该明确公共政策的基本性质,了解公共政策的主要特征,认识公共政策在不同政治体制中的表现形式,掌握公共政策的基本类型,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公共政策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公共政策的特征2、公共政策的类型3、公共政策的作用难点:公共政策在不同政治体制中的表现形式第三章政策主体、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6学时)一、教学要求1、了解:公共政策制定主体的不同类型及作用2、理解:目标群体政策认同和政策抗拒的缘由,公共政策环境的构成要素及其影响3、掌握:社会问题的类型、特征及理论二、内容要点第一节政策主体一、官方决策者二、非官方参与者第二节政策客体一、社会问题与政策问题二、目标群体第三节政策环境一、环境与生态二、公共政策与政策环境的关系三、政策环境的构成因素本章小结本章主要阐述政策系统的构成要素。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了解公共政策制定主体的不同类型及作用,掌握社会问题的类型、特征及理论,理解目标群体政策认同和政策抗拒的缘由,认识公共政策的环境要素及其影响。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参与者的不同类型2、目标群体政策认同和政策抗拒的缘由3、公共政策环境的构成要素难点:1、社会问题的类型、特征及理论2、公共政策环境要素及其对公共政策的影响第四章政策模型及其相关理论(6学时)一、教学要求1、了解:模型的作用与风险2、理解:评价模型有效性的基本标准,政策分析模型在政策实践中的应用3、掌握:各类政策分析模型的主要理论观点,政策分析相关理论的主要内容,中国古代各类政策观二、内容要点第一节模型概述一、什么是模型二、模型评述三、如何分辨模型的有效性第二节几种重要的政策分析模型一、传统理性模型:政策追求最优解二、有限理性模型:政策追求满意解三、渐进模型:新政策是对旧政策的补充和修正四、小组意识模型:源自凝聚力的“群体狂想症”五、精英理论:政策是精英们的偏好六、制度理论:政策是组织的产物七、博弈理论:政策是竞争环境中进行的理性选择八、团体理论:政策是团体利益的平衡九、系统理论:政策是政治系统的输出十、过程模型:政策是一个动态过程第三节政策分析的相关理论一、混合扫描理论二、批判性理论三、实验性理论四、取舍理论第四节中国古代政策观一、儒家的“中庸”之道二、道家的“无为”之治三、墨家的理性推理四、法家的系统理念五、孙子的“知变”战术本章小结本章主要阐述政策分析模型及其相关理论。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该了解模型的作用与风险,认识评价模型有效性的基本标准,掌握政策分析模型的主要理论观点,理解政策分析模型在政策实践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模型的作用与风险2、评价模型有效性的基本标准3、几种重要的政策分析模型的主要观点难点:1、几种重要的政策分析模型的主要观点2、政策分析相关理论的主要内容3、几类重要的中国古代政策观的内容第五章政策制定(6学时)一、教学要求1、了解:社会问题的性质、特征、类型和基本理论2、理解:问题确认的基本步骤与方法,政策规划的基本原则、基本程序和思维方法,光环效应、从众效应等心理效应对决策质量的影响3、掌握:政策议程的基本类型、建立的条件、触发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目标设定、方案开发、结果预测和择优选择的一般方法二、内容要点第一节社会问题的产生一、什么时候由谁来认定社会问题二、社会问题的类型三、社会问题理论四、社会问题的比喻第二节政策问题的确认一、问题察觉二、问题界定三、问题描述第三节政策议程的建立一、政策议程的类型二、政策议程建立的条件三、政策议程的触发机制四、政策议程建立的障碍第四节政策规划一、政策规划主体二、政策规划的原则三、政策规划中的思维方法四、政策论证五、政策规划程序第五节心理效应与决策质量一、光环效应二、首因效应三、近因效应四、从众效应五、定型效应六、反衬效应七、乐队效应八、黄灯效应九、新闻效应十、颂歌效应十一、当局者迷十二、旁观者迷第六节政策合法化——政策获得合法性的过程一、广义的政策合法性二、狭义的政策合法性本章小结本章主要介绍政策制定的相关知识。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了解社会问题的性质、特征、类型和基本理论,认识问题确认的基本步骤与方法,熟悉政策议程的基本类型、建立的条件、触发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明确政策规划的基本原则、基本程序和思维方法,掌握目标设定、方案开发、结果预测和择优选择的一般方法,理解光环效应、从众效应等心理效应对决策质量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社会问题的性质、特征、类型2、政策议程的基本类型、建立的条件、触发机制及其影响因素3、政策规划的基本原则、基本程序和思维方法4、光环效应、从众效应等心理效应对决策质量的影响难点:1、问题确认的基本步骤与方法2、目标设定、方案开发、结果预测和择优选择的一般方法3、光环效应、从众效应等心理效应对决策质量的影响4、政策获得合法性的过程第六章政策执行(6学时)一、教学要求1、了解:政策执行的含义、性质与特征2、理解:政策执行的主要功能,政策执行的基本过程,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3、掌握:掌握政策执行的策略二、内容要点第一节政策执行的含义、特征、功能和过程一、政策执行的含义二、政策执行的特征三、政策执行的功能四、政策执行过程第二节政策执行的相关条件一、政策资源二、政策主体三、目标群体四、执行手段五、信息沟通第三节政策执行的策略一、以人为本二、程序优先三、法益均衡四、解读民意五、重视逆反六、反馈控制七、上下台阶八、修补破窗九、欲擒故纵十、诚信至上本章小结本章主要阐述政策执行的含义、特点、作用和方法。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了解政策执行的性质与特征,认识政策执行的主要作用,理解政策执行的基本过程,熟悉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掌握政策执行的策略。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政策执行的含义、特征、功能和过程2、政策执行的相关影响因素难点:1、政策执行的基本过程2、以人为本、程序优先、法益均衡等政策执行的策略第七章政策评估(4学时)一、教学要求1、了解:政策评估的含义及基本内容,政策评估的主要功能2、理解:政策评估的不同类型,政策评估的基本要素,政策评估的障碍3、掌握:政策评估的一般标准和基本方法二、内容要点第一节政策评估的含义一、什么是政策评估二、政策评估的基本内容三、政策评估的功能第二节政策评估的类型与要素一、政策评估的类型二、政策评估的要素第三节政策评估步骤一、计划与准备二、组织与实施三、总结与报告第四节政策评估的障碍一、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二、政策影响的广泛性三、政策资源的混合和相关政策的重叠四、政策问题的复杂性五、政策主体及相关人员的抵制本章小结本章主要介绍政策评估的相关知识。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了解政策评估的基本内容,认识政策评估的主要功能,理解政策评估的不同类型,熟悉政策评估的基本要素,掌握政策评估的一般标准和基本方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政策评估的含义及基本内容2、政策评估的功能与类型3、政策评估的步骤难点:1、政策评估的要素,包括评估主体、评估客体、评估目标、评估标准、评估方法。
2、政策评估面临的障碍第八章政策终结(24学时,含实践教学20学时)一、教学要求1、了解:政策终结的含义及内容,政策终结的对象2、理解:政策终结的作用与类型,政策终结的障碍3、掌握:政策终结的形式,政策终结的措施二、内容要点第一节政策终结的含义一、什么是政策终结二、政策终结的作用三、政策终结的类型第二节政策终结的对象与形式一、政策终结的对象二、政策终结的形式第三节政策终结的障碍与措施一、政策终结的障碍二、政策终结的措施本章小结本章主要阐述政策终结的对象、形式、障碍和措施。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了解政策终结的内容,认识政策终结的对象,熟悉政策终结的形式,理解政策终结的障碍,掌握政策终结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