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天窗教案
《天窗》教案(9篇)

《天窗》教案(9篇)《天窗》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读准多音字“藉”,理解“慰藉、一瞥”的意思。
2、理清课文脉络;概括“这时候”的内容。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相关小节。
4、感受天窗带给“我”的慰藉,体会到天窗带给孩子的乐趣。
教学过程:一、出示课题,通过读文划句理清课文的脉络,并通过联系上下文了解什么是天窗。
(一)出示图片,初步了解“天窗”,引出课题。
1、出示图片,初步了解天窗。
2、齐读课题。
(二)预习反馈,通过读带有“天窗”的句子,梳理课文脉络。
1、回顾预习要求,交流文中带有“天窗”一词的句子。
2、引导学生思考找出这些句子的原因。
(有助于我们了解作者的思路,理清课文的脉络。
)3、尝试为课文分段,并说说理由。
4、:从这几句句子中,我们了解到作者先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是天窗,然后又介绍了天窗给我的快乐,最后说发明天窗的人是应该感谢的。
(三)学习一、二节,了解什么是天窗及它的作用。
1、引读:这句话告诉我们天窗就是——联系1、2节说说大人们开天窗的原因。
2、交流、:天窗的作用就是采光。
二、学习4、6节,理解什么时候天窗是“慰藉”,为何是“唯一”的慰藉。
(一)通过读句子,引导质疑。
1、过渡:原本为了采光用的天窗却给我的童年带来了快乐。
到底它带给我什么快乐,以至在离开了家乡,成年之后仍常常想起这一方小小的空白?下面我们就要重点学习文章的第二段。
2、朗读第二部分中划出的句子,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读出语气。
3、理解“唯一的慰藉”,引导质疑。
(二)了解什么时候天窗成了我唯一的慰藉。
1、读第二段,找找哪几小节告诉我们“这时候”指的是什么时候。
2、交流读句,用自己的话来简要说说什么时候天窗成为我唯一的慰藉。
3、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这时候,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三、深入学习5、7节,展开想象,感受天窗带给我的快乐。
(一)读课文,初步感受作者是如何写天窗给我慰藉的。
1、透过这小小的空白,我到底得到了哪些快乐呢?让我们再来读读5、7小节,体会体会作者感受到的快乐。
五年级教案:天窗

五年级教案:天窗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天窗》。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天窗的特点和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2)运用图片和实物,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理解课文内容。
(3)学会通过观察和思考,分析问题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天窗》。
2. 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天窗的特点和作用。
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天窗》的幻灯片或多媒体课件。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和实物。
3. 生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出示一幅有关天窗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1.2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总结并引入课文《天窗》。
2. 朗读课文2.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2 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并对生字词进行讲解。
3. 学习生字词3.1 学生分组讨论生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3.2 各组派代表进行汇报,教师点评并总结。
4. 理解课文内容4.1 学生结合图片和实物,发挥想象,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天窗的特点和作用。
4.2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 小组讨论5.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你喜欢课文中的天窗吗?为什么?”5.2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6. 总结与拓展6.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并强调天窗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6.2 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天窗的应用。
7. 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家里的天窗,并写一篇短文,描述天窗的特点8. 板书设计天窗特点:采光、通风、观赏作用:美化环境、增加生活乐趣六、教学反馈1. 课堂问答:教师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天窗教学设计(精选13篇)

天窗教学设计〔精选13篇〕篇1:《天窗》教学设计 1、帮助学生积累词语,学习课文把事物描绘得更形象、生动。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篇2:《天窗》教学设计一、谈话揭题。
1、通过谈话简要理解文章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2、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检查读书情况,注意正音。
二、发现文中的语言密码,积累语言,学习写法。
1、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作者还向我们展示了许多景物、动物。
屋子闪电云彩星蝙蝠夜莺猫头鹰2、学习比喻句在文中作者是怎样形容它们的呢?地洞似的屋里带子似的闪电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理解比喻词似的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仿说比喻句。
4、出示写夜色的一组星闪闪烁烁得意的星蝙蝠灰色的蝙蝠夜莺会唱歌的夜莺猫头鹰霸气十足的猫头鹰男、女分角色读竖着读5、比一比这两组词语,说说自己的感受。
三、学习课文,理解主要内容。
好的读者还要会问。
猜一猜,学习这篇文章,老师可能会问那些问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问,老师重点指导:1、什么是天窗?2、为什么说创造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活泼会想的孩子,怎样从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
好,课文的那几自然段详细写了透过小小的天窗孩子们从无中看出了有、虚中看出了实。
板无有虚实3、结合课文理解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慰藉是什么意思?句子中的你指的是谁?这时候指的是什么时候?〔夏天阵雨来了时〕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晚上,当他们被逼着上床去休息是〕小小的天窗又是孩子唯一的慰藉。
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理解唯一。
课件出示文章第四、第六自然段。
自由读读这两段话,透过字里行间,你能发现这是一群怎样的孩子。
体会孩子们认识外面世界的迫切渴望。
指导朗读4、这小小的天窗又是怎样抚慰他们的?怎么成为了他们唯一的慰藉的呢?快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A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指名朗读这一段从那小小的玻璃,你会看见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跳,你会看见带子似的闪电一瞥,你想象到这雨这风这雪这电,怎样猛烈地扫荡了这个世界,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
《天窗》教案3篇 《天窗》优质课教案

《天窗》教案3篇《天窗》优质课教案下面是分享的精选《天窗》教案3篇《天窗》优质课教案,供大家参考。
精选《天窗》教案1教材分析《天窗》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矛盾写的一篇抒情散文,描写的是乡下孩子透过屋顶上小小的天窗看到和听到的点点滴滴,无尽的遐想丰富了孩子们的想象,这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成了孩子们心灵飞翔的窗户。
表达了孩童时代对大自然奥秘的向往与追求。
学情分析这篇文章文笔生动流畅、情感真挚,内容看似简单,实则含蓄,所包含的思想富有哲理,意义深远。
由于写作时间已久远,现代儿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我注意通过引导质疑、情景创设来增加学生的感悟,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情感。
同时借助语言训练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学习文中想象的方法,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
针对课文难点,运用演化、发掘策略,通过启发联想和表情朗读、自主默读等阅读指导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使其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得到心灵的熏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藉、蝙”等生字,理解“慰藉、恶霸”等词语;2.抓住“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理解课文内容;3.培养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1.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2.让学生通过朗读领悟作者感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深刻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感受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难点:理解8、9自然段中难懂的句子,体会“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设疑激趣我们每个人都有快乐而美好的童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文学大师矛盾先生以自身的童年生活为题材写的一篇散文——天窗。
(板书课题并播放投影)看完这个课题之后,你有什么疑问?(问题预设:什么是天窗?天窗有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要写天窗?)看来,同学们心中都有许多疑问,请同学们翻开书本,快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体内容。
(自读课文时播放相关投影)(设计意图:针对课题引导学生质疑,使学生的思维与课文内容产生碰撞,学会质疑方法的同时,产生阅读的欲望。
小学语文《天窗》教案范文

小学语文《天窗》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天窗的特点和作用,认识天窗在文化史中的地位与作用;(2)掌握天窗的相关词汇和常用表达方式;(3)培养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和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高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阅读理解天窗的特点和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本、多媒体设备、黑板、钢笔等。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等。
四、教学过程Step 1 自主学习(15分钟)1.让学生阅读课文《天窗》。
要求他们自己查词、翻译。
2.学生完成阅读后,让他们回答以下问题:(1)天窗有哪些基本特点?(2)天窗在文化史中有何作用?(3)你对天窗有什么看法?Step 2 合作学习(1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讨论自己的看法,并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1)天窗的特点和作用对现代社会有何借鉴意义?(2)天窗与今天的科技产品有何异同点?2.让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的结论。
Step 3 教师点拨(15分钟)1.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并给出自己的观点。
2.教师介绍天窗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并引导学生思考天窗的价值与意义。
Step 4 小结(10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提问并总结。
2.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归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五、课后作业:1.写一篇文章,讲述你对天窗的看法。
2.预习下一课的课文。
六、教学反思:此次课以《天窗》为教材,旨在让学生了解天窗的特点和作用,并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讨论和思考,学生们积极参与,并在小组中展开了深入的讨论,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但是,在课堂上有一些学生参与度较低,对于自己的观点表达不清晰。
下一次我会采用更多的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的参与度,加强对学生的评价和指导。
《天窗》教案五篇

《天窗》教案五篇《天窗》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辨析“卜”、“瞥”、“藉”等字的读音、字形,重点理解并积累“安慰”、“扫荡”、“奇妙”、“真实”等词语。
2、从“天窗是什么样的”和“天窗成了孩子们的安慰”两个方面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天窗的奇妙以及给孩子带来的安慰,通过质疑、解答,领悟“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的含义。
3、体会课文中比方、排比的修辞手法的作用。
培育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依据“说写双通道”的练习,开展说话训练。
背诵课文第7节。
4、理解对天窗的喜欢之情,感受想象的乐趣。
教学重点:从“天窗是什么样的”和“天窗成了孩子们的安慰”两个方面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领悟“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的含义。
教学难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课文中比方、排比的修辞手法的作用。
培育同学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进行说话训练。
教学预备:老师课件同学1、读课文,自学以下词语:“安慰”、“扫荡”、“奇妙”、“真实”等2、依据“阅读新体验”要求预习课文3、查找资料:认识作家——茅盾教学过程:一、激发爱好,揭示课题1、演示:天窗(1)启发同学思索:“天窗”的特别之处(2)出示:于是乡下人在屋面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齐声读2、在很多年前的中国农村,这样的窗户随处可见。
给在那里的活泼好想孩子带去了不一般的生活。
一位作家也对它留下深刻印象,写下了文章《天窗》。
板书课题说明通过图片引入加深同学对天窗的感性认识,使思索更径直,直奔主题,为感知环节的学习做好预备。
二、整体感知,概括课文内容过渡:天窗为什么要开在屋顶上呢?这样一扇简陋的天窗对孩子们意味着什么,到底有什么魅力吸引作家写下这篇文章呢?(一)自读课文思索天窗是什么样的?天窗在什么状况下成了孩子们的安慰?1、沟通问题一,出示课文1-3节(1)师引读:乡下的房子只有——遇到大风大雨,或者北风呼呼叫的冬天——于是——(2)出示句子,再读:乡下人为了采光在屋面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天窗》教案范文汇总8篇

《天窗》教案范文汇总8篇《天窗》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理解课文中的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激发学生通过“天窗”看世界的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籍”,唤起学生与课文共鸣。
教学难点:理解第八、九自然段中难懂的句子,体会“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2、说说你对天窗的了解,你还想了解一些什么?过渡:天窗到底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看看课文的哪部分内容可以回答这个问题?3、指名读课文第一到第三自然段。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乡下的房子只有一排木板窗,但碰上大风大雨或冬天,木板窗一关,屋子里就像黑洞似的。
乡下人在屋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 引导学生看课文中的插图,加深对天窗的理解。
齐读课文第一到三小节。
今天我们所学习的课文《天窗》是著名作家茅盾所写的。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自学生字词。
藉、霸、宙。
2、理解词语。
(说说通过自学,你理解了哪些词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新的词语。
你还有哪些不懂的词语,和同学一起交流一下。
)3、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
三、默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默读课文后,教师引导全班交流,理清课文层次。
)第一段:(1—3)乡下人在屋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第二段:(4—7)夏天阵雨来了时,晚上,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第三段:(8—9)天窗是神奇的,想象丰富的孩子会因此产生种种联想。
四、布置作业:1、抄写字词。
2、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第二课时一、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茅盾的名篇《天窗》。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
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哪些内容?(学生读课文后简单交流自己已经读懂的内容。
小学教案设计《天窗》

小学教案设计《天窗》《天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认识“慰、藉”等3个生字,会写“慰、藉”等10个生字,正确读写“慰藉、扫荡”等词语。
2. 默读课文,理解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的原因,体会天窗给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3. 学习作者由一个小小的天窗展开丰富想象的写作方法,能理解课文中难懂的句子。
4. 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激发学生通过“天窗”看世界的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 理解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的原因,体会天窗给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2) 学习作者由一个小小的天窗展开丰富想象的写作方法,能理解课文中难懂的句子。
1.2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理解天窗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激发学生通过“天窗”看世界的情趣。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如播放风雨交加的夜晚声音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中孩子所处的环境,更好地理解天窗对于孩子的意义。
2. 问题引导法提出一系列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天窗与孩子慰藉之间的关系,如“在什么情况下天窗成为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作者是如何通过天窗展开想象的?”等。
3. 朗读感悟法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感悟文字的魅力,特别是文中描写孩子透过天窗想象的部分,通过朗读加深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谈话导入同学们,在你们的房间里有没有一扇特别的窗户呢?今天我们要走进茅盾先生笔下的《天窗》,去看看他小时候的那扇天窗有着怎样的故事。
(板书课题:天窗)1.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
(2) 检查字词的学习情况。
① 出示生字词:慰藉、扫荡、威力、锐利、河滩、帐子、闪烁、蝙蝠、霸气十足。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藉”是多音字,在这里读“jiè”。
② 指名读,正音,全班齐读。
(3) 思考:课文围绕天窗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课文主要写了天窗的来历以及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语文上天窗教案
导读:一回顾课文内容
1。
回忆:天窗给乡下的孩子带来了什么?(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
2。
问:慰藉是什么意思?(安慰,抚慰。
)
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一个人什么时候需要安慰、抚慰呢?
二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的哪些部分触动了你的心灵?反复阅读,体会为什么说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边记录。
2。
引导学生抓住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词、句、段落,交流读后的感受,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
出示:
然而大人们偏就不许,“到屋里来呀!”孩子们跟着木板窗的关闭,也就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慰藉”,安慰。
也就是说当孩子们被大人唤回屋里,告别了急风暴雨中的玩耍,告别了月光下草丛中的嬉戏,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心灵寄托。
只能透过天窗去观看下雨的情景,这为孩子们透过天窗想象外面下雨的世界埋下了伏笔。
)
(1)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孩子们被唤回时的失落(也可以结合自己类似的经历体会孩子们当时的心情),理解孩子们又从天窗中想象出无穷的情形、故事,从而找回失去的快乐。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从“到屋里来呀!”一句中体会大人的命令、不可违抗的气势。
从“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体会孩子们当时的无奈。
(在失落和无奈中,天窗给孩子们带来了一片光明,抚慰了孩子们的心灵,从而理解为什么说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3。
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感触最深的段落。
三拓展积累
1。
教师启发提问:“在你无奈的时候,什么是你的慰藉?”
让学生谈自己在生活中排解不愉快的方法:也许是读书、看电视,也许是摆弄什么小玩具。
2。
把自己的经历像作者这样记录下来,为我们的童年增添一份美好的回忆。
1。
针对课文题目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与教材编排意图产生碰撞,从而产生阅读的欲望。
2。
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来感悟课文,既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又有利于学生自己在读中品味和体验。
把阅读和生活结合起来,把读和写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3。
课文中的“想象”部分是本课的重点,学生通过去掉“想象”部分对比阅读,体会到了想象在生活和写作中的作用,但这还是表层的理解。
应该在此基础上增加练笔的环节,让学生思考:通过天窗还可以看到哪些景物?由此你能想到什么?
1。
选字填空。
慰蔚历厉蝙偏
蔚蓝慰藉历史严厉偏心蝙蝠
2。
按原文内容填空。
从那小小的玻璃,你会看见,你会看见;你想象到这雨、这风、这雷、这电,,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
3。
换一换句中的加点词,但句意不能发生变化。
(1)这时候,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安慰)
(2)小小的天窗会使你的想象活跃起来。
(欢跃)
(3)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永远不会联想到种种事件!(如果)
(4)这比任何他看到的更真切!(确切)
(5)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
(奇特)
4。
透过天窗,作者还可能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一作者资料库——茅盾
茅盾(1896~1981),中国作家、社会活动家,本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
代表作有《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等。
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二童趣诗——宋杨万里《船过安仁》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三童趣诗——清高鼎《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四中国的窗文化
在中国园林文化中,“窗”是一种极其有代表性的空间艺术。
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在其著作《美学散步》中说:“中国诗人多爱从窗户庭阶,词人尤爱从帘、屏、栏杆、镜以吐纳世界景物。
”我们有“天地为庐”的宇宙观。
老子曰:“不出户,知天下。
不窥牖,见天道。
”庄子曰:“瞻彼阙者,虚室生白。
”孔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中国这种移远就近,由近知远的空间意识,已经成为我们的宇宙观的特色了。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