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上课

课题《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1知识与能力:1、理清文章的说明线索,理解文本内容。
2、了解文本的结构层次。
过程与方法:1、体会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在自己的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的讨论,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明确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理解大师的科学思想,培养科学精神。
【使用方法】1、认真阅读课文两遍,在此基础上完成自主学习的题目。
2、阅读过程中注意抓关键性的句子,以此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全文。
3、再读文章,体会语言特点。
完成课后题三。
4、做到书写规范,文面整洁。
【自主学习】一、积累基础知识1. 本课中这些字你能准确读出吗?墁地()斗拱()屋檩()接榫()穹窿()翘起()对称()额枋()点缀()帷幕()水榭()2. 本课的成语,你能说出它们的意思吗?至善至美:大同小异:千变万化:喜闻乐见:3. 成语迁移运用,请找出下列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南方周末》2月15日电,在中国,千年之前的人们会在那些优美醇厚的文章中得到精神的慰藉,观照人生中的至善至美,而今天的人们已经难以得到相应的体验。
B. 他们利用“农民讲坛”这个平台,讲解十七大报告精神、农产品销售等方面与农村发展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故事,都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听得如痴如醉。
C. 2008年高考恰逢端午节的三天假期,教育部发言人称,有可能对原定的考试时间进行调整,而有的专家则认为如今的考生面对的是千变万化的市场,急需要增强的是应变能力,因此不必调整高考时间。
D. 悉尼歌剧院是世界公认的本世纪最美丽的建筑物之一,是当代建筑史上的一件“稀世之作”。
歌剧院的正面看上去和旁边的宫殿大同小异,更为特别的是,人们根本看不出这样的建筑内部拥有华丽的音乐厅和容纳3000多人的席位。
4.文本理解:细心读文,标注段落序号,用简洁的语句概括每段的内容【合作学习】一、回顾旧知,回答问题1.作为说明文,说明事物要有一定的顺序,那么说明文的顺序主要有哪些?2.作者概括的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说明的?3.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的哪几项?作者认为,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是什么?4.作者在九大特征之后,提出了两个重要的观点,是什么,请归纳后写出来。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教案:《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背景和特征。
2.掌握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结构和形式。
3.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欣赏能力和审美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结构和形式。
2.学生的审美培养和欣赏能力的提高。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和幻灯片。
2.中国传统建筑的图片或模型。
3.相关的纸质和电子阅读材料。
四、教学流程:单元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时间引入活动1.启发学生思考:“你们家楼房的造型和外观与哪里10分钟的建筑类似?”2.给出中国传统建筑的图片,让学生讨论其特点。
知识讲解1.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背景和特征。
20分钟2.分析传统建筑的基本构造和形式。
案例分析1.展示不同类型的中国传统建筑的图片或模型。
20分钟2.学生分组讨论不同建筑的特点和共同之处。
学生讨论与交流1.小组展示讨论结果。
15分钟2.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中西方建筑的差异和共同点。
评价活动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中国传统建筑的文章。
15分钟2.教师给予学生作业的具体要求和指导。
五、教学评价:1.学生的讨论表现和小组展示的结果。
2.学生撰写的作业文章的质量和观点。
六、拓展延伸:1.可以安排学生实地参观一些有特色的传统建筑,深入了解其设计和建造过程。
2.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和影响,写一篇辩论性文章。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模型和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但是教学时间可能会略短,需要加强学生的实践和实地考察。
同时,也要注意学生作业的指导和评价,确保达到教学目标。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学习目标】1、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培养善于透视关键语言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现代建筑的变革发展,理解大师的科学思想,培养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及其说明顺序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自读案【学法指导】.本单元学习自然科学小论文,要把握这一文体的相关特征。
熟读课文,积累字词句,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
通过阅读文章,了解建筑领域的相关知识,体会中国的建筑美。
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体会比喻手法的运用效果。
认真完成“自读导学”。
1.了解作家作品,积累词语;2.读课文至少两遍,勾画出介绍中国建筑特征的句子,初步感知课文;3.把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用红色笔标出来;提出自己的问题,写在“我的疑问”处。
【自读导学】第一步搜集信息能力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
“错批一人(马寅初),多生几亿;错批一人(梁思成)少了名城。
第二步课文自读能力一、积字累词能手。
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1.识读字音帷幕(wéi)屋脊(jǐ)接榫(sǔn)穹窿(qiïng lïng)斗拱(gǒng)埋怨(mán)翘首以盼(qiáo)辍学(chuî)蚂蚱(màzhɑ)凤毛麟角(jiǎo)角色(jué)门槛(kǎn)直栏横槛(jiàn)2.辨析词语妨碍:阻碍,使不能顺利进行。
妨害:有害于。
独特:独有的、特别的。
独到:与众不同的(多指好的)。
题材:构成作品的材料。
体裁: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
发掘:挖掘埋藏在地下的东西。
发现: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
二、用心诵读。
读文章,理出文章的结构脉络(段前标上序号)第三步语文质疑能力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必修五《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doc

高二语文yw—2013—02—01《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编写人:何雪姣审核人:雷华锋编写时间:20130228班级: 组别: 组名: 姓名:【学习目标】1.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文章的观点。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3.激发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1.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理解建筑的“文法”、“词汇”、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意思,体会中国建筑求同存异的特点。
3.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学习方法】自主法、合作法、探究法。
【知识链接】1. 文体知识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作品。
“科普”一词就是指“科学普及”。
科普作品传统上以文字或图画作为基本载体。
不过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科普作品也常常以视频媒体等其他形式出现。
科普作品的主要功能利目的就是宣传普及科学知识。
它有以下特点:(1)科普作品所述内容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性。
阅读对象主要是不熟悉该学科的非专业人士。
但.这种号业性是有限制的。
这就和一般的文学作品或娱乐作品区分开来。
(2)科普作品.具有一定的娱乐性、普及性、可读性和通俗性。
在叙述内容上要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能引起普通读者兴趣。
这就和专业学术文献区分开来。
(3)科普作品在陈述专业科学知识时要求把握一定程度的严谨性。
想象与科学现实之间的差别-•般需要明确指出,或者至少要保证读者■不会混淆两者。
这就和科学幻想作品(简称科幻)区分开来。
(4)科普作品允许适当地虚构作品情节、人物、环境等等,己增加可读性。
这就和-•般的科学新闻、科学纪实或科学报告区分开来。
2. 走进作者梁思成,1901年4月生,广东省新会县人。
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近代思想家、历史学家梁启超之子。
1915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
新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统编新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班级:组别:姓名:课文分析:《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的课文,是自然科学小论文,具有观点明确、论证严谨、文笔生动的特点。
本课论述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总结了建筑的风格和手法,并提出了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可译性”的问题。
本课的教授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经过初中的积累,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学习此文并不困难。
知识目标:1. 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内容。
2.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比较法。
3.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品析简明、准确的语言风格。
把握中国建筑“文法”和“词汇”的含义。
2、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理清文章思路。
3、审美鉴赏与创造:思考为何说不同建筑“词汇”能表达不同的感情;理解各民族之间建筑的“可以性”。
4、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兴趣,树立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风格手法。
教学难点:对文中出现的建筑名词的形象理解。
学习过程:一、作者简介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
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
1928年回国。
曾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
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主要著作《清室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二、字音字形自主积累三、初读文本,划分层次四、思考探究1、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为了说明这种“文法”,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请举例说明。
《中 国建筑的特征》 导学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2、学习本文的写作思路和说明方法。
3、体会中国建筑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2)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和说明方法。
2、难点领悟中国建筑的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梁思成(1901—1972),广东新会人,中国著名建筑史学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教育家,一生致力于保护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
2、背景介绍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章,创作于 20 世纪 50 年代,当时新中国正在大规模建设,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对于传承和创新建筑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四、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帷幕()屋脊()接榫()穹窿()额枋()水榭()檩条()斗拱()2、解释下列词语。
(1)抱厦:(2)厢:(3)耳房:(4)蚂蚱头:3、阅读课文,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1)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_______(7)____________________(8)____________________(9)____________________五、合作探究1、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的?2、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3、如何理解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4、中国建筑的特征与中国文化有怎样的联系?六、拓展延伸1、观察身边的建筑,分析其是否具有中国建筑的特征。
2、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七、课堂检测1、下列关于中国建筑特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建筑以木材结构为主要结构方法,由立柱和横梁组成“间”,构成建筑的框架。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学生活动】分享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探究引入语言学概念阐述建筑特征的写作意图
【教师活动】明确:本文写于1954年,正值新中国成立之初,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也随之面临被拆除的命运。作者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我们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筑风格,用它的“文法”和“词汇”为新中国的建筑事业服务,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阅读本文,同学们不仅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的科学探究精神,还能体会到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文法”: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词汇”:中国建筑中那些相对独立的建筑个体。
“可译性”: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尽管各民族使用不同的建筑手法,建造出各种不同的建筑,但往往是出于同样的需要,解决同样的问题,甚至表达同样的情感,因而各民族建筑之间是相通的。
(2)明确:作者之所以引入语言学的术语而不直接用建筑学的术语,一是因为建筑学和语言文学虽是不同学科但有共通点,作者是从一个更大的体系——民族文化体系去思考比较,运用联系比较的思维方式,发表创见,设喻贴切二是将比较复杂的问题论述得通俗易懂,有助于非建筑学专业的读者深化对中国建筑规则的认识。
【学生活动2】小组讨论交流
(1)结合文本,简要说明:什么是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我们又该怎样理解各民族建筑间的“可译性”呢?
(2)在厘清三组关键概念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何引入语言学的术语而不直接用建筑学的术语?
【教师活动2】
(1)明确“文法”“词汇”“可译性”三组关键概念的内涵:
(五)课堂小结
【学生活动】尝试写出主问题的结论,并梳理解决问题的路径
【教师活动】课堂结论及阅读路径指导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10篇优秀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和领会科普文章语言特色,并加以借鉴和运用。
2.用心探究和体会中国建筑的特征,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情。
3.理清作者说明线索。
【教学模式】读写结合式模式就是学生在反复吟咏成诵,充分感悟文本基础上,并以此为素材而进行的文本再创造,以读悟写,以写促读的一种双向互进教学共赢的教学法。
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透过学生质疑、探究、归纳、整合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和学习愉悦的方法。
【教学过程】温故知新激情导课请同学跟老师一齐重温下面的名句,大声朗读,看看它们描述的对象是什么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王勃《滕王阁序》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杜牧《阿房宫赋》一个是滕王阁,一个是阿房宫。
一楼是点,一宫是面,一点一面构成了中国的建筑群,那么中国的建筑有什么特征呢?让我们跟随着我国当代建筑大师梁思成一齐去探究。
自主探究整体把握快速阅读全文,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哪些是属于结构特征?哪些是属于装饰特征?它们是按什么顺序一一展开的呢学生自主探究预设生成:中国建筑总体特征(12)(1)立体构成:台基房屋屋顶(2)平面布局:建筑群组成左右对称坐北朝南有主有次户外空间中国建筑结构特征(35)(3)结构方法框架结构(4)斗拱作用(5)举折举架作用中国建筑外部特征(外观、颜色、装饰等)(69)(6)介绍屋顶(7)着色特点(8)装饰特征(9)用材特点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出中国建筑的特征,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又有理论层面的解释,从总体到结构到外部的说明顺序一一展开,其中(3)(4)(5)属于结构特征,(6)(7)(8)(9)属于装饰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能知道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更能知道中国古代建筑结构方面的特征。
2.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兴趣,使其产生民族自豪感及民族忧患感
教学过程:
一、知识衔接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
广东省新会县人,是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长子。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72年。
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
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
同时他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
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二、导语
补充相关资料及展示图片
20XX年4月14日玉树7.1级地震,19日,记者在文成公主庙采访时看见,紧贴岩壁而建的寺院,外观没有明显损坏的痕迹。
寺院中香火旺盛,佛堂内点满了酥油灯。
附近来朝拜的村民络绎不绝。
只有佛堂大门上的一幅壁画有一条裂痕。
文成公主庙建于公元710年,已有1300年历史。
在2008 年5 月12 日震后,报恩寺广场成了平武县城居民的临时避难所。
这座占地2.7 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落建于1460 年(明天顺四年),历经1536 年、1618 年、1657 年、1786 年以及1976 年的数次大地震,在此次汶川地震的影响下,木构造脱榫,墙体开裂,但没倒塌,更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这些古建筑为何在遭受地震后却能依然屹立不倒,它到底有什么样的特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相信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三、整体感知
中国建筑的特征十分丰富,在这篇课文中,作者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建筑的九点基本特征,这九点基本特征,哪些特征属于总体特征?哪些特征属于结构特征?哪些特征属于装饰特征?
明确:一二点属于总体特征,三至五点属于结构特征,六到九点属于装饰特征。
四、重点探究
在称赞中国建筑的坚固性中有句俗语“地陷墙塌屋不倒”,而中国的建筑之所以会如此的坚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结构的稳固性。
下面让我们结合具体问题来研究中国建筑的结构特征。
(1)中国房子是靠什么材料承重的?这种材料是怎样搭建成房子的基本构架的?
明确:依靠木材承重。
房身部分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成为一副梁架,每副梁架之间用枋、檩连接。
(2)什么是斗拱?它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斗拱是拱(弓形短木)和斗(斗形方木块)综合构成的单位。
作用是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以减少梁的折断的可能的。
而正因为在斗拱的设计中体现出中国的建筑工匠们在建筑力学和建筑美学方面的智慧,斗拱的设计成为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3)举折、举架是怎样构成的,它作用是什么?
明确:梁架上的梁是多层的;上一层总比下一层短;两层之间的矮柱总是逐渐加高的。
这叫举架。
举折(宋)、举架(清)的作用是形成屋顶的坡度。
材料补充:天津蓟县独乐寺:经历28次地震不倒,在保存至今的众多古代木结构建筑中,
天津蓟县的独乐寺和山西应县木塔在抗震方面的表现尤其突出。
独乐寺位于天津蓟县盘山脚下,始建于唐代,寺内的观音阁和山门重建于辽代。
自重建以后千余年来,独乐寺曾经历了28次地震, 1976年唐山大地震,蓟县城内房屋倒塌不少,观音阁及山门的木柱略有摇摆,观音像胸部的铁条被拉断,但整个大木构架安然无恙独乐寺观音阁之所以在多次强震中屹立不倒,主要是斗拱起了作用,观音阁的斗拱设计十分巧妙,在没有一颗钉子固定的情况下,通过七层木块的相互交织,达到了相互连接固定的作用,这样在地震出现时能及时减缓外部的压力,具有很强的抗震性能。
小结:通过重点探究这一环节,我们知道了古代建筑结构方面的特征,也知道了那些古建筑在历经地震后仍然屹立不倒的原因。
五、合作探究
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时代建筑的特征,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古代继承我们古代建筑上的特点,来构建我们新中国的建筑。
六、拓展延伸
20XX年5月12日汶川地震震级:8.0级汶川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失踪17923人。
20XX年 3月11日日本地震震级:9.0级地震,最强烈海啸,最高达10米,福岛核电站爆炸。
日本9.0级地震是汶川地震的30倍,致8928死12664失踪死亡人数或超1.8万(2011-3-22前)
从中日地震死亡人数的比较中,利用本课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中国:1、地震死亡人数应与建筑有关。
现在的建筑结构大都是砖混结构与古代的木材框架结构不同,没继承古代的建筑特点。
2、建筑质量存在问题
日本:房屋多为高抗震的木结构及轻钢结构
在经历了9.0级地震即大海啸后,人们惊异地看到日本的多层、中高层甚至高层建筑物居然完整地挺立着,很多房子虽然被汹涌的海浪挪出很远,但全然没有散架,日本的大地震让建筑抗震再度成为焦点。
在日本及台湾建造房屋多为高抗震的木结构及轻钢结构,加拿大及美国也多采用,建议重建家园不要再采用混凝土结构或砖混的预制板。
总结:中国的建筑,在经历了千年的洗礼后形成了自己固有的建筑特征,我们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中体现出的中国的文化,是为了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的去体会、继承和发展中国建筑的美,
六、课堂检测
在图中准确找出立柱、橫梁、斗拱和举架
斗拱
举架
立柱
橫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