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论语

合集下载

孔子在论语中的名言(7篇)

孔子在论语中的名言(7篇)

孔子在论语中的名言孔子在论语中的名言(7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对名言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名言是易于留传的结论、建议或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

什么样的名言才是好的名言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孔子在论语中的名言,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孔子在论语中的名言1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摘孔子《大学》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摘孔子《大学》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摘孔子《大学》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摘孔子《大学》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

——摘孔子《大学》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摘孔子《大学》《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摘孔子《中庸》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

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摘孔子《中庸》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

——摘孔子《中庸》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10、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摘孔子《中庸》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智慧树知到《孔子与论语》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孔子与论语》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孔子与论语》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知到《孔子与论语》章节测试答案绪论1、《论语》是由孔子及其弟子所著述的阐述修己安人之道的儒家经典。

()A:对B:错答案: 错2、《论语》在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因为()。

A:《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典籍,极具文化价值;B:孔子的教诲在今天依然有着强烈的现代意义;C:读《论语》是修己安人的重要途径;D:《论语》是当今社会道德价值的重要依据。

答案: 《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典籍,极具文化价值;,孔子的教诲在今天依然有着强烈的现代意义;,读《论语》是修己安人的重要途径;第一章1、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人类思维范式的四大奠立者是:()A:老子、孔子、佛陀、苏格拉底B:孔子、佛陀、耶稣、柏拉图C:孔子、佛陀、耶和华、苏格拉底D:老子、佛陀、耶稣、柏拉图答案: 孔子、佛陀、耶和华、苏格拉底2、《论语》与()()()合称四书A:《礼记》、《大学》、《春秋》B:《大学》、《孟子》、《中庸》C:《尚书》、《诗经》、《春秋》D:《易经》、《尚书》、《诗经》答案: 《大学》、《孟子》、《中庸》3、东汉赵岐赞《论语》为:();唐代薛放赞《论语》曰:();明代杨宗吾认为《论语》:()近代梁启超先生指出《论语》:()A: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也、六经之菁华、六经譬则山海,《论语》其泛海之航,上山之阶乎、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B:六经之菁华、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也、六经譬则山海,《论语》其泛海之航,上山之阶乎、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C: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六经之菁华、六经譬则山海,《论语》其泛海之航,上山之阶乎、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也D: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也、六经譬则山海,《论语》其泛海之航,上山之阶乎、六经之菁华、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答案: 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也、六经之菁华、六经譬则山海,《论语》其泛海之航,上山之阶乎、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4、孔子与《论语》对中华文化精神的塑造,大体可以概括为()()()()A:"修己安人'"经世致用'"崇伦尚德'"守中贵和'B:"以人为本'"兼容并包'"经世致用'"守中贵和'C:"以义为先'"崇伦尚德'"经世致用'"守中贵和'D:"以人为本'"崇伦尚德'"经世致用'"守中贵和'答案: "以人为本'"崇伦尚德'"经世致用'"守中贵和'5、"以人为本'是孔子儒学的基本主张,这种主张在政治上就是"仁政'"民本'思想。

孔子与论语

孔子与论语

孔子与《论语》
一、孔子生平
(前551—前479),鲁国陬邑人。

二、《论语》的文学特征:语录体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长沮、桀溺耦而耕。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比喻: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于予,与何诛?”对偶: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君子喻于义,小人常喻于利。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排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言必信,行必果。

仁者,爱人。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
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阳货欲见孔子。

孔子与论语

孔子与论语

• 孔子教育我们,该用什么方法去 学习?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孔子怎样评价《关雎》? •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 孔子怎么评价一个人的言行? • 子曰:“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 行。”
颜回,前521~前481,春秋末鲁国人。字 子渊,亦颜渊, 孔子最得意弟子。《雍也》 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 忧,回也不改其乐”。为人谦逊好学,“不 迁怒,不贰过”。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 无事不从无言不悦。颜渊以德行著称,孔子 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 违反、仁”(《雍也》)。不幸早死。自汉 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 时独以颜回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 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 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 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 称“复圣”。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 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 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 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 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直道而行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 “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 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 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 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 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 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 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 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学无常师, 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 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 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 直道而行 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 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 很大的危险。怀着 与人为善的理念孔子创立了以仁 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 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 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 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怀着 与人为善 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的理念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 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 小人反是。”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等,都是他的 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做人准则。

孔子与《论语》

孔子与《论语》

•••••••••••••••••孔子与《论语》孔子与《论语》作者:任守愈在研究孔子学说时,常常要提到《论语》,有这样三种意见:一是认为《论语》是比较可信的研究孔子学说的材料,研究孔子学说应该以《论语》为主;二是《论语》虽然可信,但是其中夹杂了孔门弟子的心得,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孔子学说了;三是研究孔子学说以六经为主。

我认为第二种看法是有道理的,《论语》在展现孔子学说时,主要部分已经明确了,但是其中有一些是孔门弟子的看法,还有孔子的部分学说没有体现出来。

如果从《论语》的产生以及版本问题等考虑,从孔子对六经的贡献上来考虑,不难得出这个结论来。

宋邢昺《论语正义》说:“论者,纶也,轮也,理也,次也,撰也。

以此书可以经纶世务,故曰纶也;圆转无穷,故曰轮也;蕴含万理,故曰理也;篇章有序,故曰次也;群贤集定,故曰撰也。

”邢昺的这个论断有些牵强,对《论语》的功用未免有些理想化,不过他说明了《论语》是一部有完整思想体系的著作。

《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班固的这个论断在现在还是有说服力的,邢昺所说的“群贤集定,故曰撰也”,也是这个意思。

不过班固没有说清楚是孔子的哪些弟子编撰的,以至于后世儒者依据《论语》中出现的曾子、有子等认定是他们的弟子,也就是孔门再传弟子编撰的。

梁涛先生研究定县竹简《论语》残篇是指出:“《论语》的成书乃是孔门内部有统一组织、有专门领导、弟子广泛参与、时间跨度较长(从孔子去世到其再传弟子)的集体编纂活动。

这一活动决定了《论语》的特殊性质和地位。

首先,《论语》虽然成书于儒学分化的背景之下,但由于是集体编纂,当时的各派都参与其中,故其所反映的乃是众多弟子(包括再传弟子)眼中的孔子,而不是某一人或几人所理解的孔子。

这种理解代表了孔门弟子的共同看法,反映了早期儒学的基本价值观。

其次,《论语》是由孔门弟子集体编纂,得到孔门后学各派的认可,在孔门内部具有权威的地位。

孔子与论语的读后感6篇

孔子与论语的读后感6篇

孔子与论语的读后感6篇写读后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每次看完书后,内心充满了感悟,记得及时写进读后感中,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孔子与论语的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孔子与论语的读后感篇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

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

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

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

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

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

像父母在,不远游。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

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与论语的读后感篇2《论语》是一本成就于春秋时期伟大作品。

这本书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论。

《论语》是一颗灿烂的明珠,在过去的2500多年中,世界人们最熟读恐怕就是《论语》。

孔子与论语精华

孔子与论语精华

孔子与论语1.孔子思想的特色:温和的理性主义:每一个人都有理性,理性表现在你有学习的能力,又有选择的要求。

深刻的人道情怀:学习儒家之后就会发现,他对每一个人是普遍地、平等地尊重与关怀。

乐观的人生理想:经常审视自己过去的志向做到了多少,有没有可再精益求精往上发展的。

2.儒家的外在特色:尊重传统重视教育关怀社会3.儒家的内在主张: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君子;每一个人都应该成为君子;一个人成为君子的时候,一定会影响相关的人也成为君子。

4.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学而时习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务本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三省吾身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君子原则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慎终追远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礼之用和为贵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敏于事慎于言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知己知人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求为可知也。

”子曰:“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思无邪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三十而立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心所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人无所藏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温故知新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君子不器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与论语

孔子与论语

孔子与《论语》五则1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2、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

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孔子说:“穿着破旧的丝棉袍子,与穿着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认为是可耻的,大概只有仲由吧。

(《诗经》上说:)‘不嫉妒,不贪求,为什么说不好呢?'”子路听后,反复背诵这句诗。

孔子又说:“只做到这样,怎么能说够好了呢?”3、子贡问为仁。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贡问怎样修养仁德。

孔子说:“工匠要做好工作,必须先磨快工具。

住在一个国家,要侍奉大夫中的贤人,与士人中的仁人交朋友。

”4、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子贡问孔子说:“乡里人都喜欢他,怎么样?”孔子说:“不可以。

”子贡又问:“乡里人都厌恶他,怎么样?”孔子说:“不可以。

不如乡里的好人都喜欢他,乡里的坏人都厌恶他。

”5、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

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两个相比,谁更好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他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知道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

”孔子说:“是不如他呀,我同意你说的,是不如他。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
【生平及主要经历 】
◆三岁父亡,故“少也贱,多能鄙事。”青年时 做过委吏(管库)、乘田(管牛羊)。
◆“三十而立” :27岁前后,在鲁国朝廷任职, 中年开始聚众讲学。
◆仕宦经历:50岁,由鲁中都宰升任小司空(掌 管工程),旋升任大司寇(掌管刑狱、纠察等), 后去职周游列国。 ◆ 68岁返鲁,不见用,致力于教育,整理文化典 籍
孔子思想体系图
忠恕
(组织 关系)
信义
(人际
仁爱
(核心)
和平
(人际 关系)
关系)
孝悌
(家庭 关系)
《樊迟·仲弓问仁》 (原文见教材)
孔子: 仁——“爱人。” 智——“善于识别人。” 仁——“处事要谦恭,办事要认真, 对人要忠诚。即使到了边区野蛮人部落, 这些品德也不可放弃,也不能丢弃这几 条。”
孔门十哲
南京夫子庙
四川德阳文庙
山西平遥文庙
吉林文庙
台北孔庙
越南河内文庙
日本长崎孔庙
德国科隆孔庙
美国华岗大成馆
一、孔子生平与思想
孔子(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 邑(今山东曲阜)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 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 派的创始人。
【 家 世 】
◆避难奔鲁(孔氏为鲁国人自此始),下 降为士。 ◆孔子的父母(父亲名纥,字叔,又称叔 梁纥,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叔梁纥 先娶施氏,无子,其妾生男,病足,复娶 颜徵在,生孔子)。
孔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 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 子之后数千年文化赖孔子而开。”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 “孔子一身直为中国政教之源;中国历史孔子一人 之历史而已。” ——夏曾佑《中国古代史》 在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与‘共同心理的形成和 发展过程中,起了最重要,最巨大作用的是孔子。” ——张岱年
三、《论语》的文学特征
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 ★以片言只语表现人物性格 ★通过简短故事叙写思想政见 ★通过行为动作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态 语言精炼平实,含蓄隽永,概括力 强,语句生动形象而富于哲理。
四、《论语》的思想体系
◆以“仁”为支柱的修己之学 ◆以“礼”为支柱的治人之学 ◆以“中庸”为基本原理的“中和论” ◆提倡礼乐诗教,主张“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孔伋(子思)(孔子的孙子); 战国末期的孔鲋(9世孙); 汉代著名经学家孔安国(11世孙); 东汉末年的著名文学家孔融;
唐代著名经学家孔颖达;
清代著名戏剧家孔尚任(64世孙); 语言学家孔广森等。 现当代有名者也不少 ,如孔祥熙等。
北宋时孔子嫡 派后裔被封为衍圣 公,子孙世袭一直 到中华民国,77代 衍圣公孔德成民国 24年(公元1935年) 改封大成至圣先师 奉祀官,居台湾, 已于2008年去世。 第79代裔孙孔垂长 继承大成至圣先师 奉祀官身份。
孔子论修身原则及方法 1.立志有恒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 议也 ”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 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 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2.自省自克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 ★ “只见己过,不见世非 ”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清康熙题写的匾额
孔 子 像பைடு நூலகம்
孔子故里俯瞰
孔府
孔庙大成殿
大 成 殿 孔 子 塑 像
孔林
孔林孔子墓
孔林位于曲阜城北一 公里处,也叫“至圣 林”,是孔子及其后 代子孙的专用墓地, 是中国绵延历史最长, 规模最大,保存最完 整的氏族墓地。 唐玄宗加封孔子文宣 王,宋真宗加封为至 圣文宣王,元武宗加 封孔子为「大成至圣 文宣王」
《论语》 《老子》 《墨子》 未完全摆脱语录体的影 《孟子》 响,仍以对话为主。但篇幅 《庄子》 扩大,论题集中,开始向长 篇议论方向发展,专题论文 初步形成。 形成了结构完整的论说 《荀子》 文体制。 《韩非子》
简单的言行记录, 无完整篇章
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典籍 我国历史上做课本时间最长的一本书 我国历史上贡献成语最多的一本书
名正言顺 三十而立
道听途说
论语中的名言名句
孔子谈治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 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 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 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 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 也。”(《公冶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 之者。”(《雍也》)
古人评孔子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 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 书,想见其为人。„„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 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 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 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史记·孔子世家》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朱子语类》卷九三
孔子的功绩:删《诗经》《尚书》,定
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 不信乎?传不习乎?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 则大事不成。
◆言必信,行必果。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 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孔子论人生态度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孔子论做人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
关 于 文 宣 王 的 “ 王 ” 字
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代 开始,孔子由“褒成宣尼公”到“文宣 王”、“大成至圣文宣王”,直至“大 成至圣先师”,其子孙也由“奉祀君”、 “绍兴侯”进到世袭罔替的“衍圣公”。 衍圣公这一官爵从宋仁宗开始,直传到 一九三五年,达三十二代八百多年,品 秩也由从八品上升到列文班之首的正一 品大员。
《论语》是孔子从事教育活动的产物。
《汉书·艺文志》说:“《论语》
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 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 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 故谓之《论语》。”
《论语》尚称不上真正成型的文章。
《论语》每篇有多少不等的章。有的接
近40章,有的只有3章,甚至1章。 每篇取首章首句二或三字为标题,内容 没有明确的中心,也不构成完整的体系。 每章是一条独立的内容,章与章之间互 不连贯,甚至有的章内容、文字重复。
3.改过迁善 ★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 ★ “过则勿惮改”;“既往不咎;” ★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而改之,善莫大焉”; ★韩愈:“过而改之,是不过也。”
不亦乐乎 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欲速则不达 怨天尤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文质彬彬 志士仁人 杀身成仁 当仁不让 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 举一反 三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四十不惑 成人之美 君子忧道不忧贫 小不忍则乱大谋
1、德行 子渊、子骞、伯牛、仲弓 2、政事 子有、子路 3、言语 子我、子贡 4、文学 子游、子夏
后代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 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 也。” ( “四端说” —《孟子·公孙丑上》)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 天下平。” (“修身”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 础—《大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 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2009年9月28日清晨, 台北孔庙隆重举行 祭孔大典,纪念孔 子诞辰2559周年。 35岁的孔子第79代 裔孙孔垂长,首度 以大成至圣先师奉 祀官身分亲行上香。
《论 语》
——“华人的圣经”
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
体裁 时代
语录体 春秋至 战国初 论辩体 战国 中期
特 点 代表著作
专题 论文
战国 后期
孔子生在鲁国。鲁国为周公旦之子 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 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襄公二十九 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 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 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 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 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孔子的后代】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正当中国人引进 美国的管理理论,而美国人又向日本学习 的同时,日本人却说:“他们在管理思想 方面主要是学中国,而且早就开始学习 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