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孔子与论语-
孔子与论语的现代解读

孔子与论语的现代解读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经典之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被誉为“百世之师,其言传无疆”。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论语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从现代的角度进行了解读。
首先,论语中的“仁”是一个核心概念。
孔子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要以仁心对待他人,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在现代社会,这一理念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权益,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同时,仁心也体现在对待他人的宽容和理解上。
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尊重不同的文化、宗教和价值观,以包容的心态对待他人。
其次,论语中的“学”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孔子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即要不断学习、实践和反思。
在现代社会,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我们应该保持学习的姿态,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
同时,学习也需要实践和反思的过程。
只有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中,并反思自己的行动和思考,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论语中还强调了“礼”与“义”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通过遵守礼仪和尊重他人的权益,可以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在现代社会,礼仪和道德的重要性依然不可忽视。
我们应该尊重社会的规则和道德准则,遵守公共秩序,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个人的道德修养,注重自身的品德修炼。
此外,孔子在论语中也提到了“孝”与“悌”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孝顺父母和尊重长辈是人伦关系的基础,悌则是兄弟姐妹之间互相关心和帮助的表现。
在现代社会,家庭关系的重要性依然不可忽视。
我们应该尊敬父母,关心家人,维护良好的家庭关系。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社会的互助精神,帮助他人,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最后,论语中还强调了“诚”与“信”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诚实正直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信守承诺是维护人际关系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诚实和信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们应该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言行一致,不言而信,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信任。
孔子与论语

• 孔子为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 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 儒学一直被历代统治者视作正统学 科,以至作为任贤用能的标准,影 响延绵数千年至今。
•谢谢大家
人而不仁, 如乐 何?” 2.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3.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 刑,小人怀惠。” 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5.子曰:“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
关于教育
• 孔子主张 • “因材施教” • “有教无类” • “学而优则仕”
孔子与论语
孔子
展对家国儒(尼 孔 有中、古家今, 子 极国政代学山春年( 其思治最派东秋)前 深想家著创曲时, 远文、名始阜鲁名 丘年 的化教的人)国 影的育思,人陬, 响发家想中。邑字前 仲 。 , 479 551 —— •
论语
人许精《 视多炼论 为言含语 至论义》 理至深的 。今刻语 仍 言 其简 被 世中洁 有 , , • 书及《 。其论 首学语 创生》 语言是 录行记 之的载 体一孔 。部子 •
论语
子乡述里学 路党而仁而 ,,,,, 宪先泰公为 问进伯冶政 等,,长, 二颜子,八 十渊罕雍佾 篇,,也, ,
• • 分 为 十 卷 , 二 十 篇
论语
关 于 治 国 与 安 邦 • • • • • • 关 于 务 政 关 于 教 育 关 于 学 习 关 于 君 子 人 格 的 塑 造 关 于 如 何 做 人
智慧树知到《孔子与论语》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孔子与论语》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知到《孔子与论语》章节测试答案绪论1、《论语》是由孔子及其弟子所著述的阐述修己安人之道的儒家经典。
()A:对B:错答案: 错2、《论语》在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因为()。
A:《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典籍,极具文化价值;B:孔子的教诲在今天依然有着强烈的现代意义;C:读《论语》是修己安人的重要途径;D:《论语》是当今社会道德价值的重要依据。
答案: 《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典籍,极具文化价值;,孔子的教诲在今天依然有着强烈的现代意义;,读《论语》是修己安人的重要途径;第一章1、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人类思维范式的四大奠立者是:()A:老子、孔子、佛陀、苏格拉底B:孔子、佛陀、耶稣、柏拉图C:孔子、佛陀、耶和华、苏格拉底D:老子、佛陀、耶稣、柏拉图答案: 孔子、佛陀、耶和华、苏格拉底2、《论语》与()()()合称四书A:《礼记》、《大学》、《春秋》B:《大学》、《孟子》、《中庸》C:《尚书》、《诗经》、《春秋》D:《易经》、《尚书》、《诗经》答案: 《大学》、《孟子》、《中庸》3、东汉赵岐赞《论语》为:();唐代薛放赞《论语》曰:();明代杨宗吾认为《论语》:()近代梁启超先生指出《论语》:()A: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也、六经之菁华、六经譬则山海,《论语》其泛海之航,上山之阶乎、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B:六经之菁华、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也、六经譬则山海,《论语》其泛海之航,上山之阶乎、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C: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六经之菁华、六经譬则山海,《论语》其泛海之航,上山之阶乎、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也D: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也、六经譬则山海,《论语》其泛海之航,上山之阶乎、六经之菁华、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答案: 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也、六经之菁华、六经譬则山海,《论语》其泛海之航,上山之阶乎、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4、孔子与《论语》对中华文化精神的塑造,大体可以概括为()()()()A:"修己安人'"经世致用'"崇伦尚德'"守中贵和'B:"以人为本'"兼容并包'"经世致用'"守中贵和'C:"以义为先'"崇伦尚德'"经世致用'"守中贵和'D:"以人为本'"崇伦尚德'"经世致用'"守中贵和'答案: "以人为本'"崇伦尚德'"经世致用'"守中贵和'5、"以人为本'是孔子儒学的基本主张,这种主张在政治上就是"仁政'"民本'思想。
论语_大学语文

法国巴黎1788年出版的 《中国著名哲学家孔子生平》
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等 都从我国儒家文化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
上页 返回 下页 32
《论语》
▪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 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 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 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 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 》、《中庸》、《孟子》、《诗经》、《 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并称“四书五经”。
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 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 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 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 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 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 行不通。(这是因为) 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 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 行的。”
第二则:里仁
▪ 原文
▪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 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 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 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 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30
二、《论语》概述
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一部典籍 我国历史上做课本时间最长的一部典籍 我国历史上贡献成语最多的一部典籍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察言观色 名正言顺 一言兴邦 温故知新 儒家重要的经典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他所强调的“仁政”、“ 德治”的政治理想也到处碰壁 ,他所走过的国家没有一个国 君能够理解能够采纳他的治国 方略,孔子的传道最终是失败 的。
孔子晚年时期(公元前484年),孔子的学生 冉求帮助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强大的吴国。因此, 鲁国的君臣把在外漂泊了14个年头的孔子请回了 家乡。
孔子与论语

•(三)“中庸” ( 中庸”
其要点有二:一是“ 其要点有二:一是“中”,二是“和”。 二是“ “中”——“适度”、“恰如其分”,其基 ——“适度” 恰如其分” 础是从实际出发。 过犹不及” 础是从实际出发。 “过犹不及”。 非折中调和之意。 非折中调和之意。
“和”——和谐、“和为贵” 。 ——和谐、 和为贵” 和谐 君子和而不同(同一), ),小人同而不 “君子和而不同(同一),小人同而不 子路》 和。 ” (《子路》) 通过彼此间的谅解与协调, 通过彼此间的谅解与协调,可以达到关 系的和谐与统一。 系的和谐与统一。
“为儿嬉戏,常陈俎(zu)豆,设礼 为儿嬉戏,常陈俎(zu) 容。”
年轻时曾做过“委吏” 管理仓廪) 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 管放牧牛羊)。 田”(管放牧牛羊)。
•(二)周游列国,政治失意 ( 周游列国,
鲁国自宣公后,政权旁落于贵族。 鲁国自宣公后,政权旁落于贵族。孔子 对季氏的僭( 越行为不满。鲁国内乱, 对季氏的僭(见)越行为不满。鲁国内乱, 孔子离鲁至齐。是年孔子35 35岁 孔子离鲁至齐。是年孔子35岁。 子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齐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 齐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 晏婴反对:儒者不可重用, 晏婴反对:儒者不可重用,礼乐不可复 兴。
“礼”本来是用来显示不同等级之间人们身 份差别的,强调“和为贵” 份差别的,强调“和为贵”,就是强调差别 之间、不同等级之间关系的协调与和谐。 之间、不同等级之间关系的协调与和谐。
孔子在为人的风格上也做到了“温而厉, 孔子在为人的风格上也做到了“温而厉,威 而不猛,恭而安” ,(《述而》 而不猛,恭而安” ,(《述而》)受到弟子 们的尊敬。 们的尊敬。
孔子与论语读后感1000字(精选15篇)

孔子与论语读后感1000字孔子与论语读后感1000字(精选15篇)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孔子与论语读后感1000字,欢迎阅读与收藏。
孔子与论语读后感1000字篇1岁月悠悠,古老的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
在飞逝而过的五千年中,这龙的故土上出现了多少杰出的人物。
如酒仙诗人李白;地动仪的发明家张衡;数学家祖冲之;伟大的设计师詹天佑……但是,有一位学术精湛的学者,他的许多有见地的思想,直到今天都令我们无法忘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他就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孔子。
他的第子根据他的言行举止写出了响誉世界的《论语》。
下面是我读孔子《论语》的一些感想: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
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
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
孔子这些思想时至今日对我们仍有很大的教育作用,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愁吃穿的年代,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树立远大志向,能享福也要做好吃苦的准备,不要被学习中的困难吓倒,搞好学习,报效祖国。
孔子一身以仁德为道,一生安贫乐道。
而我们现在呢?乱扔垃圾的现象随处可见。
让我们来见证一下吧,国庆期间,全国各主要旅游景点游人散去后留下的是可观的垃圾,神圣的天安门广场,留下了九吨垃圾:香口胶,零食袋,纸屑等遍布广场。
海南三亚大东海景区三公里海滩遍布五十吨生活垃圾;长沙高速公路上遍地也是垃圾……与之对比鲜明的是像香港这个人口密度很大的全世界有名的旅游城市或像新加坡等国家,人们无论在大街还是小巷都很少找到一片纸屑。
重读经典:孔子与论语ppt课件

重读经典: 孔子与《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 尼。伟大的思想家和 教育家,儒家学派的 创始人。被后世誉为 “至圣”,“万世师 表”。
21、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译文】: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 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 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东方,他却不 能由此推知西、南、北方,便不再教他了。”
22、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 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15、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译文】: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没有(贫富、 地域等等)区别。”
16、子曰: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 于我哉!”
——《论语.述而》
【译文】:孔子说:“把所见所闻的默默记在心里, 努力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疲倦,这些事情我 做到了哪些呢?”
——《论语.公冶长》
【译文】: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谥他为 ‘文’?”孔子道:“他聪敏灵活,爱好学问,又谦 虚下问,不以为耻,所以用‘文’字做他的谥号。”
19、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只是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而 无所得,只是思考而不学习,那就会很疑惑。”
名句细读: 5、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译文】: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 奉行的话呢?”孔子道:“大概是‘恕’吧! 自己不想要的事物,就不要加给别人。”
主题阅读孔子与论语

主题阅读:孔子与《论语》1、孔子:孔丘,字仲尼,世称孔子,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孔丘在鲁国做过官,又曾游说四方,但总的来说,一生是郁郁不遇的。
是古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在民族文化的发展史上是一个极重要的人物。
“仁”的思想在孔子思想结构中是核心部分。
一般认为“爱人”是“仁”的主旨,同时,“礼”是孔子政治思想的体现,他对春秋时代的社会动荡深感不满,希望借助周礼重新建立井然有序的统治制度,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2、《论语》的艺术特色:《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语言基本上是口语,明白易懂。
文字简括,3、名言名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4、话题素材话题1: (安贫乐道)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
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话题2:(挫折)孔子一生不得志。
但孔子不畏惧,不逃避,以一种达观的态度对待人生。
在乐天知命、通达自得上孔子并不比老庄差。
“孔颜乐处”是对这种处世态度的概括。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被匡人围困,当时形势非常紧急。
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宋司马桓魋欲害孔子,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魁其如予何?”《论语•述而》表现了孔子兼善天下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