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自考《大学语文》试题和答案详解

全国自考《大学语文》试题和答案详解
全国自考《大学语文》试题和答案详解

全国20XX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大学语文》试题和答案详解(附范文)

课程代码:0472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对比词语中,三次出现、贯穿《五代史伶官传序》全文的一组是( )

A.盛与衰B.得与失

C.成与败D.兴与亡

试题难度:难;

参考答案:A;

分析:从较深的角度,考核考生对教材阅读的熟练程度。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2,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泣下衣襟,何其衰也;3,方其盛也-----及其衰也。2.下列《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的反问句中,引出“抱定宗旨”一段结语的是( ) A.然弭谤莫如自修,人讥我腐败,而我不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损

B.误己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

C.诸君入分科时,曾填写愿书,遵守本校规则,苟中道而违之,岂非与原始之意相反乎(砥砺德行)

D.常人如此,况堂堂大学生乎(敬重师长)

试题难度:较难;

参考答案:B;

分析:考核对课文的熟练程度;

3.下列连词中,大量出现于《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的语句中,并对文章展开议论起了重要作用的是( )

A.如果B.譬如

C.或者D.不论

试题难度:较难;

参考答案:A;

分析:考核对课文的熟练程度;

分析;提示:文中大量运用了“如果”开头的句式;

4.《垓下之围》一文出自《史记》中的( )

A.本纪B.书

C.世家D.列传

试题难度:较易;

参考答案:A;

分析;选自《项羽本纪》。

本纪:是描写帝王的;世家:描写豪门大户;列传:描写当是有名的人;书:历史资料;表:大事年表;

5.下列《张中丞传后叙》的语句中,韩愈用以驳斥“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的句子( )

A.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B.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

C.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D.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

试题难度:较易

参考答案:B;

分析:考核对课文的熟练程度;

6.下列作品中,作者以简略的叙事不动声色地刻画人物的是( )

A.《垓下之围》B.《种树郭橐驼传》

C.《先妣事略》D.《马伶传》

试题难度:较难;

参考答案:C;

分析:考核考生对以上四篇课文写作特点的掌握。《先妣事略》最大的写作特点就在于内心虽然极端悲痛,但是表面上却简略的叙事不动声色地进行叙述,更见功力,更

能够打动人。

7.下列明清作家中,创作以小品文见长的是( )

A.蒲松龄(B.侯方域(能诗善文)

C.张岱(以小品见长,多描写江南山水风土)D.归有光(散文长于记叙抒情)

试题难度:较易;

参考答案:C;

分析:掌握作家的擅长。

8.《香市》一文主要采用的写作方法是( )

A.先抑后扬B.今昔对比

C.夹叙夹议D.首尾呼应

试题难度:较易;

参考答案:B

分析:这篇文章并不着意介绍故乡的习俗,而是以香市的变化,以小见大,揭示出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的破产,乡镇日益凋敝的现实。在短小的篇幅中表现如此大的主题,得益于对比手法的应用。香市昔盛今衰,今昔对比,包括场面,气氛等的对比,就形象地表现了主题内容。

9.《哭小弟》一文以“哭”贯穿全文,却又以“小弟,我不哭”结尾,在本文的下列语句中,能够说明其原因的是( )

A.这样壮志未酬的人,不只他一个呵

B.我还曾希望在我自己走到人生的尽头,跨过那一道痛苦的门槛时,身旁的亲人中能有我的弟弟

C.可是我怎能相信这是事实呢

D.他在病中写的诗中有两句:“回首悠悠无恨事,丹心一片向将来。”他没有恨事

试题难度:较难;

参考答案:D

10.下列《湘夫人》的诗句中,运用了因情造景表现方式的是( )

A.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B.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

C.沅有茝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D.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醴浦

试题难度:较易;

参考答案;B

分析:需要重点掌握的诗词的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具体方法。

直接抒情:《湘夫人》,《长恨歌》,《声声慢》《一句话》《祖国,我亲爱的祖国》

自然天成:《饮酒》

借景抒情融情入景:《湘夫人》《秋兴》《长恨歌》

移情于景:《声声慢》《长恨歌》《秋兴》《再别康桥》

因情造景:《湘夫人》《长恨歌》《雨巷》

借事抒情:《蒹葭》《湘夫人》《鹧鸪天》《再别康桥》《八声甘州》

《长恨歌》

借举止抒情:《行路难》《长恨歌》《饮酒》《鹧鸪天》《摸鱼儿》抒情《再别康桥》《八声甘州》

间接抒情

借比喻抒情:《虞美人》《长恨歌》《声声慢》(自喻)《摸鱼儿》

《再别康桥》

借象征抒情:《行路难》《一句话》《蒹葭》《早雁》《摸鱼儿》

《雨巷》《祖国,我亲爱的祖国》

借典故抒情:《行路难》《鹧鸪天》《摸鱼儿》

11.下列《陌上桑》诗句中,描写那位居心叵测的太守的是( )

A.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B.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C.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D.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试题难度:较易;

参考答案:A

分析:考核对课文阅读的情况。

12.《秋兴八首》(其一)中暗寓时局动荡、国运暗淡的一联是( )

A.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B.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C.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D.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试题难度:较易;

参考答案:B;

分析;1--2句: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秋色已经很深,巫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森景象。首联开门见山,点明时节、地点,描绘出具有浓重感伤色彩的秋色、秋气,奠起全篇萧飒哀残之基。融情入景,引起自己流寓在外的伤悲。“

3—4句: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波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将眼前景和心中景连成一片,具有象征寓意,使人感到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罩四野,暗示时局动荡,象征国运黯淡,心情沉闷

5—6句: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移情于景,“丛菊两开”,指诗人于永泰元年(765)离开成都,但这年留居云安,次年又留居夔州,见到丛菊开了两次,还未出峡。故对菊掉泪。“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随之开。孤舟本来只能系住自己的行踪,却把诗人的思乡之心也牢牢地系住了,故见舟伤心,引出故园之思。

7---8句: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我清晰地听到,砧声四起,傍晚时分,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催刀尺”,即催动刀尺。“急暮砧”,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砧”,捣衣石,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人更平添了一许孤独、忧伤之感。

13.下列作品中,具有浓郁抒情色彩的叙事诗是( )

A.《我愿是一条急流》(爱情诗)B.《陌上桑》(叙事诗,喜剧色彩)

C.《长恨歌》D.《雨巷》(抒情诗)

试题难度:较易;

参考答案:C;

分析;首先找出叙事诗,只有《陌上桑》与《长恨歌》,再比较浓郁抒情色彩。

14.《早雁》中隐含着作者对君王腐败堕落、朝廷对百姓漠不关心的愤慨之情的一联是( )

A.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B.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C.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D.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试题难度:较易;

参考答案:B;

分析:1--2句。想象鸿雁遭射四散的情景。金河,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这里泛指北方边地。“虏弦开”,是双关挽弓射猎和发动军事骚扰活动。这两句生动地展现出一幅边塞惊雁的活动图景:仲秋塞外,广漠无边,正在云霄展翅翱翔的雁群忽然遭到胡骑的袭射,立时惊飞四散,发出凄厉的哀鸣。

比兴百姓的流离失所,纷纷逃难的痛苦生活。

3---4句:颔联续写“惊飞四散”的征雁飞经都城长安上空的情景。汉代建章宫有金铜仙人舒掌托承露盘,“仙掌”指此。清凉的月色映照着宫中孤耸的仙掌,这景象已在静谧中显出几分冷寂;在这静寂的画面上又飘过孤雁缥缈的身影,就更显出境界之清寥和雁影之孤孑。失宠者幽居的长门宫,灯光黯淡,本就充满悲愁凄冷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中传来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就更显出境界的孤寂与雁鸣的悲凉。“孤影过”、“数声来”,一绘影,一写声,暗示朝廷对百姓漠不关心。

5---6句:由征雁南飞遥想到它们的北归,如今胡人的骑兵射手还纷纷布满金河一带地区,明春气候转暖时节,你们又怎能随着和煦的春风一一返回自己的故乡呢?大雁秋来春返,故有“逐春风”而回的设想,但这里的“春风”似乎还兼有某种比兴象征意义,反映朝廷无能,以致百姓有家难回。

7---8句:流离失所、欲归不得的征雁,何处是它们的归宿?潇湘指今湖南中部、南部一带。相传雁飞不过衡阳,所以这里想象它们在潇湘一带停歇下来。菰米,是一种生长在浅水中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果实茎,莓苔,是一种蔷薇科植物,这两种东西都是雁的食物。诗人深情地劝慰南飞的征雁:不要厌弃潇湘一带空旷人稀,那里水中泽畔长满了菰米莓苔,尽堪作为食料,不妨暂时安居下来吧。实为同情百姓而又无可奈何的宽慰。

15.下列诗词句中,作者以菊花自喻的是( )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B.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C.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D.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试题难度:较易;

参考答案:D;

16.《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上片写“美人伤春”所抒发的情感是( )

A.对抗金复国的热望与惋惜B.长期遭受朝廷冷落的愤懑

C.年华虚掷抱负成空的苦闷D.只身流落他乡的羁旅之愁

试题难度:较易;

参考答案:A

17.《雨巷》一诗所使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 )

A.比喻B.象征

C.直抒胸臆D.托物言志

试题难度:较易

参考答案:B;

分析:《雨巷》是一首通篇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

“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的象征;“雨巷”是人生漫长,狭窄天地的象征;“撑着雨伞”“独自彷徨”“默默彳亍”是等待,希望,追求的象征;“颓圮的篱墙”是家园破落与环境低潮的象征;“雨的哀曲”是环境凄苦,遭际不幸的象征。

18.《我愿是一条急流》中作者曾用“云朵”、“大旗”作双重自喻,在下列喻指爱人的意象中,与之相对应的是( )

A.小鱼B.小鸟

C.烈火D.太阳

试题难度:较易;

参考答案:D;

分析:全诗通篇比喻抒情。五小节就有五组比喻,“急流”和“小鱼”,“荒林”和“小鸟”,“废墟”和“常青藤”,“草棚”和“火焰”,“云朵大旗”和“太阳”。每一组比喻,前者是作者的自喻,后者是对妻子的比喻

19.《断魂枪》中沙子龙的性格特征是( )

A.武艺高强,孤傲内向B.庸俗自私,争强好胜(王三胜)

C.自吹自擂,粗俗浮夸D.豪爽固执,嗜艺如命(孙老者)

试题难度:较易;

参考答案:A;

20.在下列小说中,巧妙地运用了“一虚一实,双线并行”构思方式的是( ) A.《婴宁》B.《金鲤鱼的百裥裙》

C.《苦恼》D.《麦琪的礼物》

试题难度:较易;

参考答案:D;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爱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观》中阐明了他的人生基本理念,那就是“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有( )

A.对宇宙奥秘的全神贯注B.对他人劳动的尊重

C.对俭朴生活的认同D.对别人的足够宽容

E.对民主的选择

试题难度:较难;

参考答案:B,C,D;

分析:提示:人是为别人而生存”是爱因斯坦的人生基本理念,而对他人劳动的尊重

对俭朴生活的认同,对别人的足够宽容是这一人生理念的具体体现。

22.《前赤壁赋》一文的写作特点有( )

A.全篇用韵、一韵到底B.采用主客对话的结构方式

C.写景、抒情、说理融合D.借寓言故事展开说理

E.骈句和散句交替使用

试题难度:较难

参考答案:B,C,E;

23.《都江堰》中有这样一段话:“前不久我曾接到一位极有作为的市长的名片,上面的头衔只印了‘土木工程师’,我立即追想到了李冰。”下列语句中可看作是这句话潜台词的有A.中国千年官场的惯例,是把一批批有所执持的学者遴选为无所专攻的官僚

B.既然四川最大的困扰是旱涝,那么四川的统治者必须成为水利学家

C.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气淋漓

D.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彻的人类学的思考

E.作家由此而向现代官场衮衮诸公诘问: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

试题难度:较难;

参考答案:A,B;

分析:《都江堰》第三段是重点段,歌颂为民造福的李冰。分为三层意思:第一层:李冰任蜀郡守,如何做官;第二层:李冰治水理论的贡献;第三层:李冰的事业有人继承。24.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采用了当时口语词汇的句子有( )

A.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B.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C.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D.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E.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试题难度:较易;

参考答案:A,D,E。

分析:课文后面提示中有交代。

25.《金鲤鱼的百裥裙》人物中,未能摆脱封建等级观念的有( )

A.许老爷B.许大太太

C.金鲤鱼D.龚嫂子

E.许振丰

试题难度:较难

参考答案:A,B,C,D;

分析;注意审题。

三、词语解释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6.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涘:水边;

27.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举:全部

28.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

矫命:假托命令;

29.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逝:奔驰;

30.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

自名:自负;

31.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

故:旧土;

32.臣愿王孰图之也

孰图:深思熟虑;

33.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

问遗:问候,赠送东西;

34.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

疾徐:等到演奏到一半,演唱符合节拍,讲究声律;音调高低,快慢;

35.以致使“想出名”这一声名狼藉的念头也多少改变了一点形象

声名狼藉:名声很坏;

四、简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阅读《咬文嚼字》中的一段话,回答问题:

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惟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至落入下乘。

A.作者为什么要引用韩愈的这一句话?

参考答案:是为了说明“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提倡写作语言创新,“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

B.韩愈之言在本文中是论点还是论据?

参考答案:是“套板反应”这个观点时的论据;

C.韩愈所说的“陈言”,在这篇文章中又被称为什么?

参考答案:被称为“滥调”。

37.阅读《种树郭橐驼传》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

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嘻曰:“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

A.本段文字所采用的说理方法是什么?并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类比说理方法。

B.《种树郭橐驼传》中曾写到“他植者”,请指出本段文字中与之相对的人及事。

参考答案:“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C.文中“问者”所得之“养人术’’的内容是什么?

参考答案:“养民”治国,让老百姓休养生息。

38.阅读《纪念傅雷》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一九六六年八月下旬,我已经在里弄里被“示众”过了。想到傅雷,不知他这一次如何“怒法”。就在一个傍晚,踱到他门口去看看。只见他家门口贴满了大字报,门窗紧闭,真是“鸦雀无声”。

A.本段文字最后一句话使用了哪种描写方法?

参考答案:属于“环境描写”。

分析:记叙文中的描写包括人物描写,环境描写(自然景物描写,社会环境描写,场面描写);B.“不知他这一次如何‘怒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参考答案:文革期间,傅雷不堪凌辱,一怒而死,是傅雷刚直性格的表现。表现作者对傅雷傅雷刚直性格敬意,尊重,同时也令人扼腕。

C.本段中三个词语被加上了引号,显示出什么样的语言风格特点?

参考答案:机趣幽默的语言风格。

39.阅读《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的一节诗,回答下列问题: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祖国啊!

A.本节开头两句有什么寓意?

参考答案:象征祖国刚刚从文革灾难中走出来,正在崛起。

B.概括这节诗的中心旨意。

参考答案:用一组富于生机于活力的意象,象征祖国如东升的旭日奔波喷薄而起,崛起,今日重现光明。

分析:本诗共四小节,,诗人逐层递进地抒发自己的感情,沉重----热烈;抑---扬,最后达到高潮。第一节是对祖国历史的反思,精心选取五组意象,象征祖国千百年来落后、贫穷、灾难深重的面貌。第二节承上启下,揭示出蕴藏在中华民族灵魂中的希望之花从未消亡过,灾难虽重,理想永存,只是暂未实现,一种深深的遗憾之情便泻于笔端。第三节倾吐希望,激情昂扬,连用五组意象象征祖国的崛起。描绘出处于历史转折期的祖国百废待举的面貌。表达出诗人欢欣鼓舞的情怀。第四节突出“我”同祖国的血乳关系;为祖国富饶、荣光、自

由而献身,达到最高潮

C.这节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

参考答案:象征的表现手法。

40.阅读《宝黛吵架》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那宝玉又听见他说“好姻缘”三个字,越发逆了己意,心里干噎,口里说不出来:便赌气向颈上摘下“通灵玉”来,咬咬牙,狠命往地下一摔,道:“什么劳什子!我砸了你,就完了事了!”偏生那玉坚硬非常,摔了一下,竟文风不动。宝玉见不破,便回身找东西来砸。黛玉见他如此,早已哭起来,说道:“何苦来你砸那哑巴东西?有砸他的,不如来砸我!”

A.这段文字写出了宝黛二人什么样的心理情态?

参考答案:恋爱中的少男少女内心与言行不相符乃至悖反,爱到极处,反生争吵,爱得越深,争吵越激烈。

B.这段文字描写人物的方法是什么?

参考答案: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C.说明“宝玉砸玉”这一情节对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参考答案:小说前面表现两人只是语言上的争吵,“宝玉砸玉”加入动作,把两人的争吵引入高潮。宝玉为了证明自己不相信“金玉良缘”,表明对黛玉的真诚爱情;黛玉见到宝玉砸玉,试探到宝玉对自己的真心。

五、作文题(30分)

41.以《灾难中的力量》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分析:1,《灾难中的力量》有团结的力量,爱的力量,亲情的力量,道德的力量,民族的力量等等;

2,建议写成夹叙夹议夹抒情或偏重于议论,或偏重于记叙的文章,;

3,注意扣题;

4,注意写够八百字;

5,注意卷面整洁。

例一.

灾难中凝聚沉着的力量

作者:陆侠

一场地震,撼动了大半个中国,牵动了整个神州。跟地震波一起迅速传送的,是汶川和各地的震情以及党和政府沉着应对的消息。

灾情牵动着党中央国务院的心。胡锦涛总书记立即指示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温家宝总理当即赶赴灾区,指导救灾工作。国务院成立以温家宝为总指挥的抗震救灾指挥部。仅仅几个小时后,中国地震局、国家减灾委、民政部等急援灾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这一切让人们看到了党和政府全力以赴抗震救灾的坚定决心,看到了党和政府对灾区人民的深切关怀。

灾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短短几个小时内,云南、西藏等周边省区已派出地震专家驰援四川,中国扶贫基金会紧急发出募捐倡议,中国红十字会全力调拨物资救援。互联网上铺天盖地的祈愿帖子传递情感,手机中接连不断的慰问信息温暖人心。人们关注震区传来的每一点信息,关切震区人民的生命安危。

几小时内,国家和地方地震局数次召开新闻发布会披露最新震情统计数据,地震伤亡人数在互联网上实时更新,媒体滚动播出最新消息。

这场“全国直播”的震情随着电波和网络迅速传送,不仅没有扩散恐慌,反而抚平了公众的不安,凝聚起坚定沉着宁静的力量。

“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信息必须主动公开。今年5月1日,随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在全国的施行,打造公开透明的阳光政府,已经是法律的坚决要求,“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成了新的信息发布准则。

比较汶川大地震与改革开放前的几次天灾,截然不同的是信息发布时效与发布方式。我们有沉痛,亦有欣慰。毕竟,时光过去了30多年;毕竟,我们经历了伟大的改革开放。可以这么说,刚刚过去的5月12日,尽管让我们伤恸,因为我们失去了数千亲爱的同胞;但这一天,也在苦涩中让我们感受到一丝安慰:作为30年改革开放的果实之一,在大灾大难面前实现的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让我们在战胜灾难时更加自信,更加从容不迫,也更加万众一心。

因为信息公开,使我们在第一时间了解了突如其来的灾难和事故,这是救灾的需要,更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知情权的尊重与珍惜。这份可贵的尊重与珍惜,说到底,是出自对百姓的信任和尊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古人云:“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一个“视民如伤”的政府,必然是一个尊重人民知情权的政府。

幸运的是,一个信任人民的政府,赶上了一个信息技术极为发达的网络时代,两者相得益彰,给灾难中的人们带来安宁,带来力量,带来上下一心的及时救助。广东免费发送420万条地震应急短信,稳定民心;武汉市有关部门通过小灵通短消息向市民发布震情;人民网首页“互动留言”开设“我向灾区寄祝福”和“网友讲述:亲历地震”;天涯社区“请你通报四川震区最新消息”……

我们信息共享,我们相互温暖,我们无所畏惧。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