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
历史专题复习 中国历史的民族关系和外交关系

历史专题复习(二)中国历史的民族关系和外交关系一、学习目标1、了解张骞通西域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2、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以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3、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知道戚继光抗倭的史实;4、了解清政府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二、知识网络三、要点整合:1、中国古代民族关系(1)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秦发动对匈奴和越族的战争,修筑长城。
西汉初年与匈奴和亲,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解决匈奴问题。
(2)唐朝通过和亲、册封、会盟等和平方式与少数民族交往①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西北少数民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②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青藏高原。
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唐中宗时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后来尺带珠丹上书唐朝时说唐与吐蕃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3)明、清加强行政管辖,巩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
加强对西藏的管理①清初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
②1727年,清雍正时设驻藏大臣。
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管西藏事务。
加强对新疆的管辖:18世纪中期,乾隆帝平定新疆回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
设伊犁将军,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清朝时设置台湾府(1684年),隶属福建省,巩固了我国的东南海防。
2、历代中央政府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1)新疆:①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北设西域都护,这是新疆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
②唐朝在西突厥地区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③清朝平定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了伊犁和乌里雅苏台两个将军辖区,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统治。
(2)西藏:①元朝时,元政府在中央设宣政院负责管辖西藏地区,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②清朝初年,顺治帝接见了西藏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并正式赐予“达赖喇嘛”的封号。
后来,康熙帝又赐予另一个喇嘛教首领五世班班禅以“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
清政府规定,以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权的册封。
人教版历史中考复习 第五单元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二)行省制度: 设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中央 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设御史台负责监察 事务
地方 设行省,行省下设路、府、州、县
第 19 页
(三)对边疆的治理:
地区
措施
影响
东南 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 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
国号大金 南宋的 (1)1125 年,金灭辽。1127 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建立 (2)1127 年,赵构称帝,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岳飞率领“岳家军”北伐抗金,并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迫使金军后撤。
岳飞抗金 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危害其统治,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 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
第 22 页
二、中外交通
(一)陆路:
丝绸之路
在宋元时期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
驿站
宋代比较发达,元朝时为加强同各地的联系,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 路交通网,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
路线
元代的陆路向西通往波斯、阿拉伯及俄罗斯等欧洲国家,使东西方 的使臣、商人往来非常方便
第 23 页
(二)海路:
条件 概况 航线
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 在全国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整个
制。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 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
位
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二)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 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稳定。
第6 页
考点 2 辽、宋、西夏、金的并立(七下第 7、8 课)
第 17 页
中考专题复习三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

古代的对外交往
3、两宋时期:对外贸易活跃,著名的海港有广州、 泉州等,原产于越南的占城稻传入中国。
4、元朝: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华,著有《马 可·波罗游记》,对西方人起到了重要作用。
5、明朝时: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扩大了中国 和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戚继光和俞大猷抗 倭,取得重大胜利。 6、清朝前期: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皇帝两次取得 反击沙俄侵略的胜利;后为反对西方列强的侵略, 实行严厉的闭关锁国政策。
①六次东渡
②七次下西洋
③明军抗倭图
实战训练题
材料一:匈奴人失去河西,损失重大,唱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 不蕃息(生长繁盛);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不能打扮得漂 亮了)!” 材料二: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边城宴闭,牛马布野,三世亡(无) 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材料三:与朝廷和好年深,蓄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 斗。——苏辙《栾城集》 问题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汉与匈奴的哪两种关系? 材料一反映的是“战”的民族关系;材料二反映的是“和”的民族 关系。 问题 2、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之后的现象? 材料一的现象出现在卫青、霍去病在漠北大败匈奴之后; 材料二出现在昭君出塞之后。
改革开放 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 新时期后 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三、新疆与中央政府关系简史
历史时期 西汉 主要事件及影响 1、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2、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府”,使西域(新 疆)归属西汉版图打下了基础 设立北庭都护府和安西都护府管理新疆地区
2.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特点:①团结、友好是主流。②中心内 容是先进中原文化和汉族文化,对少数民族政治上的封建化, 经济上的农耕化的影响。③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国家统一,国家 统一促进民族大融合,民族大融合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动力 之一。④各民族特点、优点的融合,不断地充实和丰富了中华 民族这个统一体。 3.民族融合的意义:民族融合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有利于 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统一 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中考历史 考点系统复习 中国古代史 第六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开封和杭州是最大的商业城市,经商的时间不再
(1)出现:北宋毕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2)发展:此后又发明了木活字;元
概况
活字
代著名科学家王祯发明了转轮排字
科技 印刷
法;元朝中期,出现了铜活字印刷
术
13 世纪时传入朝鲜,之后传到日本及 毕昇像
传播 东南亚地区,又经丝绸之路传到波
斯,后又传入欧洲
(1)降低了制书成本,加快了图书的普及和文 活字
化的传播,为近代印刷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科技 印刷 影响
960 年,赵赵匡匡胤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后周
宋太祖 北宋
强化中 建立
央集权
概况 政权,改国号为宋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 城,他就是宋太祖 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
意义 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宋太祖 加强
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
强化中 中央 措施 军事 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
城市商业 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形成了新的商业区
——草市
商业
(1)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交子子”,这是世界
贸易的 纸币 上最早的纸币
繁荣
(2)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朝廷鼓励海外
海外贸易 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市舶舶司加以管理;南宋的 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司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专题

南宋:1127年_____建立南宋,定都临安。
五、辽宋夏金----民族政权并立
思考:辽宋夏金时期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中国古代各阶段的基本特征:
秦汉时期:统一国家的建立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如唐太宗被北方各族尊称“天可汗”;如 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
五、辽宋夏金----民族政权并立
辽:916年_______族首领阿保机在上 京称帝,建立契丹国,后改称辽。 北宋:960年________发动陈桥兵变, 建立北宋,定都________.
西夏:1038年_______族首领元昊 建立西夏,定都_______. 金:1115年______族首领阿骨打在会宁 称帝,国号金。
真题体验
材料一 魏主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三十以 下,现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帮为,当降爵黜官。 材料二 自古皆贵中华,戝夷锹,朕独爱之如一。
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魏主”是谁?材料 反映的是他为促进民族融合而采取的哪项措施? 北魏孝文帝 在朝廷中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2、材料二是谁说的话?说明了他实行怎样的 民族政策?试举一例说明。 唐太宗 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专题复习三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
慈利县东岳观中学 李良齐
一、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1.秦始皇的最大历史功绩: 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2.秦与匈奴: 蒙恬 北击匈奴,修筑 秦始皇派_______ 万里长城
二、强盛的汉朝
1.汉与匈奴:
霍去病 卫青 汉武帝派______、________大败匈奴
初中历史古代中国的民族与民族关系

初中历史古代中国的民族与民族关系古代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共存的国家。
几千年来,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构成了古代中国的丰富多样的民族与民族关系。
本文将对古代中国的民族与民族关系进行探讨,以增进对中国古代历史的理解。
一、古代中国的主要民族古代中国共有多个主要民族,其中汉族是最大的一个民族,也是古代中国的主要统治者。
此外,还有蒙古族、藏族、回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他们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语言,形成了多元的古代中国社会。
二、汉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1. 同化:汉族在历史上通过吸收、融合其他民族的文化和人口,逐渐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例如,在明清时期,中国的版图不断扩大,各个少数民族被逐渐同化为汉族文化的一部分。
2. 融合:古代中国的统治者往往通过婚姻与其他民族建立联姻关系,实现政治和文化上的融合。
例如,唐朝时期,皇室公主与吐蕃、突厥等民族建立婚姻关系,加深了汉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联系。
3. 纠纷: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并非一直和谐。
历史上,不同民族之间的领土争夺、族群压迫等问题时有发生,导致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冲突与纠纷。
三、少数民族的保护与发展古代中国对少数民族的保护与发展也是古代民族与民族关系的重要方面。
1. 治理政策:古代中国的统治者采取多种政策来保护少数民族的利益,如设立少数民族地区、推行自治制度等。
这些政策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维护他们的利益和权益。
2. 文化交流:古代中国的各个民族之间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互相了解与影响。
例如,各民族在宗教、服饰、艺术、音乐等方面进行了交流与借鉴,从而促进了中国多元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3. 经济合作:古代中国各族人民通过经济合作形式,实现了资源共享、互助互利。
例如,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在贸易、农业、畜牧业等方面进行了良好的合作,促进了各民族共同发展。
四、民族与民族关系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与民族关系对古代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民族关系史专题讲义

中国民族关系史专题讲义中国民族关系史是一个广阔而复杂的领域,涉及多个民族之间的互动、融合、冲突和和解。
以下是一份简要的专题讲义大纲,概述了中国民族关系史的主要时期和特点:一、古代民族关系(远古至秦汉时期)原始社会的部落联盟与融合夏、商、周时期的华夏族与其他族群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间的民族交融秦汉时期的统一与边疆民族政策二、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民族融合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迁徙与文化交融隋朝的统一与民族政策的调整唐朝的盛世与多民族融合的特点三、宋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宋朝的民族政策与辽金西夏的关系元朝的统治与蒙古族对中国的影响明朝的民族政策与对外关系清朝的满汉融合与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四、近现代民族关系的变迁晚清的民族觉醒与民族主义兴起民国时期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的演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改革开放以来的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发展五、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与发展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民族关系的现代挑战与对策在讲授这一专题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历史背景:每个时期的民族关系都与其历史背景紧密相关,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
多元一体: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体现了多元文化的共存与交流,不同民族之间既有冲突也有融合。
政策影响:历代政府的民族政策对民族关系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这些政策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理念和社会状况。
现实意义:研究历史民族关系对于理解当前民族问题和制定相关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这份讲义只是一个大致框架,具体内容需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需求进行详细展开。
专题06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2023年中考历史总复习真题探究与变式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

中国古代史/第三单元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专题06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命题方向考向一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辽、宋、西夏的并立与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
考向二通过了解宋金之战、南宋偏安和南方地区的经济繁荣,知道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
考向三通过了解蒙古兴起和元朝统一,设立行省、宣政院等制度,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理解元朝统一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的重要意义。
考向四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城市和商业发展、科技创新、文学艺术成就和对外交流,认识宋元时期繁荣的经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考向五通过岳飞、文天祥等人的英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
考向六通过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考向一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辽、宋、西夏的并立与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
例1(2022·湖南常德·中考真题)某同学在学习中绘制了四幅中国古代史上政权并立局面示意图,其中绘制正确的是()A.B.C.D.【答案】D【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038年建立的西夏在我国的西北,1115年建立的金在东北黑龙江流域,1125年金灭辽后,1127年靖康之变消灭北宋,同年南宋建立,定都临安,D项正确;三国时期的魏也叫曹魏,北魏是鲜卑族建立,排除A项;南宋建立时辽已经灭亡,排除B项;西晋被灭亡后建立了东晋,而不是同时存在,分割中国为两个部分,排除C项。
故选D项。
例2(2022·山东威海·统考中考真题)宋太宗曾说:“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
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若为内患,深可惧也。
”为消除“内患”,宋朝()A.开创科举取士制度B.实行文化专制政策C.实行重文轻武政策D.设立厂卫特务机构【答案】C【详解】依据“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和所学知识可知,宋太宗认为外患不如内忧,这内忧指的是北宋统治者担心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武将拥兵自重局面的重演,所以北宋初年控制军权,削弱兵权,将调兵权和统兵权分离,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C项正确;隋朝开创科举取士制度,排除A项;明朝实行文化专制政策,实行“八股取士”,清朝也实行文化专制,大兴文字狱,排除B项;为监视官民,明朝设立厂卫特务机构,排除D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辖、经济文化的交流等
(2)列举西汉、唐朝、元朝处理对外关系的典型事例, 并归纳其特点。 事例:西汉:丝绸之路、同日本、欧洲的往来;唐朝:遣 唐使、同日本、天竺的往来;元朝:马可· 波罗的东游;
(3)通过学习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你得到什么 启示?
开放学习发展
谢谢合作!
诸侯 争霸 社会 变革
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
商鞅 变法
改 革
战
百家 思想、文化 争鸣
融合
秦朝 防御
派军队北击匈奴 修筑万里长城
西汉 汉武帝:(战)公元前121年, 战和 卫青、霍去病先后出击匈奴,
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设酒 泉、张掖、武威、敦煌四郡。 公元前138年开始两次派张骞 出使西域。
A
A
3.酷爱旅游的小明准备沿着丝绸之路古道进行一次 西部旅游,请你指出他不能游览到的文化遗址
A.四川 都江堰
B.秦始皇陵 兵马俑
C.敦煌莫 高窟
D.吐鲁番 火焰山
A
4.关于南北朝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的民族融合从经 济发展的角度看是少数民族 A汉化的过程 B进入中原的过程C农业化的过程D :封建化的过程
汉高祖:白登之围 (战——和)
综 合60年西汉政府设置 了西域都护府。
多民族的 大融合
三国:230年孙权派卫温达到夷州 (今台湾) 两晋:少数民族内迁。 西晋的灭亡;淝水之战;经济重 心的南移开始。
南北朝:江南地区的开发;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交中 融原 。文 化 为 主 体 、 多 元 文 化 碰 撞
回答: (1)材料一中,汉人的迁入给契丹社会 带来了什么影响?(2分)
(2)材料一和二中,两个民族的汉化政 策都有什么相同之处?两则材料表明两宋 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呈现什么趋势?有什么 意义?(6分) (3)材料三表明了怎样的观点?是否正 确?说明你的理由。(4分)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既有刀光剑影,更有流传千古的民 族和谐相处;同时,自古以来我国还是礼仪之邦,海纳百 川,如汉、隋唐、宋朝、元朝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请结 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C
5.为了写一篇论文,小明同学阅读了《契丹的兴起》《陈 桥兵变》《辽、西夏、宋的战与和》等书籍,对此你认为 他论文的题目应是 A.民族政权的并立 B.国家的统一 C.民族政权的繁荣 D.中 华大家庭的团圆
A
6.小王确立的课题是“宋朝的民族关系”,他找到了 以下绘画作品,你认为与他的小课题探究关系最密 切的是哪一幅? A.《契丹还猎图》 B.《姑苏繁华图》 C.《步辇图》 D.《万国来朝图》
特点:民族融合
材料二:后来兀术到中国 ,掠得中国士大夫,教之立 制度,定分陛,普金人草居 野处,今者城廓宫室,政教 号令,一切不异于中国。— —《宋史· 陈亮传》
民族融合
材料三:金帝国汉化太深的现象之一是,政 府中繁文缛节,一切以失败在自己手下的宋 帝国为蓝国,国家阶层唯一的工作是比赛谁 更能敷衍。遇有事情,都希望由对方决定, 以便失败时自己不负责任。……中国历代王 朝将亡的各种亡征,一一俱备。 ——柏杨《中国人史纲》
民族融合 的意义:
1.有利于少数民族进步。 2.促进国家的巩固和统一。 3.促进交流。 4.增强民族凝聚力。
练一练:
1.岳飞诗曰:“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在 这里,“匈奴”是指 A.女真贵族B.契丹贵族C.党项贵族D.匈奴贵族
2.杨家将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了,这些故事反 映的是澶渊之盟订立之前( ) A.北宋与辽的争战 B.北宋与金的争战 C.南宋与辽的争战 D.南宋与金的争战
1127-1276年 赵构 1206-1271年 铁木真
1271-1368年
忽必烈
元朝 统一
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隋唐:突厥、回纥……
唐:唐太宗“天可汗” 政策:开明、一视同 仁。
“唐人”
中国 人 美国“唐人街”
多民 族政 权的 建立
政
权 辽
北宋 西夏 金 南宋
建 立 北宋与辽: 1004年,澶渊之盟 族 者 916-1125年 阿保机 契丹
民
时
间
汉族 蒙古国 蒙古 蒙古 元
民族融合的表现: 1. 政治制度 960-1127年 赵匡胤 汉族 2.文化融合。 1038-1227年 元昊 党项 3.生产和生活方式。 1115-1234年 阿骨打 女真 ……
民族融合史实:
开始 发 三 国 两 晋 南 北 朝 展 隋 、 唐 五 代 、 辽 宋 金 形成 明 、 清
春 秋 战 国 时 期
秦 、 汉
民 族 关 系 的 表 现 形 态
战 争
和 平
民族关 系措施
冲突、 防御
和 亲
一视 同仁
多民族政 权并立
民族 融合 1.友好交往是主流。 的特 2.少数民族封建化过程。 点: 3.融合促进统一,统一促进融合。
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
材料一:中国本土混乱,使沿边一带汉 人大批流入安定的辽帝国国境……带给 契丹人农工业高级生产技术,和更高级 的国家管理技术。契丹人所以能超越突 厥、回纥,建立起一个现代化的帝国, 全靠汉人的贡献,所以辽帝国把汉人当 作智慧之源,……它的政府组织,完全 为迁就汉人而设。 ——柏杨《中国人 史纲》 时间:北宋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