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慢性肾衰竭的理解
慢性肾衰竭中医辨治探析

状 ,改善替代疗法带来的副作用 ,延长寿命方面疗效确切 。我们
在吸取现代 医学知识的基础上 ,从 中医整体观 的角度 ,探讨 C RF 的病 因、病机、辨证治疗 ,可以更有效地延缓 熳性 肾衰竭进展 。 1 病 因病 机 C 为西医 肾脏疾病 晚期的综合征候 群 ,中医只有 抓住其 RF 病 因病机 ,治疗 才能有 的放 矢。 中医认 为C 属 “ RF 虚痨 ” “ 关
气化 ,小便不利为 “ 关”亦称 “ 闭”。张景岳 癃 把癃 闭病 因分 为 四个 方面 :因火邪 结聚小肠膀 胱者 ,此 水泉干涸 而气门热闭 不通 ;有 因热居肝 肾者 ,则或 以败精 ,或 以稿血 ,阻塞 水道而
邹目
为湿浊是C 的主要病机 ,也是加重其病 f RF 青的病理因
素。因脾为水谷运化之枢机,如 《 素问。经脉别论 “ 人于胃,游 饮 溢精气 ,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 ’。 《 脾胃论》 “ 百病皆由 脾 胃衰而生”。脾胃为后天之本 ,补后天以养先天。脾胃的强弱决定 了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所 健 睥化湿为治疗C F f R 的关键。调理 脾胃、健脾化湿应贯穿治疗的始终。以湿盛为主 ,治 湿 ,或
格” “ 闭” 。 “ 癃 虚痨 ”又称虚 损。是 由多种 原 因所致 的 ,以
脏腑亏 损 ,气血 阴阳不足 为主要病机 的多种慢 性衰弱征候 的总 称。 “ 关格 ”小便不通者 日 “ 关”呕吐不止者 日 “ 格”二者并见 日 “ 关格 ”。 中医认为 C 多 由先天禀 赋不足 ;饮食 不节 、七 RF 情 内伤 、劳倦过度 而致外邪侵袭 ;或肝 肾阴虚 、肝阳上亢( 高血
。
,
脏
【 关键词] 肾功能衰 ;中医药疗法
慢f 生肾衰竭( R ) C F是指各种 巨性肾脏病进行 性发展 ,引起肾单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那些事

83·健康科学·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那些事马丽慢性肾衰竭(CRF)是指各种肾脏疾病在长期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最终引起肾脏实质性损害导致肾功能衰退的一种严重病症,慢性肾衰竭患者由于肾功能异常而导致体内代谢紊乱,患者具体表现为机体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存在慢性酸中毒的症状。
由于肾功能衰退所以患者体内各种代谢产物无法及时排出体外,这些物质堆积在体内毒害肾脏及其他器官。
从中医理论上来讲,慢性肾衰竭属于肾劳水肿,虚损,关格,癃闭之证,中医认为,慢性肾衰竭的病因是比较复杂的,首先,脏腑失健,先天因素致病是其中重要的致病原因,其次是各种疾病久病失治,其中包括各种具有水肿、淋证表现的疾病,这些疾病在长期患病却没能得到有效治疗的情况下湿热之气不除伤及脾肾,进而导致泻下利水过甚,伤及阴阳平和。
最后是生活节律性问题,患者由于疲乏过度起居失常导致脏腑气血不顺伤及肾脏。
肾脏在中医理论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中医认为,肾脏乃是五脏之本,下有膀胱,其为藏水之用,膀胱气化而肾主骨生髓,肾经不畅则全身脏腑受累,水液气化不利则终蕴成湿浊、湿热、痰湿及溺毒,凡上述种种皆可中困脾胃,下注则劳伤肾脏,在病程长期持续过程中,患者阴元耗损,长期患病终至正愈伤、邪气盛,患者病情危重。
中医对于慢性肾衰竭的诊断需要进行辨证分型,在中医理论之中慢性肾衰竭基本可以分为两个类别,首先是气阴两虚,热毒壅盛型,这种类型的慢性肾衰竭患者在症状表现上呈现为面色萎黄、胸腹满闷、口苦口干、舌苔黄、尿频且短赤、大便干燥、便秘、从脉象上来看患者多数脉细滑。
第二种是脾肾虚衰、湿浊内壅型,这种分型的慢性肾衰竭患者的具体表现为:面色发黄或者发白,患者气虚无力疲乏感比较严重,饮食上不思油腻、食欲缺乏,腰膝酸软,腿部及脚部有浮肿,舌苔白腻,脉象细滑或者发沉细。
中医认为,肾乃是先天之本,其藏五脏之精华,肾虚则全身脏腑皆虚矣,阴阳两虚,在患者正气难以恢复的情况下肾衰竭很难治愈,一般来讲患者预后较差。
中医辨证治慢性肾衰竭

48传统医学传统中医辨证治慢性肾衰竭□江西省南昌市洪都中医院主任医师 王 豪本病属中医“关格”“癃闭”“水肿”等范畴,病位主要在脾、肾,波及肝、心、肺、胃等诸脏腑。
辨证多为本虚标实、寒热错杂,临床上必须分清标本虚实、正虚邪实的轻重进行辨证治疗。
脾肾气虚证主症:倦怠乏力,气短懒言,纳少腹胀,腰膝酸软,口淡不渴,大便不实,夜尿清长,舌淡,脉象沉弱。
治法:益气健脾补肾。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合二仙汤加减。
广木香(后下)9克,砂仁(后下)6克,党参18克,甘草5克,茯苓、白术各15克,仙茅、淫羊藿各12克。
加减:肾阳虚弱、畏寒肢冷者加杜仲、肉桂以温补肾阳。
脾肾阳虚证主症:少气乏力,畏寒肢冷,气短懒言,纳少腹胀,浮肿,腰膝酸软,腰部发冷,便溏,舌淡有齿痕,脉象沉弱。
治法:温肾健脾,行气利水。
慢性肾衰竭是指各种原因造成的慢性进行性肾实质损害,致使肾脏明显萎缩,不能维持基本功能,临床出现以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全身各系统受累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其常见表现为蛋白尿、水肿、高血压和肾功能损伤,这些症状不是突然发作,而是肾脏功能长期恶化的结果。
慢性肾衰竭的并发症很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
方药:实脾饮加减。
制附子(先煎)、广木香(后下)、草果、干姜各10克,白术、木瓜、茯苓、巴戟天、党参各15克。
加减:腹胀大,小便短少,加桂枝、猪苓以通阳化气行水;纳食减少,加砂仁、陈皮、紫苏梗以运脾利气。
肝肾阴虚证主症:头痛头晕,五心烦热,腰膝酸软,大便干结,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沉细。
治法:滋补肝肾。
方药:六味地黄汤加减。
泽泻、茯苓、熟地黄各15克,牡丹皮、丹参、山药、山茱萸、何首乌、女贞子、墨旱莲各12克,太子参18克,大黄6克。
加减:头晕明显可加天麻、钩藤、白蒺藜以平肝潜阳;大便干加锁阳、肉苁蓉、火麻仁、玉竹以润肠通便。
阴阳两虚证主症:精神萎靡,极度乏力,头晕眼花,腰膝酸冷,大便稀溏,舌质胖,脉沉细。
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

中 医治 疗 慢 性 肾衰 竭
罗 淑 芳
( 邯郸市第一医院肾内科 , 河北 邯 郸 ,5 0 2 060 )
【 摘 要 】 通过查 阅古今文献 , 结合临床实践 , 中医治疗慢性 肾衰竭 的临床思维进行探讨 。认为在对慢性 肾衰竭 的诊治过程 中, 对 采
用科学的临床思 维方法 ,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指出在 『床诊治慢性 肾衰竭过程 中, 1 廿 临 应用整体思维 、 动态思维 、 辨病与辨证结合和大方 、 复法治疗的l床 思维方法 , 临 对该病进行综合治疗 , 中药在临床更好地发挥疗效。 使
不佳 。 追其原因 , 大多是药物剂量不足所致 。 所以 , 药物剂量
一
定要足 。 四, 第 大胆选用峻烈药。 选用迅猛的峻烈方药 , 可
达到攻坚补虚 的目的,但此类 药必须在辨证准确的基础上
施用 , 且不可久服 , 以免再伤脾 肾之气 , 促使病情恶化。
在临床诊治慢性。 肾衰竭过程 中,采用科学 的临床思维
[ t振 岗, 2 1 徐军建 , 耿荣安 , . 湿降浊解毒汤治疗慢性。 等化 肾功能衰 竭 4 例f. 0 52 (2 : 8 — 2 0 0 J 20 ,6 1 ) 2 9 19 . ] 1 [ 姚源璋 , 昌兴. 3 ] 片 慢性 肾功 能衰竭辨证规律探讨 . 中国中医药 信息杂 志 , ( )7 1 4 :1 0
【] 4董元平 , 孙鲁英 , 李媛媛 , 补 肾消广微 等. 宁 慢性’ 力 % 肾]胄 衰竭6 O
有关外 , 还与高血压病 高血脂 、 高血糖等疾病有关。 如果能 有效地控制这些不 利因素的影响 ,慢性肾衰竭 的进程可得
到有效缓解。
4 大方 、 复法 治 疗
例临床 ;中国中药杂志, 0, ( '8 20 观雳口 l 2 7 2 )5~6. 0 3 3. 2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辨证治疗探究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辨证治疗探究慢性肾衰竭是由于各种肾脏病持续发展,造成肾脏组织和功能的损害。
随着病情的加重,逐渐出现多脏腑的损害。
通过对慢性肾衰竭进行辨证分型后对症治疗,有助于延缓病情的进展,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慢性肾衰竭是一切肾脏疾病发展的最终结果,其临床表现多为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有毒性的代谢产物潴留以及全身各系统的损害等。
本病在中医学中属于“溺毒”“水肿”“关格”等。
慢性肾衰竭治疗较困难,预后较差,西医多采用腹膜透析、血液透析和肾脏移植方法,由于医疗条件的限制治疗方法不能普及,而且这三种方法不适合早、中期患者的治疗,所以许多患者更愿意用中医方法治疗该病。
运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肾衰竭,对延缓病情变化、改善替代疗法的副作用有显著疗效。
本文就中医关于慢性肾衰竭的辨证治疗进行如下探讨。
1 中医辨证1.1 病因病机(1)脾肾亏虚或肝肾亏虚为内因。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二者相互依赖;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乙癸同源”。
因此肾虚日久必导致脾肾亏虚或肝肾亏虚。
(2)外邪、劳伤、情志失常等诱发为外因。
肾气亏虚则阴阳俱虚,卫气功能低下,外邪侵袭肾体,可使病情迅速发展。
劳倦虽伤心脾,久则伤肾。
情志失节使全身气机逆乱,伤及肝脏,久则伤肾[1]。
1.2 辨证分型根据慢性肾衰竭的病因进行分型,分为瘀血阻滞、湿热壅滞、水湿内阻等[2];根据正虚进行分型,分为肺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肾阴阳俱虚等[3];根据正虚为本,夹杂实邪进行分型,分为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肾阴阳两虚之外夹杂风热、瘀血、水湿等实邪[4]。
经过大量的临床观察,无论哪种证型,疾病发展的最终阶段都是阴阳俱虚。
2 中医治疗2.1 中医辨证治疗聂莉芳[5]用参芪地黄汤加减治疗气阴两虚型;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湿热中阻型;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寒湿中阻型;用牛黄清心丸或安宫牛黄丸治疗尿毒症性脑病;用芍药甘草汤治疗手足抽搐者;有兼症者适当加减药物,便秘严重者加生大黄,轻者加制大黄;浮肿严重者加车前子。
中医对慢性肾衰竭的调养分析

・
学 术 探 讨
L d mi t d 衄 e c S u y
53 ・
C i e e J u n l o h o d cn n h o h r c h n s o r a f Et n me ii e a d Et n p a ma y
病 位 在 脾 肾 ,常 可 累 及 肺 、 肝 、 心 诸 脏 , 严 重 者甚 至 五 脏 俱 损 ,其 中脾 肾衰 败 、 湿 浊 水 毒 潴 留 是 病机 的 关键 。 “ 之 所 邪 凑 ,其 气 必 虚 ” 、 “ 气 存 内 ,邪 不 可 干 ” 都 阐 明慢 性 。 正 肾衰
性 肾衰竭 的病机 变化复杂多样 。正虚
病相愈。 2 4 临床辨证论 治 .
西医学认识到慢性 肾衰多 由慢性肾炎、糖尿病 肾病 、高
血 压 肾病 、慢 性 肾盂 肾炎 等 疾 病 病 情 加 重 发展 而来 。 中医 学 认 识 其 病 机 多 为 本 虚 标 实 ,本 虚 为 气 、 血 、 阴 、 阳虚 损 ,主
要为脾 肾亏虚 ,标实为湿浊、水毒、瘀血。慢性 肾衰竭主要
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虚和邪实的转化是其辨证要点。临床 多数 医家认为 :辨证 分型本证 分为脾 肾气 ( 阳)虚 、肝 肾阴虚、气阴两虚、阴阳 两 虚 ,标 证 分 为 水 湿 、 浊 毒 和瘀 血 。 在 正确 的辩证 的基 础上 ,正确 处理好扶 正与祛 邪的关 系 , 掌握 好扶 正与 祛 邪 运 用 的时 机 ,是 治 疗 本 病 的 关键 。郑 杨 等指出该病的治疗应 补益脾肾为本,浊清热 为标 ,血化
情志调养,同时注 重病人 的平素生活 的节奏和饮食的调节 , 从整体出发,治病 求本 ,对提 高慢性 肾衰 的临床效果有很大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辨证及中医综合治疗

i
・医 仃 卫 生 ・
为“ 观 的证 ”结合 四诊收集 的症状和 舌 、 微 , 脉象 即“ 宏
观 的证” 应用 脏腑辩证 的方法 辩证 治疗 , , 正所 谓 中医
留3 0分钟 至 2小时 , 量 多保 留些 时 间排 便 , 天 尽 每 1次 ,—0 为 1 程 。现 在 我 们 改进 了 灌肠 的方 71 天 疗 法 , 用肛管灌肠 , 不 改用 一 次 性 的 输 液 器 , 作 方 操
脏 , 阴损 及 阳 , 损及 阴, 甚 阳 阴阳 两虚 ; 实 是瘀 血 、 标 水湿 、 毒 、 滞 、 热 等 , 既是 本病 的病 理 结果 , 浊 气 风 它 在某 种 情 况下 又 可 成 为致病 的 因素 , 促进 疾 病 的发
展, 重病情 。 加
竭 的 中医 辨 证 新 思路 及 中 医 综合 疗 法 。
花活 血化瘀 , 且能调 节免 疫 、 谢和 神经 系统等 方面 代
的功 能 , 进 组织修 复和 再生 , 肾脏之 损害有 补益 促 对 作用 ; 金银 花 、 公英清热 解毒 , 蒲 使毒 消湿 除 , 毒之 瘀
肺 属上 焦 , 上焦 如羽 , 故宣肺 当选 轻浮 之 品 , 苏 叶、 如
在病 因病 机 方 面 , 学者 认 为 该疾 是 以脏 腑 功 有 能 虚 损 , 其 是 脾 肾虚 损 为 主 , 为六 淫所 伤 , 尤 复 加 上 情 志 、 累 因 素 , 致 正 气虚 衰 , 邪 壅 滞 引 发 劳 而 浊 诸 证 ; 学 者 认 为 正虚 邪 实 是主 要 病 理 机 制 , 有 正虚 是 发 病 的 根 本 , 肾虚 弱 是病 机 关 键 ; 学 者认 为 脾 有 本病 表 里 同 病 , 实 相 杂 , 脾 肾三 者 俱 损 ; 虚 肺 也有 学 者 认 为 , 病 应 以脾 胃为 中心 , 本 因脾 虚 在 先 ,日 久 及 肾 , 损及 阳 , 终 致 气 阴两 亏 或 阴 阳 两虚 的 阴 最
从中医角度带你认识慢性肾功能衰竭

从中医角度带你认识慢性肾功能衰竭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人患上了肾脏的一些疾病。
而肾脏是人体一个非常重要的代谢系统,一旦人体的肾脏出现疾病,人体的代谢就会出现异常。
对于肾病应该尽早的治疗,特别是肾衰竭。
肾衰竭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发展到后期引起的肾功能部分或者全部丧失的一种。
慢性肾功能衰竭属于中医“水肿”、“癃闭”、“关格”、“溺毒”、“虚劳”的范畴。
其形成存在着“虚、浊、瘀、毒”四大病理机制,其中虚是主要病机,且以肾为中心,兼及肝脾肺。
随着病情的进展,且由于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以致出现肾、脾、肝、肺气阴两虚及脾肾阳气虚衰等,在正虚的同时多挟瘀、浊、毒等实邪。
本病在临床上表现为气血亏虚,脾虚湿盛,阳虚水泛,肝肾亏虚,阳虚动风等症。
病因病机1、感受外邪:主要以风热或者风寒侵袭,导致肺失宣降和通调水道功能失常,最后导致三交水道的不利,导致湿浊阻止,最后伤及脾脏,或者久居湿地,冒雨涉水,导致水湿内侵,使脾阳受困,不能有效的运化水湿和化生气血,最终引起脾阳的虚衰,久之伤及肾脏,导致脾肾阳虚。
由于感邪性质不同,可以是寒化伤阳,或者是热化伤阴,因而出现阳虚或者阴虚的不同表现。
2、饮食不节:在饮食方面长期嗜食肥甘或者辛辣刺激之品,损伤脾胃,导致脾脏的运化失常,湿浊内生,湿淤化热,而湿热蕴结,最后损伤了脏腑,阻遏了契机,或者是过食生冷。
损伤脾阳,导致脾湿渐蕴,气血化生不足,先天之精得不到补充,最后均能导致脾肾的亏虚,而湿浊内生。
3、劳倦过度:如生育过度,防痨过度会导致肾气受损,在肾气受损后不能有效的化生气水,从而导致水湿内停,或者思虑过度、过度疲劳,耗伤气血,最后损伤脾胃,导致脾湿渐蕴。
4、情志所伤:在情志方面,中医讲究怒伤肝、思伤脾、恐伤肾。
若情志不畅,导致肝气郁结,最后肝气横逆犯脾,影响脾的运化功能。
或者气机本身不通畅,导致气滞血瘀,或者气淤化火,伤及肝肾,导致肝肾阴虚,甚至出现肝硬化等。
5、他病转化而:1、如水肿、淋症、休克等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医对慢性肾衰竭的理解:
中医学经过历代医家几千年的不懈努力对慢性肾衰竭的研究治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较为突出的要数广东省药物研究所和香港奕世堂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研究成功的纯中医六逆重生疗法疗法,对现代医学临床治疗肾衰竭、尿毒症产生颠覆性影响,解救了不计其数的肾衰竭病人,让更多的病人免除了透析、换肾的痛苦。
慢性肾衰古中医文献没有专门论述,但从文字描述的症状、表现特征及发生过程来看,可贵类以现代医学的“水肿”、“癃闭”、“关格”、“溺毒”、“虚劳”、“呃逆”的范畴。
历代医家对肾衰竭的论述:《黄帝内经》:“肾病者,腹大胫肿,咳喘身重”。
张景岳:“小水不通是为癃闭,此最危最急症也,水道不通,上侵脾胃而为胀,外侵肌肉而为肿,泛及中焦则为呕,再及上焦则为喘,数日不通则本破难堪,必致危殆。
”…….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病因病机:
一、病因:
1、内在因素:肾虚为本,各种慢性肾脏疾病久治不愈,气血阴阳俱虚,脏腑功能衰败失调,涉及脾、肝、心、肺四脏,久治不愈所致,是发病的先决条件;
2、外来因素:指外邪侵袭、饮食所伤、劳倦过度、情志失节、失治误治,是疾病发展恶化的诱发因素;肾元亏虚则阴阳气俱虚,卫外功能下降,易招外邪;无论劳心劳力皆可伤及五脏,令其虚损加剧;情志失节则周身气机失调,气血运行逆乱而损伤脏腑。
二、病机:
总论:慢性肾衰竭虚实错杂、本虚标实、正虚为本、邪实为标。
本虚指气血阴阳俱虚,脏腑功能衰败失调;标实指本虚前提下水湿、痰浊、淤血等毒邪蕴蓄。
脾肾衰败,五脏失调,正虚邪实,寒热错杂是其证候特点;结局往往是阳衰阴竭,阴阳不相维系而离决。
辩证首当明辨虚实,本病无论处于何阶段,具为正虚,所以应辨别阳虚、阴虚、气虚、气阴两虚之各异;正虚多夹实邪,当辨外感、痰热、水湿、湿浊、湿热、淤血、风动之偏盛。
(一)正虚为本
正虚指气、血、阴、阳不足,其中气血双亏临床普遍存在。
阳虚表现为脾肾两虚,阴虚表现为肝肾亏虚,但阴阳互根,故互相影响,阴损及阳,阳损及阴,最终表现为阴阳俱虚。
(二)邪实为标
1、湿浊内盛:正气不足,肾之亏虚、气不化精、湿浊内生、湿浊上逆、湿浊泛滥而发生临床诸症。
脾肾阳虚则浊从寒化为寒湿瘀阻,肝肾阴虚则浊从热化成湿热浊毒。
湿浊内蕴,郁久化热,湿热互结。
湿热之邪始终贯穿本病。
慢性肾衰竭湿热形成或因外感水湿,或因饮食不节,脾胃湿热内生,或因正虚复感外邪与内湿相合,郁而化热,或温补太过气化之机不行,水湿无以宣行,内蕴成湿热。
在慢性肾衰竭病理中,湿热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产物。
内蕴之湿蕴久,渐以热化,无形之邪热与有形之湿相合,湿热逗留三焦,损伤脾肾气阴,升降开合失常,精微不攝而出,水浊反而潴留,湿浊不得泄,充斥中焦,清浊相干,导致SCR\BUN升高。
2、淤血内阻
气虚运血无力,或者阴血亏虚,血行涩滞、湿浊内盛,气机郁滞、气滞血瘀均可导致肾经於阻,浊毒难下。
慢性肾衰竭血瘀的形成,有三个原因:1)水病及血致於:慢性肾病过程中,脾肾脏腑失调,水道不利,水肿形成;水湿潴留阻滞气机,营血涩滞,淤血形成。
2)浊毒致於:慢性肾衰竭病人脏腑虚损,水液代谢障碍,体内浊毒无法循常道排出体外,浊毒的积累,损伤脉络气血,影响脏腑功能,郁久化热,致以淤血形成。
3)正虚致於:慢性肾衰竭迁延日久,脏腑衰败,气血耗损,阴阳失调,气虚不能营血,或阳虚失于温煦鼓动,营血涩滞而成淤血,或久病阴虚内热,热灼阴血成淤。
现代医学对慢性肾衰竭的理解:病理过程中,血粘度升高,血脂升高,血流缓慢,继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血液中浊毒丛生,至于组织缺氧,微血管栓塞,循环障碍,肾功能逐步下降,恶性循环形成。
3、浊毒内停:
慢性肾衰竭的形成,主要和脾、肝、肾三脏亏虚密切相关,脾肾虚则精血不生,气无所化,清浊不分,水湿内停,浊毒难排;肝肾虚则精血亏,气机失调,清气难升,浊毒不降,因此浊毒内停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
二、中医辨证治疗:
慢性肾衰竭病机复杂,虚实错杂,本虚标实,以正虚为本,邪实为标,本病在各个时期均有正虚,必须辨别阴、阳、气、气阴两虚之不同。
正虚多夹实邪,辨别难度较高。
(一)虚证
1脾肾气虚: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后天相互滋养\促进,肾虚日久,已损及脾,致使脾肾之气俱虚,本证多见于肾功能代偿期或氮质血期,机体新陈代谢轻度异常,浊毒相对较少,无严重代谢失衡。
症状::面色无华,少气泛力,纳差腹胀,大便偏稀,口粘口淡,不渴,或渴不欲饮,腰膝酸痛,手足不温,夜尿频多,舌淡有齿痕,脉象沉弱。
治法:健脾补肾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
2脾肾阳虚:久病脾肾气虚,气损及阳致温阳失职,本证一般于慢性肾衰氮质血症后的各期,气血生化乏力,贫血加重,阳虚致脏腑功能衰退,代谢残留物大量潴留。
症状:面色苍白或硄白,神疲乏力,纳差便溏或水肿,口粘口淡不渴,腰膝酸痛或冷痛,夜尿频多清长,舌淡嫩胖,脉象沉弱。
治法:温阳健脾
方药:真武汤
3肝肾阴虚:肝藏血,肾藏精,。
气虚不摄,阳虚不固,精微物质下泄,阴液亏损,阴虚不能濡养。
肝肾同源,精血互生,故有肝肾阴虚之症。
症状:面色萎黄,口苦口干喜饮或凉饮,目睛干涩,大便干结,腰膝酸痛,手足心热,头晕耳鸣,舌淡红形瘦,无苔或薄黄,脉细。
治法:滋补肝肾
方药:六味地黄丸
4脾肾气阴两虚证:神疲气短,食少腹胀,便溏久泻,小便不利,腰酸腰痛,耳鸣,体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舌淡脉弱。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参芪地黄汤
5气血两虚:久病气虚,气不生血,导致气血两虚。
或者长期尿蛋白,气血化生无源,也形成气血两虚。
症候: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淡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唇甲色淡,心悸失眠,小便不利,舌淡脉弱。
治法:补气养血
方药:十全大补汤加减
6阴阳两虚:肾为人身阴阳之根本,内寄元阴元阳,且阴阳互根,阴虚日久损及阳气,阳虚日久损及阴液,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往往出现阴阳两虚证。
症状:浮肿,眩晕耳鸣、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或冷痛,便溏便秘,夜尿清长或尿少色黄,五心烦热,心悸失眠,盗汗,舌淡胖少津,有齿痕,脉细无力或数。
治法:滋阴温阳
方药:济生肾气丸
(二)、实证
1、外感风寒:头痛,全身关节疼痛,咳嗽,气喘,痰白无汗,鼻塞
流清涕,恶寒重或发热,脉浮数。
治法:辛温解表
方剂:葱鼓汤加减
2、外感风热:咽喉肿痛,头痛,全身关节疼痛,汗出,口微渴,恶
寒发热,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
方剂:银翘散加减
3、痰热壅肺:咳嗽气喘,痰黄稠或白粘,烦躁不宁,发热口渴,失
眠多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肺化痰
方剂:加味杏仁滑石汤
4、痰热蒙窍:呼吸气粗,喉中痰鸣,神志不清,烦躁不宁,咳嗽气
喘,咳痰黄稠,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涤痰醒神
方剂:菖蒲郁金汤加减
5、水湿内停:全身中度以上水肿或胸腹水,小便不利,头身困重,
胸胁痞满不适,或呕吐清水,舌淡苔白滑,脉玄滑。
治法:行气利水化浊
方剂:导水茯苓汤加减
6、湿浊中阻:腹胀腹泻、呕恶呕吐频作、纳呆、肢体困重、关节肌
肉酸痛,食欲不振,便溏不爽、口渴不多饮、口有尿味、口粘不欲
饮。
舌红苔白腻、脉濡数。
治法:泄浊和中
方剂:藿朴夏苓汤或藿香正气散加减
7、中焦湿热:身热口渴,头身沉重胀痛,胸闷腹胀,呕吐频作,口
有尿味,口干、口苦、口粘喜凉饮,小便灼热或涩痛不利,便溏不
爽,舌红苔黄厚腻。
治法:清热利湿
方剂:苏叶黄连汤、黄连温胆汤
8、膀胱湿热:身热口渴,头身沉重胀痛,口有尿味、口干、口苦,口粘喜凉饮,小便灼热涩痛不利,便溏不爽,舌红苔黄厚腻。
治法:清利湿热
方剂:八正散加减
9、瘀血阻络:面色晦暗、唇暗,腰痛固定或刺痛,肌肤甲错,肢体麻木,小便不利,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玄。
治法:活血散瘀
方剂:桂枝茯苓丸
10、水於互结:全身中度以上水肿或胸腹水,面色晦暗、唇暗,小便不利,头身困重,腹胀闷或痞满不适,呕吐清水,舌质紫暗,瘀斑。
治法:活血利水
方剂:桂枝茯苓丸合五皮饮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