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社会发展经济数据:12-11 农作物播种面积及种植结构(2013-2018)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重点任务分解方案的通知【法规类别】宏观经济体制改革【发文字号】青政[2011]21号【发布部门】青海省政府【发布日期】2011.03.31【实施日期】2011.03.3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重点任务分解方案的通知(青政〔2011〕21号)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青海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批准,为切实抓好《纲要》实施,特制定本方案。
一、主要发展目标从经济发展、结构调整、民生改善、人口资源环境等4个方面,分解出28项具体指标。
其中,预期性指标16项,约束性指标12项。
对需要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进行分解细化的指标,将另行下达。
(一)预期性指标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完成,不作具体的目标和任务分解。
各地区、各部门要通过实施调整宏观调控方向和力度,完善市场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体制环境和法制环境,综合运用多种经济政策,打破市场分割和行业垄断,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合理引导社会资源的配置,努力争取实现。
(二)约束性指标各级政府和部门必须履行的职责目标和任务,具有法律效力。
通过逐级分解指标,明确工作责任和进度,主要运用公共资源确保完成。
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80万人,增加7万人。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牵头)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提高3个百分点。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牵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提高0.8个百分点。
(省教育厅牵头)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完成30万套。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民政厅、省经委等部门负责)农牧区保障及奖励性住房建设完成50万套。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农牧厅、省民政厅、省林业厅等部门负责)森林覆盖率达到6.28%,提高1.05个百分点。
2011年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青海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青海调查总队2012年2月24日201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以“四个发展”为主要路径,以“四个坚持”为重要方法,积极处理保持经济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全省经济呈现出增长较快、物价趋稳、效益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全年全省生产总值[2]1634.7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5%。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55.44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939.10亿元,增长17.3%;第三产业增加值540.18亿元,增长9.7%。
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对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为3.7%、71.1%和25.2%,拉动生产总值增长0.5、9.6和3.4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0.0︰55.1︰34.9转变为2011年的9.5︰57.5︰33.0。
全年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70.40亿元,比上年增长31.9%。
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51.79亿元,增长37.7%;中央一般预算收入118.60亿元,增长25.2%。
实现增值税93.85亿元,企业所得税39.26亿元,个人所得税11.1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1%、28.0%和28.8%。
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6.1%。
其中,城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6.0%,农村居民消费价格上涨6.4%。
表1 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单位:%指标名称涨跌幅度居民消费价格 6.1食品11.1#粮食9.3肉禽及其制品23.0蛋10.3菜-1.5烟酒 3.3衣着 3.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1.2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3.0交通和通信-0.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1.3居住10.3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比上年上涨12.4%。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7.4%,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7.4%,生活资料价格上涨7.3%;轻工业价格上涨8.7%,重工业价格上涨7.3%;高技术类价格上涨0.9%;能源类价格上涨8.9%。
2012年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青海省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青海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青海调查总队2013年2月20日2012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全省各族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坚持“四个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全省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全省生产总值[2]1884.5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6.81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1091.98亿元,增长14.1%;第三产业增加值615.75亿元,增长11.1%。
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对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为3.9%、65.6%和30.5%。
三次产业结构由2011年的9.3︰58.4︰32.3转变为2012年的9.4︰57.9︰32.7。
全年全省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19.69亿元,比上年增长18.2%。
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86.40亿元,增长22.8%;中央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3.29亿元,增长12.4%。
实现增值税106.95亿元,比上年增长14.0%;企业所得税45.74亿元,增长16.5%;营业税59.16亿元,增长29.6%;个人所得税8.89亿元,下降20.1%。
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1%。
其中,城市上涨3.0%,农村上涨3.1%。
表1 2012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指标名称涨跌幅度(%)居民消费价格 3.1食品 6.6#粮食 2.8肉禽及其制品7.6蛋-0.8菜12.8干鲜瓜果-1.2烟酒 2.8衣着-1.6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0.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0.9交通和通信-0.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0.8居住 5.0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比上年上涨8.7%。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3.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1.4%。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2.2%。
青海省农牧业发展情况介绍

青海省农牧业发展情况介绍青海省地处我国西部腹地,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中华水塔”和“三江源”之称。
以日月山为天然分界,东部湟水流域和黄河上游下段为黄土高原西缘,是主要的农业区;西部、南部为青藏高原,以牧为主。
全省耕地面积54.22万公顷,其中水浇地17.66万公顷,山旱地35.75万公顷。
马铃薯、油菜、春小麦、青稞、蚕豌豆等作物产量高、品质好。
适宜种植中藏药、球根球茎类花卉等喜冷凉型经济植物和养殖冷水鱼类。
青海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草场总面积3645万公顷,有可利用天然草场3162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50.54%。
2010年,全省农牧业增加值134.92亿元,粮食、油料、蔬菜总产量分别为106.29万吨、37.5万吨、138万吨,肉类、奶类、禽蛋总产量分别为30.7万吨、30.1万吨、1.8万吨,存栏牛、羊、马等各类草食牲畜1977万头(只),存栏猪113万头。
“十一五”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坚持科学发展,推进改革创新,农村牧区改革不断深化,农牧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牧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农牧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着力发展特色农牧业,特色产业布局更趋合理,科技水平稳步提升,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社会化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玉树灾后重建工作扎实推进,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有力推动了全省农牧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实现“十二五”全省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结“十一五”成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农惠农政策强势释放。
各项惠农补贴不断增长,国家年度专项支农扶贫资金、省财政支农资金分别由2005年的0.56亿元、1.3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45亿元、5.3亿元,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二是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
粮食播种面积比历史最高1998年减少175万亩情况下,总产量达到106.29万吨,仅下降11.91万吨,实现农牧民口粮基本自给,羊肉、牛奶、油菜自给有余,蔬菜、猪肉自给率分别由2005年的63%、57%提高到2010年的98%、70%。
青海省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 0 . 1 %, 二季度 增长 1 0 . 2 %, 三季 度 增
%
图 1 2 0 3 年 地 区 生 产 总 值 增 长 速 度
全 年 全 省 公 共 财 政 预 算 收 入 中, 地 方 公 共财 政预 算 收入 2 2 4 . 4 1亿 3 6 8 . 5 6 亿元, 比上 年 增 长 1 5 . 3 % 。 其 元 , 增长 2 0 . 4 %; 中央公 共 财 政预 算 收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医疗保健和个 人用品
交通和通信
O . 9 1 . 7
一1 . 0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居住
1 . O
4 . 5
农 业 生产 资 料 价 格 比上 年 上 涨 6 . 8 %, 二手住 宅销 售价 格 上 涨 3 . 2 %。
4 . 3 % 。工 业 生 产 者 出 厂 价 格 下 降 西宁市房屋租赁价格 上涨 1 . 7 %。
表1
居 民消费价格 食品
2 0 1 3年居 民消费价格 比上年涨跌幅度
指标 名称 涨跌幅 度( %)
3 . 9 8 . 1
# 粮食 肉禽及其制 品
蛋 菜 干鲜 瓜 果 烟 酒 衣 着
8 . 1 l 1 . 1
8 . 1 l 1 . 1 6 . 2 一 0 . 6 1 . 7
《 青海统计》 2 0 1 4年 第 2期
青海 省 2 0 1 3年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统计公报 ]
青 海 省 统 计 局
国家统计局青海调查 总队
2 0 1 4年 2月 2 5日
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成就1999年,党中央启动了西部大开发战略。
青海省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西部开发的方针政策和战略部署,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一时期成为青海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基础设施改善最明显、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一、经济快速发展,结构不断优化(一)经济实力得以提升,经济结构得到调整经济总量快速扩张。
西部大开发十年来,全省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均超过了两位数,经济总量迅速扩大。
全省生产总值由1999年的239.38亿元飞跃到2009年1081.2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2.1倍,年均增长11.9%。
人均生产总值由4728元提高到19454元,增长1.8倍,年均增长10.9%。
与西部开发之前的十年相比,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4.3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4.8个百分点。
与改革开放以来的31年相比,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3.2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3.0个百分点。
经济结构趋向优化。
西部大开发以来,全省按照稳定第一产业、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和努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方向,不断调整经济结构,经济结构逐步趋向优化。
三次产业结构由1999年的17.5:39.3:43.2调整为2009年的9.9:53.2:36.9。
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成为带动全省增长的主导力量。
政府财力不断增强。
1999年,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只有23.04亿元。
2009年,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166.46亿元,比1999年增长6.2倍,年均增长21.9%,与改革开放以来的31年相比,年均增速高7.9百分点,比西部开发之前十年的年均增速高8.7个百分点。
(二)高原特色农牧业成效喜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紧紧围绕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加大农牧业结构调整力度,着力推动高原特色农牧业发展,使农牧区的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主要农畜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实现了主要农畜产品自给,农业稳步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支撑。
青海省谷物播种面积情况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青海省谷物播种面积情况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序言本报告全面、客观、深度分析当下青海省谷物播种面积情况现状及趋势脉络,通过专业、科学的研究方法及手段,剖析青海省谷物播种面积情况重要指标即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谷物播种面积等,把握青海省谷物播种面积情况发展规律,前瞻未来发展态势。
青海省谷物播种面积情况数据分析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青海省谷物播种面积情况分析报告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等权威部门,并经过专业统计分析及清洗处理。
无数据不客观,借助严谨的数据分析给与大众更深入的洞察及更精准的分析,体现完整、真实的客观事实,为公众了解青海省谷物播种面积情况提供有价值的指引,为机构和个体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目录第一节青海省谷物播种面积情况现状概况 (1)第二节青海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指标分析 (3)一、青海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现状统计 (3)二、全国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现状统计 (3)三、青海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占全国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比重统计 (3)四、青海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4)五、青海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4)六、全国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5)七、全国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5)八、青海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同全国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第三节青海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指标分析 (7)一、青海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现状统计 (7)二、全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现状统计分析 (7)三、青海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全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统计分析 (7)四、青海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8)五、青海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8)六、全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9)七、全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9)八、青海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同全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10)第四节青海省谷物播种面积指标分析 (11)一、青海省谷物播种面积现状统计 (11)二、全国谷物播种面积现状统计分析 (11)三、青海省谷物播种面积占全国谷物播种面积比重统计分析 (11)四、青海省谷物播种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12)五、青海省谷物播种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12)六、全国谷物播种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13)七、全国谷物播种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13)八、青海省谷物播种面积同全国谷物播种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14)图表目录表1:青海省谷物播种面积情况现状统计表 (1)表2:青海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现状统计表 (3)表3:全国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现状统计表 (3)表4:青海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占全国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比重统计表 (3)表5:青海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016-2018)统计表 (4)表6:青海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4)表7:全国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016-2018)统计表 (5)表8:全国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5)表9:青海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同全国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 (6)表10:青海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现状统计表 (7)表11:全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现状统计表 (7)表12:青海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全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统计表 (7)表13:青海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016-2018)统计表 (8)表14:青海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8)表15:全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016-2018)统计表 (9)表16:全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9)表17:青海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同全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10表17:青海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同全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0)表18:青海省谷物播种面积现状统计表 (11)表19:全国谷物播种面积现状统计分析表 (11)表20:青海省谷物播种面积占全国谷物播种面积比重统计表 (11)表21:青海省谷物播种面积(2016-2018)统计表 (12)表22:青海省谷物播种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12)表23:全国谷物播种面积(2016-2018)统计表 (13)表24:全国谷物播种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13)表25:青海省谷物播种面积同全国谷物播种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4)。
调整优化种植结构 发展青海高原特色农业

Z h i f u j i n g y a n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种植业一直都占据着较大的份额,对于农户经济效益的提升,以及我国农业的发展,都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青海高原地区,加快对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青海高原特色农业,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本文在此背景下,从我国青海地区种植业的实际情况出发,从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角度,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够对我国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以及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一、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随着我国农业水平的发展与进步,加强对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促进特色农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尤其在我国青海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等方面的限制,使得人们需要进行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其中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1、农产品质量偏低在种植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存在着农产品质量偏低的问题。
由于传统粗犷式的种植方式,借助于化肥农药的使用,虽然在产量上,已经取得了较快的进步,但是在农产品的质量方面,却存在着相应的问题,比如我国种植业中绿色食品、特色农业虽然存在,但是从规模以及质量上来看,却没有太多的竞争力。
农产品质量偏低,不仅会对农户的经济效益产生影响,同时也不利于种植业结构的调整。
2、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在种植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也存在着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的问题。
从我国农业发展的企业来说,虽然在数量上在不断增多,但是在质量以及对市场的开拓方面,却没有太多的市场竞争力。
同时在产品的加工方面,主要以初次加工为主,并没有进行深度加工,不能提高农产品的价值。
没有根据外部市场需求,来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对农业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得我国种植业发展中,农产品的附加值较低,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3、农业基础设施较弱薄弱的农业基层设施,也会对种植业结构调整,产生不利的影响。
从我国青海地区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农业基层设施以及物质条件方面,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是总体水平依然偏低,不利于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