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海南语文高考试题(真题标准答案详细解析)
2017年海南高考语文试卷

2017年海南高考语文试卷2017年海南高考语文试卷第II卷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这是一条经典的旅游路线,既能让你饱览大自然巧夺天工般的美景,又能让你领略多姿多彩的异域风情。
②近年来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对商场里琳琅满目的高档电器也不再望尘莫及了。
③他在学习上坚持博学审问,对待工作更是兢兢业业,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终于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④由于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判断,不肯认真研究调查,他对于群众的意见总是充耳不闻,所以常常受到大家的批评。
⑤有的同学过去对语文学习不重视,到了高中才发现既要补欠账,又要学新知识,被弄得左支右绌,狼狈得很。
⑥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这个温文尔雅的节目走红,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节目中一举夺冠的小姑娘更是成为谈论的焦点。
A。
①②⑥ B。
①③⑤ C。
②③④ D。
④⑤⑥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
截至12月底,我院已经推出了40多次以声光电技术打造的主题鲜明的展览,是建院90年来展览次数最多的一年。
B。
书法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近年来在教育部门大力扶持下,使得中小学书法教育蓬勃发展,学生水平大幅提高。
C。
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使得这一古老的文明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D。
这家公司虽然待遇一般,发展前景却非常好,许多同学都投了简历,但最后公司只录取了我们学校推荐的两个名额。
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A。
我刚在姑姑家坐下来,她就有事失陪了,我只好无聊地翻翻闲书,看看电视。
B。
这么珍贵的书您都毫不犹豫地借给我,太感谢了,我会尽快璧还,请您放心。
C。
这种壁纸是最近才研制出来的,环保又美观,贴在您家里会让寒舍增色不少。
D。
我们夫妇好不容易才得了这个千金,的确放任了些,以后一定对她严格要求。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2017年高考语文海南卷-答案

海南省 2017 年一般高等学校招生全国一致考试语文答案分析1.【答案】( 1)茂林修竹(2)遥岑远目;水龙吟(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分析】手法要对应。
【考点】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2.【答案】( 1) C(2) A【分析】( 1)“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包括了一种朴实的辩证法思想,说明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聪慧之人不行能永久聪慧;看似笨拙的人,他也有聪慧的时候。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连一间房屋都不打扫,怎么可以治理天下呢?引申义: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累积,才能做成一番大事业。
“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指的是祸害常常产生于不经意的大意、祸害常常在平常的细微处隐蔽。
也就是细节决定成败。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坏事就去做,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善事就不去做。
(2)主语要求是吴歌和白茅山歌,依据语言表达习惯剖析。
【考点】( 1)名篇、名句的使用(2)依据语境,使用语文知识进行辨别、判断、归类等3.【答案】“发生矛盾”或许“相矛盾”【考点】剖析词语含义。
4.【答案】 C【考点】剖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5.【答案】“两小儿辩日”中有“近大远小”“近热远冷”两条知识,它们独自来看都是正确的,但在判断太阳离地远近时,却会导出不一样的结论,表示知识包括的道理只好解说有关现象的一部分,由此证明知识包括的道理其实不供给对世界的整体解说。
【考点】剖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6.【答案】 B【考点】理解文中重要看法的含义7.【答案】文章先给出议论对象,即知识和理论;而后明确议论对象,将“知识”界定为“来自平常经验的正确认识”;在此基础上睁开论证,获得“知识解说有限制因此需要理论”“理论的道理来自知识”“理论解说更具整体性”三个看法;最后得出结论,即知识和理论都正确,可是理论能对世界做整体解说。
【考点】归纳构造特点,梳理行文思路8.【答案】划线句中的“小舟”,与冷月清辉下广袤的沙山沙海形成鲜亮的比较,拔凉辽阔的环境突显出帐篷的细小,表现出主人公的孤单。
2017海南高考语文试卷

2017海南高考语文试卷语文高考试卷历来都把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及字形作为高考的第一项要求,语音辨读、汉字辨形也成为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必考题目,在日益重视语言文字规范化的今天,它的考查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关于2017海南高考语文试卷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2017海南高考语文试卷第I卷(选择题共36分)一、(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齐白石授徒时有一句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李苦禅谨记老师的这句话,因此他学的是老师独到的艺术匠心,而不是简单地描摩老师的艺术样式。
在绘画(题材/体裁)上,齐白石一生“为万虫写照、百鸟传神”,“万虫”“百鸟”寄托了齐白石对自然生活的思念。
而李苦禅则有意避开老师常画的风物,更强调对象的象征意义,(赋予/付与)对象某些人格内涵。
如综合了鹰、鹫等多种猛禽特点的“雄鹰”形象,是阳刚的化身;风中伫立的劲竹是刚正不阿的人格写照;①“雪侮霜欺芳益烈”的白梅则表现了坚贞不屈的品格……②在艺术修养方面,齐白石是诗、书、画、印四全,自谓“印第一,诗第二,书第三,画第四”;李苦禅未着意印学,诗不及齐,书法过之,较之老师又增武术戏曲之功。
李苦禅认为:“齐老师治印是以金石艺术融入大写意,我要把这功夫尽用在读碑贴和欣赏铜器图文和砖石刻画的拓片上——③体会它的金石味道,融进自己的书画里,习得齐派治印的真精神。
”此外,李苦禅对《易经》很感兴趣,他在绘画中追求一种“禅境”,齐白石赞扬他“能将有法为无法”。
齐白石爱画暮鸦归林,从鸟的朝飞暮还中(领悟/领略)人生的真谛;李苦禅每临自然生机景象,往往喃喃念叨陶渊明的诗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④1.文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谨记伫(chù)立B.描摩劲(jìng)竹C.念叨着(zhuó)意D.碑贴拓(tà)片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题材付与领略B.体裁付与领略C.题材赋予领悟D.体裁赋予领悟3.文中画线处的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①B.②C.③D.④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钱钟书先生用文言写成的《谈艺录》《管锥编》博大宏深,其用词运斤成风,最可表现文言词汇的活力和生命力。
2017高考海南卷语文试卷及答案(word版)

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2017海南高考试题答案

2017海南高考试题答案一、语文试题答案解析2017年海南省高考语文试题共分为阅读理解、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写作五个部分。
以下是各部分的答案解析。
(一)阅读理解1. 选择题(1)第1题:C(2)第2题:B(3)第3题:D(4)第4题:A2. 非选择题(5)第5题:文章通过对比城市与乡村的不同,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怀念和对城市生活的批判。
作者认为乡村生活更接近自然,更具有人情味,而城市生活则显得冷漠、功利。
(6)第6题:本题要求考生根据给定材料进行分析和归纳。
答案应包括对材料中提到的各种现象的总结,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例如,考生可以指出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物质追求的过度重视,以及这种现象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二)古诗文阅读与鉴赏1. 选择题(1)第7题:B(2)第8题:D(3)第9题:A2. 非选择题(10)第10题:考生需要对古诗进行深入分析,理解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例如,对于杜甫的《春望》,考生可以从诗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等句子入手,分析诗人对战争破坏的感慨和对自然春天的描绘。
(11)第11题:考生需要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例如,对于李白的《静夜思》,可以分析“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比喻手法,以及它如何增强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三)现代文阅读1. 选择题(1)第12题:C(2)第13题:A(3)第14题:B2. 非选择题(15)第15题:考生需要对文章的主旨、结构和语言特点进行分析。
例如,对于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章,考生可以从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16)第16题:考生需要根据文章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例如,针对环境污染问题,考生可以提出减少工业排放、加强法律监管等建议。
(四)文言文阅读1. 选择题(1)第17题:D(2)第18题:C(3)第19题:A2. 非选择题(20)第20题:考生需要对文言文的内容进行准确理解,并能够翻译成现代汉语。
2017年语文真题及解析_海南语文高考试题

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2017年海南高考语文真题与标准答案精编

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2017海南语文高考试卷

2017海南语文高考试卷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孔子学说的核心精神是“礼”还是“仁”,这是千百年来学术界、思想界聚讼纷纭的话题。
有人认为,“礼乐”精神是孔子及其儒学的核心,“礼治”是孔子所推崇的政治上最高理想。
但更有人强调,“仁”才是孔子及其儒学的主体,“德化”“德治”为孔子及其后学汲汲追求的完美政治愿景。
与之相应,前者一般认为孔子学说相对体现为守旧、保守的特征,其继承传统重于开拓创新,所以,在他们那里,有关孔子及其儒学的评价通常比较偏低,多予以负面性的指摘。
后者通常强调孔子学说相对体现为进步、积极的特征,其超越传统重于拘泥旧制。
因此,在他们那里,有关孔子及其儒学的评价通常倾向于肯定,正面性的褒扬是主导的倾向。
其实,“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在孔子的学说中,守旧与创新,保守与进步是同一个事物的正反两面。
守旧在许多情况下,未尝就是负面的东西,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它意味着保持事物的稳定性,象征着对传统的尊重与传承,体现为对原则性的坚持与执著;但是,这不能成为拒绝进步、走向封闭与自我僵化的理由。
我们今天对孔子崇尚“礼乐”文明做法进行评价,必须从这个视野切入,看看他所倡导的“礼”,是否真正做到了坚持原则性与运用灵活性的统一,适度稳定与合理变化的统一,正确继承传统与恰当开拓创新的统一。
与“仁”相比,“礼”更多地体现为历史上的固有传统。
“礼者,履也。
”如黄克剑先生所言:“中国文化可追溯到夏、商、周三世,是由治理家族推而治理‘天下’的时代,依‘礼’确定人的身份地位以获得一种人伦秩序,使其制度化,遂有了所谓‘礼治’。
”(黄克剑:《论语解读》)从这个意义上,孔子对“礼”的肯定和强调,更多的是对传统的崇尚与弘扬。
《八佾》篇所要解决的就是面临新挑战、新机遇背景下,如何重新认识“礼”,如何正确遵循“礼”等基本问题。
春秋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大变革的形势,固有的“礼乐”文明毫无疑义面临着新的挑战,以至有人把这形容为“礼崩乐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绝密★启用前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
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
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
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
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D.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12分)
窗子以外林徽因
ﻩ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
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
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