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4.1生物进化的理论 学案(知识点考点汇总及配套习题)
苏教版高一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_《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教案

第二节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学习目标】1.说出生物进化的基本历程。
2.概述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教学地位】本节内容是上一节现代达尔文主义的延伸,化石证据证实了生物进化的历程。
生物进化产生了地球上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及产生原因在高考中常考到。
【教法指导】1.生物进化的历程是根据地质年代由近及远出现的生物化石来证实的,通过多媒体展示在不同地层中发现的化石即可得出结论。
2.生物多样性是通过大量的图片资料来说明的。
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和与进化的关系注重理解。
【新课导入建议】1.展示几件化石或化石图片,提出化石在地层中的出现很有规律,提出与生物进化有什么规律?2.展示各种形态各异的各种生物图片,地球上生物具有多样性,提出地球上多种多样的生物是怎样产生的?【教学流程设计】,填充“【课前自主导学】知识1,完成课前自主导学:(1)阅读教材P103-105思考交流1”。
(2)阅读教材P105,填充“【课前自主导学】知识2完成思考交-109流2”。
⇒步骤1:课程导入:选择【新课导入建议】中的两种形式之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
⇒步骤2:检测预习情况:(1)学生尝试表述生物进化的方向和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2)学生抢答【正误判断】,并进行校正。
⇒步骤3:学生根据教材P104表格总结生物进化的顺序、趋势和生物代谢类型的演变,通过【探究1】总结,学生分析解答【例1】。
⇓步骤6: 默诵【结论语句】,尝试构建最佳知识网络,完成【当堂双基达标】和教材P109【评价指南】。
⇐步骤5:学生总结生物五界系统细胞结构特征和能量利用方式的基本差异。
⇐步骤4:学生回答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内涵讨论总结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分析解答【例2】。
【课前自主导学】1.主要进化事件(以动物为例)35亿年前—原核细胞首次出现↓21亿年前—真核细胞首次出现↓7亿年前—多细胞生物出现↓古生代奥陶纪—无脊椎动物繁盛,无颌鱼类及脊椎动物首次出现↓古生代志留纪—有颌鱼类首次出现↓古生代泥盆纪—昆虫、两栖类首次出现↓古生代石炭纪—爬行类首次出现↓中生代侏罗纪—恐龙繁盛,鸟类出现↓新生代更新世—现代人类出现2.进化方向单细胞→多细胞;简单→复杂;水生→陆生;低级→高级3.依据化石、同源器官。
新教材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四章生物的进化 精品教学课件

2.拓展探究:某同学认为“在自然选择学说中,变异的方向和自然选择的方向是 一致的”,该同学的观点正确吗?说出你的理由。(科学思维) 提示:不正确。在自然选择之前,生物中存在多种变异,有有利的也有不利的,自 然选择选择有利变异,淘汰不利变异。
【典例探究】 达尔文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论使人们认识到,原来自然界的万
【类题精练】 在超市中无公害蔬菜很多,也很受市民的欢迎。这些无公害蔬菜在生产中,不使 用农药、杀虫剂和化肥等。假如在蔬菜的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其结果 是 () A.杀虫剂诱发了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使害虫的抗药性增强 B.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害虫的数量增加 C.杀虫剂能诱导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大量表达 D.害虫全部消失,最终导致某些害虫的物种灭绝
【解题思维】解答本题需突破以下两个关键点:
【解析】选C。长颈鹿长脖子的出现不是环境引起的,而是种群内本来就存在长 脖子的变异,环境仅仅起到了选择的作用,A错误;某些器官由于经常使用而发达, 并且遗传给下一代,这是拉马克“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B错误; 猎豹和斑马相互选择,生存下来的类型经过一代代的积累,结果发展成为具有各 自特征的种群,这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C正确;盲螈因长期不用眼睛 而失去视觉是拉马克“用进废退”的观点,D错误。
③秦岭地区所有金丝猴的全部基因构成基因库。 ( √)
【问·答】——教材二次开发 教材“积极思维”: 个体生育能力相同的种群在没有迁入和迁出,不考虑致死,不考虑突变的情况下, 自交后代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都会变化吗? 提示: 基因型频率会变化(杂合子所占的比例减少),基因频率不会变化。例如: 一个基因型为Aa的豌豆种群,此时A基因的频率为1/2,若此种群自交,得到的F1 中,AA∶Aa∶aa=1∶2∶1,F1中A的基因频率仍然为1/2。
2024年高中生物进化知识点归纳总结

2024年高中生物进化知识点归纳总结一、进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 进化的定义:指生物种类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逐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2. 进化的基本原理:- 遗传变异:生物个体之间存在遗传差异,这些差异可以通过突变和重组等方式产生。
- 适应性选择:适应环境的个体更有可能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从而传递其有利的遗传特征。
- 种群遗传漂变:随机性的遗传变异在小种群中有较大的影响,可以导致某些基因频率的改变。
- 基因流动: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包括迁徙和基因交配等。
3. 进化的推动力:- 突变:随机的基因突变改变了基因组的组成,可以导致新的遗传变异。
- 选择压力:环境因素对个体生存和繁殖的影响,从而选择出适应环境的个体。
- 隔离:种群间的遮断,导致基因流动受限。
二、进化的证据1. 直接观测:- 观察到一些物种在短时间内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如鸟喙长度的改变。
- 观察到人工选择育种导致的动植物品种改良。
2. 古生物学证据:- 化石记录:显示出不同地层和时期的化石形态的变化和演化过程。
- 古地理分布:某些已经灭绝的物种在不同大陆上都有发现,表明它们的祖先曾经存在于一个大陆。
- 层序学原理:地层中上下的先后次序也反映了生物地理分布的依据。
3. 生物地理分布证据:- 可以通过生物地理分布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来推断物种的起源和演化关系。
- 相似环境下的生物有更高的相似性,而相异环境下的生物则有较大的差异。
4. 分子生物学证据:- 基因测序:比较相同或不同物种的DNA序列,可以推断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 蛋白质比较:比较物种的蛋白质序列和结构,可以揭示它们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历程。
三、进化的模式1. 渐进进化模式:- 直线渐进进化:物种在较长时间内逐渐发生形态、生理和行为的改变和演化。
- 分支渐进进化:物种在较长时间内发生分支,分化为不同亚种或新物种。
2. 适应辐射模式:物种在新的环境中发生急剧的演化过程,形成多个适应不同生态位的新物种。
高中生物:遗传与进化知识点

高中生物:遗传与进化知识点一、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一)1、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的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结果是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DNA数)比原来的减少了一半。
2、同源染色体: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但X和Y也是一对特殊的同源染色体。
非同源染色体:不能配对的染色体之间互称为非同源染色体。
联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
四分体: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
1个四分体含有1对同源染色体、2条染色体、4个染色单体、4分子DNA。
(二)以精子的形成过程为例各时期特点:间期(准备期):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减Ⅰ前期:联会、形成四分体;减Ⅰ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减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减Ⅰ末期: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染色体、DNA减半;减Ⅱ前期:染色体散乱排布;减Ⅱ中期: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减Ⅱ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短暂加倍;减Ⅱ末期: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成四个精子细胞。
精子细胞变形成精子。
(三)卵细胞与精子形成过程的异同:相同点:与生殖细胞的形成有关,染色体、DNA分子变化过程与特点完全相同。
不同点:①、精子形成时两次分裂都是均等分裂,产生四个精子细胞。
卵细胞形成时两次都是不均等分裂(但第一极体分裂成两个第二极体时是均等分裂),只产生一个卵细胞和三个极体。
②、精子细胞须经变形才成为有受精能力精子,卵细胞不需经过变形即有受精能力。
③、精子在睾丸中形成,卵细胞在卵巢中形成。
在动物的精 (卵)巢中,精(卵)原细胞可以进行两种分裂方式,如果进行有丝分裂,形成的仍然是精(卵)原细胞,如果进行减数分裂,则产生的是成熟的生殖细胞精子(卵细胞)。
(四)受精作用:精子和卵细胞识别、融合的过程。
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知识点小结

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知识点小结生物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当你学好生物就会发现,电视剧和广告中也充满了生物的奥秘,下面是小偏整理的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知识点小结,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知识点小结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①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②分离定律2、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①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②自由组合定律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1、减数分裂(精子、卵细胞形成过程)和受精作用2、基因在染色体上:①萨顿假说;②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3、伴性遗传:①类型及应用第3章基因的本质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①肺炎双球菌的(体内、体外)转化实验;②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2、DNA分子的结构(双螺旋)3、DNA的复制:①半保留复制实验证据;②DNA分子的复制过程4、基因是有遗传物质的DNA片段第4章基因的表达1、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①RNA的组成与分类;②转录;③翻译2、基因对性状的控制:①中心法则;②控制途径;③基因与性状间的对应关系第5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1、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2、染色体变异:①结构变异;②数目变异3、人类遗传病:①常见类型;②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③人类基因组计划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1、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2、基因工程及其应用第7章现在生物进化理论1、现在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①拉马克的进化学说;②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2、现在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①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②隔离和物种形成③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2.1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区别:精卵生殖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3.1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4.1DNA复制、转录与翻译4.2细胞质基因、细胞核基因5.1染色体易位(染色体变异)、交叉互换(基因重组)的区别5.2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5.3“遗传病发病率”与“遗传方式”的调查5.4不同生物的染色体组与基因组所测染色体分析5.5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特点5.6三种可遗传变异的比较6.1育种方式的选择6.2几种育种方式7.1共同进化的类型与实例7.2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7.3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启动子、终止子与起始密码子、终止密码子@常见几种酶学好生物的几个小方法1首先,我们需要端正心态,不能再拿得过且过、临时抱佛脚的心态对待生物。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大全(完整版)

⾼中⽣物必修⼆知识点⼤全(完整版)⾼中⽣物必修⼆知识点⼤全(完整版)必修2遗传与进化知识点汇编第⼀章遗传因⼦的发现第⼀节孟德尔豌⾖杂交试验(⼀)1.孟德尔之所以选取豌⾖作为杂交试验的材料是由于:(1)豌⾖是⾃花传粉植物,且是闭花授粉的植物;(2)豌⾖花较⼤,易于⼈⼯操作;(3)豌⾖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遗传学中常⽤概念及分析(1)性状:⽣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和⽣理特性。
相对性状:⼀种⽣物同⼀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区分:兔的长⽑和短⽑;⼈的卷发和直发等;兔的长⽑和黄⽑;⽜的黄⽑和⽺的⽩⽑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如在DD×dd杂交实验中,杂合F1代⾃交后形成的F2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DD及Dd)和隐性性状(dd)的现象。
显性性状:在DD×dd 杂交试验中,F1表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表现出⾼茎,即⾼茎为显性。
决定显性性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基因),⽤⼤写字母表⽰。
如⾼茎⽤D表⽰。
隐性性状:在DD×dd杂交试验中,F1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未表现出矮茎,即矮茎为隐性。
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基因,⽤⼩写字母表⽰,如矮茎⽤d表⽰。
(2)纯合⼦:遗传因⼦(基因)组成相同的个体。
如DD或dd。
其特点纯合⼦是⾃交后代全为纯合⼦,⽆性状分离现象。
杂合⼦:遗传因⼦(基因)组成不同的个体。
如Dd。
其特点是杂合⼦⾃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现象。
(3)杂交:遗传因⼦组成不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式如:DD×dd Dd×dd DD×Dd等。
⾃交:遗传因⼦组成相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式。
如:DD×DD Dd×Dd等测交:F1(待测个体)与隐性纯合⼦杂交的⽅式。
如:Dd×dd正交和反交:⼆者是相对⽽⾔的,如甲(♀)×⼄(♂)为正交,则甲(♂)×⼄(♀)为反交;如甲(♂)×⼄(♀)为正交,则甲(♀)×⼄(♂)为反交。
苏教版高一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_《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教案

第一节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教学内容分析第一节介绍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现代达尔文主义的主要观点、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发展的意义,并以此来分析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这些知识是学习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本节还着重介绍了现代达尔文主义的主要观点,从而阐明了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在长时期内遗传组成上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为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改变,即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学生在学习第一章第二节“生物科学的学习过程”时已经对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及中性学说有了初步了解,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现代达尔文主义对达尔文进化论的补充与完善,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生物学科学素养。
本节活动较多,有助于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处理数据信息等能力的提高。
学习目标:1.解释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隔离、物种的概念。
2.说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3.阐述突变和基因重组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4.尝试探究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5.分析并阐述隔离与物种形成的关系。
教学重点:1.种群、物种、基因频率、隔离等概念。
2.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基因频率的概念。
2.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
3.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讨论法,分析法,探究性学习。
技术媒体和实验器材: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新课程理念是,生物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研究性学习,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使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达到学习目标,本节课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上着手,设计各种教学活动,旨在能够使学生主动地获得知识,让学生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都能得到一定的发展。
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教师是“导师”,学生是科学家的新课程教学环境。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形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达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切实达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新教材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 1.4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学案(知识点考点汇总及配套习题)

1.4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第1课时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 1 - 第2课时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 - 11 -第1课时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课标内容要求核心素养对接概述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与性别相关联。
1.生命观念:从基因和染色体层面解释新情景下的简单遗传现象。
2.科学思维:尝试用假说—演绎法分析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
3.社会责任:认同摩尔根等科学家尊重科学事实,勇于否定自我的科学精神。
一、积极思维:果蝇有什么“过人之处”呢?1.黑腹果蝇易培养,繁殖快。
2.黑腹果蝇易于遗传操作。
3.黑腹果蝇体细胞中只有四对染色体,其中一对为决定性别的性染色体,分别用X和Y表示。
性染色体组成为XX的个体为雌性,性染色体组成为XY的个体为雄性。
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1.在探索基因与染色体之间关系的道路上,摩尔根以果蝇为实验材料,为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实验过程(1)白眼雄蝇和野生型红眼雌蝇的杂交实验及分析实验分析①红眼为显性性状。
②果蝇眼色的遗传符合基因分离定律。
③F2中白眼果蝇只有雄果蝇(2)测交实验白眼雄蝇和F1中的红眼雌蝇交配→子代红眼雌蝇∶白眼雌蝇∶红眼雄蝇∶白眼雄蝇=1∶1∶1∶1。
3.结果分析(1)摩尔根推测果蝇红眼和白眼性状的遗传与性染色体有关。
(2)他作出假设:控制白眼性状的基因w位于X染色体上,是隐性的;控制红眼性状的基因W是显性的,与基因w是一对等位基因。
红眼雌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X W X W(或X W X w)和X W Y,白眼雌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X w X w和X w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