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精气学说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

3、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①阴阳属性可以互相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阴可转化为阳,阳
可转化为阴。如:四季改变,病变寒热,人体气化 ②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即阴阳中可再分阴阳,阴中有
阳,阳中有阴。如:昼夜,火光 ③比较对象不同:事物的阴阳属性往往是通过比较对
象而划分,若比较对象不同,阴阳属性亦随之至改 变。如:春与冬夏分别比较
阴阳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 交合的过程,亦即相互发生作用
基础 阴阳二气的运动,一种最佳状态 《周易》:“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
媾精,万物化生。”
(三)阴阳的交感互藏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的任 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 中有阴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 云出天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精气生万物的机理: 天地之气交感,阴阳二气合和
无形:精气处于弥散而运动的状态称为“气 有形:精气处于凝聚而稳定的状态称为“形
相互 转化
(二)精气的运动和变化
气机:气的运动 气的运动形式:升、降、聚、散 气的运动具有普遍性
气化的主要形式
气化: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
1、气与形的转化: 气生形 :无形之气交感聚合成有形之物的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皮肉
筋骨
上部
下部
体表
体内
腰背
胸腹
六腑
五脏
督脉
任脉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保持对立统一关 系协调的结果。
如:精与气相互滋生,相互促进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区分病因属性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的未来发展方向与前景
加强跨学科合作研究
推动中医与现代医学的跨学科合作,共同开展精气学说的研究,有助于深入揭示其科学内 涵。
创新研究方法和手段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对精气学说进行更为精确和深入的研究,以揭示其在维护 健康和治疗疾病中的作用。
拓展临床应用范围
通过进一步的临床实践和研究,不断拓展精气学说的应用范围,提高中医治疗的效果和水 平。同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精气学说走向世界,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 献。
精气学说对现代医学的启示和影响
整体观念的启示
精气学说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内部各脏腑、组织、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这种整体观念为现代医学 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创新药物研发的启示
基于精气学说的中药研发为现代医学提供了新的药物来源和研发思路,有助于解决一些现代医学难以解决的难题。
05
精气学说的现代研究与展望
精气学说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精气概念的界定与科学解释
如何将精气的概念与现代科学理论相结合,形成更为精确和科学的 解释,是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精气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
虽然已有一些研究涉及精气的生物学机制,但仍需要进一步深入探 讨其在人体内的具体作用途径和方式。
精气学说临床应用的研究
如何将精气学说应用于临床实践,提高中医治疗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学说
$number {01}
目 录
• 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 • 精气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 精气学说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 • 精气学说在现代医学中的研究与
应用 • 精气学说的现代研究与展望
01
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
精气的定义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阴阳五行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阴阳五行

(一)气旳基本概念2
《庄子·知北游》“人之生,气之聚也。聚 则为生,散则为死……故万物一也…… 通天下一气耳。”
(二)精气与精气学说旳基本概念1/3
1.精气(essense of qi)含义有二 (1)与气同义。《易经》《管子》将气、
精气、精互称。并以为宇宙万物皆由精 气构成。《易传·系辞上》“精气为物” (2)又称为精,乃气中之精粹,是人类生 命产生旳本原。 《管子·内业》“精也者, 气之精者也。”
5太虚肇(zhao)基说
太虚
大无
无极 易
宇宙本原
太虚指宇宙生成之前旳状态,是气旳本然状态
“太虚寥廊, 肇基化元---生生化化, 品物咸章”。 《素问·天元纪大论》
太 元极 气
两 天地仪
四 八万 象 卦物
肇基,指“气”旳运动状态,即聚散为气之用。
源于《内经》。内经以为宇宙旳本原来自于太虚。并以为太虚即气。 太,大也;虚,无也。当以无极解。无极生太极,太虚指宇宙生 成之前旳状态,是气旳本然状态。
(二)精气与精气学说旳基本概念2/3
• 2.精气学说:是研究和探讨物质世界生成 本原及其发展变化旳中国古代哲学理论. 以为(1)精气是构成物质世界旳本原,宇 宙万物涉及人皆由精气构成。(2)精气 旳不断运动变化旳特征和中介联络作用 是宇宙万物发展变化旳根源。
(二)精气与精气学说旳基本概念3/3
3.精气学说旳形成和沿革 (1)气与云气说 (2)精气与水地说 (3)精气与“太虚肇基说” (4)本原论 (5)中介说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旳利用
(一)阐明生命过程旳物质性和运动性 例如:
精气
精气运动产生生理效应


成 生命体旳生长
生命 发育、盛壮 衰老、死亡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汇总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考点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主要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考点 2.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社会相统一。

考点3.“证”是对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考点 4.感冒的治疗,可分别采用辛温解表或辛凉解表,此属于同病异治。

因中气下陷所致的久痢、脱肛及子宫下垂,都可采用升提中气法治疗,此属于异病同治。

考点5.同病异治的实质是证异治异。

第二单元精气学说考点1.构成宇宙的本原是精气。

考点2.“精”的概念源于水地说;“气”的概念源于云气说。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考点1.可用于区分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征兆是水火。

考点 2.以昼夜分阴阳,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考点 3.以四季分阴阳,春天为阴中之阳,夏天为阳中之阳,秋天为阳中之阴,冬天为阴中之阴。

考点4.体现阴阳互根互用关系的有:①“孤阴不生,独阳不生”②“阴阳离决,精气乃绝”③老年人“昼不精,夜不瞑”④“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考点5.阳虚日久导致阴气化生不足,反映的阴阳关系是互根互用。

考点 6.统一体中的阴阳双方,每一方都包含有另一方的阴阳关系是阴阳互藏。

考点7.四时阴阳的消长变化,从冬至到立春为阴消阳长。

考点8.阴阳的皆消皆长(如阴随阳消,阴随阳长等)体现了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

阴消的互为消长(如阴消阳长,阴长阳消等)体现了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

注:此考点为2020中医执医师所涉及考点。

考点9.“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说明了阴阳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

考点10.体表为阳,则皮肉为阳中之阳,筋骨为阳中之阴。

考点11.以脏腑分阴阳,心为阳中之阳的【太阳】,肺为阳中之阴的【少阴】,肾为阴中之阴的【太阴】,肝为阴中之阳的【少阳】,脾为阴中之至阴。

考点12.六淫之中,风邪、暑邪、火(热)邪属阳,寒邪、湿邪属阴。

药味分阴阳,药用五味,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
后天之精,经脾的转输 ,布散至脏腑, 成为脏腑之精;脏腑之精与各脏的血、津 液相互化生,促进脏腑功能正常发挥 先天之精,化生元气,以三焦为通道,布 散全身,推动和激发各脏腑功能活动,为 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2、精的施泄:
(2)生殖之精,施泄有度,繁衍生命
①生殖之精的化生:生殖之精,由先天之精
在后天之精的资助下,在天癸的促发作用

行于脉外的具有保卫作用的气。 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中的慓悍滑利部分化生。 行于脉外运行全身,水谷之悍气,不受脉道之约束。 ①温养脏腑、肌肉、皮毛 ②护卫肌表 ③控制腠理的开合
5.主要功能
营 营 气 别名 别名
营 阴
卫 气 气
卫 阳
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 行于脉外,具有保护作用 含义 概念 之气 之气
元气是人体的根本之气,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若元气不足——生长发育迟缓,各脏腑组织功能低下 的病变。 《景岳全书》“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 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


生成
含义——原气,是人体的原始之气,根本之气,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来源于先天——禀受父母肾中之精气 生成—— 充养于后天——脾胃吸收的水谷之精气
气的运动通畅无阻,协调平衡称之气机调畅
气滞——气阻滞于局部或郁而不散 气逆——气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 气机失调 气陷——气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 气脱——气外出运动太过,大量外脱而不 能内守 气闭——气出入运动受阻,不能外达而郁 闭于内
气的功能
推 动 调 控 作 用
人体生长发育与生殖
激发和推动
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 活动 血液的生成和运行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二、津液的代谢
生成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PPT 精品)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PPT 精品)

(四)五行的特性
五行 特点 性质 木 曲直 生长、生发、条达、舒畅。 火 炎上 温热、升腾、向上。 土 稼穑 生化、承载、受纳。 金 从革 肃杀、潜降、收敛。 水 润下 寒凉、滋润、向下、闭藏。
(五)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自然界
人体

五五五五五五五五行五五五五五五五
音时味色化气方季 脏腑官体志液声
• 2、子病及母(逆传):又称“子盗母 气”,即病变由子脏及到母脏。
木(肝)
(肾)水

金土
例:肝病及肾,“子盗母气”
肝肾阴虚
• 3、相乘:指相克太过而为病。
例:肝病及脾,肝木乘脾土
肝脾不和
木(肝)


金 土(脾)
• 4、相侮:指反克为病
例:肝病及肺,“木火刑金” 肺
木(肝)


肝火犯
(肺)金 土

平 旦















日 中















日 西



湿

长 夏









日 入




西









羽夜咸黑藏寒北冬水肾膀耳骨恐唾呻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 (一)五行相生 • (二)五行相克 • (三)五行相乘 • (四)五行相侮

[整理版]中医基础理论目录

[整理版]中医基础理论目录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第二单元精气学说第三单元阴阳学说第四单元五行学说第五单元五脏第六单元六腑第七单元奇恒之腑第八单元精、气、血、津液、神第九单元经络第十单元病因第十一单元发病第十二单元病机第十三单元防治原则中医诊断学第一单元绪论第二单元问诊第三单元望诊第四单元望舌第五单元闻诊第六单元脉诊第七单元按诊第八单元八纲第九单元病性辨证第十单元脏腑辨证第十一单元六经辨证第十二单元卫气营血辨证第十三单元三焦辨证中药学第一单元药性理论第二单元中药的配伍第三单元中药的用药禁忌第四单元中药的剂量与用法第五单元解表药第六单元清热药第七单元泻下药第八单元祛风湿药第九单元化湿药第十单元利水渗湿药第十一单元温里药第十二单元理气药第十三单元消食药第十四单元驱虫药第十五单元止血药第十六单元活血祛瘀药第十七单元化痰止咳平喘药第十八单元安神药第十九单元平肝息风药第二十单元开窍药第二十一单元补虚药第二十二单元收涩药第二十三单元攻毒杀虫止痒药第二十四单元拔毒化腐生肌药方剂学第一单元总论第二单元解表剂第三单元泻下剂第四单元和解剂第五单元清热剂第六单元祛暑剂第七单元温里剂第八单元补益剂第九单元固涩剂第十单元安神剂第十一单元开窍剂第十二单元理气剂第十三单元理血剂第十四单元治风剂第十五单元治燥剂第十六单元祛湿剂第十七单元祛痰剂第十八单元消食剂第十九单元驱虫剂第二十单元涌吐剂综合练习题针灸学第一单元经络系统的组成第二单元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第三单元腧穴的分类第四单元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第五单元腧穴的定位方法第六单元手太阴肺经、穴第七单元手阳明大肠经、穴第八单元足阳明胃经、穴第九单元足太阴脾经、穴第十单元手少阴心经、穴第十一单元手太阳小肠经、穴第十二单元足太阳膀胱经、穴第十三单元足少阴肾经、穴第十四单元手厥阴心包经、穴第十五单元手少阳三焦经、穴第十六单元足少阳胆经、穴第十七单元足厥阴肝经、穴第十八单元督脉、穴第十九单元任脉、穴第二十单元常用奇穴第二十一单元毫针刺法第二十二单元常用灸法第二十三单元其他针法第二十四单元针灸治疗第二十五单元头面躯体痛证第二十六单元内科病证第二十七单元妇儿科病证第二十八单元皮外骨伤、五官科病证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第一单元呼吸系统疾病第二单元循环系统疾病第三单元消化系统疾病第四单元泌尿系统疾病第五单元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第六单元内分泌与代谢疾病……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药理学诊断学基础传染病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规。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学说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学说ppt课件

精气学说在中医中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
精气学说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是解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 疗等方面的基础理论。
作用
精气学说对于指导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医家理解疾病的发生 发展机制,制定治疗方案,提高临床疗效。同时,精气学说也可以帮助人们理解 生命的本质和健康维护的原理,培养正确的健康观念和生活方式。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学 说ppt课件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CONTENTS
• 精气学说的概述 • 精气的概念与特性 • 精气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 精气学说的临床应用 • 精气学说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与展
望 • 案例分析与实践
精神调养
保持心情愉悦、心态平衡,有利于调节人体的精气。例如,通过冥想、瑜伽等方法来放松 身心,缓解压力,保持心情愉悦。
01
精气学说在现代医 学中的应用与展望
精气学说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疾病诊断与治疗
预防保健
药物研发
营养学研究
精气学说为中医提供了独特的 疾病诊断方法和治疗思路。在 现代医学中,通过借鉴精气学 说,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疾病的 发生机制,为治疗提供新的思 路和方法。
精气的生成主要依赖于肾、脾胃等脏腑的功能活动,以及肺、心等脏腑的协调作用 。
精气的生成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和物质,因此需要保持充足的营养和良好的生活习 惯,以维持精气的充足和平衡。
精气的功能与作用
精气的主要功能包括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 作用和固摄作用等。精气通过推动人体生长发育 、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以及气血津液的生成、输 布和排泄等过程,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所谓“有形”,即精气处于凝聚而稳定的状态, 指无形之气以聚合的方式,形成各种占有相对固 定空间,具备并保持相对稳定形质特点的物体。 物体存在的同时,精气亦存在于其中。以这种形 式存在的精气,凝聚于一体,结构紧凑,相对稳 定,不甚活跃,一般都可以用肉眼看清其性状或 推测出其具体性状,凡此种种物质,都属于“有 形”之列。因此,“聚合”亦是气的一种存在形 式。故《素问 · 六节藏象论》说:“气合而有 形。”
• (二)精气运动不息,变化不 止 • 精气是活动力很强,运行不息的精微 物质。正是由于精气的运行不息,才 使得由精气所构成的宇宙自然界处于 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而自然界的一 切事物的纷繁变化,亦都是精气运动 的反映和结果。
• 《素问 · 六微旨大论》说:“气之升降,天 地之更用也,……生已而降,降者谓天; 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 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 升降相因,而变作矣。”由此可以看出, 正是由于天地阴阳二气的升降相因,氤氲 交感,相错相荡,才引发了生态圈,乃至 整个宇宙天地间的各种事物的运动变化。
• 《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 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精气运动的具 体形式,体现为精气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 ,表现为天地、上下、升降、出入、动静 、聚散及清浊的相互交感等各个方面, 《内经》将其概括为“气机”的“升降出 入”。 • 《素问 · 六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神机 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 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 以升、长、化、收、藏。”
• 所谓“变”,则是指精气的较为激进、剧 烈、骤然的运动所促成的显著变化。类似 于“质变”的过程。亦如王冰所说:“其 甚也,为物之变。”(《〈素问 · 六微旨大 论〉注》)《正蒙 · 神化》亦说:“化而载 ) 精气是宇宙万物相互感应的中介 • 中介,指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内部不同要 素之间的交接联系,是客观事物转化和发 展的中间环节,亦是对立双方统一的环节 。
中医 对 “ 精 ”的定义
精,是构成人体和推 动人体生 命 活动的基本物质 。 《 素问 · 金匮真 言论》曰: “ 夫 精者, 身之本 也”。
• 精气的存在形式有两种,即“无形”和 “有形”。所谓“无形”,即精气处于弥 散而运动的状态,指其不占有固定空间、 不具备稳定形态的气的存在形式,并以其 松散、弥漫、活跃、多变,充塞于无垠的 宇宙之中,此即是精气的基本存在形式。 由于其用肉眼看不见,故称其为“无形”。 如《正蒙 · 太和》说:“太虚无形,气之本 体。”
• 精气的运动具有普遍性。《素问 · 六微旨大 论》指出:“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 有。”正是由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使整个 宇宙自然界充满了生机,既促进了无数新 生事物的孕育、发生和分化,又遏抑着许 多旧事物,导致其或逐渐衰退、凋谢,或 转化,或消亡。
• 精气的运动取决于其本身所固有的阴和阳 两方面力量的相互作用。如宋 · 张载《横渠 易说 · 系辞下》谓:“太虚之气,阴阳一物 也。然而有两体,健顺而已。”其所说的 “两体”,即指阴阳两方面。其中,阳的 力量主升、浮、动、散、排斥等;阴的力 量主降、沉、静、聚、吸引等,于是即可 发生相互渗透、相互推荡、此胜彼负,或 曲或伸等相互作用,从而引发气的不同形 式的运动。
• 《易经》和《管子》将气直接称为精气或 精,并认为宇宙万物皆由精气所构成。如 《易传 · 系辞上》说:“精气为物”。《管 子 · 内业》说:“精也着,气之精者 也。”《管子 · 心术下》又说:“一气能变 曰精”。认为精或精气,即是精粹的、能 够运动变化的“气”,故精、精气与气所 指同为一物,其内涵是同一的。
• 精气生万物的机理,古代哲学家常用天地 之气的交感,阴阳二气的合和来阐释。在 天之阳气下降,在地之阴气上升,二气交 感相错于天地之间,氤氲合和而化生万物。 故《易传 · 咸彖》说:“天地感而万物化 生。”《荀子 · 礼论》说:“天地合而万物 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论衡 · 自然》亦 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 “ 气化”和“形气转化”,即是精气运动 变化的主要体现。所谓“气化”,泛指由 于气的运动所产生的变化。具体而言,凡 由精气自身的作用或参与下,各种事物在 形态、性能及表现方式上所出现的各种变 化,均属于“气化”的结果。
• 各种事物的生成、变化、强盛和衰退等都 取决于气的运动和气化的正常与否。正如 《素问 · 六微旨大论》说:“夫物之生从乎 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 所由也。故气有往复,用有迟速,四者之 有,而化而变。”从而强调了“气化”的 重要性和普遍性。
• 精气学说,主要研究精气(气)的内涵, 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自然 界的生成本原、发展变化及事物间相互联 系的基本规律。
• 精气是充塞于宇宙中的运动不息的物质, 其自身的运动变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阴 阳二气的交感升降运动,推动和促进着宇 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 精气为宇宙万物生成的共同物质基础;精 气又是宇宙万物的中介物质,正是由于精 气的渗透和沟通,才使宇宙成为一个万物 相互通应、天地一统的有机整体。
• 精气的运动特性及其动力,来源于它自身 内在的阴阳矛盾,而不依赖于外界力量的 推动。所谓“健顺”,即是说精气的运动 在于阴阳双方运动的协调、和谐、冲和, 即动态平衡。在古代哲学中则称之为“太 和”。
• 精气运动的进行和表现,体现为精气自身 运动的胜复调控作用,即精气本身具有克 制与反克制的能力,以维持其正常的运动。 精气分阴阳,阴阳交感相错,即阴阳的相 互作用,则是精气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 亦就是说阴阳的对立统一相互作用,方是 精气运动变化的根源和宇宙事物运动变化 的总规律。
• 精气是存在于宇宙之中运动不息的极精微 物质,故其运动变化亦推动和促进着宇宙 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 精气学说的形成和沿革,经历了气与“云 气说”;精气与“水地说”;精气与“太 虚肇基说”等不同的演变,最后发展成为 中医学的本原论和中介说,并应用于中医 学的理论体系以及各学科的各个方面。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 精气分阴阳,以成天地。天地交感,以生万物。 天地、万物既生,则它们彼此间就是相对独立的 物质实体。但这些形形色色的物体之间并不是孤 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发生作用的。由于精 气是生成天地万物的本原,而天地万物之间又充 斥着无形之精气,这些无形之精气还能渗入于有 形的物质实体,并与已构成有形物体的精气进行 着各种形式的相互感应和交换。因而,精气又是 天地万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中介性物质
• 气化作用主要涉及到“形气转化”的过程 及其快慢速度。自然界中客观所存在的形 气转化过程,既永不休止,又井然有序, 基本上可分为“化”于“变”两种变化类 型:
• 所谓“化”,是指由于精气的渐进、缓和及不明 显的运动所促成的某些改变。类似于“量变”的 过程。故王冰说:“其微也,为物之 化。”(《〈素问 · 六微旨大论〉注》)《横渠 易说 · 系辞下》亦说:“气有阴阳,推行有渐为 化。” • 所谓“变”,则是指精气的较为激进、剧烈、骤 然的运动所促成的显著变化。类似于“质变”的 过程。亦如王冰所说:“其甚也,为物之变。” (《〈素问 · 六微旨大论〉注》)《正蒙 · 神化》 亦说:“化而载之谓之变,以著显微也。”
•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 二、精气在不断运动与变化 • 三、精气是万物的联系中介 • 四、人类由天地之精气化生
• (一)精气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 • 精气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 精气所构成的,宇宙万物的生成皆为精气 自身运动的结果。所以,精气乃是构成天 地万物包括人类的共同的原始物质。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哲学中的精、气二字内涵经常相同 ,是指构成宇宙的极细微的物质。但就 其意而言,“精”常指气中“精粹”的 、能变的部分。《管子 · 心术下》曰: “一气能变曰精。”
• 精气,又称为“精”。在中国古代哲学中 ,亦指充塞于宇宙之中不断运动且亦无形 可见的精微物质。与“气”同义,亦是宇 宙万物所生成的原始物质。而在某些情况 下,精气则又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 认为是构成人类的本原。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 精气学说认为,精气是物质世界的本原, 宇宙万物皆由精气所构成,宇宙自然界是 一个万物相通、天地一统的有机整体。人 类作为宇宙万物之一,亦由精气所构成, 故《淮南子 · 精神训》说:“精气为人”。 • 人体生命运动的过程,是精气运动变化的 体现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
• 人由精气形成 . • 精气也是维持生命的基础。 • 人与外界都由精气构成,所以统一关联。 • 确定了人的物质性和运动性。
• 精气亦正是生成天地万物及人类的原始精 微物质,亦是万物生成、变化和发展的共 同的物质基础和客观存在。故《管子 · 内 业》又说:“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 五谷,上为列星,流为天地之间”。《淮 南子 · 天文训》则更进一步说:“天地之袭 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 精为万物”。
• 精气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 精气学说,是古代哲学范畴的本原论和中 介论,属于中国古代哲学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