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指导:精气学说基本内容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理论体系。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及其相关学科的专业基础课和入门课,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医学、方剂学、中医临床医学、中医预防医学及中医经典着作奠定理论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石,因而学习和掌握该课程对深入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极为重要。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等三部分。

(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主要阐释中国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及中医学的思维方式。

精气学说,是探求宇宙本原和阐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精或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精或气的自身的运动变化,推动和调控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中医学以此为指导构建了天人一体的整体观念和精为生命本原、气为生命维系的精气理论。

阴阳学说,是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本规律。

中医学以阴阳的对立、互根、消长、转化、交感、互藏、自和、平衡等运动规律和形式,认识和阐释人体的生命、健康和疾病。

五行学说,既是一种古代的宇宙和方法论,又是一种原始而质朴的系统论。

宇宙万物归为木、火、土、金、水五类,此五类物质之间存在着两种运动模式:五行的生克制化说明宇宙间各种事物,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克制以维持协调平衡的普遍联系;五行的中控四方说明中土是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主导或调控枢纽。

中医学用以阐释人体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

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是在古代哲学的精气、阴阳、五行等思想基础上产生的特有思维方式,主要有天地人一体思维方式、形象思维方式、辩证思维方式和类推思维方式。

(二)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主要阐释中医学有关人体生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包括精气血津液神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体制学说等四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讲稿(3)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讲稿(3)

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世界
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 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对立制约
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 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6)治疗方面——局部病变从整体治疗, 如《灵枢.终始》说:“病在上者,下取之, 病在下者,高取之”。
2.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
(1)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相应”
❖ ① 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存。
❖ ② 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 ③ 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4、阴阳消长Βιβλιοθήκη 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 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 的变化之中。
(1)阴阳互为消长
在阴阳双方彼此对立制约的过程中,阴 与阳之间可出现某一方面增长而另一方消减 ,或某一方消减而另一方增长的互为消长的 变化。
(2)阴阳皆消皆长
在阴阳双方互根互用的过程中,阴与阳 之间又会出现某一方面增长而另一方亦增长 ,或某一方消减而另一方亦消减的皆消皆长 的消长变化。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 精气学说 ❖ 阴阳学说 ❖ 五行学说 (二)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 主要阐释和介绍中医学有关人体生理方面的 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内容包括 藏象、精气血精液神、经络、体质学说等四 部分。
(三)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
主要阐释和介绍中医学关于疾病的发生 原因、发病机理、病变机制、预防和治疗的 理论、知识和方法,包括病因、发病、病机 和防治原则四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

3、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①阴阳属性可以互相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阴可转化为阳,阳
可转化为阴。如:四季改变,病变寒热,人体气化 ②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即阴阳中可再分阴阳,阴中有
阳,阳中有阴。如:昼夜,火光 ③比较对象不同:事物的阴阳属性往往是通过比较对
象而划分,若比较对象不同,阴阳属性亦随之至改 变。如:春与冬夏分别比较
阴阳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 交合的过程,亦即相互发生作用
基础 阴阳二气的运动,一种最佳状态 《周易》:“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
媾精,万物化生。”
(三)阴阳的交感互藏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的任 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 中有阴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 云出天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精气生万物的机理: 天地之气交感,阴阳二气合和
无形:精气处于弥散而运动的状态称为“气 有形:精气处于凝聚而稳定的状态称为“形
相互 转化
(二)精气的运动和变化
气机:气的运动 气的运动形式:升、降、聚、散 气的运动具有普遍性
气化的主要形式
气化: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
1、气与形的转化: 气生形 :无形之气交感聚合成有形之物的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皮肉
筋骨
上部
下部
体表
体内
腰背
胸腹
六腑
五脏
督脉
任脉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保持对立统一关 系协调的结果。
如:精与气相互滋生,相互促进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区分病因属性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重点[1]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重点[1]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重点[1]绪论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一)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二)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三)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四)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

它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与方法(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变革的时期。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2)医药知识的积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

(3)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两种不同的观察方法,即直接观察法和整体观察法。

直接观察法,就是采用解剖方法直接观察人体。

整体观察法,是把活着的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通过分析人体对不同的环境条件和外界刺激的不同反应,结合已有的解剖知识,并运用精气、阴阳、五行学说进行类比推理,从而认识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一种方法。

(4)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

(1)理论框架的建立:《内经》不但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中医学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继续发展的基石。

《难经》相传系秦越人(扁鹊)所作。

该书内容简要,辨析精微。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的未来发展方向与前景
加强跨学科合作研究
推动中医与现代医学的跨学科合作,共同开展精气学说的研究,有助于深入揭示其科学内 涵。
创新研究方法和手段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对精气学说进行更为精确和深入的研究,以揭示其在维护 健康和治疗疾病中的作用。
拓展临床应用范围
通过进一步的临床实践和研究,不断拓展精气学说的应用范围,提高中医治疗的效果和水 平。同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精气学说走向世界,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 献。
精气学说对现代医学的启示和影响
整体观念的启示
精气学说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内部各脏腑、组织、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这种整体观念为现代医学 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创新药物研发的启示
基于精气学说的中药研发为现代医学提供了新的药物来源和研发思路,有助于解决一些现代医学难以解决的难题。
05
精气学说的现代研究与展望
精气学说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精气概念的界定与科学解释
如何将精气的概念与现代科学理论相结合,形成更为精确和科学的 解释,是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精气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
虽然已有一些研究涉及精气的生物学机制,但仍需要进一步深入探 讨其在人体内的具体作用途径和方式。
精气学说临床应用的研究
如何将精气学说应用于临床实践,提高中医治疗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学说
$number {01}
目 录
• 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 • 精气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 精气学说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 • 精气学说在现代医学中的研究与
应用 • 精气学说的现代研究与展望
01
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
精气的定义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PPT 精品)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PPT 精品)

(四)五行的特性
五行 特点 性质 木 曲直 生长、生发、条达、舒畅。 火 炎上 温热、升腾、向上。 土 稼穑 生化、承载、受纳。 金 从革 肃杀、潜降、收敛。 水 润下 寒凉、滋润、向下、闭藏。
(五)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自然界
人体

五五五五五五五五行五五五五五五五
音时味色化气方季 脏腑官体志液声
• 2、子病及母(逆传):又称“子盗母 气”,即病变由子脏及到母脏。
木(肝)
(肾)水

金土
例:肝病及肾,“子盗母气”
肝肾阴虚
• 3、相乘:指相克太过而为病。
例:肝病及脾,肝木乘脾土
肝脾不和
木(肝)


金 土(脾)
• 4、相侮:指反克为病
例:肝病及肺,“木火刑金” 肺
木(肝)


肝火犯
(肺)金 土

平 旦















日 中















日 西



湿

长 夏









日 入




西









羽夜咸黑藏寒北冬水肾膀耳骨恐唾呻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 (一)五行相生 • (二)五行相克 • (三)五行相乘 • (四)五行相侮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精要1﹒绪论一、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治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难经》补充了《内经》的不足,成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2.晋.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晋·王叔和的《脉经》———第一部脉学专著。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第一部病因病机症候学专书;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是我国第一步医学百科全书。

陈.陈无择《三因极—病证方论》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陈.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发展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

2.《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在《内经》、《难经》的基础上写成的,《伤寒论》是中医学中成功的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为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

《伤寒论》在《素问·热论》的基础上,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金匮要略》以脏腑的病机理论进行证候分析,发展了《内经》的病因学说,提出:“千般灾难,不越三条……”3.《诸病源候论》是第一部病因病机症候学专书;4.金元四大家的医学思想:刘完素:“六气皆从火化”、“五气过极皆为热”之说,用药以寒凉为主,————寒凉派;张从正:认为病由邪生,攻邪以病,————攻邪派。

李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疗以补益脾胃为主,————补土派;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养阴派;5.明代吴有性的《温疫论》中创“戾气”说清·叶桂的《温热论》,创卫气营血辨证。

清·.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

清·王清任,著《医林改错》,重视解剖,发展了瘀血致病的理论。

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1)人体是一个由多层次结构构成的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各个部分之间,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不可分割,功能相互联系、相互为用,病理相互影响。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神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神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2.精气的运动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化 3.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无形:弥散而运动的状态,充 塞于无垠的宇宙空间 有形:凝聚而稳定的状态
精气的存在形式
宇宙内一切事物都是由精气构成 天地、水火、日月由精气构成 天地万物皆精气所化生---天地之精气交感
2.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相互感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精气充斥于天 地万物之间
3.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 2、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1、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
精气神与生命
202X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 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演讲人姓名
精 气 学 说
精 气 学 说
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精---广义:又称精气,是一种充塞于宇宙之 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 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 狭义: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 类的本原。 气---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精,又称精气,指藏于脏腑中的液态精化物质,
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
后天之精:后天获得的水谷之精



对中医学精学说 建立的影响
2、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气学说认为,宇宙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精气所构成,世界万物的生成皆为精气自身运动的结果,所以,精气乃是构成天地万物包括人类在内的共同的原始物质。

精气的存在形式,有“无形”和“有形”两种状态,“太虚无形,气之本体”、“气合而有形”、“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且“无形”与“有形”之间处于不断的转化运动之中。

(二)精气的运动变化
精气,是活动力很强,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正是由于精气的运行不息,方使得由精气所构成的宇宙自然界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而自然界一切事物的纷繁变化,亦都是精气运动的结果和反映。

“气化”和“形气转化”,即是精气运动变化的过程和体现,气化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气与形、形与形、气与气的转化,以及有形之体自身的更新变化。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精气分阴阳,以成天地。

天地交感,以生万物。

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天地万物之间充斥着无形之精气,并相互作用,且这些无形之精气还能渗入于有形的实体,并与已构成有形实体的精气进行着各种形式的交换和感应,因而,精气又是天地万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中介性物质。

其精气的中介作用,主要表现为维系着天地万物之联系,并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人类由天地阴阳精气交感化合而生,人类不仅有生命,还有精神活动,“人之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人的生命过程,亦即是气的聚散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