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藏书家论读书
试论钱曾及《读书敏求记》

试论钱曾及《读书敏求记》提要:钱曾是清代著名的版本目录学家,《读书敏求记》是钱曾作的一部文献价值极高的善书本版本目录,在分类方法上继承了古代传统的四部分类方法的基本框架,首创版本提要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关键词:钱曾《读书敏求记》分类方法;学术意义。
一、钱曾的生活环境明末清初,我国私家藏书事业在历代私家藏书业发展的基础上又得到了长足蓬勃发展,尤其是江、浙一带藏书更是层出不穷。
钱曾,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位。
钱曾生于明崇帧二年(1629);卒于康熙四十年(1701)。
我国古代江南藏书之乡-江苏常熟就是他的家乡,常熟自古就有”道学古邦,藏书之乡”的美誉。
江苏常熟,人杰地灵,藏书鼎盛,文化氛围浓郁。
常熟的私家一发达,自北宋郑时始,英才辈出。
南宋有钱误,元有虞子贤、徐元震,明有陈察、杨仪、赵用贤及赵琦美等二十多家。
钱曾字尊王,号也是翁,贯花道人,钱后人,述古堂主人。
钱曾生活在一个文化氛围浓郁的家庭,其父钱裔肃,字嗣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乙卯科举人,乃是明朝万历年间著名大江南北的精善藏书家。
是鉴别图书的行家,有收藏图书的嗜好,愿以高价收购图书秘籍,因此,得到很多珍贵的古籍善本。
钱曾少时跟随父亲读书游历,帮助父亲收集和整理图书,受其父影响深远,遵王自幼聪思敏捷,本可以靠其深厚的家庭文化氛围底蕴踏入仕途。
无奈,清兵入关,明朝灭亡,朝权更替,遵王从此不涉科场,甘当遗民。
他倾其毕生经历,献给图书的收藏、整理事业上,孜孜不倦的吸取传统文化精华,成为我国著名的藏书家,版本目录学家,同时,他还是一位常熟派的诗人。
有诗文集《怀园集》、《交芦言怨集》、《莺花集》、《草堂集》、《今吾集》、《奚囊集》、《判春集》等为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遵王在他藏书事业发展的过程中,还有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给了他很大的帮助--钱谦益,字受受,号牧斋,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官至礼部侍郎,顺治三年,清兵南下,钱谦益投降清朝廷,封礼部侍郎,后受到官场排挤,退出官场。
中国古代藏书家论读书

中国古代藏书家论读书作者:邓银鹏来源:《学理论·下》2013年第07期摘要:阐述了我国古代著名藏书家关于“藏书”“读书”“治学”的思想,重点辑录了他们的读书心得和体会。
中国古代藏书家大都酷嗜读书,怀有深深的读书情结,他们把读书看作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读书是一种精神享受,是人生最大的乐趣,并认为书籍是永不枯竭的知识财富,藏书的目的是为了研读,读书应善于思考,学以致用。
关键词:藏书家;藏书;读书;中国;古代中图分类号:G25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209-02中国古代的藏书家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具有较渊博的知识和学问,不少人甚至是一代有影响的大学问家、大文学家。
关于“藏书”“读书”和“治学”等,他们都曾身体践行并有不少精辟的论述。
他们在藏书和读书过程中闪现出的思想火花,对我们今天的读书治学仍然是大有裨益的。
一、读书是生活中一项重要内容,是一种精神享受古代藏书家大都酷嗜读书,怀有深深的读书情结。
宋代大藏书家杨万里云:“绝甘屏荤,而以诗礼为膏粱;捐绮■缟,而以文史为襟带;去丝远竹,而以简编为笙镛。
”宋黄庭坚云:“士大夫三日不读书,自觉语言无味,对镜亦面目可憎。
”《增修复古编二卷》中有这样一枚藏书印:“寒可无衣,饥可无食,至于书不可一日无。
此昔人诒厥之名言……”。
这里“昔人”是指宋代著名藏书家尤袤。
他曾对朋友杨万里说:“吾所抄书今若干卷,将汇而目之。
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
”清人叶昌炽曾写诗感叹尤袤的爱书精神:“饥当肉兮寒当裘,足消孤寂遣幽忧”。
无独有偶,明代著名藏书家胡应麟谈起读书时也有同感。
他说:“我一生于他无所嗜,所嗜独书。
饥当以食,渴当以饮。
诵之可以当韶■,览之可以当夷施。
忧藉以释,忿藉以平,病藉以起。
”明代藏书家祁承非常喜欢书,爱读书,甚至达到了典衣废食的地步。
名人论读书

名人论读书名人论读书宁临汉子选编不览古今,论事不实。
(汉朝哲学家王充)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南朝史学家、文学家裴松之)积财千万,无过读书。
(北朝史学家颜之推)早知今日读书是,悔作从前任侠非。
(唐朝诗人李欣)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唐朝诗人杜甫)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宋朝学者郑耕老)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宋朝文学家苏轼)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即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宋朝哲学家朱熹)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
(宋朝哲学家朱熹)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
(宋朝哲学家朱熹)读重要的书,不可不背诵。
(宋朝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读书必专精不二,方见义理。
(明朝理学家薛瑄)读书全要精勤,懒惰游戏作辍,必无有成之理。
(明朝文学家朱之瑜)读书贵精熟,不贵贪多。
(明朝文学家胡居仁)读书须求大义,不可缠绕于琐碎传注之间。
(明朝学者贺钦)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瘤。
(清朝诗人袁枚)读书勿求多,岁月既积,卷帙自富。
(清朝诗论家冯班)读书为明理也;明理为做人也。
(清朝诗人彭兆荪)凡读书,每处必求其实,自然有益。
(清朝文学家张履祥)读书不趁早,后来徒悔懊。
(清朝《清诗铎.趁早歌》)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
(清朝王豫)读书如行路,历险毋惶恐。
读书如树木,不可求骤长。
读书如蓄货,一室靡不有。
(《清诗铎.读书》)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
(清朝张之洞)读书要从薄到厚,再从厚到薄。
(数学家华罗庚)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
(小说家赵树理)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革命家、政治家周恩来)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诗人、历史学家郭沫若)绝对不要读死书。
(原子物理学家钱学森)读死书是害己,一开口就害人。
(文学家、思想家鲁迅)所谓会读书,就是本着诚意去读确实有价值的书。
九位先贤的读书之道

九位先贤的读书之道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
选择合适自己的读书方法尤为重要,今天分享几位古代大咖们的读书法,或许对你有所启发。
一、“观其大略”读书法——诸葛亮诸葛亮深通读书之道,不仅好学,而且善学,并因此成就了他的“足智多谋”。
虽然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人物,离开我们已经两千年左右,但他的读书法,对我们今天的学习仍然很有裨益。
诸葛亮读书只“观其大略”。
他隐居荆州隆中之时,与颖州石广元、徐庶、汝南孟公威是好友,并一起拜师游学。
石广元、徐庶、孟公威三人读书学习“务于精熟”。
曾经“走马荐诸葛”的徐庶则折节学问,“卑躬早起,常独扫除,动静先意,听习经业”,目的只为求得“义理精熟”。
而诸葛亮读书却与诸生不同,他是“独观其大略”。
他没有钻进书堆去死记硬背,而是泛读大概,撷取精华,掌握其实质。
诸葛亮读书也没有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而是正常地作息,“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
观其大略即从大处着眼,略其精要,才能跳出局外看清事物。
而诸葛亮也最终成为一代贤相。
二、“会意”读书法——陶渊明晋代文学家陶渊明曾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读书法注重的是抓重点和去繁就简,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实际上,陶渊明在读书的时候,追求的往往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
陶渊明的读书观正如他的生活观一样超然物外,不被凡俗所困扰,“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不困于物,不惑于情,读书也这样,不要为个别字眼费心劳神,会意即可。
三、“八面受敌”读书法——苏轼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认为:人在读书的时候,往往会感到处处都是有用的知识,犹如“八面受敌”。
读书时,只求一点,容易集中深入,彻底攻破一“敌”,像打仗那样,把敌人化整为零,各个击破,一次攻破一面“敌”。
苏轼曾在《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
25古人谈读书笔记

25古人谈读书笔记传统文化中,读书的价值被很多古人所重视,一些古人甚至坚信读书能够改变一个人的思想,改变他的未来。
“知识就是力量”,古人们对读书的热情无法折服。
下面,让我们一起重访25位古人的读书笔记,来深入了解他们对读书的坚定信仰。
魏晋之际的著名学者苏轼说:“书籍就像财富,可以解决一切疑难。
”他告诉我们,读书可以收获知识,解决知识上的疑问,这里书籍比财富更有价值。
晋代诗人李白同样热衷于读书,他曾经说过:“书籍就像宝藏,大地上充满了它们。
”李白认为,书籍就像宝藏一样,存在于大地之上,可以给读者带来财富般的收获,口袋里的书籍就有如宝藏般的珍贵。
宋代诗人苏辙指出,“书籍就像音乐,是一座古老的宝塔。
”他认为,书籍就像古老的音乐,它充满了古老的知识,可以给读者带来最好的思想素养。
苏辙希望书籍能够把读者引向一个新的世界,让我们发现更多未知的知识。
元朝东施首诗人秦观也是一位热衷于书籍的人,他说:“书籍就像冬天的朝露,不怕寒冷,春花盛开。
”秦观认为,经过读书,人们的智慧可以像朝露一样持久,而且可以把冷的冬季变成春花般的美丽。
历朝历代,都有一些古人在读书上积累了大量的心得,让我们从中获得宝贵的启示。
唐代诗人杜甫说:“书籍就像马车,把我们带到一个新的世界。
”书籍可以把我们带上一段不断变化、不断绚丽的旅程,只要多多读书,我们都可以体会到这样一种变化。
李商隐曾经说过:“书籍就像千里河,涌向远处的大海。
”书籍可以把我们引向远方,让我们聆听大海的声音,多读书,可以让我们的知识涨潮般的涌向大海,在大海中发现更多的新世界。
晚唐时期的诗人李煜曾经说过:“书籍就像船,航行在灿烂的天地之间。
”明白了这句话,我们就可以理解书籍的价值,以及它能够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只要努力读书,我们就有可能走到宇宙的尽头,探索未知的世界。
读书以后,一把梭子,“书籍就像一面镜子,把我们送回过去。
”这是宋代大文豪文天祥形容书籍的方式,他想要告诉我们,书籍可以把我们带回到过去,带我们重温一些古老的一切。
培根美文《论读书》原文及三种译文鉴赏

培根美文《论读书》原文及三种译文鉴赏阅读是我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下面是培根着名的关于读书的一篇美文——论读书,并奉上另外两个版本的译文。
对于好的书,可以多加研读,对于普通书籍,知其大意即可,就像在中,阅读是弹性的,你可以选择对内容把握程度的深浅。
“有些书可以浅尝辄止,有些书可以生吞,而有少数书应该细嚼慢咽,融会贯通”——谈读书——王佐良译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
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
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有一技之长鄙读书,无知者慕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读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
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
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五味矣。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
因此不常做笔记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论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
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算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
《古人谈读书》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古人谈读书》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古人谈读书读书在古代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修养方式,被广泛推崇和讨论。
许多古人对于读书的重要性、读书的方法以及读书的效益都有自己的见解和体会。
本文将为大家带来一些古人关于读书的观点,以文言文原文为主,并附有注释和翻译。
一、鲁迅:读书必须静心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巨擘,他在《伤逝》一文中提到:“非力事之修习,几在读书养性。
”鲁迅先生认为,读书是一种培养心性的方法,读书需要静心。
只有在宁静的环境中,才能专心致志地阅读,从而获得更多的收获。
二、王羲之:笔墨纵横,读书体会自晋代王羲之以来,书法始终被认为是读书修养的一种方式。
他在《谢才知敬真请与之言类》中说:“古者无聊,采若有用之文读,调之若琴剑,必恶于今象。
”这句话意为:“古代人没有业余娱乐,以有用的文章为乐,发挥琴剑之类,不嗜好现代的世俗文艺。
”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更是为了获得更高的文化修养。
三、陶渊明:读书需要有所求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在《归去来兮辞》中提到:“爱彼远求之士,怀抱苦思翁。
”陶渊明认为,读书者应该具备远大的心愿和追求,怀抱着苦思之人的心态来读书。
只有足够的渴望和毅力,才能在求知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四、司马迁:读书坚持至死司马迁是汉代著名的史学家,《史记》的作者。
他在《报任安书》中说:“舍细病,志不能忘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舍弃一些小的健康问题,因为我的心志和追求不能忘记。
”司马迁认为,读书是一种持续的修养过程,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障碍,都应该坚持不懈地读下去。
五、杜甫:读书为了修身养性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在《江畔独步寻花·其五》中写道:“花别庭院空纷漫,人间富贵多荣宠。
知君不肯故园别,留取吾初心。
”杜甫认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的品格和修养,不受外界的干扰和诱惑,始终保持读书初心。
以上是一些古人关于读书的观点和见解。
通过这些观点,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个人的修养和提升。
中国古代藏书家论读书

中国古代藏书家论读书阐述了我国古代著名藏书家关于“藏书”“读书”“治学”的思想,重点辑录了他们的读书心得和体会。
中国古代藏书家大都酷嗜读书,怀有深深的读书情结,他们把读书看作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读书是一种精神享受,是人生最大的乐趣,并认为书籍是永不枯竭的知识财富,藏书的目的是为了研读,读书应善于思考,学以致用。
标签:藏书家;藏书;读书;中国;古代中国古代的藏书家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具有较渊博的知识和学问,不少人甚至是一代有影响的大学问家、大文学家。
关于“藏书”“读书”和“治学”等,他们都曾身体践行并有不少精辟的论述。
他们在藏书和读书过程中闪现出的思想火花,对我们今天的读书治学仍然是大有裨益的。
一、读书是生活中一项重要内容,是一种精神享受古代藏书家大都酷嗜读书,怀有深深的读书情结。
宋代大藏书家杨万里云:“绝甘屏荤,而以诗礼为膏粱;捐绮■缟,而以文史为襟带;去丝远竹,而以简编为笙镛。
”宋黄庭坚云:“士大夫三日不读书,自觉语言无味,对镜亦面目可憎。
”《增修复古编二卷》中有这样一枚藏书印:“寒可无衣,饥可无食,至于书不可一日无。
此昔人诒厥之名言……”。
这里“昔人”是指宋代著名藏书家尤袤。
他曾对朋友杨万里说:“吾所抄书今若干卷,将汇而目之。
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
”清人叶昌炽曾写诗感叹尤袤的爱书精神:“饥当肉兮寒当裘,足消孤寂遣幽忧”。
无独有偶,明代著名藏书家胡应麟谈起读书时也有同感。
他说:“我一生于他无所嗜,所嗜独书。
饥当以食,渴当以饮。
诵之可以当韶■,览之可以当夷施。
忧藉以释,忿藉以平,病藉以起。
”明代藏书家祁承非常喜欢书,爱读书,甚至达到了典衣废食的地步。
他也说,人欲求见多识广而不肯读书,那就好比“求饱而懒营馔,取暖而懒裁衣。
”“个人好久不读书,便有尘俗生于胸,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乏味。
”又说:“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技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藏书家论读书阐述了我国古代著名藏书家关于“藏书”“读书”“治学”的思想,重点辑录了他们的读书心得和体会。
中国古代藏书家大都酷嗜读书,怀有深深的读书情结,他们把读书看作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读书是一种精神享受,是人生最大的乐趣,并认为书籍是永不枯竭的知识财富,藏书的目的是为了研读,读书应善于思考,学以致用。
标签:藏书家;藏书;读书;中国;古代中国古代的藏书家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具有较渊博的知识和学问,不少人甚至是一代有影响的大学问家、大文学家。
关于“藏书”“读书”和“治学”等,他们都曾身体践行并有不少精辟的论述。
他们在藏书和读书过程中闪现出的思想火花,对我们今天的读书治学仍然是大有裨益的。
一、读书是生活中一项重要内容,是一种精神享受古代藏书家大都酷嗜读书,怀有深深的读书情结。
宋代大藏书家杨万里云:“绝甘屏荤,而以诗礼为膏粱;捐绮■缟,而以文史为襟带;去丝远竹,而以简编为笙镛。
”宋黄庭坚云:“士大夫三日不读书,自觉语言无味,对镜亦面目可憎。
”《增修复古编二卷》中有这样一枚藏书印:“寒可无衣,饥可无食,至于书不可一日无。
此昔人诒厥之名言……”。
这里“昔人”是指宋代著名藏书家尤袤。
他曾对朋友杨万里说:“吾所抄书今若干卷,将汇而目之。
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
”清人叶昌炽曾写诗感叹尤袤的爱书精神:“饥当肉兮寒当裘,足消孤寂遣幽忧”。
无独有偶,明代著名藏书家胡应麟谈起读书时也有同感。
他说:“我一生于他无所嗜,所嗜独书。
饥当以食,渴当以饮。
诵之可以当韶■,览之可以当夷施。
忧藉以释,忿藉以平,病藉以起。
”明代藏书家祁承非常喜欢书,爱读书,甚至达到了典衣废食的地步。
他也说,人欲求见多识广而不肯读书,那就好比“求饱而懒营馔,取暖而懒裁衣。
”“个人好久不读书,便有尘俗生于胸,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乏味。
”又说:“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技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
”在他看来,读书是何等重要的事!明代藏书家杨循吉的藏书楼取名“卧读斋”,以表明他愿终身以书为友,生命不息,读书不止的心态;明末藏书家陈继儒酷爱读书,常指着书对弟子说:“吾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见已读书,如逢故人。
”明代藏书家谢肇■更是认为,一个人能认真读书就等于延长了自己的生命——“无事常读书,一日是四日,若活七十年,便二百八十。
”二、读书是人生最大的乐趣中华民族传统中历来有以读书为乐的强烈意识。
叶梦得,宋代著名藏书家和图书学家,也是位有名的文学家。
他一生同图书结下了不解之缘,颇喜读书,酷嗜藏书。
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六经》不可一日去手”。
为官之后,在繁忙公务之余,他天天都要抽空读书。
南方的夏日,天气非常炎热,他还坚持每天读一卷《六经》,每年从五月到八月十五日,年年如此,他称之为“夏课”谢肇■更是有“耽书之癖”。
他曾说,“读未曾见之书,历未曾到之山水,如获至宝,尝异味,一段奇快,难以语人。
”在他看来,读书是一件何等快乐的事!明末大藏书家徐渤专门撰有《笔精·读书乐》一篇,其中写道:“人生之乐,莫过闭户读书。
得一僻书,识一奇字,遇一异事,见一佳句,不觉踊跃,虽丝竹满前,绮罗盈目,不足逾其快也。
”在徐渤看来,读书就是人生最大的乐趣,读一本好书的快乐是听美好音乐、穿漂亮衣服所难以相比的。
读书之乐还可从我国古代藏书家的藏书印窥见一斑。
明末重刻沈氏花斋本《管子二十四卷》钤有“观澜于水,得趣于书”朱文方印,表明藏书家乐于读书,从书中得到乐趣。
通过读书品味个中情趣,赏心悦目,修身养性。
傅增湘自谓“书潜”,范大澈说自己乃“句章灌园叟”,陈继儒自我调侃“一腐儒”,冯登科的藏书室叫石经阁,于是他自然成了“石经蛀虫”,张敦仁自称“文章太守”,丁丙说自己是“书库抱残生”,有这等活泼快乐之心,读书自然是“开卷一乐”(毛晋印)“平生乐事”(范大澈印)了,鱼元傅叹“悔不十年读书”,姚婉真“一种心勤是读书”,潘祖荫说有书看、看好书是“如愿”之事,其藏书铭曰:“名山草堂,萧然独居。
门无车马,坐有图书。
沈酣枕籍,不知其余。
俯仰今昔,乐且宴如。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三、书籍是永不枯竭的知识财富叶盛,明代著名藏书家,其藏书楼■竹堂“藏书之富,甲于海内,聚书至数万卷”。
叶盛经常告诫子孙要爱书读书。
他说:“子孙才分有限,无如之何,然不可不使读书。
贫则教训童稚以给食,但书种不绝足矣!”徐乾学,清初著名藏书家,从小就喜欢书,爱读书。
针对当时很多人只想为儿孙们多留下点土地财产、金玉宝物、亭台楼阁等,他却对他的几个儿子说:“依我看,不论给后人留下什么财产,也难免会有失去的一天,不会长久享用不尽的。
那么我给你们留传下什么东西呢?”徐乾学指着满屋子的藏书笑着说:“所传者惟是也!”并当即给藏书楼定名叫“传是楼”。
很显然,在徐乾学看来,田产财物、珍宝玉器等物质财富总有用尽之时,而书籍里的知识是永远也学不尽用不完的。
清末藏书家张金吾藏书楼有诒经堂一处,系取“遗子黄金满■,不如一经”之义;杨以增的藏书楼名叫“海源阁”。
他把书籍比作海洋,“学者而不观于海焉,陋矣。
”然而,“观于海,久处其中,茫洋浩瀚不知所归,亦为学者之戒。
学者应该涉海而探源,知源之所出。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书籍它确实是一个知识的海洋,只要我们“涉海探源”,就一定会找到永不枯竭的知识之源的!四、藏书主要是用来研读的图书典籍作为知识的载体,重要的文化资源,历来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
在我国古代悠久的藏书史上,众多的藏书家倾尽精力、财力投身于藏书事业,究其目的,多是为读而藏。
清代乾嘉间的黄丕烈正是这样一位集藏、读、校、刊之大成的杰出藏书家和学问家。
黄丕烈酷嗜收藏图书,又颇爱读书、善读书,他不像有些藏书家那样,只以收藏为业,藏而不读,而是见到书,尤其是宋元善本,必悉心研读,详审精校。
他每读一书、校一书、鉴定一书,必将心得、书之来龙去脉、版本及掌故等写成题跋,有些书甚至要写下四五篇题跋文字。
他一生大约为800多种珍善典籍写下了千余篇题跋之作。
胡应麟,明代中后期著名藏书家、著名学者。
在谈到藏书与读书的关系时,他主张做学问与多读书本非二途,应是相辅相成的。
他把藏书家分为两种,一种是把书籍布置得华丽精美但触手如新的,讥笑他们为好事之人;一种是书籍虽也翻看但只重表面内容不求甚解的,讽刺他们如同书中的■虫一般,贬之为鉴赏家。
在他眼中,图书只能通过“使用”才能发挥它的价值,才有收藏的必要。
“夫书聚而弗读,尤亡聚也”。
陈第,明后期著名藏书家,他收藏图书有一种很可贵的指导思想,那就是藏为用的思想。
他收藏图书的主要目的是用于读书治学。
他曾说,古人藏书往往为的是留传子孙,而其子孙也未必是读书之人,故而留书是否有用就很难说了。
的确如其所说,陈第藏书主要是为了研读。
他读书十分认真,经常随手把读书心得和见解写在书上。
凡读过之书,不论前人评价如何,他总是要写出自己的一得之见。
对此,他曾说:“非敢袭前人成说以为己私珍也。
”陈第于图书广藏博览,因而学问博深。
他精熟于五经,对诗、易尤有研究。
明末清初著名藏书家张金吾则更因将藏书与读书治学紧密结合,在传承典籍、施惠学林的藏书实践中体现出为用而藏、藏以致用的开明意识更为世人所瞩目。
他说:“人有愚智贤不肖之异者,学不学之所致也。
然欲致力于学者,必先读书,欲读书者,必先藏书,藏书者诵读之资,而学问之本也。
”又说:“藏书而不知读书,犹弗藏也;读书而不知研精覃思,随性分所近,成专门之学,犹弗读也。
”“读书必藏书,藏书为读书,乃历代藏书家之宗旨”。
江藩也说:“夫欲读书,所以蓄书,蓄而不读,虽珍若骊珠,何异空谈龙肉哉!”这表明,先贤藏书之目的与宗旨全在读书,读书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藏书家。
这些论述把藏书与读书的关系说得很透彻。
所以说,藏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研读。
五、读书应善于思考,学以致用叶盛,明中期著名藏书家。
他不但是个非常爱书的人,也是个很会读书的人。
他曾说:“一个人光是能读许多的书,而不能辨别书之好坏,读后并无收获,不知道书里哪些地方说的是对的,可以照着去做,也不知道哪些地方说的是不对的,不应仿效,这不是会读书的人;读书之后,虽有收获,但不能去实践,不能见之于行动,这也不算是真正会读书。
”;谢肇■曾批评三种藏书人,其中有一种他认为是藏书家中较多的,即所谓“博学多识”“记诵如流”,但“难以自运”“寸觚莫展”,只会死读书而不能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的人,并且他还说,这种毛病是一般人很难克服得了的。
祁承作有《读书训》一篇,其中较详细地阐明了他的读书观点,他说,读书要专心致志,深入理解内容实质;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要学以致用,认真实践等等,这些都是很值得我们今人借鉴的!在谈到读书应学以致用方面,徐乾学也说:“为学之道必先明诸心,然后力行以求至。
”就是说,要学到东西,必须心领神会其理,然后身体力行,才能真正学到手。
《万卷精华楼藏书记》是耿文光一辈子读书的结晶,其中多有指导读书之语。
谈到读书应善于思考时,他说:“太凡读书不能不疑。
读书而无疑,是盖于心无所得故也。
无所得则无所思,不思矣,何疑之有。
此读书之大患也。
善读书者,必极其心思,一字不通弗舍之,而求一句;一句不通弗舍之,而求一章;一章不通弗舍之,而求一篇。
夫如是,则思深,思之深,则必有疑。
困其疑而极心思,则其有得也。
”何等精辟的论述!参考文献:[1]郑伟章,李万健.中国著名藏书家传略[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9.[2]衡大新.古代藏书家的读书情结[J].古典文学知识,2010,(6):138-142.[3]李云.传递读书种子——张金吾藏书观及其实践[J].典籍与文化,2005,(1):40-46.[4]曹晓帆.古代苏州私人藏书楼命名的文化意蕴[J].图书馆论坛,2006,(3):32-33,142.[5]刘宁,等.古代藏书印刍议[J].图书馆杂志,2007,(11):77-78.[6]王和平,等.我国古代藏书家的优良特质及其卓越贡献[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8,(12):144-147.[7]李万健.黄丕烈的藏书、读书治学及刻书[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112-115.[8]姚淑慧.先贤藏书,泽及后人[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0,(2):77-80.[9]来新夏.藏书读书治学[J].津图学刊,2001,(1):37-39.[10]李鹏.一代藏书家——胡应麟[J].新世纪图书馆,2007,(6).。